❶ 批发商面临着哪些挑战
1、同行竞争
2、货源挑选、品质把控
3、仓库费用
❷ 零售业态的变革及变革原因
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成就显著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总方针。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和民族100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发展历程。
商业,曾经是30年前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最为严格,计划特征最为明显的部门,也是新时期最早启动改革和实施对外开放的领域。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中国商业服务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商品流通规模,流通服务方式和商业业态,流通现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还是对外开放程度,行业管理与法制建设、人才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上升到了新的水平,并且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总体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商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加大。
经济发展是商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随着GDP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加,直接反映商业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1559亿元,2007年达到89210亿元,增加了56.2倍,年均增长15%以上。体现社会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人均消费品零售额,1978年为162元,2007年达到6752元,增加了41倍。改革开放前长期存在的商品供应短缺现象和商业部门长期实行的计划调拨,凭票供应,定量分配等工作状态得到根本改变。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近年多次对600种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95%以上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只有少数几种商品处于供不应求或供求偏紧状态。这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商业部管理的几百种计划调拨商品中,半数以上为供不应求,部分商品紧张平衡,只有少数几个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从商业与市场的繁荣中得到实惠,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商业与市场在引导工农业生产,调整经济结构,指导消费、扩大消费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商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由过去的末端上升到先导。全社会对商业的地位作用认识明显提高。
二、商业业态与经营方式发生极大变革,实现了质的创新。
改革开放前,我国商业业态单一,经营方式传统。零售企业主要为单一百货店、副食店和粮店。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商业建立了发达国家商业100多年发展所形成的各种零售业态。除百货店、商品市场以外,以连锁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大卖场、尾货调剂中心、折扣店、特许加盟店以及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直销等无店铺销售方式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业竞呈的态势。产销结合、科工贸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相对接、品牌经营等先进营销方式在中国商业领域已经普遍实现。由分布在全国城乡的2000多万个商业网点、35万家商业企业组成的商品流通网络,以及餐饮、住宿、各类生活服务业网点,既为全国消费品货畅其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与消费环境。
三、商业服务企业改革多轮次推进与深化,活力增强形式多样。
商业企业改革,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始终走在其他部门和行业企业改革的前面,起到探路、示范和积累经验的作用。改革开放前,在公有制一统天下的背景下,国有与集体商业(包括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市场份额占98%以上。30年来,经过推行“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份、多样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经营责任制,下放一、二级站,实行“改、转、租、卖”,“两权分离”(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四放开”(经营、物价、用工、分配),缩小核算单位,股份制改造,新老剥离,国有民营,企业重组,改组转制经营等多轮次改革,商业企业已由过去的国有制一统天下转变为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竞争共赢的局面。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商业企业集团,初步具备了与外资商业竞争抗衡的能力。
四、商品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市场化,调控方式从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转移。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商品市场长期处于全面短缺的紧张状况,商业部门一直使用统购、派购,计划调拨,定量供应,凭票凭本,国家定价的方式安排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各类商品资源极大丰富,计划经济,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市场为基础确定价格,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调控方式逐步形成。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法规,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预警、信息监控、商品储备、紧急调运、风险基金以及必要的价格干预等手段,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市场调控体系,确保了国内市场的基本稳定,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近几年在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和节日市场调控等方面经受了考验。
五、商业企业管理手段、经营技术不断进步,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推进和实施“科技兴商”、“金贸工程”、“科技兴贸”,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等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商品流通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商业一改过去传统落后,以手工作业为主,科技水平低下的状态,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集中使用高新技术手段,科技含量和科技门槛较高的部门之一,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商业的差距。全国商业行业已经建立了一大批科研院所、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商业科技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2002年至2007年商业服务行业共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项目342个,获奖单位526个(次),获奖人数2390人(次)。如今,东部地区广大乡镇以上,中西部地区县城及小城市以上的商业企业,电子计算机、电子收款机、条形码、自动扶梯、电子橱窗、中央空调、冷链设备、电子防盗系统、商品防伪、保鲜以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先进设施和技术已经广泛采用。中国消费者在实现购物便捷、实惠的同时也得到了舒适休闲和游乐等享受。
六、商业对外开放从零起步不断扩大,发展迅速。商品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商业利用外资的历程,经过了第一阶段(1992年7月至1995年)试点,第二阶段(1995年至1999年5月)扩大试点,第三阶段(1999年6月至2001年)规范试点,第四阶段(2001年至2004年12月)加入WTO三年保护期,第五阶段(2004年12月11日开始)后WTO时代。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仅2007年外资投资中国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与其他生活服务业)新增企业就达754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外资企业总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9%和5.9%。2007年进入中国零售业100强的外资商业企业为17家,占零售100强销售额的22.9%。外资商业企业销售额约为全国市场份额5%左右。目前,外资零售商业成为中国商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促进增长和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施放越来越大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效应。中国商业面临着竞争与挑战。
七、商业企业家和商业职工队伍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发展壮大逐步成熟。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造就了一大批勇于开拓,善于学习,敢抓机遇,创新争优的商业企业家队伍,他们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者,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引领商业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和有功之臣,历史将铭记他们为商业改革开放作出的卓越贡献。30年来,商品流通规模和商业企业数量快速扩张升级,吸收了大量城镇就业人口,接受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缓解了这30年间持续出现的全国性“就业难”问题。改革开放前,全国商业服务业职工人数约为1300万人,2007年底全国商业服务业职工总数达到6700万人,增长速度大大超出同时期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和就业人员增长幅度。与30年前商业企业职工文化技能相对较低相比,如今商业服务业职工队伍中,已经聚集了大批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八、商业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行业协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政府管理商业的方式主要是管企业,管企业的购销调存业务,管企业的人事、财会、定价、劳资、基本建设等一切事务。改革开放后,政府管理商业的方式主要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培育和完善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来进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范经济运行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其中由商务主管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就有《拍卖法》、《反垄断法》、《直销管理条例》、《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30年来,政府商业主管部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屡经变革,多次调整撤并。商业部、粮食部、供销合作总社、物资部以及随后组建的国内贸易部、国家内贸局、国家经贸委均已不复存在或退出政府序列。地方商业管理部门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相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伴随着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不断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商业企业为主,包括相关企业、单位共同自愿组成,依法登记的中国商业联合会以及各类专业协会应运而生。近十多年来,行业协会依照章程运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行业诉求,开展行业自律、服务会员,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代表中国零售业参加全世界和亚太地区零售商大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活动。迄今,中国商业联合会共有各类会员单位近8万家。商业服务领域全国性专业协会38家,省市级商业协会、商业联合会46家,各地市县以上商业协会、商业联合会约200家。
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成就显著,经验丰富,教益和启示十分深刻。
1.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生产企业生产什么,商业就得卖什么的被动局面,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流通围绕市场转的格局,真正实现由生产主导型商业转变为流通主导型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2.坚持商业体制、企业运行机制与流通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则。我国商业体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一统天下转变为国有与国有控股、股份制、民营、中外合资、外国独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互利共赢,充分体现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新时期中国商业的大发展,实现了市场与流通的极大繁荣与活跃。
3.坚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商业的主要内容。商业体系与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具有现代化流通水平,同时具有多层次性;建立全国统一,同时具有地域特色;建立充分竞争,同时各市场要素有序流通,和谐发展;建立对外开放,同时便于政府调控和监管的市场体系,是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努力与探索才能实现的目标。
4.坚持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并充分发挥作用。行业协会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充当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而且在社会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政府与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需要继续创造条件,让商业联合会,各专业协会和商业行业其他民间组织在促进改革,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30年的卓越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辉前景,激励和要求我们将商业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也是商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第二,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三,从主要依靠城市市场转向以农村市场为基础,城市市场为主体,城乡互动,双向流通,共同发展转变。展望新时期新世纪,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商业服务业承担着历史重任,商业改革开放发展需要并必将在以下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平抑通货膨胀,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的工作。市场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商业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完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剂、调运机制,提高储备商品调控能力,发挥国内国际市场对接和调节功能。
二是在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方面有所作为。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创造和实现新的消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尤其要在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和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服务业方面取得突破,扩大和提高农村市场和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与水平,从而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是在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方面有新的举措。我国商业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小,组织化程度偏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商业集团相比,核心竞争力仍处在弱势地位。要在规制外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着重培育提高中国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的应对与竞争能力,发挥优势,培育品牌,加强自主创新。要加快建立中小型商业企业促进体系。
四是加大商业行业管理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商业信用建设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创新商业业态,推进流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城市商业网点和市场体系建设,指导开展商业领域节能降耗、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工作和开展循环商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商业加快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商业行业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30年改革开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任务,明确重点、加大力度、致力推进,努力开拓商业改革开放工作的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参考资料:
&ID_ID=IDID080903105739414295
&ID_ID=IDID081027141158326727
紫熏恋梦
❸ 图书批发行业近些年前景怎么样---天道恒远
书籍是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传递着文化的薪火。图书行业不仅创造着商业价值,也传承着社会文明,坚守着文化信仰。从结绳记事到印刷术再到数字媒体,科技进步催生着图书行业的变革,经济昌盛孕育着文化的繁荣。
在新时期,图书行业面临着新的变革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球化、互联网、影音娱乐模糊了文化的边界;电子商务、大数据、现代物流改变着图书流通市场;粉丝经济、微电影、新媒体激发出文化消费的无限遐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图书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达到803.2亿元,同比增加14.55%。网上书店渠道依然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实现了25.82%的增长,其中第三方平台业务是网上书店中规模较大部分。2017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动销品种数189.36万,比2016年增长了8.19%。新书品种数为20.40万,从2012年到2016年维持在20-21万种之间,已连续6年保持稳定。网上书店的快速增长和总动销品种的增加,使得整个图书零售市场中的畅销书贡献加大。2017年新书1%创造49.34%码洋,较2016年1%新书拉动46.75%码洋提升了约2.6个百分点,头部1%新书拉动码洋的趋强。同时,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实体书店促进全民阅读的氛围之下,实体书店也实现正增长态势。
2008-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及其同比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线上渠道驱动少儿品类销售码洋快速增长。2016 年少儿图书的线上销售码洋增速为 51.14%,而实体店的增速仅为
1.52%,少儿品类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线上渠道驱动。
从地域上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的用户的实体书店阅读渗透率高于其他城市,上榜的其他城市基本保持在0.2%左右的城市渗透率。
行业集中度趋于提升,龙头公司拥有更高增速
图书市场存在典型的“二八效应”,畅销书带来的赚钱效应明显。在图书市场中,占销售品种比例不高的畅销书能为整个图书零售市场贡献高比例的销售码洋。2015年,销量排名前5%的图书品种为实体渠道贡献了64.43%的销售码洋,前30%的图书贡献了90%以上的码洋。而这一畅销书效应在线上销售渠道中表现更为明显。同时,畅销书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强态势。
经过整合,目前全国形成了以29家综合出版集团公司为主体和分散单一出版社并存的竞争格局。由于出版集团对资源的高度集中、整合和高效运作,极大地推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出版资源也不断地向这些区域积聚,加速了出版产业发展的不均衡。除北京、上海两大出版中心外,一些区域如江苏、湖南、广东等地已经形成了新的出版中心,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出版中心。
❹ 做什么行业的批发商最赚钱
自己考察考察市场吧,你们当地的人需要买什么但是买不到?零售毛利率比较高……批发虽然是大宗生意,爽快做,但是成本大,我喜欢零售
❺ 简述新形势下批发商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与新零售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传统生意人一直奉行的商业法则悄然发生了改变。信息爆炸,价格透明,以往靠信息赚差价的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额配套系统,如现代物流技术、电子支付系统、信用保障、同心和资讯服务等设施也随之越来越完善。
批发商的威胁还来自零售商:
1.零售规模扩大,采购能力增强。
(1)规模扩大,经营方式更新,既增强了与批发商谈判能力,又增强了与制造商直接交易的机会。
(2)规模扩大,形成了具有开发与经营自有品牌的实力,降低了对批发商依赖。
(3)规模扩大后,自营批发业务,降低了对批发商依赖。
2.中小型零售商组织化程度提高,降低了对批发商依赖,同时提高了对批发商的谈判能力。
3.零售业态多样化,使批发商难以满足零售商采购需求,削弱了零售商对批发商的依赖度。
面对这些变化,市场批发商该如何应对?
一、正确看待盈利模式
批发商(包括品牌经销商)获取和提高利润一直是其安身立命的核心命题,这一点,始终存在,也无可厚非。但随着行业调整,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批发商原有的利润区及利润回报率发生了转移,原来风风火火的市场说冷淡就冷淡,市场销量大幅度的下滑,竞争对手空前增多,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如何面对无休止的价格战和成本控制等问题接踵而至。
未来倒买倒卖吃差价的生意不是唯一的盈利点,一定存在服务,你和你的下游客户形成一个社群,服务于当地线下的这些用户们,这才是我们批发零售的唯一突围之道,就是把原来赚差价的模式转化成赚服务费。
二、“大而全”是未来发展趋势
批发商们要从单纯的扩大采购量和规模,转变为树立品牌效应,形成大经销商、大代理商集物流库存为一体的服务型商家,努力打造高质量、高服务品牌,提高自己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通过融合移动时代满足企业采购需求,实现企业营销渠道多元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才是出路。
三、打通信息流
只要零售商有能力和上游厂家或供货商产生联系,那么批发商的功能就丧失了。零售商需要的产品,而批发商却不能提供,信息断层导致客户流失。
无论是产品、产品信息及资金要求,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换种思维模式来考虑,市场出现什么问题,厂家有什么政策,终端、消费者有什么需求,而批发商能够在上下游之间做好信息传递和问题解决,这才是批发商的价值体现。
❻ 怎样成为“批发商”
首先你要明确自己是哪一级,哪一种的批发商,随着现在市场的多元化【小商品】、【服装】、【药材】和【建材】等等不同行业的批发商,所面临需要做的准备也是不同,但是有四点是不论那种批发商都需要注意的重点。
【进货渠道】:进货渠道是一个批发商在行业中是否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能用同等的价格拿到性价比更好的产品,是一个批发商成功的起步。
【货物囤积】:对于自己的货物囤积保管方式的优化,是批发商提高自身盈利的一个大项,如何用较少的钱,正确的保存货物只是一个批发商的基本素质。而正真的优胜者是知道如何划分货物的分区。
【销售渠道】:如何将手中的货物转售给零售商和经销商才是一个批发商在行业中是否能够长久生存的关键,看准市场的消费能力,同行的入货量,才知道如何出货。所以销售渠道的争夺成为批发商的决胜关键。
【不断更新】:批发商之所以会败亡,是因为忽略了市场的更新速度,所以要想在行业里长久的生存下去,对自己货物的更新,和市场动向的变化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
❼ 以后县里的副食批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样我们是往超市送货的批发商,不知道各位老板有何看法
会越来越规模化,同时竞争会变得线下线上同步竞争
❽ 服装批发企业或服装批发商出路在哪里
所谓的批发品牌更偏向于批发企业品牌服装或批发商号品牌(产品品牌可以选择性代理)。品牌从某个角度可以理解为特色或个性,如果你的企业品牌或批发商号做到了,如果你经营的产品或批发的产品做到了,就算在广阔的三四线市场,你也不会“泯然众矣”。 【慧聪服装网】 国内各大批发市场及众多或大或小的批发商作为中国服装分销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解决城乡商品流通和异地分销产品上功不可没。并且,在将来不算短的时间内,批发仍会发挥着其独有的功能。但是随着我国服装业的不断发展及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特别是随着国内各类服装市场竞争的加剧,批发渠道不断传来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声音,并且有不少服装批发企业转型做品牌,也有不少批发商被迫转行。批发渠道正面临着一次洗牌。那么,服装批发企业或服装批发商的出路在哪里呢? 从事批发的企业或商号,他们重产品但无商品组合观念,善于交易却不擅营销,了解客户需求却不了解终端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会做生意却不擅管理和运营,重短期利润却不注重长期发展。他们有一些普遍的特点:一,对未来心存侥幸,忧患意识不强;二,对企业管理和营销一知半解;三,对品牌经营局限在产品交易的层面上;四,学习欲望不强。所以,很多服装批发企业和批发商号的经营管理存在着企业或商号形象不高、内部运营相对不规范、客户服务粗放等现象。 什么是真正的品牌市场 国内各地大型批发市场早就推出“精品市场”和“品牌市场”,其初衷应是实现批发市场转型,为批发商转型搭建平台。有人认为,稍具规模的批发商在专门的楼层租赁、装修了办公区域,并且代理了一些品牌产品,这就是做品牌;有人认为,做品牌就是注册自己的商标,并且花大把大把的钱去打广告,再以特许专卖的方式招商,动辄要上千万元不可,所以很多批发企业或批发商认为做品牌离自己还远,望而却步;还有人认为,我做批发针对的乡镇市场,那里对品牌无所谓,只要产品款式好就行;还有人认为,做批发和做品牌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 随着国内市场的纵深发展和消费者的不断成熟,品牌意识已毫无阻挡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进入消费相对低端的三四线市场,三四线市场早已不再是品牌的盲区。这对批发品牌化提出客观的要求。其实,品牌除了我们常说的产品品牌外,还有企业品牌或商号品牌、渠道品牌等。所谓的批发品牌更偏向于批发企业品牌服装或批发商号品牌(产品品牌可以选择性代理)。品牌从某个角度可以理解为特色或个性,如果你的企业品牌或批发商号做到了,如果你经营的产品或批发的产品做到了,就算在广阔的三四线市场,你也不会“泯然众矣”。 如何成为品牌市场 重视企业形象或商号形象,这些形象不止是办公区域的装修,还包括员工商务形象、专业水平、服务质量、卖场营业秩序或企业氛围、所经营或所批发的产品形象等。 根据市场定位或区域市场特点,定位好产品或选择好代理产品,同时要做好采购管理,引进买手机制。 具备条件的商号,最好对采购的产品进行二次商品包装,突出商号品牌,为打造商号品牌做基础。 重视批发卖场的规范化运营管理,围绕人员管理、货品和安全库存管理、数据信息管理、交易管理、货款和授信管理、客户管理、客户需求管理、店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运营水平。 重视商号公司化建设,从组织架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运营流程和运营效率、财务控制等方面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