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荷包豆的介绍
荷包豆为豆科菜豆属的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植株生长势旺,分枝多。叶大,厚而硬,晚熟。荚长7.6~15.2厘米,宽2.6~3.2厘米。种子大,千粒重1200~1300克。种子寿命长,发芽力可保持3~8年。荷包豆对温度要求严格。生长温度范围为16~35℃。16℃以下,35℃以上则不宜生长。18℃以下不发芽,20~30℃为发芽适温。荷包豆要求温暖的气候,不耐寒,生长期长,须在4个月以上的无霜季节和夜间温度较高的地区栽培。在冬季温暖地区可多年生长。荷包豆耐旱不耐湿,生长期需要湿度适中。荷包豆为短日照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结荚推迟。 荷包豆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腐殖质丰富,通透良好的砂壤土为宜。适宜的pH为6~6.5。生长期需要较多的氮肥。荷包豆在热带地区可多年生,在洱源为一年生植物。
『贰』 荷包豆有什么作用
荷包豆从名字上看是一种豆类食材,但生活中真正了解他的人却不多,其实荷包豆是豆科菜豆属的一种草本植物,它的种子可以当蔬菜供人们食用,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食材。
荷包豆的功效与作用
1、提高记忆力
荷包豆中不得含有丰富植物蛋白,它还含有一些天然的磷脂,更含有一些微量元素,锌和磷,这些物质被人体吸收以后,能提高人类大脑功能,促进脑细胞再生,能在促进智力发育的同时,提高人类记忆力。中老年人群多吃一些和毛豆,还能预防老年痴呆发生。
2、补肾强腰
荷包豆还是一种能补肾强腰的豆类食材,它能提高人类肾功能,也能加快人体内多余水分代谢,对人类因肾虚引起的四肢麻木或腰膝酸痛,都有良好预防和缓解作用。除了这些功效以外,和包都还能调理脾胃延缓衰老也能祛风除湿,它对人类的风湿骨痛有明显缓解作用。
荷包豆的食用方法
1、荷包豆焖排骨
荷包豆可以和排骨放在一起卖着吃,在做的时候需要准备荷包豆一百克,排骨500克,生姜和陈皮适量,把荷包豆提前用清水浸泡2到3小时,排骨剁成段状,在锅中放油,放陈皮炒香以后,再放入排骨和荷包豆快速翻炒,然后加上适量的清水,一起焖,煮到排骨面软,再放入食用盐和生抽,煮到入味即可。
2、荷包豆鸡汤
荷包豆煲鸡汤味道特别好,在做的时候需要准备荷包豆150克,光鸡一只,香菇和胡萝卜以及玉米豆适量准备一些,另外还要准备一些葱姜。把胡萝卜,香菇和玉米全部切成块状,光鸡剁成块,用沸水焯一下,放到汤锅中,再把洗好的荷包豆也放到锅中,然后加入适量清水加热,烧开以后用小火煲两小时,最后放入食用盐调味出锅以后即可食用。
『叁』 如何吃荷包豆
祛湿豆又叫荷包豆、富贵豆,煮熟后口感绵软粉糯,不寒不燥,是有名的健脾祛湿功效的豆类。近日雨雾连绵,湿气很大,食用祛湿豆最适时了,今天便给大家介绍这道祛湿豆煲扇骨汤。
做法:
1. 祛湿豆和花生洗净,用清水浸泡一小时;
2. 猪扇骨洗净,斩大块,氽水捞起;
3. 陈皮用清水泡软,刮去白瓤;
4. 将8碗水倒入瓦煲煮沸,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利肾去水。
『肆』 荷包豆的概述
荷包豆因外形酷似少数民族的荷包而得名,又名肾豆,因其形状如人体肾脏、全身布满红色经络花纹而得名。
旧时为朝廷贡品,又叫圣豆、皇帝豆; 也形如装钱用的荷包,也称招财豆、富贵豆,别名又叫相思豆、花纹豆、香菇豆、虎纹豆、长寿豆、祛湿豆等;据说长期食用具有滋阴壮阳、强身健体、倍增力量等功效,也被称之为壮腰豆、壮阳豆;其性平和,味甘美,具有祛湿、补血、健胃、强肾、养颜防衰老等功效。
荷包豆味道十分鲜美,口感滑、嫩、鲜、粉,堪称豆中一绝,用荷包豆炖鸡、鸭和腊肉火腿、焖猪脚等不仅美味无比,并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招待宾客和酒宴上的佳肴。是一种纯天然高山绿色食品。还因其营养丰富,民间有种说法用荷包豆煲汤能提神补脑,在广东、福建等地又叫状元豆、耳(耳聪目明)豆等。
『伍』 什么人不适合吃荷包豆
1、对于脾虚而导致的腹泻、大便不成形、或者食后腹胀等症状者禁止食用。
2、如果有胃肠疾病而导致的大便色黑、甚至恶心反酸、呕吐等症状者禁止食用。
3、对豆类食物易于过敏者食用。
4.对于有发热恶寒、咳嗽咳痰、头晕等证属外感风寒引起的禁止使用,因荷包豆性味偏寒,容易助寒邪。
荷包豆是一种有很好的祛湿作用的一种豆类,同时荷包豆还有很好的补血作用,荷包豆也有很不错的健胃功效,同时荷包豆也强肾的作用,荷包豆有不错的养颜防衰老等功效。
荷包豆的营养价值也特别高。常吃荷包豆对于肥胖症和高血压病人有好处,同时荷包豆对于冠心病和糖尿病有很好的作用的,同时荷包豆对于动脉硬化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陆』 荷包豆的起源分布
荷包豆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在秘鲁皇室遗址出土的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文物中即有荷包豆。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墨西哥已有记载。产量低但味道极其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历来为皇室贵族所推崇。
荷包豆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在许多地方曾把荷包豆引进种植,如广东、福建、广西、云南、重庆、贵州及台湾,上海、江苏等地也有零星引进栽培,但大多情况只开花不结果或者产量极低。唯有洱源的土壤及气候比较适宜种植,产量品质具佳,特别是牛街地区现已形成产业化,在少数民族白族待客时八大碗必备,故为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