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园林中种石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园林石一般分为:园林鹅卵石,灵璧石,太湖石,三峡石。
在家居设计中,很多人喜欢在花园和阳台采用鹅卵石,将鹅卵石铺在地上,然后再砌上小鱼池,让淙淙流水在光滑的石子上淌过。闲下来时,欣赏鱼儿水中游,也是悠然自得的事情。而聪明的设计师们,还将鹅卵石这种简单的材料变化出更多的用处,为家居设计带来更多的趣味。 在庭院、道路、广场上铺设雨花石,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让行走在上面的人保持身体健康。踩石健身,是一项被科学证实的有益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共有60多个穴位汇集于足部,且有无数神经与大脑相关。经常踩石可使这些穴位受到刺激,并通过经络传感到各个器官,从而起到协调脏腑、祛病疗疾和强身健体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防治各种足部疾病,而且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降压降脂,消除疲劳,改善睡眠,使人产生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
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北70里磬石山,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岩石。其形成是:在距今约8亿年前的震旦纪,由于大规模的海浸作用,在这一带形成了辽阔的浅海,当时气候适宜,阳光充足,海水中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藻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气候的变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与海水中的碳酸盐一起沉淀下来,形成了一层层的碳酸盐层被深埋于地下,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作用下固结成岩,碳酸盐结晶为方解石、白云石,混杂于其中的藻类由于成份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色彩的花纹,图案。在多次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层发生褶皱、断裂,加之亿万年的雨水冲刷,就形成了灵璧石的瘦、皱、漏、透、丑、声、色、清、奇、秀等特点。
太湖石产于江浙交界的太湖地区,亦称洞庭石。太湖石有水旱两种,“旱太湖”产于湖周围山地,枯而不润,棱角粗犷,难有婉转之美。笔者收藏的这方《姑苏丽人》红太湖石属于典型的“旱太湖”,自然质朴,无矫揉造作之嫌,石体肌理、结构、外形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美,长期摩挲,包浆历历,温润古雅。“水太湖”产于湖中,十分稀贵,目前一般看不到它的踪影。因石体久经湖水的侵蚀,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俗称“弹子窝”,扭转回环,妙趣横生。笔者收藏的“心路历程”黄太湖石就是一方“水太湖”,孔洞缠连,通灵剔透,委婉俏丽,含蓄内敛,流露出透风漏目的美姿,其文静优雅的造型令人遐思。
三峡石是产于长江三峡地域内各种奇石的总称。长江三峡既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奇石艺术宫。三峡石主要分布在峡江两岸的溪流河谷或崇山峻岭中。石源来自长江上游冲积到此和该区古老的前震旦系变质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侵入花岗岩。三峡石种类繁多,目前发现的奇石种类多达200种以上,如纹理石、色彩石、化石、矿物晶体等,在形态、色彩、纹理、神韵等方面颇有特色,景致高贵典雅。犹以三峡图画石最为独特,或状人类物,惟妙惟肖;或色泽艳丽,自成画卷;或金光闪闪,令人目眩;或花纹交叉,成为文字……天工巧成,深受人们的喜爱。
❷ 太湖石的来历是什么注意是“来历”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唐代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 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❸ 太湖石的相关资料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我国古代就开发利用太湖石,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
现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广义太湖石。
太湖石久享“千古名石”之盛名,它在中国四大传统名石中最能体现“瘦、皱、漏、透”这一古典赏石标准,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然而,近些年由于人们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加上市场经济翻云覆雨,这种历来被奉为至宝的珍贵石种受到“蹂躏”和冷遇,令人喟叹。
太湖石产于江浙交界的太湖地区,亦称洞庭石。太湖石有水旱两种,“旱太湖”产于湖周围山地,枯而不润,棱角粗犷,难有婉转之美。笔者收藏的这方《姑苏丽人》红太湖石属于典型的“旱太湖”,自然质朴,无矫揉造作之嫌,石体肌理、结构、外形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美,长期摩挲,包浆历历,温润古雅。“水太湖”产于湖中,十分稀贵,目前一般看不到它的踪影。因石体久经湖水的侵蚀,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俗称“弹子窝”,扭转回环,妙趣横生。笔者收藏的“心路历程”黄太湖石就是一方“水太湖”,孔洞缠连,通灵剔透,委婉俏丽,含蓄内敛,流露出透风漏目的美姿,其文静优雅的造型令人遐思。
古人赏石与今人赏石无论在审美心理还是审美情感上都存在差异,古人重形不重色,今人重色又重形。太湖石那玲珑婀娜的姿态所透出的美的意蕴和境界,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踌躇满志、仕途失意、忧思郁闷的天命精神相关。如果我们从它造型美中挖掘深层次内涵,它的自然形式不仅给人色彩与形态的感性认识,而且暗含了国人对生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平和、稳定、娴静、自律的心境,它的文化意蕴始终保持着东方艺术“以意为象”的本色。当代人在适应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视觉刺激之后,那种由情感意欲所萌生出的生命理想已逐渐与诗情传统拉开了距离。近10年来,随着各地新石种的不断开发,尤其是水冲石的日益传播,人们的赏石标准受现代美学中形式美的影响,转向质坚、色艳、形奇、韵足,而对质地疏松、色泽沉闷的太湖石抱有偏见。为此,一些石商石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在造型上狠下功夫,酸泡斧凿,制假造假,将原本属于自然美的奇石改造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品,使得太湖石声名狼藉,实是中国赏石有史以来的一种悲哀。
虽然,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日趋变化,造成当代人收藏欣赏太湖石的心态发生显著变化,甚至达到“望石兴叹”的地步,但是,太湖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那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依然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经受着喧嚣纷杂的声光干扰,那种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迫切要求,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如果爱石者以收藏欣赏太湖石来怡情养性获得心灵抚慰,不啻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维护这一文化瑰宝的应有地位,切莫再对太湖石肆意造型,尽力还其本来面貌,使它永远保持“千古名石”的美誉。在太湖石历尽沧桑的今天,我们的赏石藏石家不但要继承传统的赏石理念,而且还应赋予它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里重新登上神圣的艺术殿堂.
❹ 团城是以前干什么的
团城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辽代,这里称为"圆砥",是开挖湖泊的泥土堆积而成的水中岛屿。
金代,将建造大宁宫而挖湖的泥土扩充了圆砥并在上面盖了一座宫殿,使其成为了大宁宫的一个部分。
元代,忽必烈建造的大都城时,选定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以东为大内,以西为皇太后的兴圣宫和皇太子的隆福宫。团城上增建了通往大内和西宫的木桥和仪天殿,环岛四周围砌了石城,称之为"圆城"。
明代,重修仪天殿,先后更名为承光殿、乾光殿。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金鳌玉蝀大石桥,环岛砌起了近五米高设有两个城门的城墙。
清代,重修乾光殿,又将其更名为承光殿。乾隆年间还增建了玉瓮亭、古籁堂、敬跻堂、余清斋、镜澜亭等。
辛亥革命后,团城的皇家园林禁地被打破。袁世凯窃国时在这里举行的政治会议。
❺ 仲宫石的特点
太湖石
俗称仲宫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圆润,弹窝洞穴四出,表面石皴备致。即使无洞穴者,则跌宕起伏、盘折回曲,观赏价值较高。
太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建园、造景、绿化、美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采用太湖石来立景、叠山,或点缀在亭、台、楼、阁、厅堂廊榭、曲径小桥、奇花异木间,都能自然融合,相映成趣,为园林增添风姿异彩。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宫苑和园林中。一般体形高大秀美之石峰宜竖立在轩堂之前或置放在高大奇卉异木之下观赏。中小类石块,可供叠堆假山,驳砌水池、湖岸、假山蹬道,或散点在园路和小桥旁、树林或花丛中。造型优美、剔透灵巧,可独立观赏的中、小型太湖石宜配以架座作为供石,布置于厅堂之中、几案之上。
(一)产地:
太湖石原产于江苏省宜兴的禹期山、鼋山、苏州洞庭西山等处,太湖石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现今在太湖西山石东村金泽山尚能找到原生态的太湖石。
据宋代杜绾撰写的《云林石谱》云:“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太湖石产洞庭水中。”太湖石最早产在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的太湖地区,尤以太湖洞庭西山的鼋山、龙洞山和石公山为上乘,所以名为“太湖石”,简称“湖石”。
现今经科学论证,凡具有岩溶地貌的地区。如安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山东、四川、湖北、江西、河北等省也都产有太湖石。因此,很多地方把主要成分为石灰岩,并经风化水蚀而可供观赏的此类石种,统称为“太湖石”。
据明代计成《园冶》中载:“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可知长期在太湖洞庭山采凿,所剩湖石已不多了。在《扬州画舫录》中云:“若郡城所来太湖石多取之镇江、竹林寺、莲花洞、龙喷水诸地所产,其孔穴似太湖石,皆非太湖岛屿石骨。”可见后来堆山叠石,驳砌湖岸等所需的大量太湖石都是近地取石,这些太湖石也就是“旱湖石”。
现南京所用湖石,许多来自南京近郊龙潭、青龙山、汤山、六合、镇江地区的句容、安徽巢湖等地。
(二)成因:
太湖石是四五亿年前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经过千百年的浪激波涤和水冲、日晒、雨淋后,沿着石灰岩的节理经溶蚀、风化等作用,逐渐扩大相邻的沟壑而形成的。太湖石为碳酸盐岩,石质成分主要是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大理石化白云岩等.石性坚实光润。
沉积岩是地球最上部的成层岩石。是由于暴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处在风化条件下,受到太阳光的暴晒、风雨的侵袭、水和生物的作用、受到种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崩裂分解,有的变成碎块和松散砂粒,有的改变了化学成分,有的溶解在水中,这些被破坏以后的物质,于原地或由流水等把它们搬运到适宜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方式沉积下来,再经过固结成岩等作用,便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中属于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的有石灰岩、白云岩等。
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都是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的化学成分及一定的物理性质。
在山坡或山顶上的碳酸盐岩石受日晒、雨淋,产生各种裂隙。风化作用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具弱酸性。一般以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及地表由植物作用形成的有机酸以及由一些矿物形成的无机酸。共同作用于酸溶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起腐蚀性的化学作用,裂隙被溶蚀成穿透的石缝或串珠状的孔洞。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组分的不均性,以及溶剂量的不同,溶蚀速度也不等,造成溶蚀的差异性。这些孔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具有透、瘦、漏、皱特点的太湖石。
(三)特征:
太湖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太湖石以造型取胜,最能体现观赏石的“瘦、皱、漏、透”的奇美特色。其形态千姿百态、曲折圆润、千孔百窍、剔透玲珑、宛转险怪,有的瘦骨峻峋,有的纹理纵横,笼络起皱,有的凹凸褶皱。如自居易在《太湖石记》中云:“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砼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恺、若钦云叹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嶝霪爵,若拂岚扑黛,蔼蔼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这是白居易对太湖石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作的细致生动的描绘,饱含着诗情画意,为我们欣赏太湖石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据太湖石志(宋 范成大)记载:太湖石:“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或缜润如珪瓒。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如漆。或如人。如兽。如禽鸟。好事者取之。以克苑囿庭除之玩。”
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
透、漏、皱、瘦,清奇古怪是我国造园家叠石造景时选石的要求。所谓透者,即此通于彼,彼通于此,玲珑多孔,外形轮廓跌宕多姿。漏者,则是石上有眼,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皱者,指石体表面多有凹凸,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变,富有节律感。瘦者,则是指石体挺拔俊秀,壁立当空,弧峙无倚,瘦中窝秀。这些特征、通过石体本身丰富的点(石孔)、线(皱线、轮廓线)、面(块面)的有机结合的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曲与直、粗与细、巧与拙、涩与畅、繁与简等等的强烈对比,形成了一个极富变化又有着统一与和谐的独特之美的形式,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
奇形怪状的太湖石犹如一尊尊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雕塑,似象非象,天然成趣,使众人猜测纷纭,浮想联翩,给人以景外之景,联想无穷的艺术享受。如苏州的瑞云、岫云、冠云三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都是因得云之神韵,而称之天下奇石。
太湖石的透、漏、皱、瘦,清奇古怪,表现出大自然中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阔、雄、峻等诸多美的特征,达到江河湖海、群山万壑俱奔眼底的美好境界。构成峭壁危峰、涧谷幽遂的意境。正如清代陈维城著《玉玲珑石歌》中云:
一霎神游造化外,
犹疑坐我缥缈峰。
耳边滚滚太湖水,
洪涛激石相撞春。
(四)太湖石的品评标准:
太湖石属形象石类,它的品评标准是:
l.自然形态美好、奇特,能表现自然界的山水、人物、动物、物体等的形象和神态,是大自然景观的浓缩。
2.石质硬度较高者为上品。
3。岩石的肌面。因成岩矿物的变质作用或物理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具有差异性,凡多皱、多孔洞,显得古雅者为上品。
4.石之上下、左右、前后,比例适当。全景保持均衡,底座平稳,有适当的厚度者为上品。
5.凡作为景石或供石独立观赏的应加以配座,以提高石品的艺术品味和档次。赏石小品可使用木质博古架组景,要注意每件赏石的摆放位置和陈列之艺术效果。
(五)采集装运:
太湖石的采集是非常艰辛的,尤其是在湖水中凿取。据宋代杜绾《云林石谱》中云:“采人携锤錾人深水中。颇艰辛。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
宋代。在巨型太湖石的搬运中。为了确保湖石的完整无损,创造了以麻筋杂泥堵洞的方法,此法安全可靠,至今尚可应用。据《癸辛杂识》中云:“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运必有损折之虞,近闻汴京父老云: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窍,其外复以麻筋汁泥固济之,令圆滑,日晒极坚实,始用大木为车,致于舟中,直俟抿京,然后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虞。此法甚奇,前所未闻也。”
古时,江南一般搬运太湖石则先开挖河沟,待入冬后,河水结冰,将置放太湖石的舟在河床的冰上滑行。
而今,科学发达,大型太湖石的运输则可利用滑轮、吊车、吊装在轮船、汽车上运输。装运时,不仅要注意人生安全。同时在装车时,石下面、石之间要填上稻草、蒲包等物,以免振动时摩擦、碰撞而损坏石体。
(六)太湖石的类型:
太湖石按产地、分布、石色、规格、应用的不同可作如下分类:
1.按分布在长江南或北,分为太湖石和北太湖石;
2.按是否产于水中或陆地,分为水石和旱石;
3.按石之色彩,分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红太湖石、黄太湖石等;
4.按规格尺寸及应用,可分为园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
5.按观赏性质,分为孤赏石、组景石。
(七)太湖石的石种介绍:
1.太湖石:苏州现存古典园林的湖石假山主要采用此石。其色分白、青而黑、微黑青三种,石坚而脆,敲之有声。其质纹理纵横,脉路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经水冲击形成缝、穴、洞,有的窝洞相套,玲珑剔透。石以高大为贵,适宜布置于厅堂前,置之奇松卉下,罗列园林广榭中,为叠石掇山的首选之材。为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已禁止在太湖西山开采原生态石,因此,用“挖到尽头身无价”来比喻正宗太湖石资源的价值非常确切。真正原产地出水的太湖石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是弥足珍贵。苏州历史名园中现存的太湖石将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永久留存。
2.巢湖石:是指产于安徽省巢湖周边地区的各类碳酸盐岩,也称“类太湖石”。
巢湖石孕生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塌陷带西北缘,紧邻郯庐断裂带东侧。形成巢湖石的原岩为石炭纪、二叠纪及三叠纪地层的碳酸盐岩,其中以二叠纪栖霞组灰岩最为重要。它们在漫长的地质变迁过程中,经过风化、淋溶、剥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将原岩雕琢成外观奇巧、状物肖形的天然艺术品。巢湖石除具有太湖石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工)含有丰富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为该石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绝妙的风韵。因孕育巢湖石的“母岩”,当时的形成环境为温暖洁净的浅海.适宜各类珊瑚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繁衍,后来其遗体被埋藏在地层里,就形成了现在的化石。
(2)其石之孔洞圆润,孔洞之多、孔径之圆、孔壁之光,堪称“类太湖石”之冠。
(3)石内常有方解石组成的“筋脉”纵横穿插,其数量多,分布广。该“筋”的形成归功于印支和燕山运动,使本区地层长生褶皱、断裂,并派生出多组不同方向的裂痕,成为水溶液的通道,次生方解石沿裂隙充填,形成了这些纹理纵横、笼络隐起的奇筋异脉。
(4)体形大小悬殊。既有重达百吨以上的巨石,也有超小型的袖珍石,其原因也与产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5)不少石上常生有硅质或泥钙质成分的瘤”,产生浑朴的美感,这种“石瘤”主要存在于三叠系南湖组瘤状灰岩形成的石上,呈现出“丑”之美学效应。
巢湖石形质兼优,它曾以“无为军石”之名人载杜氏石谱,当年米芾跪拜过的“石兄”、“石丈”,就是巢湖石。《宋史.米芾传》有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为石兄”。当年米芾称兄的石头迄今仍幸存于县图书馆的庭院内。
另外,民间传说赵佶建艮岳。因石之需求量过大,产于太湖周边地区的太湖石不足,官员就私下采运一部分巢湖石去顶替。据《云林石谱》载:“无为军石产土中,连络而生,择奇巧者斩取之,易于洗涤,不著泥渍,石色稍黑而润,大者高数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具群山势,扣之有声。”
在北宋时期,巢湖石就被运往扬州筑山,扬州、南京等古城中不少叠山佳作,是用的巢湖石。改革开放后,巢湖市在银屏镇建立了奇石市场,而且有不少出口到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地,有的单块石价已高达数万元以上。
巢湖所产石与太湖石的形、色、纹基本相同,其可与太湖石媲美,是当前江南地区叠山最为理想的石种。
3.北太湖石
北太湖石是相对江南太湖石而言。江北有许多地方石的形和质似太湖石,产地繁杂,地域辽阔,安徽、苏北、河南、河北、湖北、山东、辽宁等地皆有所产。
济南市仲宫即产此石,藏量丰富。俗称仲宫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圆润,弹窝洞穴四出,表面石皴备致。即使无洞穴者,则跌宕起伏、盘折回曲,观赏价值较高。
山东省临朐县境内北太湖石分布也较广泛。以五井镇莲花山出土者为最佳。临朐太湖石因地壳发生变动而半暴露于陆面.在地表以下挖出的石头上浮有窝牛及海藻类化石,极其珍贵。临朐太湖石色泽灰白、丰润光洁、质坚而脆、叩之有声、形状各异。其孤赏独景石凝重挺拔中不失俊秀,玲珑之间又气势不凡,体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费县太湖石以县城北部分布最广,数量很多,目前已形成规模很大的奇石市场。此地皆为沉积岩,由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良好,有大量地下蓄水和潜流存在,这些潜流长年累月不断对石灰岩层冲击切割,加上土壤中有机酸、无机酸的酸蚀作用,岩体被切割成块,岩块由大变小,表面由锐变钝,其薄弱环节则被溶穿形成洞穴弹窝。此地所产的北太湖石,现今被大量地掘取,有的经切割打磨还制作成石桌、石凳,通常是一桌四凳,价格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南京玄武湖公园环洲芳桥端也竖立了三块从费县购置的北太湖石,景名为“米芾拜石”,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头形如“辟邪”,高达8.6米,重达40余吨。这是南京市目前最高最大的一块园景石。
4。红色及黄色太湖石
红色及黄色太湖石分布在南京郊区及镇江句容一带。产在碳酸盐岩破碎带中或与侵入岩体接触带附近。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铁及多种成分的胶结物胶结了碳酸盐岩的角砾。当这些碳酸盐岩角砾被溶蚀后,留下许多空穴或空洞,形成千奇百怪的红色太湖石。所以红色太湖石仅出现在靠近有侵入岩体的断裂破碎带中,数量稀少。造型美的红色太湖石是观赏石中的佳品。
黄色太湖石也是观赏石中的珍品,产于碳酸盐岩与侵入岩体接触带或附近的空洞中。原来的碳酸盐岩破碎后形成角砾,被含有微量三氧化铁的混合物所胶结。当这些被胶结的碳酸盐岩角砾被溶蚀后,留下许多空洞和空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黄色太湖石。
(八)赏石文化史
自秦汉以来,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造园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从皇家到官吏竞相造园,在园中堆山叠石,再现大自然的景观。人们在园中可观赏、可游乐、可居住,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中国园林始于先秦,秦汉以皇家园林发达著称,而私家园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在庭园中罗列山峦、峰石,挖掘池沼,开创了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形式。人们还热情地讴歌自然山水,形成了许多优美的诗和画。山石成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赏石艺术也受文学、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影响,以追求诗情画意和自然纯真取胜。
早在中国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盆景。山东青州云门山发掘的一座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的画像石刻墓.则揭开了赏石文化鉴赏的新篇章。中国的盆景早在北齐时代已经形成,并且已作为礼品走出国门,进入了欧洲。它雄辩地证明,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中国赏石文化是东方赏石文化的渊源,对世界赏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赏石重立意、富情感、出神人化,追求景物之物、象外之意、不尽之情。
早在隋唐时期,涌现出李白、白居易、柳宗元等一批著名诗人、文学家和赏石者。众多的文人雅士参与了赏石活动,他们争相觅石、品石、藏石,并重金购石,收藏奇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皇帝亦将奇石列入贡品,唐代阎立本《职贡图》中描绘了以山石作为贡品进贡的画面,画面上一人手托浅盆,盆内矗有玲珑剔透的山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772-846年),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在造园和赏石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写出了许多歌颂山石、盆景、园林的诗篇。他在《太湖石》诗中咏道:“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他生动地描绘了太湖石的形成原因、形状特征,将自然石比作大山的缩影,视为华山的儿孙,既寓意深远,又形象生动。
白居易爱石,更爱太湖石,并写成了《太湖石记》,这是中国赏石文化中第一部山石的专著,详细论述了太湖石的产地、观赏特点、欣赏价值和分类标准,在赏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云:“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为了便于欣赏、收藏和交换,他将太湖石分为若干品级:“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这种分级的方法,开中国赏石分级品赏之先河。这部著作是对赏石文化理论和实践应用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中国的赏石文化已进入了昌盛时期。
文中还记述了其好友丞相牛僧儒(779-847年)因嗜石而觅奇聘怪,不仅收藏的太湖石多不胜数,而且这些山石具有“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尔见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牛僧儒以赏石为乐,“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达到“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因此白居易称赞牛僧儒可算是唐代第一藏石、赏石大家。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爱石成癖的帝王,在皇城的东北隅修建皇家园林寿山艮岳时,由于他特别喜爱太湖石,特命朱劻父子,密取浙中珍异以进贡。朱劻以苏州为基地,四处索求奇花异石,对那些嵌在陡壁悬崖之上,尤其对长在水中的太湖石,都要用尽心机、千方百计地去取得。并把江南一带民间的山石奇珍,网罗殆尽。甚至侵夺粮纲船只,不惜工本精心搬运。日夜不绝地将花石运往汴京城。宋徽宗还给石加以“侯”、“神运”等称号。这些运奇石的船,曾以十船组成一“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即当时对运送观赏石船队的称号。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掀起的第一个采石、玩石的高潮。
寿山艮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用太湖石为材料,历经6年之久,堆叠起来的假山,又名为“万寿山”。这座貌似崇山峻岭的假山,叠堆得苍劲、嵯峨、壮观、惊险,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性质的园林作品。该假山仿造自然景观,以土为主,以石为辅,首先以土堆筑主体,主峰高达90步,成为制高点,上建介亭,主要运用太湖石进行堆叠,并巧妙地利用山石叠成瀑布。
宋代是盛行特置山石的时期,宋徽宗选择千姿百态的怪石作为置石,在西宫门、华阳门的御道两侧辟为太湖石的特置区,布列着上百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峰石,成为人工石林。左右大石皆林立,以“神运”、“昭功”、“敷文”、“万寿”而名之。宋徽宗为石题名十分注重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太湖石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宫苑内广泛应用。《宅京记》记述大内仁智殿的庭园中列两巨石,“高三丈,广半之”,东边赐名“昭庆神运万岁峰”,西为“独秀太平岩”。皆由徽宗御书并刻石填金。而较大峰石特别奇秀者,不但封侯,还赐金带,各图为谱,广为传播。在皇帝的带动下,私家文人园林如雨后春笋,相继建成。
宋代赏石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不仅奇石的搜集活动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赏石文化日趋成熟,还相继出现了一批赏石、评石、收藏等方面的文章和专著。
米芾,字元章(1051-11 07年),著名书法家,也是著名的赏石收藏家和评论家。他受命任无为军太守,赴任后见院中有一太湖石状奇丑,以为石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正冠下拜,曰:“吾欲见石二十年矣”。后人将其官服拜石之事传为美谈,被人称为石癫。他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最早提出相石标准,并以“瘦、漏、透、皱”四要素作为鉴评太湖石的标准,还撰写了专著《圆石谱》。
宋绍兴癸丑年(1133年),杜绾的《云林石谱》问世。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该书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石之精髓。
❻ 太湖石的5大特点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❼ 太湖石的名字
太湖石久享“千古名石”之盛名,它在中国四大传统名石中最能体现“瘦、皱、漏、透”这一古典赏石标准,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然而,近些年由于人们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加上市场经济翻云覆雨,这种历来被奉为至宝的珍贵石种受到“蹂躏”和冷遇,令人喟叹。
太湖石产于江浙交界的太湖地区,亦称洞庭石。太湖石有水旱两种,“旱太湖”产于湖周围山地,枯而不润,棱角粗犷,难有婉转之美。笔者收藏的这方《姑苏丽人》红太湖石属于典型的“旱太湖”,自然质朴,无矫揉造作之嫌,石体肌理、结构、外形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美,长期摩挲,包浆历历,温润古雅。“水太湖”产于湖中,十分稀贵,目前一般看不到它的踪影。因石体久经湖水的侵蚀,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俗称“弹子窝”,扭转回环,妙趣横生。笔者收藏的“心路历程”黄太湖石就是一方“水太湖”,孔洞缠连,通灵剔透,委婉俏丽,含蓄内敛,流露出透风漏目的美姿,其文静优雅的造型令人遐思。
古人赏石与今人赏石无论在审美心理还是审美情感上都存在差异,古人重形不重色,今人重色又重形。太湖石那玲珑婀娜的姿态所透出的美的意蕴和境界,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踌躇满志、仕途失意、忧思郁闷的天命精神相关。如果我们从它造型美中挖掘深层次内涵,它的自然形式不仅给人色彩与形态的感性认识,而且暗含了国人对生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平和、稳定、娴静、自律的心境,它的文化意蕴始终保持着东方艺术“以意为象”的本色。当代人在适应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视觉刺激之后,那种由情感意欲所萌生出的生命理想已逐渐与诗情传统拉开了距离。近10年来,随着各地新石种的不断开发,尤其是水冲石的日益传播,人们的赏石标准受现代美学中形式美的影响,转向质坚、色艳、形奇、韵足,而对质地疏松、色泽沉闷的太湖石抱有偏见。为此,一些石商石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在造型上狠下功夫,酸泡斧凿,制假造假,将原本属于自然美的奇石改造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品,使得太湖石声名狼藉,实是中国赏石有史以来的一种悲哀。
虽然,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日趋变化,造成当代人收藏欣赏太湖石的心态发生显著变化,甚至达到“望石兴叹”的地步,但是,太湖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那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依然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经受着喧嚣纷杂的声光干扰,那种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迫切要求,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如果爱石者以收藏欣赏太湖石来怡情养性获得心灵抚慰,不啻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维护这一文化瑰宝的应有地位,切莫再对太湖石肆意造型,尽力还其本来面貌,使它永远保持“千古名石”的美誉。在太湖石历尽沧桑的今天,我们的赏石藏石家不但要继承传统的赏石理念,而且还应赋予它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里重新登上神圣的艺术殿堂。
参考资料: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