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腰鼓与羯鼓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来源于唐代,是唐代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关中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
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约34厘米,两面蒙皮,其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
鼓槌击奏。
在唐代,腰鼓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同时也用于民间秧歌舞。
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后来在全国发展流行,其在表演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广泛,是唐代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因此,唐代腰鼓是先秦大鼓的传承和发展。
山西横山地区是我国腰鼓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腰鼓保存最原始和最完整的地方
② 唐代宫廷乐舞的清商乐舞
《白雪》,周代之曲。
《平调》、《清调》、《瑟调》,为周代男女房中欢娱之曲。汉代谓之《三调》。
《公莫舞》,晋宋谓之《巾舞》。相传汉高祖与项羽会于鸿门,项庄舞剑,将害高祖。项伯受张良之托,保护高祖,他舞起袖子,隔开项庄之剑,且说:“公莫害沛公也。”汉人思项庄恩德,故作此舞,舞具用巾,以象项伯衣袖之遗式。
《巴渝》,汉高祖所作。高祖从蜀汉出兵伐楚,以版楯蛮为先锋,其人勇而善斗,好为歌舞,高祖观之曰:“武王伐纣歌也。”使乐工习学,号曰《巴渝》。巴渝者,巴山渝水,故以为名。
《明君》,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入朝,诏王嫱(王昭君)配之。昭君将去,入辞元帝,光彩照人,耸动左右,元帝后悔不已。汉人可怜昭君远嫁,为作此歌。晋石崇妓绿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填歌词:“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英。”晋文王讳昭,故晋人谓之《明君》。
《凤将雏》,汉世旧歌曲。
《明之君》,本汉世《鞞舞曲》。梁武帝时改其辞以歌颂君德。
《铎舞》,汉曲。
《白鸠》,吴朝拂舞曲。
《白紵》,沈约云:“ 本吴地所出,疑是吴舞也。”
《子夜》,晋曲。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衰苦,晋时常有鬼歌之。
《前溪》,晋车骑将军沈琉所制。
《阿子》及《欢闻》,晋穆帝升平初,每歌罢辄呼“阿子汝闻否”,后人演其声以为此曲。
《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嫂之婢有情,相爱至深。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喜持白团扇,因歌曰:“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见面。”
《懊憹》,晋曲
《长史变》,晋曲。
《督护》,晋、宋时曲。宋高祖长女婿彭城内史徐逵为鲁轨所杀,使府内直督护丁旰殡敛之。高祖长女唤丁旰至阁下,问以殡敛徐逵之事,每问辄叹息日:“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而制其曲。宋武帝又为制词,云:“督护上征去,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
《读曲》,宋曲。
《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掌江州,与义康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大惧。义庆妓妾夜闻乌啼声,并撞击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义庆即转为南兖州剌史,遂作此歌。
《石城》,宋臧质所作。石城在竟陵,臧质尝为竟陵郡守,于城上远眺,见一群少年唱歌而过,因作此曲。歌云:“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楼。城中美年少,出入见依投。”
《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
《襄阳乐》,宋曲。
《栖乌夜飞》,沈攸之元徽五年作。
《估客乐》,齐武帝制。梁改其名《商族行》。
《杨伴》,齐曲。
《骁壶》,投壶乐。投壶时矢入壶反弹出为骁壶。
《常林欢》,疑是宋、梁时曲。
《三洲》,商人歌谣。商人数行巴陵三江之间,因作此歌。
《采桑》,因《三洲曲》而制。
《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陈后主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摘其艳丽者而作此曲。
《泛龙舟》,隋炀帝在江都宫作。
剩余五曲,不知为何人所作。
南朝之时,《由舞》、《白紵》、《巴渝》等舞,服装各异。梁以前舞者各十六人,梁时有之,舞者各八人。歌伎戴平巾帻,绯袴褶。唐时,皆用四人,服碧轻纱衣,裙襦大袖,画云凤之状,梳黑色环髻,饰以金铜杂花,状如雀钗,着锦履。舞容闲婉,曲有姿态。 周、隋至唐,管弦杂曲有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由于这些曲目非朝廷郊庙所用,故史书不载。
西凉乐,后魏平沮渠所得。其乐器里有钟磬,大概是凉州人吸收了中原乐舞的用乐,而杂以羌胡之声。北魏的隋朝,对西凉乐颇为推崇。它的奏乐者,著平巾帻,绯褶。舞有白舞的方舞。白舞一人,唐时已阙。方舞四人,戴假髻,插玉支钗,穿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蹬乌皮靴。乐用钟一架,磬一架,弹筝一, 筝一,卧管篌一,竖管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箫一,筚篥一,小筚篥一,笛一,横笛一,腰鼓一,担鼓一,铜拔一,贝一。
早在周代,四夷之乐就为周室所重,祭祀的筵宴都用它,并认为“纳四夷之乐者,美德广之所及也。当时,把东夷之乐叫《末离》,难蛮之乐叫《任》,西戎之乐叫《禁》,北狄之乐叫《昧》。周代衰微后,这些四夷乐舞没有保留下来。 后魏时,有个叫曹婆罗门的人跟一个商人学习龟兹琵琶,并世传其业至其孙妙达,为北齐高洋所重,常自击胡鼓以和之。周武帝聘胡女为后,西域诸国进贡陪嫁侍女,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长安。后来,天竺国展转又贡乐伎。刘宋时,高丽,百济的伎乐传入。周师灭齐,又得其乐。隋文帝灭陈,得《清乐》及《文康礼毕曲》,列为九部伎,没有把百济乐纳入。隋炀帝平林邑国,获扶南的乐伎和匏琴,将天竺乐与它杂糅。至此,隋共有九部乐,即《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乐》。唐太宗时,平高昌,尽收其乐,乃造《讌乐》,通前共十部。然奏《讌乐》,则去《礼毕》。德宗时,又有骠国遣使献乐。
《高丽乐》,奏乐者戴紫罗帽,饰以鸟羽,袍为黄大袖,扎紫罗带,大口袴,着赤皮靴,系五色绦绳。舞者四人,椎髻梳于脑后,以绛色抹额,饰以金 。其中二人穿黄色裙襦,赤黄袴,袖子极长,着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乐用弹筝一,扫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义觜笛一,笙一,一,小筚篥一,大筚篥一,桃皮筚篥一,腰鼓一,担鼓一,贝一。武后时尚有二十五曲,后吕留一曲,衣服也失其本风。
《百济乐》,舞二人,穿紫大袖袖襦,戴章甫冠,着皮履。乐用筝、笛、桃皮筚篥、箜篌、歌。
以上二国之乐,乃东夷之乐。
《持南乐》,舞二人,披霞衣,扎缠腿布,着赤皮靴。乐用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笛、箫、筚篥、铜拔贝。
《天竺乐》,乐工扎黑丝布头巾,穿白练襦,紫绫袴,披绯帔。舞二人,辫发,披朝霞袈裟,扎缠腿布,穿碧麻鞋。乐用铜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筚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铜拔、贝。毛员鼓,都昙鼓后来失传。
《骠国乐》,贞元中,骠国国王向唐献本国乐,凡十二首。
以上漍之乐,乃南蛮之乐。
《高昌乐》,舞二人,穿锦袖白袄,赤皮靴,红抹额。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娄鼓一,羯鼓一,箫二,横笛二,筚篥二,琵琶二,五纭琵琶二,铜角一,箜篌一。
《龟兹乐》,乐工戴黑丝布头巾,穿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乐用坚箜篌一,琵琶一,笙一,筚栗一,箫一,横笛一,毛员鼓一,都昙鼓一,答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马铃薯鸡娄鼓一,铜拔一,贝一。
《疏勒乐》,乐工戴黑丝布头巾,穿白丝布袴,锦襟褾 。舞二人,穿白袄,锦袖,着赤皮靴,扎赤皮带。乐用坚箜篌、琵琶、五弦琵琶、横笛、箫、筚篌、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
《康国乐》,乐工戴黑丝布头巾,穿绯丝布袍,锦领。舞二人,着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铜拔一。
《安国乐》,乐工戴黑丝布头巾,锦褾领,紫袖袴。舞二人,穿紫袄,白袴帑,赤皮靴。乐用琵琶、五弦琵琶,坚箜篌、箫、横笛、筚栗、正鼓、和鼓、铜拔、箜篌。
以上五国之乐,乃西戎之乐。
唐时,南蛮,北狄诸国风俗,头发都从脖子下剪断,舞者都用绳子在头上扎一圈,在脑后将披发束结。当时河西走廊还传来一些新的曲目,与《龟兹乐》、《散乐》并为人们钟爱,其他诸国之乐,往往因之而遭受冷漠。
《北狄乐》,能够考证清楚的是鲜卑,吐谷浑、部落稽漍的音乐,都是骑马奏乐。因为军旅音乐皆奏于马上,名叫鼓吹,所以,从汉代到唐代,都把《北狄乐》归入鼓吹署,而不列入讌享之乐。
《散乐》,历代皆有,不是部伍之声,俳优歌舞者杂奏,要求极不严格,里边往往杂糅杂技动作,所以总名叫百戏。唐代散乐百戏林林总总,不下数百种,非宫廷雅乐,故不罗列。
③ 各类腰鼓的简短介绍和图片
鼓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较之吹管、弹拨、拉弦乐器,是最早成熟起来的乐器种类。在原始部落的音乐活动中,鼓占有重要地位。鼓产生于什么时候?从文物、文献中接触到的大多是夏、商、周三代鼓类乐器。但鼓的产生,无疑早于此。在《礼记·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载,揭示了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陶制的土鼓。《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尧的乐官质“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人生活中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兽皮,就成了鼓了。《周礼·春官·龠章》:“掌土鼓豳龠。”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这是有关皮鼓运用的早期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类乐器的制作和运用。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鼍鼓,这同《诗经·大雅·灵台》上记载的“鼍鼓逢逢”以及《吕氏春秋》记述颛顼“令鲜先为乐倡。鲜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的材料相验证,都说明皮鼓的运用有很长的历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鼓字写作“ ”,这同今天作为铜器留存的商周鼓形相似。到了周代,鼓类乐器更为发达。据杨荫浏先生统计,周代各类鼓见于记载的就有三十多种。 鼓作为“群音之长”,于神祀社祭、征战役事中无不使用。在祭礼典礼中,鼓以雷霆之声象征春雷,激励万物生长;在军事征伐中,鼓声用以振奋将帅士众之壮气,威震四方。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在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把“乐”解释为鼓乐器的象形字,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音乐活动中鼓类乐器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革即是鼓类乐器,如足鼓、建鼓、悬鼓、鼗鼓、雷鼓等等。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上兽皮制成的木鼓为主。 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像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这类外族外域乐种都陆续传入中原,其中,“羯鼓”便是这些乐种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打击乐器。由于羯鼓的音调高并富于穿透力,因此被唐玄宗李隆基视为八音之领袖。在宫廷燕乐中,唐玄宗经常亲自击羯鼓以和乐,许多贵族也都善此,击羯鼓竟成了一时风尚。 唐代的羯鼓不仅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并且产生了不少作品,如唐玄宗就创作有数十首羯鼓独奏曲,其中较著名的有《雨淋铃》等。李白在诗句中描写羯鼓的演奏时写道:“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天廊振法鼓,四角唤凤筝。”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写道:“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正是羯鼓声急,音乐表现力强最为突出的描写。 在敦煌壁画、云岗石窟等历史保留下的多种伎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腰鼓乐伎击鼓奏乐的姿态。腰鼓的种类较多,隋唐燕乐中常提到的腰鼓类乐器有毛鼓、都昙鼓、杖鼓、正鼓、和鼓等。腰鼓的鼓框有木质的,也有瓷土烧制的,所谓“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陈旸《乐书》)。腰鼓多以鼓框两头蒙皮,用皮条对穿拉紧,叩击出声,乐声咚咚作响,具有穿透力。 腰鼓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在伎乐队中席地而坐,双手拍击鼓面为乐舞伴奏,也可以将腰鼓挂于胸前,在宴饮乐舞中边击边舞,以它的轻重缓急,调动着舞者和观赏者心中的律动感。白居易描写当时的胡旋舞女“心应弦,手应鼓”正好说明旋律与节奏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鼓乐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如果说传统鼓乐在商周时代曾经获得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发展,那么,隋唐以来,随着腰鼓类乐器由西域的传入,又酿成了我国鼓乐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风格各异、分布广泛的各类打击乐种类。如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十番鼓”、“十番锣鼓”、“十番箫鼓”等多种形式;流行于广东潮州一带的“潮州大锣鼓”、“潮州苏锣鼓”,还有“西安鼓乐”、“山东鼓吹”、“辽南鼓吹”、“福州十番”、“浙东锣鼓”等等。可以说,中国是打击乐器的故乡。打击乐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④ 唐代腰鼓根据不同风格可以分为哪两类
唐代腰鼓依据不同风格韵律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后来,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以安塞地区的腰鼓舞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⑤ 唐代腰鼓的形制是怎样的
唐代腰鼓为木制鼓身,两端蒙牛皮或骡马皮。鼓身髹红漆或黑漆。有的腰鼓描绘纹饰,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环上系带,将鼓斜挂于腰际,双手各执一槌敲击。大腰鼓长40厘米、鼓面直径20厘米;小腰鼓长34厘米、鼓面直径15厘米。
⑥ 请问老师:我这次宋代定窑兽面纹腰鼓真品吗谢谢!
最著名的唐代鲁山花釉羯鼓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一下,然而,宋代的定窑羯鼓目前截至尚未发现。
⑦ 唐代瓷器精品鲁山窑花瓷腰鼓真品什么价格
您说的这件东西,全世界目前只有故宫有一只。至于价钱,您自己想把。
⑧ 腰鼓在唐代被用于什么场合
到了唐代,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汉唐将士的勃勃英姿。后来,人们在延安王庄村发现一座唐代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是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是唐代的物品,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做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腰鼓中“马步蹬腿”和“前进步”动作。这块唐代腰鼓画像砖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唐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我国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⑨ 唐朝流行哪些乐器
1,琵琶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2,芦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竽。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3,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4,笛子
笛子也称横笛。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宋朝以后,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唐代称横吹,是没有笛膜的。唐代只有箫管上才有膜,宋元以后这膜就移至横笛上,而箫管就不再贴膜了,如今只有朝鲜箫才贴膜。
5,腰鼓
腰鼓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被流传。
⑩ 腰鼓是什么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来源于唐代,是唐代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关中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约34厘米,两面蒙皮,其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
在唐代,腰鼓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同时也用于民间秧歌舞。腰鼓昀最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后来在全国发展流行,其在表演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广泛,是唐代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