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 说明什么
GDP:
2010年,福清GDP为474.65亿元,同比增长13.5%。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增加值64.78亿元,同比增长4.5%;
第二产业增加值242.01亿元,同比增长18.6%;
第三产业增加值167.87亿元,同比增长8.7%。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3.6 :51.0 :35.4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55元,同比增长11.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47元,同比增长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5.68亿元,同比增长18.6%。
固定资产投资: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03亿元,同比增长38.0%。
详细信息参见:
2. 这几年中国零售业的销售总额是多少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
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外资份额继续扩大
自1992年中国实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部署,并夺取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4年12月11日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届时外资大举进入,凭借其战略管理优势、流程管理优势、零售业态优势,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份额。
2004年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量稳定增长,全年的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城乡间和区域间的结构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
2005年上半年,中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79.8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零售额736亿元,同比增长18.3%。在所统计的二十八大类商品中,共有二十四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加,且二十一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十以上。
3. 批发额和零售额如何界定
粗略地说,零售额以销售到终端消费者为标准,即使以批发价卖给消费者,也应该算在零售额中,不应该算在批发额中。集团集中采购给终端消费者如学校统一采购教材给学生算零售。 批发额指售给国民经济各行业用于生产、经营用的商品金额。比如售给建筑业用的水泥。
4. 我国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呢
2021年一季度,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各项激励措施,外围需求强劲复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经济实际增速达到了18.3%,完成的名义GDP达到24.93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845万亿美元,并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回暖的主要贡献者。
另外,建筑业在一季度完成的GDP为12017亿元,增长22.8%,占国民经济比例为4.82%;房地产行业完成的GDP为19460亿元,增长21.4%,占国民经济比例为7.81%;金融业为23074亿元,占比9.2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不再一一介绍。总之,我国主要行业均已从疫情中走出来了,其庞大需求预计将对全球经济回暖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5. 消费占gdp比重
消费占GDP的比重,实际是“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1949年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并没有公布过,一般公布的数据是从1952年开始。1952年是78.9,1978年是62.1,2004年是54.3。其他年份的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之间有什么关系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之间,有间接的正比例关系。如果某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那新增的商品就需要生产制造企业相应增加生产数量,企业规模就可以扩大,生产增加值(GDP)就增长了。而生产企业的扩大还可以更多的安排劳动力就业,而更多的就业人数自然可以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连带带动制造企业相应增加生产数量,进一步增加GDP总量。如此良性循环。
反之,若某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减少了,那生产制造企业就被迫减少商品生产数量,企业规模就可能缩小,裁减工人,导致生产增加值(GDP)相应减少。
这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之间的间接正比例关系。
7. 一般,主导产业占GDP的比重是多少
2009年黄 梅 县 GDP77.55亿元,人均9375元,在湖北省各县中排第十位。 一、综合 全县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18.1%。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7.4:33.9:28.7调整为36.2:34.5:29.3。人均GDP达8848元。 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415个,登记失业率为3.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8.4%,比上年下降0.6%。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压力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不完善,工业主导产业优势尚未形成。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72万亩,比上年增长2.5%,粮食产量41.77万吨,增长3.2%;棉花种植面积21.95万亩,下降1.2%,棉花产量(皮棉)2.33万吨,增长9.4%;油料种植面积44.3万亩,下降1.8%,油料产量5.74万吨,增长10.2%,其中油菜播种面积42.24万亩,下降2.2%,油菜产量5.72万吨,增长16.7%。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造林面积3.6万亩。牲猪出栏38万头,增长8.6%。家禽出栏600万只,增66.7%。全年水产品产量7.65万吨,增长8.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0.42万亩;实现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38.89亿元,同比增长5.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家,本年新增46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9.09亿元,增长48.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16亿元,增长30.3%。 工业经济质效明显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实现利润41100万元,增长141.8%。 全年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13家,完成产值7.2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7.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5.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8.92亿元,增长50.8%。其中,国有投资完成16.57亿元,增长82.1%;集体投资完成0.27亿元,增长233.8%;私人投资15.11亿元,增长4.7%,房地产投资完成2.6亿元,增长4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01亿元,增长57.6%。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项目119个,到位资金24.8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4亿元,增长24.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8.07亿元,增长20.7%。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7.57亿元,增长23.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9亿元,增长16.9%。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外贸出口总额67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73%。利用外资7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 六、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农村通村公路行政村比重达99%。 邮电通讯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9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2.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2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6904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056万元,增长21.1%。各项税收总额28375万元,同比增长20.2%。全年财政支出96271万元,同比增长20.2%。金融总体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32358万元,比年初增加197300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1096万元,比年初增加105936万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2724万元,比年初增加47347万元。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8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2%。 八、文化、卫生、体育和教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图书馆各类藏书12.2万册;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91%和97.93%。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个,实际拥有病床1238张,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471人,其中执业医师732人,注册护士643人。 教育事业不断巩固。全县共有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77924人,专任教师3768人;小学204所,在校学生75652人,专任教师2570人;职业高中2所,教师256人,在校学生5885人。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8.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县年末总户数305534户,年末总人口964985人,男性505559人,女性459426人。全年出生人口8904人,人口出生率9.26‰,死亡人口4348人,人口死亡率4.51‰,人口自然增长率4.75‰。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866元,比上年增加1483元,增长1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41元,比上年增加453元,增长11.1%。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10700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384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74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520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48062人,比上年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18011人,增长0.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98%。
8. 生产总值和批零销售总额的差别是什么
生产总值是生产企业的生产数量乘以生产企业的销售单价。批发企业是从生产企业买入后批发数量乘以批发单价得出批发产值,零售企业是从批发企业批发来后销售数量乘以销售单价得出销售产值。
生产产值是出厂价,批发的价格是生产的出厂价加上批发的成本和利润,零售价格是批发价加上销售成本和利润,所以生产产值低于批零产值。
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与 GDP之间有什么关系
GDP包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GDP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
GDP是一个综合的核算指标,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GDP及其构成就可以说明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投资消费水平、进出口贸易状况、居民收入水平、企业营业收益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是描述商业方面的一个指标,仅反映商业规模,对城市发展水平的描述力远不如GDP。
(9)批发和零售业占gdp比重扩展阅读: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家统计年鉴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常住人口最终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总值。它是一个国家或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记作GDP。
社会消费品零食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记作RE。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多的与自身滞后一期和二期之间存在较强的关系,与滞后一期和二期的GDP之间也有一定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没有与它自身滞后期数据关系那么强。
10. 批发零售社会销售品总额增加值率是多少
GDP更能代表城市的发展水平。因为GDP是一个综合的核算指标,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因此,使用GDP及其构成就可以说明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投资消费水平、进出口贸易状况、居民收入水平、企业营业收益等多个方面的情况。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是描述商业方面的一个指标,仅反映商业规模,对城市发展水平的描述力远不如GDP。比较全面的判断应该是这样的:如果A城市的GDP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B城市高,但GDP却低于B城市,应该说明A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如B城市,但是商业发展具有优势,如需判断A城市的商业是否超过B城市,还需参照购销总额、库存、盈利情况等其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