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厂家批发 > 中国批发业零售业巨头

中国批发业零售业巨头

发布时间:2021-06-16 15:48:01

Ⅰ 中国零售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

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外资份额继续扩大

自1992年中国实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部署,并夺取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4年12月11日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届时外资大举进入,凭借其战略管理优势、流程管理优势、零售业态优势,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份额。
2004年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量稳定增长,全年的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城乡间和区域间的结构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
2005年上半年,中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79.8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零售额736亿元,同比增长18.3%。在所统计的二十八大类商品中,共有二十四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加,且二十一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十以上。

Ⅱ 中国的零售业市场现状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外国的零售集团也纷纷过来抢滩中国市场。随着零售业的逐步开放,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加入我国零售业的竞争中,这样更加促使我国零售业朝着更现代、更多元、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各种因素影响与相互作用下,我国零售业态呈现多样化、发展迅速等特点。
一、多元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新的零售业态将不断出现。我国地域跨度较大,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者需求差异很大,这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
现阶段的消费者对专业化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专卖店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广受欢迎。专卖店有利于提升企业与品牌形象,并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取得较高利润,产品与服务都非常专业化,更能做到顾客满意。
三、信息化
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
四、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
五、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 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
六、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

Ⅲ 中国十大零售商的哪十个

1 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百货/超市/便利店
2 大连商场集团有限公司 百货/超市/便利店
3 国美电器有限公司 专业
4 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百货/超市/便利店
5 家乐福(中国部分) 大超
6 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 超市/大超/便利店
7 江苏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专业
8 三联商社 专业
9 华润万家股份有限公司 超市/大超/便利店
10 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 超市/大超/便利店

Ⅳ 国际零售业连锁巨头占领了国内零售市场的70%以上份额,这意味着什么

老百姓的钱大多数都让外国人赚去了,国内商业企业的发展空间被挤占的越来越小,影响民族商业的发展。。。

Ⅳ 有谁知道世界上零售巨头的名单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已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并形成相当规模的沃尔玛、家乐福、特斯科、麦德龙、百安居、吉之岛、易初莲花和好又多等国际大型零售企业
他们的故事我就例2个给你看看吧(本来例3个,沃尔玛你应该知道,所以不说)
背后故事-家乐福
法国家乐福四十四年的历史甚至比不上一个长寿的老人,作为一个企业,它正值少年。在全球家族企业的排行榜上,家乐福显得尤为年轻,但已贵为欧洲零售企业之首。由于成长在一个激进、民主、各方面疾速被现代化的年代,家乐福很快学会了如何与当代社会保持同步,尽管它在内心始终恪守某种传统。

四十年锐意之举

1950年代,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出现在法兰西。战争创伤逐渐平息,人们的消费欲望被激活,百货业成为一个赚钱的新生意。

1959年,马赛尔·富尼耶(Marcel Fournier)和路易·德福雷(Louis Defforey)代表两个家族创立家乐福公司。创业之初,家乐福并不起眼,它于1960年夏天在豪特·萨伏伊的安尼西开办的第一家店只是一间650平方米的地下室。家乐福开始重新思考人类古已有之的购买行为:他们需要什么?乐于以何种方式购物?愿意在什么样的地点从事购买活动?商店还可以是什么样子?——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们需要便宜的商品。

时隔三年,一个占地2500平方米的巨型商场在巴黎郊外的Sainte-Geneviève-des-bois大型商贸中心内部脱颖而出,周围整齐排列着12个收银台出口及450个停车位,如我们今天所见。

这便是家乐福的主意:hypermarket——高级百货商场,俗称“大卖场”。首先,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策略:把大卖场安置在城区以外、有高速公路可以方便到达的地点:地价较为便宜,商场的结构也更加简易——每平米包括地价和全部装配在内的总投资只有传统超市或商店的三分之一。

而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全新的仓储百货商店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来到一个地方就可以满足所有的购物需要,只要是一位顾客每年至少要购买一次的物品,如衣服、运动器材、汽车配件,家乐福长年必备;自助购物的形式很适合1960年代的精神特质;仓店合一的创意具有工业社会味道。

价格方面的诱惑力更为实在,比起传统零售店,家乐福的售价平均低5到10个百分点。1965到1971年间,每年销售额的增长率超过了50%。

接下来的三十余年,大卖场的经营模式被广为效仿,家乐福必须不断调整战略以保持活力。1976年,家乐福引入“制造自由”(proits libres)理念,出售没有品牌但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是一个对购物习惯的微妙挑战:以服装为例,法国人表面上讲求时尚,但也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服装的欧洲国家,1960年代法国妇女平均每年购买一件连衣裙。

该类产品质量堪与国有品牌媲美;但价格却低出15到35个百分点。家乐福因此获胜。

此后,折扣店经营及会员制的采用使家乐福的零售业务向集约化方面发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2000年,家乐福与西尔斯(Sears)、甲骨文(Oracle)公司合作,开创了世界上第一家零售业的电子市场“GlobalNetXchange”;后来家乐福又推出了网上超市“Ooshop”。

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从1980年代开始,家乐福先后涉足保险业务、旅游业,开办旅游公司Vacances,并于1992年创建质量监察体系,以保障货物的材料来源出产地。

重压下的他乡之路

法国大卖场和超级市场的迅速发展给小型零售商店造成了极大冲击,这些小零售业主代表着法国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这与1960年代法国兴起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不无关系。政府不得不对在国内开设大型的超级市场加以限制,1972年通过立法对零售商征收专税,作为对无法继续经营的小型业主的养老补贴。

这对于那些1962年以后发展起来的零售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家乐福每年交纳的该项税款差不多占它年销售额的0.15%。1968年的五月风暴更加使法国社会深陷动荡。第二年,比利时成为家乐福离开故土的首选之地。

1970年代中期开始,向欧洲以外国际市场的扩展开始了。巴西的家乐福是南美洲、同时也是整个美洲的第一站。直到1988年,家乐福才决定进军美国,店址选在费城郊外,十八世纪中叶,这里曾是美国民主的诞生地。但在美国的发展极不顺利,1993年,家乐福不得不关闭了它在美国仅有的两家大卖场,完全退出美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继而,家乐福将战略核心转向崛起的亚洲市场。1995年中国第一家“家乐福”开张。到这一年,家乐福在国外拥有的分店已超过了它在法国本土的分店数量。

最初的国际扩张,家乐福和当地的合作伙伴联手经营。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很好地把家乐福的经营理念及模式与当地特定的商品供需关系、人际资源等优势结合在一起。另外,家乐福还采取了下放管理权的办法:每一家分店经理在经营中几乎拥有完全自由的决定权。经营权的下放后来被认为是家乐福在国际零售市场取得成功在管理方面的关键。

为保证吸引当地顾客,家乐福在开设每一家新店前,都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当地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人口增长、居住条件、都市化程度、风俗传统等等,都在考察之列。一个小组进行此项工作的同时,另一个小组便与当地行政部门建立关系,并着手选择商品供应商。一般情况下,这项工作要用两年的时间。适应当地条件的能力使家乐福在中国、阿根廷或土耳其这样如此不同的地区能够做到同样的买卖兴隆,甚至在大萧条时期经济状况很不稳定的巴西也能应对自如。

无论在哪里,物美价廉的简单传统在家乐福的经营策略中始终未变。

反击沃尔玛

1999年成为家乐福历史上的重大转机——以1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另一家法国零售集团Promodès。富有戏剧性的是,家乐福和Promodès曾是长期对手。

Promodès的创立比家乐福晚两年,当时是由两个批发商家族合并而成的。1962年它在Mantes-la-Ville开创第一家超市,曾先后采用“冠军(Champion)”和“大陆(Continent)”的商标。1979年,其麾下的“迪亚(Dia)”折扣店在西班牙问世。

1990年代以来,世界零售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第一大零售商、美国的沃尔玛(Wal-mart)已开始把它的势力伸向了欧洲大陆,而那里原本是法国零售业的领地。面对高度集约化的美国沃尔玛集团的巨大威胁,欧洲零售业便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了各自为营、力量分散的缺点。

1999年6月,沃尔玛以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的ASDA,更让欧洲的零售业同行感到巨大的生存压力。而实际上,当时沃尔玛已经把包括家乐福和Promodès在内的公司纳入它下一步可能并购的对象了。这种情况下,家乐福代表法国零售业采取了迅速行动,以避免坐以待毙的下场。

家乐福和Promodès几乎同时发现,只有把力量联合起来,才能抵御美国人对欧洲零售业的入侵,不仅如此,这种力量还会渗透到家乐福在拉美和亚洲的零售市场。正如很多分析家所认为的那样,家乐福和Promodès的这次合作标志着法国零售行业对美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所采取的应对性防御措施。

这次合并的最大好处在于,家乐福和Promodès之间正好形成了优势互补。例如,Promodès一直是以其固定存货和销售系统为人所称道,而恰恰是在这些领域家乐福长期落后于沃尔玛。而家乐福从来都给人以新锐印象,在这方面Promodès则显逊色。

合并之后,原Promodès的“大陆”高级百货商场都更名为家乐福,而它们在法国的超市也都改叫“冠军”标准超市。现在的家乐福旗下有三大台柱:大卖场(Carrefour)、冠军标准超市(Champion)、迪亚折扣店(Dia):另外还拥有便利店、仓储式大卖场、电子商务等不同模式。

新组成的家乐福已跃居欧陆第一大零售业集团(超过了此前排位第一名的德国公司麦德隆),去年家乐福集团的全球销售额达到780亿欧元。截至今年6月底,家乐福已在31个国家建立了各类连锁销售点9200多个。但在世界零售业排名中,仍次于美国的沃尔玛屈居第二。

家乐福的野心通过CEO丹尼尔·伯纳德的宣言显示出来:“我们正在成为全世界零售业的领导者。”不难预料,一场激战仍在进行。刚刚过去的7月11日,沃尔玛在北京的第一家分店正式开张——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是这场战役的主要战场

麦德龙
继家乐福、易初莲花在广州纷纷遍地开花,开出多家门店后,在华蛰伏了十年之久,全球第三大零售巨头麦德龙入穗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据消息人士透露,其位于天河区的广州第一家店已经开始兴建,预计将于年底开业。也有意向与广百合作开出广州的其他分店。
据该人士透露,位于天河区的麦德龙将同样反其“在自有产权的土地上建店”的常规,采取租赁的形式经营,成为继其深圳罗湖店之后的又一家采取租赁形式经营的分店。该人士表示,麦德龙与广百一直都有接触,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具体的合作意向还未达成。虽然麦德龙在广州相比其他外资卖场显得“姗姗来迟”,但此人士表示,广州的市场还很大,只要是做商业就不会晚,而麦德龙德“现购自运”的经营模式与其他卖场的业态是不同的,将会形成业态的互补而不担心会面对激烈的竞争。
1964年第一家麦德龙现购自运商场在德国开业,1971年第一家海外商场开业。麦德龙集团公司运作分成四部分,拥有六个独立销售区域及不同品牌。现购自运针对商业和专业顾客,其他部分则针对零售销售和最终顾客。麦德龙集团目前是欧洲第三大、世界第五大贸易和零售集团。26个国家内拥有员工大约235000名。目前集团仍在成长:2002年麦德龙集团的销售额超过510亿欧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其中46%的销售额来自海外。麦德龙于1995年来到中国并与中国著名的锦江集团合作,建立了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1996年,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商场。

Ⅵ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业巨头是哪个

不是家乐福,沃尔玛超市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巨头,家乐福最多排到前三位。尤其在中国,自从家乐福的上一位总裁换掉以后,家乐福在中国的地位已经持续下滑。

Ⅶ 零售业有几大业态

中国零售业主要业态发展状况

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将中国零售业商店分类确定为8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

一、百货商店

目前中国百货商店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势看,大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1.经济效益日益下滑。

虽然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7%,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整体呈下降态势,由上年的12.9%下滑到12%,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减亏效果也不甚理想。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00年273家重点大型零售商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2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80家增长,93家下降);实现商品零售额10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190家增长,83家下降);但同期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9.9%。

2.同业过度扩张竞争。

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在大中城市,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场由1992年的98家扩大到2000年的1000家以上,还有相当数量在建或筹建。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份额,各商家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大量对利润率预期较低的小零售商使行业的收益水平进一步恶化。

3.不同商业业态竞相挤占市场份额。

各种不同商业业态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吸引消费者,挤占市场份额。1999年中国零售业50强中增长最慢的10家企业,其中9家都是大型百货店,均为负增长;50强前10位中超市占了5席,一改过去由百货店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同时,与传统百货店具有类似特征的集体商业的市场份额也呈现下滑趋势。

4.市场缺乏热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经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对档次较高的享受型、发展型需求尚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状况,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步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二、连锁超级市场

1.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广。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企业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自1994年开始,中国连锁超市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0%以上,其中2000年比1999年增长53%。上海连锁业“三巨头”?联华、华联和农工商超市分列全国零售业10强的第一、第五和第八位。连锁超市将超过百货店成为零售业的第一主力。

在地区分布上,规模较大的超市连锁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超市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店铺数量占到总数的1/3以上。

2.竞争激烈,连锁超市业进入整合时期。

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从2000年的销售额看,中国连锁超市的龙头企业联华超市有限公司仅及沃尔玛的1/80。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方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3.外资进入速度加快。

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进入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家乐福1999年在中国的销售额为60亿元,2000年上升为81亿元,分店达到28家;美国沃尔玛在中国开办的8家连锁店年销售额预计可达到30~40亿元。

三、仓储式商场

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仓储式商场1000多家。仓储式商场已由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向北京、上海,再向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工商业重镇拓展。

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中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许多仓储式商场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

仓储式商场由单店向连锁经营发展,积极对外谋求规模效益。如麦德龙在我国已有6个连锁店,现在为单店经营的许多家仓储式商场,也多有开展连锁经营的计划。

建材装饰材料仓储式商场成为我国仓储式商场家族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第一家建材装饰材料仓储商场天津家居仅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已发展到近十家建材仓储式公司,其网点已覆盖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沈阳、南京、无锡、青岛等地。

中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有60%~70%的消费者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消费者欢迎。

2.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纳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实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

3.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物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正适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4.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5.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PB战略。PB即Private Brand(私人商标),指零售企业自己策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实行PB战略有三大优势:(1)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也因此降低,一般PB商品的定价要比生产厂商的同类产品降低20%~30%;(2)构造了零售业中流通企业主导下的生产体制,拉近了消费者和厂商的距离,能适时、适量、适需地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3)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无形资产,提高竞争力,包括与供应商竞争的能力。

四、 专业店

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在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中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的限制等问题。

五、便利店

目前,以上海为代表,便利店发展迅速,上海现有1000多家便利店,经营食品、副食品和日用杂货,品种3000~4000种,平均营业面积200~300平方米。上海的便利店分属于9家便利连锁公司,有着各自统一的门店标识,其中很多门店是24小时营业。有数据表明,在每个网点每次花费在20元以内的消费者占68.2%,40元以上的仅有8%,基本上没有超过100元的。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预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六、 其他业态

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中心。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以无店铺经营为特征、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E-Shop在我国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中国批发业零售业巨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义乌批发花市场在哪里 浏览:445
昆明副食品批发公司电话 浏览:849
去东海批发水晶便宜吗 浏览:558
中大t恤布料批发价格表 浏览:916
义乌儿童袖套批发 浏览:65
找北京布鞋批发店 浏览:16
贵阳什么地方批发瓷砖 浏览:113
河北矿棉板批发 浏览:711
长春市童装批发市场 浏览:462
青岛高频电磁加热批发 浏览:213
合肥矿用开关柜批发 浏览:410
临沂嘉兴水果批发市场香蕉价格是多少 浏览:830
什么水果批发可以加盟 浏览:597
永年螺丝批发市场地址 浏览:906
广西杀菌灯工作灯厂家批发 浏览:506
欧妮批发商 浏览:538
外转子空调风机批发商 浏览:297
浙江柯桥批发格子布的地方 浏览:728
陶瓷佛像批发厂家地址铜像 浏览:853
河北金钢网铝型材批发 浏览: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