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两年有哪些批发行业的企业上市了
海参算不算?青岛的老尹家海参 崂山绿茶
② 为什么有的零售商惨淡度日,有的却逆势增长
7月份的时候,肯德基、必胜客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YUM)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百胜餐饮集团第二季度净利润为2.3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3.34亿美元相比下滑30%。百胜餐饮将这一糟糕的业绩归咎于中国市场的低迷——毕竟中国市场对百胜集团利润贡献度超过了三分之一。
事实真是如此吗?英国《金融时报》做了一篇很有意思的分析报道,它对比百胜与星巴克这几年在华发展情况,提出一个问题:同样是餐饮,同样面对中国经济下滑,为什么后者却逐年稳定增长?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中国发展的外资零售商几乎涉足到了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因中国市场低迷业绩受挫的例子,就同样能找到一个在相同背景下逆势增长的例子。
比如同样家居品类,百安居、欧倍德相继退出中国市场,但宜家的中国区却是增长最快的市场;再比如服装品类,Zara去年业绩遭遇5年内最大跌幅,但优衣库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即便是同一家企业的不同业态,沃尔玛大卖场在中国频频关店,它的山姆会员店却涨势喜人……
这一对对生动的案例再次印证了那样一句话: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不会经营的企业。诚然,中国经济的低位运行对实体零售带来巨大挑战,去年以来的“关店潮”便是很好的说明。但问题是,如果一味将业绩下滑归咎于市场疲软,就如同一块遮羞布一样掩盖了更为严峻的真相: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企业的经营模式却一成不变或者变得不够快。《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这一真相事实上比中国市场的消费疲软更可怕。
一、没人承认自己败于模式
不久前,联商网针对已经公布上半年财报的101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做了统计。数据显示,统计的57家百货、购物中心品牌中,总体增幅仅约为1.6%,35家出现营收下跌,占比达61.4%,6家跌幅超过15%,22家营收增长,但多数增幅不高。57家百货、购物中心企业总体利润额跌幅约为1.85%、利润率跌幅为0.23%,52.6%的品牌(30家)净利率下跌;40%的品牌净利率低于3%。
而在超市业态,14家超市品牌呈现梯队分化,步步高、永辉、华润万家、物美及红旗领增超过10%;而高鑫、华联综超和京客隆则中规中矩;新华都、联华、人人乐、中百、三江、卜蜂莲花6家营收下跌,占比42.85%。在统计的14家超市业态中,逾57%的品牌净利及净利率双双下滑,整体净利率低至1.44%,并有超57%的品牌净利率低于1%。
面对惨淡业绩,多数上市的解释是,成本上涨、竞争压力、消费疲软等外部因素所致。但很少有企业去反思,是不是动作太慢或者变化不够?联商网统计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企业大多数是盘子比较大、跨区域扩张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事实上,正是这种“成熟”使得企业在创新方面进展缓慢。相比之下,一些善于“折腾”的企业在财报上有较好的表现。
《第三只眼看零售》走访零售企业时发现,一些中小的型、区域的零售企业因其体量小,所谓船小好掉头,其创立力度较强,在行业普遍下滑的背景下有相对较好的增长幅度。这说明,只要愿意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做出调整,业绩增长也并非难事。
零售商夸大外部环境给企业来带的经营压力,却忽视了企业因自身创新不足而致使自己陷入僵局。回顾这些年退出中国的外资零售商以及一些凋零的本土企业,可以说它们的战略、管理甚至团队等方方面面可圈可点,唯独败于其模式无法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正如《金融时报》评价百胜餐饮那篇文章所述:中国经济或许正在放缓,但依然在增长,零售额也在增加。然而,抓住增长的机遇再也不是易事,中国食客已开始远离垃圾食品——这才是企业衰落的本质。
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敌人”
为什么在零售业一片哀鸿中,如宜家、优衣库、无印良品等逆势增长?甚至就连不久前被质疑为“假冒日货”的名创优品也呈现一片火热的场景(名创优品实为中国商人叶国富创立的品牌)?通过这些受热捧的业态,我们可以捕捉到消费者对于购物需求的变化:
1、由满足基本需求转为宣泄生活主张
无论是宜家家居的北欧生活情调还是无印良品崇尚自然的经营哲学,这些逆势增长的品牌无一例外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给自己也贴上了一个标签:我也就是这样的人。家居用品、衣着服饰,从基本的需求来看,本无太大差别,但是一旦通过品牌打造让消费者通过产品来宣泄他内心的生活主张,每个品牌之间的差别可谓天渊之别。
2、由购置单一商品转为购买解决方案
“消费者在你这里购买了一个钻头,但其实他真正的需求是要一个洞”。眼下,商学院告诉我们的道理正在成为现实。为什么宜家在中国能够大行其道,这是因为它给消费者不仅仅提供单一的商品,而是家庭软装的整体解决方案。宜家通过场景化的陈列,告诉消费者,在北欧,人们的家庭是这样装修的,你家也可以如此漂亮!因此,我们的零售商应该考虑,如何提供给消费者它需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毫无关联的单个商品。
3、小众化、垂直化、细分化成为潮流
名创优品的突然爆火说明,年轻的消费者不再迷信所谓的大牌,只要品牌调性符合自己的性格、品质说得过去、价格还OK,那就是我的菜。小众化、垂直化、细分化成为消费者追逐的新潮流,伴随着这一潮流一些定位窄众的品类杀手必将崛起
4、新鲜感永远是消费者的不懈追求
见异思迁是人之本性,这一点在购物潮流的变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餐饮业态早就探讨过品牌的短周期性。面对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味,一些大牌餐饮培植一些小品牌来吸引消费者。以创新烤鸭闻名的大董最近居然推出了烤鸭汉堡,其创新力度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传统的超市、百货变化比较慢,虽然这些年一些善于创新的企业不断超市新的业态,但与餐饮相比,依然显得后知后觉。
三、业态创新成为实体店必经之路,也将是艰难之路
当下的实体零售业,左边是海水,右边是火焰,中间一条钢丝绳,通向的目的地就是业态创新。零售店每年都在提创新,唯独这两年,将创新上升到了业态的层面。也就是说,如果不从模式上打翻重来,小修小补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举例来说,这两年业界流行的一个叫法“小业态”反映出行业对于创新的渴求。在以往,零售业态有专业店、专卖店的说法,也有便利店或者社区超市的说法,而“小业态”恰恰反映出零售企业要做的这个业态无法用传统的定义去归纳它。
但问题是,创新是一条非常艰辛的道路,这条路上要交学费、担风险。以华润OLE为例,笔者了解到,这一当年可谓开辟高端超市这一新领域的创新业态也是经历了多次调整、反复、再加上华润万家背后的支持以及耐心等待时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不创新就是等死,创新就是找死。企业如何在两者这件进行取舍,如何创新、什么样的力度来做创新、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等等纠结的战略考量是当下每一位零售企业家需要考虑清楚的,也是要尽早想明白的。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③ 2017年中国零售百强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情况如何
2018年6月21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解读2017年度中国零售百强名单称,百强中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外资零售企业市场份额继续下降,门店调整力度加大。
王耀说,2017年,百强中电商保持较快增长,实体零售企业整体回升。7家电商的销售规模达3.57万亿元,同比增长41.2%。87家实体零售企业销售规模达1.87万亿元,同比增长7.5%。6家“实体+电商”型零售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5.5%。
百强中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2017年,零售百强企业中26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中位数为24.9%,增速较上年提高38.5个百分点。
外资零售企业市场份额继续下降,门店调整力度加大。王耀说,2017年,进入百强的21家外资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4858.18亿元,占百强销售总额的比重为8%,较2016年下滑1个百分点。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卜蜂莲花、麦德龙、欧尚、永旺等7个主要外资零售企业门店调整力度加大,2017年新开店数合计77家,较上年增加5家;关店数39家,较上年增加14家。
④ 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为什么会增长
销售卖力了,市场转好了,领导本事大了……楼下的补充。。。
⑤ 怎样在上市公司中寻找有业绩高增长潜力的公司(未来3年内)
很简单,看业绩预告,在其中选,剔除上年业绩低的,主营业务外一次性收入的。再看未来业绩增长板块!
⑥ 怎么看一个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增长率表明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增长情况,体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态势和市场扩张能力,尤其能够衡量上市公司持续性盈利能力。
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增长率=[(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1/3-1]×100%
⑦ 零售的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曾以每年翻番的门店扩张速度,开启了中国零售业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但经历一番粗放式的野蛮增长后,传统零售业遭遇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冲击,靠传统店铺物理网络布局的零售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而随着中国经济下行,零售企业扩张店铺的模式开始暴露风险,整个传统零售业呈现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的趋势。
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整个零售行业销售业绩下滑,不仅销售额有所下降,利润也在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商业零售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870.74亿元,同比增长13.12%,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近11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134.83亿元,同比下降15.39%。
通过对零售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前三季度仅有一半业绩增长。业绩同比下降的公司中,有六成业绩降幅在20%以上。约八成公司第三季度业绩环比下降。其中,在港交所上市的国美电器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2%;净利润亏损5亿元,1-3季度亏损增至近7亿元,与之相比,苏宁电器上半年的净利润也下滑近30%,2012年前三季度业绩继续下滑超过三成。
造成传统零售业的困境不是偶然的,分析原因,可归纳为资本对零售业的兴趣下降、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零售业模式弊端渐显、成本增加四个方面。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抬头,实体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成本、资金等因素外,我们面临的压力有3方面:一是项目重复建设、扎堆上马;二是需求萎缩、市场低迷;三是国际竞争对手的打压。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各个行业及省市都在抓紧制定转型升级战略,零售百货行业也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生产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同时,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对冲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未来五年,我国零售百货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零售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零售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零售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零售行业中的翘楚! 一、批发市场建设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的低潮。
随着超市、百货、专业店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批发市场不断受到挑战。消费升级、批发商转型,批发市场过多等等问题将进一步尖锐。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相对进入一个停滞甚至开始萎缩。
二、百货业向超市业学习,开始走自营商品的道路。
百货业在我国远比超市业历史悠久,但是发展相对缓慢。原因有二:第一,百货业近10几年来水平不是高了,而是低了。从自营逐步转向为物业管理商,降低了百货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负担,从而最终降低了对于商品、市场的分析和掌控能力。第二,百货业连锁管理的能力,复制的能力,规范化管理的能力相对于超市业落后,也严重制约了百货业的发展。
从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应对市场要求,以及规模化、连锁化、集约化运作的要求来看,百货业将不得不向超市学习,逐步开始自营商品。消费升级将成为百货业的机遇。
三、大城市超市并购加剧,小城市成为争夺重点市场。
一、二类城市因为大型超市布点过密,导致单店销售和赢利能力无法提升,最终的结果就是重新的并购和整合,优势向资金大、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集中。最终可能形成几个国际品牌和极少数国内品牌占据市场的结果。
三、四级城市(沿海县级城市和内地地级或以下城市)因为还有一定的市场和赢利空间,所以会成为争夺的目标。因为其市场空间有限,中等规模(3000~7000平方米以内的超市将成为主流)。
四、便利店进入一个相对上升的阶段。
消费升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对于性要求上升和对于价格敏感度的降低。随着收入的增加和城市交通的成本增高以及时间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便利店会相对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但是便利店经营的复杂性将成为经营中最大的障碍。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便利店的赢利能力将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五、专业店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
类似国美、苏宁的专业店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形态将更加多元化。比如服装超市、办公用品超市、食品超市、洗化用品超市等等将不断出现和壮大。他们通常将扮演“价格杀手”的形象,而且具有很强的渠道整合能力,形成对于大型综合超市和百货的强有力的挑战。新的商业巨头很可能将在专业店领域产生。
六、资本市场将更多的投资零售业。
IT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工业企业受经济不景气而更多的寻求销售渠道等等,导致零售业作为销售终端的能力进一步强化。零售终端。这个情况将进一步加剧。经历了本轮金融动荡的资本市场将更多看重稳定而具有高成长性,且有巨大现金流的零售终端。金融业、风险投资、房地产业和零售商的联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虽然世界和我国经济目前处于一个低潮,但是零售业的发展总体将仍然保持高于GDP的速度增长。以上所述六个方向有望将成为今后5年或者更长时间零售业的发展的趋势.
⑧ 如何查找全部上市公司所涉及的经济行业的增长率排名
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