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战争时,国民党的部队在我住的村(现在的嘉兴地区桐乡市河山镇堰
淞沪抗战期间,1937年11月5日,日军以3个师团的兵力,集结军舰80余艘,乘中国军队防务空虚,在浓雾掩护下,分别在杭州湾的金山卫和平湖县的白沙湾、全公亭一线大举登陆,并迅速推进。淞沪守军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部经嘉兴国界桥向临平方向撤去。嘉兴地区随即成为战场,崇德、桐乡两县频遭空袭。
日军从杭善公路、古运河以及沪杭铁路各据点分别侵入县境。11月19日,从吴江县平望方向来犯的日军,最先入侵桐乡地区的乌镇;11月23日,日军一路从嘉兴、濮院方向沿杭善公路入侵桐乡县城梧桐镇;12月23日,日军在两架飞机掩护下,分兵从石门、梧桐、海宁县长安镇三路围攻崇德县城崇福镇。至此,桐乡、崇德两县除洲泉外主要城镇先后沦陷。
桐乡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从1937年11月到1939年冬季的两年时间里,日寇对梧桐、崇福、乌镇、濮院、石门、屠甸、洲泉、大麻等8个镇的轰炸共达33次。
37年11月6日下午,7架日机侵入石门上空投弹扫射,全镇无辜百姓被炸死100余人,血肉横飞,惨不忍睹。日寇侵入到哪里就放火烧到哪里。凡是靠近公路、水路要道的村镇,基本上遭到焚烧。新生的妙智、白旗漾、张家桥一带被烧成“沿塘三里白”,崇福、石门之间的运河沿岸被烧成“沿河十里焦”。
据1944年编的《浙西抗战史话》记载,崇德、桐乡两县被日寇烧毁的民房达14000间,72000名群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抗战期间,崇德、桐乡两县惨遭日寇杀害的军民共达2926人。而且日军杀人手段极其残忍,他们使用了枪杀、戳杀、刀劈、活埋、喂狼狗、浇硝镪水、点“天灯”等野蛮残酷的手段来屠杀桐乡人民。日寇所到之处,除了杀人放火外,还要破门入户追抓所谓“花姑娘”,强 奸、凌 辱桐乡妇女,发泄兽性。
当年在桐乡一带抗战的,主要是国军第28军62师。
你可以与桐乡县县志办联系,他们有相关历史记载。至于牺牲的很多战士,名字大多无从查考。
据嘉兴志记载:(1940~1945年)
1940年
一月 ,二区专员王力航在洲泉设专署办公。
1月,浙江省新设第十行政区于海北(杭州湾以北地区),辖海宁、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崇德等七县。专员朱希,署址设海盐。
1月,沈潜龙接任崇德县长。
1月,日军扫荡炉头东、皂林北地区,抓了十余名农民,剥去衣物,灌辣椒水,逼供游击队情况。群众乘日军不备沿河滩逃窜,除四、五人逃生外,其余十多人均被敌军杀害。日军烧毁厚子村整个村庄。
二月
2月25日,62师与日军在灵安蒲鞋桥北激战,62师阵亡22人,其中大部分是民夫。
2月,驻乌镇日军一小队至北栅扫荡,被62师便衣队伏击。击毙日军4名,缴获步枪2枝、机枪一挺。
2月,在濮院地下党领导下成立了国界乡自卫队,开展抗日斗争。
2月,以中共地下党员姚旦为队长的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二队进入县境,分别在洲泉、屠甸设立工作组,组织60多名***员和爱国青年深入农村,宣传和组织抗日活动。
三月
春,28军62师、192师在乌镇附近展开游击战,在乌镇成立“浙西军民联合办事处”,28军军长陶广任主任。
3月29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崇德、桐乡两县公署改称县政府。
四月
4月5日,日军扫荡至白马墩,在胡家桥蔡家里杀害农民毒头阿三、糙皮阿三,杏宝(女)等3人。在杨木桥杀害农民徐长生、赵大阿二及1名教师。
4月10日,日军扫荡洲泉青石小元头村,杀死农民蒋锦康、钟锦荣。烧毁4个自然村11户民房。
4月14日 桐乡县长李梃殉职
4月14日夜十时许,桐乡县长李梃在青炉区延泽乡宗人浜乡长沈韵夫家中突遭日伪包围,惨遭杀害。
4月,国民党桐乡县党部在乌镇和尚浜设电台,收听重庆广播,出版《桐乡民报》。
4月,日军至炉头翔厚扫荡,杀害13名群众。
4月,日军扫荡洲泉地区,崇德县自卫大队孟副司令被俘殉难。
4月10日,日军由王店、硖石、桐乡三路进犯屠甸,62师372团在东起竺林庙、西至长生堂一线严密布防,十时展开激战,敌伤亡惨重,于5时向硖石溃退。
五月
5月4日,“浙西军民联合办事处”在练市水坝庙召开浙西军民联欢大会,乌镇30多名青年代表桐乡参加。
5月,原吴兴长超游击队司令李泉生任桐乡县长,中共浙西特委派杨建、孙从三、邓湘、施展到县政府工作,施展任县政工队长,邓湘任石泾区区长。
5月初,驻硖石日军扫荡屠甸,遭62师某连伏击,日军死十余名,残敌逃窜。嗣后,日军30多人到屠甸报复,从塘坊桥烧到还乡桥,烧毁房屋50余间。
5月16日,嘉兴日军由汉奸指引到乌镇西栅搜捕游击队领导人俞品南,俞撤走,1名勤务兵被打死。日军烧毁民房近50间,还抓走“朱元盛”杂货店伙计王菊生、徐月孙、杨明珠(女),严刑致死。
5月,日军轰炸洲泉,炸伤邵阿大,邵因无钱治疗而死亡。
5月,3名日军从濮院炮楼出来寻“花姑娘”,至齐洪桥下见到吴××夫妇。日军用枪逼住吴××,轮奸其妻,致使其妻精神失常,整天疯疯癫癫,不久死亡。濮院油车桥村民余××的妻子被日军从家里拖到永兴炮台,五六名日军对其轮奸。
六月
6月,石泾区指导员邓湘率队奇袭,在屠甸逮捕一作恶多端的维持会长,公审镇压。
6月,各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奉令在月底裁撤,改编为“战地青年服务团”。
6月,62师某部在灵安孟空斗整休,突遭日军进攻,渡河时阵亡32人。
6月,日军在崇德城内一次拉夫百多人,老的六十多岁,小的还十几岁,被捆绑押往诸暨、上饶等地修铁路、公路,不仅不给饭吃,还随意鞭打、杀戮,有的半路逃跑,刘宝林、陆六斤等17人被折磨致死,还有的流落他乡,只有少数重返家乡。
6月,中共洲泉区委成立,金文楚任书记。
上半年,日军扫荡新生,烧毁白旗漾李家厅、董家厅、陆家门等处民房48间。
七月
7月7日,洲泉纪念“七七”事变三周年,求是小学学生举行火炬游行。
7月,中共濮院区委书记陈慕天率武装小分队于濮院城郊国界乡处决汉奸高善富(绰号尖刀三少爷)。
八月
8月8日,62师在灵安唐家木桥与日军激战,打死日军17人,日军报复,杀死该村农民曹永坤及其媳。
8月27日,日军在晏城放火烧毁房屋几十间。
8月,洲泉“抗日反汪大同盟”成立。
秋,驻新塍伪军七、八十人乘船至民合扫荡,与62师在摸鱼浜接火,打死我哨兵,打伤多人。62师士兵转移,敌人弃舟追击,到施家村,放火烧毁十多户村民房屋。
九月
9月21日,十区特务队由后方挺进日晖区北日晖桥安全村宿营,凌晨1时,在商守先部工作的省第三政工队员翁坚起来报警,说硖石日军四、五十人已抵背面的姚家村。特务队正拟进击,被敌钳形包围、截成二截。战斗中,特务队章静法、方鹏、傅学群等阵亡,前来报警的翁坚也牺牲。
9月,驻桐日军为22师团87联队富田、大业部,约260人;驻崇日军为87联队野口富岛部,约300人。
9月,日伪为迫日晖区区长商守先就范,将其妻子掳往灵安。商不为所动,感动了驻灵安伪军连长孙英杰。孙乃与商妻密商,于10月率20名士兵起义反正,击毙日军21名后,参加抗日队伍。
十月
10月16日晚,崇德县长钱万镒率县机关及县武装驻洲泉马头村田心里、南原、安桥头一带。由于汉奸陆掌荣告密,次日凌晨被日伪包围,监印官黄志雄(平湖人)被俘,县政府印落入敌手。
10月 驻灵安日伪军连长孙英杰反正:26日,孙英杰反正后进攻硖石龙墩敌碉堡,俘敌探1名,在屠甸处决。翌日,硖石日军至屠甸报复,烧毁房屋180多间。
10月,地下党员王有定,奉命以亲戚身份到濮院,刺杀伪城濮区区长王弼。
10月,驻乌镇日军2艘汽艇开往桐乡,至金牛塘九里松桥,遭62师186团1营余坚忍部伏击,敌船当即被击沉,日伪军40多名死亡,乌青镇伪区长孙秉伟也被击毙,四天后日军才来打捞尸体。
十一月 、洲泉区长诸策率队生擒伪探长陈福龙及伪探沈荣康、钟贵龙,处决。
十二月
12月,崇德县长钱万镒为解失印之恨,令崇德县秘书室潘季农、韩可石潜入新市,缉获汉奸陆掌荣,押回河山乡山河村县政府驻地,打50军棍后就地枪决。
12月。忠义救国军司令张光到洲泉巡视,为敌围困。经吴良玉部接应,击退敌军,伤毙敌官佐天田等多人。
12月,日伪在梧桐南司弄口开设“大众土行”,公开运销鸦片贩毒。
冬,62师攻打乌镇西栅炮台,日军撤离,放火烧毁炮台附近房屋楼房56间,平房2间。
冬,日军在乌镇碓坊桥油车桥与62师发生枪战,62师撤离后,日军到油车桥组搜查,烧毁平房9间,草棚4间;在西汇角烧毁房屋20多间,在彭家村烧毁12户72间平房。
年末,中共地下组织将在省政工队工作的地下党员转移农村,成立中共民厚区委。
年末,驻嘉兴日军在民合乌珠村建立据点,驻日军1小队,在翁林村建立炮台。
年末,日本加紧经济掠夺,在崇德开设税赋管理处、税赋征收处和营业、印花、烟酒、竹木和消费税征收所。
1941年
一月
1月31日,62师进攻灵安孙家门据点,途经万代桥,遭日军伏击,阵亡数十人(仅桥上就牺牲17人)。
1月,桐乡建立日晖区递步哨(相当于塘南地区临时邮局),县政府委任张松涛为总站站长。传递日军出动情报和县府急要文件。
二月
2月6日,崇德日伪商会成立,下属丝茶、纸业、绸布、油坊、米业、南货、估衣、皮毛、鲜蛋、纸模、酱酒、华洋杂货、卷烟煤油等公会,加紧经济掠夺。
2月12日,驻崇德日军扫荡洲泉南庄村,在柏庐桥与62师激战。62师阵亡7人。62师撤退后,日军追至顾家坝,打死鸭农杨小狗、农民李进发。
2月,驻崇德日军从水路开往洲泉、新市清乡,途经青石双庙渚时,见河道筑坝阻塞,就用火焰喷射器对准顺和庙一带扫射,烧毁了这座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古庙。
三月
3月15日,崇德县情报组长潘季农生擒伪探沈福德,处决。
3月20日,崇德县情报组长潘季农击毙伪探长沈福元。
3月,62师371团余坚忍部整编为游击3支队,由天目山回炉头、乌镇一带抗日。
春,日军兵船一艘至单桥,因桥洞被当地抗日军民筑坝堵塞,日军强拉农民挖通,不料触爆泥土中手榴弹,炸死农民2人。
年春,乌镇“九江楼”战斗和龙翔湾阻击失利
春,驻乌镇日军一个班上街骚扰,到“九江楼”前,遭62师371团2营余坚忍部便衣袭击。日军机枪手首先倒地,余敌皆匍匐蛇行过应家桥南逃。缴获机枪1挺,步枪9枝。 数天后,桐乡、石湾、乌镇三路日军300多人围攻余坚忍部。桐乡一路最先到达宗扬庙,直扑炉头,在龙翔寺弯里桥受到余部一个排阻击,击毙日伪军60多人。敌军疯狂反扑,3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中2名重伤员被俘后烧死,余部主力转移至练市。
四月
4月1日,萧石父代理桐乡县长。
4月4日 大西庄62师失利
4月4日,62师367团游击5支队在德清油车桥打败日军、补充新兵后,进驻洲泉大西庄,支队长蒋才孝麻痹轻敌,离队宿在洲泉妻子家中。不料被来村“作客”的汉奸屈正和探悉告密。日军连夜从崇德出发奔袭,半夜到达洲泉附近。路遇看病归来的中医劳友涛,用手枪威逼带路。劳友涛不肯,遂被日军杀害。日军在四家村偷渡后,分两路包围大西庄,拂晓时分,日军杀害蒋部哨兵,并沿用土匪入村抢劫时鸣锣报警的诡计引诱蒋部出击。结果蒋部中计,以为土匪不堪一击,遂蜂涌而出捕捉土匪。此时四围的日军机枪一齐扫射,游击队伤亡惨重,蒋部除在北洋桥撤出一个连外,其余200余人皆壮烈殉国。
4月14日,驻乌镇日军一个班去北栅搜寻游击队,过白娘子桥进入大街,遭便衣游击队伏击,日军死1人,伤3人,还有几个落水逃命。
4月17日,192师奉调至后方,日伪军乘机大肆活动。
4月17日,驻新市日军小队长普野率日伪120多人,押被俘的崇德县监印官黄志雄窜犯洲泉,2名太湖别动队员击毙普野,黄志雄脱逃。日军烧毁民房2间后返回新市。
4月22日,驻硖石日军扫荡屠甸,在杨家浜枪杀农民孙阿二,在贾家斗,在塘边杀害贾宝香,贾××在缫丝车房被割断喉管,其媳因拒奸被惨杀。日军还放火焚烧贾宝山家房,贾永宝 来救火,被日军枪伤手心。
4月23日,崇德日军300多人,带机枪11挺,进犯洲泉,遭62师1个排在南市和东市阻击,击毙日军4人,62师一位班长受伤后不能及时撤离,壮烈牺牲。
4月,城濮区区长杨振华在濮北乡被俘投敌。
4月,驻洲泉日军外出扫荡,在南道泗桥与62师遭遇,日军炮弹击中农船,打死农民胡金生。
4月,崇德日军特工组织设立据点,对外称“西寺内12号”。
五月
5月16日,驻硖石、王店、濮院、桐乡、灵安据点日军向南日扫荡,在南日、史桥和北日晖桥烧房。
5月18日,崇德县自卫队攻进石门湾,造成敌人重大伤亡。
5月20日 62师收复乌青镇
5月18日,62师185团胡礼贤团长率部激战3昼夜,击溃汪伪5师绥靖团1个营,于5月20日收复乌青镇,成为杭嘉湖平原上游击区中心,乌镇及近乡先后驻有江苏吴江、松江和浙江平湖、嘉兴、海宁、吴兴等14个县的游击县政府。江南挺进队、忠义救国军、太湖别动队也出没附近。朱希部队重建后再返乌镇、严墓一带,抗日形势一度好转。
5月26日,日机在洲泉袁家浜投弹3枚,并低空扫射,打死东源村船民“西河阿七”,伤2人,毁房1间。
5月30日,日伪100多人到乌镇蒋介里强抢粮食,日军闯入庄家浜郭××家,用刺刀逼住郭××,2名日军抓住其妻、媳,一个在床上,一个在灶口,实施强奸。
六月
6月,石门铁匠蒋金达在洪泾桥边徒手勒死日军1名。
6月,日伪禁止使用法币,在崇德、桐乡两县设兑换处,强制兑换汪伪储备券,2元法币换1元储备券,大肆掠夺民财。
七月
7月15日 驻屠甸日军霸占崇道小学
7月15日,日军驾机动船4艘,满载锨蒺藜、木桩、铁皮等从硖石至屠甸,强拉民夫,在崇道小学筑工事,建立“红部”,从此,日军在屠甸常驻完备队一队,队长昆君。工毕,5名海宁泥工全遭杀害。
八月
8月15日 桐乡县长萧石父殉职:敌窜扰吴、崇、桐,练市、善琏相继沦陷。桐乡县长肖石父本拟赴浙南出席全省行政会议,时因局势紧张而延期,留在县里与62师会同作战,不幸在练市区被日军包围而阵亡。萧死后,由民政科长萧正铎代理。当时县政府内投降势力十分嚣张,担任县政府秘书的鲍浙潮等三名中共地下党员坚持组织抗日自卫队,夺回了11个乡镇的政权。10月省政府派李粹龢接任桐乡县长。
九月
9月上旬,日军空袭洲泉,投弹3枚。在郁家埭投弹1枚,炸毁姚家厢房1间,炸死一裁衣师傅。
9月,192师在白马塘到善琏一带筑碉堡,挖战壕,修浮桥,防守备战。后奉令后调,工事被日军扫荡时毁坏。
秋,日军至民合荷花池扫荡,打死教师盛荣泉。
十月
10月3日 日军火烧乌镇东栅:驻乌镇张家花园的日军5名带着翻译吴公敢、情报员韩田奴去东栅搜查,在财神湾遭192师118团某部班长李宗海手榴弹袭击,炸死日军及翻译各一名。30多名日军赶到,借口藏有游击队,到处搜捕,居民吴昌龙开门稍慢,即被日军一刺刀刺在肚子上,肠子流出,当场身亡。酒酱店学徒顾士珍被日军开枪打伤大腿。日军一边搜捕,一边纵火烧房,还架起机枪不许人们扑救。从财神湾东到梅水滩,上、下岸房屋火光冲天。日军又纵火烧毁东栅市河南面的农户,这场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共烧毁房屋228间,其中楼房155间,平房73间。烧死牛8头,油8千斤,财物不计其数。徐氏望族开设的商号及花园、存放于孔家祠堂的民国《乌青镇志》雕板均被焚毁。
10月3日夜,孙英杰率部进攻屠甸碉堡,炸毁警察所后门,日军龟缩在碉堡内。
10月,日军纠集崇德、长安、临平、许村部队近200人,扫荡大麻。骚扰9天。
十一月
11月22日,日军在高桥扫荡放火,200多人流离失所。
11月22日,日军扫荡灵安,从沈家木桥烧到虞家埭,烧毁沈家门32户225间房,平桥头3户30间。
十二月
12月22日,日军侦知崇德县政府驻军岑山华代浜,即派兵扫荡,途中强拉农民作向导,华代浜有东、西之别,百姓故意引至浜西。日军找不到中国兵,放火烧房华代浜西村7户农户的16间住房,接着又窜到夏家桥、施家桥放火。
12月,日机突袭洲泉,在花园村上空扫射,杀死2名在田间劳动的农民。
12月,位于大麻海卸村的苕溪丝厂被日军拆毁,机器设备全被劫走经许村外运。苕溪丝厂创办于1925年,规模较大,配有坐缫车264部,工人1300人,日产厂丝4000两。37年11月,日军入侵时因工人逃散而停产,4年后又遭劫掠。
12月,日军在崇德县城内开设赌场、烟馆,东大街开设的“大同药房”公开出售鸦片。
冬、日军火烧乌镇北栅:驻嘉兴日军海军陆战队四处“清乡”,途经北栅,被游击队暗中打了二枪,日军借口油坊内有“支那兵”司令部,放火烧毁陶复昌米行店铺、油坊、米厂房屋75间,菜油等物资无数。同时被烧的还有胡志瑞米行、谢阿大茶店等房屋70多间,大火从北花桥烧到大河埠口,一直烧了两天。
1942年
2月,孙英杰率部攻打灵安碉堡,俘虏日军1名。
2月27日,浙西保安队副司令郑重为率部在道村庙桥头阻击百余日伪军,激战一小时,日军退回德清新市镇。
三月
3月,游击队攻克乌镇卖鱼桥碉堡,俘虏伪军班长1名,押到练市处决。
春,桐乡县长由李粹龢接任,驻地日晖区沈家门及来家荡一带。
春,日军到灵安茶家斗砍树造炮楼,与崇德县大队遭遇,县大队阵亡7人。
四月
4月5日,桐乡日伪保安大队长贺劲生之甥在屠甸金源昌银楼开设赌场“俱乐部”,许多人倾家荡产,倪雪荣、何大海均因破产而上吊。
4月19日,日军与62师激战灵安洋桥头,62师阵亡数百,小圩头田里就有15具遗体。
4月,驻新市日军由普亚、千田二个部队长率领扫荡洲泉,在祗园寺激战。打死日军二队长,日军放火烧毁祗园寺房舍三十多间。
4月,日军强化统治,建立“崇德县封锁管理处”,各类日商株式会社纷纷建立。控制两县蚕丝、皮毛、粮食、木炭生产经营。
4月,日军在桐乡县城开设“营业出张所”(又称荣泰洋行),对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限量配给。
五月
5月,日军因战线拉长,兵力匮乏,两县境内日军被调往他处。驻崇德日军为2344(枪部)步兵2个中队,300多人,由宇藤率领,分驻于县城和洲泉、石湾。驻桐日军为2344山口大队,仅步兵2小队56人,由别府川子、上盐田伍长率领,分驻于县城和青镇、濮院。日军兵力不足,日军从崇德、桐乡、德清撤退后,替以伪军。
5月,驻乌镇日军撤离,由伪军绥靖第五师第一团一个营驻防,中队长何振威、饶建湘。镇周林木砍伐殆尽,电厂贵重设备被盗卖一空。
5月18日 收复乌镇 。62师185团姜云祥支队攻打驻镇伪军。激战一上午,驻守在张家花园的伪军逃跑,张家厅全部被焚,花园中只剩下部分亭榭。5月21日,桐乡县政府在乌镇观后街杨园剧场召开祝捷会,桐乡县长李粹龢主持大会,公审处决伪区长叶俞民及汉奸章柏英、庄选吾和伪军秦连长等13名汉奸。在此后的一年中,巩固了乌镇抗日游击中心,乌镇及附近共驻扎有桐乡、平湖、嘉善和江苏松江、吴江等14个国民党的挑担县政府。
六月 、驻崇德日军二次偷袭洲泉,先后枪杀丁公泰蜡烛店学徒及剃头傅阿金。
七月2日,日军轰炸洲泉,炸死花园村袁家浜村民严永福。
九月
9月10日,农民黄山宝、俞阿七、沈小和尚为海宁县大队挑子弹,在灵安西掉桥遭埋伏的日军机枪扫死。
9月24日,日伪宣传自10月1日发动“清乡”,实际军事行动则提前一周。日伪军集中8500人,以嘉兴为中心开展大规模清乡、扫荡,62师及其他正规部队撤离县境。
9月,日军扫荡民合,在庙东村杀害农民沈贵堂,进村后又杀害妇女沈韵珍。
秋,由于军用物资紧张,嘉兴日军宪兵队查抄桐乡黄长盛酱园,将大量的铜锡工具没收充任军用,同日,又查抄沈同义南货店,抄出铜元约千余斤运往嘉兴。
秋,驻临平日军30多人从博陆沿运河进犯大麻,与62师发生激战,击毙日军小队长和士兵各1人。
十月
10月5日,崇德县自卫队一度攻入崇德县城,毙伤日伪军25人。
10月9日,长安伪自卫队长毛金根率部80人持械反正,投奔洲泉游击区。
10月18日,桐乡县国民兵训练团团长张玉如率部进袭濮院,曾攻至大有桥、鱼行街。
10月下旬,驻嘉兴日军海军陆战队驾驶2艘炮艇到乌镇清乡,从镇东南高田村进镇,翻译官韩田奴向陶复昌米行代理吴安新勒索遭拒,日军遂强征大船53艘,将油坊内的黄豆、大米和加工用的内燃机等机器设备劫走,运至嘉兴,附近的米行也被抢劫一空。
10月,日军来乌镇“扫荡”,中午在“九江楼”吃饭。62师便衣游击队突然袭击,敌突入对面石库门上屋逃窜。部分游击队追至东栅严厅附近,反遭日军包围,经群众掩护撤出。敌受重创,游击队也伤亡多人。
十一月
11月18日,崇德县长袁勋夜宿洲泉吴厚夫家,被汉奸告密,新市日军包围吴宅。袁勋脱逃,陈秘书、吴厚夫、周副官、李金元、周家浜一农民及县大队士兵共20多人被俘。周家浜农民被抓到日本服劳役,至抗战胜利后才归。其余被俘人员下落不明。
11月,十区专署和崇德、桐乡两县政府后撤,境内抗战形势陷入最低潮。
十二月
年末,日伪部署“清乡”,伪浙江省保安司令部派来一、四、五三个保安大队到桐乡配合扫荡。敌军所到之处,建立据点,任命伪乡镇保甲长,建立伪乡镇政权,征收赋税,摊捐派款,组建情报网,实行“保甲联保”,搞“建设东亚新秩序”欺骗宣传。东运河塘南侧,从宗扬庙西至崇德大众乡,东至濮院,筑竹篱笆为封锁线,沿线每隔二、三里筑碉堡驻军,公路和各乡村小镇也每隔数里筑碉堡,碉堡外又置篱笆及障碍物。妄图切断游击队出入。线南为安靖区,日军在集镇开设日商株式会社,掠夺蚕丝、毛皮、粮食等物资,以图“以战养战”,破坏游击区经济、文教设施。
12月 大沐寺桥战斗:22日,驻崇德、长安日伪军200多人偷袭崇德县政府驻地洲泉岑山大沐,县长袁勋率崇德自卫大队一、二中队分路阻击,在南上峰大沐寺桥与敌接战。至午,自卫队攻占三面要隘,敌集中枪炮火力组织三次突围,均被击退。敌拆下大沐庙门窗泅水逃跑,仅逃出20多人回崇德救援,其余百余仍被围困。至下午5时,崇德、新市之敌分途支援,自卫队被迫撤离。此役击毙日军中尉铃木等日伪军27名,崇德自卫队二中队长李志刚阵亡、分队长刘慎之重伤,7名士兵受伤,3名阵亡。
12月,汪伪组织“皂林、杨园、翔厚、陈庄四乡办事处”,主任何阿荣。后,何被张玉如游击队行刺受伤而死。
年底,游击队攻打濮院汪伪警察所,击毙伪警殳阿祥。
1943年
1月18日 乌镇惨案:日军从苏州、无锡、常州、宜兴及浙西各县市集结一万多兵力,大举进犯乌青镇。18日拂晓,驻吴江日军宪兵队长八木留治郎率200多名日军从四栅入侵,驻扎在北栅杨家厅,随即抓捕乌镇镇长姚上林和云锦绸布店经理、利济药房经理等数十名商人。商会会长吴颂卿又急又恨,闻讯后即自告奋勇冒险向日军翻译说情,不料和儿子一起被日军扣押。21日,日军重新封锁四栅,全镇挨户搜查,两镇被捕人员四百多人被驱至原“泰丰”当空地上,胁迫指认“支那兵”。经败类王立三、小广和、徐迪生指认,50人被押往杨家厅,由八木留治郎亲自审讯,被捕人员受尽严刑拷打,痛苦不堪。23日,日军在大肆掳掠后,分路撤出乌青镇,53名被捕人员被押往江苏吴江严墓。28日,53名被害者被布蒙住眼睛,剥去外衣,押往日军宪兵司令部(原“荣泰”酱园)后的玉皇浜。15名日军轮流用刺刀或军刀乱砍、乱戳被害者的胸、背,有的被一刀戳中要害,当即死去,有的被连刺四、五刀后还在痛苦哀叫,情景极为凄惨。木匠胡茂生被日军砍中头颈后,当即扑地昏死过去,得以死里逃生,其他52人全部遇难。半夜,胡茂生刀伤痛醒,爬出尸堆,泅水逃回。
3月,驻桐日军强征军柴,城郊四周树林砍伐尽。
4月…………
2. 求公元955年至970年五代十国末期到北宋初期的著名人物,年轻点的最好。谢谢各位
如果要著名人物,我这个比较全了,详细事件你可以查网络。
韩匡嗣
耶律屋质
符彦图
符彦彝
符彦伦
安德裕
张永德
耶律休哥
赵匡义
张洎
石曦
赵普
潘美
刘继元
徐铉
宋偓
李崇矩
钱弘俶
沈义伦
刘廷让
王彦超
杨业
张元徽
张美
周保权
石守信
王溥
高怀德
薛居正
刘继兴
赵德昭
郭进
郭无为
金傅
李煜
李继勋
党进
苏晓
赵匡胤
王全斌
吕馀庆
吕胤
符彦通
符彦卿
陈乔
王审琦
韩重赟
韩令坤
高继冲
刘继顒
潘佑
符彦琳
郭廷谓
欧阳迥
钱弘倧
植廷晓
郭崇岳
张令铎
窦贞固
魏仁浦
罗彦瓌
耶律述律
游简言
陈承昭
赵彦徽
刘承钧
刘继恩
孙光宪
张光翰
元德昭
李处耘
窦仪
全师雄
张汉思
侯益
郭崇
孟昶
李昊
石重贵
折德扆
范质
慕容延钊
王景
张藏英
高保勗
周行逢
留从效
董源
李璟
李谷
韩通
李筠
药元福
高保融
耶律李胡
冯延巳
完颜函普
王赞
向训
刘重进
李重进
赵匡赞
刘赟
蔚进
郭忠恕
卫俦
李隐
3. 河南省新乡县合河乡西元封村到山西省方山县大武镇西相王高速费需要多少
河南省信阳县和合乡西元封村到山西方山大武高速费用是多少?这个你上网络看看吧!
4. 昭君出塞到了匈奴
匈奴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属尚无定论,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无文字。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遂迫汉朝实行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屡屡背约南侵,成为汉朝一大边患。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汉代,匈奴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发生过两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结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徙阴山附近。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击杀与汉为敌的郅支单于,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另一次是王莽篡汉后,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但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
至西晋,南匈奴人在逐步转向定居农耕生活,但除了上层贵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教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会结构变化不大。304年,匈奴刘渊建立政权,民族共同体开始瓦解,逐渐汉化。除刘赵政权外,十六国中的夏(赫连氏)和北凉(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汉军出居延塞(今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一带),围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余众后来归附于兴起的鲜卑。多数学者认为,西迁的北匈奴就是欧洲史上的匈人。
周朝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战国末期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秦朝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西汉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
前73年,汉与乌孙联兵20万进行进攻匈奴,直捣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西汉时期的单于有: 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乌维单于、儿单于、呴黎湖单于、且鞮侯单于、狐鹿姑单于、壶衍鞮单于、虚闾权渠单于、握衍眴鞮单于、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
东汉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汉朝之后
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为主体的汉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东北亚之外的影响
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两河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奴人于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突厥人国度。
阿兰人的灭亡
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奴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奴。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著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的铁蹄,踏向西方。
对日耳曼民族的征服
374年时,位于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是一个成立不久的国家。它辽阔的疆土东起至顿河,与阿兰人接壤;西至德聂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南起黑海北至德聂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联同被征服的阿兰人,大军进入东哥特领土,被曾被东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机造反,内乱以致东哥特人屡战屡败,终于475年投降。 东哥特人减国后,匈奴人接著继续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聂斯特河为险,布兵防守,试图击匈奴军于半渡。匈奴军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大部却从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这边西哥特人在河岸构筑工事备战正酣,却不料被拦腰一顿痛打,数十万人马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没法控制管辖下的诸侯和领土。 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诸日耳曼部落,夺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尽入匈奴人之手。
对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进攻
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后对色雷斯连年侵扰。431年,东罗马帝国不得已,答应每年向匈奴交纳页税,并允许他们在境内的几个城镇同进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杀死与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权独揽。他对南俄罗斯和波斯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不久他将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东罗马缴纳更多的贡税,并且不继插手西罗马帝国的外交事务。罗马自然无法满足这年年高升的贡税,匈奴人则以此为借口于441年向拜占庭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半岛,442年才被东罗马的阿斯帕尔将军阻截于色雷斯地区,被迫后撒。 443年,匈奴攻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签城下之盟,与匈奴订立和约。
阿提拉的统治时期,盛极时的匈奴帝国
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国的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
对西罗马的侵略和匈奴帝国的瓦解
罗马军队在教皇良一世的率领下,打败阿提拉带领的匈奴人。451年,在意大利本土,入侵的匈奴人被击退。
450年,阿提拉转而进攻西罗马帝国,他带著大约十万名战士渡过了莱茵河。在向前推进的一百英里内,匈奴军团洗劫了位于现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罗马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罗马军团以抵抗正在围困奥尔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决战中,阿提拉终于被打败。尽管匈奴人的战力没有被完全毁灭,这埸战役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它阻止了整个基督教的覆灭和游牧民族控制欧洲的严重后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尔曼公主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于动脉破裂。在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匈奴帝国面临著崩溃的边绿。异族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不同的派系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激战不休。匈奴帝国最终由于汪逹尔部落等新敌人的入侵而灭亡,从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不见了。
影响
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的帝国很快被瓦解后,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的发展,他们把丛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摧毁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后,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
匈奴后裔
有些学者认为匈奴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欧洲,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的匈人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驱逐日耳曼人等野蛮民族使得蛮族大迁徙,从而灭亡罗马帝国。
从史书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证据。关于匈人灭阿兰国,是匈人首次出现在欧洲历史典籍中,但这次战役在中国典籍中也有记录。《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关于奄蔡,《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为:“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在中国古书中,“大秦”即为罗马帝国。《史记》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北史》中那段记录的是该国遣使节到北魏。匈奴灭其国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节到北魏为西元445年,正好为西元370年左右,与欧洲记录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彻底消失在异国,在东、西罗马帝国军队服役的匈奴军人不少,大多驻扎在北叙利亚、北非洲与南英格兰地区,有几个匈奴邦随西哥特人进入法国与西班牙,有一个匈奴部落随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 有人认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裔,这个问题现在仍是个疑问。
匈奴语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单于”据说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thrang rii)和“单于”(上古汉语*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
5. 谁有霍去病的介绍(详细的!!!)^_^
详见http://ke..com/view/3129.html?wtp=tt
6. 西店村在哪
关键是看哪一个西店村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西店村,但作为和曾作为乡镇人民政府办公驻地的西店村有两个:一个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西店村(自然村,原名西店集村,1961年底,大名县西店人民公社西店集生产大队分为店东、店南、店西和店北四个生产大队即行政村),另一个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西店村(自然村兼行政村,原名西垫村,1962年改为现名)。
关于河北省大名县王村乡的西店村,在《修订版话说河北省大名县王村乡西店村》等一系列文章里有具体介绍:
提起西店村,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西店村,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西店村,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西店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西店村,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宋家庄镇西店村,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西店村,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长山镇西店村,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西店村,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西店村,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柴沟镇西店村,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磊口乡西店村,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旧县镇西店村,如此等等,同一个地名却是不同的地方。
这里要说的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西店村。本村邮政编码是056901。
大名县的西店村原名西店集村,总面积约5.98平方千米其中居住区现约0.96平方千米,临近大名县、魏县、广平县三县交界地,位于东经115度2分12秒与115度4分5秒之间,北纬36度22分50秒与36度23分56秒之间,村居民区中心位于东经115度3分17秒北纬36度23分24秒交点;该村坐落在大名县西北部,公路马王(马头村至王村)线的中部,漳河古河道的西岸和西北岸但历史上有时漳河改道又使本村地处漳河东岸和东南岸,西临东赵庄村东临武庄村,距离大名县城约35华里,与广平县城直线距离约13.5公里,与魏县县城直线距离约11.6公里,与邯郸市直线距离约55.7公里,与石家庄市直线距离约188.6公里,与天津市直线距离约356.5公里,与首都北京市直线距离约407公里。
该村居民均为汉族人,在姓氏比例中,申、王、李、赵是大姓,男性平均身高是1.70米,女性平均身高是1.60米,大部分是山西移民后裔,祖先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居民中除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外,一大部分是非信教的普通群众外,另一小部分是信教群众,在信教群众中,大部分信奉道教,一小部分信奉基督教。因地处中原,该村地方言和山东省的聊城、菏泽等地区以及河南省的濮阳、新乡、郑州、开封、周口等地方言极为相似,在语言归类上属兼有冀鲁官话特点的中原官话,在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里该村所属的大名方言属于汉藏语系之汉语之中原官话郑曹片,在2005年的中原官话研究中调整为中原官话郑开片;在对大名方言的研究中,以卫河为界可把大名方言即大名官话分为河东小片和河西小片,该村方言属于大名官话河西小片。由于地域及豫剧简单、直白、易懂等原因,在戏剧喜好上,该村人最喜欢豫剧。当地也曾流传过属于戏剧类别的西店小调或曰西店戏,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因无人传承而失传;这些小调曾经繁荣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1968年,在西店中学老师和本村戏剧演员的帮助下,西店人民公社店北生产大队(1961年年底西店生产大队划分为店东生产大队、店南生产大队、店西生产大队、店北生产大队四个生产大队即行政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大名县革命文艺样板戏汇演中取得全县第一名的成绩。
该村每逢农历每月日期尾数的一、四、六、九为集,农历四月初四、农历七月初四和农历十月初一是该村的庙会(又叫“庙市”或“节场”),在当地颇有名气但规模不太大。当地口授相传有这么一个典故,说是当年有一皇帝微服私访途经该村停留歇息,见到此地很热闹做买卖的比较多,便询问侍从和下属原因,下属问询后答曰是本村集,见到本村集市规模不大便顺口说道西店集是小集、西店小集等等。所以当地流传该村集市受过皇封,但也因皇帝称之为西店小集而规模始终不大。
当地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67.8毫米,年均气温13.3℃。该村地域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水质甘醇,适合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和各类干鲜果品的种植。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果木种植、小手工业加工和小商品销售为辅。该村售卖的包子和下水味道鲜美肥而不腻都值得一尝,和大名县其他村庄一样,该村售卖的烧鸡和本县特产--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的珍绩成二毛烧鸡相比略逊一筹,但在制作工艺、美观、味道、口感、受欢迎程度等方面完全可以和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安徽符离集烧鸡、天津小李烧鸡等名优特产相互媲美。
西店现在是这个自然村的名称,该自然村现分为店东村、店南村、店西村和店北村四个行政村。其具体地名随着所属上级行政区和本级行政区的名称、隶属关系或区域调整的变化而变更。在明朝的《元城县志》等史料中就有了关于西店集的详尽记载,明朝建立后经历了明朝洪武元年十月以前的中书省大名府元城县西店集、洪武元年十月后的河南行省大名府元城县西店集、洪武二年三月以后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1421年明成祖朱棣北京登基后改称京师,为北直隶)大名府元城县西店集的变化,清朝建立后至1908年为直隶省大名府元城县西店集。1908年为直隶省大名府(1913年将大名兵备道改为冀南道取代大名府,1914年冀南道改为大名道)元城县西店集乡。1914年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后为直隶省大名道大名县东区西店集乡,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次年后为河北省大名县第七区西店集(第一区公所在大名城道前街关帝庙,第二区区公所在边马集,第三区区公所在牙里集,第四区区公所在沙口集,第五区区公所在方里集,第六区区公所在今魏城镇,第七区区公所在西店集,第八区区公所在大名城内,第九区区公所在今大名县金滩镇,第十区区公所在今大名县束馆镇),1936年3月后为河北省大名行政监督区大名县第四自治区西店集乡(根据1935年的河北省大名县详图即地图显示,当时全县划分为五个自治区,区公所驻地:第一区在本县城,第二区在双庙,第三区在魏城镇,第四区在万家堤,第五区在孙甘店),1937年3月后为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监督区大名县第四区西店集乡(大名县已于1937年11月12日被日本侵占,实际同时存在日伪和中共解放区两种行政编制,1945年5月4日解放,1947年1月被国民党军队攻占,期间实行国民党方面的行政编制,同年2月再次解放),1937年11月12日至1945年5月4日日伪统治大名县期间为河北省冀南道(此时冀南道道署在邯郸县)大名县西店集村,1940年6月以后为晋冀鲁豫边区冀南行政区(冀南行政专员公署在河北省故城县)第一专区(1945年11月改属第三专区)大名县第一区西店集村(此属解放区方面称谓),1946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改为华北大行政区冀南区第三专区大名县第一区西店集村。1949年8月1日后为华北(1949年10月31日华北大行政区撤销,所辖省级行政区归中央直辖,1951年底附设)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即准行政区)大名县第一区西店集村,1953年4月30日以后为华北大行政区(1954年撤销)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大名县第一区西店乡西店集村,1955年9月20日以后为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西店集村,人民公社化以后为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大名县杨桥人民公社西店管理区西店集生产大队,1961年4月以后为河北省邯郸专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西店集生产大队。1961年年底西店集村分为店东、店南、店西、店北四个行政村以后,这四个行政村具体名称为河北省邯郸专(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店东生产大队、河北省邯郸专(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店南生产大队、河北省邯郸专(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店西生产大队、河北省邯郸专(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人民公社店北生产大队(特注,专区于1970年改称地区),1985年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以后为河北省邯郸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店东村、河北省邯郸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店南村、河北省邯郸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店西村、河北省邯郸地区(虚级)大名县杨桥区(虚级)西店乡店北村,1993年7月1日地市合并及县辖区裁撤以后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店乡店东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店乡店南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店乡店西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店乡店北村,1996年2月并乡后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店东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店南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店西村、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王村乡店北村。
对于西店村的形成,村里一致的传说是,今天穿村而过的马王线在古代是一条邯郸通往齐鲁大地的必经之路,既是官道也是商道,比较繁华,为便于商贾落脚歇息,在今天该村西头即店西村村委会附近的漳河东岸开设一家客栈,因该客栈西临漳河(据有关史志记载,历史上漳河在距该村不远的西南部多次分叉改道,曾流经该村现居民区之东南部或西北部或同时流经该村东南部和西北部,所以也可以说该客栈坐落于在漳河西岸),所以店名是西河小店。后来该客栈周围逐渐有人定居而形成自然村落,该村便以该店名为村名,后简化为西河店,再简化为西店(对于漳河曾流经西店集,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第十六卷等史料有明确记载),在1961年之前该村的名字是西店集,应该说该村因邯郸而产生。邯郸,据有关史料表明,邯郸城邑,肇起于商殷。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邯郸在春秋时代先属卫,后归晋。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 秦灭赵,置邯郸郡。西汉置赵国。邯郸至西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 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 宋金时属洺州,北宋末年,因长期的战乱,逐渐衰落。 元代隶属于广平路,明清时期隶属于广平府(治所邯郸永年县广府镇)。 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为镇,但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据此可知,西店集村应该形成于邯郸繁荣时期,最晚也可能形成于邯郸开始衰落时期即东汉末年,估计有两千余年历史,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该村落自形成后西店作为行政村(封建社会时期称“官村”或“官庄”,民国时期称“编村”,解放以后称“行政村”)名称经历了封建社会至1908年清廷颁行《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前的“西店里”、“西店村社”、“西店集里”,清末至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大名县以前的“西店集乡”(当时的“乡”是农村中人口聚集不满5万的村、庄、屯、集的行政称谓,人口聚集5万以上的村、庄、屯、集称为“镇”;省、府、厅、州、县治所在的城厢地区,称为“城”;),抗日战争以后至1958年的“西店集村”,1958年以后的“西店集生产大队”等等的变化。
自成村始至1940年分为大名县、魏县、元城县三个县之前,该村地域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立元城县以后至公元360年以前属于元城县管辖;十六国前燕建熙元年即公元360年在元城县西部设立贵乡县后,不久废,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元城县西部并馆陶县西南部一小部分复置贵乡县以后至五代十国以前归贵乡县管辖;在贵乡县并入元城县期间归元城县管辖,约唐末至宋初贵乡县(公元923年农历三月改为广晋县,948年改为大名县)和元城县(公元923--936年更名为兴唐县)逐渐调整疆域,在调整后,原来两县地域的西北部、北部、东北部和东部为元城县,原来两县地域的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和西部为贵乡县,此后该村地域从贵乡县划归元城县;在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公元1265年,1914年--1940年,1949年--今)期间属于大名县管辖,1940年6月三县分开后归大名县管辖至今。西汉魏郡初设时元城县为魏郡首县;三国时魏国设置阳平郡至东魏天平初年阳平郡移治馆陶县期间,元城县为阳平郡首县。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设立魏州后,贵乡县为魏州首县。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式改广晋府为大名府后,元城县为大名府首县;1913年撤销大名府并将设立于明正德七年即1512年的大名兵备道(道署在大名城,当时大名府、大名兵备道、大名总兵、元城县、大名县同城办公,初设时为大名兵备道,1522年升格辖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三府,明崇祯年间改为顺广兵备道,清雍正年间曾改为大顺广兵备道。)改为冀南道取代大名府后,元城县为冀南道首县。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冀南道改为大名道至1928年5月国民党统一直隶省撤销大名道,大名县为大名道首县;1928年11月国民党政权在河北全省设立保定、正定、津河、北平、大名、卢龙等七个剿匪区(域),大名县为大名剿匪区首县;1936年3月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区(特助,中国共产党方面将行政督察区改称专区)设立后,大名县为大名行政督察区首县;1937年3月河北全省调整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在大名设立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后,大名县为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首县。
据大名县志记载,民国3年(1914年)改冀南观察使为大名道,元城并入大名,大名分东、中、西三区,县属大名道,该村隶属于东区。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1940年6月,经上级批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名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以卫河和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以后的元城县西部、西北部边界线以及乾隆二十二年时(1757年)大名县魏县边界线为分界线将原大名县分为元城、大名、魏县三个县,分县后的大名县,下设一、二、三、四、五个区(县城除外)。1942年10月间又作了第二次区划,由原五个区,划为六个区。1945年5月14日,大名县境全部宣告解放。7月7日成立了大名市,直属冀南区第三专区领导。县、市分开后,大名县遂重新区划,由原六个区划为五个区。后来全县确定为7个区。该村始终隶属于第一区。1955年2月6日,大名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改称县、乡两级人民委员会,9月20日,县人民委员会遵照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精神,确定大名县各区公所名称按区公所驻地命名:第一区为“大名县杨桥区公所”、第二区为“大名县万堤区公所,、第三区为“大名县东老堤区公所”、第四区为“大名县龙王庙区公所”,第五区为“大名县北峰区公所”、第六区为“大名县金滩镇区公所”、第七区为“大名县马陵区公所”。此后该村隶属于杨桥区。1956年3月2日,全县7个区全部撤销,将全县1953年设立的93个乡合并为33个乡。后又设5个区,分别是杨桥区、万堤区、金滩镇区、龙王庙区、束馆区,1993年7月全部撤销。
该村所属的大名县第一区(也就是后来的杨家桥区,区公所驻地在杨家桥村,辖1996年1月以前的杨桥镇、北马头乡、沙疙瘩乡、儒家寨乡、王村乡、西店乡、铺上乡一镇六乡即1996年1月以后的杨桥镇、王村乡、沙疙瘩乡、除原兆固乡以外的铺上乡一镇三乡共111个行政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大名县委员会、大名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自大名县的三个将军,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的裴志耕(西马头村人),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的李大磊(南贾庄村人)和被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的赵北源(沙疙瘩村人),家乡均在该区。1966年4月3日下午,周恩来总理视察该区杨桥人民公社前桑圈生产大队,留下了“大名府一定要翻身”的嘱托。
郭汝瑰、黄玉章合著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三章第六节冀南作战部分记载:“1937年11月9日,日军分3路向大名县棘针寨、吴兴寨、刘家拐、德政集阵地猛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第77军第37师第111旅被日军包围,经苦战后撤至大名县西店集、王村集一线。10日晨,300余名日军袭击守军东、西孟同阵地,被击退。日军继以猛烈炮火向守军阵地轰击,守军伤亡惨重”。据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及周边区域就存在党的地下活动。1946年,该村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店集村支部委员会、西店集村公所和西店集村农民协会,首任支部书记是赵如安。1953年4月30日,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划乡工作计划(草案)》。决定划清乡界,组成临时乡人民政府,随后,以该村为中心设立西店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店乡委员会和西店乡人民政府,下辖本村与周边今天的陈庄、段庄、柏村、未庄等几个行政村。根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5年2月6日,西店乡人民政府更名为西店乡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2日小乡并入大乡以后,西店乡增辖至1996年1月以后的王村乡全境以及1961年5月划归魏县沙口集乡的刘屯村、东张庄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后,8月,大名县撤24个乡,1个城关镇,5天时间里将49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建成了6个区级农村人民公社,即杨桥、万堤、城关、龙王庙、束馆、金滩镇,西店全乡并入杨桥人民公社(大公社),设立杨桥人民公社西店管理区管辖原西店全乡和在魏县并入大名县期间(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临近西店乡的北张庄、前罗庄、后罗庄、北代固、邵村、棘针寨、北寺庄、南寺庄、邓二庄、相公庄、前阎庄、后阎庄、任里村等原魏县部分农村(即约为1996年以后的魏县东代固乡和棘针寨乡两个乡以及沙口集乡部分村庄)。同时西店集村变更为西店集生产大队,中国共产党西店集村支部委员会变更为中国共产党西店集生产大队支部委员会,西店集村公所和西店集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变更为西店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相同,也下辖若干生产队。 1961年4月大公社分为公社(即乡级公社),成立西店人民公社,设立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西店人民公社委员会,同月成立王村人民公社,并将1956年以后西店乡增辖的今天的杨庄(殷庄)、东王村、西王村、东赵庄、西赵庄、李岳村、关岳村、马岳村、杨固、田固、东安村、西安村、小李凝、大李凝、小河东等行政村划归王村人民公社,此时西店人民公社下辖本村及今天的前申桥、后申桥、东王二庄、西王二庄、陈庄、段庄、柏村、铁炉庄、孟村、前辛寨、未庄、西韩庄等行政村。对于人民公社,《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这样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人民公社的规模是一乡一社。……公社管理委员会,在行政上,就是乡人民委员会(即乡人民政府),受县人民委员会(即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委员会派出机关的领导。在管理生产建设、财政、粮食、贸易、民政、文教卫生、治安、民兵和调解民事纠纷等项工作方面,行使乡人民委员会的职权。公社的社长,就是乡长。”1961年年底,经批准,西店集村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生产大队即行政村,因西店可简称为“店”,所以,这四个行政村便是店东村、店南村、店西村和店北村,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生产队。现在的电子地图上一般标注为“西店东村、西店南村、西店西村、西店北村”(但不同时显示,有时仅显示一两个),而纸质地图则标注为“西店”或“西店集”,也有外地人称作东西店村、南西店村、西西店村、北西店村,如此等等。此后,西店村仅作为一个自然村的村名而存在。1968年,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5年和1978年通过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两次修改,均规定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69年1月前后,中国共产党西店人民公社委员会亦被中国共产党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取代,1971年12月前后恢复。同时,西店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也相应变更为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1979年宪法修改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后,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重新更名为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同时,西店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也相应变更为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乡和民族乡后,于1985年设立西店乡人民政府,取代了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政权职能,中国共产党西店人民公社委员会变更为中国共产党西店乡委员会,同时西店各生产大队也相应改为行政村,大队党支部变更为村党支部,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过渡为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生产队过渡为村民小组。1996年2月小乡并入大乡,西店乡撤销,所辖各村并入王村乡。西店乡政府驻地(乡部)位于店西村西南部,在乡政府大院东部曾建有西店信用合作社,乡政府大院南面是西店乡税务所,西店集西北部今店北村西部王家西胡同南部王西顺宅基地一带曾有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元城县衙门即政府设立的学校,史称“义学”,清代李卫等监修的《畿辅通志》第二十九卷有记载(史载:元城县义学,一在杨家桥,一在西店集,一在司从楼,一在董家荘,以上俱康熙五十四年建),该校在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日军战火之中,西店集解放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西店完全小学(西店小学),1971年撤销,店西村南部建有大名县粮食局西店粮站,粮站东部曾建有西店食品站,粮站西部曾建有西店冰糕厂(该地前身是西店人民公社食用油加工厂),粮站对面曾建有西店敬老院,敬老院西侧曾建有西店棉花收购站,敬老院东侧曾建有西店榆皮厂,店西村西部曾建有西店影院(现为店西村村委会所在地),店西村西部原店西小学处设立了西店幼儿园,西店村南部田地曾设有西店乡中学,西店村中部马王线南侧曾建有西店供销合作社,北部曾建有西店乡卫生院,店北村中西部曾设立过西店小学,店北村东部建有西店供销合作社棉花收购站(此地在抗日战争以前是甘霖寺,该寺院被毁于日军炮火),棉花收购站南边曾建有西店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门市部,店北村东北部建有县直属的大名县西店中学,另外还设立了西店砖厂。河北省南部一些农村纷纷自发建设毛主席纪念室的潮流中,1998年在西店村东北部即店北村东部原棉花收购站处,自发建立了农村版的毛主席纪念堂。对于该纪念堂,2003年12月22日新华网的报道《探寻冀南“毛主席热”背后的因果故事(组图)》中写道“是记者所走访的纪念室中规格最高的。”每年12月26日村小学放假一天,学校组织在纪念室外面举行升国旗仪式,少先队员面对主席像宣誓。每逢毛泽东主席的诞辰日(12月26日)和祭祀日(9月9日),都有怀念毛泽东主席和信仰毛泽东思想的人们远道而来拜访。
西店人民勤劳勇敢,淳朴敦厚,热情真诚,爱国爱家,在历次反抗外敌侵略的战争和斗争中都有优秀的西店儿女浴血奋战效命疆场。模范饲养员叶洪海(西店乡柏村人,1965年参军)、共和国卫士王玉文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们有着农民共同的优点,有着农民共同的缺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与尚武精神相比,西店人民崇文的程度远远不足,目光比较短浅,轻视教育和文化,西店的经济也欠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西店人民的缺点和不足正在改变,西店村欠发展的状况正在改善。有理由相信,在党和国家大力关照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在西店人民的齐心努力下,西店村和西店人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7. 黄梅县有哪些乡镇
截止2019年2月,黄梅县下辖12个镇分别是:
黄梅镇、小池镇、孔垄镇、下新镇、大河镇、停前镇、五祖镇、濯港镇、蔡山镇、新开镇、独山镇、分路镇。
4个乡:
杉木乡、柳林乡、苦竹乡、刘佐乡。
黄梅县介绍:
北枕巍巍大别山,南襟万里长江水。“鄂东明珠”黄梅县就镶嵌在这块钟灵毓秀、物阜民丰的山水宝地之中。全县版图面积1701平方公里。
现设黄梅、孔垅、小池、濯港、新开、蔡山、五祖、停前、下新、大河、分路、独山12个镇,杉木、柳林、苦竹、刘佐4个乡,共有466个行政村和46个社区。
(7)西元封村到西河村备战批发部扩展阅读
乡镇介绍:
1、黄梅镇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镇是黄梅县县城所在地。全镇版图面积75.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8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张湖原种场。
2、小池镇
小池镇,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东南部,湖北省与江西省交界处,长江与京九铁路交汇处,紧挨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隔江相望,是湖北省经济特区城镇、副县级镇、建制镇。素有“鄂东门户”和商贸旅游“金三角”之称。
3、苦竹乡
黄梅县苦竹乡位于大别山南麓,县城至北7.5公里处,是集山区、库区、苏区为一体的山区乡镇。辖区25个行政村,版图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65亩,山林12000余亩,银杏基地10800余亩。
4、刘佐乡
黄梅县刘佐乡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南临长江,西南与小池经济开发区接壤,北国营龙感湖,版图面积39.04平方公里。辖十三个行政村,总户数4249户。
5、杉木乡
杉木乡是著名烈士邓雅声的故乡,也是黄梅县第一个农村支部的诞生地,位于黄梅县城东郊,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平原相间。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平原相间,版图面积7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山林面积2.5万亩。
8. 永年县西河庄乡贾寨村求投资养猪合作
滑县目录
地理位置:
气 候: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科教文卫:
滑县经济:
滑县历史: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属安阳市管辖,与濮阳、延津、浚县、长垣、封丘、内黄接壤。县城道口镇南距郑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阳市70公里,东北距濮阳市53公里,西南距新乡市70公里,西北距鹤壁新市区25公里。全县面积1814平方公 里,耕地面积171万亩。辖10镇12乡,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
[编辑本段]气 候:
气候湿润,雨量较充沛,平均气温13.7度,平均降水量634.3毫米,日照2365.5小时,无霜期201天,适宜 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红薯等农作物生长。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滑”,盖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曰:“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
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隶属东郡。隋明至初,滑县称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清雍正三年,滑县改属河南卫辉府。中华民国3年(1914年),裁并府、州,滑县隶属豫北道。17年,改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划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县政府自万集村迁至道口镇,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县复归河南省,仍属濮阳专区。1986年2月,改属安阳市。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滑县县辖10镇(道口镇 城关镇 白道口镇 留固镇 万古镇 高平镇 上官镇 牛屯镇 王庄镇 老店镇)12乡(枣村乡 四间房乡 八里营乡 赵营乡 大寨乡 老庙乡 桑村乡 慈周寨乡 瓦岗寨乡 焦虎乡 半坡店乡 小铺乡),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
道口镇 代码:41000
2006年,辖10个村:东关村、五星村、河西村、顺南村、顺北村、南街村、西街村、程文庄村、白庄村、军庄村。
城关镇 代码:41001
2006年,辖76个村: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四街村、五街村、七街村、八街村、九街村、韩庄村、赵庄村、寺庄村、前屯村、孙庄村、暴庄村、胡庄村、大景庄村、双庙村、沙河头村、焦庄村、三里庄村、东孔庄村、北滹沱村、卢庄村、耿园村、五里铺村、董西南村、东唐村、小滹沱村、西唐村、军旅庄村、东林头村、西林头村、中屯村、刘庄村、史庄村、谢庄村、安庄村、宣武村、薛庄村、什牌村、董西北村、董东村、北董固村、朱庄村、东关村、辛屯村、苏庄村、前景庄村、后屯村、贾固村、野店村、沙沃村、大吕庄村、张庄村、小西关村、大西关村、南关村、北关村、睢庄村、史固村、双村营村、珠照村、北孔庄村、牛庄村、东小庄村、北苗固村、南苗固村、寺东村、大滹沱村、张固村、孔林头村、大林头村、康庄村、西小庄村、夏庄村、刘店村。
白道口镇 代码:41002
2006年,辖46个村:白道口村、西英公村、东英公村、韩河京村、李河京村、王河京村、前吾旺村、后吾旺村、秦刘拐村、周街村、前安村、民寨村、许村、杨店村、后安村、西河京村、李村、蔡胡村、王庄村、前赵湖村、后赵湖村、张庄村、冯庄村、大留营村、刘营村、西桃园村、东桃园村、东安村、西安村、郝村、黄村、崔郭庄村、北留村、前留村、郭留村、孟村、西小寨村、东小寨村、六十婆村、石佛村、温村、周村、冯村、李营村、李虎寺村、陈营村。
留固镇 代码:41003
2006年,辖71个村:东留固村、西留固村、倪村、白马墙村、沙沃村、东庄莹村、中庄莹村、前庄莹村、后庄莹村、中周村、西琉璃村、路安村、路营村、李庄村、耿庄村、东冢头村、西冢头村、程新庄村、尹新庄村、杨新庄村、王新庄村、岳庄村、温庄村、前庄村、柳沈村、沙岗村、周庄村、前五方村、后五方村、东盘邱村、西盘邱村、东信都村、中信都村、西信都村、小寨村、小营村、武庄村、周村、杨庄村、前范寨村、后范寨村、牛星邱村、马庄村、第二寨村、寺后刘村、张庄村、康庄村、西王庄村、杜星落村、李星落村、陈星落村、武星落村、付集村、横村集村、前横村、西横村、第三营村、沿村、东双营村、中双营村、西双营村、许营村、王里村、东付村、中付村、西付村、东尖庄村、西尖庄村、大王庄村、南新庄村、北尖庄村。
上官镇 代码:41004
2006年,辖57个村:上官村、陶家村、韩新庄村、丁庄村、东山峰村、中山峰村、前山峰村、西山峰村、袁庄村、胡庄村、干后村、干东村、干西村、干前村、河道村、西太和村、吴村、东太和村、西合村、华家村、赵庄村、逯堤村、永兴营村、刘庄村、牛屯村、关帝庙村、兰二村、兰一村、兰三村、郭固营村、西街村、车街村、后刘村、南北街村、大槐树村、孟庄村、谢寨村、魏寨村、民王庄村、丁寨村、武安寨村、鲁西村、鲁中村、鲁东村、闫柳里村、姬柳里村、殷柳里村、陆合村、李阳城村、崔阳城村、徐阳城村、郭新庄村、郝一村、郝二村、郝三村、赵关庄村、焦二寨村。
牛屯镇 代码:41005
2006年,辖68个村:东街村、北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小庄村、周王庄村、高营村、李建村、河东湾村、老湾村、雪坡寨村、马居寨村、于村、沙圪当村、白马寺村、懋德林村、郑庄村、西杨庄村、黄营村、大班村、小班村、高班村、杜庄村、齐庄村、鸭固集村、王鸭固村、后鸭固村、冯付村、寨外村、前樊村、何庄村、东杨庄村、张营村、米庄村、后寺村、前寺村、大王庄村、后街村、位园村、尹庄村、芦村、暴庄村、徐庄村、前街村、聂家寨村、小王庄村、蔡村、晋营村、贺林村、丁林村、西常村、东朱村、大王村、小王村、王村、双狮村、东姜村、马小集村、尚刘庄村、前马村、后马村、大马村、马圪当村、西姜村、宋林村、申林村、程坡寨村、车夫屯村。
万古镇 代码:41006
2006年,辖42个村:东万古村、西万古村、马成精村、忠厚村、辛寨村、范寨村、苏庄村、郭庄村、武庄村、史寨村、玉驾庄村、王庄村、寺台村、东乔庄村、西乔庄村、穆营村、东双庄村、西双庄村、东九营村、西九营村、今古营村、棘马林村、新庄村、胡营村、双井村、张营村、刘营村、徐王营村、李寨村、张庄村、杜庄村、风亭村、把里村、东妹村、中妹村、西妹村、袁庄村、梁村、前营村、后营村、田庄村、樵邱村。
高平镇 代码:41007
2006年,辖48个村:高平集村、西高平村、有里村、蒙堤村、蒋堤村、李堤村、前子厢村、后子厢村、宋子厢村、三教堂村、梁北村、梁东村、梁西村、东起寨村、西起寨村、牟家村、河门头村、前侯村、后侯村、石营村、张庄村、张堤村、张八寨村、赵庄村、前留寨村、后留寨村、东留寨村、同岗村、前禹村、东吴村、后胡村、葛村、后谢村、雷庄村、崔寨村、冉固村、苗东村、苗西村、西大庙村、苗前村、东大庙村、中大庙村、冯谭村、周谭村、刘谭村、肖谭村、前赶鹅村、后赶鹅村。
王庄镇 代码:41008
2006年,辖39个村:莫庄村、豆庄村、前王庄村、后王庄村、车店村、鲁庄营村、耿庄村、刘草滩村、郭草滩村、闫村、古岸村、北草滩村、沙北村、沙南村、西沙店村、沙东村、堤南村、路庄村、大柳树村、龙村、汪店村、仝庄村、冯庄村、高郎柳村、郎柳集村、柴村、谢道口村、西申寨村、柳圈村、东申寨村、前邢村、后邢村、董村、小屯村、南村、什集村、新集村、丁堤口村、邢行村。
老店镇 2007年,老店乡撤乡改镇。
2006年,老店乡(代码410526207)辖60个村:老店集村、西老店村、小屯村、东马庄村、桑寨村、落寨村、岳村集村、东悦庄村、东岳村、第三营村、王岳村、青口村、前小庄村、后小庄村、小石庄村、西杏头村、东杏头村、常屯村、张庄村、东马胡村、西马胡村、前马胡村、西吕庄村、谭集村、泥马庙村、青庄村、田庄村、耿范村、芦外村、芦内村、王会村、白露村、曹固营村、河东村、大石庄村、小道口村、李井村、刘庄村、东吕庄村、马兰村、尧头村、曹固村、焦庄村、长屯北街村、长屯南街村、吴河寨村、物头集村、前物头村、高庄村、小西南村、安上村、火店村、王新庄村、马村、西马庄村、任庄村、毕庄村、齐寨村、后物头村、西悦庄村。
枣村乡 代码:410526200
2006年,辖40个村:滑古营村、牛庄村、小营村、什庄村、南留村、张古村、黄庄村、冯庄村、袁营村、井庄村、八里铺村、西营村、于村、后村、南屯村、温庄村、马庄村、大屯村、靳庄村、付庄村、油坊村、堤上村、鱼池村、胡井村、阎庄村、白庄村、耿庄村、西姜庄村、东姜庄村、宋林村、阎楼村、焦楼村、大罗村、汤营村、焦村、任屯村、西徐营村、东徐营村、枣村、新庄村。
四间房乡 代码:410526201
2006年,辖27个村:大吕庄村、魏南呼村、李南呼村、九间房村、曹村、四间房村、潘寨村、肖村、唐尔庄村、西呼村、北呼村、东呼村、大芬村、高寨村、朱店村、前赵拐村、后赵拐村、潘张村、李寨村、史寨村、花堤口村、王道口村、南召集村、陈庄村、王寨村、王三寨村、马寨村。
八里营乡 代码:410526202
2006年,辖64个村:张苑村、姚寨村、李丁将村、谢寨村、焦庄村、南史庄村、秦庄村、康庄村、张冢上村、赵苑村、黄琉璃村、南杨柳村、西齐继村、李冢上村、西苑村、郝苑村、东风村、李庄村、东苑村、东官寨村、樊丁将村、陈苑村、方路寨村、西万集村、西黄店村、肖冢上村、前齐继村、红卫村、后营村、卫东村、王苑村、东郭庄村、南琉璃村、北史庄村、刘庄村、西官寨村、后黄店村、后齐继村、周安上村、刘苑村、祝庄村、铁炉村、前黄店村、关庄村、小丁相村、东万集村、粱安上村、相村、前草坡村、付屯村、西郭庄村、孟庄村、杨丁将村、张路寨村、高墙营村、东草坡村、伍县村、西草坡村、北杨柳村、程丁将村、徐庄村、西路寨村、中苑村、张庄村。
赵营乡 代码:410526203
2006年,辖26个村:赵营村、东新庄村、中新庄村、西新庄村、杨庄村、田庄村、蔡营村、边营村、大王庄村、玉庄村、小韩村、刘庄村、秦寨村、新集村、魏寨村、苏寨村、牛寨村、西单寨村、东单寨村、店子村、西南庄村、朱寨村、东乱革村、付乱革村、西乱革村、后陈家村。
大寨乡 代码:410526204
2006年,辖44个村:沙窝营村、大正村、韩亮村、东冯营村、西冯营村、联合村、北延屯村、延屯村、大寨村、朱家村、蒲林村、李孤屋村、孟孤屋村、崔孤屋村、辉庄村、丁家村、杜家村、肖家村、东梁家村、西梁家村、冯家村、张家村、卢家村、常营村、小田村、前草坡村、后草坡村、朱草坡村、娄草坡村、段寨村、董寨村、潘家村、郭庄村、汴村、东刘庄村、西刘庄村、袁寨村、岗小田村、李家前街村、李家中街村、李家后街村、山木村、王庄村、张寨村。
桑村乡 代码:410526205
2006年,辖34个村:桑村集村、西桑村、南桑村、赵庄村、杨庄村、前胡庄村、后胡庄村、位庄村、孟庄村、华庄村、江马厂村、前王马厂村、绳马厂村、周马厂村、后王马厂村、郭马厂村、回木村、路金德村、贾金德村、李金德村、王金德村、贯道村、甘露村、高齐邱村、位齐邱村、冯齐邱村、北齐邱村、肖齐邱村、陈大召村、柳围里村、东上村、西上村、杨大召村、邵大召村。
老爷庙乡 代码:410526206
2006年,辖58个村:李大厅村、南新庄村、朱庄村、王伍寨村、西大章村、平上村、张户固村、刘庄村、南户固村、郝寨村、刘户固村、曹起营村、南庄村、西中冉村、郑张街村、马户固村、聂庄村、北徐村、南徐村、郑前街村、陈家营村、黄庄村、赵户固村、候小寨村、袁小寨村、后石光村、大大章村、玉东村、玉西村、中寨村、西李家村、半坡店村、位庄村、孔村、姬屯村、第六营村、岳营村、南塔邱村、北塔邱村、苏小寨村、韩小寨村、东大章村、桂庄村、郑常街村、左庄村、王户固村、郑后街村、南屯村、北小寨村、六合村、西塔邱村、东中冉村、前石光村、孙户固村、三义寨村、冢头营村、后营村、东庄村。
慈周寨乡 代码:410526208
2006年,辖44个村:慈周寨第一村、慈周寨第二村、慈周寨第三村、慈周寨第四村、慈周寨第五村、后赵村、北李庄村、小果园村、高家庄村、尚寨第一村、尚寨第二村、尚寨第三村、郭屯村、西连屯村、东连屯村、枣科村、郝庄村、南尹庄村、前李方屯第一村、前李方屯第二村、后李方屯村、寺头村、南李庄村、陈魏寨村、前大寨村、中大寨村、后大寨村、牛吴娘寨村、朱吴娘寨村、王吴娘寨村、林自头第一村、林自头第二村、西九女岗村、东九女岗村、方易寨村、小岗村、前柿园村、后柿园村、叶河道村、孙白社村、李白社村、毛白社村、闫家庄村、柴胡寨村。
瓦岗寨乡 代码:410526209
2006年,辖29个村:瓦岗寨村、东屯村、西屯村、东大操村、西大操村、周道村、赤水村、彭庄村、马庄村、赵庄村、前百村、后百村、张虎庄村、小范庄村、大范庄村、邓庄村、魏庄村、新乡屯村、原东村、原西村、耿庄村、孟一村、孟二村、孟三村、孟四村、东孟村、刘庄村、伦庄村、冯寨村。
焦虎乡 代码:410526210
2006年,辖48个村:焦西村、焦刘村、焦王村、焦北东村、焦南街村、焦北西村、缑庄村、暴庄村、崔庄村、赵庄村、郝庄村、姚寨村、陈庄村、蒿庄村、樊庄村、关刘村、关邓村、前张村、桑科营前街村、桑科营后街村、毛庄村、陶寺村、刘档村、韩王村、田二庄后孔村、田二庄前王村、游庄村、青庄村、晏口村、满村、米口村、马村、东胡村、张胡村、西胡村、双沟村、何庄村、沙河村、阳兆村、齐营村、祁屯村、邓庄村、小宿村、曹庄村、小营村、阳店村、屯集村、小井村。
半坡店乡 代码:410526211
2006年,辖47个村:南村、半北村、黄塔村、刘堤村、陈玉庄村、程庄村、东孟虎寨村、西孟虎寨村、马庄村、卜屯村、前营村、后营村、前周村、张庄村、柳村、车村、东常村、西常村、前邵屯村、后邵屯村、位屯村、前安虎寨村、石佛村、缑庄村、严庄村、蒋庄村、后安虎寨村、前汪庄村、后汪庄村、沙河村、段屯村、李屯村、古柳树村、王林村、闫合屯村、零河村、伍官营村、罗堂村、秦屯村、石庄村、杏头村、东明店村、西明店村、沙滹沱村、孙庄村、东老河寨村、西老河寨村。
小铺乡 代码:410526212
2006年,辖41个村:三村、大铺村、小铺村、新庄村、胡营村、姜庄村、界河路村、小武庄村、常庄村、东杨庄村、申庄村、大武庄村、中寺村、牛庄村、杨赵庄村、后寨村、申堤下村、申堤上村、杨公店村、董村、李胡寨村、郑庄村、东程寨一村、关店村、东程寨二村、西程寨村、前杜庄村、后杜庄村、陈庄村、许庄村、苇园村、大张庄村、前任庄村、后任庄村、薛店村、前油坊村、后油坊村、郭庄村、八里庄村、双楼村、靳庄村。
[编辑本段]科教文卫:
滑县有各级各类学校705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3所,初中91所,小学60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小学在校生共241290名。其中高中在校生14535名,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11549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986人,初中在校生75523名。小学在校生138120名,其它学校(园)在校生13212名。全县中小学教职工13186人,其中专任教师9967名。
全县卫生系统共有27家公立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中心医院等3家县级医疗单位,22个乡镇卫生院和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院两家防疫保健机构。拥有1230张床位。全系统1671名卫生工作人员中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3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23人,中级职称者234人,初级职称者455人。房屋总建筑面积9086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990万元,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价值866万元。
[编辑本段]滑县经济:
全县2007年生产总值完成93.84亿元,同比增长15.9%, 创13年来最好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37.1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35.18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21.5亿元,增长23.9%。三次产业结构达到了39.6:37.5:22.9,是最优化的一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3亿元,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增长23.8%,为历史上增长最多的一年,其中税收占财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5.1%,财税结构也是最优的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3亿元,增长42.2%,投资总额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亿元,增长18.5%, 为11年来最好水平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6亿元,较年初增加6亿多元,是历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0.68元,增长21.7% ,增幅是5年来最高的一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400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7元,增长19.4%, 是12年来的最好水平 。
[编辑本段]滑县历史:
翟 让(?~617),字子谦,出生于东郡韦城(今县城东南妹村)一个农民家庭。少时父母双亡,读书不多,却练就一身好武艺,教了不少徒弟,爱打抱不平,在百姓中威望很高。官府为利用他的武艺和威望,邀他在东郡(郡治在白马)衙门里当法曹(管理刑狱的小吏)。他为人忠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刚直不阿,颇孚众望,交有不少知心朋友。
杨广称帝后,赋税繁重,徭役频仍,加上黄河泛滥,民不聊生,很多农民因对隋朝不满。隋大业七年(611年)春,翟让便同兄翟弘、侄儿摩侯、街坊王儒信等一些青壮年,奔向距家乡40里的瓦岗寨举行起义。同郡人单雄信和翟让原是好友,听到翟让起义的消息后,在本乡召集一些青少年,投奔瓦岗寨。徐世绩(字懋功),也带着一些青少年投至翟让麾下,加入义军。瓦岗寨附近贾家楼(今滑县赤水村西)人贾雄,虽出身于富门、却同情贫民,不满隋王朝的黑暗统治,被翟让聘为军师。
翟让创建的瓦岗军,西征不到半年,已拥兵数十万,占据中原大部分地区。为团结各地义军。共同推翻隋王朝,急需建立自己的政权。此时,李密为夺取义军最高领导权,暗中运筹,托翟让的老友贾雄、王伯当出面, 说服翟让推举他为主。翟让以大局为重,把瓦岗军帅位让给李密。
李密为了夺权,杀害翟让,严重地削弱了瓦岗军的战斗力。不久,瓦岗军被王世充击溃,翟让所建立的瓦岗军至此失败
李 文 成(?~1831),出生于滑县谢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丧父,自幼从兄学木工,因排行第四,人称“李四木匠”。家中田少瘠薄,故靠做工维持生活。他曾入塾就读,但不嗜五经四书,专研算术,酷爱天文。
文成参加了反清秘密组织 —八卦阵。因他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很受教中群众拥护,被推为教主,“兼掌九宫,统管八卦”成为“八卦教魁”。
在起义准备过程中,文成特意将八卦教改名为天理教。为筹集起义经费,要求参加天理教的人先向教会缴纳一些钱粮,称为“种神钱”,也叫“根基钱”。明确规定:每钱百文,许地一顷;粮食数石,许给官职。这一做法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大农民纷纷入教。嘉庆十八年,旱灾严重,广大农民生活无着。文成认为发动起义的时机已到,遂于八月初在道口召开第三次首领会议,定于九月十五各地同时起兵。
嘉庆十八年九月七日,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农民起义正式爆发。起义军占领滑县城,李文成在滑县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称“大明天顺李真主”。
起义军的攻势吓坏了嘉庆皇帝,他急令杨芳、特衣顺保、色尔衮、德宁阿带领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马队尾追义军;李文成指挥部下,同敌人展开肉搏巷战。经过激战,因寡不敌众,文成毅然下令举火自焚,他和50多位将士“群相拥抱而死”,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农民起义失败。
9. 湄潭冉氏族谱,湄潭县西河镇西坪村冉家来源及历史
在贵州省湄潭县的最北端,有一个神奇古老的村寨,这里有明清时期的蟠龙阁和字库塔,有四角天井的经典农家四合院,有上千年的百果树(古银杏),有独数一帜的石笋奇观,有宽敞幽深而世人知之甚少的山崖溶洞……这里就是距离西河乡政府驻地西北方向4公里的西坪村。
在西坪,如果有客人来,不管他进到哪家,也不管他是什么时候进到家,主人首先就会为客人上饭上菜,一定要让客人端碗,哪怕少吃一点也行,不然主人还以为是客人瞧不起他家。
在西坪,栽秧打田总是很多人一起下田,还放开嗓子唱着高亢的栽秧歌。他们互相帮助,今天种你家田,明天又来种我家地;今天用你家牛犁地,明天喂你家牛一天。
在西坪,小孩子们总是一大帮在一起玩耍,赶大丫游、滴子、下五卯、跳沙包海、掺地拱转、走母猪窝、搬螃蟹(方言音p?nhǎi)……那怕是望牛也要大家约在一起。
西坪村地处湄潭县最北端,与绥阳县艾子台一山之隔。在西坪这块曾一度被边缘化、相对封闭的天地里,西坪人集体劳作、共同生活、一起游玩,通过纯朴地道的西坪话交流思想,促进感情,完成西坪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传承。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西坪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不少人家因为外出打工挣得了钱,或是贷款买得了车子,也有不少打工仔或考取大学后在外工作的读书人在城里买了房子落了户。然而有些变化却是令人担忧的,以前一起劳作互相帮助的习俗正在被金钱洗刷;共同生活一起摆龙门阵的氛围,正在变成春节或其他闲时聚众赌博的恶习,青年人低龄化犯罪越发严重;不管哪家孩子,大家一起教育,正在成为隔代的娇生惯养,孩子们变得孤僻捣蛋,不思上进;老人们东家窜窜,西家走走,出来晒太阳的日子,变成了生活极度吃力、心情极端消沉而只得混光阴……
社会转型,人们思想中潜藏着的小农意识张扬日甚,30年前积累的集体观念正在分崩离析。而今,西坪人正在承受着丧失生态的、精神的家园的痛楚。自私自利正在成为一种洪水猛兽把人们原有的一切信念摧毁。2010年,一场在西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干旱,开始光顾这块夜郎古国的腹地。为了得到工钱,只在烤烟地里抹洋工;为了获得救济粮,人们抢了起来;为了放水打田,竟然锄头相向,打得头破血流;为了多种土地,把外出人家的田地买了回来,还跟人干起了仗;就怕占用土地,若干年来连村里修沟渠、修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坪村,是贵州省省级一类贫困乡镇西河乡的最贫困的村之一。都说穷则思变,变则通。我不知道,西坪村这么多年来的变,通到哪里去了。我们要的,倒底是怎么个变?倒底是通到哪里呢?谁能给我这个答案?
10. 魏家店村名历史由来
一、魏姓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大夫周文王曾孙毕万的封地魏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因于公元前661年在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战斗中,立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赐给他为邑。此后,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当晋公子重耳流亡之时,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一起流浪,后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封魏犨(魏武子)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毕万后代魏斯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自成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此后其势力日益扩大。魏国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氏正宗。
史籍《玉篇》中说:“魏,象魏,阙也。”魏即指阙,宫门之台观。《文选》中说:“是以来仪羽集于观魏。”张铣注:“来仪,凤也……观、魏,皆阙也。”唐朝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郑樵的《通志》均将魏氏列入“以国名为氏”类,《元和姓纂》认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掣、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通志》中记载更为详细,认为:“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又曰毕陌。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惟徙梁之后,亦谓之梁。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周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其后绝封为庶人。其苗裔曰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隶解州。自庄子七世文侯,始称侯,受经于子夏,过段干木之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今开封治也,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名为氏。”
史籍《新唐书》中认为魏氏属“以邑为氏”:“魏氏源于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
魏氏的血缘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作为中原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他的儿子玄嚣生子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有位夫人,是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嫄。有一次,她外出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个大大的脚印,觉得好奇,心里忽然有了一种兴奋的喜悦,便一脚踏去,没想到这一踩却有了受孕的感觉,过了一段时间,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嫄认为这个孩子来得有些蹊跷,恐怕会带来不吉利,就将他弃置在门外的小巷里。说来也怪,经过那儿的牛马,都避开这个弃婴而不践踏他。姜嫄又把他移置到树林里,好让狼和野兽叼去,但是很不巧,树林里有很多忙碌的人,姜嫄无奈,就顺手将他扔到结了冰的沟渠上,这时有飞来的鸟张开它们的翅膀为他盖着垫着,使他不至于冻。直到这时,姜嫄才感到这个孩子有些奇异,大概是上天所赐,于是把他抱回家中,认真地哺育起来,并且将他养大。又因为他生下来一再遭抛弃,所以给其取名为“弃”。
弃在孩提时候,就有着像大人那样高远的志向。他在游戏的时候,种植的麻、菽都长得很好。长大以后,也就喜爱耕作农稼了。他勘察土地所宜,适合谷类生长的就种植耕作。其他人都效法他,使该部落结束了流动不定的游牧生活。这时掌管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知道了这件事,便提拔他为农师,教人民耕种,使整个部落联盟都蒙受他的好处,因此有功于当时。帝尧颁布命令:“弃,老百姓以前常不得饱食,你做后稷(即农师),播种百谷,使老百姓免于饥馁。有功当赏,现封你于有邰地(今陕西武功西南部),以原来的官号‘后稷’做为称号,另外以姬做为姓,成为一方诸侯。”后稷在虞舜氏主管部落联盟事务时继续主管农业,又受命与益佐助夏后氏禹治理洪水。邰的附近有雍水、杜水等流入渭河,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是从事农业最理想之地。从此,后稷便在这里率领本部落的人种植“百谷百蔬”,发展农业,使自己的部落成为一个著名的农业部落,其势力和人口也都有较大发展。后稷这一族兴起的时候,在唐尧、虞舜、夏朝的时候,都有好的德行。
后稷的裔孙不窋在夏朝的中后期失去了农师职务,逃奔到戎狄这个地方。大约在商朝初年,不窋的孙子公刘虽然处在戎狄之地,但又继续从事后稷的工作,致力于耕种。他率领部落迁居豳(今陕西旬邑),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这时,他的部众已有很多,贮积的粮食日益丰富,接着又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活动范围,渡过渭水,到渭南地区采掘矿石,发展锻冶,制造工具和武器,使势力进一步得到壮大。这时远近的人都来归附他。自公刘下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时,正当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亚圉之孙古公亶父又继续从事和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业,整个都邑的人全部拥戴他。这时薰育、戎、狄等部族为掳掠财物,先后来攻打他们,古亶公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但是当他们要得到土地和人民时,整个部落的人都愤怒了,想要反抗。古亶公父却说:“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替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所以要攻击我,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和属于他们,那有什么区别呢!人民却要为了我的原因而战斗,那等于是杀了他们的父子以做他们的领袖,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他就和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定居于岐山(今陕西岐山)下的“周原”。豳地整个地方的人扶老携幼,全又都归附古公于岐。其他地区的人,风闻古公的仁爱,也多来归附他。定居岐山后,古公扬弃戎狄的习俗,并在这里兴建宫室城邑,将人民分为几个邑落居住;又设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使部落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古公后被追尊为太王。
古亶公父去世以后,幼子季历继立,史称公季、王季。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古亶公父在世时曾说:“我们这一族应当有王者出现,这大概在姬昌时应验吧?”公季的儿子昌继立后,遵循着后稷、公刘的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成规,笃行仁政,尊敬长者,慈爱幼少,礼遇有贤德的人。他为了接待有才德的人,常常到了正午也无法抽空进餐,那些包括姜尚等在内的才士就因为姬昌礼贤下士,才效命于他。姬昌在商朝末年,为西伯(伯同霸),受命专管商朝西部征伐。他在位五十余年,开始扩充周之实力和领土,做消灭商朝的准备。姬昌逝世后,被追尊为周文王。
周文王逝世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周文王子姬旦为辅佐,以召公爽和周文王庶子(一称第十五子)姬高等佑助王师,继续从事周文王所遗的功业。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周朝虽然建立,但周族在当时人数较少,为加强周之统治,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周文王姬昌庶子公子高,受封于毕邑(今陕西咸阳东北部),为公爵,史称毕公高。此毕公,即《史记》中所谓“周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周文王绪业”之毕公。
毕邑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北岸地区。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逝世以后,都葬于此。后来毕国灭亡,毕公高的裔孙沦落为平民,有的与当地戎狄融合,有的向东迁徙。毕公高的裔孙有个叫毕万的人,觉得晋国国君也属姬姓,算是同姓国,就想到晋国谋个一官半职,他在周朝都城王城(今河南洛阳)卜了一筮,卜到屯卦,又由屯卦演变为比卦,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后,祝贺他道:“这卦相很吉利。屯卦险难而坚固,固则宠禄不变;比卦亲密而得入,入则君臣情意相结。还有哪个卦比这个更吉利呢?你的后裔必定会繁盛的。”毕万入晋,受到晋献公重用。晋献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消灭了附近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跟随晋献公出征,立下很多功劳。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由毕赵夙御戎车,毕万为右乘,率兵讨伐霍、耿、魏三个小国,并攻灭了他们。晋献公论功行赏,就把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赐给毕万做为封邑,并任用他为大夫。毕万的子孙就以封邑为氏,称为魏氏。
周文王姬昌分封亲族于魏(今陕西兴平马嵬坡)建立魏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又移封魏国于今山西芮城县东北魏城。周惠王十六年,即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灭掉魏国,魏国子孙就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这是魏氏中以国名为氏最早的一支。
当晋献公封毕万为魏大夫时,晋国掌管卜筮的大夫卜偃就预言毕万的后裔一定会壮大的。因为万,是盈满的数目;魏,是高大的名称!拿这个开始封赏,是天意要开启他了。自古天子方称兆氏,毕万受封魏邑,名字中隐含有广大之意,仅从盈满的数目来说,他将来必定会拥有许多人。或许这段话是魏氏发达之后,人们的附会之辞,其中含有迷信色彩。不管怎么说,毕万裔孙自入晋受封魏邑之后,逐渐显贵,最终竟与赵、韩二姓大夫瓜分晋国,称孤道寡二百余年。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晋国发生内乱,次年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重耳在诸侯国之间到处流浪,长达十九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文公封魏犨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晋悼公时,魏犨孙魏绛(世称魏庄子)将邑都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故城)。晋昭公时,魏与韩、赵等大夫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魏桓子驹与韩康子、赵襄子联合灭掉智伯,三分其地,建立了事实上的魏、赵、韩三个诸侯国。周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魏桓子的孙子魏斯自称诸侯,是为魏文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和赵、韩为诸侯。
魏国占据晋国经济发达地区,魏文侯又是贤明君主,治国有方。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奖励农耕,确立封建法制;用西门豹治邺;任用卫国人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师事卜子夏(孔子的弟子)、田子方(子贡的弟子)、段干木(子夏的弟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魏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武侯时,继续拓展文侯的事业,向南发展,取得了郑、宋、楚三国的大片土地,并占据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使魏国初具霸主规模。
战国时魏国和秦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可谓世仇。魏文侯和魏武侯时,魏国势力较强,对秦占有优势。魏文侯时,任用卫国人吴起为将,率军进攻秦国,一举攻下秦五座城池。魏文侯认为吴起善用兵,为将廉直公平,尽得士卒的拥戴,就任命他为西河战区的最高长官,让他担负起抗拒秦国的重任。吴起镇守西河,表现卓越,使秦兵不敢向东用兵。魏惠王时,秦孝公决心改变落后局面,要与中原诸国争雄,以恢复秦穆公时为诸侯霸主的地位。他采纳卫国人公孙鞅的变法主张,变更法制,整饬刑罚,对内奖励农耕,对外奖励作战有功将士,并以军功的高低而享有爵位、俸禄。秦国因此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而魏武侯子魏惠王时,魏国由于与赵、韩的同盟破裂,又与齐国争雄,国力日益削弱。
魏惠王时,为避秦国之逼,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继续称霸,但在赵、齐、秦的联合打击下,疆域不断缩小,国势衰弱。到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在战国七雄中独霸一方,各国不能与之抗衡。魏国由于地缘之故,屡屡受到秦国的进攻和蚕食,尤其是秦昭襄王采纳大梁人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秦与齐、楚结好,向三晋(魏、赵、韩三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国家,时称三晋)大举进攻,魏国的灾难加重。虽然一度有魏公子信陵君联合诸侯抗秦之举,但也挽救不了魏国覆亡的命运。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从魏文侯元年至魏王假三年((公元前445~前225年),魏国存在了二百四十一年;如果从公元前403,周王室正式承认魏至魏亡,魏国建国近二百年,共历九位国君:魏文侯斯(一作都,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子魏武侯击(公元前395~前370年)→子魏惠王莹(公元前369~前335年)→子襄王嗣(公元前334~前319年)→子哀王(公元前318~前296年)→子昭王遬(公元前295~前277年)→子安僖王圉(公元前276~前243年)→子景闵王午(公元前242~前228年)→子王假(公元前227~前225年),这就是郑樵在《通志》中所说的“二侯七王”。
毕万裔孙所建魏国灭亡后,秦在其地建立郡县,魏国部分平民为不忘亡国之恨,就以故国魏为姓,形成以国名为氏最后的一支。
2、源于芈姓,出自战国秦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姓芈,秦昭襄王时先后五次任国相,受封穰侯,后改姓魏。
3、源于冒姓,出自南宋人魏了翁,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宋《稗录》记载,南宋蒲江人(今四川成都)魏了翁,原姓高,养于姑父魏氏家,遂改姓魏。
4、源于李姓,出自明朝人魏校,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明朝人魏校先世本姓李,居苏州葑门的庄渠,弘治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改姓魏。
5、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的姓氏,也采用汉族的姓氏,由于音近、省字等原因,有以魏为姓的。
北魏时期氐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其后代以汉字魏为姓,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佤族斯内氏,汉姓为魏,世代相传至今。
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世代相传至今。
回族中的魏氏,早期见于明朝魏实。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武略将军魏实由顺天府(今北京)调湖南常德卫,路经湖北仙桃,见该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后子孙繁衍,遍及湖北全省。另,在广州怀圣寺《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中有“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魏黑纳篆额”的记载(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其名“黑纳”,按阿拉伯语发音有庆贺、祝贺、颂扬等意,较适用于取名;在古代进人中国的阿拉伯人名中,又有Hin,也可简译为“黑纳”。魏黑纳恐是中国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名。在清同治年以前,魏氏在西北地区亦为大族。据《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记载,魏氏在同治年间是“咸阳的回族大姓”。仅在清道光年间,在咸阳县志中记载的东乡安谷里魏家村、西乡廊里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魏氏五十户之多。魏氏回族,在中国革命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牺牲的有湖北两阳人(今湖北仙桃)魏碧章、魏清光;在北上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湖北郧西人魏茂顺、魏登恒等。
此外,在土家族、蒙古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魏氏。
二、魏姓得姓始祖:毕万。
据有关资料记载,魏氏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毕万仕晋(今山西),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氏族人的得姓始祖。
三、魏姓各支始祖:
魏九海:字源长,行二,生没未详,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十五都乾农乡尽林里,铁蛇冲发派于明正统年间任武昌通判致仕乐,归后复从兄九万仕楚至乱离知其时,不可为故果于避世漱石枕流风格,古朴览 江山青水秀,即陷居求志于斯土常兴文敏公为知己友,敏公爱子淑才貌学两优纳为东床后没,葬益阳鹅洋池上豫章公山向。妣:郭氏,生没未详,葬益阳章公山与夫合冢山向。生子一:魏淑才。湖南魏氏三晋堂始祖。
魏伏一:恢宗子魏伏一,配袁氏。生子三:一郞;二郞;六郞。湖南宁乡荥阳派始祖。
魏廷倚:唐朝元忠公二十世孙,字树玉,号立斋,原籍南昌府新建县铁柱宫,由贡兴托吉安府教论遂家於府城城隍阁侧。宋祥兴元年创业於卢陵五十二都之淳塘而居是为淳塘始祖。宋湻佑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吉时生,元皇庆元年壬子九月十八日吉时没,葬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元配:熊氏,宋湻佑五年乙巳二月初九日吉时生,元延佑六年已未八月初三日吉时没,葬城西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生子二:仲安;季安。季安间新建原籍。湖南安化、新化等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