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方直供 > 藏刀王银器批发部德宏具

藏刀王银器批发部德宏具

发布时间:2021-06-26 12:09:31

1. 阿昌族在哪个省哪区

阿昌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共有3.35万人,占阿昌族总人口的98.77%。另外,阿昌族人口在其它地区均不足百人。

阿昌族的许多年轻人均改穿汉装和傣装,只有头部装饰还保留一些民族特色,但在节日和接待客人时,仍要穿上民族盛装。

(1)藏刀王银器批发部德宏具扩展阅读:

阿昌族家族观念比较浓厚,家族对个体家庭仍有一定的约束力。村寨一般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地域性组织。同一家族的各个小家庭常成片地居住在同一地域或毗连地区,家族内提倡在婚姻、盖房、丧葬、扶贫济困方面的家族义务。

阿昌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均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如在南甸土司地区,土司为本境最高领袖,下设护印和族官。护印一人,协助土司处理公务;族官分孟、准、印三个等级,职权为管理村寨,或任土司署内高级职务,在土司署内轮班当值。

参考资料:阿昌族-网络

2. 有关拉萨古城的资料谁懂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海拔高,空气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构成了西藏人民独特的膳食习惯。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他们的传统食品。
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枣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在拉萨的八角街,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酥油,摆在地上,拿在手上,到处兜售;不论城乡,每个粮油店里,一定断不了酥油的供应;走进每个家庭,柜子里摆的东西可以缺这少那,但不会没有酥油。总之,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便浮了一层谈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藏族群众,特别在牧区,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卡赛”,也用酥油。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钦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罗”(搅拌棒)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水乳交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钦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浓,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 “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土巴”。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
青稞酒: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必备之钦料。青稞洒的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习惯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
奶品:西藏牧区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
风干肉: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着感到有点怕,也觉得不太卫生。其实,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
藏族的节日
藏传佛教在中国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藏 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西藏的节日由于受其深刻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纯粹的 宗教节日。也许是自然环境太过严酷,也许是各种劳务甚为繁重,生活在雪域 高原的藏民族,渴望能够改变自身的命运,祈盼上苍能够垂爱于他们,神佛能 够保护他们。节日,恰恰给了人们向上苍、向神佛、向大自然一种表达的机会 和场合。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人们在娱神的同时得到自娱。
藏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按藏历( 与汉族的农历近似)计算,几乎月月有节 日。
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 新年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将培 育好的青稞青苗供在佛前的双柜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户便开始用酥油和面粉 炸果子。接近年关岁尾时,每家必备的五谷斗上便盛满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 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 都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喜获丰收。到了十二月二十九,人们 打扫灶房,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傍晚,一家老小团团围坐 吃“古吐”(一种煮熟的面疙瘩),吃完古吐后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以示避鬼 驱邪。时至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 的八瑞相“”符号,在打扫干净的室内铺上新“卡垫”,正房的佛龛前叠放各 式油炸果子和各种水果以及酥油、茶砖、干果等供物。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 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 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 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年初二,亲友开始互相拜年。从初四起,拉萨举行大 规模的传召大会,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首先在拉萨为纪 念释迦牟尼神变降伏妖魔而创设的祈愿法会。起初是三大寺众僧在大昭寺释迦 牟尼像前诵经祈祷,讲经辩经,相法立宗,考取新的拉让巴格西学位(藏传佛教 的最高学位)。法会期间,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各地的信徒也到此添灯供 佛,发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二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才结束。元月还有一个重 要的节日,即元月十五酥油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进香朝佛,夜晚满街搭起 各种花架,高者达三层楼房,低者也有两层楼高。上面摆有酥油做成的五颜六 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或高大宏伟,或小巧玲珑,加上成百盏灯 光的照耀,使整个街道光彩夺目,辉煌灿烂。达赖喇嘛和主要官员依例出巡观 赏花灯,与僧俗大众共庆节日,将节日推向高潮。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 行射箭比赛和跳神驱鬼仪式。这时的拉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二月到十二月的节日数不胜数,这里仅将几个有代表性的节目作一介绍。
藏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藏语称“藏木林吉桑”,意为世界焚香日。据 说是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热爱大自然又能 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种美味食品 来到林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边吃边喝边歌舞,尽情享受大自然。各帐篷间 还互相邀请,并有民间艺人到此献艺,此节日常常延续达一月之久。
藏历七月一日,是雪顿节,意为"吃酸奶的节日",由于雪顿节以藏戏会演 为主, 故又称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雪顿"纯属宗教活动。按当时的 法规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长净、夏安居之事,其间禁止出门,几十天开禁后方 可下山,百姓们在下山时要准备酸奶布施,此为"雪顿"的来源。17世纪中叶, 加入了演出藏戏的内容,"雪顿节"也固定下来,但宗教及娱乐活动仍被限制在 寺庙之外。直到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成为达赖喇嘛的夏宫,雪顿节的活动 才移至罗布林卡,百姓也被允许入园观戏,从此形成一整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望果节"是在藏历八月,是丰收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进行,"望果"是藏语,意为巡游田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始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 祝丰收的仪式。一般以村子为单位,有本教巫师作法,村民绕本村土地转圈。随 着宗教的发展和渗透,"望果"活动不断更新。8 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 盛,"望果"活动遂受宁玛派影响,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收。到了14世纪,格鲁 派发展起来并渐渐居于统治地位,"望果"活动则蒙上黄教色彩,游行队伍之前 要高举佛像并背诵经文。从此,"望果"活动固定为节日,并逐渐增加一些诸如 赛马、射箭、歌舞、藏戏、抱石和摔跤等活动,除农区之外,有些牧区也举行类 似活动。
藏历十月,有两个较大的宗教节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吉祥天母节,藏语称 "白拉日卓"。由木如寺全体僧众向拉萨大昭寺的护法王尊吉祥天女举行隆重的 例行年祭。十月的另一个节日是二十五日的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均要点无数灯 ,信徒们手持桑枝纷纷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炉,祈祝神佛为自 己带来好运。

藏历年是藏族生活的最重大的节目之一,各个藏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以拉萨藏历年最具代性。
藏历年按传统习惯,一般要欢庆十五天。新年前夕,每家都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斗为木制外绘各种吉祥图案,斗里盛有各种谷粮,上插青稞穗,庆祝今年的好收成,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萨河畔,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从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种洗澡活动,在七月弃山星出现时,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洗澡活动结束,历时一周。这是藏族独有的沐浴节,也叫沐浴周。
这时,西藏高原雨季刚过,风和日丽,河清水暖。人们尽情地在水中嬉戏、洗澡、游泳,累了便坐在岸边石阶上,一边吃着自带的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和其他食品,一边说古道今,畅叙家常。也有的在河滩上翩翩起舞,有的放声歌唱。正是:金风习习天气凉,秋高气爽水清亮;拉萨河畔歌潮起,男女老少沐浴忙。风和日丽好风光,干家万户洗衣裳;洗净晾在河滩上,五彩缤纷放光芒。
人们早晨出来,夜晚才回家。
把洗澡当作节日来过,在世界各民族中恐怕唯藏族所独有。
在万里羌塘重镇--那曲,最隆重的节目是八月里一年一度赛马会。 草原上各个乡的牧民们早早就着手准备,到那时带着帐篷,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佩带各式玲珑精致的饰品从几百公里汇集那曲镇的赛马会场。赛马,第一名有大奖,最后一名也有奖--一串马粪挂在马脖子上,戏称为"捡马粪"的。赛马会期间藏北物资交流会也同时举行,更使八月的草原呈现一派祥和的节日景象。
在几乎全民信教的西藏高原,赛马对牧民的吸引力之大,不亚于世界杯足球赛。追究起赛马会的起因,有说是源自尚武精神,史诗英雄格萨尔就是赛马夺魁而称王的,就如有句老话说: "印度国王是通过宗教仪式选的。岭国国王是通过赛马选的。"有资料载,藏北赛马会从藏王赤松德赞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据记载羌塘草原赛马骑射是从五百七十多年前江孜法王贡桑绕丹帕祭祀监典上的赛马骑射习俗逐渐传过来的。藏北的跑马射箭,内容和形式与江孜 "达玛节"相仿。所以自古以来,藏北高原以地主,以部落为单位,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大型赛马会。那曲草原一年一度传统的赛马会就选择上八月份这一年中美好而短暂的黄金季节。逛林卡的习俗,不仅流行于拉萨,也流行于日喀则、昌都等地。传说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日喀则城里的男人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天不亮便骑着毛驴,到远郊山上去朝见"莲花佛"。与此同时,妇女、儿童便带上围幔和食品,焚香于郊外,迎接"观神得福"归来的亲人,然后聚会于"吉采"林卡之中,喝酒庆贺。这就是最早的逛林卡活动。后来,这种活动又加进了比试坐骑--毛驴赛跑,到近代又发展成跑马及射箭比赛。在东藏昌都等地,由于原始森林茂盛,附近城乡居民或步行或赶马车,行程一二日,来到原始森林中野营消暑,数日而归。这也是逛林卡的一种。
逛林卡活动,在西藏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以前,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到五月十五日,人们纷纷到林中郊游野宴,除了吃喝游玩外,还进行文娱活动和"跳神"等宗教活动,到十五日,逛林卡进入高潮。
在内地比较大的佛寺,一般都有塔,据说起初塔的作用是用来供藏佛舍利的。 而在西藏喇嘛寺庙的塔,有的是供藏大活佛的肉体及舍利,有的则是用来藏经的。所谓经塔之"经",并非是在白纸上印黑字的那种经书,而是在砖石上刻上经文,贮于塔中,塔的周围也写上经文。很多塔都筑得不高,塔面刻着或写着经文,便于藏胞们阅看,他们每绕塔转一周,便认为已念经一遍了。
经塔一般都筑在寺庙外或旷野,而经鼓(也叫经筒或转经筒)则设在寺内, 经鼓除贮经外还可作为转经之用。所谓鼓,只是就它的形状似鼓而言,因鼓内藏存着无数经卷,所以不能击鼓作声。经鼓外表油漆得金碧辉煌,其直径或数尺或一二十尺,高达数丈。鼓的中间立着一根支柱,以支柱为枢纽可使经鼓回转。因为经鼓内藏有许多经卷,藏胞们认为转动经鼓的作用比念经更大。所以,一有时间,他们就到殿中挽着经鼓下端的环或柄市推转。除了人力转经外,一些早虔诚的教徒,还设法将经鼓装在河滨,利用水流冲击,使其日夜不停地转。
初到西藏的人,感受最深的是西藏浓郁的宗教气氛。 你看那写着经文或绘有佛像的各色经幡,在家家户户的房屋上、帐篷上迎风飘扬。布达拉宫的经幡像节日的彩旗,从宫底一直挂到宫顶。布达拉宫和药王山之间的经幡竟长达100多米。拉萨市内许多街道跨街拉着一串串经幡,就像北京长安街上迎接外宾时挂起的彩旗。架在拉萨河上的一座小桥,远看桥上好像开满了鲜花,近看原来是挂着的经幡。就连那正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都挂有经幡。总之,无论在拉萨,还是在日喀则、昌都,也无论是在神秘的林芝丛林,还是在原始的康巴部落,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经幡。
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又名风马旗),最初见于噶举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
随着佛教的发展,经幡的应用范围从牟沓之上发展到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从白色发展到红、黄、蓝、白、紫、绿等多种色彩;形状从正方扩大到长方、大宽条,甚至还有组合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特产:
藏毯:
藏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相传有600年的历史。西藏地毯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经久耐用,加之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所以也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藏毯分地毯式的和挂毯式的。拉萨地毯厂和日喀则的藏毯厂是现在生产藏毯的最大的企业,它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引进了电脑等高科技设备进行制图设计等工序。但是最有风味的还是老百姓家里自己织的手工藏毯,因为最有特色,而且没有重样的。
金银器:
金银器也是西藏传统的工艺品。金银器大体分为装饰品,如手镯、戒指、项链、头饰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酒壶、酒杯、勺、筷、碗等。西藏的项链种类很多,有金、银、绿松石、骨头、木头、石头等各种质地,古朴自然,因是纯手工制作,故很少有重样的。西藏最有名的银器作坊都在日喀则,不过现在在拉萨工艺品商店里卖的精细的银器大多是尼泊尔做的。
藏刀:
藏刀是藏民族随身必备之物,既可以用来切肉,也可以用来防身,同时还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男式藏刀比较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比较秀气。根据做工精细程度和所用材料的不同,价格在几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名气最大的藏刀要数日喀则地区的“拉孜刀”和“谢通门刀”以及林芝的“龙纹刀”。精美的银饰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不过现在拉萨八廓街上卖给旅行者的所谓“藏刀”基本都是内地加工的廉价货,而且拉萨机场还不允许旅行者把藏刀带走,甚至在行李里托运都不行,或许你只好把它寄回去了。
藏香:
藏族人朝佛、驱邪、举行宗教活动时都用它。市场上出售的藏香种类繁多,其中“果乐聂阿香”最为名贵。藏时香味淳厚,放到衣柜里,不仅衣物飘香,而且还防蛀,一些有特别成分的藏香可以防治传染病、流行病等。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西藏的一种珍贵的中药药材,据说和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
冬虫夏草是一种很特殊和奇怪的药材,在冬天它是一种真菌,到了夏天就长成,形状似草,所以名叫冬虫夏草。
据说虫草具有明显的补肾壮阳之功效,另外还可以补气,西藏有很多名贵的菜,如虫草鸡或者虫草鸭等。这几年随着“西藏热”,冬虫夏草的价格也自然被炒得极昂贵,每市斤达数千元。拉萨街头有些专做游客生意的人,时常打扮成老实巴交的回族人或者康巴人颇为神秘地向你兜售非常壮硕的虫草,大小尺寸、外形颜色都和医药公司的一样(或者更好),有须子,也有虫节,再掰开看看,里面魄的芯也一样,价格还特别格外的公道。你以为你中了好彩了吗?其实你见到的是可以乱真的“面粉版”的冬虫夏草!煮熟了可以当疙瘩汤吃的。所以,如果你想买冬虫夏草,最好去医药公司,或者让当地人找他们熟悉的商人。
雪莲:
雪莲是菊科凤毛菊属雪莲亚属的草本植物。它生长在海拔4800-5800米的高山流石坡以及雪线附近的碎石间。雪莲有20余种,绝大部分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西藏境内有7种。
雪莲具有祛寒、壮阳、补血和暖宫之功能,主治妇女病,风湿性关节炎及肾虚、腰痛等病症,水母雪莲还有强心作用。民间常用雪莲泡酒治风湿性关节炎和妇科病等症。在珠穆朗玛峰的冰塔林附近就可以看到雪莲,一畦一畦的和白菜差不多。在拉萨八廓街或布达拉宫附近也有晒干了的雪莲花出售,灰扑扑毛茸茸的,几块钱一株。如果你是读武侠小说长大的,乍一看到它,可能会非常的失望。
藏药:
藏药种类繁多,目前有药用价值的藏药有2000多种,常用的有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动物类40余种,矿物类40余种,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的药与中药相同,其中矿物药和动物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藏药的加工与炮制过程非常讲究。藏医认为,通过炮制的藏药,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适当改变某些药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种: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藏药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汤剂、膏剂、脂剂五种。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 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阅读全文

与藏刀王银器批发部德宏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义乌批发花市场在哪里 浏览:445
昆明副食品批发公司电话 浏览:849
去东海批发水晶便宜吗 浏览:558
中大t恤布料批发价格表 浏览:916
义乌儿童袖套批发 浏览:65
找北京布鞋批发店 浏览:16
贵阳什么地方批发瓷砖 浏览:113
河北矿棉板批发 浏览:711
长春市童装批发市场 浏览:462
青岛高频电磁加热批发 浏览:213
合肥矿用开关柜批发 浏览:410
临沂嘉兴水果批发市场香蕉价格是多少 浏览:830
什么水果批发可以加盟 浏览:597
永年螺丝批发市场地址 浏览:906
广西杀菌灯工作灯厂家批发 浏览:506
欧妮批发商 浏览:538
外转子空调风机批发商 浏览:297
浙江柯桥批发格子布的地方 浏览:728
陶瓷佛像批发厂家地址铜像 浏览:853
河北金钢网铝型材批发 浏览: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