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马道的基本概念
满恒先
一道“凸”形城墙围起一座北京老城。高耸的箭楼、严紧的瓮城,还有垛口和墩台。冷兵器时代,这种城防工事,简直就是铜墙铁壁。在这个防御体系中,马道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设施。马道连着城里的民、城上的兵,连着城里的人心向背和城上的血雨腥风。待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马道又成了沟通城乡的首选——扒个豁口好通行。
上世纪40年代末,北京老城墙包括马道还基本完整。
水利上说的马道是指深坑基础开挖、围堰中的运输道路、或平台(也可以解释成开挖边坡的运输道路或平台),在马道一边会设置排水沟进行排水。马道边的排水沟就是用来排围堰的滤水。马道的作用是截取雨水,防止坝坡冲刷;同时也兼作交通、坝体检修,观测;还有利于坝坡稳定。
马道多见于较高边坡和施工过程中垂直面上,其功用主要有保证边坡稳定(一般开挖边坡高于10m左右就设一个马道,其它的视情况而定)、保证施工期交通并主要是人员和小型设备的交通。马道如果你从字面上解释,可以做这样的解释,首先道,是一个通道或者类似于通道的形状,而马道有别于公路、羊肠小道就可以通过马来理解,古代跑马的道路应该比较窄且形状不会太复杂,这就意味着马道体型一般比较规则(直线或者圆弧等),而且不宽。马道的宽度一般只有1~2m,3~4m的就已经算是比较宽的了。比如施工时跑重型汽车、宽度在7m的就只能叫施工便道或道路了。这样的解释只是为了初学者加强理解。
Ⅱ 北京城正阳门的马道设在哪里
马道是供守城部队上下城用的专用斜道,它附贴在城墙内侧墙体上,坡度约15度至30度之间,马道宽约四五米,斜道外侧砌筑一道矮墙,每对马道呈内八字形或外八字形,从左右两条马道都可以到达城顶。
正阳门设有马道两条,均在瓮城内紧贴城垣内壁而筑,分别通向城楼与箭楼。铺舍是建在城垣顶上,为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驻军的值班房,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堆放守城武器等物之用,明代称“铺舍房”,清代称为“堆拨房”。
Ⅲ 北京城墙马道有什么特色
城墙旁供登城用的斜坡道即为城墙马道。马道与城墙平行连接。其纵剖面是一直角三角形形状。马道一般筑为相对的两条,呈"八"字形,或倒"八"字形。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墙高,其坡度在15°~30°之间。
马道一侧紧贴城墙内壁,另一侧随马道坡度用城砖砌成马道外包皮砖壁;在这层外包皮砖壁上砌一道矮墙,与马道斜面平行,其长度与马道斜面相同,宽度为0.75米,高度为1.2米,称马道扶手墙,或马道女儿墙。
马道斜面的土心是以黄土夯实,其上再夯筑一层0.5米的三合土,再上以大城砖垂直立砌一层,成为"礓碴"式马道路面。内城马道宽约4.8米,长约32米;外城马道宽约3米,长约27米。
根据《乾隆京师全国》、《光绪京师城内河道沟渠图》记载,以及现场考察拆除的老北京城墙,明清北京内城共有27对(54条)登城马道,其中,九座城门内侧各有一对马道;四座角楼内侧各有一对马道(一面城墙一条,成直角)。
南城墙有五对登城马道:一对位于宣武门与西南角楼之间正中处,宣武门与正阳门之间,正阳门与崇文门之间分别等距离地分筑两对马道。
西城墙有三对城墙马道:一对位于西直门与阜成门之间正中处,一对位于阜成门以南,现社会路路口处,一对位于今复兴门立交桥处。
北城墙有三对城墙马道:一对位于德胜门与西北角楼正中略偏东,即今新街口外豁口处,一对位于德胜门与安定门之间正中处,一对位于安定门与东北角楼之间,即今雍和宫北豁口处。
东城墙有三对登城马道:一对位于东直门与朝阳门之间正中处,一对位于今建国门立交桥处,一对位于朝阳门以南,今禄米仓大街东口偏南处;共十四对登城马道。
外城登城马道有的地段仅修一条。分布如下: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渠门城楼内侧各有一对登城马道;东便门城楼内侧东、西便门城楼内侧西各有一条;东北角楼内侧南贴东城墙处、西北角楼内侧南贴西城墙处、东南角楼内侧西贴南城墙处、西南角楼内侧东贴南城墙处各有一条;左安门与永定门之间正中、永定门与右安门之间正中、右安门与西南角楼之间正中、广安门与西南角楼之间正中、广渠门与东南角楼之间正中各有一对登城马道;共有六条单条,十对成双马道。现在内外城登城马道仅存有内城东南角楼内侧西贴南城墙的一条马道,其余都已荡然无存。
城墙墩台
墩台,明末及清才称为"墩台",宋代时称为"马面",是古代城墙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增强对外防御能力的有效城防设施,具有跟城墙一样的防御来犯之敌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防御左右来犯之敌。
墩台呈方形或矩形,其一面与城墙外壁连为整体,三面突出于城墙之外。其外侧墙与城墙外侧平行,左右侧墙与城墙垂直;其高度与城墙相同,上顶雉堞与城墙雉堞屈曲相连。从上向下俯视,城墙跟锯条一样,墩台就像锯齿。
明清内城墩台,顶长约14米~15米,顶宽约13米;基长约14米~15米,基宽18米左右(其外侧与城墙间距离为长,左右两侧面间距离为宽)。因城墙自身有"收分",所以其顶长与基长相同,而墩台外侧也有明显的"收分"。
墩台的间距无规律,近者为85米,远者为140米,也有介于两者之间不同距离的。每隔十数个或数十个墩台,设一个"中心台",又称"大墩台"或"大马面"。其顶长约20米,顶宽约35米;基长亦约20米,基宽约39米,作为重点防御的屯兵处。
外城墩台,顶长约10米,顶宽约12米;基长约10米,基宽约15米;其间距平均为240米。
Ⅳ 有人知道北京香山马道和防火道的骑行路线吗
从香泉环岛一直往西,经过卧佛寺,直到一条叫“卧佛寺西路”的小路往北走,走到坡道底端有一条向左岔路,往玉皇顶停车场方向走,随后一直跟着玉皇顶停车场的牌子走沥青路,直到停车场。往右转是新马道,直行进村就是老马道了。
四季青桥开始,走杏石口路-香山南路-香山路-香山北门-马道-挂甲塔-鬼笑石-茶棚-海二
Ⅳ 什么是马道图
关于开挖方案中马道的设置方案图。
土方开挖中的马道是指较深的大放坡开挖中,在土坡中部设置的一道平台,一般1~2米宽,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截水沟。
马道,建于城台内侧的漫坡道,一般为左右对称。坡道表面为陡砖砌法,利用砖的棱面形成涩脚,俗称“礓”,便于马匹、车辆上下。
在建筑施工中,当角度较大边坡高于一定高度时,在边坡上设置1-2m宽的较水平的道路。
马道是骑马上城的通道,主要功能是运兵、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城楼)向上,呈15—30坡度通达墙顶。
城墙马道的设置,除根据距离和防御需要,设于两楼正中外,余多正对元大都城内交通要道,以为运输与调兵之便。比如,北城墙分别在药王庙街(后改称旧鼓楼大街)北、雍和宫大街北设马道。这些街道都是原大都城内的老街。
还有一种情况,即因在马道上运送物资和调动军队,渐渐在其附近形成了新的街道。比如大都城内析津坊北并无交通要道,到了明万历年,西直门大街东形成新开路,并与原析津坊北的新开道街相交,称为“新街口”。
Ⅵ 北京围棋道场汪道、马道、丁道,哪个道场好点
需要丹朱围棋软件,丹朱围棋书籍,新博围棋周周练系列(知识讲解)+围棋天天练系列请到淘宝 围棋 专卖店 :棋道 - y c b y q w !
Ⅶ 谁知道北京的“香山马道”在哪里
就在香山公园和西山八大处中间,可以从香山南路北辛庄附近的海军第二招待所旁边上去,也可以从碧云寺塔后身上去。可以骑车,适合山地车。可以一直骑到最高处望京楼。
路线请上北京本地的自行车论坛查找,比如东方红等等。
Ⅷ 英语翻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乡马道村632号
Address:No.632,Mao Village,Xiaohongmen Township,Chaoyang District,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