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翎子功的产生与发展
翎子功产生与发展翎子功首创人贾王女(1864—1919),工小生,曲沃县人。曾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在新绛梁升泰(乳名“梅隆”)创办的梁梅隆娃娃班献艺。他天赋嗓音清脆,扮相俊俏,以生旦戏而驰名,他饰演《小宴》之吕布,想借翎子刻画吕布挑逗和戏耍貂蝉,于是,瞒着戏班的人偷练翎子,虽然当时的翎子仅有四五尺,他终于练得使其能上能下,能弯能直,他用双手扳翎,用翎尾在貂蝉嘴角一扫,将吕布的风骚与调情绝妙的表现出来。在此期间,培养出翎子功二代传人黄鸿才。继而又有舒全管(又名舒从录),虽同出一源,但各有发展。 黄鸿才(1888—1926),工小生,万荣县南和村人,12岁偕弟鸿喜,投名小生贾王女学戏,为翎子功第二代传人。黄的翎子功在未使用前向左、右两边下垂,然后再倒甩、顺甩、矗立。他先后在侯马“八条棍班”和汾城南贾村“来成班”从艺,在此期间,将此技传授给亓俊美。1926在翼城担子山村演出,因身患重病,班主为索取高价,强令登台,化妆后未及出场,即死于后台,年仅38岁。 亓俊美(1897—1967),工文武小生,祖籍山东莱芜,后定居翼城,为翎子功第三代传人。亓俊美文武皆能,表演动作幅度小,快捷麻利,刚劲有力;其唱腔嗓音脆,无杂音,他能戏甚多,在《风仪亭》、《小宴》一折中饰吕布,他身着蟒袍,头戴翎盔,用翎子功的左摆、右拦、直立,翎子时而单凤展翅,时而双风齐飞,造型绝妙。把吕布饰演的活灵活现,刻画出吕布的英武、骄矜和轻佻好色的性格。特别是吕布佯装依桌而睡,当貂蝉上前呼叫时,其翎子即由脑后自然地竖起,此时的观者无不为之喝彩称奇。《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载:“亓俊美在《小宴》折子戏中之翎子技艺堪称一绝”。亓俊美后又将其特技传给其长子亓建生。1959年,晋南蒲剧院在翼城蒲剧团举办“翎子功”特技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学员有:原临汾蒲剧二团刘生志,其长子亓建生,万荣县蒲刚团林永民,稷山蒲剧团薛东元,芮城蒲剧团张玉芳(女),夏县蒲剧团崔高升。 亓建生(1941—2001)。工文武小生,翎子功第四代传人。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深得真谛,经自己长期勤学苦练,深琢细研,在其基础上使他艺术去芜存菁,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形成独领风骚,独有造诣的亓派艺术。他在《小宴》一剧中巧妙的运用一对翎子,做出单竖、双竖、换竖、旋转、曲钩、大摆尾、小摆尾等各种优美的动作,以表现剧中人的愤怒、焦急、忧愁、烦恼、喜悦等各种心情。王允设计请吕布小酌,让小女貂蝉前来陪伴,吕布等候良久不见貂蝉出来心中十分焦急,头上的翎子呈现出“细柳分枝”、“飞燕展翅”、“鲤鱼摆尾”、“银蛇飞舞”、“飞云盘花”、“凤凰绕枝”等各种绝妙的程式,突然,貂蝉屏后咳嗽一声,随着吕布举首探望,而支翎子竟神奇的直立起来,且静止不动,观者无不称绝。此时,貂蝉姗姗而出,吕布见了这位绝代天仙,心中狂喜,头上的翎子由双竖变为换竖,左边倒下,右边竖起,右边倒下,左边竖起,尤其是把吕布爱慕貂蝉的心理通过翎子摆巧妙的表露出来。之后,貂蝉又暗挑吕布,吕布一支翎子准确地甩到貂蝉嘴边,随机将翎子一抽,翎稍恰巧从貂蝉的唇边摸过,更为稀奇的是,也属亓建生独创的一招,双翎在急速摆动中,左翎突然竖起,而后,再经急摆,右翎又突然竖起,然后,双翎急摆,瞬间双翎矗立,观后无不为之拍手叫绝。1995年10月,亓建生携《小宴》一剧,在北京参加全国首届中老年戏曲“牡丹奖”汇演时,短短十分钟的表演,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达十多次。正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所赞“蒲剧艺术历史悠久,亓派翎子堪称一绝”。亓建生从不保守,“宁可蜡烛燃尽身,但愿梨园花竞开”,毫不保留的将其翎子功传授给第五代。他的嫡传弟子有崔永荣、齐临生、王猛、辛慧、李晓芳,嫡派学生有王艺华、雷俊生。亓建生于1983年在运城举办了“翎子功”培训班,慕名前来参加学习的有河北梆子郎进才(现为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演员),江西赣剧安华、蒲县蒲剧团刘海建,之后,还将“翎子功”传授给北路梆子成凤英及陕西秦腔、河南豫剧等全国十多个地方刚种的演员。 齐临生又培养出郭安存(运城王子蒲剧团)、王鹏泽(市蒲剧团)、曹志华(市蒲剧团)、张大伟(运城市蒲剧团)、张丽丽(女,运城王子蒲剧团)、侯波(小梅花蒲剧团)、李志英(小梅花蒲剧团)、翟圣恩(女,市艺校)、陈秀琴(女,霍州市蒲剧团)等“翎子功”特技演员。 舒全管(又名舒从录,生卒不详,工小生),洪洞县人,同黄鸿才均为翎子功第二代传人,为舒明贵之叔父。舒全管的翎子,初则挺直,甩时或倒或竖,随意表演, 舒明贵(1905—1970)洪洞县人,工小生,同亓俊美均为翎子功第三代传人。12岁随其叔父舒全管学戏。一生多搭戏班,新中国成立后。在临汾人民蒲剧团演戏,他功底扎实,技艺全面,扮相大方,表演细腻,以翎子功特技著称,尤以《小宴》中耍翎子名躁秦晋。他的翎子绝活有凤凰点头、风扫雪、翎尖子插酒盅、扫貂蝉嘴唇等。其甩发也堪称一绝,尤擅传情达艺、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政府倡导下,他努力学习,改进艺术,还参加了导演工作,是临汾人民蒲剧团负有声望的老艺人。 许安仁,1935年出生.洪洞县人,工小生。同亓建生均为翎子功第四代传人。1948年在临汾县人民剧团参加工作.1957年,拜舒明贵为师学习翎子功,1959年登台演出《小宴》,1960年以《小宴》一剧参加地区汇演,后被调临汾地区青年蒲剧团,1961年.随团赴省城演出,应邀到省艺术学校献演《小宴》,进行艺术交流。1970年,因临汾、运城两地分家,被分配到运城地区蒲剧团,1973年调离剧团,先后到临汾互感器厂、地区印刷厂、地区工商局工作,1982年退休。
㈡ 戏曲男将头上的两条凤尾一样的叫什么,哪里有得卖
叫翎子,也有叫雉鸡翎、雉尾的,去卖戏曲道具的店里看看,一般会有卖的吧。
㈢ 戏曲中道具翎子哪里有卖的(每个不超过20元)急用
在广州上下九路的荔湾广场-1层有多家售卖戏曲用品的店铺,你可以到那里逛一逛,可能能找到心水用品!而且多买还可以杀价~
㈣ 唱戏头上戴的两行长毛(好像只有豫剧有)
翎子
língzi
释义
戏曲中武将盔头上所插的雉尾;翎子,又称锦鸡翎、雉鸡翎、雉鸡尾。 翎子,插在盔头上作为装饰品,一般是雄健英武、扮相英俊、气势豪盛的角色或文武兼备的行当。
用翎子的行当:
a·英俊雄武的青年将帅,如吕布,周瑜,杨宗保,陆文龙等
b·刚健婀娜,武艺高强的女将,如穆桂英,樊梨花等
c·番王番将,如金兀术,孟获等
d·起义首领或山寨大王,如程咬金,宋江,卢俊义等
e·仙魔妖怪,如金钱豹,白古精,巨灵神等
f·非正统的武将,如三国时曹操,孙权手下的将官
j·戏里的刽子手或草鸡大王,占山为王而实为匪徒,只插一根翎子,这是含有贬义的处理
“翎子”在戏曲用品商店有售
㈤ 戏曲盔头上怎么插翎子
这个不必忧心忡忡,盔头上单有插翎子的插孔,就是预备一旦有需要之时插翎子用。制作盔头的师傅们早就想到了这种用途。
㈥ 戏曲服装问题
四面小旗是靠旗,代表能征善战的武将。
你所说的触角叫翎子,是用雉鸡的尾巴做的。都是武将(周瑜)、少数民族(金兀术)或者传说人物(金鹏)才戴的。
㈦ 戏曲头饰的分类有哪些
假发是指在戏曲演出中各行角色梳裹 发式的各种用品。常备的用品有网子、水纱、甩 发(又称水发)、蓬头、髯发、孩子发、 大顶、片子、线尾子、懒梳妆等。
古代妇女在头上插花,戴金银珠翠首 饰,称为头面。旦角的头面有三种: 银泡头面、水钻头面、点翠头面。
在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的各种冠 帽一般通称为盗头,分为四类:冠、盗、 巾、帽。传统的盔头,包括各种大小附 件,约有300种。盔头和戏衣一样注重装 饰,但因剧目、剧种不同各有变化。
冠是 帝王、贵族的礼帽,主要有皇帽、平天 冠、九龙冠、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凤 冠、过翘(又称半凤冠)、侯帽、相貂、汾阳帽、扎镫、纱帽等。
盔一般为武士所 戴,主要有草王盔、帅盔、罐子盔、夫子 盔、倒缨盔、八面威(盔)、中军盔等。
巾多是软件,属于便服,主要有皇巾、相 巾、扎巾、文生巾、武生巾、高方巾、 解元巾、荷叶巾、棒槌巾、员外巾、八 卦巾、鸭尾巾等。
帽类名目繁多,最复 杂,常见的主要有毡帽、沿毡帽、鞑帽、 罗帽、太监帽、太叶巾、皂隶帽、鬓帽、 草帽圈、渔婆罩、风帽、额子、七星额子 以及驸马套翅、翎子、狐尾、面牌、茨菰 叶、铲刀头等附件。
目前,舞台上常用的 盔头种类更多。
㈧ 戏曲有多少种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曲、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
㈨ 济南哪有戏曲用品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