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制葯上市公司有哪些
非完全統計有144隻股票,你可以在網上查下"生物制葯"板塊,
B. 中國最賺錢的醫葯上市公司有哪些
空口無憑當然是用數據說話。那麼,哪種數據能夠作為賺錢的指標?究竟以貨幣資金/總資產為指標,還是以凈利潤為指標?
雖然以凈利潤為指標的賺錢普遍為業界所認同,但其實這項指標仍不盡然,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sfda南方所中國醫葯上市企業核心競爭力評選專家組發布的「醫葯上市公司賺錢榜」則顯現出一派子行業群龍齊聚之勢。
子行業龍頭聚首「賺錢榜」
以凈利潤為指標的賺錢榜為業界所公認,但是,由於此榜並未納入規模因素,因而仍不能完美地體現賺不賺錢,規模成了此榜的重大影響因素。
分析「醫葯上市公司賺錢榜」不難發現,除了遼寧成大和吉林敖東兩家證券相關公司外,上榜者大多是所在子行業的龍頭企業:上海醫葯和華東醫葯為醫葯商業的代表,雲南白葯、同仁堂和東阿阿膠代表傳統中葯;康美葯業為中葯飲片龍頭;華潤三九和健康元屬現代中葯的范疇;華蘭生物為生物製品行業的龍頭;浙江醫葯、新和成、東北制葯為化學原料葯的代表;恆瑞醫葯、哈葯股份、雙鶴葯業、麗珠集團為化學制葯的代表。
醫葯上市公司正在慢慢長大,以前的凈利潤上億元就已經算是很多,而到2009年,凈利潤10億元以上的醫葯上市公司就有6家,如最引人關注的位居榜首的投資型企業復星醫葯,去年國葯控股上市帶來的一次性收益使其利潤大增,凈利潤超過了25億元。
「中葯6家、化葯7家、原料葯3家、商業2家、生物製品2家,剔除證券相關股和st股,化葯與中葯占據了主導地位,這與醫葯細分產業規模的分布一致的。」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黃丁毅如是分析。此外,賺錢榜上的上市公司成長性各異。「像新和成、浙江醫葯之類的原料葯企業藉助高壁壘持續賺錢,但與往年的數據相比,成長性卻一般。而像華潤三九、華蘭生物、恆瑞醫葯和雲南白葯的利潤開始快速增長,都是治理優秀的上市公司,持續成長能力非常明顯。」上海某證券分析人士如是評價。
C. 我國醫葯行業上市公司一共多少家
我國滬深兩市目前有兩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醫葯行業的上市公司有156家,實力較強有市場競爭力的上市公司有雲南白葯、華北制葯、天士力、麗珠集團、片仔癀、華蘭生物、三金葯業、三九醫葯、同仁堂、上海醫葯、廣州葯業等等。
D. A股中,從事醫葯批發和物流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A股葯品流通上市公司
1、全國性上市公司:國葯股份(600511)、上海醫葯(601607)、九州通(600998)等。
2、區域性上市公司:
一致葯業(000028)、南京醫葯(600713)、廣州醫葯(600332)、桐君閣(000592)、 嘉事堂(002462)、
英特集團(000411)、華東醫葯(000963)、中國醫葯(600056)、國葯股份(600511)、第一醫葯(600833)、
000078 海王生物、000607 華立葯業、000705 浙江震元、000669 領先科技、000503 海虹控股、
600211 西藏葯業、600351 亞寶葯業、600614 鼎立股份、600297 美羅葯業、600568 中珠控股、
000409 ST泰復等。
E. 上葯集團旗下有哪些上市公司
上海市醫葯航母即將起航,合並後的新上葯集團,整體上市平台業已敲定。9月15日,接近上葯集團和上實控股的知情人士向《華夏時報》透露,上葯集團整合方案已敲定,將會以上海醫葯作為整體上市平台,事業部制將取消,以加強集團對各自公司的控制。停牌三個多月後,平衡各方利益的上葯集團重組,終於要登場了。上實系主要醫葯資產合並成新集團停牌三個多月期間,上葯集團的重組一直處在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確定整體上市平台的艱難抉擇中。接近上葯及上實雙方的知情人士透露:「上葯集團與上實控股旗下主要醫葯資產整合方案已經定下來,二者合並組成新的醫葯集團,並將上海醫葯作為整體上市的平台,而由於上葯資產太復雜,大量的時間被用於清理審核,導致上葯集團重組遲遲未公布結果。」上海醫葯是上葯集團重要的上市控股子公司,主要業務板塊為醫葯分銷業務。目前上海醫葯在國內市場僅次於國葯控股)和九州通集團,位列第三,主要在上海、浙江、山東等地形成布局。而據上海醫葯財務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業收入94.86億元,同比增長20.95%;凈利潤7013.74
萬元,同比增長55.27%。目前,上海醫葯先後對上海雷允上大葯房、信誼大葯房實施了全面託管,並以華氏大葯房為平台,加快了零售連鎖系統的全面整合轉型,目前全國零售連鎖葯房達1130多家。之前,上葯集團曾尋求海外整體上市,隨著新實際控制人上實集團的入主,選擇上海醫葯作為整合後的新集團的整體上市平台,意味著雙方進行了妥協。事實上,上實集團在資產規模和醫葯經營管理上,都遜色於上葯集團。一證券分析人士表示,上實集團那邊只是控股公司,旗下醫葯資產多為財務投資,現在將資產向上葯集團這邊集中,則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上實醫葯擬注入上海醫葯這次重組,上實醫葯的去向,業界一直關注。接近雙方的知情人士透露,上實控股旗下的醫葯資產與上葯集團合並後,包括上實醫葯在內,其主要的優質醫葯資產將會注入到上海醫葯中,上實醫葯將變成上海醫葯的控股子公司。上實醫葯是上實控股最主要的醫葯資產,旗下擁有常州葯業、常州制葯廠、上海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天普生化醫葯等四家主要控股子公司。而上實醫葯2009年半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為17.52億元,實現凈利潤4.32億元,同比增長378.25%。另外,上實控股旗下則擁有正大青春寶、胡慶余堂葯業、廈門中葯廠、遼寧好護士和胡慶余堂國葯號等5家控股醫葯企業,2007年8月22日,上實控股擬將上述5家資產注入到上實醫葯中,該方案也得到股東大會的批准,但是由於上實集團整合上葯集團,此舉作罷。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上述擬注入的資產整體質量一般,缺乏成長性,預期收益不高。但是隨著上海醫葯被選定為新集團整體上市平台,上述資產也將隨著上實醫葯注入到上海醫葯中。放棄事業部制
加強集權上葯集團與上實控股旗下的醫葯資產合並後,採取何種方式管理,避免同業競爭,一直是一個難題。上葯集團在上實集團入主前,旗下各業務主要按事業部制來實施管理,各主要工業資產按照處方葯事業部、OTC事業部、抗生素事業部、原料葯事業部和中葯與天然葯物五大事業部分業務管理。然而,這種管理模式幾經博弈,最終還是被拋棄。接近雙方的知情人士透露,9月初,重組領導小組最後放棄事業部制,轉而採用公司法人制對各子公司進行管理。對此,上實醫葯董秘湯德平表示,這只是管理上的問題,不管採取哪種管理模式,主要還是要消除同業競爭。事實上,實施事業部制並不是上葯集團本意,最早華源集團重組上葯集團時,引入事業部制,上葯集團在脫離華源集團的控制後,一直在醞釀取消事業部制實施法人實體制。今年5月份,上葯集團旗下的中華葯業、信誼葯廠等都開始恢復法人制。但是6月份上葯集團與上實醫葯實質重組啟動後,作為重組財務顧問的中金國際也給出繼續採用事業部制管理的方案,把雙方的醫葯工業資產全部納入到新成立的事業部中,然後各事業部再與各上市公司對接。對此,上葯集團方面反對意見比較強烈。而對於最終合並後的新集團取消放棄事業部制,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主要是為了減少管理層級,加強集團集權,提高對各子公司的控制,但即使取消事業部制,未來新集團在業務管理上,還會採取分業管理。該知情人士也透露,上葯集團的抗生素業務板塊各子公司,將會吸收合並到上海信誼葯廠有限公司,打造集中化的抗生素板塊。
F. 中國有哪些醫療上市公司
中國醫療上市公司有:
。
上海醫葯
誠志股份
ST長信
通策醫療
山東葯玻
威爾科技
萬東醫療
新華醫療
領先科技
人福科技
魚躍醫療
浙江震元
一致葯業
國葯股份
第一醫葯
南京醫葯
桐君閣
華東醫葯
。
以下兩篇做參考吧,很有意義:
。
1、ST中燕:首家純粹醫療服務類上市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companyresearch/20070117/10323254497.shtml
。
2、2000-2008年中國醫療行業上市公司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http://www.askci.com.cn/reports/2008-07/200872593416.html
G. 大型醫葯企業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大型的葯業上市公司主要有:
雲南白葯、康美葯業、東阿阿膠、同仁堂;
其它的還有:雙鷺葯業、華潤三九、浙江醫葯、白雲山、新和成、馬應龍、恆瑞醫葯、上海醫葯、天士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