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瘧疾如何預防
瘧疾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寄生蟲病。,瘧原蟲侵入人體後經血流侵入肝細胞內寄生、繁殖,成熟後又侵入紅細胞內繁殖,使紅細胞定時的、成批的破裂而發病。,【流行病學】,
1、傳染源
瘧疾患者和帶瘧原蟲者。,
2、傳播途徑
瘧疾的傳播媒介為按蚊,經蚊蟲叮咬皮膚為主要傳播途徑。極少數病例可因數帶瘧原蟲的血液後而發病。
傳播瘧疾最重要的是中華按蚊,為平原區間日瘧傳播的主要媒介。在山區傳播瘧疾以微小按蚊為主。在丘陵地區則以雷氏按蚊嗜人血亞種為重要媒介。在海南島山林地區發現其傳瘧媒介為大劣按蚊。,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瘧疾普遍易感。感染後雖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瘧疾之間亦無交叉免疫性,經反復多次感染後,再感染時症狀可較輕,甚至無症狀。而一般非流行區來的外來人員常較易感染,且症狀較重,
4、流行特徵
瘧疾主要流行在熱帶和亞熱帶,其次為溫帶。這主要因為本病流行於生態環境與媒介因素關系密切。流行區以間日瘧最廣,惡性瘧主要流行於熱帶,亦最嚴重。三日瘧及卵形瘧相對少見。我國除雲南和兩省為間日瘧及惡性瘧混合流行外,主要以間日瘧流行為主。發病以夏秋季節較多,在熱帶擠壓社帶則不受季節限制。
B.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1.一般症狀四種人體瘧疾典型的臨床發作大體相似,可分為前驅期、發冷(寒戰)期、發熱期、出汗期和間歇期。
(1)前驅期:患者有疲乏、頭痛、不適、厭食、畏寒和低熱。此期相當於肝細胞內的瘧原蟲(裂殖體)發育成熟裂殖子釋入血流。但因周圍血內的原蟲密度太低,鏡檢多為陰性。
(2)發冷期或寒戰期:持續數分鍾至1h,常伴頭痛、惡心和嘔吐。此時體溫多已超過38℃。鏡檢瘧原蟲時,大部分為裂殖體和環狀體。
(3)發熱期:一般持續3~4h,頭痛加劇,體溫高者可超過40℃。多次復發的病人,可只定時出現微寒和低熱、或頭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和三叉神經痛而無明顯的高熱。發熱期所見的原蟲以小滋養體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內體溫迅速恢復正常,上述各種症狀逐漸消失。
(5)間歇期:系指前後兩次發作的間隔時間。時間長短取決於蟲種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間歇期而言,惡性瘧病例很不規則,短僅數小時,長達24~48h,間日瘧和卵形瘧約為48h,三日瘧為72h。鏡檢所見原蟲除惡性瘧外,以大滋養體為主。
(6)潛隱期和復發:間日瘧和卵形瘧還有潛隱期和復發;惡性瘧和三日瘧只有復燃,沒有復發。初發與復發以及前後兩次復發間隔的時間,分別稱為第1和第2潛隱期。未經足量高效血內裂殖體殺滅葯治療後所見的類似情況,統稱復燃。各種瘧疾的臨床表現如下。①間日瘧:間日瘧多有前驅期。臨床急性發作以體溫超過38℃為准,發熱始於中午前後和晚上9點以前,偶見於深夜。開始一、二次症狀較輕,熱度較低,隨後日益加重。間日瘧發作中常見單純皰疹,多見於口唇周圍,也可延及鼻和兩耳,偶見於肛門周圍和外陰部。間日瘧預後良好,早年有良性瘧之稱;②惡性瘧:潛伏期6~27天,平均11天,多突然發病,無寒戰,僅有畏寒感。高熱者多見,常伴有頭痛、全身酸痛、惡心、嘔吐、貧血等。出汗期不明顯。熱型復雜,有的像間日瘧,隔天發作1次,與48h為一惡性瘧紅內期裂體增殖周期相符;有的每天發熱,熱型呈間歇型、弛張型或不規則型;有的持續高熱,發熱期往往長達20~36h;前後兩次發作的間歇期極短,致使體溫曲線呈「M」型。惡性瘧用高效裂殖體殺滅葯足量治療後,即可根治。若能及時治療,多數病例預後良好;③卵形症:臨床症狀與間日瘧相似。多數在下午5點以後或晚上發作。症狀較輕,無明顯寒戰,發作次數一般在6次以內,易自愈,遠期復發少,常見無症狀的帶蟲者。半數以上病例一開始就呈典型的間日熱型,熱度較低;④三日瘧:潛伏期18~35天,平均28天。通常無前驅期,發作前3~4天有疲倦、肌肉關節酸痛、寒冷感及頭痛,往往不易覺察而被忽視。多在午後發病,亦可見於中午時分。發冷、發熱和出汗三個時期較明顯,因退熱太快,有虛脫的可能。由於三日瘧原蟲的發育同步性較強,每72h為一發作周期亦較規則。三日瘧無復發,足量氯喹和奎寧均能予以根治。
2.凶險型瘧疾主要見於惡性瘧。其他三種瘧疾極少見到凶險型。
(1)腦型:多見於無免疫力而又未及時治療者。臨床上分為嗜睡、昏睡和昏迷三級。
(2)超高熱型:以起病較急、體溫迅速上升至41℃以上並持續不退為特點。
(3)厥冷型:病人軟弱無力,皮膚濕冷、蒼白或輕度發紺,可有陣發性上腹劇痛,常伴有頑固性嘔吐或水樣便,很快虛脫以至昏迷,多因循環衰竭而死亡。
(4)胃腸型:有明顯腹痛、腹瀉和里急後重感。本型是凶險型中預後較好、病死率較低一型。
診斷
人體四種瘧疾在臨床表現、病程經過、對葯物反應等方面有許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診斷上應明確患者的瘧疾種類。
1.臨床診斷要點①多數病例在發熱前有時間長短不一的寒戰或畏寒;②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持續數小時,然後很快下降,繼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測量體溫1次,分析體溫曲線,則可發現夜間的體溫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溫以下;③發作有定時性,發熱期與無熱期交疊出現,且有一定的規律性;④病人在發作間歇期除疲勞、無力和略感不適外,一般感覺良好;⑤發病多見於中午前後和下午,夜間開始發作者較少;⑥臨床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經多次發作後,又漸次減輕,有「自愈」的趨勢;⑦有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其程度與發作次數相符;⑧脾大,其程度與病程相關,部分病例同時見肝大。
嬰幼兒、惡性瘧以及新感染病例發作的起初一、二次,臨床症狀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帶有大量原蟲,臨床症狀卻不明顯或完全沒有,尤須參照體檢和實驗室檢查方能確定診斷。
2.實驗室診斷
(1)血中病原體檢查:人體四種瘧原蟲只有惡性瘧一種在周圍血內僅見環狀體和配子體,且在發作期檢出機會較多,發作間歇期多數原蟲進入內臟毛細血管,如當時配子體尚未出現,則血檢可能暫呈陰性,因此惡性瘧在發作期間查血最為適宜;其餘三種瘧疾的血檢不受時間限制,無論在發作期及間歇期均可見到原蟲。臨床上酷似瘧疾,血檢原蟲陰性者,應堅持一天查血2次,連續幾天。細致地按規定檢查厚血膜,其功率高於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瘧疾,最終定能在周圍血中查到瘧原蟲。從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塗片、染色、鏡檢,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確診瘧疾方法,如發現紅內期瘧原蟲即可確診。
鑒於鏡檢法的准確性受到血中原蟲密度、製片和染色技術、服葯後原蟲變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鏡檢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對傳統的血檢法有了一些改進。其一為Becton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buffycoat)。用含有抗凝劑和吖啶橙的毛細管,取病人60
C. 哪種瘧原蟲不容易從骨髓找到
瘧疾是由瘧原蟲所致的傳染病,寄生在人體內的瘧原蟲主要有四種: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是由瘧蚊(按蚊類)叮咬而傳播,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的33億人口,遭受著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年,全球瘧疾患者是1.98億,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是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兒童.
資料二 在治療瘧疾的過程中,由於瘧原蟲抗葯性的形成,40%的世界人口處於罹患對其他葯物具有抗葯性的風險之中,2001年,世衛組織向惡性瘧疾流行的所有國家推薦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國女葯學家屠呦呦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惡性瘧疾原蟲也已經出現對於青蒿素的抗葯性,我國自主研製的「重組瘧疾疫苗」已獲得國家葯品監督局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批准,進入臨床試驗.
D. 治療和預防瘧疾病的市面上買的到的葯品有哪幾種分別名稱叫什麼
問題分析:
您好,一般來一線治療瘧疾的葯物都是應用奎寧。
意見建議:
建議您可以去醫院購買奎寧進行正規的抗瘧疾治療。
E. 瘧疾可以治癒么
現有各種抗瘧葯,還沒有一種對各種瘧原蟲各不同蟲株都有同樣的效果,同一蟲株原蟲在不同地區或處在不同免疫狀態的人群中,對葯物的效應也不一樣。注意預防和衛士吧
瘧疾預防
1.控制傳染源 健全疫情報告,根治瘧疾現症患者及帶瘧原蟲者。
2.切斷傳播途徑 主要是消滅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蟲孳生場所及使用殺蟲葯物,個人防護可應用驅避劑或蚊帳等,避免被蚊蟲叮咬。
3.提高人群抗病力 瘧疾疫苗接種有可能降低本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但由於瘧原蟲抗原的多樣性,給疫苗研製帶來較大困難,目前研製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和基因疫苗,尚未能供現場應用。
瘧疾疫苗,艾滋病疫苗與結核病疫苗已成為全球優先發展的三大疫苗,我國自主研製的「重組瘧疾疫苗」已獲得國家葯品監督局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批准,進入臨床試驗。
化學葯物預防是目前較常應用的措施,對高瘧區的健康人群及外來人群可酌情選用,常用氯喹,口服0.3g/次,1次/周,在耐氯喹瘧疾流行區,可用甲氟喹0.25g/次,1次/周,亦可選用乙胺嘧啶25mg/次,或多西環素0.2g/次,1次/周。
以下是症狀體征 :
1.一般症狀 四種人體瘧疾典型的臨床發作大體相似,可分為前驅期、發冷(寒戰)期、發熱期、出汗期和間歇期。
(1)前驅期:患者有疲乏、頭痛、不適、厭食、畏寒和低熱。此期相當於肝細胞內的瘧原蟲(裂殖體)發育成熟裂殖子釋入血流。但因周圍血內的原蟲密度太低,鏡檢多為陰性。
(2)發冷期或寒戰期:持續數分鍾至1h,常伴頭痛、惡心和嘔吐。此時體溫多已超過38℃。鏡檢瘧原蟲時,大部分為裂殖體和環狀體。
(3)發熱期:一般持續3~4h,頭痛加劇,體溫高者可超過40℃。多次復發的病人,可只定時出現微寒和低熱、或頭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和三叉神經痛而無明顯的高熱。發熱期所見的原蟲以小滋養體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內體溫迅速恢復正常,上述各種症狀逐漸消失。
(5)間歇期:系指前後兩次發作的間隔時間。時間長短取決於蟲種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間歇期而言,惡性瘧病例很不規則,短僅數小時,長達24~48h,間日瘧和卵形瘧約為48h,三日瘧為72h。鏡檢所見原蟲除惡性瘧外,以大滋養體為主。
(6)潛隱期和復發:間日瘧和卵形瘧還有潛隱期和復發;惡性瘧和三日瘧只有復燃,沒有復發。初發與復發以及前後兩次復發間隔的時間,分別稱為第1和第2潛隱期。未經足量高效血內裂殖體殺滅葯治療後所見的類似情況,統稱復燃。各種瘧疾的臨床表現如下。①間日瘧:間日瘧多有前驅期。臨床急性發作以體溫超過38℃為准,發熱始於中午前後和晚上9點以前,偶見於深夜。開始一、二次症狀較輕,熱度較低,隨後日益加重。間日瘧發作中常見單純皰疹,多見於口唇周圍,也可延及鼻和兩耳,偶見於肛門周圍和外陰部。間日瘧預後良好,早年有良性瘧之稱;②惡性瘧:潛伏期6~27天,平均11天,多突然發病,無寒戰,僅有畏寒感。高熱者多見,常伴有頭痛、全身酸痛、惡心、嘔吐、貧血等。出汗期不明顯。熱型復雜,有的像間日瘧,隔天發作1次,與48h為一惡性瘧紅內期裂體增殖周期相符;有的每天發熱,熱型呈間歇型、弛張型或不規則型;有的持續高熱,發熱期往往長達20~36h;前後兩次發作的間歇期極短,致使體溫曲線呈「M」型。惡性瘧用高效裂殖體殺滅葯足量治療後,即可根治。若能及時治療,多數病例預後良好;③卵形症:臨床症狀與間日瘧相似。多數在下午5點以後或晚上發作。症狀較輕,無明顯寒戰,發作次數一般在6次以內,易自愈,遠期復發少,常見無症狀的帶蟲者。半數以上病例一開始就呈典型的間日熱型,熱度較低;④三日瘧:潛伏期18~35天,平均28天。通常無前驅期,發作前3~4天有疲倦、肌肉關節酸痛、寒冷感及頭痛,往往不易覺察而被忽視。多在午後發病,亦可見於中午時分。發冷、發熱和出汗三個時期較明顯,因退熱太快,有虛脫的可能。由於三日瘧原蟲的發育同步性較強,每72h為一發作周期亦較規則。三日瘧無復發,足量氯喹和奎寧均能予以根治。
F. 請問:在瘧疾流行區長期工作,服用什麼葯可以預防服法雙氫青蒿素哌喹片有預防作用么有的話怎麼服用感謝
瘧疾是沒有預防類葯物的,只有治療葯物。現在國內比較常見的有桂林南葯股份有限公司的青蒿琥酯產品,華立制葯的雙氫青蒿素哌喹片,昆明制葯的復方磷酸萘酚喹片。國內目前最具盛名的應該是1987年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號一類新葯的桂林南葯股份有限公司的青蒿琥酯片,作為國內擁有青蒿素完整產業鏈的企業,該公司的青蒿琥酯產品先後通過了美國FDA和世界衛生組織的PQ認證,於2007年成為了世界衛生組織供應商資格。這是國內唯一獲得WHO供應商資格的企業。該公司一直居於國內青蒿類葯品出口第一的位置,應該值得信賴。
G. 瘧疾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一般是通過一些蚊蟲攜帶之後,然後再叮咬其他的動物和人類這樣進行傳播。
中間媒介就是一些蚊蟲有叮咬類的這樣的蚊蟲。
H. 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是什麼精神
堅持不懈,從一而終,腳踏實地,扎實苦乾的科學獻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