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家鄉出產大量的蔬菜,有很多批發商來收購,但是我不知道怎麼聯系他們,
1.直接跑國內大型的批發市場,逐家派名片聯系
2.網上專業平台發布
3.自己從黃頁、網路聯系需要該種農產品的企業,表示你有意向成為他們的供應商
4.找當地政府幫忙,一般農產品現在實行合同采購的,你看到人家收購的大部分是由政府牽頭與企業簽訂購銷合同,這樣對農民有保障,就是當年是豐收或失收,農民也不會那麼慘
5.梳理好之後要聯系好你的物流團隊,注意商品流和現金流的有效周轉
⑵ 什麼是農產品供應鏈有哪些痛點
痛點很多。比如農民生產資金不足,農產品庫存壓貨導致資金周轉不順等等。需要的金融服務也很多了,整個供應鏈的角度來講,最好是做供應鏈金融
金融如果不能夠服務於產業,這樣的金融就是曇花一現,危害企業和社會。銀行貸款很難發放給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資信狀況差,財務制度不健全,抗風險能力也弱,銀行為了減少呆賬壞賬,往往惜貸,懼貸,即使放貸也是成本高昂。所以,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各個產業尋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管理變革的研究對象。但是這一趨勢的背後有很多值得警惕和關注的問題,特使是在實踐中出現很多「偽供應鏈金融」現象,或者說是打著互聯網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的旗號,干著套利套匯的事情。好的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難找,雲圖@供應鏈金融%算是不錯的。關注「雲圖金融」每天獲取供應鏈金融干貨。
⑶ 農產品供應鏈有哪些痛點
由於農產品品種繁多,缺乏標准,不易保存等諸多不確定因素,難以一家獨大。
⑷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涉及哪些方面
五、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
(一)明確顧客服務水平
在優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機制時,首要的任務應以顧客需求為基礎,根據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進行市場細分,開展產品差異化,確定合理的顧客服務水平,並通過供應鏈實現對顧客要求的快速響應,使供應鏈結構適應市場變化,同時按照市場的要求完善農產品物流網路的顧客化改造,以實現既定的服務水平並確保贏利。
(二)圍繞核心企業,組織供應鏈資源
資源是組織擁有和控制的實物資產、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集合。在進行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時,應根據市場動態對整個供應鏈資源實施戰略管理,使整個供應鏈成為一體,保證資源的最優配置。具體來說,就是要根據供應鏈的產品流、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組織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內部資源包括生產物流資源(如土地、倉庫等)、信息技術資源(如土地信息系統、通信網路)、市場資源(如產品品牌、信譽、產品質量認證),外部資源包括供應商資源、客戶資源和技術服務企業等。
(三)建立信息共享激勵機制
共享信息涉及訂單/交貨、市場需求預測、庫存水平、生產計劃等內容。實現信息共享,可以提高需求信息的准確度,加快對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降低交易活動的處理周期和成本,促進供應鏈夥伴之間的緊密合作,改善夥伴間信任度,提高供應鏈效率。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由於信息共享會造成供應鏈成員之間重新分配信息資源,改變彼此談判優勢地位,重新分配供應鏈利潤,使得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障礙和困難,因此需要建立一種信息共享激勵機制,對信息供給者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補償。這種機制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實現:第一,節支,減支成本的合理讓渡。由於信息共享後,可以減少不確定因素,降低農產品生產、庫存、運輸等環節的成本,農戶可以通過定價折讓向下游環節讓渡一部分節約成本形成的利潤,構成下游環節的利潤補償;第二,增收,增加銷售後的利潤合理分配。下游環節准確預測需求,通過信息共享,使農戶在生產環節及時響應需求,下游環節擴大銷售後對生產環節做出利潤的合理讓渡。
(四)建立協調的、利益一體化的供應鏈合作夥伴關系
良好的夥伴關系有助於改善成員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實現共同的期望和目標,減少外在因素的影響和相應造成的風險,增強沖突解決能力,實現規模效益在合作夥伴選擇。首先要根據市場競爭環境和資源約束,從合同履約、信用、合作願望、生產、服務、營銷能力、參與動機等方面綜合評價合作夥伴,確保夥伴的利益一致性,並能適應合作的管理協調機制,逐步從普通合作夥伴關系發展到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http://cfnet.org.cn/ask/view-35072.html
⑸ 從田間到市場,農產品價格差異大,是不是批發市場的錯
當然不是批發市場的錯,從田間的生產到我們老百姓吃到蔬菜這中間的過程可不止是批發市場一個環節,中間還有好多的環節的,哪一個環節不需要錢呢,只要是有人為你服務了,他就應該收取費用,這個是理所當然的吧,不能說一根黃瓜從種子下去到生長成熟需要多大的成本,然後老百姓買它就需要花多少錢吧,中間需要很多的工具,然後這根黃瓜才能夠到你的餐桌上。
他賣給當地的批發商之後,批發商也要賺一部分,你被批發商的庫存,也是需要場地費用的,在這里就已經進行兩次加價了,最後還要通過長途的運輸,這里又產生了運輸的費用,然後又是超市,而超市又加價一次,所以中間已經不知道加價多少次的價格,到我們這里當然會感覺比田間地頭里的菜貴出很多。
⑹ 農產品供應鏈給養殖戶的影響有多大
農業標准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效的目的,從而取得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最佳效益,使農業發展科學化。三大基礎體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系統化。三大體系中、農業質量監測體系和農產品評價認證體系建設。它融先進的技術,這項工程的基礎是農業標准體系,標准體系是基礎中的基礎、有標可依、簡化,即運用「統一,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監督農業標准化進程、選優」原則。農業標准化工程的核心工作是標準的實施與推廣、優質、促進品牌、產中、協調,是「科技興農」的載體和基礎,缺一不可,只有建立健全涵蓋農業生產的產前,互為作用、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產中,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通過制定和實施標准,是標准化基地的建設與蔓延,逐步推進,它為有效監督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提供科學的依據,把農業產前、較高的產業化組織程度和高效的市場運作機製作保障,達到高產、產後等各個環節的標准體系。農業標准化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最終實現生產的基地化和基地的標准化,由點及面,這項工程的實施還必須有完善的農業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它通過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熟的經驗組裝成農業標准、管理於一體,是實現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