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業企業物流活動包括什麼
企業物流功能要素主要有: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
1,運輸:是物流各環節中最生的部分,是物流的關鍵,也是人將運輸物為物流的代名詞。
2,儲存:具有保管、調節、配送、節約方面的功能。儲存的主要場所是倉庫,儲存的方式與倉庫的類型密切聯系在一起。倉庫的類型可以按照倉庫的基本形態、流通環節、地理分布、保管對象、建築結構進行分類。
3,裝卸搬運:包含兩種活動,在同一地域范圍內以改變「物」的存放、支承狀態的活動稱為裝卸,以改變「物」的空間位置的活動稱為搬運。
4,包裝:是保證整個物流系統流程順暢的重要環節之一。包裝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包裝,另一類是商業包裝。
5,流通加工:是產品從生產到消費中間的一種加工活動。
6,配送:具有實現物流活動合理化、實現資源有效配置、開發應用新技術降低物流成本和有效解決交通問題等方面的作用。
7,物流信息:是連搠運輸、存儲、裝卸、包裝各環節的紐帶,沒有各物流環節信息的通暢和及時供給,就沒有物流活動的時間效率和管理效率。
(1)批發商的物流活動主要發生在擴展閱讀:
企業物流系統由若乾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雖然有各自的特殊性,但是和所有的系統結構一樣,低層次的系統在大系統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總體的目標。所以,這些子系統之間存在內在的、有機的聯系。在企業中,這種聯系的緊密程度遠遠高於社會的物流系統。
企業物流系統的若乾子系統之間,按照物流科學規律,也必然存在著「效益背反」的問題。正是因為如此,企業物流系統的這些子系統必須服務於企業的總目標而形成一個順暢的鏈條,這就是企業物流鏈。
企業物流管理主要任務,就是使這個鏈條貫通順暢,並取得優化。
② 什麼是零售業物流
零售業物流是指在商品的批發零售過程中一切物流活動的總稱。零售業物流可以分為批發企業的物流和零售企業的物流。
③ 物流一詞最早來源於
"物流"一詞大約誕生了將近一個世紀了,確切的說是"Distribution"有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了,而"物流"一詞卻是從日本傳到中國的.現在我們使用的物流一詞已經演變成"Logistics".
1.1.2.1 "Distribution"的由來
"Distribution"一詞最早出現出美國.1921 年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書中提出"物流是與創造需要不同的一個問題",並提到"物資經過時間或空間的轉移,會產生附加價值".這里,Market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指的是銷售過程的物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8年,英國猶尼里佛的利費哈姆勛爵成立了"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國范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零售商以及用戶的手中,這一舉動被一些物流學者譽為有關"物流活動的早期文獻記載".
30年代初,在一部關於市場營銷的基礎教科書中,開始涉及物流運輸,物資儲存等業務的實物供應(Physical Supply)這一名詞,該書將市場營 銷定義為"影響產品歸屬權轉移和產品的實物流通活動".這里,所說的所有權轉移是指商流;實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國銷售協會最早對物流進行了定義:"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於銷售之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與從生產地到消費 地點流動過程中伴隨的種種活動".
上述歷史被物流界較普遍地認為是物流的早期階段.
1.1.2.2 "物流"一詞的傳播②
日本在1964年開始使用物流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這個術語以前,日本把與商品實體有關的各項業務,統稱為"流通技術".1956年日本生產部派出"流通技術專門考察團",由早稻田大學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 美國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術"的內容,相當於美國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實物分配)的內容,從此便把流通技術按照美國的簡稱,叫做"P·D·"," P·D·"這個術語得到了廣泛的使 用.1964年,日本池田內閣中五年計劃制定小組平原談到"P·D·"這一術語時說,"比起來,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採用"物的流通"這個術語,簡稱為"物流".
1981年,日本綜合研究所編著的《物流手冊》,對"物流"的表述是:"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動,是創造時間性,場所性價值的經濟活動.從物流的范疇來看,包括:包裝,裝卸,保管,庫存管理,流通加工,運輸,配送等諸種活動."
我國開始使用"物流"一詞始於1979年(有人認為,孫中山主張"貿暢其流",可以說是我國"物流思想的起源").1979年6月,我國物資工作者代表團赴日本參加第三屆國際物流會議,回國後在考察報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這一術語.但當時有一段小的曲折,當時商業部提出建立"物流中心"的問題,曾有人認為"物流"一詞來自日本,有崇洋之嫌,乃改為建立"儲運中心".其實,儲存和運輸雖是物流的主體,但物流通有更廣的外延.而且物流是日本引用的漢語,物流作為"實物流通"的簡稱, 提法既科學合理,又確切易懂.不久仍恢復稱為"物流中心".1988年台灣也開始使用"物流"這一概念.1989年4月,第八屆國際物流會議在北京召開,"物流"一詞的使用日益普遍.
"Logistics"一詞的出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軍火等進行的戰時供應中,首先採取了後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這一名詞,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等進行全面管理.從此,後勤逐漸形成了單獨的學科,並不斷發展為後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 後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後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後勤管理的方法後被引入到商業部門,被人稱之為商業後勤(business Logistics).定義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產品分配,運輸,購買與庫存控制,儲存,用戶服務等業務活動",其領域統括原材料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
在50年代到70年代期間,人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狹義的物流,是與商品銷售有關的物流活動.因此通常採用的仍 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詞.
1986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名為C.L.M 即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將Physical Distribution改為Logistics, 其理由是因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領域較狹窄,Logistics的概念 則較寬廣,連貫,整體.改名後的美國物流協會(C.L.M)對Logistics 所做的定義是:"以適合於顧客的要求為目的,對原材料,在製品,製成品與其關聯的信息,從產業地點到消費地點之間的流通與保管,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對費用的相對效果'而進行計劃,執行,控制".
Logistics與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於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圍,把物流活動擴大到生產領域.物流已不僅僅從產品出廠開始,而是包括從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到產品銷售,售後服務,直到廢舊物品回收等整個物理性的流通過程.這是因為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型的製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產任務,包給其他專業性製造商,自己只是把這些零部件進行組裝,而這些專業性製造商可能位於世界上勞動力比較便宜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物流不但與流通系統維持密切的關系,同時與生產系統也產生了密切的關系.這樣,將物流,商流和生產三個方面連結在一起,就能產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來日,美的進口批發及連鎖零售業等,運用這種觀念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提到的Logistics的特點是: ①其外延大於狹義的物流(即銷售物流),因為它把起點擴大到了生產領域; ②其外延小於廣義的物流(Business Logistics),因為它不包括原材料物流; ③其外延與供應鏈的外延相一致,因此有人稱它為供應鏈物流.
Logistics一詞的出現,是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物流業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體化發展.一個國家的市場開放與發展必將要求物流的開放與發展.隨著世界商品市場的形成,從各個市場到最終市場的物流日趨全球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系統得以貫穿於不同的企業之間,使物流的功能發生了質變,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時也為物流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一體化意味著需求,配送和庫存管理的一體化.所有這些已成為國際物流業發展方向.
④ 物流活動有哪些
【樓上的你不是粘貼嗎?汗...那七要素你會背?還有要素好像是六個,見下第二段】
企業物流活動的構成要素有六個,其中實現物質、商品空間移動的運輸以及時間移動的存貨是兩個中心要素,另外四個要素是因包裝物流順利進行而開展的搬運、流通加工和信息,它們對物流的順利進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運輸是用設備和工具,將物品從一地點向另一地點運送的物流活動。其中包括集貨、分配、搬運、中轉、裝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保護、管理、貯藏物品。物品流通活動中的存貨行為是為了調整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時間差而進行的。例信息系統如,我們的主食大米,集中在秋天收獲,而消費者每天都要食用,為了調整集中生產、平均消費的時間性,就要放在倉庫里保存。因此,在生產和消費(或銷售)之間,多多少少存在這樣的一些時間差,在供需之間,時間方面的調整就是存貨活動的主要功能。其它方面,如提高商品時間效用的功能,也是存貨的功能。反之,提高商品的場所效用是運輸的功能。這就是說,提高商品的場所效用和時間效用這兩個功能,即運輸和存貨,成為物流活動的支柱。
對倉儲管理與庫存控制定義的理解,倉儲管理:對「儲備」實物本身進行的操作(對在庫貨在途商品的數量和品質以及運作進行的管理,以防商品數量見短少,質量發生變化,提高勞動生產率) 庫存控制:對庫存數量和結構進行變化和管理的物流作業活動。
包裝是為在流通過程中保護產品、方便儲運、促進銷售,按一定技術方面而採用的容器、材料及輔助物等的總體名稱。也指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採用容器、材料和輔助物的過程中施加一定技術方法等的操作活動。包裝與物流領域有直接的關系,這種包裝稱為工業包裝,也稱運輸包裝或外包裝運輸包裝 (transport package)以滿足運輸貯存要求為主要目的的包裝。它具有保障產品的安全,方便儲運裝卸,加速交接、點驗等作用。 與商品零售有關的包裝稱為商品包裝或零售包裝、消費者包裝。銷售包裝(sales package)又稱內包裝,是直接接觸商品進入零售網點和消費者或用戶直接見面的包裝。
搬運是在同一場所內,對物品進行水平移動為主的物流作業。搬運是為產品的貨物運輸和保管的需要而進行的企業。 在倉庫管理中,物料搬運是一項重要的活動。產品必須有人接收、分揀、組裝,以滿足顧客的訂貨需要。在物料搬運設備中投入的直接勞動和資金是物流總成本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產品搬運的過程越少,產品損壞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而倉儲的整體效率卻會增加。現實中還利用各種各樣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設施來協助物料搬運。實際上每一個倉庫及其物料搬運能力都反映了整個物流過程中的一個微系統。
【只希望幫到樓主,不必因為字多特意採納我的!樓主自己判斷】
⑤ 1、從物流在經濟中的運行角度可將其劃分為社會物流與企業物流。是對還是錯
AABBB ABBAB ABABB ABBAB
A錯 B對
⑥ 關於物流管理方面的問題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現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上的專業學科。
庫存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1)如果從單個企業擴大到同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組成的物流范圍考慮庫存問題的話,就會發現有問題的庫存數量會大大增加。組成物流供應鏈的各企業之間的關系在過去是互相買賣交易關系,因而企業並不習慣在它們之間交流信息,在不習慣相互協調進行庫存管理,更不用說在整個供應鏈水平上分享交流信息和共同協調庫存管理,這樣往往會形成不必要的大量庫存,同時有可能降低顧客的滿意度。
(2)隨著組成供應鏈的企業間關系從過去建立買賣交易的對立關系向基於共同利益的協作夥伴型關系的轉變,供應鏈各個企業間交流、分享信息,協調進行庫存管理成為可能,而先進的庫存管理方法和技術的出現時這種可能變為現實。
(3)企業經營管理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采購環節。一是「暗箱操作」,這非常容易產生以權謀私、弄虛作假、舍賤求貴、以次充好、收受回扣等等。二是「跑、冒、滴、漏」的現象也容易發生。
企業需要充足的庫存以保證正常的經濟活動;同時,減少庫存可以最大限度節約企業成本。
總之,庫存管理對企業的重要意義是不能小視的,庫存管理做好了,就能夠促進企業平穩的發展和企業穩步的進行營銷 手段,使企業不斷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