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供應商管理的管理制度
供應商管理的管理制度有:
一、總則
1.為了穩定供應商隊伍,建立長期互惠供求關系,特製定本辦法。2.本辦法適用於向公司長期供應原輔材料、零件、部件及提供配套服務的廠商。
二、管理原則和體制
1.公司采購部或配套部主管供應商,生產製造、財務、研發等部門予以協助。2.對選定的供應商,公司與之簦訂長期供應合作協議,在該協議中具體規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雙言互惠條件。3.公司可對供商評定信用等級,根據等級實施不同的管理。4.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供應商進行評價,不合格的解除長期供應合作協議。5.公司對零部件供應企業可頒發生產配套許可證。
三、供應商的篩選與評級公司制定如下篩選與評定供應商級別的指標體系。
1.質量水平。包括:(1)物料來件的優良品率;(2)質量保證體系;(3)樣品質量;(4)對質量問題的處理。2.交貨能力。包括:(1)交貨的及時性;(2)擴大供貨的彈性;(3)樣品的及時性;(4)增、減訂貨貨的批應能力。3.價格水平。包括:(1)優惠程度;(2)消化漲價的能力;(3)成本下降空間。4.技術能力。包括:(1)工藝技術的先進性;(2)後續研發能力;(3)產品設計能力;(4)技術問題材的反應能力。5.後援服務。包括:(1)零星訂貨保證;(2)配套售後服務能力。6.人力資源。包括:(1)經營團隊;(2)員工素質。7.現有合作狀況。包括:(1)合同履約率;(2)年均供貨額外負擔和所佔比例;(3)合作年限;(4)合作融洽關系。
Ⅱ 我是企業負責供應的,求最後的供應管理制度
物料供應管理制度
第一條 供應事務的方針
1.供應部門必須經常從經濟與使用效果兩個方面出發,選擇最合適的物品。
2.必須認真制訂並審查采購計劃,努力掌握采購技巧與技術;並且經常能站在公司的全局立場上,冷靜思考與判斷,謀求最有利的采購機會。
3.與供應商協調好關系,努力提高自身的談判地位,以最小的代價與最佳的采購條件,達成每一筆交易。
4.避免供應業務給整個公司整體事務運作帶來不利影響,有效地安排好物品的采購與供應工作。
5.加強成本意識,在不影響各部門事務工作正常開展的前提下,嚴格控制物品的收發領用量,杜絕一切浪費與不當消耗,保管好物品,使供應工作及時、准確。
第二條 供應事務的機構
1.供應事務分別由訂購、驗收入庫與保管出庫三個組承擔,不同事務不得由同一個人兼管。
2.為了使供應工作專業化,使供應人員具有較高的商品知識、市場交易知識以及與供應商打交道的技能,可以按物品品種,如印刷製品、消耗品、雜品與器具等等,來劃分各供應人員的職務工作。
3.主管科長乃至主管部長,有責任貫徹供應事務的方針,使供應機構的工作能緊緊圍繞方針展開。
4.為了經常地把握市場中合適且優良的物品,從各部科選拔合適的人選,組成「供應物品研究委員會」。
5.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懇談會」,邀請相關行業的關系戶,共同探討有效的供應問題,收集有關物品的信息,把握購買市場的方向。
6.定期與物品生產製造企業、中間商、批發商以及相關的協作企業進行聯絡,把握動向。
第三條 供應設置
1.訂購、驗收與保管三個組必須分開設置,但又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分組設置以及有關布局要便於三個組彼此聯絡。
2.訂購組的事務室,要布置在便於外來聯系業務者進出的位置。有關接待業務盡可能規范化與程序化,包括應答、交涉與接洽的語言都盡可能規范化。
3.物品接受與檢驗或清點,盡可能設置在寬廣的場所,並配置適當的設備,以便進行充分的檢驗與核對。驗收環節不充分,後患無窮,質量不合格,或數量不足等等,都成為本企業的損失。
4.保管場所一定要有遮掩與隔離,領用者或其他部門人員,不得或不能隨便進入物品保管場所與倉庫。
第四條 購買計劃
1.供應物品的采購,原則上有計劃,按批量統一進行。任何零星、分散的、無計劃的采購,都會加大采購成本,並且不能確保獲得最合適的物品。
2.訂購組應該經常地對主要中間商與生產企業,以及市場狀況進行調查研究,並把各種調研結果記錄下來,匯編成冊。並且,由一線人員每天記錄物品市場的價格變動情況,以及商品目錄變動情況,使本公司的訂購與交易談判工作更富有計劃性。
3.平時注意各種有利的交易條件,包括交貨期、規格、支付條件、物品退換、折扣、送貨與交貨條件、交易方式,以及有關訂購與接貨事務等等。
4.如果分事業單位所在地的物品價格便宜,或者在當地采購合算,不必按總公司的采購計劃進行,允許按下列程序進行當地采購:
(1)填寫「當地采購申請傳票」(一式三份),其中兩份交總公司供應科。在申請傳票中如實寫清當地的價格。
(2)供應科據此進行測算,包括考慮批量采購折扣、運輸費與采購或訂購費等等,作出決策,在申請傳票上作出批示,返回分事業單位,指示其按供應科的決定行事。
(3)返回分事業單位的「申請傳票」,作為日後向總公司財務科結算的憑證。
第五條 用品規格及采購基準
1.編制標準的物品目錄及其分類,對器具、備品、賬票、消耗品等主要物品作出規定,以作為制訂供應計劃與供應事務的基準。標准目錄盡可能具體、明確,例如賬票,寫明(1)名稱, (2)格式,(3)紙張質地,(4)大小尺寸,(5)裝訂,(6)每冊(本)頁數,(7)單價,(8)色彩等等。
2.確定采購或訂購規格與樣品,在采購或訂購時參照選購,或者提供給供應商,按規格與樣品供貨,並作為接貨與驗貨的基準。
3.對特別重要的物品,必須從使用成本的角度審視,確定采購物品的規格及采購基準。
4.制訂有關物品采購、供應以及改良物品的提案制度,改善物品供應事務。
第六條 供應事務的運行
1.供應事務的主管,應該經常檢查部下在執行訂購方針、計劃以及處理事務過程中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2.任何一項訂購或采購,都必須兩人以上進行合議與商定後進行,以便使兩個人的知識與見解相互補充,並且防止在選擇供應商方面出現偏頗與舞弊行為。
3.采購人員必須公正自律,從企業的利益出發,采購合適與價格合理的物品。
4.在采購上既要注意「貨比三家」,利用競爭競價,謀求低成本購買上的好處;又要善於利用集中訂購,以及長期訂購的手段,提高交易地位,謀求有利的采購條件。
5.有組織地對供應商進行調查與選擇,把握供應商的供貨信譽、資信以及物品質量。
6.在選擇新供貨夥伴時,必須進行實地調查,按事先設計的調查用表進行填寫,交給供應科長裁決。對一些重要的供應商,在確定供貨關系前,雙方的主管至少見面會談一次。
7.原則上必須以訂購單的方式進行訂購。訂購單一式三份,一份用於訂購,一份用於進貨驗收,一份上報主管備案。
8.供應科應該不斷地改進工作,促進供應業務合理化。
(1)設立訂購台賬,並依靠台賬,對整個供應過程,包括申請、預算、訂購、收發領用等過程,進行系統管理。
(2)編制訂購日報,按日向主管、財務部門和保安部門作出報告。
(3)編制若干種標準的契約書格式,以提高供貨或采購契約締結的效率,避免簽約時的失誤。(4)對樣品按各種規格、型號與形狀,進行分類整理,便於采購計劃的制訂、預算的編制,以及訂購與驗收。
(5)對交易夥伴前來參觀,以及對本企業供應設施、機械和操作方法進行研究,應予以接待。
(6)訂購預算,以及與供應商有關的各種通報,必須盡可能轉告相關部門。
(7)運用訂購管理板,對訂購事務進行管理。另外,運用訂購管理卡,對訂購與接貨責任人員進行管理。
(8)對采購價格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按類別編制報表,以示明供應商的價格情況,以及各供應商訂購成本降低的意義。
第七條 物品的保管
1.對保管物品的倉庫設施,包括貨架、貨櫃進行更新改造,提高物品存放領取的效率,提高倉庫面積利用效率,並且對各種物品進行合理分類,便於取存與有規則地碼放。
2.保管物品的分類,原則上按下列標准進行:
(1)印刷物(按通用品、各部科用品,以及功能或性能進行細分) 。
(2)備品(按通用、特殊進行細分) 。
(3)低值易耗品(按使用頻率細分,或按價格細分) 。
(4)其他按容量、重量、體積以及放置場所細分) 。
3.倉庫中貨架、貨櫃等,都得掛上現有物品領用登記卡,對收發領用量進行登記,並核算其餘量,以防止丟失與被盜。
4.在物品倉庫的事務室中,設置管理板,展示各物品申請需用量、庫存量及需要訂購量。
5.保管物品組,必須經常清理倉庫各貨架與貨櫃,及時清理死貨、無用物品及廢品,移入統一存放這類物品的指定地點或場所。
6.保管物品組必須製作倉庫物品放置平面圖,並在貨架貨櫃上貼上分類與編號標簽。分類與編號可以用不同顏色標出,或依物品類別用不同色彩表示。
7.按所保管物品品種統計並編制「收發領用月報」,送報訂購組,以及主管科長。在收發領用月報中,對各部科實際領用數量進行統計。在庫存餘量邊上,註明各部科已經提出的申請訂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