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荷包豆的介紹
荷包豆為豆科菜豆屬的一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植株生長勢旺,分枝多。葉大,厚而硬,晚熟。莢長7.6~15.2厘米,寬2.6~3.2厘米。種子大,千粒重1200~1300克。種子壽命長,發芽力可保持3~8年。荷包豆對溫度要求嚴格。生長溫度范圍為16~35℃。16℃以下,35℃以上則不宜生長。18℃以下不發芽,20~30℃為發芽適溫。荷包豆要求溫暖的氣候,不耐寒,生長期長,須在4個月以上的無霜季節和夜間溫度較高的地區栽培。在冬季溫暖地區可多年生長。荷包豆耐旱不耐濕,生長期需要濕度適中。荷包豆為短日照植物,在長日照條件下開花結莢推遲。 荷包豆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以腐殖質豐富,通透良好的砂壤土為宜。適宜的pH為6~6.5。生長期需要較多的氮肥。荷包豆在熱帶地區可多年生,在洱源為一年生植物。
『貳』 荷包豆有什麼作用
荷包豆從名字上看是一種豆類食材,但生活中真正了解他的人卻不多,其實荷包豆是豆科菜豆屬的一種草本植物,它的種子可以當蔬菜供人們食用,營養價值極高的保健食材。
荷包豆的功效與作用
1、提高記憶力
荷包豆中不得含有豐富植物蛋白,它還含有一些天然的磷脂,更含有一些微量元素,鋅和磷,這些物質被人體吸收以後,能提高人類大腦功能,促進腦細胞再生,能在促進智力發育的同時,提高人類記憶力。中老年人群多吃一些和毛豆,還能預防老年痴呆發生。
2、補腎強腰
荷包豆還是一種能補腎強腰的豆類食材,它能提高人類腎功能,也能加快人體內多餘水分代謝,對人類因腎虛引起的四肢麻木或腰膝酸痛,都有良好預防和緩解作用。除了這些功效以外,和包都還能調理脾胃延緩衰老也能祛風除濕,它對人類的風濕骨痛有明顯緩解作用。
荷包豆的食用方法
1、荷包豆燜排骨
荷包豆可以和排骨放在一起賣著吃,在做的時候需要准備荷包豆一百克,排骨500克,生薑和陳皮適量,把荷包豆提前用清水浸泡2到3小時,排骨剁成段狀,在鍋中放油,放陳皮炒香以後,再放入排骨和荷包豆快速翻炒,然後加上適量的清水,一起燜,煮到排骨麵軟,再放入食用鹽和生抽,煮到入味即可。
2、荷包豆雞湯
荷包豆煲雞湯味道特別好,在做的時候需要准備荷包豆150克,光雞一隻,香菇和胡蘿卜以及玉米豆適量准備一些,另外還要准備一些蔥姜。把胡蘿卜,香菇和玉米全部切成塊狀,光雞剁成塊,用沸水焯一下,放到湯鍋中,再把洗好的荷包豆也放到鍋中,然後加入適量清水加熱,燒開以後用小火煲兩小時,最後放入食用鹽調味出鍋以後即可食用。
『叄』 如何吃荷包豆
祛濕豆又叫荷包豆、富貴豆,煮熟後口感綿軟粉糯,不寒不燥,是有名的健脾祛濕功效的豆類。近日雨霧連綿,濕氣很大,食用祛濕豆最適時了,今天便給大家介紹這道祛濕豆煲扇骨湯。
做法:
1. 祛濕豆和花生洗凈,用清水浸泡一小時;
2. 豬扇骨洗凈,斬大塊,氽水撈起;
3. 陳皮用清水泡軟,颳去白瓤;
4. 將8碗水倒入瓦煲煮沸,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文火煲一個半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濕、利腎去水。
『肆』 荷包豆的概述
荷包豆因外形酷似少數民族的荷包而得名,又名腎豆,因其形狀如人體腎臟、全身布滿紅色經絡花紋而得名。
舊時為朝廷貢品,又叫聖豆、皇帝豆; 也形如裝錢用的荷包,也稱招財豆、富貴豆,別名又叫相思豆、花紋豆、香菇豆、虎紋豆、長壽豆、祛濕豆等;據說長期食用具有滋陰壯陽、強身健體、倍增力量等功效,也被稱之為壯腰豆、壯陽豆;其性平和,味甘美,具有祛濕、補血、健胃、強腎、養顏防衰老等功效。
荷包豆味道十分鮮美,口感滑、嫩、鮮、粉,堪稱豆中一絕,用荷包豆燉雞、鴨和臘肉火腿、燜豬腳等不僅美味無比,並且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是招待賓客和酒宴上的佳餚。是一種純天然高山綠色食品。還因其營養豐富,民間有種說法用荷包豆煲湯能提神補腦,在廣東、福建等地又叫狀元豆、耳(耳聰目明)豆等。
『伍』 什麼人不適合吃荷包豆
1、對於脾虛而導致的腹瀉、大便不成形、或者食後腹脹等症狀者禁止食用。
2、如果有胃腸疾病而導致的大便色黑、甚至惡心反酸、嘔吐等症狀者禁止食用。
3、對豆類食物易於過敏者食用。
4.對於有發熱惡寒、咳嗽咳痰、頭暈等證屬外感風寒引起的禁止使用,因荷包豆性味偏寒,容易助寒邪。
荷包豆是一種有很好的祛濕作用的一種豆類,同時荷包豆還有很好的補血作用,荷包豆也有很不錯的健胃功效,同時荷包豆也強腎的作用,荷包豆有不錯的養顏防衰老等功效。
荷包豆的營養價值也特別高。常吃荷包豆對於肥胖症和高血壓病人有好處,同時荷包豆對於冠心病和糖尿病有很好的作用的,同時荷包豆對於動脈硬化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陸』 荷包豆的起源分布
荷包豆有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在秘魯皇室遺址出土的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文物中即有荷包豆。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墨西哥已有記載。產量低但味道極其鮮美、營養價值豐富,歷來為皇室貴族所推崇。
荷包豆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在許多地方曾把荷包豆引進種植,如廣東、福建、廣西、雲南、重慶、貴州及台灣,上海、江蘇等地也有零星引進栽培,但大多情況只開花不結果或者產量極低。唯有洱源的土壤及氣候比較適宜種植,產量品質具佳,特別是牛街地區現已形成產業化,在少數民族白族待客時八大碗必備,故為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