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重慶市工商局的電話!
聯系電話63845789。
主要職責是:
(一)負責市場綜合監督管理。貫徹執行市場監督管理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准和安全技術規范,起草市場監督管理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草案,擬訂並組織實施市場監督管理有關政策、規劃和地方標准。
(二)負責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協調。組織制定食品安全重大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負責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建設,組織指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工作。
(三)負責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建立覆蓋食品、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制度和隱患排查治理機制並組織實施,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食品安全風險。
(四)負責宏觀質量管理。擬訂並實施質量發展的制度措施。統籌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重大工程設備質量監理制度。組織重大質量事故調查。實施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監督管理產品防偽工作。
(五)負責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組織實施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承擔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相關工作。建立並組織實施質量分級制度、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負責重要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管理。負責纖維質量監督工作。
(1)牛樟芝批發商嚴糸電話號碼擴展閱讀:
(一)與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的有關職責分工。
(1)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負責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環節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食用農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後,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監督管理。
(2)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負責動植物疫病防控、畜禽屠宰環節、生鮮乳收購環節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
(3)兩部門要建立食品安全產地准出、市場准入和追溯機制,加強協調配合和工作銜接,形成監管合力。
(二)與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有關職責分工。
(1)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地方標准制定,會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制定、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
(2)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對通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或者接到舉報發現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應當立即組織進行檢驗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並及時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對於得出不安全結論的食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應當立即採取措施。
(3)市場監督管理局在監督管理工作中發現需要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應當及時向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提出建議。
(三)與重慶海關的有關職責分工。
(1)兩部門要建立機制,避免對各類進出口商品和進出口食品、化妝品進行重復檢驗、重復收費、重復處罰,減輕企業負擔。
(2)重慶海關負責進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進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食品相關產品應當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境外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對我國境內造成影響,或者在進口食品中發現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慶海關應當及時採取風險預警或者控制措施,並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
(3)兩部門要建立進口產品缺陷信息通報和協作機制。重慶海關在口岸檢驗監管中發現不合格或存在安全隱患的進口產品,依法實施技術處理、退運、銷毀,並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
② 批發小龍蝦的電話號碼
現在哪那麼多野生小龍蝦給你抓,現在去農村看看,有龍蝦的水塘早就都被抓完了,現在的小龍蝦都是養殖的,不然哪那麼貴。一群沒腦子的就喜歡把過敏怪到小龍蝦身上。
③ 想要開家小商品店怎麼進貨
開小商品店進貨可以從本地生產廠家、本地批發市場、代理商、通過廣告找貨源,具體介紹如下:
1、去本地生產廠家那裡拿貨。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生產廠家,只要這些生產廠家出售的商品是你超市需要的商品時,你就可以和這些生產廠家聯系,告訴他們你的超市需要他們的產品,並且可以長期在他們那裡拿貨,讓他們以出廠價把商品給你。
2、本地批發市場那裡拿貨。本地批發市場拿貨的好處就是種類齊全。去本地批發市場,看好自己超市需要的東西,和批發商談價格,告訴他們你要長期在他們這里進貨,盡量給你優惠價,吸引個老買主。
3、找本地的代理商。有的外地的品牌企業,在本地有代理商。你可以去這些品牌的代理商那裡進貨。找到這些品牌的代理商,說明你的來歷,讓他們以優惠的價格提供產品給你。
4、通過本地廣告的方式尋找貨源。你可以在本地一些商業性質的報紙刊登你超市開張需要貨源的廣告,把你超市的店名、位置、電話號碼刊登出去,相信,很快你就會收到很多提供產品的電話,然後你再把這些提供產品的電話分類總結,從中選出你需要且價格便宜的產品。
注意事項:
1、小商品想在現在存活應嚴格篩選進貨商,不能進一些到處都有的東西應該賣一些特別的東西。
2、考慮店鋪選址要麼開在生活圈要麼開在學校周圍。
④ 代理商能不能零售零售價格和批發給經銷商的價格怎麼定位
代理商能零售,零售價格和經銷價格的定位,在批發價格的基礎上加上運費,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利潤就成為經銷價。
⑤ 171是什麼電話號碼
「171」號段是虛擬運營商的專屬號段,所有權屬於中國聯通。
工信部已經正式向虛擬運營商開放171號段。
目前,初步確定的號段為1718/1719共2000萬碼號資源,均提供給了中國聯通。
171號段詐騙簡訊暴增影響476萬用戶,利用171開頭的手機號發送詐騙簡訊、推廣簡訊的數量持續攀升,3月16日迎來爆發高峰,全國受影響用戶超過476萬人次。
⑥ 中國工商局官電話號碼是什麼
中國工商局官電話號碼是12315。
⑦ 美國為什麼要讓出互聯網域名管理權
打了將近20年的域名戰爭,美國距離正式放棄互聯網域名管理權又接近了一步。2016年3月10日,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ICANN)低調地向美國政府提交了計劃,准備脫離與美國政府的聯系。
中國和俄羅斯等國也許會為這一結果感到暫時的滿足,在他們眼裡,美國壟斷互聯網太久,甚至可以被稱為「橫行無忌」;而美國人未必高興得起來,上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泰德·科魯茲(Ted Cruz)聯合另外兩名參議員以公開信形式向ICANN開火,質疑該機構脫離美國控制可能帶來的風險。
要想知道為什麼奧巴馬政府要主動讓出互聯網域名的最高主管角色,要想知道泰德·科魯茲在反對什麼,首先得知道美國是否真正「接管」過互聯網域名,以及ICANN到底是何物。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一直作為美國政府的項目在運作,而在1998年以前,互聯網域名的規制幾乎是由一個人來完成,這個人叫喬恩·波斯特爾(Jon Postel),他是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1960年代,波斯特爾是創建互聯網的早期成員之一;在接下來30年,他代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對互聯網進行支持和管理。
表面上波斯特爾做出技術決策,例如決定誰來運作國家頂級域名。當時互聯網是如此新奇,以及考慮到各國政府壟斷電信運營商阻礙了通信的發展,因此「.uk」這樣的頂級域名不是分配給英國政府,而是分配給了私人來運作。到了1990年代中期,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一些國家開始意識到互聯網不能這樣草率監管。
1998年,柯林頓政府開始對互聯網進行全面私有化。當時面臨的問題是,互聯網如果不是山姆大叔監管,那該由誰來監管?許多政府認為,這項重要工作應該由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來完成,因為它是聯合國的一個部門,規制國際電信業務;其他一些政府,包括柯林頓政府則擔心,像國際電信聯盟這樣被國有電信公司和政府監管機構統治的聯合國部門,會把互聯網掐死在搖籃里。
為了保證互聯網的開放,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這個獨特的非營利組織就應運而生了。ICANN和美國商務部底下的國家和電信信息管理局簽協議,但卻擁有私人身份,這有助於保持互聯網不受政治干預。ICANN主要背負兩項責任,首先ICANN負責管理互聯網的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 DNS),這個系統讓你在瀏覽器里輸入「google.com」,就能依據對應的IP地址,跳轉到正確的google網站。
ICANN還是全球頂級域名系統(top-level domains)的分配者,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頂級域名,英國有「.uk」,法國有「.fr」,加拿大有「.ca」,各國政府為這些頂級域名每年向ICANN繳納授權費,自行對本國的頂級域名管理。其他頂級域名還有「.com」、「.org」、「.net」,ICANN也不親自動手打理,而是將這些頂級域名授權給Verisign這樣的批發商,批發商們再和Godaddy這樣的零售商合作,把特定的域名分配給特定客戶——比如將nytimes.com分配給《紐約時報》。
ICANN誕生以後,許多外國政府仍然不依不撓,堅信互聯網域名應該讓國際電信聯盟來管理,因為各國政府在背後可以說了算。雖然ICANN更像是一個給全世界分配電話號碼區號的私人機構,雖然從ICANN手中拿頂級域名的批發商們和ICANN不是上下級關系,美國商務部也幾乎沒有插手過ICANN的運作和決策,但各國還是對美國政府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表示持續的懷疑。尤其是注意到ICANN的15名董事會成員只受到美國加州檢察官和美國法律的管轄,發展中國家更是表達了憤怒。
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停止了對伊拉克頂級域名「.iq」的域名解析,這種行為在中國媒體看來,就是美國大搞單邊主義的例證。一家中文報紙稱,「美國政府隨時可以揮動懸在各國頭上的利劍,而各國毫無還手之力。」
但實際上,伊拉克頂級域名「.iq」在2003年之前都不授權給伊拉克政府,而是由上文提到的波斯特爾於1997年授權給了一個私人用戶——巴揚·艾拉什(Bayan Elashi)。波斯特爾教授的授權理由是,艾拉什是巴勒斯坦人,擁有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艾拉什於1992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創建了主機託管公司InfoCom,託管阿拉伯語或穆斯林網站。而且,當時伊拉克互聯網基礎設施很差,那麼將域名分配給一個有技術能力的美國公司,自然在情理之中。
波斯特爾沒想到的是,2002年12月,巴揚·艾拉什遭到逮捕。2004年7月,艾拉什以及他的InfoCom公司被判有罪,罪名包括違反利比亞和敘利亞制裁法令(銷售電腦),以及為恐怖組織哈馬斯洗錢,與此同時ICANN暫時拿回了對「.iq」頂級域名的控制權。布希政府派去伊拉克的特使保羅·布雷默(Paul Bremer)請求將「.iq」域名授權給新伊拉克政府,但是被ICANN數次拒絕,ICANN認為當時伊拉克局勢還不穩定。也就是說,這次暫停解析和美國政府沒有任何直接關系。
外國政府不僅對ICANN沒有多少決定權,他們還得為頂級域名和美國企業爭得頭破血流。從2010年開始,ICANN對頂級域名申請開閘,只要能支付18.6萬美元,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注冊一個新的頂級域名。Google公司申請了「.google」、「.youtube」,微軟公司申請了「.azure」、「.hotmail」,另外一些公司,則申請了「.sucks」和「.sex」。
問題隨之浮現,2013年,一家名為巴塔哥尼亞的美國戶外運動公司,申請了頂級域名「.patagonia」。這一舉動遭到了阿根廷政府的強烈反對,因為巴塔哥尼亞是阿根廷與智利境內的高原地區,這個地區也被稱為「戶外徒步聖地」。類似的,美國亞馬遜公司申請的「.amazon」頂級域名引起了相關國家的注意,亞馬遜是流經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國家的河流,此外巴西還有一個亞馬遜州(Amazonas)。
ICANN如何解決域名糾紛?如果有多個個人、組織或政府申請同一個域名,ICANN要做的就是召集民間社會團體、政府、政府間組織和網路運營商對申請者進行審核,確保所有「利益攸關者」都能對最終的域名分配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多方利益攸關體模式(multi-stakeholder model),促進了互聯網的創新、增長和信息流動,也使得無論是個人、公司、組織還是政府,都沒法真正控制互聯網。
阿根廷當時面臨著一場艱苦的戰斗,因為按照ICANN的指南,巴塔哥尼亞不是一個有明確界限的地理區域。要想被歸類為地理區域,你最好得是一個城市,或者一個省/州,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頂級域名「.texas」就是一個合適的例子。此外,戶外運動公司巴塔哥尼亞早已擁有「Patagonia.com」,並且在注冊patagonia商標的時候,也與外國政府相安無事。
ICANN的政府咨詢委員會在關鍵時刻救了阿根廷一把。起初所有國家都建議駁回巴塔哥尼亞公司的域名申請,只有美國不同意政府咨詢委員會對「.patagonia」的干涉。但隨後美國將自己的態度轉為中立,意味著除美國以外,政府咨詢委員會達成一致反對(consensus objection),實質上宣判「.patagonia」的申請無效,後來巴塔哥尼亞公司也確實撤回了申請。
不管怎樣,ICANN的決策過程是自下而上、基於共識的,它要考慮全世界互聯網社群的利益。雖然阿根廷政府最終獲得勝利,但這個決策過程比起聯合國那些閉門會議要透明得多了,畢竟巴塔哥尼亞公司差點就拿到了「.patagonia」頂級域名,畢竟政府咨詢委員會長期行使建議權,而不是投票權,只有達成「一致」的委員會決定才有效力。
ICANN成立至今,美國商務部給ICANN創造了一個自由的環境。沒有美國商務部的放權,沒有ICANN的多方攸關利益體模式,全世界現在熟知的互聯網也會不復存在。那麼,當2014年3月奧巴馬政府決定著手放棄對ICANN的規制,放棄對互聯網域名的管理權,會讓ICANN變成由政府佔主導的機構嗎?ICANN會不會被那些不以開放和自由互聯網為宗旨的政府所綁架?奧巴馬政府已經放棄了保護互聯網自由的責任了嗎?
奧巴馬政府已經否認,他們目前所做的切斷與ICANN聯系的努力,不是為了安撫因美國監聽而氣急敗壞的外國政府,只是順應開放的潮流。但上述擔心不是空穴來風。不僅伊朗這樣的國家對ICANN咬牙切齒,俄羅斯、巴西和法國也對ICANN的權力虎視眈眈,他們認為新結構中各國政府的影響力依然不足。就在201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還討論,應該考慮推動一條全新的治理互聯網道路。
俄羅斯的陳述聽起來很糟糕,「我們有必要考慮,持續推進政府在互聯網治理中的角色,加強國際電信聯盟在這一領域的活動,並且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互聯網使用倫理的指導幫助。」歐盟國家普遍反對俄羅斯的提議,但法國政府也想將「.wine」或者「.vin」的頂級域名,只適用在那些嚴格遵守地理規則給葡萄酒貼標簽的用戶;法國政府同時還希望只有那些真正的法國香檳產地才能使用包含「champagne.」的網址。
理論上誰控制了域名-IP的地址簿,誰就控制了互聯網,沒有域名的網站再也不能被發現。但美國保守派雜志The Weekly Standard發文稱,許多保守派的擔憂實際上是多餘的。過去和將來ICANN都起不到助紂為虐的作用,ICANN目前掌管全世界僅有的13台域名根伺服器,有的根伺服器直接交由美國政府在運行,有的根伺服器則由美國大學、美國私人公司進行管理,政治上他們不可能同時屈從於ICANN的壓力,對網站域名進行審查。
如果不出意外,ICANN脫離美國政府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德國談判委員會成員之一托馬斯·李克特(Thomas Rickert)稱,新的ICANN就像是一個國家,它有政府(該組織的董事會)、憲法(該組織的章程,其中包括使命和核心價值觀)、司法機關(獨立審查程序)和公民(咨詢委員會和支撐組織)。問題在於,脫離美國管理之後,ICANN能把透明度和問責制保持多久?它能擋住被各國政府接管的誘惑么?
⑧ 美國不管互聯網域名,世界還會好么
打了將近20年的域名戰爭,美國距離正式放棄互聯網域名管理權又接近了一步。2016年3月10日,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ICANN)低調地向美國政府提交了計劃,准備脫離與美國政府的聯系。
中國和俄羅斯等國也許會為這一結果感到暫時的滿足,在他們眼裡,美國壟斷互聯網太久,甚至可以被稱為「橫行無忌」;而美國人未必高興得起來,上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泰德•科魯茲(Ted Cruz)聯合另外兩名參議員以公開信形式向ICANN開火,質疑該機構脫離美國控制可能帶來的風險。
要想知道為什麼奧巴馬政府要主動讓出互聯網域名的最高主管角色,要想知道泰德•科魯茲在反對什麼,首先得知道美國是否真正「接管」過互聯網域名,以及ICANN到底是何物。
1990年代全世界面臨著一個問題,互聯網如果不該由山姆大叔監管,那該由誰監管?答案是:非營利組織ICANN。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一直作為美國政府的項目在運作,而在1998年以前,互聯網域名的規制幾乎是由一個人來完成,這個人叫喬恩·波斯特爾(Jon Postel),他是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1960年代,波斯特爾是創建互聯網的早期成員之一;在接下來30年,他代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對互聯網進行支持和管理。
表面上波斯特爾做出技術決策,例如決定誰來運作國家頂級域名。當時互聯網是如此新奇,以及考慮到各國政府壟斷電信運營商阻礙了通信的發展,因此「.uk」這樣的頂級域名不是分配給英國政府,而是分配給了私人來運作。到了1990年代中期,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一些國家開始意識到互聯網不能這樣草率監管。
1998年,柯林頓政府開始對互聯網進行全面私有化。當時面臨的問題是,互聯網如果不是山姆大叔監管,那該由誰來監管?許多政府認為,這項重要工作應該由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來完成,因為它是聯合國的一個部門,規制國際電信業務;其他一些政府,包括柯林頓政府則擔心,像國際電信聯盟這樣被國有電信公司和政府監管機構統治的聯合國部門,會把互聯網掐死在搖籃里。
2000年11月15日,ICANN主席與副主席討論新頂級域名的分配事宜。/AP
為了保證互聯網的開放,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這個獨特的非營利組織就應運而生了。ICANN和美國商務部底下的國家和電信信息管理局簽協議,但卻擁有私人身份,這有助於保持互聯網不受政治干預。ICANN主要背負兩項責任,首先ICANN負責管理互聯網的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 DNS),這個系統讓你在瀏覽器里輸入「google.com」,就能依據對應的IP地址,跳轉到正確的google網站。
ICANN還是全球頂級域名系統(top-level domains)的分配者,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頂級域名,英國有「.uk」,法國有「.fr」,加拿大有「.ca」,ICANN將這些域名授予各國機構進行管理,不收取任何費用。其他頂級域名還有「.com」、「.org」、「.net」,ICANN也不親自動手打理,而是將這些頂級域名授權給Verisign這樣的批發商,批發商們再和Godaddy這樣的零售商合作,把特定的域名分配給特定客戶——比如將nytimes.com分配給《紐約時報》。
2007年10月30日,域名批發商VeriSign首席執行官出現在加州總部。/AP
發展中國家對美國暫停伊拉克頂級域名「.iq」的解析感到憤怒,但其實美國商務部壓根不插手ICANN的域名管理事務。
ICANN誕生以後,許多外國政府仍然不依不撓,堅信互聯網域名應該讓國際電信聯盟來管理,因為各國政府在背後可以說了算。雖然ICANN更像是一個給全世界分配電話號碼區號的私人機構,雖然從ICANN手中拿頂級域名的批發商們和ICANN不是上下級關系,美國商務部也幾乎沒有插手過ICANN的運作和決策,但各國還是對美國政府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表示持續的懷疑。尤其是注意到ICANN的15名董事會成員只受到美國加州檢察官和美國法律的管轄,發展中國家更是表達了憤怒。
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停止了對伊拉克頂級域名「.iq」的域名解析,這種行為在中國媒體看來,就是美國大搞單邊主義的例證。一家中文報紙稱,「美國政府隨時可以揮動懸在各國頭上的利劍,而各國毫無還手之力。」
2004年6月24日,一名伊拉克人希望能由他來管理頂級域名「.iq」。/AP
但實際上,伊拉克頂級域名「.iq」在2003年之前都不授權給伊拉克政府,而是由上文提到的波斯特爾於1997年授權給了一個私人用戶——巴揚•艾拉什(Bayan Elashi)。波斯特爾教授的授權理由是,艾拉什是巴勒斯坦人,擁有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艾拉什於1992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創建了主機託管公司InfoCom,託管阿拉伯語或穆斯林網站。而且,當時伊拉克互聯網基礎設施很差,那麼將域名分配給一個有技術能力的美國公司,自然在情理之中。
波斯特爾沒想到的是,2002年12月,巴揚•艾拉什遭到逮捕。2004年7月,艾拉什以及他的InfoCom公司被判有罪,罪名包括違反利比亞和敘利亞制裁法令(銷售電腦),以及為恐怖組織哈馬斯洗錢,與此同時ICANN暫時拿回了對「.iq」頂級域名的控制權。布希政府派去伊拉克的特使保羅•布雷默(Paul Bremer)請求將「.iq」域名授權給新伊拉克政府,但是被ICANN數次拒絕,ICANN認為當時伊拉克局勢還不穩定。也就是說,這次暫停解析和美國政府沒有任何直接關系。
外國政府沮喪地發現,他們竟然得和美國企業去打頂級域名戰,因為外國政府沒法強迫ICANN交出域名授權。
外國政府不僅對ICANN沒有多少決定權,他們還得為頂級域名和美國企業爭得頭破血流。從2010年開始,ICANN對頂級域名申請開閘,只要能支付18.6萬美元,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注冊一個新的頂級域名。Google公司申請了「.google」、「.youtube」,微軟公司申請了「.azure」、「.hotmail」,另外一些公司,則申請了「.sucks」和「.sex」。
2014年3月18日,德國柏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自己域名的城市。/東方IC
問題隨之浮現,2013年,一家名為巴塔哥尼亞的美國戶外運動公司,申請了頂級域名「.patagonia」。這一舉動遭到了阿根廷政府的強烈反對,因為巴塔哥尼亞是阿根廷與智利境內的高原地區,這個地區也被稱為「戶外徒步聖地」。類似的,美國亞馬遜公司申請的「.amazon」頂級域名引起了相關國家的注意,亞馬遜是流經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國家的河流,此外巴西還有一個亞馬遜州(Amazonas)。
ICANN如何解決域名糾紛?如果有多個個人、組織或政府申請同一個域名,ICANN要做的就是召集民間社會團體、政府、政府間組織和網路運營商對申請者進行審核,確保所有「利益攸關者」都能對最終的域名分配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多方利益攸關體模式(multi-stakeholder model),促進了互聯網的創新、增長和信息流動,也使得無論是個人、公司、組織還是政府,都沒法真正控制互聯網。
阿根廷當時面臨著一場艱苦的戰斗,因為按照ICANN的指南,巴塔哥尼亞不是一個有明確界限的地理區域。要想被歸類為地理區域,你最好得是一個城市,或者一個省/州。此外,戶外運動公司巴塔哥尼亞早已擁有「Patagonia.com」,並且在注冊patagonia商標的時候,也與外國政府相安無事。
2003年9月2日,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冰川地貌。/AP
ICANN的政府咨詢委員會在關鍵時刻救了阿根廷一把。起初所有國家都建議駁回巴塔哥尼亞公司的域名申請,只有美國不同意政府咨詢委員會對「.patagonia」的干涉。但隨後美國將自己的態度轉為中立,意味著除美國以外,政府咨詢委員會達成一致反對(consensus objection),實質上宣判「.patagonia」的申請無效,後來巴塔哥尼亞公司也確實撤回了申請。
不管怎樣,ICANN的決策過程是自下而上、基於共識的,它要考慮全世界互聯網社群的利益。雖然阿根廷政府最終獲得勝利,但這個決策過程比起聯合國那些閉門會議要透明得多了,畢竟巴塔哥尼亞公司差點就拿到了「.patagonia」頂級域名,畢竟政府咨詢委員會長期行使建議權,而不是投票權,只有達成「一致」的委員會決定才有效力。
盡管被指責了20年,但美國商務部並沒有真正把互聯網域名管起來,而是為互聯網域名的自由發展提供了空間,這也是ICANN的成功所在。
ICANN成立至今,美國商務部給ICANN創造了一個自由的環境。沒有美國商務部的放權,沒有ICANN的多方攸關利益體模式,全世界現在熟知的互聯網也會不復存在。那麼,當2014年3月奧巴馬政府決定著手放棄對ICANN的規制,放棄對互聯網域名的管理權,會讓ICANN變成由政府佔主導的機構嗎?ICANN會不會被那些不以開放和自由互聯網為宗旨的政府所綁架?奧巴馬政府已經放棄了保護互聯網自由的責任了嗎?
奧巴馬政府已經否認,他們目前所做的切斷與ICANN聯系的努力,不是為了安撫因美國監聽而氣急敗壞的外國政府,只是順應開放的潮流。但上述擔心不是空穴來風。不僅伊朗這樣的國家對ICANN咬牙切齒,俄羅斯、巴西和法國也對ICANN的權力虎視眈眈,他們認為新結構中各國政府的影響力依然不足。就在201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還討論,應該考慮推動一條全新的治理互聯網道路。
2011年1月18日,伊朗德黑蘭一名女性在商店裡試用iMac電腦。/REUTERS
俄羅斯的陳述聽起來很糟糕,「我們有必要考慮,持續推進政府在互聯網治理中的角色,加強國際電信聯盟在這一領域的活動,並且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互聯網使用倫理的指導幫助。」歐盟國家普遍反對俄羅斯的提議,但法國政府也想將「.wine」或者「.vin」的頂級域名,只適用在那些嚴格遵守地理規則給葡萄酒貼標簽的用戶;法國政府同時還希望只有那些真正的法國香檳產地才能使用包含「champagne.」的網址。
理論上誰控制了域名-IP的地址簿,誰就控制了互聯網,沒有域名的網站再也不能被發現。但美國保守派雜志The Weekly Standard發文稱,許多保守派的擔憂實際上是多餘的。過去和將來ICANN都起不到助紂為虐的作用,ICANN目前掌管全世界僅有的13台域名根伺服器,有的根伺服器直接交由美國政府在運行,有的根伺服器則由美國大學、美國私人公司進行管理,政治上他們不可能同時屈從於ICANN的壓力,對網站域名進行審查。
2012年6月13日,ICANN公布全新全球頂級域名的申請名單,數量達1930個。/東方IC
如果不出意外,ICANN脫離美國政府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德國談判委員會成員之一托馬斯•李克特(Thomas Rickert)稱,新的ICANN就像是一個國家,它有政府(該組織的董事會)、憲法(該組織的章程,其中包括使命和核心價值觀)、司法機關(獨立審查程序)和公民(咨詢委員會和支撐組織)。問題在於,脫離美國管理之後,ICANN能把透明度和問責制保持多久?它能擋住被各國政府接管的誘惑么?
參考資料
The Economist. (2016). "We the networks." The Economist.
Brett D. Schaefer etc. (2014).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Before the U.S. Relinquishes Stewardship of ICANN."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Kenneth Neil Cukier. (2005). "Who Will Control the Internet?." Foreign Affairs.
Bartle Breese Bull. (2009). "The .iq Debacle." Foreign Policy.
Jeffrey Eisenach. (2015). "Internet governance: What could go wrong?"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Jeremy A. Rabkin. (2014). "But ICANN Can』t." The Weekly Standard.
Laura DeNardis. (2014). "The Global War for Internet Govern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ICANN. (2013). "Beginner』s Guide to Participating in ICANN." ICANN.
題圖:"Spectators waving American flags." Getty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