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簡述我國葯品經營企業的現狀
葯品經營企業開辦的條件和開辦的程序: 按照以下程序辦理《葯品經營許可證》: 一、申辦人向擬辦企業所在地設區的市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機構或盛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直接設置的縣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機構提出籌建申請...
Ⅱ 什麼是葯品經營企業
葯品經營方式,是指葯品批發和葯品零售。
葯品經營范圍,是指經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核准經營葯品的品種類別。
葯品批發企業,是指將購進的葯品銷售給葯品生產企業、葯品經營企業、醫療機構的葯品經營企業。
Ⅲ 浙江惠仁醫葯有限公司的經營狀況
2009年公司的營業總額為6.31億,其中葯品業務部銷售額為5.67億元,增長19.89%;醫療器械銷售額為5012.50萬元,增長54.76%;中草葯銷售額654.34萬元,增長43.95%,經營業績穩步提升。公司銷售客戶743個,銷售網路覆蓋溫州市全區域及浙南和閩北少數縣市。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我們全體員工努力工作以及廣大客戶和社會各界人士給予大力支持與幫助的結果。公司將始終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用葯安全為已任,繼續努力,與廣大醫葯同仁精誠協作、共謀醫葯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今後公司將繼續緊緊圍繞「抓質量、促發展、樹品牌、拓市場」的經營方針,堅持「采擷精品、惠及人人」的經營理念,以「依法經營,誠信為本,不斷創新,尋求雙贏」的經營態度來組織我們的工作,不斷追求卓越品質和優質服務,努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順應醫葯流通領域的形勢,在百舸爭流的醫葯商業行業,一路風清帆正,營造熱情、開放、真誠協作、開拓進取的共贏氛圍,與所有的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一個更加寬廣的發展平台,不斷實現新的跨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雙贏。
Ⅳ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醫葯經營的現狀和趨勢
我國醫葯商業行業經營狀況分析、醫葯行業發展趨勢、醫葯行業存在的問題
目前,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50%以上的我國醫葯商業上市公司共9家,即華東醫葯、第一醫葯、美羅葯業、上海醫葯、一致葯業、海王生物、浙江震元、桐君閣和南京醫葯,本文以9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我國醫葯商業行業的經營狀況。
利潤下滑資產負債率高
2004年,受宏觀經濟政策、行業競爭以及行業整合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響,醫葯商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2%,但是行業平均凈利潤仍然處於下降趨勢,同比下降18%。
近年來,由於市場放開、葯品招標采購和平價葯房的降價風潮,醫葯商業的毛利率一路下滑。2004年,醫葯商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58億元,但凈利潤率仍然保持1%的較低水平。自2000年以來,醫葯商業的資產負債率連年上升,2004年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66%(詳見表1)。
政策環境因素影響明顯
產生這種全行業增收不增利局面的首要根源是醫葯不分,這是制約醫葯商業發展最不利的因素。醫生一身兼兩職,既開方又賣葯,醫院拿走了葯品流通領域大部分收益,就是所謂的"以葯養醫"現象。
其次,國家發改委、衛生部於2004年10月9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醫葯價格監管減輕社會醫葯費負擔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明確繼續降低政府定價葯品價格;將醫療機構葯品采購支出80%以上的品種(中葯飲片除外)納入集中招標采購。政府希望通過葯品集中招標采購,糾正葯品購銷中的不正之風,減輕群眾醫葯費負擔,這也降低了醫葯商業公司的利潤空間。
第三,隨著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流通領域的經濟主體、經營渠道、商品價格逐步放開,基本建立平等競爭、自由購銷的流通體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醫葯商業批發和零售業務受到制葯企業的擠壓。
成本增速高於收入增幅
9家上市公司2004年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5.22億元,比2003年上升22%,主營業務成本總計 241.83億元,比上年上升26%,意味著成本的上漲速度快於收入的上升幅度。9家公司中除美羅葯業和一致葯業外,主營業務收入均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而第一醫葯、上海醫葯、浙江震元、海王生物、南京醫葯、桐君閣等6家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成本增長幅度快於收入增長幅度(詳見表2)。只有華東醫葯的毛利潤空間在擴大,其主營業務成本得到較好的控制,主要由於其在2003年完善了信息系統,實現零售調撥供應的兩大業務流程的調整,配送中心管理嘗試市場化運作,費用下降近百萬元。
另外,上海醫葯的主營業務收入108.15億元,佔全行業的39.3%,位居首位,但其毛利率僅10.4 2%,比2003年微增0.09%,作為行業中市場份額最大的上市公司,其毛利率卻在倒數第3位,一定程度反映了進貨量大、毛利率低這一整個醫葯商業的特點,主要是沒有建立現代醫葯物流體系,信息系統升級緩慢,運營成本高,經營效能低。
企業區域市場優勢鮮明
在9家上市公司的年報中,浙江震元和桐君閣年報列示有一定量的國外收入,其他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都來自國內,且在不同區域形成比較優勢,正逐步打造各自的勢力范圍。由於各家公司的年報地區標准不一,為了統一標准便於比較,這里將大連歸入東北地區,上海、山東、安徽和江西歸入華東地區。
通過2002~2004年的數據比較,各家公司都有自己收入的主要地區來源:上海醫葯、第一醫葯和海王生物是華東地區,桐君閣是西南地區,而美羅葯業是在東北地區。上海醫葯3年來已把業務范圍由單一的上海擴展到江西、安徽和山東,進一步加大自己在華東地區的優勢;海王生物在華東地區可謂異軍突起,2004年收入是2002年的近9倍;而美羅葯業雖然在東北地區收入有所減少,但其年報顯示來自其他地區的收入由2002年的2.2億元增長到2004年的3 .8億元。
行業面臨四大壓力
首先,醫葯分家在2002年個別試點的基礎上,數量可能會有所擴大,形式會有所創新。但是,如果沒有政策的強力突破,醫葯分家依然不可能有實質性進展,將繼續對醫葯商業帶來不利影響。
其次,預計葯品招標采購會進一步擴大招標的醫院和葯品范圍,國家對葯品價格的控制仍然不會放鬆,在競爭和政策雙重壓力下,葯品價格仍將繼續下降。
第三,醫保改革的覆蓋面將繼續擴大,同時,醫療保險基金征繳的難度也將越來越大。如果基金不到位,將會抑制葯費支出。
第四,由於醫葯商業企業必須在2004年底前完成GSP認證,而且目前葯品招標要求代理企業必須通過GS P認證,因此,未通過GSP認證的醫葯商業企業的壓力將加大。
發展呈現四種趨勢
首先,加強專業葯劑師的培養,是中國醫葯商業走向成功的關鍵。上文提到,醫葯不分是造成我國醫葯商業微利的根源,而葯劑師的匱乏又導致處方醫生只能既開方又售葯,所以必須增強葯品零售領域執業葯濟師的配備力量。
其次,完善物流系統,降低運營成本,是擴大規模、增加利潤的必經之路。物流業是利用信息和網路技術,運用現代化組織和管理方式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環節進行整合,並進行一體化經營。擁有先進的物流體系已成為參與商業競爭的重要砝碼。我國的醫葯商業既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如PSO系統、ESO系統、商業管理信息系統,又要結合自身發展水平,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構建適合自己的配送模式,真正建立科技型的商業企業。
第三,醫葯商業企業購並的規模和數量將進一步擴大,連鎖經營的大企業將漸顯優勢。隨著跨地區醫葯商業的發展,各地醫葯商業企業間的聯合、兼並、重組正在穩步進行。
第四,允許外資進入醫葯流通領域將使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加入WTO後,承諾自2004年對外資開放葯品分銷領域,外資以合資合作的方式進入醫葯流通領域的規模和數量都將逐漸增加。
Ⅳ 醫葯批發企業的前景和管理
一、葯品經營與管理專業就業前景
葯品經營與管理這個專業是比較偏向於市場的專業,在經營管理的這方面會學的內容會偏多,而在對葯學知識的學習要求會相對松一些,所以學校的一些實驗設備也簡單。這個專業畢業的就業前景還是非常不錯的,至於要怎麼發展還是要看個人的興趣和潛力了。
葯品經營與管理專業屬於生化與葯品類中食品葯品管理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醫葯公司、制葯企業、醫院等。不過你要是家裡有門路,而且條件不錯的話,你也可以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然後開個葯店,自己當老闆。要不然找工作也永遠是給別人打工,這些都是看自己的志向了。不過剛畢業先去給別人打工,積攢點經驗也是好的,還要強調一點葯品的利潤是很寬的。
2013年本專業高校畢業人數為4000-4500人,其中男23%、女77%,2013年本專業高校招生男女比例為文科64%、理科34%、文理綜合2%,近幾年本專業的就業率分別為2011(95%-100%)、2012(95%-100%)、2013(95%-100%)。
二、葯品經營與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葯品經營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領域包括:學生畢業後可在醫葯生產、醫葯經營、醫葯外貿及醫葯管理等企事業單位從事醫葯商品的購銷、調儲、檢測及質量控制等工作。中葯經營、醫葯經營、醫葯工業、醫葯外貿等企業部門。
Ⅵ 葯品批發企業的經營范圍有哪些
從事葯品零售的,應先核定經營類別,確定申辦人經營處方葯或非處方葯、乙類非處方葯的資格,並在經營范圍中予以明確,再核定具體經營范圍。 (3)醫療用毒性葯品、麻醉葯品;精神葯品、放射性葯品和預防性生物製品的核定按照國家特殊葯品管理和預防性生物製品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追問: 可是看了後還是不太懂能否畫下重點? 回答: D(處方葯·甲類非處方葯·乙類非處方葯)是經營的類別,如果從事葯品零售的,要先核定經營類別後,再核定具體經營范圍。葯品經營企業經營范圍的核定中的(1)就是葯品經營企業經營范圍。 追問: 經營的類別不屬於經營范圍內嗎? 回答: 屬於的,經營范圍中就包括經營類別(例如:麻醉葯品中就有處方葯和非處方葯等),但確定申辦人資格的時候要先核定經營類別再核定具體的經營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