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有一種小孩玩的在雕像上塗色的是什麼
手辦又叫GK,你說的是比較高級的那種,要自己上色的。
GK,GARAGE KIT的縮寫,字面意思就是套裝模件的意思,很多人會誤解其為所有樹脂材質的人型作品,但其特指的就是未塗裝的模件。因為在開模的復雜度上有著很高的難度,因此價格一般都很昂貴。因為樹脂材料的特性,很適合表現非常細致的細節部分和人物。大部分手辦都是工廠提供的半成品白模,需要自己動手打磨、拼裝、上色等一系列復雜的工藝,而且難度遠大於一般模型製作。單單從上色來說,需要一定的美術功底以及噴筆這樣昂貴的塗裝工具。
還有一種叫塗裝完成品,這個買來就上好色了。
英文Pre-painted Figure,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已經塗好顏色,組裝好的。
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一般的已經塗裝好的,量產的,有精美包裝的一般是PF。相對於白色模形blank plate(玩家後期自行或找人代工去上色組裝等)的價格高出很多。
⑵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樹葉顫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那兒了。」這段詩是誰寫的
是葉聖陶寫的《風》。
原文: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聊
但是樹葉顫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哪兒了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聊
但是樹梢點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風正走過了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聊
但是河水起波紋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游戲
(2)兒童塑料石像塗色批發擴展閱讀
葉聖陶是20世紀20年代第一位寫童話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於1923年出版。 這部兒童讀物在許多青少年當中極受歡迎。另一個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講述了一塊石頭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這個簡單易讀的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嘲笑專家的傲慢自大與人們的麻木。
葉聖陶熱切的主張規范現代漢語包含規范的語法、修辭、詞彙、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他又編纂和規范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最重要的是,葉聖陶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白話文。 他的雜志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所有的這些貢獻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⑶ 人面獅身像為什麼「生病」
近些年來,埃及輿論界不斷地疾呼:「人面獅身像病了」,「快救救人面獅身像!」1981年10月19日中午一聲轟響,石像左後腿1926年修築的護牆塌方,形成一個2米寬,3米長的窟窿,更是牽動著埃及人民和全世界公眾的心弦。人們擔心,也許有朝一日,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遊客,將面對一片廢墟,默然憑吊了。
走近石像,仔細端詳,你會發現,經過漫長的無情歲月的洗禮,像臉上道道皺紋,昔日外層的紅色膠泥大部分已剝落,皇冠、聖蛇、長須也都不翼而飛,它的鼻子深陷,胸部和全身「肌肉」鬆弛,斑斑駁駁,遍體鱗傷。項圈和彩繪無影無蹤,只剩頭頂上一個四方形固定皇冠的深洞。關於它的鼻子,近200年來,以訛傳訛,廣泛流傳著一種說法,即它被拿破崙的士兵當作靶子用炮轟掉了。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據中世紀阿拉伯著名的歷史學家馬格里齊(1364-1436年)記載,那時石像的獅身部分被沙土所覆蓋,有一位名叫沙依姆·台赫爾的蘇菲派教徒,反對偶像崇拜,怒於有人經常來此朝聖,於是爬上沙丘,猛砍暴露在外的鼻子,毀壞人面的形象,以阻止信徒們的朝拜。馬格里齊還說,此事發生後,飛沙掩埋了附近的農田,造成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地百姓把它歸結為太陽發怒的緣故。此後,尚有些歷史學家提到了類似的史實。可見,300多年後才入侵埃及的拿破崙在這一點上應是無罪的。
石像「生病」由來已久,「醫治」也非始於今日。它的兩個前爪間尚存一塊記夢碑,記載著一段有趣的古代「治病」故事:第十八王朝時,金字塔附近黃沙遍野,羚羊和其他野生動物出沒其間,石像被石子埋到脖頸。有一次,伊蒙胡太伯二世的年輕王子托胡特莫斯到此狩獵。晌午時分,四周無蔭涼去處,他就來到石像陰蔭下小憩,朦朧中忽見石像開口對他說:「我是偉大的霍爾·艾姆·艾赫特。沙石憋得我透不出氣來。假如你能除去我身上的沙土,我將封你為上下埃及之國王。」王子當即允諾,醒後他重申一定清除石像身上的沙石。後來,他果然當上了國王,成了托胡特莫斯四世。他履行諾言,下令清理沙石,並在石像的南、西、北三面築起一道土坯牆,以防沙土再次堆積。土牆迄今殘存,每塊土坯上都刻有托胡特莫斯的名字。同時,他還決定在石像前建立這塊花崗石記夢碑,敘述這一歷史。學者們對這段史實頗多懷疑,認為托胡特莫斯不是太子,可能他編造了這段故事,假借太陽神授予他王權的名義,使其奪嫡篡位合法化,但都一致認為這是歷史上首次給石像「醫治」。
第二個清理、修繕者大概是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國王之子赫姆瓦斯王子。
公元前450年,希羅多德游歷吉薩金字塔時,隻字未提及近在咫尺的石像,可能當時它已全部被埋在沙土裡了。
托勒密時期,獅身上出現了石塊脫落現象,當時用小石塊修補兩側、前肢和尾部,並在兩前爪間築一祭壇,其遺跡猶在。本朝末年,民間流傳著石像下面鑿有密室和墓穴,甚至說有一條秘密的甬道與哈夫拉金字塔相連。羅馬統治時代,這兒為旅遊勝地。羅馬人建造了一座半圓形階梯劇場和其他羅馬式建築。一些羅馬名士不斷到此造訪,有的留下了雕刻石碑,有的在前肢上題詞留名,甚至有人在前爪上刻下了一首贊美它的詩篇。
到了近代,1818年,英籍義大利人卡菲里亞在此掘寶4年,發現了石像頭上掉下的聖蛇浮雕和一塊長須,他討好地把它們奉獻給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
1926年,由法國人擔任局長的埃及文物局主持修築了獅身後肢的護牆。
1936年,埃及著名的考古學家薩里姆·哈桑清理石像附近的聚沙,發現了一座土坯小廟和許多石碑。廟位於石像東北,為伊蒙胡太伯二世所建。廟牆上刻有各種圖案。廟內的一塊碑上記載著他年輕時前來拜謁之事。另發現不少臣民刻的石碑,碑上繪有人面獅身像。有的碑上還刻著一兩只或多隻耳朵,象徵著神耳在傾聽臣民們祈求賜福於他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預防附近英國炮兵陣地上的炮火震塌頭顱和德國飛機轟炸,在頭像突出頸脖1.5米的頷下臨時築起一堵高牆,支撐頭顱,到1947年拆除。
70年代以來,為石像「看病」接二連三,小修小補不間斷地進行。歷史上除對石像排除沙土外,對像本身的「醫治」方法,一直採取用類似原石質的石灰石貼於外表剝蝕的部位。1975年在頸脖試驗一種新的化學葯物注入法。其方法是將盛有氫氧化鋇溶液的器皿置於部位的上方,把一塊白紗布的一端放入溶液里,另一端擱在注入部位上,四周用塑料蓋住,溶液通過紗布滲入石像,氫氧化鋇同石頭里的碳酸鈣發生化學變化,將石像的「表皮」轉化為堅硬的保護層,抗擊自然的侵襲。這種「醫治」效果如何?有人警告說,切莫拿稀世的無價之寶當兒戲,這種「醫治」可能招致更嚴重的後果,幾十年後,這一層將整片地脫落。面對這種情況,各方人士大聲呼籲:要對石像「全面會診」,找出一條萬全之計,使這尊國寶世世代代傳下去,再不能採取頭疼治頭,腳疼治腳的臨時應付辦法了。
從地質、水文、氣候、風力、石料等方面檢查和「會診」的結果,得出石像患有「慢性病」,正處於衰老過程中。其主要症狀是:頸、胸不斷疏落,全身消瘦、剝蝕。病因大致如下:「先天」不足,即石料質地脆弱、鬆散,頭顱的石質較堅硬,胸與軀體的石料最差;受到灼熱的陽光、懸殊的日夜溫差和晨露、潮濕的影響;強勁的飛沙走石不斷向它襲擊;石像低於高地45米,雖然此地雨量稀少,但不到一公里遠的納茲萊·薩馬鎮無排水系統,周圍又有農田,隨著阿斯旺高水壩的建成,尼羅河水穩定在地表層,造成石像下面部分地下水位上升,滲入體內,與石灰石起化學變化,已發現石像外表出現鹽晶。在石像旁挖了三眼井,距地面3~4米深即出水;附近工廠、企業、別墅、夜總會也給石像帶來污染。
1982年年初,埃及當局採取果斷行動,先從已故的薩達特總統的別墅開刀,用推土機把胡夫金字塔周圍的別墅、夜總會、娛樂場統統推倒。
「會診」中還出現了新的擔心。當初石像的下頜鑿有長須,既象徵著國王的威嚴,又支撐著幾百噸重的頭顱。據考證,它呈長條形,全長4米,最寬處為2.75米,重約30噸,但它已四分五裂,分散各地。開羅博物館存有兩根,可能為托胡特莫斯四世修補的。大不列顛博物館收藏一根,長75厘米,寬40厘米,重約400~500公斤。據說,英國還「代管」一根。於是,埃及文化部長親赴英國談判索要鬍子。出人意料,英國這回破例「開恩」,答應歸還。有人私下披露,英國之所以如此痛快地允諾,原因是這塊碎石並非是件完整藝術品,留著它意思不大,不如做個人情。但是,英國又擔心,假如它這一次開創了物歸原主的先例,各國都來紛紛索回被掠奪的文物,大不列顛博物館豈不要歸還一空,關門大吉?至於英國保存的聖蛇浮雕和大量埃及文物呢?未見下文。
石像的「病因」找到了,長須局部也將歸還,下一步該是「醫治」了。專家對此看法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主張將石像周身上下塗滿黏膠,防止表層繼續剝落;有人建議製作一個巨大的玻璃罩把它全部罩住,裡面安裝空調設備;有的人則認為把各段鬍子拼湊後,用不銹的鈦條把鬍子與獅身串聯,固定住,這樣既支撐了下頜,又不影響美觀。看來,數千年的痼疾,非一朝一夕能治癒,治療方法仍在審慎選擇中。
⑷ 白色卡通雕像,在上邊塗顏色得那是種東西叫什麼
丙烯顏料、或者是噴漆,沒有個實物圖不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