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舊州是哪個省
舊州是貴州省。
舊州鎮,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地處黃平縣西北部,東與新州鎮接壤,南與上塘鄉、野洞河鄉相鄰,西與浪洞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相望,北與一碗水鄉、遵義市余慶縣比鄰。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25千米,距州府78千米。 總面積224.29平方千米。
春秋時期為且蘭國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舊州鎮。1992年,撤區(舊州區)並鄉(舊州鎮、紅梅鄉、石牛鄉、石板河鄉)建立舊州鎮。
氣候特徵
舊州鎮多年平均氣溫15.7℃。無霜期年平均29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9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2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160天,最長持續乾旱天數200天(2011年),最大降雪厚度7厘米(2010年)。極寒持續最長天數65天(2008年)。
舊州鎮鎮內主要河流海陽河流入清水江至洞庭湖,上游由上塘鄉老祖關和黔南州翁安縣南水村流入海陽湖經何家榜村、桂花村、平西壩村、老里壩村、校場壩村、白子橋村、川心村、巢虎屯村進入施秉縣、鎮遠縣至清水江,境內支流有紅梅河、冷水河,境內流長45千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舊州鎮
B. 舊州在哪
舊州鎮是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所轄的一個鎮,位於安順市東南面,距西秀城區37公里。東鄰劉官鄉和平壩縣,南接東屯鄉、雙堡鎮,西與寧谷鎮接壤,北抵七眼橋、大西橋鎮,鎮域面積1169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292.9公頃,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
基本信息:
舊州位於安順市東南面,距西秀城區37公里。古集鎮始建於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原名安順州。地理位置在東經105°14′~106°43′,北緯25°51′--26°42′之間,東鄰劉官鄉和平壩縣。2006年獲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08年成功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獲批准授牌。轄24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戶數9496戶,總人口40729人,居住有漢、苗、布依、仡佬等民族。
區域概況:
舊州鎮地處雲貴高原東部的窪地丘陵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處安順老落坡山脈南麓型江河岸,最高海拔為境內老落坡山頂1603米,最低海拔為型江河出口處1378米,相對高差為225米,中部海拔為1417~1477米之間,東部海拔在1378~1463米之間,西部海拔在1425~1520米之間。
自然條件:
舊州鎮地質以溶蝕地貌為主、次為浸蝕地貌,岩溶地貌,境內礦產資源儲量大、質量好,可開采度大的有原煤、硅酸鹽石、頁岩石和高鈣石灰石。境內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性風濕氣候,受東南季風影響,年平均氣溫14.3℃,極端氣溫最高34.3℃,最低-2℃,無霜期269.9天,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
舊州鎮境內河流有型江河域,屬長江水系,支流有五翠河、南門河、隴灰河、龍潭河、橫水河、羅官河,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中小型水利設施有羊保水庫、鵝項水庫、仙人壩水利溝渠。境內農業生產,漢代已「耕邑聚」.元初,因為州府所在地,農耕技術得到較快發展。明朝以後,由於傳入江南較為先進的農墾生產技術,境內田疇平坦,水源充足的地理優勢得以開發利用,種養業有所發展,清朝晚期,鴉片種植泛濫成災,民國時期境內農業生產留在清代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縣政府立足於農業生產的自然優勢,大力扶持農業發展。1958年建成鵝項水庫,1959年建成型江河仙人壩灌區攔截壩和左右乾渠,1985年建成羊保水庫。兩庫一壩自流溝渠總長47.17公里,灌溉面積8500畝。電力提灌站31個,灌溉面積4900畝。良好的農業水利設施和自然條件,培育了舊州「珍珠米」品牌,形成了優質米、優質山葯、優質折耳根種植基地,有安順「米糧倉」、「小江南」的美譽。
手工業狀況:
舊州鎮境內手工業歷史悠久,明初就出現桑蠶種養業,清代時中等以上的家庭婦女皆從事紡織業,紡織品為精棉、麻紗布、中粗棉布。境內工業企業最早是出現於晚清同治年間(1870年)的鞭炮製造業,100多年來,雖然朝代幾經更替,鞭炮製造業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維持2000餘人就業的分散民營企業,次之為發電業,因舊州鎮人口上千戶,周邊寨子相鄰,1959年就出現過發電業,後因設備陳舊、電價過高、線路造價等因素停止,再次為舊州農具廠,該廠始建於1957年,首先把個人打鐵的5盤爐子集中起來,打制合作社需要的農具統購統銷,到1974年發展成擁有114人,分成銀器、炸葯、爆竹、水泥車間,成為擁有專門辦公生產用房的綜合性生產企業,最高峰為1977年,成為安順縣最大的器具生產基地之一,由輕工局從安順市區招聘居民到廠就業,隸屬於輕工局,1978年該廠劃歸地方,由舊州區舊州鎮政府管理,1978年,因其炸葯車間火葯爆炸事故而倒閉。舊州水泥廠原建於1958年,1981年縣社隊企業局投資8.9萬元擴大生產,年產水泥3000噸,至1992年承包給私人經營,先後投入200萬元進行技改,到2002年達到年產水泥10000噸,擁有職工110人。
歷史文化:
舊州、古雲「安順州」,是安順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其東門外有碑記「今雲黔地,古雲梁州」,就足以證明舊州歷史悠久和其在安順政治經濟地位的舉足輕重了。歷史記載:舊州原是安順州所所在地,戰國時期為夜郎國地,秦時為夜郎縣,隋置賓化,唐置望江,宋改為普寧州,元改為普定府,順帝十一年,置安順州,成化吵徙安順州於普定衛,從此安順州才遷入今日的安順城。穿越歷史,我們不難想像舊州曾歷經過何等的繁榮昌盛景象,同時也孕育了舊州古代燦爛的文化。古舊州城內有鍾鼓樓、清元宮、萬壽宮、城隍廟、胡廣廟等古建築,同時私學和官學眾多。形成了舊州古文化。今天,舊州文化教育依然不失往日風采,鎮內有舊州初級中學和舊州中學、舊州小學、舊州幼兒園,擁有學生4300多人。由於鎮黨委、鎮政府的重視,各村紛紛建立村級小學,並新建了換代式的教學樓。同時,舊州鎮初級中學因教學質量突出,吸引了劉官、黃臘、雙堡、大西橋、東屯等周邊鄉鎮的學生來此就讀,且每年向安順市一中、二中和中專學校輸送大批成績優秀的學生。
歷史沿革:
春秋時為牂牁國轄地,戰國為夜郎地,秦漢屬象郡夜郎縣,三國、兩晉時隸屬牂牁郡,南朝隸屬夜郎談指縣,武德元年(618年),屬彝族之播勒部即普里部所屬之羅甸國,宋、齊、梁為寧州夜郎談指縣,隋置賓化,唐置望江,宋改普寧州,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隸雲南省,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設貴州安慰司普定土府安順州,州治即舊州,明洪武初年,安順建普定衛城,成化年間州府遷住安順,舊州易名為安順州,隸屬安順軍民府。民國3年(1914年),改安順府為安順縣,隸屬安順縣,為碧波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設舊州區公所至1991年12月撤區並鄉,詹家屯鄉、舊州鎮、隴灰鄉組成現舊州鎮。1951~1990年,在安順縣、市三分三合歷程中,均隸屬安順縣轄,1991~1999年,隸屬安順市,2000年後隸屬西秀區。
交通通訊:
鎮內交通條件良好,有良好的通迅設施。元、清、明時,就有驛道穿過境內,民國35年(1946年)修通過境安(順)廣(順)公路,1953年建成安(順)舊(州)公路,同年修通舊(州)雙(堡)公路,1985年修通舊(州)隴(灰)、舊(州)雲(峰)、舊(州)汪(寨)等公路,2002年修通舊(州)羊(保)公路2014年8月1日開通屯堡大道,則舊州鎮至安順市只要35分,以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形成延伸到各村的公路交通網路,通公路村的達100%.鎮內郵遞始於20世紀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成立郵電所,1958年升為郵電支局,郵遞路線49公里。60年代開通電話,1992年境內開通程式控制電話。
教育和文化:
舊州鎮教育方面,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境內有義學兩所,一所設在清元宮,一所設在壽福寺。民國初期有私塾25堂,民國3年(1914)建有縣立兩等小學堂1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2002年,境內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小學26所,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數7198人,教師38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84%.
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文化事業的進步。境內農村多以傳統的「跳地戲」、「玩花燈」、「舞龍」、「抬菩薩」、「唱山歌」為娛樂活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化衛生事業得到很大發展,建立公社衛生所、廣播站、文化站,部分村寨建有衛生室、廣播室。2002年,鎮政府所在地有衛生院1所,個體診所7所,農村衛生室17所;8個村安裝了閉路電視接收站,25個村(居)委會安裝了調頻廣播,電視機和收錄機普及各村寨。鎮政府所在地建有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娛樂室、老年健身場所、歌舞廳、游戲機室等,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經濟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鎮將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高舉「發展、團結、奮斗」三面旗子,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全面貫徹落實「抓機遇、提速度、上台階」的總要求,著力實施「古鎮→名鎮→重鎮→強鎮」發展戰略,以執政為民謀福祉,齊心協力抓發展,萬眾一心促跨越,推動舊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發展。
C. 貴州安順劉官鄉到平壩最早的車幾點 多久一班
5645
12:00 - 13:06
全程約: 2小時
貴陽花果園
28分鍾
從花果園至貴陽站
2小時
乘坐5645次列車 , 在新平壩站下車
9分鍾
從新平壩站至平壩縣委
平壩縣劉官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