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my代理團隊雨果和寶寶哪個好
寶寶團隊是總稱啊。想了解或加入可來v我
Ⅱ 雨果,好樣的 中學生作文 300字
《給雨果的一封信》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 我是一位21世紀的中國初中生。很榮幸,我閱讀了您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這封信,是令人激動的,是令人震撼的,是令人
Ⅲ 女孩麥雨果好聽嗎,寓意好嗎
這個名字挺好聽的,麥雨果。因為如果是也是一個文學家。知道吧,如果可以。綠葉不錯,挺好聽的。
Ⅳ 雨果做過的好事
雨果一身正義,謳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戰斗。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雨果曾發表著名的抗議信,怒訴英法聯軍強盜的罪惡行徑
Ⅳ 雨果的女兒是誰她的生活怎麼樣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是阿黛爾.雨果阿黛爾雨果幾乎就要成為這樣一個上帝的寵兒,如果不是在31歲那年遇到那位英俊的軍官的話。幸福只差了那麼一點點。
阿黛爾雨果,雨果家族最長壽的人,別人眼中的幸運兒,奢侈地擁有美貌、才華和一個空前絕後的父親,是不是很誇張?!
美女,絕對的美女,閱人無數的巴爾扎克曾經多次盛贊阿黛爾的美貌。
才女,那是相當有才,彈的一手好鋼琴,還會作曲,文筆出色,寫了幾十年的日記。
就是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在精神病院一住就是40多年,直到死在那裡。
這都源於31歲那年的一場邂逅,之後愛情成了一場浪跡天涯的追逐。
不錯,是那個軍官先發動的攻勢,只不過是一場上流社會的追逐游戲而已。一見鍾情,之後騎馬打獵,彈琴賞花,最後來一場湖邊依依不捨的離別,不就是一場19世紀歐洲的標准戲碼嗎?
觀眾都要起身離席了,才有人跑上台說,剛才不過是一段預告片。坐定再看,才知道好戲在後頭。原來這個倒霉軍官,哪個不好招惹,非要去挑逗雨果的女兒。引火燒身了不是。要說這個軍官也不是什麼壞人,就算始亂終棄,就算見異思遷,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罪過。你情我願,誰也沒欠誰什麼。好聚好散嘛,不愛就是不愛了,沒有欺騙,也沒有傍名人之女的嫌疑,軍官算是個敞亮人兒。
不依不饒的那個是雨果小姐。
從歐洲到美洲,從英國到加拿大,阿黛爾發動了一場曠日持久、令人發指的痴纏。她一直追隨軍官,一路隱姓埋名,顛沛流離,花光了所有的錢,耍了所有能耍的手段,得罪了所有能得罪的人。她跟蹤他,哀求他,討好他,恐嚇他。諂媚地把美女當作禮物送給他,偷偷潛入他的房子在他的外套口袋裡塞滿愛的小紙條,偷窺他與別的女人幽會,用假懷孕來破壞他的婚事,總之無所不用其極,最終淪落為被頑童們圍攻的異鄉人,在破巷裡被野狗追趕。如果不是雨果的女兒,我們的心還要好受些。身為雨果的女兒只能讓她的境遇更糟。
陷入愛情的她置親情於不顧,無情地拒絕了家人無數次要她回家的哀求,不斷要求家人寄錢以支撐她的尋愛之旅。在母親彌留之際,老父親不止一次寫信苦勸女兒返家,人間至親的呼喊卻始終沒能戰勝負心漢的魅力,在這場拉鋸戰中,阿黛爾始終立場堅定地站在愛情的陣營里。
更恐怖的還在後面。痴心不死的阿黛爾眼見無法挽回愛人的心,竟然荒唐到想用催眠的辦法讓軍官娶她。最後用光了所有技倆的她,追蹤著軍官的馬蹄痕跡來到他的面前,直勾勾地盯著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大把鈔票舉到他面前。她真的已經是無計可施了,利誘色誘均宣告無效之後,除了赤裸裸的金錢,她已經不知道還能給予什麼。
在這里我們要非常不唯物地說,不可以忽視血統的力量,它註定了有些人生而高貴,比如雨果小姐。即使做了上述種種,卻絲毫不顯猥瑣卑鄙。這個女人擁有非凡的魅力,全天下只有那個軍官視而不見。
人生是殘酷的,它不是有意針對誰。
阿黛爾用她血淋淋的事跡證明了,愛情,不僅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甚至不可以用美貌、才華、名譽、地位來兌換。條件優,質量高,貌美又多金,有才又多情的剩女們呀,阿黛爾這枚極品剩女的前車之鑒是不是讓你悲喜參半?做女人難,做單身女人更難,但更更更難的是做一個單身名女人!摧殘折磨阿黛爾直至分裂崩潰的除了得而復失的愛情之外,還有與生俱來的頭銜——雨果的女兒。身為雨果的女兒卻一再令這一稱號受辱,她寧願自己出生於普通人家,瘋也瘋的少些負罪感。
就在雨果小姐無計可施的時候,這邊廂倒霉的軍官也是滿腹委屈。他被阿黛爾追的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自從被這個名門之後粘上,就再沒談成過一場戀愛,再沒得到過一次升遷,再沒安心幽會過一個情婦,再沒睡過一夜安穩覺,還弄得一身罵名,想不成為怨婦們的又一個靶子都不行。嗚呼哀哉!都說怨婦不容易,這負心漢的辛酸誰又體諒呢?世界上就是有一小撮人天生多情,同時具備多情的資本,說到底英俊瀟灑招人喜歡也不是他的錯呀!這種風一樣的男子結不結婚都是女孩&女人們的最愛。軍官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浪盪子,只是想談幾場戀愛,然後娶妻生子,過正常人的生活。頂多算是用情不專吧,但這世界上有誰會嫌艷遇多呢?錯就錯在他這么一個入門級登徒子,非要涉足藝術圈,本來就一普通流氓,硬要冒充文化人!害苦了阿黛爾,也耽誤了自己。一個愛的艱辛,一個逃的狼狽,何苦來!
Ⅵ 雨果的詩
雨果的詩《懲罰集》第一首的第一篇:這是你蓄謀已久而終於選定的日期,
啊,暴君!該攤牌了,— 今夜一片寒氣,
行了,起來吧!由於已覺察暗中的欺詐,
自由這守門狗正在狂吠,露著長牙。
卡利埃雖給上了鏈索,它卻仍在嗥叫。
別在等了!下手的時刻已經來到。
瞧,十二月使最污濁的迷霧越來越厚;
請像一個溜出城堡的男爵小偷,
襲擊吧,將你包圍的敵人突然抓住。
起來吧!兵營那正駐扎著隊伍,
背著包,又醉又狂,昏頭昏腦,
只等一個強盜蹬上寶座,披上黃袍。
用手遮著燈,趄著身子輕輕的走,
拿起你的刀,這時機真是再好沒有:
共合國沒有注意你烏溜溜的賊眼,
信著你大王的誓言,正高枕安眠。
騎兵啊,步兵啊,出來吧!趕走匪幫!
追捕代表!士兵啊,請用繩索捆綁
你們的將軍,扔進關押苦役犯的地窖!
用槍托捅著腰,推入馬薩的牢獄!
用一頓馬刀將特別最高法庭驅逐!
法國勇士呀,市井小人呀,你們將政變
竟然看作惡魔揮舞的一把利劍,
剛從爐中抽出,紅得像燃燒一般!
辯護士爭著人權;得割斷他們的喉管。
搶劫老手,雇傭兵,叛徒,奸細,
打吧!殺吧!將鮑丹殺死!將杜蘇殺死!
這伙人在宮外干什麼?叫他們滾開!
士兵啊,用機槍給我掃射這批無賴!
開火!開火!父老啊,接下來就選舉!
斬去人權,砍去榮譽,劈去法律!
讓鮮血在林蔭大道上像河一樣流!
水壺里裝滿酒!擔架上堆滿屍首!
誰要燒酒?多雨時節就該喝個夠。
士兵呀,給我槍斃了這個老頭。
給我殺了這個小孩。這女人是誰?
是母親?殺了吧。讓所有這些討厭鬼
發抖吧,讓馬路將他們的腳跟染紅!
干吧!這可恨的巴黎又頑抗又騷動。
我們對它,猶如暴力對智慧,不屑一顧;
任它受盡蔑視,陰郁而力圖報復!
外國曾敬重巴黎:我們要標新立異
將它拖在馬尾下,抹它一臉污泥!
叫它完蛋!將它搗毀,壓碎,砸爛!
大炮呀,請迎面向它噴射你的炮彈!
(6)好的親雨果童裝批發擴展閱讀:
雨果生平: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省城貝桑松,雨果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雨果的興趣在於寫作。
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時出版了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之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
之後雨果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雨果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
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Ⅶ 雨果小時候
雨果生於軍官家庭。早期所寫的《短歌集》將中世紀理想化,歌頌波旁王朝復辟。後來,受進步思想啟發,逐步擺脫保皇黨觀點。1827年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劇本序言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成為積極浪漫主義的宣言。接著寫出《歐那尼》《國王尋樂》等劇本,表達了人民對暴政的不滿;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反對專制和教會,他認為可以用愛情、善良和仁慈改造社會。路易·波拿巴政變以後,雨果被迫離開法國。先後發表反對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崙》和詩集《懲罰集》。1861年至1869年完成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從人道主義觀點描寫資本主義的罪惡;《海上勞工》歌頌了海島人民在同大自然斗爭中所表現出的堅強意志和智慧;《笑面人》通過流浪藝人的悲慘遭遇,描寫人民的苦難生活。1870年回到法國。1874年完成長篇小說《九三年》,描寫法國革命高潮中的動人場景。其他重要作品有詩作《歷代傳說集》,歌頌歷史上人民反對罪惡統治者的斗爭。還寫有許多政論和演說稿。
1817年的一天,在巴黎法蘭西學院會議室里,本年度詩歌比賽文藝獎金的評比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幾十位老院士圍繞著一篇題為《學習之益》的來稿爭論不休。他們爭論的焦點是不肯相信這首詩的作者的年齡,盡管評選委員會一致認為,這篇作品完全可以得獎,但又怕受蒙騙,只給予表揚勉勵。在當時,能夠得到法蘭西學院表揚,也是極大的榮譽。於是,這位作者的名字就在巴黎傳開了。
他,就是法蘭西大詩人維克多·雨果。那年他只有15歲。
此刻,當雨果被褒獎和嘉許的氣氛所簇擁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卻是自己的母親。因為當他信心百倍地踏上人生旅途時,他認為對於他的才華和將來的光榮,世上至少有一個人不抱懷疑,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
雨果出生於一個職業軍官家中,祖輩幾代人沒有一個從事文學創作的。他是在母親的引導和培育下,依靠自己的聰慧和勤奮叩開文學大門的。
母親性格堅定,不受羈束,精神飽滿的臉上略帶點兒驕傲。如雨果在一首回憶童年的詩中所說:在我金色的童年——唉!它轉瞬即逝,花園、老教士、母親是我的老師。
她既不願自己的兒子們當訟師,也不願讓兒子們成為官吏,她只願他們成為大作家。日復一日,她讓兩個兒子自由自在地在小房間里工作。晚飯後,他們隨她一道去散步。
母親對他在思想品德上管教是很嚴格的。有一次,雨果看到別的同學穿著時髦的服裝,不禁動了心。但是,一向在精神需要方面對孩子有求必應的母親,很不以為然地提醒雨果:「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學,而不在他的衣飾。」
在雨果小時候,母親每天只給他兩個蘇(法國貨幣,一法郎的二十分之一)。雨果從不亂花錢,漸漸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他用的筆記本子,都是自己買紙用線訂成的,他就在這樣的本子上練習寫詩。只是從第十一個本子起,他才開始保存自己童年時代的作品。他們兩個兄弟都是以詩歌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母親因為不能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邊,便常去學校看望他們。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其他方面取得成績後,兄弟兩個都只想到:「這可以引起母親的高興。」
14歲時,雨果就獻給她一部詩體悲劇《伊爾塔麥娜》。詩中有這樣的詩句:
啊,媽媽!請屈尊和悅地看一眼,這微不足道的習作。
這些花樸素、自然,一如我心。
媽媽,謹將其中一束獻給您。
當時,雨果創作詩的題材不外乎是一個正統國王戰勝了篡位者。從寫作技巧上看,連雨果自己也認為「寫得糟糕」。但他的母親卻不這么看,她從一個能如此罕見的努力、堅持不懈的年輕人身上,看到兒子的未來,她熱切地期待兒子的傑作問世。
雨果的母親要求兒子們順從、有禮貌和守時守信。他們都照著母親的要求做了。雨果曾經回憶道:「嚴厲的、有保留的溫情,正常的嚴格的紀律,既不讓孩子們放任自流,也不使孩子們事事不知。經常進行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嚴肅的談話,這便是那種如此深沉、專注、細心的母親愛的主要特徵……」
母親決定不讓他們去寄宿學校,讓一位老教師教他們拉丁文,並且還在一個閱覽室里注了冊,以後便經常打發孩子們去那裡為她挑選書籍。他們趴在地板上,發現了盧梭、伏爾泰、狄德羅等人的著作,以及航海見聞一類的讀物。雨果正是從小時候產生了涉獵奇特和對稀少讀物的愛好,他小時候讀過的許多書,都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小說和戲劇的題材。
雨果愛寫詩,但學校老師不允許,硬用習題壓他。母親覺得孩子寫詩沒有錯,正當的興趣父母應當支持。她鼓勵兒子拋開那些無價值的習題,去從事心愛的詩歌創作。
17歲那年,他參加詩歌創作獎比賽。母親覺得這是讓孩子鍛煉的好機會,就鼓勵他積極參加。可是,母親突然生病,雨果日夜守護在母親身邊,耽誤了寫作。母親從昏迷中醒來,第一句話就關切地問:「詩集寄出沒有?」雨果說:「因為照顧母親,我沒有寫。」母親因為自己影響了兒子的事業而感到非常不安和痛心。雨果知道母親難過,等她睡著以後,便在床邊做起詩來。清晨,母親睜開眼,看見床頭上的詩稿,心滿意足地笑了。她對雨果說:「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毅力才行!」
雨果在一夜之間寫出的詩,名為《亨利四世銅像修復頌》。在那次比賽中,這首詩竟然奪得首獎——金百合獎。
雨果在母親的教育下,詩才發展很快。朋友們知道內情的,都說他母親是位「文藝女神」。的確,正是她,培養、造就了這個天才的兒子。
1821年夏天,母親因肺炎不愈而去世了。夜晚,剛滿19歲的雨果,獨自一人站在公墓旁,悲哀得抬不起頭來,母親的聲音彷彿又出現在他的耳邊:「勤奮耐勞,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Ⅷ 雨果最好的一本作品
悲慘世界
Ⅸ 維克多雨果的家庭情況
維克多·雨果2007年02月21日 星期三 15:59雨果(1802~1885)Hugo,Victor 法國作家。1802年2月26日生於貝桑松,1885年5月22日卒於巴黎。雨果幼年曾隨當將軍的父親到過義大利、西班牙等地。母親是波旁王朝的擁護者,對他少年時期影響頗深。1814年,雨果隨家庭到巴黎。
早期創作 從中學時代,雨果便愛好文學創作,開始寫詩。1819年,與詩人維尼等人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經常在刊物上發表詩作,很多是擁護波旁王朝、歌頌保王主義和天主教的。182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獲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後相繼出版《新頌歌集》和《頌詩與長歌》,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間,還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冰島魔王》與《布格·雅爾加》。1824年,自由主義日趨高漲,他的政治態度也有所改變,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偽古典主義。1827年,雨果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是他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撰寫的。劇本因不符合舞台藝術要求,未能演出,而這篇序言則成為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序言里提出浪漫主義的美學主張,宣揚滑稽丑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力圖擴大藝術描寫的范圍。從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豐富的戲劇、詩歌以及小說創作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實績。主要有批判專制王權的戲劇《瑪麗蓉·德·路爾墨》(被禁演),歌頌希臘民族解放斗爭的詩集《東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1830年,發表的《愛爾那尼》是浪漫主義戲劇代表作。劇本敘述16世紀西班牙貴族出身的強盜為父復仇而與國王抗爭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反封建色彩,藝術上打破了古典主義關於悲喜劇的界限,顯示了浪漫主義豐富多採的風格。此劇在演出時,古典主義派與擁護浪漫主義的文藝青年在劇場內外斗爭激烈,最後演出大獲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的勝利,成為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問世。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爾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故事情節復雜,人物性格誇張,整部作品以色彩濃郁的筆墨寫出,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在《巴黎聖母院》之後,雨果又相繼發表了浪漫主義戲劇《呂克萊斯·波爾吉》、《瑪麗·都鐸》、《昂傑羅》,詩集《秋葉集》、《黃昏之歌》、《心聲集》、《光與影》,小說《窮漢克羅德》以及雜文《文學與哲學雜論》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會的精神。 流亡期間的創作 七月王朝金融資產雨花台烈士陵園階級統治的建立和鞏固,使雨果逐漸在政治上採取了妥協態度。184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此後,他在文學創作上比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後,他逐漸走向共和的立場,在總統選舉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崙,不久,又成為他的反對派。1851年路易·拿破崙發動政變,宣布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被迫流亡國外,達19年之久。
Ⅹ 雨果詳細簡介及其創作,妻子家境
維克多·雨果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了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雨果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布里昂。他曾說「要麼成為夏多布里昂,要麼什麼也不是」。1827年,雨果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時期,雨果並不支持革命所使用的暴力。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200萬巴黎人民上街,參與偉大詩人雨果盛況空前的國葬。人們高呼「雨果萬歲!」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先賢祠。
雨果的妻子阿黛爾
是其父好友的女兒,早在兩人出生之前兩家就已口頭約定了婚事,在一個鞦韆上長大的維克多和阿黛爾青梅竹馬、情投意合,然而當少年雨果在文壇初露鋒芒的時候,兩人的戀情遭到了母親的阻攔。母親去世後,雨果費了很大一番周折才同有情人成為眷屬。在《秋葉集》中詩人感懷抒情,大量的回憶再現了當年熱戀的情景。
然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先是阿黛爾陷入了和雨果好友聖勃夫的情網中無以自拔,詩人因此而搬家。 「往昔如痴如醉的情感在心裡重又盪漾,我噙著淚花親吻著一封封的情書……」,淡淡的惆悵已掩蓋不住內心的苦痛。
後來,雨果在排演戲劇時結識了女演員茹麗埃特·特魯埃,一個茶花女式的女子,重又擦亮了愛情的火花,其後兩人保持了長達50年的情人關系,成為真正和他患難與共、廝守終身的愛人。《暮歌集》《心聲集》《光與影》……詩集一本接一本,筆調舒緩柔和,處處彌漫著浪漫的氣息。其間,茹麗埃特始終陪伴在他身旁,即使是漫長的流亡生涯,這份愛情支撐著雨果走過大半個人生,在那些充滿詩情畫意的詩集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兩人隱隱相伴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