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南方批發 > 南京全自動攤鋪機批發

南京全自動攤鋪機批發

發布時間:2021-05-12 06:16:09

Ⅰ 青海省財政多方籌集資金81億元投資公路建設 資料提供:秦皇島海天路礦--高效自動轉向攤鋪機

上個月底,游泳小將陸瀅憑借一張與劉翔書記同台出席某聯誼活動的照片走紅網路,在網上掀起了一陣人肉陸瀅「胸器」的熱潮。這次陸瀅的風頭已經完全蓋過了剛剛當上官的劉書記,陸瀅也隨著成為體育圈裡的話題女王,人氣直逼當年的跳水冠軍郭晶晶。但是陸瀅用的時間遠遠比郭晶晶要短,這次陸瀅一夜走紅靠的不是體育健將過硬的體育成績,而靠陸大美女的獨門「胸器」。在這張讓陸瀅名聲大噪的照片背後,網路推手青春弘志可能是陸瀅之外的第二個贏家。據業內人士透露,青春弘志這次推出的陸瀅,獲得的報酬已經超過6位數。

Ⅱ 攤鋪機操作證

應該去當地的公路局或者交通局吧 我就是攤鋪機的司機 我的證書是公司給辦的

Ⅲ 花磚攤鋪機工作原理是什麼

水泥花磚
水泥花磚,即純手工水泥花磚,又叫蠟畫法水泥磚(Encaustic Cement tile ) 源自18世紀歐洲純手工磚的方法,其特點顏色豐富多彩,色厚潤澤,磚耐用持久。經過時間洗禮,越發光滑潤澤,質感細膩分明。由上個世紀30-40年代陸續傳入中國,很多上個世紀的老建築都有手工水泥花磚的身影,如舊上海灘,南京總統府,廣州沙面,中山大學等老建築。

Ⅳ 影響攤鋪平整度的重要原因有哪幾點應該怎樣調整

一、基層施工質量因素
以往「基層不平面層調,下層不平上層找」的老方法,對平整度要求很高的高速公路來說是根本行不通的。
1.重視基層平整,廠拌混合料攤鋪機鋪築
二灰碎石半剛性基層的施工,過去習慣採用平地機作業,它的缺點是高程、厚度難以控制,且反復找平表面容易離析,同時混合料浪費也多。
對設計厚度超過30cm者可分二層鋪築,攤鋪寬度控制在6~8米時平整度效果較好。
2.控制混合料的最大粒徑及含水量
為提高基層平整度及方便攤鋪機鋪築,基層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徑宜適當減小。因為集料粒徑越大,混合料越易產生離析,且對攪拌、攤鋪備的磨損也大。因此,適當減小集料最大粒徑,有利於攤鋪機作業和基層頂面平整度的提高。
另外,混合料施工含水量的控制亦十分重要,含水量過小影響結構的板體形成,含水量過大碾壓成型困難,且易形成路面大波浪,致使基層平整度降低,甚至導致結構層收縮開裂。
二、施工機械作業因素
1.攤鋪機
基準鋼絲及裝置的准確程度。在施工中我們採用底面層「走鋼絲」,中、上面層「走雪撬」的基準控制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路面標高的控制是靠儀表來實現的。攤鋪機帶全自動調平裝置,能夠根據自動找平儀的指令達到設計高程,這樣鋪築的路面平整度好。如儀表反映遲緩,加上微調器使用不當升降太快均會反映到新鋪路面上,影響平整度。
振搗器、夯錘的頻率與攤鋪速度、混合料級配、溫度和厚度等有很大的關系,應按使用說明書規定認真選定合適的頻率。如果攤鋪較薄的上面層,振搗器、夯錘頻率過大會造成熨平板共振,使攤鋪機找平裝置處於不穩定狀態而影響平整度。同時,應經常檢查振搗器、錘皮帶過於鬆弛會使振搗頻率、夯實次數快慢不一,形成路面「搓板」。
2.壓路機
路面平整度好壞的關鍵在攤鋪機,但與壓路機的碾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合理的碾壓工藝與正確的碾壓操作是保證路面平整度的重要手段。
碾壓瀝青混合料應採用組合碾壓的方式,初壓時首先採用雙鋼輪壓路機,碾壓2遍,速度為1 5~2km/h;復壓緊接在初壓後進行,應採用重型輪胎壓路機,碾壓4~5遍,速度為3 5~4 5km/h.終壓採用雙鋼輪壓路機,碌壓2遍,速度為2 5~3.5km/h。碾壓時除按規范標准進行外,應注意碾壓路線和方向不得突然改變,以免使混合料產生推移或發裂。
瀝青混合料的溫度控制是瀝青路面施工過程中的關鍵.現場應有專人負責對未料車、攤鋪後、碾壓前、碾壓中及碾壓終了的溫度進行測試。碾壓應在混合料較高溫度下進行最為有利,一般初壓不低於120度,復壓不低於90℃,終壓完成時不低於70℃。溫度越高越容易提高路面的平整度與壓實度,溫度偏低導致瀝青混合料顆粒間摩擦阻力加大,使瀝青面層壓實度不均勻,且容易形成局部鬆散和發裂,影響路面平整度。
三、其它因素
1.瀝青拌和站的生產能力應與攤鋪能力相匹配
實踐證明,當瀝青拌和站的生產能力與攤鋪機的攤鋪能力相匹配時,攤鋪機能連續、均勻、不間斷作業,此時路面平整度就好。但在低溫季節施工,如供料不及時,攤鋪機待料時間過長,雖然ABG型攤鋪機裝有防爬鎖,但因混合料溫度下降會引起局部不平整,而且自動找平系統在每次啟動後,需行駛3~8m後才能恢復正常,因此切忌攤鋪機經常停機。只有加強拌和站管理,保證連續供料,運用中途不停機加油,操作手輪換休息等辦法,做到每天早晨開機,晚上收工關機,中途力爭不停機,以確保路面攤鋪作業連續不問斷。
2.攤鋪作業速度的影響
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要求:「攤鋪過程中不得隨意變換速度或中途停頓」。在施工過程中我們感到這是提高路面平整度的一個關鍵環節。
攤鋪速度過快,易造成攤鋪層表面的粗顆粒在熨平板下沿攤鋪方向滑動,使表面粗顆粒後方出現小坑小空洞,從而影響面層平整度和預壓密實度;但亦不能太慢,否則會影響生產效率。攤鋪速度經實踐比較後認為:上面層應控制在2~3.5m/min,中、下面層2~4m/min為好。
攤鋪過程中一般不宜隨便改變速度,因為速度變化必然導致攤鋪層面預壓密實度起變化,從而最終壓實度有差異,影響路面平整度。
3.運料車輛與攤鋪機的配合
攤鋪作業時,常因運料車輛操作不熟練而與攤鋪機配合不協調,使混合料灑落在攤鋪機行走履帶前,如不及時清除會使攤鋪機左右晃動,造成自動調平系統工作仰角發生變化,影響路面平整度。因此,必須專人負責指揮倒車,嚴禁運料車撞擊攤鋪機。
4.施工縫的處理
瀝青路面施工縫處理的好壞對平整度有一定的影響,往往連續攤銷路段平整度較好,而接縫處的一個點數據較差。因此,接縫水平是制約平整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處理好接縫的關鍵是要捨得切除接頭,用3m直尺檢查端部平整度,以攤鋪層面直尺脫離點為界限,以切割機切縫挖除。新鋪接縫處採用斜向碾壓法,適當結合人工找平,可消除接縫處的不平整,使前後兩路段平順銜接。
5.現場人工修補
施工過程中,不論何種原因,只要是混合料中混雜有少量的枯料、花料,攤鋪到路面後就必須徹底挖除,換上合格的混合料。人工填平混合料不可能達到攤鋪卡八1甫築的水平,必然會影響路面平整度。
6.橋頭與伸縮縫的處理
平整度好的路面,必須與減少和消除橋頭跳車相結合,才能解決好高速公路的行車舒適問題。滬寧高速公路與南京機場高速公路高度重視橋頭跳車問題,如採取先填路堤後鑽樁,採用工程性質良好的材料填築橋頭路堤,用手扶震動壓路機處理邊角以減少橋頭路堤目後的沉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路面結構類型與平整度的關系
施工中發現,採用相同的攤鋪機和相同的碾壓工藝,攤鋪不同類型的路面結構層,其各自的平整度不同。相同的厚度,開級配料由於其混合料松鋪系數較密級配大,所以平整度不如密級配。在同一級配條件下,厚度小的結構層比厚度大的平整度好。
瀝青路面平整度涉及的面很廣,影響因素很多,關繫到路基、路面施工全過程,我們只有在充分研究分析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葯抓好各環節。並加強施工現場管理,精心組織施工,才能保證路面平整度,提高路面工程質量。

Ⅳ 攤鋪機天津鼎盛9500熨平板幾米

紙的起源和發展-古時期發展史
西漢時期以灞橋紙為例,經專家檢驗,得出這種早期漢紙的特徵如下:

(1)紙質粗厚(厚O.14毫米),表面皺澀;

(2)表面有較多的纖維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繩頭;

(3)纖維組織鬆散,交結不緊,分布不勻;

(4)顯微鏡下觀察纖維帚化度低,細胞未遭強度破壞;

(5)纖維交織時透眼多而大;

(6)外觀呈淡黃色;

(7)無文字,木便於寫字,只能作包裹之用。

以上說明西漢是麻紙的萌芽階段,產量不太大,產地不廣,質量有待提高,仍不足以代替帛簡。但西漢羅布淖爾紙上,看到有被砑光的痕跡。可見紙的砑光自西漢即已開始。

東漢寫字用紙的記載,史不絕書。

《後漢書·鄧皇後紀》載,永元十四年(1O2年)鄧後即位,在這以前,"萬國貢獻竟求珍麗之物,自後即位,悉令禁絕,但供紙墨而已"。《太平御覽》卷6O5引《東現漢紀》也說鄧後即位後,"萬國貢獻悉禁絕,惟歲供紙墨而已"。這條記載在年代上早於蔡倫獻紙於朝廷的元興元年(1O5),可見東漢早已有了良紙。《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守宮令"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尚書令有丞"假署印綏及紙筆墨諸材用庫藏"。可見,宮廷內有專門掌管紙墨的官吏。《後漢書·延篤傳》注引《先賢行狀》曰?quot;篤欲寫《左氏傳》,無紙。〔其師」唐溪典以廢「片戔」記與之,篤以「片戔」錢記紙不可寫,乃借本誦之。"《北堂書鈔》卷1O4引延篤(167年卒)答張奐書:"惟別三年,夢想記憶,何月有違,伯英(張芝)來惠書四紙,讀之反復,喜不可言。"

東漢的字紙除在新疆、內蒙古出土外,近來在甘肅也有出土。1974年1月8日,當時的武威柏樹公社橋兒大隊社員在旱灘坡修水利時,發現一座漢墓,從中出土有木俑、牛車、木盒,陶器、剪進五銖錢等。有趣的是,在木牛車模型上粘附有帶字的古紙(黨壽山:《甘肅武威縣旱灘坡東漢墓發現古紙》,《文物》1977年第1期)。考古工作者根據對墓葬和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斷定該墓屬於東漢晚期,即公元2世紀後半葉。旱灘坡紙出土後,已裂成一些碎片,最大的約為5×5厘米,存在於木牛車車箱兩側,三層紙粘在一起,紙上有較大的漢隸墨跡,明顯可辨者有"青貝"等字。原料為麻類(潘吉星:《談旱灘坡東漢出土的麻紙》),紙質細薄(厚O.O7毫米),表面平滑;纖維束少見,有很少較細的纖維束;纖維組織緊密,分布勻細;纖維帚化度較高,細胞遭強度破壞;透眼小而少;大部分呈褐色,老化程度大,少部分呈白色,有柔軟性;用於書寫。旱灘坡紙的這些特點,一眼就可看出質量之高。從這里可以推知,在造紙過程中對破麻布、繩頭等原料,已採取鹼液蒸煮、精細舂搗,反復漂洗等工序,製成分散度較高的紙漿,再用濾水性好的細密抄紙設備抄出來的。

東漢末,造紙術更有提高。還出現了名紙,"左伯紙"就是其中之一。據唐代張懷瓘《書斷》卷一說:"左伯,字子邑,東萊人,……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末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179~253年)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千言。"

在2、3世紀時,"左伯紙"與"張芝筆"、"韋誕墨"齊名,為當時的人們,尤其是書法家所愛用。5世紀時的肖子良在答五僧虔信中描述說:"子邑之紙,研妙輝光;仲將(韋誕)之墨,一點如漆;伯英(張芝)之筆,窮神盡意。"所謂"研妙輝光",無非是形容左伯紙造得精細,潔白光滑。它可能是一種加工紙。《後漢書·蔡琰傳》載曹操欲使十吏就蔡琰(字文姬,蔡色之女)寫書,文姬"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按曹操、蔡邕父女和左伯都是同時代人,則曹操命蔡文姬寫字用的紙或許就是左伯紙之類的加工紙。由於有了紙,所以這時寫字就不再用帛和簡了。

在麻紙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文獻記載,東漢時還用樹皮纖維造紙。樹皮紙的出現,是東漢造紙技術史上一項重要的技術革命。它為紙的製造開辟了一個新的更廣泛的原料來源,促進了紙的產量和質量的提升。

漢代是否用活動的簾床紙模造紙,至今還沒有從文獻和實物上得到證實。以出土的漢紙作分析,那時用的是固定的織紋紙模來抄紙。用這種紙摸抄成紙後,貼近網篩的那面紙上印有織紋(經緯紋)而沒有簾紋。所以漢紙無簾紋。

魏晉南北朝時期

如果說,漢代在書寫紀事材料方面還是縑帛和簡牘並用,紙則只是作為新型材料剛剛崛起,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簡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到了晉朝就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晉代已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而是逐步習慣於用紙,以致最後使紙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

東晉末年,有的統治者甚至明令規定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犢,而一律以紙代之。例如東晉的豪族桓玄(369~4O4年)掌握朝廷大權後,在他臨死的那一年(4O4年)廢晉安帝,改國號為楚,隨即下令停用簡牘而代之以黃紙:"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晉時還是簡紙並用,東晉以降,便不再出現簡牘文書,而幾乎全是用紙了。

我國造紙原料資源豐富,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和推廣,這個時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都建立了官私紙坊,就地取材造紙。北方以洛陽、長安、山西及河北、山東等地為中心,主要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陳朝的徐陵(5O7~583年)《玉台新詠·序》說:"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山東早在漢末就產名紙,東萊人左伯在曹魏時還在世,"左伯紙"名重一時。而長安、洛陽是在兩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成為造紙中心的。

東晉南渡後,江南也發展了造紙生產。浙江會稽、安徽南部和建業(南京)、揚州、廣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紙中心,也產麻紙、桑皮紙和楮皮紙。北宋米芾《十紙說》:"六合(今揚州附近)紙,自晉已用,乃蔡侯漁網遺制也。網,麻也。"這時的浙江嵊縣剡溪沿岸,成為藤紙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紙為大宗。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廣大紙工在生產實踐中精益求精,積累了許多先進技術經驗,因此名工輩出,名紙屢現。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紙外,還有南朝劉宋時的張永。沈約(441~513年)《宋書·張永傳》:"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他造的紙為當時北方所不及。

1964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晉代紙繪地主生活圖,長1O6.5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張紙聯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紙本繪畫。1966~1969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間剪紙,式樣美觀大方,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而新疆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的筆法圓熟流暢,有濃厚的隸書風味,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也都是以麻紙揮毫。潘吉星先生對魏晉南北朝近百種古紙都進行了檢驗,證明其中90%以上都是麻紙(參見潘吉昌:《中國造紙技術史稿》第55頁),以木麻和薴麻為原料的居多。

除麻紙外,這時期還採用其他韌皮纖維原料造紙,如楮皮紙、桑皮紙、藤皮紙等。從晉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唐宋時為止,浙江嵊縣南曹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開創用野生藤皮造紙而久享盛名。

據文獻記載,晉朝還有一種側理紙,實即後世的發箋,以麻類、韌皮類等傳統原料制漿,再摻以少量水苔、發菜等作填料,用量雖少,但因呈現顏色,放在紙面上非常明顯。這種發箋紙在唐宋以後還繼續生產,直到近代。外國的發箋,最著名的是朝鮮李朝的發箋。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的加工技術也有相當發展,較重要的加工技術之一是表面塗布。所謂表面塗布,就是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粘劑或澱粉糊劇在紙面上,再予以砑光。這樣,既可增加紙的白度、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面緊密,吸墨性好。這種技術在歐洲的首次使用,是1764年卡明斯在英國提出的,將鉛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塗刷在紙上。而我國的塗布技術要比歐洲早一千四百多年,常用的白色礦物粉原料有白堊、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塗布方法是先將白粉碾細,製成它在水中的懸浮液,再將澱粉與水共煮,使與白粉懸浮液混合,用排筆塗施於紙上,因為紙上有刷痕,所以乾燥後要經砑光。這類紙在顯微鏡下觀察,纖維被礦粉晶粒所遮蓋的現象清楚可見。

對紙張加工的另一技藝是染色。紙經過染色後,除增添外表美觀外,往往還有實用效果,改善紙的性能。紙的染色從漢代就已開始。12世紀的劉熙《釋名》說?quot;演"字,就是染紙的意思。魏晉南北朝以後,繼承了這種染潢技術並繼續流傳下來。

晉時染潢有兩種方式,或者是先寫後潢,或者是先潢後寫。關於染潢所用的染料,古書中也有明確記載。東漢煉丹家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有"若櫱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之語。櫱就是黃櫱。東晉煉丹家葛洪(284~363年)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黃櫱染紙。黃櫱或日黃柏,是一種芸香科落葉喬木,其干皮呈黃色,味苦,氣微香。我國最常用的是關黃柏和川黃柏。關於染紙技術,這時期也有專門記載。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有專篇敘述染潢法。其中說:"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黃」櫱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復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凈。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淀解。其新寫者,須以熨斗縫縫熨而潢之。不爾,人則零落矣。"

黃紙不僅為士人寫字著書所用.也為官府用以書寫文書。下於民間宗教用紙,也多用黃紙,尤其佛經、道經寫本用紙,不少都經染潢。現在各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的魏晉南北朝寫經紙中,有不少是潢紙。這種風氣後來到隋唐時尤其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為什麼喜歡用黃紙呢?

第一,黃柏中含有生物鹼,主要是小柏鹼、少量的棕櫚鹼、黃柏酮、黃柏內脂等。小柏鹼呈苦味,色黃。棕櫚鹼也呈黃色,味苦,可溶於水。這種生物鹼既是染料,又是殺蟲防蛀劑。既延長紙的壽命,而同時還有一種清香氣味;

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說,金水水火土五行對應於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黃,黃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時凡神聖、莊重的物品常飾以黃色,重要典籍、文書也取黃色;

第三,黃色不刺眼,可長期閱讀而不傷目;如有筆誤,可用雌黃塗後再寫,便於校勘。這種情況在敦煌石室寫經中確有實物可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黃紙外,還生產了其它各種色紙。《初學記》卷二十一、《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應德詹《桓玄偽事》說?quot;玄令平準作青、赤、縹、綠、桃花紙,使極精,令速作之。"《鄴中記》:"詔書以五色紙,著鳳雛口中。"這里提到的色紙,除青、赤原色外,還有縹、綠、桃花等間色紙。

漢紙多粗厚,簾紋不顯,而晉朝和南北朝的紙,都比漢紙薄,且有明顯的簾紋,是什麼原因呢?從造紙技術上來分析,晉南北朝時,是用類似現今土法抄的可拆合的簾床紙模抄造。這顯然是造紙技術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這種抄紙設備的優越性,在於能抄出緊薄而勻細的紙面,減少生產工時,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設備投資。這種設備起源於何時,只能從出土古紙來判斷,迄今最早有簾紋的紙屬於西晉。看來它是在兩漢抄紙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翰墨真跡辨》中談到晉紙時寫道:"北紙用橫簾造紙,紋必橫,又其質松而厚,謂之側理紙……南紙用豎簾,紋必豎。"這個意見,數百年來被認為是鑒定碑帖書畫的權威論斷。如明朝人曹昭《格古要論》、屠隆《考盤餘事》、文震亨《長物志》以及清朝人的許多著作都沿用此說作為鑒別古紙的依據。

簾紋分為簾條紋和編織紋兩種。潘吉星先生在《中國造紙技術史稿》第63、64負中說:"從古紙簾紋的實測中,能分辨出紙簾是用什麼材料編制的。根據筆者對大量古紙簾紋的實測數據分析,在每1厘米內有9根以上簾條紋的,是用細竹條編制的紙簾子(9~15根/厘米);每1厘米內有5~7根(大部分是5根,即每根粗2毫米)簾紋的,是用芨芨草或萱草莖編制的紙簾子。後一種粗紋紙,多是在我國北方無竹地區抄造的。前一種紙多產於中原地區,尤其是長江流域。因此筆者認為,簾條紋的粗細,倒是辨別南北紙的重要方法之一。"潘先生的這些論斷有力地駁斥了趙將簾紋的橫豎作為鑒別南北紙的技術依據,而提出了帝條紋的粗細,是辨別南北紙的重要依據。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粗條紙簾,抄紙時濾水速度特快,易使紙質不夠緊密勻稱。為克服這一缺點,常常要將紙抄得較厚。趙希鵠所謂北?quot;其質松而厚"是也。簾紋紙模濾水速度適中,能造出一種白亮而極薄的的佳紙,表面平滑、堅韌,墨跡發光,以手觸之,沙沙有聲。這種佳紙在新疆出土的實物不少,至今看到實物,仍令人贊嘆不已。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所用的造紙原料,除家麻和野麻而外,從晉朝以來興起的藤紙,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全盛時期,產地也不只限於浙江。《唐六典》注和《翰林志》均載有唐代朝廷、官府文書用青、白、黃色藤紙,各有各的用途。陸羽《茶經》提到用藤紙包茶。《全唐詩》卷十收有顧況的《剡紙歌》,描寫浙江剡溪的藤紙時說?quot;剡溪剡紙生剡藤,噴水搗為蕉葉棱。欲寫金人金口渴,寄與山明山裡僧。"《全唐文》卷七二七收有舒元輿《悲剡溪古藤文》,作者悲嘆因造紙而將古藤斬盡,影響它的生長。膝的生長期比麻、竹、楮要長,資源有限,因此藤紙從唐以後就走向下坡路。

從歷史文獻上看,桑皮紙、楮皮紙雖然歷史悠久,但唐以前的實物則很少見到,隋唐以後皮紙才漸漸多了起來。敦煌石室中的隋開皇二十年寫本《波羅蜜經》,據專家化驗是楮皮紙;隋末的《妙法蓮華經》是桑皮紙;開元六年的《無上秘要》、唐代的《波羅蜜多經》也是皮紙。此外,傳世的唐初馮承摹神龍本《蘭亭序》也是皮紙。關於用楮皮紙寫經,在唐代京兆崇福寺僧人法藏《華嚴經傳紀》卷五也有記載。

唐代還有一種香樹皮紙。據《新唐書·肖仿傳》:羅州(今廣東廉江縣北)多棧香樹,身如櫃柳,皮搗為紙。唐代劉恂《嶺表錄異》:"羅州多棧香樹,身似櫃柳,其花白而繁,其葉如桔,皮堪作紙,名為香皮紙。皮白色,有文如魚子,雷(州)、羅州、義寧、新會縣率多用之,其紙漫而弱,沾水即爛,不及楮皮者。"唐人段公路《北戶雜錄》也說:"香皮紙,羅州多箋香樹,身如櫃柳,皮堪搗〔造〕紙。土人號為香皮紙。"這些唐人記載說明,廣東羅州產的棧香或箋香樹皮紙是名聞於當時的。

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篇記載,唐代四川l造的"薛濤「片戔」,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或當時薛濤所指,遺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也。"用木芙蓉韌皮纖維造紙,在技術上應是可能的。因為經脫膠後,其總纖維素達59.75%。

像魏晉南北朝一樣,隋唐五代也有時用各種原料混合造紙,意在降低生產成本並改善紙的性能。如新疆出土的唐大歷三年至貞元三年的一種有年款的文書紙,發現其中有用麻料、桑皮和月桂樹等纖維混合抄造的。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麟德二年《卜老師借錢契》用紙,也是用麻纖維和樹皮纖維混合抄造的。

南來趙希鵠《洞天清錄集》:"若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蓋東晉南渡後,難得北紙,又右軍父子多在會稽故也。"從此以後,很多人都相信晉朝已有竹紙。還有人把舊題西晉稽含《南方草木狀》中的"竹疏布"引申為竹紙,作為普朝有竹紙的證據(見袁翰青:《中國化學史論文集》第112頁)。唐以前關於竹紙的記載迄今沒有找到,更不見有實物遺存,因此,竹紙始於晉代之說難以成立。我們所看到的文獻記載是從唐朝開始的。9世紀李肇《國史補》卷下雲:"紙則有越之剡藤,蜀之麻面,……韶之竹「片戔」。"韶即韶州,今廣東韶關一帶。這一帶自古盛產竹,在明清時還以竹紙聞名。唐人殷公路《北戶雜錄》在談到廣東羅州沉香皮紙時,也順便提了一下此紙"不及桑根、竹膜紙。"1O世紀的崔龜圖對這一句加往日:"陸州出之"按陸州為隋時建置,在今浙江淳安縣西。唐時移治今建德縣,宋廢。今浙江仍產竹紙。由此看來,9-10世紀時,竹紙已在廣東、浙江初露頭角;到宋代以後才大顯身手,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隨著造紙原料的逐步擴大和造紙技術在各地的推廣,隋唐五代時的產紙區域遍及全國各地(參見王明:《隋唐時代的造紙》,《考古學報》1956年1期)。據李林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6,歐陽修《新唐書·地理志》、杜佑《通典·食貨典》三書的記載,在唐代各地貢紙者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十一州邑。當然這是個很不完全的統計。如果再查其他唐人著作,還可找出另外一些地區所生產的各式品種和名目的紙。如《唐六典》卷二十太府寺條,接李林甫注,則進獻者還有益州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細黃狀紙,均州大模紙,宣州、衢州案紙、次紙,蒲州細薄白紙。李肇《國史補》卷下說;"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片戔」,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片戔」,揚之六合「片戔」,韶之竹「片戔」,蒲的白簿重抄,臨川之滑薄。"從這里可看出,當時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廣東、山西、河南等九個省的十八個州邑,都將各種優紙,貢於朝廷。宋米芾的《十紙說》:"唐人漿錘六合幔麻紙,寫經明透,年歲久遠,入水不濡。"舉此一例,可見一斑。其實產紙的區域,遠不止這些地區。例如,山東麻紙早在漢魏時就已出名,就是到近代,也還行銷於北方。陝西關中地區,在唐代也產麻紙。在新疆出土的唐代文書中,有表明新疆在唐代就已造紙的證據。

關中在唐代雖產麻紙,但據《唐六典》卷九、《新唐書·藝文志》和《唐會要》卷35等文獻記載,朝廷大量的用紙主要是靠蜀中供給,元朝人費著在《蜀「片戔」譜》中就有"雙流紙出於廣都,……用最廣,而價亦最賤",的記載。為避隋煬帝的諱,改廣都日雙流,可見成都一帶自隋時就已產紙,在唐時則成為四川的一項重要特產貢於朝廷。

安徽也是唐代造紙中心之一。歙州、池州、信州、宣州等地,均以產紙著名。現在全世界聞名的國產書畫用的"宣紙",其歷史淵源就可以追溯到唐代宣州的貢紙。《新唐書·地理志》載,宣州土貢有紙和筆。宣州下置宣城、當塗、涇縣、廣德、南陵、太平、寧國、旌德等八縣。這是有關宣紙的最早記載。後世的宣紙,主要是以宣州涇縣為主產地。宣紙在唐代為書畫家所使用,可見它的質量之高。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雲?quot;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摹拓書畫用紙,要求薄而透明,紙質緊密,紙的質量不佳是不能勝任的。

隋唐五代時的造紙技術比魏晉南北朝時進步的另一表現是,這時期紙的質量及其加工技術大大超過前代,而且出現了不少名貴的紙張為後世所傳頌,在造紙設備上也有了改進。隋唐五代的抄紙器絕大部分使用的是活動簾床紙模,只是因編制紙簾子的材料不同而分為粗茶簾紋和細條簾紋。在長寬幅度上,唐紙都大於魏晉南北朝紙。

為了適應寫字繪畫的需要,唐紙明確地區分為生紙與熟紙。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就明確指出唐代生熟紙的功用。他講到裝裱書畫時說:"勿以熟地背,必皺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紙。"宋人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八雲:"唐人有熟紙,有生紙。熟紙所謂妍妙輝光者,其法不一。生紙非有喪事,故不用。"生紙就是直接從紙槽抄出後經烘乾而成的未加處理過的紙,而熟紙則是對生紙經過若干加工處理後的紙。

紙的加工主要目的在於阻塞紙面纖維間的多餘毛細孔,以便在運筆時不致因走墨而暈染,達到書畫預期的藝術效果。有效措施是砑光、拖漿、填粉、加蠟、施膠等。這樣處理過的紙,就逐漸變熱。 2011/8/8 14:27:01

閱讀全文

與南京全自動攤鋪機批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烏批發花市場在哪裡 瀏覽:445
昆明副食品批發公司電話 瀏覽:849
去東海批發水晶便宜嗎 瀏覽:558
中大t恤布料批發價格表 瀏覽:916
義烏兒童袖套批發 瀏覽:65
找北京布鞋批發店 瀏覽:16
貴陽什麼地方批發瓷磚 瀏覽:113
河北礦棉板批發 瀏覽:711
長春市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462
青島高頻電磁加熱批發 瀏覽:213
合肥礦用開關櫃批發 瀏覽:410
臨沂嘉興水果批發市場香蕉價格是多少 瀏覽:830
什麼水果批發可以加盟 瀏覽:597
永年螺絲批發市場地址 瀏覽:906
廣西殺菌燈工作燈廠家批發 瀏覽:506
歐妮批發商 瀏覽:538
外轉子空調風機批發商 瀏覽:297
浙江柯橋批發格子布的地方 瀏覽:728
陶瓷佛像批發廠家地址銅像 瀏覽:853
河北金鋼網鋁型材批發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