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東有什麼民俗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塊。及茂名一帶的年例是廣東地區一個最獨特的傳統節日,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廣東粵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譽滿全國,放眼現實便可知,潮粵菜為現今中國最大的菜系!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
據不完全統計,1995-2002年,廣東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60.41億元(不含基建部分),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8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在全國引人矚目。全省現有文化事業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事業,下同),文化隊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藝術創作演出、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場等骨幹網路;形成以國家辦文化為主導、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1997、2000、2001年均有項目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02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依靠低。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❷ 廣東有什麼習俗
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廣府廟會、佛山秋色、潮州大鑼鼓、英歌、燒塔、燒龍、飄色、粵西年例、佛山北帝誕廟會、廣州波羅誕廟會、盤古王民俗文化節、儺舞等。
1、南獅:是起源於廣東南海的傳統民俗文化。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必有扒龍舟、敲鑼打鼓,舞獅子助興,自古至今,長盛不衰。特別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鄉的傳承發揚,在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富有喜慶色彩的民間活動更加興旺。
2、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行通濟是反映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俗文化活動。
3、廣府廟會:是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活動之一,是廣東省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廣州市越秀區在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歷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廣府廟會開幕式設在元宵節當天,為期七天,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4、佛山秋色是廣東省佛山市的傳統民俗文化。指秋季農業豐收之時,當地民間舉行慶祝豐收遊行,俗稱「秋色賽會」或「秋色提燈會」,亦統稱為「出秋色」。
5、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中的一種,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弦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是潮汕地區最具群眾性的樂種之一。
❸ 年桔盆90公分底盤要用多大
宏業桔園位於中國盆桔之都廣東陳村,成立於1995年,是一個專業種植中大規格硃砂桔的種植基地。經過多年擴大經營,桔園規模達90餘畝,年產量約6萬盆,產品主要銷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部分銷往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地區。客戶主要為企業單位,機關單位,知名樓盤,連鎖旺鋪。提供裝卸上車,物流配送,擺設設計一站式服務。十餘年的用心經營受到海內外新老客戶的廣泛好評。
❹ 橘紅是一種中葯嗎所有的橘子皮都叫橘紅嗎
長期以來,人們對橘紅、化橘紅的認識混雜不清。在醫務人員中多數只熟悉橘紅,而且習慣將化橘紅也稱為橘紅。其實,橘紅、化橘紅是兩種不同的中葯材,均為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收載品種。
橘紅一名,始見於宋·《洪氏集驗方》。橘紅為芸香料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拉丁學名略)的成熟果皮的外層紅色部分。橘的成熟果皮稱為橘皮,因為新鮮的橘皮味較辛辣,故橘皮歷來以陳久者為良,因此橘皮又稱為陳皮。上海等地的橘皮在過去加工方法中,常將橘皮剖成兩層,以外層色紅部分稱為橘紅,以內層色白部分稱為橘白。而且這些地區的醫務工作者認為:橘紅性燥,有燥濕化痰之功;橘白則能化濕和胃而無燥烈之弊。20 世紀60 年代後,由於簡化加工手續,這些地區只用橘皮一葯,不再分橘紅、橘白了。陳皮各產橘區均產,自產自銷;廣陳皮主產廣東,主要供出口,以新會產為道地。
綜上,通俗的說橘紅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橘子皮。
化橘紅一名,始見於清·《本草綱目拾遺》。化橘紅為芸香料植物化州柚(拉丁名略)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乾燥外層果皮,中葯商品習稱化州橘紅、毛橘紅。毛橘紅的加工,歷來是將化州柚的外層果皮切成角狀,五角或七角。加工上有「只用單數,不可成雙」的習慣。加工成七角的毛橘紅葯材,往往又稱為毛七爪。
化州柚又稱為化州仙橘。主產於廣東省化州地區。解放前在廣東省化州縣縣城又以李家園和賴家園出售的化州橘紅最有名。廣西的博白、陸川、北流等縣也有化州柚栽培, 而且歷史悠久,其產品可與廣東省化州所產者齊名。
化橘紅的另外一個葯材品種「光七爪」和「光五爪,是廣西20 世紀50 年代才發展起來的新品種。為芸香植物柚(拉丁名略)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乾燥外層果皮。廣西是用酸柚的果皮加工的(後來其他地區將各種柚的果皮也用來加工),並有「要紅瓤的才是上品」之說。廣西各地均有產,行銷全國,至今沿用不衰。
綜上,通俗的說化橘紅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柚子皮。
橘紅和化橘紅的性味功用基本相似。但是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橘紅和化橘紅性能功用不盡相同,橘紅為橘皮外層紅色部分,溫燥之性勝於橘皮,並兼發表散寒,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者用之為宜;化橘紅為化州柚或柚的外層果皮,無發散之性,兼能消食,咳嗽痰多又兼食積或消化不良者用之較宜。
化州柚加工成的葯材品種「毛七爪」的功效與柚加工成的葯材品種「光七爪」或「光五爪」的功效雖然近似,臨床上也通用。但一般認為「毛七爪」的質量較好,功效最佳。甚至有的學者認為祛痰止咳的功效,柚皮遠遠趕不上化州橘紅。目前各地所用的化橘紅葯材來源主要還是以柚的果皮加工成光七爪或光五爪。但功效又是以化州柚的果皮加工成的毛七爪較好。而化州柚的產量少,故較光七爪或光五爪名貴。
橘紅和化橘紅用於止咳歷史悠久,療效確切。但一般的說也並非名貴中葯材。
❺ 年桔哪裡是生產基地
廣東省龍門縣日前獲得「中國年桔之鄉」稱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龍門年桔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龍門年桔主產區地處...龍門種植年桔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如今,龍門年桔種植面積已達18.3萬畝,連片萬畝以上的年桔生產基地就有6個。
❻ 廣東化州市怎麼樣
您系化州老?想知道市裡發展怎麼樣?
化州
裝飾裝修隊?
穩我
我姓趙,趙啊藝,
w夏之物語 採納哦?!@?
化州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