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大連哪裡有洞簫竹笛葫蘆絲批發
你好 很高興解答 一般的琴行都有,大一點的商店也有,不過加價都多。去小的琴行一樣。
㈡ 竹笛的價位以及上課費用。
呵呵。我是學長笛的。 然後業余是有找竹笛的老師上課。因為畢竟是業余嘛。所以就買了一跟100塊錢的。但是我同學說吹起來音色很好。
所以我建議你。如果是剛入門的,不用買到多好,畢竟還什麼都不懂。主要是音色好就可以了。
至於老師真的要看是什麼老師了。我們這里的老師都是一節課100多的。建議基礎很重要。還是找好老師好。~
㈢ 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有的
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另外還有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音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中的兩支橫吹的笛;廣西貴縣羅泊灣
出土的一號墓中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都足已證明笛子是比其它任何樂器都早幾代的、最原始的樂器。根據《呂氏春秋》、《玉海》等文獻中記載的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笛的傳說,以及從隨縣出土的兩根竹製的橫吹笛子推測,我國最遲在黃帝時代(公元前2400年)就已經有了竹製的笛子,到了漢、晉時期,根據音律學的理論製成了長短不同的笛子。晉書中載有笛子演奏家列和的一段話:「每合樂時,隨聲之清濁,用笛有長有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調。漢魏相傳。施行皆然……」。同時期的蔡荀、梁武帝等人,都曾作十二律笛。一根笛子一個律,於是「被以八音、施以七音、莫不和」。晉時已經有了「順笛」(豎吹、管子里塞一塊有槽的木頭,一吹就會發音)和「手笛」(長九寸,類似當今的高音笛)。隋朝後,為了解決十二律笛過於繁瑣的弊病,就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笛子。唐朝的呂才,製成「尺八」豎吹,在當時很流行。它隨著唐朝的雅樂,流傳到日本。與此同時,劉系製作了七星管,貼上笛膜以助發聲,他也是最早談論笛子貼膜的人。到了宋朝又出現了吹孔在中間,兩手交叉演奏的「叉手笛」。據宋史記載:此笛足以仂、十二旋相為宮,亦可通八十四調,其制如雅笛而小,長九寸與黃鍾管等,其竅有六,左四右二,樂人執,掛兩手相交有拱揖之狀,請名曰拱辰管。「這種笛類似今天的大口笛」。在宋朝之後,竹笛的形制就和現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樣了。由於戲曲盛行,竹笛成了戲曲伴奏的重要樂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兄弟民族的音樂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單就漢族來說,也都有不同地區的不同特色。
㈣ 浙江平湖想學竹笛的朋友可找我.
有qq么 ?
㈤ !【選】竹笛
製作竹笛材料有苦竹,紫竹,水竹,湘妃竹,石斑竹,紅木等。各種材料各有特色。
最常見的是苦竹,通常選用黃苦竹,杭州中泰銅陵橋盛產,苦竹的竹節通常是一整節的,因此自古以來便被認為是製作竹笛的上等材料。上海、蘇州等江南的民族樂器廠以及國內的制笛人都慕名去銅嶺橋采購竹材。
其次就是紫竹。做笛子,紫竹並不是很理想——管壁薄,竹節短。但是洞簫多用紫竹,做出的笛簫音色柔和甜美,適合表現深沉、蕭瑟的感覺。但是恰恰就因為紫竹竹節短所以紫竹笛子上有竹節,顯得比較美觀。
竹笛的價格取決於3點:一是做工,二是製作笛子的材料,三是竹子的年份。一般以生長四到五年竹齡的竹子為制笛材料是最為適宜的,因為竹齡夠老,其密度較高,材料水分也較少,反之現在因笛子需求量大,生長未滿兩年的竹子就拿來制笛因竹肉還幼嫩其效果較之老竹為差,但是過老的竹子也不適宜做笛子,畢竟竹子非木本植物,當生長超過六年以上即走下坡,質地開始鬆散。
你選的這笛子都屬於入門型的,但不管是低檔的還是高檔的,音準最重要,建議買浙江的靈聲笛子或者是竹韻笛子,畢竟浙江盛產苦竹而且這兩家的笛子也很有名,低中高各個價位都有。
至於好不好吹要看是什麼笛子。曲笛一般比較粗而長,手指把位很寬,當然吹起來比較費力,梆笛一般短而細,吹奏起來比曲笛容易一些。我個人認為吹笛子「氣」最重要,為了能練好「氣」建議買只曲笛練習。
㈥ 竹笛的音質
是錄音錄制設備不專業和錄音水平。竹笛演奏家用 的笛多為專業演奏笛,還有吹笛氣息和技巧。
㈦ 竹笛的祖先
中國竹笛源於新石器時期產生的骨哨。197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約八千年的浙江省餘姚河姆渡古文化遺址發現了160件骨哨,此後,又在河南省賈湖文化遺址中發現了20多支骨笛。經有關專家鑒定,這些骨哨、骨笛與中國竹笛有著密切的關聯(在一支骨笛上能夠吹奏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已故趙松庭先生認為「中國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樂器,也是所有管樂器的鼻祖。」近年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馬王堆三號漢墓(B.C168)中發現了兩支橫吹的竹笛;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羅泊灣一號墓發現了一支帶七個指音孔橫吹的笛。因此,可以完全斷定,中國竹笛不僅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已經在中國南方廣為流傳,而且已有了較大的發展和廣泛的普及。
漢至唐時期,中國竹笛在製作與音色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漢代著名音樂家蔡邑,折「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其音色優美、動聽,後人稱贊好笛子為「柯亭笛」。隋朝時期,中國竹笛產生了「大橫吹」、「小橫吹」、「排蕭」等名稱。至唐代,中國竹笛的音色發生了巨大變革。「唐代的劉系,製作了七星管、蒙膜助聲」,開創了中國竹笛貼膜變聲發音原理的新時代。
宋至清時期,中國竹笛的形制已趨於穩定,並且已開始大量廣泛運用於曲藝、戲曲與民間音樂各種藝術表演形式的主奏與伴奏,如宋代的主奏樂器」鼓笛曲「,元代,中國竹笛用於伴奏崑曲與梆子戲等劇種。明清時期,中國竹笛是江南絲竹樂、十番鑼鼓與二人台牌子曲等大量民間音樂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