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何時開始使用這個筆名的原因呢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以筆名行世的文學家不少,像巴金、茅盾、老舍等,而「魯迅」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據統計,魯迅先生一生使用的筆名近120個。最長的一個是1928年使用的「旅滬-記者」5個字,最短的是1918年使用「俟」「迅」及1935年使用的「洛」「旁」等只一個字。粗略地分析一下,魯迅的筆名,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表明理想、志趣的。比如「樹人」「自樹」「索子」「索士」「令飛」「迅行」「孺子」等。「樹人」是魯迅十八歲進南京水師學堂時由他本家叔祖取的。魯迅由於祖父科場案,家庭由士大夫的小康落到了困頓的境況,加之在他十六歲時父親病故,家境困難更是雪上加霜。為了謀生和發展,也為了更免遭別人白眼,所以魯迅毅然進了江南水師學堂。當時人認為這實際上是「當兵」,非以科舉入仕的「正途」,而這在整個家庭是無可奈何之舉。所以,入學時,他的叔祖認為「至少不宜拿出家譜上的本名來,因此就給他改了名字,因為典故是出於『百年樹人』的話,所以豫才的號仍舊可以使用,不曾再改。」(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名字與別號》)這便是「樹人」的來歷。
人教社所編九年制初中語文第一冊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魯迅」的注釋說:「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周樹人」並非魯迅原名,而是魯迅十八歲以後的名字,十八歲以前他還有一個名字,那才是他的「原名」。魯迅原名周樟壽,是他祖父(名福清,字介孚)給取的。魯迅出生在舊歷八月初三日(1981年9月25日,他的祖父當時正在做「京官」。因為舊時有這樣的風俗或說習慣,即給出生的小孩取名,多採用接報時有關的景物或人、事。據周作人回憶說,他祖父接到家報時,適值一位張姓翰林來訪,翰林雖窮但地位尊貴,為圖吉利,就以姓為名,給魯迅取名「阿張」。隨後又找同音字替代取了學名,就是「樟壽」,號曰「豫山」。後來魯迅上學堂去,同學們喊他「雨傘」(吳語「雨傘」和「豫山」音同,舊時同學同輩間依禮只能互稱字型大小,不可直呼其名。筆者注),他不高興,又請祖父改名,於是去掉「山」,添上「才」,改為「豫才」。所以,語文課本上的注釋應作改。
如果說「樹人」這一名字體現了家庭的意志期望的話,那麼,1903年開始使用的「自樹」「索士」「令飛」等則完全反映了迅當時的意志。「自樹」由「樹人」來,意即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也可以說是「自立」的意思。「索士」「索子」是赴日留學到東京、仙台以後,看到「清國留學生」「烏煙瘴氣」的情況,表示不屑與這些人為伍,取「離群索」之意。這很能說明魯迅青年時期的志向。「令飛」「迅行」含有希望、奮發、前進的意思。那時的魯迅再讀了赫胥黎的《天演論》,深受達爾文進論的影響,接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由於中國當時積貧積弱,被帝國主義列強所欺侮,魯迅感於時事,取名「迅行」「令飛」,也有激勵自己的意思。魯迅晚年還使用過「隼、旅隼、翁隼」「張沛、霍沖」等筆名,大多寓有飛之疾快,翔於高空,向上之意。
反諷論敵,針砭時弊,有所寄寓的。像「唐俟」「洛文」等。「唐俟」由「俟堂」顛倒變化而來,為「空待」的意思。又一說為「我且等著,看你如何」之意。這種理解也符合1918年的國內形勢。再如「隋洛文、洛文、樂雯」,1930年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墮落文人魯迅」,迅乾脆取笆名「隋洛文」,示反抗諷刺。「唐俟」和「洛文」是使用最多的筆名,由此可以想見,魯迅當年為文環境是多麼艱難!這類名字還有「封余、豐瑜、豐之瑜」,1931年至1932年間,有人攻擊他是「封建餘孽」,他即取「封余」等筆名以反諷。20世紀30年代中葉,魯迅還使用過「敬一尊」「康伯度」等名字,回擊論敵的反擊。「敬一尊」即「回敬一杯」,含反擊、回罵意。「康伯度」德語意為「買辦」。有人在上海《大晚報》上發表《論花邊文學》文,暗罵魯迅為「買辦」,魯迅遂用此名。並且就此衍生「仲度」一名。還有像「葦索」「尤剛」等筆名都含有「反抗」的意思。而「鄧當世」吳語讀作「遁當世」,暗寓逃避、躲避意,也是一種對統治者的諷刺。
2. 魯迅有多少個筆名
魯迅筆名共計181個:
一字筆名有16個:卂 飛 樹 俟 獨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筆名有116個: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干 葦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繼 茹蒓 樹人 候堂 飛斐 冬華 樂文 洛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於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魯迅 尊古 游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沖 孺牛L.S. 丁璫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公汗 風聲 巴人 龍剛 尤剛 且介 且文 史賚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飛 自樹 許遐 許霞 魯行 迅行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動軒 仲度 華圉 阿張 豫山 樟壽 豫亭 符買 俟堂;
三字筆名有37個:華約瑟 齊物論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杜德機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小孩子 豐之餘(瑜)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周樹人 周樟壽 周豫才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孺子牛 ;
四字筆名有5個: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滬記者 楮冠病叟;
五字筆名有7個: 朝花社同人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諸夏懷霜社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社 旅滬一記者;
六字筆名有1個:上海三閑書屋。
3. 魯迅為什麼用"魯迅"做筆名呢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後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准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
許壽裳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4. 魯迅先生寫作為什麼不寫真名
一是他母親姓魯,魯迅歷來孝敬母親,取母親的姓以作紀念;
二是周魯在春秋時是同姓之國,魯國開國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兩千年多年前周魯曾是一家;
三是表現魯迅的自謙和戰斗精神。「魯」,愚魯之謂也;迅,是迅速敏捷之意。魯而迅,雖鈍拙但卻是看準了就干,體現了魯迅堅韌的戰斗精神。
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1881--1936),是古往今來用筆名最多的作家之一,據統計他用過的筆名達146個之多。他不但筆名多,而且名字也多次變更,從名字變更中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歷程。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封建家庭。那時,他祖父周介孚是一個翰林編修,正在北京做官。那天祖父接到魯迅出生的家信時,正好內閣學士張之洞來訪,祖父便用張之洞的姓為魯迅取小名叫「阿張」,後又用與「張」同音異義的字取大名「樟壽」,號「豫山」。這三個名字都是祖父為他起的。在家裡,大家都稱魯迅為阿樟或樟官。
父親周伯宜(1861--1896),是讀書人,曾考中過秀才,母親姓魯,叫魯瑞(1858--1943),娘家在紹興鄉下安橋頭村,她沒上過學,卻通過自修能看書識字。因為魯迅是周家的長子,父親怕養不好他,便帶小阿樟到長壽寺去拜一個和尚為師,由此魯迅又得到一個法名,叫做「長庚」。魯迅在晚年寫的《我的第一個師父》一文中,談到了這件事,「長庚」這個法名,還常被魯迅用作筆名。
魯迅7歲時進私塾,學堂就在周家聚族而居的新台門內,開蒙老師是遠房叔祖玉田老人。魯迅在私塾上學時以「豫山」為名。但「豫山」同紹興話「雨傘」諧音,同學們常戲呼他「雨傘」。魯迅不喜歡這名,央求祖父為他改名,於是周介孚把「豫山」的「山」字換掉,改為「豫才」。此後魯迅的字一直是「豫才」。
在魯迅13歲那年,家中發生一件不幸的事,祖父因科場案件被關進清朝政府的牢獄,不久父親又病倒了。從此,魯迅從「小康的人家」墮入了「困頓之中」。為了營救祖父,為了給父親治病,周家已瀕於破產了。十四五歲的魯迅在這幾年中,幾乎每天出入於當鋪和葯店之間。父親的去世,封建家庭的敗落世人的冷眼,......使少年魯迅對社會和「世人的真面目」有了更深的認識。
父親死後,家境益堅,魯迅再也沒回三味書屋去讀書了。他本想上杭州求是書院求學,可是學費貴,讀不起,恰巧他的叔祖周淑生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做監督,這所學校是無須繳學費的。於是魯迅於1898年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當時一般人都認為讀書應試才是「正路」,進「洋學堂」是不光彩的。然而魯迅卻不顧這些,他要「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依然進入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周淑生雖在該校人監督,可是他腦子還是舊觀念,認為本族的後輩進學堂學水兵,有失周家「名門望族」之雅,便叫魯迅改名為「周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這年魯迅正好18歲。
魯迅共有三兄弟。繼他將樟壽改名為周樹人之後,比他小4歲的二弟櫆壽、小9歲的三弟松壽,也相繼改名為周作人、周建人。周作人後來也成為一名知名作家,周建人在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後來,周樹人的名字被「魯迅」所取代。那是1918年5月,周樹人應友人邀請,在《新青年》雜志第四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第一篇用白話文寫的小說《狂人日記》,第一次署「魯迅」筆名,此後,他參加了《新青年》雜志的編輯工作,並常以「魯迅」為名發表小說與雜文,積極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隨著魯迅作品的影響力擴大,「魯迅」這一筆名逐漸替代了他原有的姓名。
5. 浙江雨傘批發/浙江哪裡有雨傘生產廠家
公司介紹詳細
6. 魯迅先生指出的中國僅有的四個英雄,他們是誰
魯迅只是指出了這類英雄的存在,並沒有指名道姓。後人則將之「對號入座」,例如認為分別是項羽、伍子胥、李陵、司馬遷。也有說是蚩尤、岳飛、文天祥、鄧世昌。苦無定論。
出自魯迅的雜文集——《華蓋集·這個與那個》。原句是:「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7. 魯迅筆名由來
「魯迅」的由來
「周」與「魯」系同姓
1、《元和姓纂》記載:「帝嚳生後稷(周後稷,其母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至太王(周太王,姓姬,名亶父(拼音:dǎn fǔ,中古拼音:tanx pyox),又稱古公亶父,是西伯君主,周朝之先祖。因廣施仁政,令不少部落歸附。周滅商朝後,認為「王氣」始於姬亶父,故追尊為太王,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尊號。周人本居豳 ,自古公始遷居岐山之下,定國號曰周,自此興盛,故武王克殷 ,追尊為太王 。),邑於周,文王以周為氏。」
2、系出姬姓,(據《百家姓考略》記載:「周平王少子烈之後,以國名周為氏。」另據《姓源》所也,周平王少子烈別受封於汝州,人謂之周家以為氏(汝州稱其家為周家,其後遂以周為姓。) 赧(nǎn)王為秦所滅,百姓號同周家,以為氏焉。
魯姓系出姬姓,周封伯禽為魯,為楚所滅,遷於下邑,因氏焉。
註:周封指:周王朝建立初期,分封宗室、功臣以及前朝後裔。(出自姬姓,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於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是為魯公。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一共傳了三十多代,由於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後果然逐漸衰落了。到了戰國時,魯國被楚國的考烈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指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
得姓始祖: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滅紂時的主將,居功至偉。周初,周武王大封諸侯,周公旦被封魯國(都城在今山東省曲阜),為天下最富饒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後,因要留在京城輔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魯國。下傳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魯王頃公時,魯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魯姓。他們尊姬旦為魯姓的得姓始祖。)
「迅」:一般人把「迅」理解為「愚魯而迅速」這是不確切的,「迅」《爾雅·釋獸》的變化:「牝(pìn,鳥獸)狼,其子繳,絕有力,曰迅」注曰:浪子絕有力者,曰迅。「繳」通「激」從水言水性,從「犬」言獸性,都是激烈之意。;魯迅的「迅」字意為:牝狼的一個有勇力的兒子(或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魯迅何以為狼子自居?他曾經說過:「自己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貳臣,從歷史邏輯上講,這個名字反映了魯迅早期思想上刻印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叛逆精神。
8. 魯迅有那些筆名
181個
周樹人(公元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去世),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4月2日為《新青年》寫稿(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魯迅筆名之多,堪稱我國著名作家之最,在世界偉大作家中也是極少見的。
筆者最新收集到的魯迅筆名共計181個:
一字筆名有16個:卂 飛 樹 俟 獨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筆名有116個: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干 葦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繼 茹蒓 樹人 候堂 飛斐 冬華 樂文 洛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於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魯迅 尊古 游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沖 孺牛L.S. 丁璫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公汗 風聲 巴人 龍剛 尤剛 且介 且文 史賚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飛 自樹 許遐 許霞 魯行 迅行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動軒 仲度 華圉 阿張 豫山 樟壽 豫亭 符買 俟堂;
三字筆名有37個:華約瑟 齊物論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杜德機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小孩子 豐之餘(瑜)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周樹人 周樟壽 周豫才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孺子牛 ;
四字筆名有5個: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滬記者 楮冠病叟;
五字筆名有7個: 朝花社同人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諸夏懷霜社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社 旅滬一記者;
六字筆名有1個:上海三閑書屋。
其中的筆名註解:
阿張、周豫才、豫山、周樹人、樟壽: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
豫亭、豫才: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豫山」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2年進「三味書屋」讀書時,改名豫才。
樹人: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後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准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魯行:魯迅在1907年他曾用過「魯行」做筆名,「魯」是因他母親姓魯,「行」是奮發勇進之意。
葦索、桃椎、符買:他有葦索、桃椎、符買等筆名,據《黃帝書》記載:上古時代有神荼、郁壘兩位神仙弟兄,有捉鬼的本事,二人常在度朔山的桃樹下檢閱百鬼,並將一些無道之鬼用葦索綁起來喂老虎。根據這個傳說,我國民間有了如此一習俗:在門上懸兩塊桃木木板,上荼神佘,符買二神大名,用來鎮邪怯惡。這兩塊桃木,就叫桃椎或桃符。顯然,先生以葦索、桃椎、符買為筆名,正表明他為民除害、聲張正義的理想。葦索:「堅韌不折」義。桃椎:「驅邪除害」義。
雪之:魯迅先生還有個筆名「雪之」,立意頗深。其時,教育總長章士釗贊美文言,反對白話運動,並以「二桃殺三士」的典故為例撰文立說,可惜,他把勇士的「士」誤解為讀書人,為此,魯迅寫了篇雜文,題目就叫《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並以筆名「雪之」發表,意思和文章相互通聯:為三位被「誤殺」的讀書人昭雪。
俟堂:《俟堂專文雜集》,題記魯迅所藏古磚拓本的輯集,收漢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魯迅生前編定,但未印行。俟堂,魯迅早年的別號。
魯迅、迅行:1907年又因魯迅先生的慈母姓魯,所以他取其母姓,又錄「迅行」,取其「迅」字,含二而一,謂之「魯迅」。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 「魯迅」這個廣為人知的筆名,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第一次使用的,據魯迅的好友許壽裳先生解析,「魯」是他母親姓氏,我國春秋時期,「周」與「魯」是同姓之國,取「魯」則在於紀念感懷母親養育教誨之恩。「迅」原是他幼時乳名,又含迅捷進取之意,表明他誓與反動腐朽的舊時代徹底決裂,積極進取的鴻鵠之志。他的母親叫魯瑞。「愚魯而迅速」是他筆名的主要緣由。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許壽裳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迅行」的含意是奮發、勇進並對未來充滿希望。
唐俟:魯迅讀佛經抄古碑取筆名「唐俟」,意為「待死堂」。1918年5月15日,魯迅以唐俟的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夢》、《愛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話詩,以後又發表過三首。魯迅發表了《狂人日記》以後,胡適便給予熱烈的贊賞與高度的評價,稱譽魯迅是「白話文學運動的健將」。
宴之敖者:魯迅曾用過「宴之敖者」這個奇怪的筆名,它源於:1919年底,魯迅全家搬進了北京的一個大院子,同享天倫之樂。然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治家時揮霍無度,月月虧空,家庭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後,魯迅在家裡竟連飯也吃不到,只得自備飯菜。魯迅解釋說:「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趕出來的。」其中包含多少無奈、痛苦和辛酸。據許廣平《欣慰的紀念》:「先生說:『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欪……);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為日本人。《鑄劍》原名《眉間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
孺子牛:為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熱愛,他從自己著名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中摘取「孺子牛」、「孺牛」為筆名,意即堅持站在勞動者一邊。
阿二:「阿二」原是舊社會統治階級對下層拉黃包車車夫的貶稱,他就選用「阿二」作筆名,意即堅決站在勞動者一邊。
巴人:在發表不朽名著《阿Q正傳》時,他取筆名為「巴人」,喻意十分清楚,即「下里巴人」。以示他對標榜所謂「陽春白雪」的封建正統文藝的嘲笑,堅定不移、立場鮮明的公開站在勞苦大眾一邊。
旅隼:為了向惡毒攻擊他的政敵表示堅決回擊、應戰的大無畏精神,他用「旅隼」作筆名,「隼」是一種可以捕獵的勇猛的雄鷹,「旅隼」就表明自己具有搏擊長空、克敵制勝的信念和勇氣。
許遐:許廣平的小名叫許霞,魯迅乾脆取「許遐」作筆名。
唐豐瑜、豐之瑜:針對文壇某些人攻擊魯迅是「封建餘孽」,他又取筆名「唐豐瑜」、「豐之瑜」;
尤剛:「剛強不屈」義。
敬一尊:「回敬一杯」義。
白在宣:「公開宣戰」義。
華圉:用「謎語」起的也不少,如「華圉」是隱「當時中國(華)是個大監獄(圉)」之意。
何家干:在與敵人斗爭周旋中,魯迅既沉著應戰,又鄙夷幽默地對敵人進行辛辣嘲諷。當時,國民黨的「檢查官」四處伸出觸角,尋查迫害魯迅,可他並沒有被白色恐怖所嚇倒,他用「何家干」作筆名發表文章,嘲弄反動派及其所豢養的鷹犬:「你知道是何家所為?」
隋洛文、洛文:隋洛文是「墮落文人」義。1930年,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墮落文人魯迅」,魯迅遂取筆名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議。魯迅也用「隋洛文」作筆名,用以影射浙江黨老爺許紹棣通緝他的罪名「墮落文人」。
公汗:1934年,叭兒狗紛紛狂吠,處心積慮地攻擊、誹謗魯迅是「漢奸」,於是魯迅就針鋒相對,巧妙的以「叭雲漢奸」四字各一半組成「公汗」作筆名,戲弄、正告反動派及其奴才走狗:「你對這個『漢奸』如之奈何」?
虞明、余銘:「虞明」、「余銘」系「愚民」之諧音。
韋士繇:「韋士繇」系「偽自由」之諧音。
豐之餘:「封建餘孽」義。他也用過「豐之餘」,這是他對創造社人定他為「封建餘孽」的反嘲。
康白度:他用過「康白度」(Comprador)作筆名,這是回敬林默譏他為「洋行買辦」的即興反攻。
曉角:是早晨報曉的嘹亮的號角,它是魯迅生前所用的最後一個筆名,表明他晚年在病魔纏身,自知不久於人世間,仍念念不忘喚醒國人,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去沖破舊社會重重陰雲霾霧,為迎接黎明的到來而奮勇斗爭。
欒廷石:魯迅先生寫雜文曾用個筆名叫「欒廷石」,含有瞧不起欒廷玉之意。
諸夏懷霜社:1936年10月18日,魯迅已經生命垂危,當時任《譯文》雜志主編的黃源前來看望,並訴他托他在《譯文》刊登的廣告登出來了。這則廣告是《介紹〈海上述林〉》一文。《海上述林》是魯迅為瞿秋白烈士所編的一部譯文集,他還用了「諸夏懷霜社」的名義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諸夏懷霜」意即全中國都懷念瞿秋白。沒想到,這則廣告竟成為魯迅先生一生中最後看過的文字。第二天(即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魯迅就不幸與世長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