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他民族如何過元宵節
除了漢族之外,我國還有滿族、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錫伯族、藏族、納西族、瑤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等16個少數民族也過這一節日。節俗雖有差異,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無一例外地追求歡樂、祥和、團圓和喜慶。
塔爾寺燈節
佛教傳統節日。時在夏歷正月十五日,節期一般持續七天。「塔爾寺」藏語稱為「拱本」,意為「十萬佛像」,位於青海湟中境內,素稱「佛教聖地」。燈節期間,寺內裝飾各種燈盞,供奉燈香、凈水、糧食乾花等,並展示該寺「三絕」之一的油塑。遠近各地的藏、蒙、土、漢、回等各族群眾,雲集寺內觀燈,並舉行舞獅、舞龍燈、舞耗牛、踩高蹺、跑旱船等娛樂活動。塔爾寺燈節會是中國西部民俗的一次展覽。魯沙爾街上人頭攢動,無數的攝影機、照相機在不停的工作,誰也不願放過這個珍貴的機會……
青龍賓士而來,黃龍盤旋而去,只因山裡漢子剽悍的氣質,才使龍顯得威風凜凜。高蹺隊、文藝隊一隊接一隊。
高原賦予小夥子們剽悍的氣質,也賦予姑娘們婀娜多姿的身段。他們踩著富有節奏的鼓點,邁著大步,扭著楊柳春風的腰肢,喚醒沉睡中的春天。
每年燈節會賽馬的人們早就等候在魯沙爾北端的庄隆村,這里地帶開闊,是賽馬的好地方。在一片吆喝聲中,數馬飛奔,熱鬧異常。
燈節的最精彩處要數看燈了,夜幕剛剛降下來,家家戶戶掛了燈籠。樹與樹之間是燈籠,街與街之間是燈籠,所有的彩車都身披彩燈,金塔路又存布落排燈,實在是燈的天下。觀燈的人們熙熙攘攘,這時候一家人全部出發了,慢慢的欣賞。記得鼠年某單位做了一隻大老鼠燈籠,旁邊有四個字""糧豐鼠肥"",許多人捧腹大笑。第二天晚上去看的時候,又變成""生肖之首"",可見觀燈有多少樂趣。
排燈是十分精製的,長方形的燈整整齊齊,明亮的光芒映出美麗的圖案。排燈,實際上是國畫展覽,花草、青山綠水、小溪竹橋、仕女樵夫,還有佛道傳說、八仙人物全表現於畫面之上。
燈節的高潮之處是在酥油花的照耀下觀看酥油花展。天色漸晚,酥油花前的條桌上,一綹兒酥油燈一起點燃,觀眾如潮而涌,開始欣賞酥油花。在酥油燈淡淡光輝的輝映下,酥油花顯得格外鮮亮和俊美,彩色的花朵,搖曳的花枝,萬花叢中是一簇簇栩栩如生的酥油人物塑像。
青海湟中縣的塔爾寺是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相傳他的胎衣就埋在此地,後來在上面長起一棵菩提樹。宗喀巴圓寂後,人們在此建寺紀念他。經過400多年的經營,今日塔爾寺已形成擁有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等30餘處建築的古建築群。大金瓦殿,是塔爾寺主要建築,金碧輝煌,屋脊裝有金輪、金鹿等飾物,殿內矗立著一座高達12.5米、裹滿潔白哈達的銀塔,供奉著高約丈余的宗喀巴神座。
塔爾寺,藏語叫「拱本」,是十萬佛像之意。塔爾寺燈節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與中原的元宵佳節同時。屆時,寺院舉行法事。入夜,點起酥油燈,徹夜不熄。塔爾寺的能工巧匠,依靠靈巧的雙手和新穎構思,用晶瑩潔白、細膩松軟的酥油和各種顏料,塑成各種爭奇斗妍的花朵、千奇百態的珍禽異獸、小巧玲瓏的亭台樓閣、形態逼真的佛經傳說和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精湛藝術,吸引著從各地匯集的數以萬計的藏族百姓和中外遊客。這些五彩繽紛的酥油塑品,在燈火照耀下,與金碧輝煌的殿堂交相輝映,可與城市元宵花燈相媲美。燈節期間塔爾寺講經院還舉行「跳神」等文藝活動,還在如意塔前舉行「高蹺會」。
納西族棒棒節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漢族的元宵節,在這一天,麗江的納西族卻過著一個完全不同的節日,叫?「棒棒會」。棒棒會也叫「彌勒會」或者「米拉會」,據傳最早在麗江玉皇閣舉行,當地喇嘛教徒朝廟念經,村民進香祭拜彌勒佛,後來漸漸演變成農具交易會,其中以用作斧頭把、鋤頭把、鐮刀把、錘子把等的木頭棒棒最多,所以簡稱為「棒棒會」。納西語中有一句話叫「達哇納西努」,意思是一過年納西人就忙瘋了。年前瘋狂采購年貨,年中瘋狂吃喝玩樂,到了正月十五,則意味著年過完了,大家開始忙著准備春耕,需要添置一些新農具,這就是麗江棒棒會的由來。
棒棒會最早在麗江玉皇閣舉行,後來移到古城的四方街,麗江旅遊開發後,四方街被遊客所佔據,麗江人就把棒棒會又移到了新城的象山市場、忠義市場、花鳥市場等地舉行。如今的棒棒會上往來的人群也由最初清一色的農民演變為工薪階層、農民朋友、外地商販、外地常住客、遊客各色人等雲集。而作為遊客,如果在此期間游覽麗江,則又可以看到一項別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如今農具大都機械化了,種田的人也少了,麗江人也更重視修身養性養花養草,棒棒會的主角由棒棒逐漸演變成花木交易。
由花木交易延生出的商品交易令人大飽眼福,總之只要跟花木有關的,什麼都在賣。首先,種花得有花盆,於是就有各式的陶盆、瓦盆、木盆拉來賣;種花還得有土,好土也能賣!人們把山上的落葉腐爛後而成的山基土整麻袋整麻袋地挖來賣;更絕的是還有賣羊糞的,種花得有肥料啊,於是顆粒分明的羊糞也被裝在麻袋裡拉來論碗賣,五塊八塊一碗,真是俗話說的家z畜全身都是寶啊,羊糞也能賣上好價錢;如果你覺得花盆裡露出土和羊糞不好看,沒關系,這還有賣青苔的,專門有人上山采青苔來賣,綠綠的青苔蓋在花盆裡,即保水又美觀。
麗江人酷愛養花,家家戶戶庭庭院院都擺滿了花,什麼蘭花、茶花、梅花、桂花、十里香等等,都是花木里極其雅緻的。其中養蘭花在麗江尤其盛行,誰家養花沒蘭花,就像吃殺豬飯沒豬肉一樣別扭。麗江人養蘭花養出了名堂,有些名貴蘭花竟能賣到上萬元甚至幾十萬上百萬。即能修身養性,又能養花致富,麗江人真是會過日子。
逛棒棒節,是無法快步走動的。人如潮水,花似海洋,慢慢地走,細細地看,每小時的速度是一百米。賣者怡然,買者欣然,共同沉浸在節日的快樂里。近年來,有關部門把棒棒節作為新春民俗旅遊的項目,也使棒棒節一年比一年熱鬧。逛棒棒節,實在是賞心悅目呢。
當然,除了棒棒農具,花鳥魚蟲等,各式木雕、竹編、草編和小孩們愛玩的桃木兵器,以及冰糖葫蘆、油炸土豆、雞豆涼粉等等小吃在棒棒會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景頗族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是景頗人對「大夥兒在一起跳舞」的一種稱謂。作為景頗族獨有的舞蹈盛會,它展現了景頗人的民族傳統和個性,那宏大的場面,雄壯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贊不絕口。目腦縱歌的表演不受人數限制,少則幾人,多時達上千人。目腦縱歌表演時,在被稱為「腦雙」的兩位男子領舞人的帶領下,男子雙手握住長長的景頗刀隨著音樂邊揮邊舞,衣著精美的婦女抖動彩帕或彩扇,體態輕盈地扭動著腰肢,滿身的銀飾像千萬個小太陽隨著舞步的晃動,發出海浪般有節奏的潮音。那由「哦熱啊」的伴唱和芒鑼、木鼓組成的伴奏聲循環反復地在山間回盪,充分展示了景頗族驍勇堅強,崇尚美好的民族精神。
目腦縱歌規模壯闊,氣勢宏偉,舞步剛健明快,隊形變化多端,迂迴曲折而不亂,在中國眾多的民族傳統舞蹈中獨放異彩。景頗族正規的目腦縱歌盛會是非常隆重的。通常,景頗山寨上的歌舞場地中央高高豎立的四塊「目腦」圖騰紋柱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繪有太陽、山脈和彎彎曲曲的線路。它表示景頗族是傳說中太陽神的子孫,來自遙遠的青藏高原。那曲折的線路既是景頗族先民漫長、艱難的遷徙歷程的寫照,又是「目腦縱歌」舞蹈時的路線。「目腦」紋柱上還有許多農作物和家畜圖,象徵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民族昌盛。我們在撒定山寨拍攝的「目腦縱歌」雖場面不是很大,但景頗鄉民那歡快、熱烈、充滿鄉土氣息的舞姿卻依然深深地感染了我們這些初到景頗山寨的客人。
景頗族的服飾很有特點,一般喜歡黑色。男子多穿黑色圓領對襟上衣,褲子短而寬大,包黑或白布包頭。頭巾兩端以圖案花邊或小絨球裝飾。婦女上身穿黑色平絨製成的緊身短衣,短衣前後綴滿了裝飾用的銀泡,據說銀泡象徵其女始祖祖龍女的鱗甲,黑白相間,華美精緻;下著羊毛編織的紅色花筒裙,腰部系一條紅色腰帶,小腿裹著與筒裙質地和色澤相同的裹腿,頭戴羊毛織成的紅色包頭。這種以紅色為主調的服飾,給人以火一般熱烈的感受。
達斡爾族卡欽
元宵節,達斡爾人稱為「卡欽」,是僅次於阿涅的節日。這一天,嫁出的姑娘回到娘家,給父母長輩拜年。家裡也要吃餃子,以示團聚。晚上吃餎餄面。新疆塔城的達斡爾族吃雜碎包子,即把過年殺的牛、羊的頭、蹄、肚、腸、心、肝等,切成餡包包子。夜裡趁著月色,村裡組織模擬動物和各種人物的化裝游戲。璦琿的達斡爾人舉行放風箏活動。
紅坎村京族哈節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島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紅坎村在正月十五。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吉慶形象裝飾,哈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設有京家人信奉的諸神神座,殿內的柱子上都雕寫著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
整個節日活動過程,大體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隊舉旗擎傘抬著神座到海邊,遙遙迎神,把神迎進哈亭。把所養的「象」(其實就是豬)趕到哈亭繞行三周。然後留到半夜殺掉,由主持「哈節」活動的頭人組織參加「哈節」鄉飲,聽哈的人(即有資格入席的人按先後次序登記在本子上,每年輪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數,為「哈頭」籌辦祭品。)各養一頭大豬,養時要把豬洗得白白凈凈,不得弄臟,也不能咒罵,稱為「養象」。到了節日,看哪個養的豬最大就選他的,這頭豬用以祭神之後,只分八斤豬肉分給眾人吃,其餘的由「養象」戶自行支配。
(二)祭神:祭神的具體時間為節日的當天下午三點鍾左右,祭神時讀祭文。祭神時,還要唱「進香歌」、跳「進香舞」、「進酒舞」、「天燈舞」等。
(三)入席、聽哈:祭神畢,入席飲宴與聽哈,稱為「坐蒙」(又稱「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餚除少數由「哈頭」供應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備,每餐由入席人輪流出菜,且邊吃邊聽「哈妹」唱歌。婦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婦女、兒童均在「哈亭」外邊聽歌。「唱哈」是「哈節」的主要活動項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個男子叫做「哈哥」,又稱「琴公」,兩個女子叫做「哈妹」,又稱「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間,手裡拿著兩塊小竹片,一邊唱一邊搖擺著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邊地上,兩手敲打竹製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調撥奏三弦琴一節。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睏倦了,轉由另一個「哈妹」出來主唱,「唱哈」要連續進行三天。
(四)送神:「唱哈」完畢就送走了神靈。送神時必須念《送神調》,還要「舞花棍」。送神後整個「哈節」的儀禮便結束了。"
2. 民宏湯圓多少錢一斤
四新食苑推薦菜 鮮肉湯團 (905) 小餛飩 (710) 芝麻湯團 (459) 鮮肉小餛飩 (360) 湯團 (127) 赤豆刨冰 (77) 鮮肉湯圓 (69) 辣醬面 (64) 三黃雞 (36) 湯圓 (32) 冷麵 (26) 刨冰 (25) 魚肉雙喜面 (17) 臨近元宵節,湯團突然大漲,4元一個,不論甜的。
3. 求高人指點!重慶民宏湯圓在資陽有批發的嗎
沒有吧。看了超市都沒有。
4. 關於元宵節的詩句
1、《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2、《正月十五夜》(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4、《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5、《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6、《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7、《詩曰》(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8、《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