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族人的習俗
1、多彩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
有的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製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後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後歸還。
禁忌注意: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
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邊,女人坐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
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水;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
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
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嘛。
②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麵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套"兩部分組成。不僅製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百顆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餘斤。據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蒙古袍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quot;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件之一。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季節選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製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漠、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非常適應自然環境。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鐙;行路時能防沙防害,減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禮帽一般用精緻呢料製作,是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檐的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檐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帶禮帽,顯得文雅美觀。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一,是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坎肩始於元代。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帶。坎肩無領無袖,前面無衽,後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紐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綉花。
色。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隆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具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現在游牧生活逐漸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來的牧民建起磚瓦房,蒙古包越來越少了。為紀念和顯示蒙古包的民族特色,現在內蒙古的好多城鎮用水泥和磚建造蒙古包用做開飯店或酒店。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載重可達數百斤乃至千斤。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搬遷和拉東西。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緩緩遠行,顯示了牧區特有風情。
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十輛,承擔全部家當的運輸任務。
蒙古轎車是在勒勒車的基礎上製作而成,是專門供乘坐人員的車。其特點是在勒勒車體上用柳木條彎曲成半圓形的車棚。棚周圍包以羊毛氈,形成篷帳,用以遮陽光、擋雨、防雪、禦寒。這種轎車主要用於外出探親訪友、接送親人以及婚姻嫁娶等。現在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已購買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勒勒車、蒙古轎車的使用逐漸成為歷史。
蒙古包、勒勒車和配有精美馬鞍的駿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勒勒車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製成,車輪大、車身小,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運輸。過去,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伍緩緩遠行,顯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風情。現在,許多牧民都已經定居,住著寬大的磚瓦房,購有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婚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13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
公元13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求親,是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根據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畜牧為聘禮。嫁妝,女方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
娶親時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到女方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遭。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新郎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方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順時針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
歌唱。婚宴往往延續兩三天,親友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新娘家要來人,看望新娘和拜見新郎家的親屬。來者多為姑姑、嫂嫂等人,她們各帶禮品或食品來到新郎家舉行認親儀式。新郎家設宴款待,男女雙方彼此相識,相互問安敬酒,充滿著熱情洋溢的景象。
一個男子同時和幾個女子結為夫妻關系的婚姻形式現已廢棄。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
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眾歷來的婚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願結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風。
喪葬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後,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後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屬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戶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一般三至七天內出殯,東部地區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後大家一起鏟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夥子都來哀悼和參加葬禮。
待客
熱情好客,待人誠懇,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美德。一見客人邊握手、邊問好:"塔賽奴!"(您好)。客人進入蒙古包後,家庭主婦便向客人雙手敬獻噴香的奶茶。同時擺上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飯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條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別時,全家出蒙古包歡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歡迎再次光臨。現在的農區一般同漢族一樣,炒各種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五尺左右,寬度不等。有的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製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後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後歸還。
禁忌禮節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聖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踏蒙古可汗宮帳的門檻,即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臟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臟物。這由於草原乾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忌摸頭、忌別人打狗、忌產婦住處外人進入探訪。病忌,牧民家裡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節,蒙古語稱查干薩日(白月、正月),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臘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長輩獻哈達或磕頭、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農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歷臘月二十三;貴族和台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禮上還要祭火。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方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蒙古族還有祭尚西(神樹的意思)的習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獨的神樹下,用五顏六色的花布條把樹枝裝飾得特別艷麗,一位扮裝的尚西老人盤膝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匯聚在周圍拜祭尚西,並推選幾名主祭人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獻。儀式結束,便進行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紀初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震撼世界,成為"一代天驕"。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台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種祭禮,並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歷三月二十一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個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祭蘇魯定,蘇魯定是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園內。蘇魯定是成吉思汗遠征時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無事時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陰歷三月十七日,都隆重舉行祭蘇魯定的儀式。祭祀時,祭桌上擺放了整羊,還有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族群眾絡繹不絕,各自帶著祭品,虔誠地叩拜蘇魯定,藉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③ 漢族節日民風民俗的作文
傣族服飾,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黑色或白色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婦女的服飾以美觀大方著稱,民族特點濃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發、筒裙和短衫這三樣則是相同的。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羊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婦女的束發不同於苗、瑤等族的束發,她們是將頭發打成發髻頂於腦後,或稍偏於腦的一側,這種發髻一般不束帶,有的僅鵯 梳子或頂塊花頭巾。傣族婦女的筒裙,式樣象水桶一樣,與景頗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長到腳背為特點。傣族婦女的短衫,尤其是西雙版的窄袖短衫,更獨具民族風格,袖管又長又細,僅夠穿進一隻胳膊;衫身,除緊身外,長僅及腰部,後擺還不及腰部,少許脊背外露,時隱時現,為整個服裝增色不少。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齒,將牙齒用黑煙染成黑色,被傣族婦女認為是一種美,如同男女紋身一樣。在西雙版納外,隨處可見黑齒的老年婦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見了。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④ 最新酥油燈品種那裡廠家最多
我們是酥油燈生產廠家,年後推出了很多市面上沒有的,可以考慮一下
⑤ 淘寶上能買佛教用品嗎,市場怎樣在哪裡進貨謝謝!
如果我們能做些其他事業,最好不要拿買賣佛教用品(尤其是佛像、經書,大德講記等)作為謀生的手段。
世間這么多種職業,我們做什麼不好,非要去搞這些?
佛門講因果報應,談及這方面,那就是要論心,看我們的發心,如果我們是一心一意為了弘法,廣結善緣而開淘寶店,那麼佛教用品價格要公道,我們賺一點錢,夠自己生活就行,盡量多讓利給別人。這是不得已的做法,如果確實我們能找到其他工作,比如在淘寶上賣衣服,賣吃的,都行,最好不要經營佛教用品的店,我有很多的朋友,他們是做淘寶店的,也經營佛教用品,但是非常的慈悲,真的是一心為眾生,一張碟片,他們自己刻錄,然後以成本價廣結善緣,得到大家的歡喜,這個可以。這個值得學習。
如果我們是以賺錢的心態,來經營,賺佛教的錢,賺釋迦牟尼佛的錢,釋迦牟尼佛當年沒有說自己的佛法有專利,他老人家當年都是免費給大眾服務,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每天只吃一餐飯,樹下睡一覺,我們知道歷史上釋迦牟尼佛是國王的命運,他老人家本來可以做國王,一生吃喝享用不盡,但是為了眾生,為了將無比重要的佛法,留給世人,幫助世人解脫六道輪回的痛苦,真正是分秒必爭,真正是放下一起,一心為眾安樂而服務。
所以我們如果打著佛教的這個旗號,去做謀私利的事情,這個因果都是自己去負責。
嚴格的講:阿鼻地獄的罪過。
這個罪過不是說我們侵佔了釋迦牟尼佛的版權,他生氣了,不是的,這個罪從哪裡算起?障礙佛法流通,就是從這里算起。
好比世間人害了大病,等著無比寶貴的葯材來救治,這時候我們不但不幫助大家獲得葯材,還要給原本免費的葯材貼上一個價格,阻礙他的流通,這個罪過就從這里結。
很多人不喜歡聽,我們就很少講這個,還是那句話,能不做這個生意就不要做。
--------------------------------------
最後強調:但凡我們去做了,一定是以利益眾生的態度去做,
最後強調:但凡我們去做了,一定是以利益眾生的態度去做,
最後強調:但凡我們去做了,一定是以利益眾生的態度去做,切忌。
⑥ 去拉薩,這9個景點一定要去!
拉薩,全世界有名的日光之城,很多人到了西藏,會選擇在拉薩呆上個一兩天,欣賞這高原聖城獨特的韻味。然而這兩天你會選擇怎麼度過呢?
喝喝甜茶,轉轉八廓街,感受聖潔布達拉,眺望美麗拉薩河……還是與虔誠的拉薩人民攜手共舞,與高原聖城來一次美麗約會……
推薦月份:6-12月, 6-9 月是拉薩氣候最好、氧氣濃度最高、自然風景最美的時間,10-12月可以避開旺季,去拉薩享受高原上的陽光。
拉薩主要景點介紹
布達拉宮
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是藏文化最燦爛的象徵。至今1300多年歷史。
布達拉宮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包括山上的僧舍、僧官學校以及布達拉宮後園龍王潭等。
布達拉宮的參觀線路相對比較固定,沿著旅行線路指導牌一般不會走偏。
地址:拉薩市城關區北京中路宮前巷35 號
費用:200 元(5 月1 日-10 月31 日);100 元(11 月1 日-4 月30 日)。
用時參考:3 小時(不包括領票及排隊等待的時間)
八廓街(八角街)
八廓街是一整片舊式的、有著濃郁藏族生活氣息的街區, 也拉薩每天客流量最大的地方。這里店鋪林立,流動的貨攤超過千家,臨街的房子幾乎都是商店,經營大小各異的轉經筒、藏袍、藏刀、生動拙樸的宗教器具等各式日用品。
還有從印度和尼泊爾遠到而來的各種商品。各種民族的旅行商品集中在八廓街,可謂物美價廉。
?八廓街
?八廓街轉經
?瑪吉阿米
葯王山
葯王山海拔3725 米,有小路可至峰頂。葯王山上是拍攝布達拉宮較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節的清晨,經常會有密密麻麻的攝影師和攝影發燒友匯集在葯王山上等待第一縷光線照亮布達拉宮的瞬間。
葯王山東側有個洞窟式的小廟宇,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窟寺廟,坐落在葯王山東麓陡峭的山腰上,叫查拉魯普。如果去看,千萬別忘了帶頭燈或手電筒。葯王山後面是拉薩十分著名的萬佛牆,附近有很多刻瑪尼石的人家。從西藏旅遊局東面的一條小路一直往南走就可找到。
地址: 在布達拉宮右側
到達交通:上山的小路在布達拉宮右側對面馬路、白塔後面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藏拉薩西郊。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的、古跡最多的園林。羅布林卡意為寶貝園林,有房374 間。
地址:拉薩市城關區羅布林卡路21 號
用時參考:3 小時
大昭寺
大昭寺坐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建於7 世紀中葉,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築。大昭寺殿宇雄偉,庄嚴絢麗,每日被轉經的人流簇擁著。大昭寺是西藏歷來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所在,更被稱作是「西藏的眼睛」。
地址:拉薩市城關區八廓街
用時參考:2 小時
哲蚌寺
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三大寺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廟。哲蚌寺的建築很多,出名的除了「甘丹頗章」、「措欽大殿」,就是四大「扎倉」和所屬康村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措欽大殿旁邊的一座西藏最大的廚房。哲蚌寺在全盛的時期有1 萬多名僧侶,他們每天早課的時候要喝酥油茶,平時要吃飯,可以想像給這么多人煮水、做飯的鍋該有多大。
地址:拉薩市西郊10km 處的根培烏山上(海拔3800 米)
色拉寺
色拉寺與甘丹寺、哲蚌寺合稱「拉薩三大寺」。
色拉寺可能不如哲蚌寺宏大多彩,但這里的辯經活動絕對是非常有特色的。辯經園就在通往門通道的北端。辯經的時間一般從15:00 開始,前來觀看的人很多,早到為好。
色拉寺周圍有許多僧尼小寺環繞其間,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講經說法之地,寺東和寺南有普布覺寺、米瓊熱尼姑寺、扎齊神女寺、卡多日卻(靜修處)、巴龍日卻,西側有巴爾庫寺、貢巴薩寺、帕奔崗寺、扎西曲林寺、曲桑寺、嘎麗尼姑寺,寺後還有珠康日卻、色拉卻頂寺等。
地址:拉薩北面3km 的色拉烏孜山腳
辯經時間:15:00 之後人們一般都會去看辯經。
直貢梯寺
直貢梯寺是直貢噶興趣派的中心寺院,直貢梯寺背側的山上就是直貢壇城。另外,德忠溫泉水量充足,熱度適中,能醫多種疾病,歷史上享有盛譽,來此旅行觀瞻洗浴的人也絡繹不絕。
住宿:當地只有簡陋的招待所,除了方便麵和熱水外,其他配套設施和服務都不太全。德忠溫泉附近有一些招待所,條件要好很多。
地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境內雪絨河邊
羊八井
這里擁有全國最大的地熱發電站。除了普通的溫泉外,還擁有全國溫度最高的水泉,以及罕見的爆炸泉和間歇溫泉。
羊八井最美的時候是每天的清晨,由於空氣還比較冷,羊八井地熱田一帶總彌漫著白色霧氣,地熱田產生的巨大蒸汽團從湖冒起,如人間仙境。如果運氣好,碰上熱水井噴發,更可一睹沸騰的泉水由泉眼直沖而上的場面,十分壯麗美觀。
到達交通:羊八井在拉薩和納木措之間,距拉薩市87km,在拉薩市長途汽車站有多班客車前往。在羊八井的運輸站或青藏公路旁,很容易找到便車及中巴客車。
推薦拉薩的幾種街頭小吃
1、酸奶
拉薩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叫做「雪頓節」。這個節日的意思就是喝酸奶的日子。可以明白酸奶在藏地人心中,尤其是拉薩的藏地人心中的地位了吧?
在藏族傳統的製作工藝中,人們用氂牛糞作燃料,將新鮮的氂牛奶煮沸;再放入隔夜的酸奶作為發酵物,存放在30攝氏度至40攝氏度的屋內,使其中的乳酸菌大量繁殖。隨著乳酸酸度的不斷增加,氂牛奶中的蛋白開始沉澱,最終變成了嫩豆腐一般的模樣。
喜歡酸奶的人,在拉薩是很有福氣的。滿大街不同口味的酸奶任君挑選,更有酸甜爽口的各種酸奶衍生品,如酸奶蛋糕、炸酸奶、酸奶冰棍等,一種美食百種吃法,怎麼都吃不厭。
2、酸奶冰棍
酸奶冰棍是酸奶的衍生品,是夏日拉薩最棒的街頭清涼小吃。走在拉薩的街頭,常常能看到角落裡坐了位阿佳,面前放著裝滿了圓滾滾酸奶冰棍的小盆子。說來也怪,這20多度的天氣里,阿佳賣的冰棍竟然一點兒沒有融化的跡象。
酸奶冰棍的做法極其簡單,把酸奶放在適當的容器內凍成固體即可。好的酸奶冰棍吃起來像是緊實一些的綿綿冰,綿密爽滑。
3、炸土豆
炸土豆是拉薩街頭不論男女老幼、人人皆愛的小吃。也是涼粉以外,拉薩的另一個街頭傳說。被切成條或片的土豆在高溫油鍋中炸數分鍾,待變得金黃時撈出,撒上辣椒面。土豆還是那土豆,辣椒還是那辣椒,最簡單的兩樣東西,碰撞在一起,趁著那骨子熱勁,一鼓作氣吃上數口,甜辣混合讓人慾罷不能。
拉薩的土豆吃起來格外香甜,在飯館里是某種意義上的主角。有人說是因為這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因此這里種植的土豆澱粉含量也特別高。近年來,利用土豆製作的各種食品層出不窮並不斷有新品推出。但炸土豆憑借著它的方便快捷與美味,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里依然會作為街頭小吃的王者,霸佔著街頭行人的雙手。
4、甜茶
大多數來西藏旅遊的人都喝不慣油酥茶,但卻喜歡喝甜茶,特別是拉薩的甜茶,在藏區非常有名。
先用細紗布做個袋子。
第一步:把純凈水倒入鍋中(只要少許即可),把半兩紅茶倒入紗布袋子中(是為了過濾茶中的碎渣),等水開了把紅茶放入水中煮5分鍾左右。再煮的過程中,用手提著紗布袋在水中攪拌,時間差不多後,把紗布袋拿出來,擠干裡面的水,把殘渣倒掉。
第二步:把奶粉倒入攪拌內,加入剛剛煮好的紅茶水(不要太燙了),攪拌均勻。
第三步:把純凈水倒入鍋中(全部),加入剛剛攪拌好的奶粉。剛開始會有好多泡沫,需要用勺子不斷攪拌,泡沫就會慢慢減少。
第四步:加入白糖,攪拌均勻。加入奶粉和白糖之後,一定要煮開,否則會肚子痛。
第五步:再把剩下的紅茶倒入紗布袋中,在鍋中煮5分鍾左右,方法和第一步一樣。
最後把做好的甜茶倒入熱水瓶中保溫,隨時飲用。
5、藏面
藏面,是傳統藏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你說它是正餐也可以、說它是小吃也可以。說是正餐,藏面的量不多,一般吃一碗不太容易飽腹;說是小吃,也屬於面類,一般在茶館面館才有賣。
參考路線:拉薩兩日游
線路特色:花兩天時間游覽拉薩市內和周邊主要景點,看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的聖地大昭寺、逛逛八廓街、看哲蚌寺辯經、體驗羅布林卡的藏式園林風情。
線路設計:
D1: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哲蚌寺;
D2:大昭寺——八廓街——色拉寺
線路詳情:
D1:布達拉宮肯定得一早去排隊領票才能入內。上午一早去參觀布達拉宮,大約需要3 小時。參觀完布達拉宮可以步行前往羅布林卡,如果感覺高原走路太累,可以計程車前往羅布林卡參觀,羅布林卡參觀完,建議吃午飯,午飯後打車前往哲蚌寺。哲蚌寺修建在山坡上,游覽比較耗費體力,建議穿舒適的鞋,否則上上下下肯定很辛苦。游覽完哲蚌寺,建議找個茶館或者酒吧,休息一下,畢竟高原游覽,不要太累。
D2:一早前往大昭寺,看藏民舉著酥油燈、酥油壺爭相進入寺內朝聖的壯觀場面,游覽大昭寺約需要1 小時,游覽完畢可以轉八廓街,采購一些紀念品。記住,八廓街可以砍價哦!午飯建議選擇八廓街周圍的餐吧解決。午飯後,打車前往色拉寺,每天14:00,這里有精彩的辯經活動。
拉薩小貼士
1.千萬不要只帶上一張銀行卡就上路,多帶兩張,還記得帶上一張通用的電話卡。
2.遮陽帽、太陽鏡、遮陽傘、防曬露、潤唇膏、潤膚霜,一個都不能少。
3.不管你是否打算露營,帶上一個睡袋,就算是睡袋內膽也是不錯的主意。
4.感冒葯、止瀉葯、潤喉片、消炎葯必不可少。此外,還應攜帶並預先服用一些抗高原反應的葯物,如紅景天、復方黨參片、黃芪茯苓劑等。
5.如果你是學生身份,不妨帶上你的學生證,會節省一些門票費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