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良貸款率的形成原因
不良貸款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不外乎來自於銀行外部的原發性因素和銀行內部管理的內生性因素。 從金融不良資產形成原因還有地方政府幹預的因素,銀行的貸款曾經支持過企業、地方經濟發展。因此,無論從受益的原則還是從造成損失的原因去追究,債務人和地方政府都應當在這種錯位資源的重新配置過程中承擔相應份額的合理成本。從本質上來說,不良資產處置是對歷史上形成的錯位的社會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使其盡可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用。但這種資源重新配置的損失,如果全部由銀行來承擔顯然是不合理的。政府承擔不良金融資產有利於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改善當地的投融資和信用環境,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⑵ 地方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風險成因
地方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風險主要形成原因就是地方在放貸的時候,它的審核是不那麼嚴格的。還有好多是靠人情關系來做的,總之就造成了最後不良貸款的形成。
⑶ 公司不良貸款情況說明怎麼寫
公司產生的不良貸款將會在公司的徵信查詢中出現,如需再次貸款,則需對原來產生不良貸款的情況加以說明。說明的主要內容為:什麼時間因什麼需要在哪個銀行貸款多少萬元,後因什麼原因未能近期歸還,遂產生不良記錄達多少多少天。生產此情況後,公司積極籌措資金,盡快將到期貸款本息全部歸還。此不良記錄並非公司惡意拖欠所為,確系事出有因。……
⑷ 為什麼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的不良貸款率會那麼高
賬期發貨,回頭就這樣
⑸ 銀行不良貸款的出現主要有哪些原因
銀行不良貸款,是指銀行貸款給個人或者企業,企業逾期很長還款或者甚至無償還能力,導致銀行長期回收不了資金的貸款。
不良貸款可以說是銀行體內的"毒瘤",侵蝕銀行的利潤或資本金,嚴重的還會引發銀行破產。
⑹ 製造業和批發及零售業為什麼 不良貸款高
也不會
⑺ 結合實際談談不良貸款形成原因有哪些應如何加強不良貸款的管理
不良貸款亦指非正常貸款或有問題貸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跡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這種風險主要是由於銀行自身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國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卻迥然不同。主要有宏觀經濟環境、銀行自身經營管理和信用與法律環境三個方面,主要經營管理者應樹立合規經營、穩健發展理念,同時應建立責權清晰、相互牽制的組織架構,前、中、後台部門應聯動協作控制不良零售貸款。此外還應建立系統、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 。 一是信貸業務發展和貸款質量控制指標應有機統一的納入到機構領導班子績效考核中去,所佔分值比重不應差距過大。二是信貸前、中、後台部門應有明確的季度、年度信貸質量考核指標,如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清收額、不良貸款清收率等。三是信貸客戶經理的績效兌現周期應與貸款產品的風險暴露周期相吻合。
⑻ 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的不良貸款率為什麼高
國內消費低迷,賣不出去。
⑼ 商業銀行壞賬產生的原因
不良貸款就是商業銀行的「壞賬」,是很可能收不回來的那部分貸款。壞賬近三年來每個季度持續增加,讓銀行業情何以堪啊!
當然,不同的銀行不良貸款增長的態勢有所不同。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率較高但增速放緩,股份行、農商行的不良率增長有加速之勢。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關注類貸款普遍也在以較大的幅度在增長,這同樣應該引起高度注意。
在經濟下行期間,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反彈預計在短期內仍然可能還會再持續一段時間。但我國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較高,風險抵補能力較強,資產質量總體可控。
從長期上看,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行積極採取資產保全措施,加強逾期貸款監測管理,完善全面風險體系,逐步優化融資結構,各行企業部門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低。
從行業上看,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采礦業是商業銀行產生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等與公用事業相關行業的資產質量有所好轉。
批發與零售業、製造業、采礦業成為不良資產「高發地」的現象與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主張「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思路高度吻合,在經歷整合和消化過程產能、處置「僵屍企業」的過程中,勢必會帶給這些產業一定程度的陣痛。
隨著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日益緊密,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一旦暴露,導致資金鏈、擔保鏈斷裂,最終表現為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受損。
從區域上看,東部及沿海地區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仍高於其他地區。但同時,東部及沿海地區不良貸款增速減緩,而中西部地區不良率上升較快。參照銀監會銀行業對銀行業各省市不良貸款率的統計數據,內蒙古、河南、山西、江西、寧夏等中西部省市的不良貸款率迅猛增長,而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東部及沿海省份的不良貸款率居高但增速放緩。
從產品上看,公司類不良貸款佔比較大且上升較快,個人類不良貸款增長相對穩定,票據貼現類貸款風險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