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八大支柱產業」
1、石油化工產業
重點方向:石油化工產業重點向石化產業集群、精細化工材料、化工與精細化工、石油儲備基地等4個方向發展。形成原油、石油煉制、清潔油品、潤滑油產業鏈;有機原料、合成材料產業鏈;特種纖維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2、 有色冶金產業
重點方向:有色冶金產業重點向鋁冶煉及加工產業、碳素及加工產業、鐵合金及加工產業、鋼及鋼材產業等4個方向發展。形成煤炭開采、發電、電解鋁產業鏈;煉鐵、煉鋼、鋼材、鋼板產業鏈;電解鋁、鋁合金板帶箔材、汽車輪轂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3、 裝備製造產業
重點方向:裝備製造業重點向風電裝備產業、汽車及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石化裝備集群、自動化信息產業集群、專用設備產業集群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風力電機、塔架、風電葉片、風電零部件生產及成套設備產業鏈;零部件配套、整車研發、生產、工程機械、汽車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4、 能源和新能源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生物能源、水電產業、火電及煤綜合利用、熱電聯產、太陽能光伏光熱產業、核電等6個方向發展。形成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液體燃料和生物能源生產產業鏈;水電開發、電網建設、熱電聯產、智能電網產業鏈;核能供熱技術推廣、成套設備製造和配套產品生產一體化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5、 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葯產業、新材料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網路設備、系統集成等信息網路產業鏈;人用疫苗、治療用生物製品產業鏈;航空航天技術研究中心、研發、設計、飛控儀器航空航天產業鏈等一批產業鏈。
6、 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現代物流、現代創意農業、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等5個方向發展。形成玫瑰、百合種植、初加工、深加工產業鏈;休閑、觀光等現代創意農業產業鏈;紅鱒魚、奶牛養殖、初加工、深加工等一批產業鏈。
7、 現代服務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新型服務業、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務業、大眾服務業等6個方向發展。通過加快改造和提升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賓館業等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倉儲、配送業等工作重點,形成現代服務業的各個產業鏈。
8、 文化旅遊產業
重點方向:重點向打造標志性旅遊節會品牌、黃河文化旅遊、絲路文化、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等6個方向發展。通過整合全市旅遊節會資源,打造聞名全國的黃河文化旅遊品牌和沿黃經濟帶;大力發展傳媒、出版、演藝、策劃等文化產業,形成文化旅遊業的各個產業鏈。
② 浙江政治與經濟
政治政府領導
夏寶龍 省 長 陳加元 副省長 龔 正 副省長 毛光烈 副省長 葛慧君 副省長
王建滿 副省長 鄭繼偉 副省長 陳德榮 副省長 朱從玖 副省長 張鴻銘 秘書長
各市政府領導
杭州市市長 邵占維 寧波市市長 劉 奇 溫州市市長 陳金彪 嘉興市市長 魯 俊 湖州市代市長 金長征
紹興市市長 錢建民 金華市市長 徐加愛 舟山市市長 周國輝 台州市市長 吳蔚榮 衢州市市長 陳 新 麗水市市長 王永康
經濟
浙江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對外開放省份。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綜合性的農業高產區域,以多種經營和精耕細作見長,大米、茶葉、蠶絲、柑桔、竹品、水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綠茶產量佔全國第一,蠶繭產量佔全國第二,綢緞的出口量佔全國的30%,柑桔產量名列全國第三,毛竹產量居全國第一。
浙江也是全國的一個重點漁業大省,漁業已由傳統的生產型,逐步過渡到現在的捕澇、養殖,加工一體化,內外貿全面發展的產業化經營。石浦漁港、沈家門漁港是全國四大中心漁港中占兩席,海洋捕撈量居全國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國三大淡水養魚中心之一。
浙江工業基礎較好,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5年底,鄉鎮工業已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絲綢工業歷史悠久,產品精美,傳統工業聞名遐邇,電力工業發達,秦山核電站為國家第一座核能電站。
國民經濟發展2011年浙江全省生產總值達3200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9%以上。這意味著,繼廣東、江蘇、山東之後,浙江省首次跨入GDP「三萬億俱樂部」。浙江省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17,屬於高等水平,同時他也是多年來中國大陸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見他的可發展水平甚高。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8%。推進「浙貨萬里行」活動,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4%。積極培育出口品牌,加強重點出口基地和境外貿易促進平台建設,外貿出口增長19.9%。著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設立10億元省級財政中小企業再擔保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小微企業支持,落實差異化信貸政策措施。努力減輕企業負擔,清理取消31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符合轉型升級要求的小微困難企業相關稅費,實行社會保險「五緩四減三補貼」政策。
全年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23萬畝,啟動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137個、主導產業示範區298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穩中有升。編制實施省級產業集聚區系列規劃,強化推進機制和保障措施。制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意見,整合設立5億元財政扶持專項資金。推進146家龍頭骨幹企業培育和42個產業集群示範區建設,抓好1010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4%和12.1%。制定實施服務業重點行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建設4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示範區,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5%。加快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青山湖科技城、未來科技城等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專項和成果轉化工程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海外引智計劃全面啟動。財政科技投入增長18.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增長30%,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35%。
2011年社會建設全面加強。醫保「一卡通」全面推行,所有市縣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標准達285元以上,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繼續提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鄉低保標准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推進新型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建立孤兒和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0.9萬套。開展13項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推進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計劃,建立普通高中助學金制度,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穩步實施,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繼續加強。[5]服務業2011年,浙江省服務業增加值為14015億元,比上年增長9.4%,高於GDP增速0.4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增速0.3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總量居全國第4位。
2.行業結構逐步優化。傳統服務業穩定發展,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結構不斷優化。以服務外包、軟體業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發展迅猛。2011年,我省承接服務外包合同簽約額44.4億美元,合同執行額3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5%。我省軟體產業收入、結構和盈利水平實現協同發展,新興信息技術服務增勢突出,龍頭骨幹企業帶動性突顯,集聚效應顯著,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2011年,全省實現軟體業務收入901.6億元,比上年增長33.6%,高出全國軟體業收入增速1.2個百分點。
3.行業特色明顯。2011年,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四大支柱行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63.1%。
4.服務業投資增長較快。2011年,全省服務業投資額8939億元,比上年增長32.6%,比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第二產業投資增幅分別高7.8和19.6個百分點,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62.6%,比第二產業高25.8個百分點。除房地產企業開發投資外的第三產業項目投資增長19.6%,高於第二產業增速6.6個百分點。民生投資力度逐步加大。2011年,教育、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投資分別增長22%、104.7%和60.2%。
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鎮單位中服務業就業規模達到350萬人,同比增長7.8%,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40.3%,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
2011年,全省服務業稅收收入為3295.6億元,比上年增加420.2億元,佔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為48.1%,服務業稅收收入對全部稅收收入的增長貢獻率達到34.7%。
③ 杜錦陽和物流園區
四季詩
年年歲歲有四季,
春夏秋冬相交替。
春天溫暖百花艷,
夏日秀美好河山。
金秋碩果香九天,
冬季梅花報嚴寒。
春
桃李花開化嚴寒
鳥語花香春在還
枯草根底潤春雨
萬木復甦嫩芽青
夏
烈日似火當頭照
乾熱難耐汗珠飄
忽見烏雲南天起
暴雨傾注涼意還
秋
金秋十月果飄香
收獲季節萬人忙
五穀似金堆滿倉
國民共富奔小康
冬
雪花紛飛舞滿天
高山峻嶺白地毯
北國風光青松勁
如此畫卷難收藏
寶安現代服務業規劃(修訂2006.11.6)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服務業走向全面對外開放的時期,是寶安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區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更是寶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良好時機,特製定《寶安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年)》,以指導寶安區現代服務業的穩健推進。
一、發展基礎與環境
(一)發展成就與基礎
1、服務業穩步發展,已具較大規模
隨著寶安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十五」期間,寶安區服務業(第三產業)增加值翻了一翻多,2005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已達到了447.50億元。總體規模在全市六個區中僅次於福田區,位列第二名,比2000年的219.02億元增加了228.48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5.36%,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38.46%。服務業內部一些主要行業也已達到了較大規模,其中,商業飲食業為135.21億元,房地產業為124.68億元,運輸郵電業增加值為71.64億元,金融保險業為16.16億元,其它服務業增加值為99.81億元。
2、服務業的發展與全市的差距在縮小
「十五」期間,寶安服務業在全市服務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差距正在逐漸縮小。首先,寶安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深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呈大幅增長趨勢,1999年這一比重為11.5%,2002年為13.9%,2005年為19.82%,6年提高了8.32個百分點。其次,寶安區服務業增加值占深圳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10.32%,2002年14.63%,增長到2005年的19.15%,6年提高了8.83個百分點。
3、新興行業快速崛起,服務業現代化水平提高
「十五」期間,寶安服務業增加值所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36.47%到2005年只增加了不到2 個百分點,但整個服務業發展質量有了重大突破。在2000年以前寶安沒有一家現代化大型百貨商場和大型超市,而現在每個街道都有現代化大型超市或購物中心,甚至許多街道還出現了現代化鏈鎖經營方式的商業網點和配送中心。區內布局的機場物流園區、大鏟灣物流園區和觀瀾物流園區等大型設施在「十五」期間都完成了規劃,多數已啟動建設。一批新興服務業正在穩步成長,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對寶安地方稅收的貢獻由2001年的2.126億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5.796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由2001年的1.27億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3.72億元,房地產業由2001年的1.58億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7.54億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由2001年的3451萬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6567萬元。
4、已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是地方經濟的主要貢獻部門
據經濟普查,2004年末寶安區服務業的就業人員達45.5萬人,占普查就業人員總數的23.8%。其中,批發和零售業3.1萬人,佔2.1%;住宿和餐飲業,1.8萬人,佔1.2%,房地產業2.7萬人,佔1.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7萬人,佔1.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046萬人,佔1.3%,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2.4982萬人,佔1.6%。服務業是寶安區個體經營者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主要部門,全區服務業中個體經營戶達96693戶,佔全普查個體經營戶總數的92.74%。2005年全區一般預算地方財政收入是50.84億元,而全區服務業的地方稅收額已高達24.75億元,其規模接近區一般預算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
5、發展的空間布局相對集中,有利於集聚效益的提高
寶安服務業的空間布局呈現相對集中的趨勢,國內外大商家、公司總部或分公司總部主要向中心城區聚集。「十五」期間先後有萬佳、新一佳、天虹、沃爾瑪、人人樂等大型商家入住寶城區一帶,近期家樂福又在新安和西鄉兩個街道分別開了一家分店。2005年,新安、西鄉兩個街道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共計達124.18億元,佔全區的44%;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74.98億元,佔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的39.10%。全區僅這兩個街道的服務業增加值超過了其工業增加值,其中新安街道的服務業增加值達到了106.69億元,超過其工業增加值的2倍。寶城一帶已經發展成為寶安區服務業最集中的區域。
(二)發展機遇與有利因素
1、宏觀環境轉好。近年來,全球服務貿易增長遠高於全球實物貿易增長,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逐漸轉向服務業,引發了國際服務產業的大規模轉移,引發了新一輪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成為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一個新特徵。寶安過去在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工業化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化發展。但寶安服務業的發展在全市范圍內的排名靠後,其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遠低於羅湖、福田、鹽田三個區,與龍崗和南山兩區相當。發展相對滯後的服務業明顯制約了寶安製造業檔次和水平的提升,寶安有必要牢牢抓住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機遇,使轄區內服務業的發展登上一個新的台階。
在「十一五」時期,我國為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保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對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這為寶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2、區域經濟合作與政策環境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隨著2004年6月《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在中國加入WTO過渡期結束後,隨著CEPA的深入實施,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力度必然加大,大珠三角地區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將進入新的階段,這為寶安發展現代服務業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空間,有利於寶安加大對香港服務業的招商力度,加強在商貿、物流、商務服務、信息中介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加速寶安服務業的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
3、珠三角為製造業配套的產業供應鏈的形成有利於寶安現代服務業發展。當前,以生產企業開展自營出口,全球或區域采購中心紛紛在珠三角地區落戶的發展態勢,客觀上對珠三角地區業已成熟的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形成一定沖擊,迫切要求對作為世界工廠或全球製造基地的珠三角生產供應鏈進行整合與創新,按照整個供應鏈減少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需要來構造區域內的新型產業鏈,培育和構造為區域內生產鏈提供生產性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這說明包括寶安在內的珠三角地區客觀上已經出現為產業升級提供完善供應鏈支持的產業發展趨勢。這為寶安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現實需求和強大動力。
4、深圳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是寶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十一五」期間,在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特區內外發展的二元化結構將迅速縮小,在城市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管理體制,產業發展,人口發展,社會發展以及空間布局等方面將形成分工明確、統一、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格局。這對處於特區外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的寶安提供了一個很好發展機遇,將極大地改善特區外服務業發展的軟硬環境,更有利於服務業高級人才在寶安安心工作。
5、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有利條件。一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對寶安、龍崗兩區實行全面城市化的戰略措施,集體土地全部轉為國有土地,這種巨大的改變,帶來的是財富的巨大釋放和資金的快速流動。寶安全面城市化將使過去的村鎮市政設施、道路、公共活動場所以及衛生、治安環境等方面因此得到極大的改善,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必須的良好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深圳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先鋒城市的目標,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必須在特區外尋找新的產業發展空間和人居空間,這為寶安區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口密度和服務的對象,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客戶群。另外,寶安區工業化高度發達和規模巨大的製造業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利因素
1、基礎薄弱,部分新興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現代物流業在寶安區尚處於起步階段,大型基礎設施如大鏟灣海港和物流園區等正在建設中,全區尚未建成良好統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物流產業鏈尚未形成,缺乏現代物流管理和經營專業人才,物流社會成本過高。商務服務業與寶安巨大的需求不相匹配。技術轉讓中介、風險投資服務、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在寶安區基本上呈空白狀態。商業網點布局總體上分散,信息化程度和現代化管理水平較低,連鎖經營發展滯後,尚未形成合理布局的社區商業服務體系。有特色有優勢的旅遊資源少,開發經營規模小,沒有形成品牌優勢。
2、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向型工業結構繼續制約寶安服務業的發展。寶安區製造業是以「三資」、「三來一補」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為主體,原材料、資金、設備、技術等來源於國外或港、澳、台地區,銷售市場也在國外或港澳台地區,這種「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實際上使寶安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加工生產基地」,造成與這些工業企業生產活動有關的購銷環節、商務談判環節、金融、法律、技術轉讓、信息中介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多落在了寶安區以外的香港或國外其它地區。
3、人口結構和消費水平短期內難以有大的改變,是制約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又一不利因素。寶安區人口結構以外來勞務工暫住人口為主,2001年末全區暫住總人口為254.86萬,2005年末為294.56萬,而與之對應年份末的全區戶籍總人口分別為27.55萬和35.49萬。戶籍人口的收入大多會在本地消費和投資,暫住人口的收入除一部分用於自己生活所需的消費外,大部分會轉移到他們的戶籍所在地去,從而造成這部分人口的消費能力和水平低下。寶安區這種現狀戶籍人口比例相對較小的人口結構,客觀上不利於服務業的發展。
此外,寶安服務業發展還存在著較高的市場准入門檻,缺乏急需要的高端管理人才和高素質專業人才,企業經營規模小和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新興服務業規模弱小,如動漫和網路游戲產業還處於萌芽狀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起步晚,與寶安宏大的經濟總體不相匹配。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與戰略選擇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深圳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先鋒城市的要求,圍繞實現「平安寶安、和諧寶安、繁榮寶安」的戰略目標,抓住深圳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寶安的區位優勢和製造業高度發達的優勢,在資源緊約束條件下,努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堅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消費性服務業」的原則;以創新為動力,以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突出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培育扶持創意文化產業和信息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努力構建與現代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商務服務和消費服務體系,將寶安打造成珠江東岸和珠三角地區經濟軸上重要的服務業基地,實現我區的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2、發展目標
積極推進全區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三大目標:一是提高服務業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把寶安建設成為生產性服務業基地和生態旅遊基地;二是圍繞打造物流和文化兩大支柱產業,形成優勢明顯的現代服務業體系;三是推進城市化,實現寶安作為現代化國際化城區應有的綜合服務功能。
「十一五」期間,力爭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左右,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規模超過1000億元,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40%以上。
3、實施四大戰略
資源導向戰略。在服務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項目的選擇上要充分利用寶安擁有的相對深圳其它區而言較為豐富和有特色的優勢資源,即以寶安的海港空港資源、歷史人文資源、半島海岸線資源、生態旅遊資源以及相對豐富的土地資源為導向,緊密結合寶安現代化國際化城區建設,形成寶安服務業獨特的競爭能力。
區位導向戰略。寶安地處珠江入海口東岸,深圳西部、接壤東莞,是香港到廣州的重要接點。相對於香港世界性經濟中心與廣州華南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寶安正好處於兩城之間的中間地帶,發展服務業要南承香港的輻射,並服務香港;北接廣州的輻射,並要影響東莞,服務廣州。
項目帶動戰略。立足全區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引進和落實具有先導性、示範性的現代服務業大型龍頭項目,以這些項目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吸引更多有條件的國內外知名服務型企業在寶安投資、開展業務;通過優化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吸引長期在寶安開展業務,有一定規模的商貿、信息、物流配送和中介咨詢等服務型企業的總部或區域總部落戶寶安,從而提高全區現代服務業的總體水平。
名牌服務戰略。通過實施名牌服務戰略,在全區服務業中形成創設、培育、發展、宣傳、保護名牌服務的氛圍。將名牌產品的范圍從注重工業產品擴展到服務產品。首先是樹立寶安政府高效服務形象;其次是全力打造生產性服務業品牌;然後是打造航空城等重點服務項目的品牌,最後,從小處著手,放眼全局,提高整個寶安區的服務業質量。
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
抓好現代服務業產業的提升,功能和形態的建設,龍頭企業和骨幹力量的培育,重點項目的推進,努力做到:
(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提供堅實強大的基礎
1、聚焦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打造寶安優勢服務業
大力發展以倉儲配送、連鎖經營、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以及物流供應鏈整合和管理咨詢等現代物流服務業,鼓勵現代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重點扶持大型物流企業以寶安為據點拓展物流服務領域和業務半徑,扶持為本地製造業提供物流供應鏈服務以及增強寶安產業體系根植性的物流項目或企業。做大做強寶安物流業,使之成為我區的支柱產業,把寶安區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物流強區。
加快大鏟灣物流園區、航空物流園區、龍華物流園區、寶安固戍配送中心和觀瀾內陸集裝箱倉儲中心的建設。以這五大物流園區為核心,盡快完善包括疏港(包括航空港、大鏟灣、福永碼頭)專用道在內的貨運道路網路,加快作為重要物流節點的西鄉綜合樞紐貨運站、新安、沙井、龍華、觀瀾、公明和松崗等寶安區內重點貨運站的建設,形成寶安高等級的物流基礎設施平台。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軟硬體系統構建寶安物流信息平台,並做好與寶安商貿信息平台建設的銜接工作。利用沿江高速公路、西部通道建設的契機,力促從福永碼頭到前海片區之間的「深圳西海岸物流帶」的盡早形成。
要用現代物流技術、服務方式改造和促進傳統運輸服務業的發展。運用信息網路技術,提升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水平,擴大全區運輸服務的能力和服務范圍;鼓勵區內運輸企業集團化、連鎖化經營,提高運輸服務的規模效應;推進物流標准化規范管理,發展多式聯運,提高運輸效率。進一步完善連結區內外的立體交通運輸網,努力形成以國際機場、港口碼頭、現代化場站為樞紐,以公路、航道為骨架,陸海空和城市交通全面發展,物流暢通的現代化、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
重點項目:
●航空物流園區:
航空物流園區遠期規劃規模116萬平方為。「十一五」期間,航空物流園區規劃新建規模為40萬平方米,新增物流總操作能力250萬噸/年。
●龍華物流園區:
龍華物流園區遠期規劃規模約為65萬平方米。「十一五」期間,龍華物流園區規劃新建規模為25萬平方米,新增物流總操作能力100萬噸/年。
●大鏟灣配套物流園區:
大鏟灣物流園區遠期規劃規模為283萬平方米。「十一五」期間,大鏟灣物流園區規劃新建規模約為40萬平方米,新增物流總操作能力180萬噸/年。
●觀瀾內陸集裝箱倉儲中心:
庫區位於觀瀾新田環觀南路一側,建設規模佔地面積為33平方米,規劃有倉庫面積8萬平方米,堆場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接駁場4000平方米、裝卸場佔地面積為6.5萬平方米等,將建設成為華南地區大型物流倉儲基地。
●固戍區級配送中心:
在固戍建設以消費品的物流配送為主,集生產與流通加工、倉儲配送、物流信息處理、電子商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以本區域配送為主、兼顧市域配送的現代化物流配送中心。
2、培育和促進商務服務業的蓬勃發展
加快寶安具有標志性作用的新中心區的總部經濟集聚區、金融集聚區等中央商務區的建設步伐,積極引導各種商務功能在這一地區的集聚發展,為國際國內大資本的進入構建高效的現代商務平台。
建設各種公共科技服務平台,健全社會化、市場化科技服務體系。在寶安推進為重點工業製造業和企業服務的集研發、設計、服務為一體的各種行業CBD(商務中心區)的建設;培育和發展區域性、行業性生產力促進機構和專業技術創新服務機構,發展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及轉移、科技信息咨詢、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讓、技術產權交易等科技服務業。
培育和完善多層次的中介服務體系。引導現有區內法律、會計、審計、國際貿易服務、調查咨詢、廣告策劃、經紀代理、就業和勞務中介等一般中介機構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扶持有實力、有信譽、有品牌的中介機構或企業向多元化、規模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中介機構或企業落戶寶安,推動商務服務產品和方式的創新,提高寶安商務服務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能力。
3、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
全面貫徹落實《深圳市支持金融業發展若干規定》,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努力構築以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為重心,服務網點覆蓋全區各街道,服務產品和業務豐富,既能支撐和滿寶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又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區級金融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銀行、風險投資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到轄區內開展相關業務和從事金融創新活動;鼓勵和支持區內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優質企業爭取直接或間接融資擴大生產規模或開拓新的業務。建立區級政府與金融機構信息交流溝通機制;積極優化金融業發展的社會信用環境。為實現把深圳建成國內一流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要按照深圳市的統一部署,在寶安新中心區規劃建設金融配套集聚區。
(二)提升城市消費服務業的素質和水平,滿足居民富裕生活的需要
1、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
鼓勵連鎖經營。進一步提高全區商業連鎖經營水平,支持發展包括直營連鎖、加盟連鎖和志願連鎖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推動連鎖經營擴展到更多的零售業種業態和商業服務業,擴大連鎖經營的規模和覆蓋面。推動連鎖經營企業提高後台管理水平,鼓勵企業通過資本經營、戰略合作和業務重組等方式,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連鎖龍頭企業,增強連鎖經營的競爭力和經營效益。
積極發展新型業態。大力發展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需要的零售業態,能充分發揮寶安區位優勢,擴大商業輻射力的各種新型業態。重點:一是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便利店和生鮮超市;二是各類突出低價或廉價銷售的新興零售業態;三是各類購物中心,鼓勵在軌道交通一號線的重要站點或是交通樞紐站點,開發5-7萬平米的都市型購物中心。
打造一批高標準的商圈。大力整治、改造各街道中心商業街,改善商業街區、道路、停車場等市容環境,完善商業綜合配套設施建設,培育寶安標志性商業場所,樹立良好商業形象的基礎上,使全區擁有一至二個全市知名的商業中心,爭取每個街道建設一條現代商業主街區。
有序發展便利規范的社區商業。按照國家要求,堅持「政府規劃、市場運作、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原則,發展一批國家級和市級社區商業示範區。提倡規模在1-3萬米的社區購物中心為主體的新型社區商業,改造提升傳統沿街商鋪和商住混合的社區商業,使社區商業既便民又不擾民。
大力發展現代批發業。培育和引進一批大型現代批發企業,鼓勵本地企業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產品的總分銷商、總代理商,積極吸引擁有大宗知名品牌產品總分銷權、總代理權的企業落戶寶安;吸引大型跨國商貿流通企業在寶安設立全國性或區域性的采購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調整、提高、創新有形批發市場,通過改造、升級、市場培育和新建,形成一批高能級的專業批發市場,其方向和重點是:突顯本地產業優勢和地緣優勢的工業品批發市場,區域性的消費品分銷市場等。
推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引導的方式,提高電子商務在商業領域的發展水平。發展重點是:推動大中型批發市場都開通網上交易平台,實現網上訂貨、交易、支付和相關信息發布,推動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模式的發展,促進批發市場的現代化發展;推動大中型零售企業建設企業網站,並實現網上交易,力爭使網上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交易總額獲得較快的發展。
重點項目
●寶安中心區的都市購物中心:
位於寶安中心區的商業中心,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商業面積30萬平方米,與中心區地鐵出口連成一體,集百貨、品牌旗艦店、精緻生活超市、美食廣場、酒巴街、主題餐廳、星級會員俱樂部、書店等一體的大型商業綜合體。
●福永的城郊購物中心:
是深圳市「十一五」商業網點規劃的重點項目,佔地面積在30萬平方米以上,將建成一個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旅遊、文化於一體的一站式大型消費娛樂購物公園。
●光明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
位於光明街道,擬佔地面積55萬平方米,由深圳上市公司農產品股分有限公司投資7.8億元人民幣興建,實現作為全國各省市農產品集散地及出口東南亞物流交易中心基地。
●建一批有影響的市場:
規劃建設西鄉汽車銷售專業市場,沙井電子專業市場,觀瀾體育休閑用品專業市場,公明內衣專業市場,大浪服裝專業市場,以及福永家居建材專業市場。
●商業區改造:
25區改造定位為大型綜合商業街,26區改造成為新型現代化商業中心,將22區舊工業區改造成配有較完善的社區商業服務體系的高檔商住小區。
2、穩步發展房地產業
要順應深圳房地產發展重點向特區外轉移的趨勢,配合寶安區城市化、舊村舊城改造、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區的需要發展房地產業。針對各街道各片區的不同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分區發展模式,兼顧發展房地產二、三級市場和中介服務業;利用地鐵線和其它基礎設施建設調整房地產業的布局和開發重點。根據寶安非戶籍低收入人口規模大的特點和《深圳住房建設規劃(2006~2010)》的安排,加大我區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規模。以新安、西鄉包括新中心城區作為寶安房地產業發展的重點片區,要圍繞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的居住和服務能,以舊城舊村改造為主發展房地產業。龍華和觀瀾片區要建設規模大、設計新穎、智能化、生態型現代住宅小區,以滿足深圳未來中上層人口的居住。西麗-公明快速幹道沿線的光明、公明、石岩片區房地產業要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的白領提供高檔住宅小區;在廣深高速沿線工業聚集的福永、沙井和松崗街道辦發展為產業工人或職工居住的公寓。
3、豐富旅遊服務內容,做強旅遊業
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國際化城區的休閑旅遊觀光功能。加大酒店娛樂設施、景點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等旅遊業配套設施建設的力度,在每個街道布局建設高星級酒店;在保護好寶安地方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綜合治理旅遊環境,開發和組織有特色的新興旅遊產品,逐步完善未來寶安旅遊目的地的整體旅遊環境,增強旅遊目的地形象的吸引力,把寶安建設成為深圳市重要的休閑旅遊和能輻射珠江三角洲的生態旅遊基地。
大力發展休閑旅遊。重點發展小型、精緻、特色、並能適應不同文化品味和消費層次的環城休閑旅遊,豐富周末和短途休閑度假活動內容,發展近郊家庭度假和經濟型度假游,打造城郊休閑天堂以及都市人回歸田園、回歸自然的旅遊形象。要充分利用觀瀾湖高爾夫球場與龍崗新建的「奧體新城」體育公園形成東西兩翼組合匹配的有利條件,促進觀瀾湖高爾夫體育休閑旅遊區的發展。
發展生態觀光旅遊。規劃開發生態觀光旅遊產品,力爭通過加強旅遊宣傳促銷工作,使「生態觀光旅遊」成為寶安區旅遊產品或項目的重點品牌。
積極探索工業觀光旅遊。與文化產業園區和產業積聚基地的建設結合,利用寶安高度發達的選進工業製造產業群,發展現代工業旅遊項目,設計工業旅遊產品和觀光線路,向遊客展示寶安現代工業重點生產廠商、先進的工藝技術、先進的設備和管理理念,使工業觀光旅遊成為推廣擁有強大先進工業製造業的「寶安區域經濟品牌」的重要途徑。
重視發展文化旅遊。要重視寶安歷史文物古跡、地方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遊開發。充分利用公明發現的「深圳第一窯」,位於觀瀾的深圳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114座古碉樓群、觀瀾老街和紅色革命遺跡等寶貴文物資源,融合突出廣府文化(沙井)、客家文化(觀瀾、龍華等)、產業移民文化和創業文化,構造寶安傳統、本土文化旅遊與現代、新本土、新民俗文化旅遊相結合的文化旅遊體系。
此外,還要探索和開發都市街區觀光和購物旅遊、地方節事旅遊、特色餐飲旅遊以及商務旅遊等其它旅遊項目和產品。
重點項目
●光明生態旅遊區:
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吊神山腳,青山環抱,空氣清新,佔地54.6平方公里。集觀光、休閑、度假、體育健身於一體,擁有亞洲最大的觀光鴿園、現代化觀光奶牛場、萬畝荔枝園
④ 2009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出來了嗎
在這里!
2009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2月23日在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張廣寧
各位代表:
我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市遭遇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和強台風強降雨等嚴重自然災害,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面對嚴峻形勢,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全省「首善之區」的戰略目標,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力拚搏,克服困難,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面對急劇變化的經濟形勢,我們科學決策,及時採取了18項擴大內需和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16億元,增長12.3%。人均生產總值81233元,增長10%。源於廣州地區的財政總收入達2477億元,增長17.1%;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22億元,增長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5億元,增長1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40億元,增長21%。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廣州地區完成進出口總值820億美元,增長11.5%。其中出口430億美元,增長13.4%。全市實際使用外資38億美元,增長10.6%。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大項目帶動特點顯著,累計批准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達197個。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69家。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829億元,增長12.5%,佔全市GDP的比重達34.4%。尤其是民營工業逆勢而上,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產值1543億元,增長17.3%,高於全市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消費市場持續暢旺,物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5.9%。
(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確立了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融合互動、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推進「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國際商務會展中心、亞洲物流中心、華南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內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出台《關於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決定》及《關於加快推進廣州市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完成了琶洲員村地區、城市新中軸線區域、白鵝潭經濟圈和白雲新城及周邊地區等四個重點功能區規劃,加快了中心城區產業「退二進三」和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步伐,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49億元,增長13.6%,佔GDP比重達59.02%,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6%。我市被國務院認定為「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南沙保稅港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化解,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384億元,增長6.2%。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建成投入運營,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3341萬人次,增長7.9%。廣州港貨物吞吐量達3.47億噸,增長1%,居全國港口第4位。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1100萬標箱,增長18.9%,躋身全球集裝箱港口10強。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和三期投入使用,會展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全市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達13428億元,增長22.1%,廣州「千年商都」優勢進一步凸顯。旅遊業總收入突破800億元,來廣州旅遊觀光客人持續增長。汽車、石化、造船、鋼鐵以及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等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工業加快向高科技、高集聚、高附加值升級轉型。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2639億元,增長13.1%。其中,三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4509億元。轎車產量達87.94萬輛,增長12.3%,躍居全國轎車產區第一;自主品牌汽車研製取得新進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增速達17.7%。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及配套措施,大力支持軟體動漫、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生物醫葯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981億元,增長18.8%,高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5.6個百分點。年末,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04:38.94:59.02。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增強了我市經濟抗風險能力,在保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有新進步。深化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展開。以交通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抓緊推進,白雲機場二期、南沙港區三期和出海航道疏浚三期、廣州新客站站場及武廣客運專線等項目進展順利。34項道路、隧道、橋梁等工程以及7條地鐵線路加快建設,快速公交系統試驗段動工建設。完成了我市歷史上最大一輪公交線網調整優化工作,方便了市民出行。從去年開始政府分三年每年出資4.63億元補貼公交企業;出資18億元,分三年補貼公交地鐵票價。出台8項措施,規范了計程車行業管理。新增停車泊位超過6萬個。建成了一批電力、供水、供氣、環衛和人防工程設施。「青山綠地」和「藍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市林木綠化率達44.4%,森林覆蓋率達38.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01平方米,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為改善人民群眾關心的水和空氣環境質量,制定了《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繼續加大力度推進大規模的治理水環境行動,污水處理系統和西江引水、北部水系補水等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制定了《2008-2010年空氣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實施七個方面50項污染防治措施,特別是強化工業企業和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促進空氣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4.3%,比上年增加3個百分點。氣象部門監測的灰霾天氣天數由2007年的131天減少到110天,下降16%。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考核制度,突出抓好百家重點耗能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工作,關停13家燃油小火電、66家小水泥企業和140家掛牌督辦違法排污企業。預計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35%,完成省下達的年度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總量分別減排0.5萬噸的任務,排放總量分別下降4.8%和3.7%以上。加強國土資源管理,開發補充耕地66.2平方公里,耕地實現占補平衡,整頓違法用地取得明顯效果。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傳銷、商業欺詐、無證照經營等違法行為,尤其是加大對乳製品市場的監管力度,高效穩妥處置「問題奶粉」事件,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和本地食品、葯品安全,而且保證了我市供應北京奧運會的食品安全。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啟動星級衛生街道創建活動,市容環境衛生進一步改善。繼續推進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了「城中村」和舊城區改造,完成13.9萬平方米危破房改造,1800多戶居民受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全面推進,共安裝25.6萬個監控攝像頭,治安視頻監控實現全市城區全覆蓋,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去年刑事案件下降13.9%,其中「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25.5%和17.3%,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持續上升。大力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治理年」活動,進一步強化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和消防安全工作,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全年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6.7%和13.5%。
……
全文請查閱參考資料
⑤ 農貿市場為什麼要升級改造
農改超:思維方式的反思
農改超初期,政府把主要困難和資金補貼放在了原有農貿市場的善後清退上,忽略了生鮮超市的市場生存和環境適應能力,對農改超的困難和後續問題估計不足,當諸多現實問題撲面而來時,令各方始料不及,應接不暇;當這一輪熱潮的泡沫逐漸散去,又有些手足無措。把農改超放在現代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的背景之下,我們不難發現農改超思維上的局限性,而這些誤區深刻地影響著農改超的走向和結果:
1、核心目的反思——為什麼要農改超?
筆者曾考察過一些農改超的生鮮超市,有些還是政府扶持的試點項目,生鮮超市賣場無論是商品保鮮、陳列方式、設備配置和管理水平遠遠達不到提供高質量農產品終端銷售的要求,面對這樣農改超,不免令人心存疑慮,什麼是農改超?如何評價農改超的實際效果呢?
「所謂『農改超』,是指通過政府政策的鼓勵支持,引導大型流通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不適應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居民消費要求的原城市農貿市場,按照超市的經營業態、經營理念對城市農貿市場進行生鮮超市化改造,使其成為經營主體組織化、經營產品標准化、經營方式超市化及服務規范化,以經營生鮮農副產品為主的超市。」(《福建省「農改超」的實踐總結與理論思考》作者陳清)關於農改超的目的,從初期農改超的有關規劃文件可以看到相關描述:一是商貿流通現代化;二是提高菜籃子產品質量為生安全水平,或者是杜絕餐桌污染。
一段時間以來,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政府、業界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問題,而農改超作為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的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越來越清晰地定位於:通過優化、改造農產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信息管理體系,最終解決食物安全問題。而對於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只是達到這個核心目的的方式之一。
無可否認,通過農改超推進了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質量提高,但是在農改超三年的熱潮中,也確有相當部分投資者為了爭取政策扶持,抱著明顯的投機心理;借農改超之名,變相炒賣商業鋪位有之;本末倒置,形似神不似的農改超更不在少數;政府未能制定出有效地農改超准入制度和評價標准,以及後續問題應對措施,對農改超過程中問題未能及時糾正;如果商家的投入和經營成本增加,盈利無望,商家難以為繼;而農改超的農產品質量和衛生水平提升有限,加價不增值,農改超的目的難以體現,消費者很難為這樣的農改超買單。
「本」之迷失,「標」將焉附,失去市場落腳點的農改超就這樣步入了尷尬的窘境。
2、模式反思——什麼是農改超?
就當前農產品的流通形式而言,農改超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改超是基於對原有的城市農貿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它是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中的一種形式;而廣義的農改超則是基於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全方位改造,它是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的集合,既包括農改超,農加超,也包括各種果蔬、肉類等農產品專賣店,以及原有連鎖超市生鮮區經營,同時也不排斥通過升級改造,能夠達到農產品安全標準的農貿市場,廣義的農改超是多種模式並存,建立於多元化之上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所以應把廣義的農改超進一步理解為現代農產品超市化經營。
從現代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角度來看,多種銷售渠道會同時並存,並由於消費群體的變化,不同的渠道此消彼長,卻很難以一個銷售方式取代另一個銷售方式,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中,農貿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象廣州黃花肉菜市場和東川路市場,經過改造升級之後的傳統街市(農貿市場),也擁有著可觀的顧客群;而香港傳統街市的質量信息快速反應機制也十分有效,更何況農改超的生鮮超市本身也因時因地存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一些城市「農改超」試點大起大伏可清楚說明這一點。
當農改超興起之時,妄言以生鮮超市取代農貿市場,而農改超發展不順利時,又對農產品進入超市經營之路疑問多多,以狹義農改超的嘗試來評判現代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的成敗,視野未免狹隘,觀點也有失偏頗。
從農產品流通的終端模式來看,無論是農改超,還是現代農產品超市化經營都存在著多種橫向經營模式,形式和模式不同,但對農產品經營的衡量標准則是統一的,它包括:
——食品安全管理與控制應該覆蓋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鏈的所有方面,並在儲運、加工、銷售過程中確保農產品和食品安全衛生,因此應具備必要的冷鏈和其它軟硬體條件;
——所有產品和原料在流通中保有它們的溯源,在需要情況下,可為有資格的機構提供溯源相關信息。當食品發現存在危害時,可以及時從市場召回,避免流入市場;
——參與農產品流通企業的市場定位和目標消費群體清晰並有利可圖。
3、思維反思——單點思維還是系統思維?
三年農改超實踐,現實令我們逐漸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要從源頭抓起,要從整個農產品和食品供應鏈的多環節入手,齊抓共管;而農改超的成功也需要強大的上游供應鏈的支持。農改超作為整個農產品產業鏈後段零售終端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寄希望於農改超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這種單一思維不免顯得有些幼稚。這種思維方式忽視了來自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環節的影響,也正是導致農改超受挫的主因之一。
由於農產品銷售渠道改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思維方式的更新,以系統思維代替過去的單點思維,從農產品大流通系統的角度看待農改超:
首先,農改超需要來自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生產、加工和物流配送等多環節的協調支持;需要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和零售網點的產業規劃與綜合改造;需要政府農業、交通、商業和衛生監督的等部門協調運作;更需要新渠道建設和舊有渠道清理整頓提升並重;
其次,由於農產品經營的質量和保鮮要求的特殊性,農產品經營對冷鏈的依存度較大,缺乏冷鏈為核心的硬體環境,這是目前國內除及時有效的農產品監督監測手段之外欠賬較多的環節,而冷鏈系統建設則絕對不是一般企業能夠獨立承擔的;
第三,作為復雜系統改造的一部分,農改超應是一個漸進的渠道優化過程,如果忽視其復雜性,不考慮其中的綜合配套措施,甚至採用革命式推進手段,則勢必事倍功半。
三、農改超——未來的出路何在?
三年多之後,農改超的泡沫逐漸消散,農改超的話題已成雞肋,但是在中國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問題日益受到公眾矚目的時候,作為農產品供應鏈的環節之一,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仍然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長期課題。
現代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發展方向:不是農改超,我們在零售終端環節還有其它選擇嗎?
回顧農改超走過的路,無論是從提高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保障,或是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信息體系,還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改超或是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的發展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就目前中國的農產品流通渠道而言,改造提升原有農貿市場和農改超是同等重要的兩條道路。問題在於戰略上認識不夠充分,戰術上規劃漏洞百出,所以有必要在反思反省農改超的基礎上,拓寬思路,提高市場認識和運作水平,重新規劃,重振旗鼓。
2004年11月,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副司長徐加愛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04年超市食品安全論壇上說:「要加快「農改超」和「超改連」步伐,提高生鮮食品在便民超市等現代營銷方式中的銷售比重;推行「場廠掛鉤」、「場地掛鉤」,鼓勵質量優、信譽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超市銷售,大力發展安全放心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專櫃。我們將以連鎖食品超市為切入點,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培育出500家綠色市場。」
重新定位參與者的角色:農改超參與者應有更明確的角色分擔
政府
工作原則:應充分認識和把握好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場運作規律的關系,應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越俎代庖,過多的以行政推動代替市場運作,避免捨本逐末。
工作目標: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農改超重點環節的投入;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和力度,建立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工作重點:加強政府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以及零售行業發展的系統研究規劃;
農改超後續發展要有流通環境配套,特別城市農批市場的規范管理,農改超企業的農產品直采直配,要關注農產品流通渠道上下游之間的產業協調,鼓勵發展農產品和食品半成品加工產業;
充分考慮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結構,建立農改超企業的登記審核制度,鼓勵有規模有實力的連鎖企業參與,減少投機性以確保實效;
注意農改超的試點和扶持,做好布局規劃引導,避免農改超企業之間過度競爭導致的低成活率;
在農產品加工配送等重點環節,加強政府在難點攻堅上的政策協調和投入。
企業
慎重決策:零售業的門檻低但是經營難度很大,需要較高的行業認識和專業化,因此對於每個農改超的投資者,特別是新跨入零售行業的投資者,應當注意行業風險,慎重決策,切忌盲目跟風;
准確定位:達到衛生安全標準的農產品及其經營方式,其成本會有所提高,目標消費群應以中高端顧客為主,所以農改超企業在消費群定位,超市選址和業態選型等方面要思路清晰;
管理體系:農產品經營由於行情變化快,容易出現損耗,所以在國外超市被形象地比喻為「成本部門」,農產品經營的盈利狀況有賴於嚴謹高效運作的管理體系,建立管理體系是對每個農產品經營企業的挑戰。
消費者
提高消費者健康消費的質量意識,消費者有權獲得清晰的食品質量、構成成份、營養物質含量、營養物質功用以及如何合理均衡膳食等方面的信息。法律法規、標準的修訂與執行應在公開、透明、互動的方式下進行。
未來食品市場的關注焦點:社區建設與農改超發展策略
隨著城市新建社區住宅持續性大量投放市場,農村城鎮化發展方向的確立,龐大的社區消費市場正在逐漸顯現出來,五花八門的社區消費將會不斷層次細分和具體化。而其中白領和中產階級作為消費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他們將是食品安全體系建立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消費者,在生鮮消費價格上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農改超應從這個消費階層及其社區尋找市場落腳點,當生鮮超市脫離以低價競爭為手段的市場定位,具有品質保證的食品和農產品才會擁有能夠生存的市場空間。
http://www.ad-ren.com/forum/archive/index.php?t-22748.html
http://www.fstjj.gov.cn/fsnyjout/Web/Article/2005/04/13/0804001637C88922.aspx
請參考!
⑥ 如何實施實施結構調整,加強授信業務管理
目前,銀行對信貸資產質量要標本兼治,重點需強化前瞻性的信貸戰略布局、嚴防信貸結構性風險、夯實風險管理基礎,走出一條穩健發展的新路子。
一、問題的提出
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目前商業銀行貸款不良率仍在不斷攀升,已逼近2%,不良貸款與逾期貸款「剪刀差」還在擴大,潛在風險貸款持續增長。同時,快速處置不良貸款的損失越來越大,處置回收率不斷創出新低,尤其是不良貸款的批量轉讓處置損失巨大,給銀行的經營效益和財務成本帶來較大負擔。簡單地遏制不良貸款,只是延緩或推遲風險暴露,在當期或短期內減緩不良率上升幅度,治標不治本,沒有脫離產生不良貸款的外部環境,消除風險隱患,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貸款產生的內部因素。
宏觀經濟的基本面決定了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基本狀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較大程度上是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反映。盡管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不會立刻反映到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上,但當經濟增長出現較長時間的下行或疲軟態勢,或者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問題短期內不能得到根本性扭轉,最終會對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造成實質性影響。
按現行商業銀行的貸款管理規定,一般是按季結息,融資期限大都是6~12個月或1年期以上。當貸款出現欠息或到期後超過90天不能償還時風險才會暴露,才會被確定為不良貸款。對於一些問題貸款,銀行為保全資產通常還會採取再融資、展期、簽補充協議調整原合同要素等方式來使貸款風險延期暴露。此外,很多潛在風險貸款還要受其它多種因素的影響或觸發才會暴露。因此,從貸款發放到劣變為不良,一般都會有一個或長或短的過渡期。在經濟增長放緩初期,信貸風險暴露會比較緩慢。但當經濟增長出現持續乏力,不僅新的信貸風險會加速暴露,部分緩釋的信貸風險還會再次向下劣變,累積的潛在風險也會轉為現實的風險,從而使銀行信貸風險暴露顯著加快,貸款劣變率快速攀升,甚至可能持續地超過銀行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幅度,嚴重時還會觸發流動性風險。
從目前的態勢分析看,經濟增長放緩的基本要素沒有發生實質性轉變,宏觀經濟運行中各種不確定因素沒有消除,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在繼續累積,持續影響著銀行的信貸經營環境。比如,一些技術含量低、工藝落後、產品缺乏競爭力、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出現停產半停產的在不斷增多。一些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資產重、負債高,調整轉型難度大,效益下滑的局面可能長期存在。一些傳統的商業模式和實體商場商城,隨著新興市場業態的變化出現了萎縮態勢。尤其是一些小微企業,在經濟上行期市場需求大,尚能生存發展,但當經濟波動時就會最先受到沖擊,出現資金周轉困難、資金鏈斷裂的情況。且這種情況又會傳導到其上下游領域,致使越來越多的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現金流不足或斷裂,導致信用風險在客戶、行業、區域等維度呈持續擴散態勢,嚴重影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穩定。此外,交易對手風險、合作機構風險、民間借貸與銀行融資等風險交叉傳染、蔓延擴散,大量外部風險的跨業跨界湧向銀行,成為新的信貸風險源,使得銀行信貸風險管控的難度和復雜性進一步加大,不良貸款上升的勢頭將難以遏制。
另一個問題是,銀行信貸經營狀況並沒有隨外部經濟環境變化而進行實質性的調整改善,新增融資的風險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隨著經濟下行,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需求大幅減少,製造業仍在深度去產能過程中,消費只能漸進式增長,出口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短期內很難有大的回升。在這樣的背景下,生產經營正常的企業一般都通過發行超短融、短融、中票以及各種企業債來歸還銀行貸款,降低融資成本。這意味著正常經營的企業不僅降低了對銀行貸款的需求,而且還償還了原有的貸款,直接減少了貸款余額。為確保信貸總量不減少、增速不降低,銀行除了要補上企業發債償還的貸款外,還要再尋找新的有融資需求的企業,而這類企業大多是一些經營相對困難、潛在風險較大的企業。也就是說,如果繼續按慣性和傳統方式不進行調整就投放貸款,風險可能會更大。
上述分析表明,當前銀行出現的信貸風險問題主要是受外部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但就銀行自身的反思而言,決不能就此了事,或至多認為是一些分支機構或有關人員不盡職、業務操作不到位所引發的信貸風險,而應從自身風險管理上作深層次分析。這其中有些風險暴露看起來似乎是由外部因素造成,且都有一定的偶然性、突發性,或是某些企業或某類型企業、某些分支機構,或者某個區域等的個案問題,但其實質是一些銀行忽略了對信貸戰略風險的管理。
目前,商業銀行間的新增不良貸款並非呈均衡分布,不良貸款率的差異很大。在同一區域,外部環境相同,有些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低,有些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很高;即使在同一區域內同一家銀行的不同分支機構也不均衡,有些分支機構不良貸款率高,有些分支機構不良貸款率低。導致這些銀行及分支機構不良貸款率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信貸結構的差異。不同的信貸資產分布結構具有不同的風險,若信貸資產在某些風險較高的領域或板塊佔比過大,那麼相應的不良貸款率也就會比較高。如溫州、鄂爾多斯等地的區域風險,鋼鐵、電解鋁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風險,銀行信貸產品中的商品融資風險、暗保理風險,以及貸款保證擔保方式中的互保、聯保、關聯擔保風險等。由於信貸資產的背後是信貸客戶,客戶違約便表現為信貸資產劣變。所以銀行間不良貸款的差異,實際上是信貸客戶結構的差異。信貸的客戶結構差異越大,信貸資產質量的差異也越大;並且這種差異大並非短期形成,也不是一兩筆業務就能調整過來的。
所以,評價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不能只看逾期貸款率、不良貸款率,它們只反映當期信貸資產的質量,並不能反映長期的信貸質量。當期的逾期貸款率、不良貸款率比較低,不能說明其未來的風險就可控,信貸資產質量就一定好。事實上,只看當期不良貸款率本身也不全面,因為其中包含了核銷處置的因素。要判斷銀行信貸資產的質量優劣與穩定,必須深度地分析信貸結構,包括信貸資產的客戶分布結構、行業分布結構、區域分布結構和產品分布結構等,才能搞清楚銀行信貸資產的真實質量及潛在風險,才能更准確地判斷一家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優劣,才能結合外部經濟環境判斷未來貸款劣變壓力的大小。
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銀行間信貸結構的差異實質上是信貸戰略的差異和戰略風險管理的差異。不論是理性的戰略風險防控,還是風險偏好的決策判斷,信貸的戰略風險及其結構性風險必須要事先防範,一旦發生戰略性的風險就很難再進行有效控制。這也是當前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有些銀行盡管當期出現了不良貸款率上升,但從信貸戰略風險等長期因素來看,風險仍然可控;有些銀行雖然當期的不良貸款率不高,但從長期的信貸戰略風險等因素看,潛在風險很大且有的已很嚴重,極有可能引發區域性甚至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強化信貸戰略風險管理
盡管目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持續上升的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但這並不是說對此銀行就無所作為,只能消極等待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商業銀行應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抓住當前經濟增長放緩的時機,加快自身信貸經營的轉型,深化改革、完善機制、標本兼治,切實解決制約和影響信貸風險管理的深層次問題;既要防控和壓降當期的信貸風險,更要強化和完善長期信貸風險的管理,調整和明確信貸戰略,防控好信貸戰略風險,使信貸業務能有一個穩健的長久發展態勢。
所謂信貸戰略風險,是指未來可能出現大面積的、持續性的信用風險,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極為重大,甚至會導致銀行的破產。信貸戰略風險管理就是要根據外部環境和自身的風險偏好,確定信貸戰略目標和戰略布局,以防控未來宏觀經濟波動可能帶來的戰略性信貸風險。
從信貸戰略層面來分析信貸風險和不良貸款,就不難發現每家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與其信貸戰略及其風險管理密切相關。其中的一個重要教訓是,一些銀行事前缺乏明確的信貸戰略、理性的信貸布局和對信貸風險隱患的防控要求,能做什麼就做什麼,只為完成當期的經營指標,過多地向某些收益較高領域投放貸款,形成了大量高潛在風險的信貸資產。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便深陷風險持續、大面積暴露的困境。因此,為標本兼治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嚴格防範戰略性信貸風險,商業銀行要在對外部經濟環境和自身信貸經營條件、風險識別能力等有足夠清醒認識的基礎上,本著審慎的風險偏好來制定信貸戰略風險管理規劃,確定信貸總量和結構目標,並做好長期充足的風險損失准備。
銀行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的關鍵,一是要明確規定在一定時期內適度的信貸總量增長,確保風險總量可控。即風險總量與風險准備、財務承受能力相匹配,這是銀行穩健經營的充分體現,更是風險管理的內在要求。倘若信貸業務在短期內發展過快,風險管理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潛在風險就會相應更快地累積。尤其是目前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還未到位,一些新市場尚未形成實際的信貸需求,如果銀行新增信貸總量過多,包括對新客戶的貸款和老客戶的增量貸款,稍有不慎就會順著慣性繼續投向傳統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甚至是一些工藝技術落後、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大、產能過剩嚴重的領域。因為在這些領域,企業經營效益下降、成本上升、資金鏈趨緊,會有較大的融資需求。如果貸款投放過多過快,風險暴露的壓力就會增大,極易導致新的不良貸款。因此,合理適度的信貸總量控制應是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的基本目標。
二是要盡職守住信貸戰略風險底線不動搖、實現信貸戰略目標不動搖。當然守住風險底線也是有成本、有代價的,要盡可能地兼顧短期收益與長期風險、市場機會與風險防控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在宏觀經濟出現波動時,避免發生大面積或板塊式的信貸資產劣變;只有這樣,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穩定性、信貸資產分布的匹配性、客戶風險的可控性、綜合收益的可持續性,才能有基本的保證。
三是要在信貸總量內確定未來的信貸結構目標。信貸結構及各組成板塊的集中度風險防控是信貸戰略風險管理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一方面,要嚴格把控好新增貸款投向結構的度,避免出現結構性或集中度風險。特別是目前投資增速已回落至10%以下,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逐步向投資與消費拉動轉型,銀行也要相應調整信貸戰略,加大消費信貸板塊的投放比重。另一方面,要對存量信貸的客戶、行業、區域、產品等結構及集中度等進行全面分析,對其中的潛在風險及時完善防控措施,並不斷優化調整。
從客戶維度看,信貸客戶的質量結構是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基礎的基礎。客戶的質量好、結構優,就說明銀行長期的信貸資產質量有穩定的基礎。客戶的選擇主要由銀行的風險偏好決定,不同的風險偏好會有不同的客戶選擇。關鍵是銀行的風險識別能力,識別不了實質風險就難以選擇合適的客戶。在實施信貸客戶戰略時,銀行要充分利用數據沉澱和技術處理上的優勢,通過大數據實現對客戶的風險識別和精準選擇,有效預判和控制客戶風險,提高優良客戶佔比,這將成為銀行未來創新和市場競爭的重點。同時,要對識別出來有潛在風險因素的存量客戶,特別是一些體制機制較傳統、缺乏核心競爭力又過度融資的客戶,需要加快退出。小微企業客戶較特殊,不僅要以商業原則來評價其實質風險,對其融資總量要與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還要從戰略角度來培育客戶,不能過度強調風險底線而放棄小微企業客戶。
從行業維度看,信貸行業分布對信貸資產質量的穩定有很大影響,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發展周期、不同的風險表現,所以行業板塊的布局要與經濟發展及走勢相契合。目前就是要把信貸資源投向新興產業、弱周期行業等長期融資風險相對較低的行業,提高其結構佔比;對嚴重產能過剩、嚴重影響環境安全、工藝技術嚴重落後的行業,要盡快減少信貸總量,降低結構佔比;對周期性較強的行業,要嚴格控制,避免佔比過大。還要關注一些以往盈利較大的行業,這些行業短期內吸引了大量的投資,但當這種簡單的高盈利模式成為共識時,就會轉變成低收益的行業,風險也會隨之陡升。如果這類行業的融資佔比較高,那麼未來信貸資產劣變的壓力就會較大,因此須抓緊調整壓縮。
從區域維度看,信貸戰略風險管理中,還需關注區域信貸總量與區域GDP的比例關系,該比例過大的區域,潛在的信貸風險也會加大。目前由於投資效率下降,企業的利潤率下降,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GDP要比過去增加更多的投資,使得信貸總量增速與GDP增速的比率在某些區域快速拉大,同時風險也在快速累積。銀行對各區域的信貸投放,要區別不同情況。對經濟增長過程中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轉型升級比較順利的區域,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人口紅利充沛的區域,可繼續保持適度的信貸增長。而產業結構較單一,工業化、城鎮化潛力不大的區域則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窪地,信貸資源投放需審慎把控。如果過多地把信貸資源投向邊際效率較低的區域,那麼未來的區域信貸風險就會加大。
從產品維度看,信貸產品結構也是影響資產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風險較低的融資產品可以保持信貸資產質量穩定,而風險較大的融資產品盡管收益較高,但需審慎,佔比不宜太大。尤其在經濟增速放緩或下行期,一些收益較高的傳統信貸產品不僅風險增大了,市場需求也縮小了,總量應穩步壓縮。同時,應根據市場變化,適時推出新的融資產品,特別是要積極創新,開拓消費貸款市場,推出一些風險可控、適合市場需求的消費類融資產品,提高消費類融資產品的佔比。
三、信貸戰略風險管理實施的必要條件
確定了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的目標,並不等於目標的實現,還需要有配套的環境與條件,包括用新理念、新機制、新要求來對信貸戰略風險進行管理。要有防控大板塊、大面積信用風險的預案及與之相匹配的政策制度。
(一)完善信貸風險管理機制,明確風險管理責任
要實現信貸戰略風險管理所確定的目標,必須完善信貸風險管理運行機制,既防控當期信用風險,還要對戰略風險進行有效防控,並保證客戶服務的高效率。不僅要解決現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管理層級多、操作流程長等效率問題,更要解決前中後台部門相互制衡異化為風險管理職責不清的機制性問題。
必須明確信貸風險主要是客戶的違約風險,所以信貸風險管理也必須以客戶為中心來明確部門及員工的崗位職責,落實風險責任,誰管客戶就由誰來承擔風險責任。在整個信用風險管理中,前台市場營銷部門的主要職責是營銷客戶、維護客戶關系、全過程管理客戶,並對客戶風險承擔主要責任;中台風險審查部門的獨立審查主要是協助市場營銷部門對客戶風險的識別與防控進行把關,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後台監測監控部門主要責任是統一客戶視圖,對客戶風險進行全方位監控,並及時向市場營銷部門提示在貸前與貸後需關注的客戶風險動向,幫助做好客戶風險控制。通過三個部門的協同配合,形成以市場營銷部門為主體,風險審查部門、風險監控部門為輔佐,互為前提、相互制約、責權統一的風險管理運行機制。只有完善信貸業務各環節中的責任機制、明確各自的職責,才能有效保證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的順利推進實施,確保該進入的客戶、行業、區域能高效率地進入,該退出的客戶、行業、區域能有策略地退出。
在現行以區域板塊管理為主、業務條線管理為輔的銀行經營管理體制下,必須明確各信貸業務部門的基本職責是為各級機構的風險決策者提供決策參考依據以及相關政策、產品等服務,主要承擔風險揭示不充分、風險防控或緩釋、政策要求不到位的責任。對客戶的融資業務做還是不做,須由機構負責人決策。因此,各級機構負責人是信貸業務的最終決策者,應承擔風險決策的主要責任。
在明確了責任機制的基礎上,需同步完善責任與權利的匹配機制。市場營銷部門承擔客戶風險的主要責任,就必須給予充分的授權。不僅要有權進行客戶授信及債項業務的盡職調查與日常貸後管理,嚴把客戶真實信貸需求、真實風險緩釋、真實貸款用途,還要負責信貸業務政策指引、客戶或業務准入、貸款定價、產品創新發起等工作,牽頭協調各產品部門及各區域資源的統籌配置和調度,以及對與法人客戶相關的個人業務及其風險開展跨部門延伸營銷管理等。
為提高對客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避免分支機構的信貸客戶准入選擇風險、信貸投向偏離信貸戰略目標風險,要相對集中營銷資源,調整營銷方式與策略,對信貸戰略影響較大的板塊、新興業務領域以及個性化需求較強、產品結構復雜、風險防控難度大的業務,要在統一客戶選擇標准、服務標准、風險識別標准、業務操作標准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信貸頂層布局、高層決策的直營機制,提升客戶直營層級。除小額、零售信貸業務外,基層機構主要是對客戶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輔助上級行做好客戶營銷工作,以更完整、更專業、更高效地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金融服務,徹底改變現行實際由各基層機構依據當地市場需求決定信貸投向和信貸結構,甚至造成逆向調整的問題。
(二)創新信貸風險管理方式
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目標的實現不僅要完善責任機制,還要有完善的創新機制,通過創新把有限的資源投到信貸戰略風險管理上。在當前內外部復雜環境下,要保持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只有通過創新轉型,才能激發防控風險的活力,提高風險防控的效率。從理念、布局、管理、方式、產品等角度考慮,信貸戰略風險管理本身就充滿著創新。當所有的創新匯集起來就能形成巨大的創新紅利,表現在信貸戰略風險管理上,就是信貸資產質量長期保持穩定優良態勢,貸款單邊劣變持續減少,潛在信用風險得到有效化解,信貸結構不斷優化,信貸資產收益進一步提升。
一是對部分信貸業務進行標准化運營。即把風險可控、市場潛力大的消費信貸、小額信貸以及其它風險較低的信貸業務進行標准化改造,作為信貸戰略風險管理創新的重點。由於這類業務量大面廣,操作起來費時費力,因此需對現行的信貸業務運營方式進行調整改造。依據這類業務的不同風險特點來設定防控措施和操作流程,利用先進的技術創新業務辦理方式,以提高服務效率並降低風險管理成本。具體來說,就是藉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採取「數據+模型」的方式,通過網路化、自動化等手段,以純線上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模型、參數自動篩查或與線下審查結合等進行風險防控措施,實現客戶融資業務自主或半自主辦理。這樣既可方便客戶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辦理融資業務,又可以緩解基層機構大量的業務操作,充分體現小額、風險可控業務走短流程的原則。
二是創新融資業務的組合風險管理。由於傳統的行政化管理體制形成了以單項業務、單一品種為基礎的信貸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方式,以及與此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使得銀行在具體信貸業務經營上過於部門化、產品化。不僅客戶的金融需求被人為切割,銀行的一些融資產品也被切割,難以同步交叉銷售,而且對同一客戶的信息、風險防控也被分離不能共享。事實上,對客戶進行某項金融產品的營銷既是業務發展的需要,也是了解和掌握客戶信息的有效途徑,是風險防控的重要措施。信貸風險管理就應寓於業務發展之中,不能把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截然分離,銀行就是在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實現其有效的風險管理。因此亟須改革現行的管理體制,改變單一業務管理方式,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實施好客戶戰略。加快實現商行與投行、自營與代理、表內與表外、本幣與外幣、境內與境外等融資業務的整體營銷和綜合金融服務,創新出更多的融資新產品、新方案和新模式,同時可以更完整地了解客戶信息,強化組合風險管理,從信貸戰略上防控客戶風險。
三是拓展融資新領域、防控新風險。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和市場融資需求的變化,按傳統慣性思路看市場,確實找不到合適的信貸市場。昔日旺盛的需求不復存在,普遍的過度融資以及大量的風險暴露已把不多的市場需求掩蓋,所看到的一些需求也大多是風險大、收益低、難管理的業務。因此,要以創新的思路來審視市場、細分市場,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樣就會發現大量的市場機會和融資需求。關鍵是要從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的視角來把握新時期的市場特點,藉助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來識別風險、防控風險,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新的產業業態、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風險表現。比如,對信貸戰略結構布局有重要影響的文化、旅遊、健康、養老等服務業以及其它各類輕資產領域的融資需求潛力很大,PPP方式下的新項目融資需求也很大。關鍵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做,其中的風險又怎麼防控,都需要創新、需要智慧。又如,現在銀行都在想辦法處置不良資產和問題貸款,其實換個思路,把其作為一種資源包裝成一個新產品來經營,就會開拓出一塊新市場。
(三)完善員工行為風險管理
員工行為風險管理是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也是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的必要條件,對信貸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管好了員工行為風險,信貸風險也會大幅降低。只講業務風險管理,不進行員工行為風險管理,信貸風險管理也很難真正落實到位。事實上,信貸戰略風險管理就是整體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不只是具體一筆債項業務的風險防範,因此需要全體員工持續盡職努力才能實現。
員工行為風險管理就是要使員工在信貸業務經營的全過程中做到合規、盡職,這也是員工行為風險管理的核心。從目前銀行出現的不良貸款案例分析來看,雖有各種內外部因素,但也不可否認其中有相當部分是由於員工不合規、不盡職等行為風險因素造成的,使得一些原本完全可以有效防控的風險未能避免。合規與盡職並非一個層面的事情。合規就是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該做就必須要做到位,不該做的堅決不做,這是紅線不能逾越。與盡職相比,合規尤其是表面的合規容易做到,但把規定動作都做了,也不一定就盡職了。從本質上講,合規可以防控操作風險,但不能完全防控信用風險。盡管不少信用風險是由不合規的操作引發的,但無論合規要求有多具體,也難以覆蓋復雜的信用風險,合規管理不可能替代對信貸實質性風險的盡職防控。
強化員工行為風險管理,首先,要對員工進行職業操守培訓,敬畏銀行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和行為規范,敬畏風險管理。明確其職業行為規范,恪守高標準的職業操守,自覺履行崗位職責、勤勉盡職。這也是員工行為風險管理的基本內容。其次,要對員工進行業務技能培訓,全面推進信貸從業人員資格管理制度,將專業資質作為從事信貸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辦理具體業務的剛性約束。做到讓合適的人干合適的事,不具備風險管理能力和素質的人員堅決予以調整。其三,要強化對風險管理專業人員及分支機構負責人的業務技能培訓、崗位考核等工作,使風險管理專業人員和分支機構負責人的數量、質量與信貸業務發展要求相匹配。形成風險管理人員職業化、機構負責人專家化,把風險管理專業人員和分支機構負責人隊伍的梯度建設真正落實到位,才能有穩定的信貸資產質量,這是實現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的重要保障。
(四)監管部門應關注銀行信貸戰略風險
當前監管部門不僅應把經濟上行期的監管政策要求調整到適應經濟增長放緩條件下的監管政策要求上來,更需在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過程中,強化對區域性金融風險的監控,避免由局部的區域性金融風險引發更大范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僅需要關注各區域的社會融資總量、結構與其經濟發展的匹配性,分析是否存在嚴重過度融資風險,是否有潛在的區域性金融風險;還應重視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戰略風險的監管,分析其信貸資產總量及其分布結構,對可能引發大面積風險的因素及早做好風險隱患的化解和防範。
監管部門要盡職監管,就必須對監管對象的信貸戰略風險進行有效監測,對信貸業務發展過程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管,發現有異常情況就應立即採取監管措施,不應等風險都暴露了才進行監管風險提示。沒有具體的監管檢查、監管處罰等監管威懾的嚴格跟進,很難能真正發揮監管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限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規則,是保證道路交通安全最基本的措施。信貸風險暴露與交通事故一樣,大都也與速度有關。從目前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分析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共性原因,就是無論某項信貸業務增速過快或是整個信貸業務增速過快的機構,或某個區域的融資增速過快,其不良貸款暴露得也多。信貸業務短期內發展過快,不僅很難持續,而且風險隱患會很大,隨後可能出現不良貸款快速上升的態勢。在同樣的經濟環境下,信貸業務發展應有一個合理的度,超過了就一定有其特殊原因,很有可能是風險,至少有潛在風險。如發生鋼貿融資風險、融資擔保(圈)鏈風險以及民間借貸等較大風險的部分機構或區域都曾有過一段高速的信貸業務發展,且當時的不良貸款率、逾期貸款率等質量指標還都很不錯。因此,金融監管部門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發展速度應有監管限制,哪家銀行或其分支機構的信貸業務發展過快,包括某項信貸產品發展過快,監管部門就應進行合規檢查,看是否存在不審慎或不合規的問題,且不能簡單地做一些風險提示就了事。
⑦ 貴州省的「三塊長板」和「三塊短板」分別是什麼
三塊長板:大數據、大旅遊、大生態;三塊短板: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脫貧攻堅。
2018年,貴州省與大數據相關的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比上年增長49.7%,與大旅遊相關的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投資分別增長24.5%和29.7%,與大生態相關的生態環保產業投資增長26.3%……這些數據背後,是貴州投資聚焦大數據、大旅遊、大生態「三塊長板」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脫貧攻堅「三塊短板」,提升發展後勁最直接的反映。
(7)浙江省推動批發零售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擴展閱讀:
貴州以建設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載體,全面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截至2019年,共引進國家部委、行業及標志性企業各類數據資源45個,三大電信運營企業貴安新區數據中心正式商用,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等龍頭企業數據中心落戶貴州。
同時,貴州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森林植被,全省重要水源地15度至25度坡耕地主要營造茶葉、花卉苗木和精品水果,25度以上坡耕地主要營造木本糧油和木本中葯材等經果林,並加大自然的修復和保護投入。
貴州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貴州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15.8%,脫貧攻堅移民搬遷項目投資比上年增長59.9%。
近年來,各類投資有效提升了貴州省的經濟發展後勁。據初步核算,2018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806.45億元,比上年增長9.1%,增速高於全國2.5個百分點,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列。
⑧ 北京鮮生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鮮生活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專注於便利店行業的新零售賦能、運營和整合型公司。鮮生活通過旗下「樓下」生態系統為便利店進行線上線下一體化解決方案的賦能改造提升,進行新零售運營,在更好服務消費者的同時提升便利店的營收和盈利性。
法定代表人:肖欣
成立日期:2014-07-25
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北京市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101143066028642
經營狀態:開業
所屬行業:批發和零售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英文名:Beijing Xianlife E-Commerce Co., Ltd.
人員規模:100-499人
企業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北街6號26號樓2層203室
經營范圍:銷售日用品、機械設備、家用電器、電子產品、文化用品、照相器材、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化妝品、衛生用品、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體育用品、針紡織品、服裝鞋帽、珠寶首飾、醫療器械、飼料、花卉、通訊設備、工藝品、鍾表眼鏡、玩具、不再分裝的包裝種子、汽車及摩托車配件、儀器儀表;軟體開發;計算機技術咨詢、技術服務;企業形象策劃;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經濟信息咨詢(不含中介服務);貨運代理;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代理進出口;攝影服務;基礎軟體服務;計算機系統集成;票務代理;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收藏品鑒定(不含文物);銷售食品;從事互聯網文化活動。(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⑨ 如何實施實施結構調整,加強授信業務管理
為確保信貸總量不減少、增速不降低,銀行除了要補上企業發債償還的貸款外,還要再尋找新的有融資需求的企業,而這類企業大多是一些經營相對困難、潛在風險較大的企業。也就是說,如果繼續按慣性和傳統方式不進行調整就投放貸款,風險可能會更大。上述分析表明,當前銀行出現的信貸風險問題主要是受外部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強化信貸戰略風險管理盡管目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持續上升的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但這並不是說對此銀行就無所作為,只能消極等待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商業銀行應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抓住當前經濟增長放緩的時機,加快自身信貸經營的轉型,深化改革、完善機制、標本兼治,切實解決制約和影響信貸風險管理的深層次問題;既要防控和壓降當期的信貸風險,更要強化和完善長期信貸風險的管理,調整和明確信貸戰略,防控好信貸戰略風險,使信貸業務能有一個穩健的長久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