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廠家批發 > 新疆純鈣線零售批發

新疆純鈣線零售批發

發布時間:2021-07-14 03:04:33

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台縣雙泉金礦床

雙泉金礦區位於新疆准噶爾盆地東部的奇台、清河兩縣交界處,距奇台縣城約180km,礦區中心坐標:東經90°17′31″;北緯45°02′50″,面積約0.5km2

2003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薄科武等對東准噶爾地區的卡拉麥里-莫欽烏拉成礦帶和庫布蘇成礦帶進行了調查,發現了雙泉金礦。截至2006年年底共提交333資源量13 388 kg,達到中型礦床規模,並成為東准噶爾地區規模最大的金礦床。

雙泉金礦的發現啟動了卡拉麥里-莫欽烏拉成礦帶一輪金礦找礦熱,2006年年底,武警黃金第八支隊在雙泉金礦東約25km處,發現相同類型的蘇吉泉東金礦,該礦目前正在勘探,可望形成一中型規模的金礦床。

1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1.1 大地構造單元

雙泉金礦構造上位於哈薩克-准噶爾板塊(二級單元)北緣古生代陸源活動帶(三級單元)的卡拉麥里泥盆紀-石炭紀殘余海盆(四級單元),產於其北側邊界斷裂-清水-蘇吉泉斷裂帶主構造中。

1.2 區域地層

區域上出露地層有志留系,主要為一套地槽早期的硅質頁岩建造。泥盆系(見礦床地質部分)、石炭系(見礦床地質部分)、二疊系,主要為一套陸相的粗碎屑岩組成。三疊系,主要由一套陸相的紅色橙黃色礫岩夾紫紅色、黃綠色泥質粉砂岩和泥岩組成。侏羅系,為典型的內陸盆沉積。其中,晚古生界地層最為發育。

1.3 區域構造

本區位於天山-蒙古地槽褶皺系一級大地構造單元內。區內構造發育,以斷裂、褶皺構造為主,構造線總體方向為NW-SE向。

區域褶皺構造有哈薩墳復背斜、平頂山-薩熱什克褶皺束、清水-南明水褶皺束和阿爾曼鐵-北塔山復向斜。

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性質上壓性、張性、扭性均有,但以壓性最突出。這些斷裂的形成主要隨華力西運動的興起而發生、發展。在以後的運動中雖有活動,但基本保持了當時的格局。根據規模可分為深斷裂、大斷裂、一般斷裂。

深斷裂以卡拉麥里深斷裂為代表,該斷裂在地貌上呈一寬100~300m的直溝,斷面NE傾,傾角75°~80°,為高角度逆沖壓性斷層,並形成寬闊的破碎帶,有的地方可見糜棱岩化帶,斷層泥、斷層角礫岩也較普遍。卡拉麥里深斷裂對本區地層、侵入岩、礦產和構造起著重要控製作用。斷裂以北是強烈活動區,地層厚度大,褶皺強烈,斷層非常發育,侵入活動頻繁,且岩石變質程度高;其南則相對穩定。在成礦方面,卡拉麥里深斷裂構成侵入岩侵入的主要通道,與其有關的次一級斷層和裂隙則構成其良好的賦存空間。

大斷裂以清水-蘇吉泉大斷裂為代表,位於卡拉麥里深斷裂之北,西起清水泉,經蘇吉泉,東端延至柳樹泉以南1045高點被第四系覆蓋;延伸方位280°~300°,長度>53km。該斷層為一向北傾斜的逆斷層,傾角一般在60°左右。在地貌上往往形成明顯的負地形和構造階梯。它與卡拉麥里深斷裂組成一個斷裂帶,構成了超基性岩漿上升和賦存的有利因素,也是成礦的有利部位。

一般斷裂中以NW向斷層最為發育,其特點是和區域性構造線方向一致,多沿290°~320°方位延伸,具走向斷層性質。斷層規模較大,一般長10~10km。多以高角度逆斷層出現,斷面傾向NE,傾角50°~70°。該組斷層一般在中石炭統早期即已形成,且大部分具有長期活動性,這在北塔山地區尤其明顯。活動的結果,是北塔山在不斷抬高。該組斷層直接對超基性岩、含金石英脈起著控製作用,為其直接提供賦存條件。

1.4 區域岩漿活動

區內岩漿活動較為發育,侵入和噴出次數頻繁,並具有較明顯的旋迴性,從超基性到鹼性岩均有出現。其中以侵入岩為主,噴出岩次之。

侵入岩主要分布於卡拉麥里深斷裂以北。噴出岩在卡拉麥里大斷裂南北均有出現。區內侵入岩主要為華力西中期的產物,以中深成的最為發育,呈岩基及大小不等的岩株狀產出;淺成岩多呈脈岩產出,岩株狀的小岩體偶爾可見。燕山期侵入岩僅在拜斯巴斯它烏南東中侏羅統呈脈狀產出。

華力西期深成岩包括7個侵入期次。第一侵入次—輝長岩類,主要分布於卡拉麥里深斷裂北側,岩體為脈狀及小岩株狀,受後期超基性岩的侵入破壞,一般呈殘留體分布於超基性岩體中部或邊緣。主要為輝長岩,偶爾可見輝長玢岩;第二侵入次——超基性岩類(

),主要沿卡拉麥里深斷裂及蘇吉泉大斷層層間次一級的構造裂隙侵入,岩體多為不規則岩牆狀、岩株狀的單斜岩體;第三次侵入次——閃長岩類(

),在區內僅見庫普北閃長岩岩體群,由兩個岩體組成;第四侵入次——富斜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類(

),主要分布於卡拉麥里深斷裂以北的奧塔烏開給什至庫普一帶,岩體長軸走向北西,呈不規則的岩基產出;第五侵入次——鈉鐵閃石花崗岩

,僅見薩惹什克鈉鐵閃石花崗岩體,與中泥盆統平頂山組(D2p)為侵入不整合接觸;第六侵入次——偏鹼性的花崗岩體(

),該次侵入岩主要分布於清水-蘇吉泉大斷層以北,岩體呈岩基狀產出,部分為岩株狀,平面形狀均不規則狀;第七侵入次——花崗斑岩類(

),見於巴勒巴尕依附近及其以北。呈不規則復脈狀及小岩株狀產出,穿切最新侵入岩

燕山期侵入岩在本區不發育,僅在中侏羅統西山窯組(J2x)見有含石英輝綠岩脈(Nπ5),產於北塔山山前中生界內陸凹陷中。

2 礦區地質

2.1 礦區地層

礦區地層相對單一,以下石炭統和中泥盆統為主,周圍零星分布第四系(圖1)。

2.1.1 泥盆系

在區內廣泛出露,主要分布於礦區北部。出露為中泥盆統平頂山組岩層(D2p),主要由一套正常淺海碎屑岩組成,以凝灰岩、砂岩、粉砂岩和砂礫岩為主。岩性主要為中基性火山凝灰岩、凝灰質砂岩、粉砂岩;其底層為一層紫紅色深海相沉積的硅質岩、碧玉岩。以清水-蘇吉泉大斷裂與上覆中石炭統南明水組地層不整合接觸。

2.1.2 石炭系

分布於礦區南側,是重要的賦礦地層,出露岩層為下石炭統南明水組。下石炭統南明水組(C1n)呈NW-SE向帶狀分布,出露面積較大,組成一高角度的復向斜,向斜的兩側均被斷層切割,其南以卡拉麥里斷裂與過渡帶卡拉麥里組分開;北以清水-蘇吉泉斷裂與地槽型平頂山組分開,下界不明。該組主要由淺海相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組成,並見有少量的火山熔岩夾層或透鏡體。由於其處在構造擠壓帶上,因而岩層多已破碎和產生變質。岩石多片理化或千枚岩化。根據岩性、層序和沉積旋迴,將其分為兩個亞組:下亞組(C1na),主要由灰綠色及灰色片理化粉砂岩、千枚岩化粉砂岩、鈣質粉砂岩組成,夾有礫岩、長石砂岩、凝灰砂岩、凝灰岩和灰岩透鏡體;上亞組(C1nb),整合產於下亞組之上,以一層斷續出露的壓扁圓礫岩、砂礫岩和砂岩分開。本組仍以碎屑岩為主,與下亞組明顯不同的是火山碎屑岩顯著增多,並夾有少量中性火山熔岩或透鏡體,岩性走向變化不大,由東向西碎屑岩粒度由粗變細,鈣質成分逐漸減小,火山碎屑成分逐漸增多。

圖1 雙泉金礦區地質簡圖

1—第四系;2—下石炭統南明水組上亞組;3—下石炭統南明水組下亞組;4—中泥盆統平頂山組;5—石炭系中粒鉀長花崗岩脈;6—石炭系細粒鉀長花崗岩脈;7—蝕變帶;8—礦脈;9—構造地球化學剖面及編號

2.1.3 第四系

廣泛分布於工作區內窪地、溝谷、山前地帶和河谷兩側及盆地邊緣。主要為風積、洪積、沖積、堆積的鐵質、鈣質、泥質膠結等形成的砂質粘土、石英細砂、岩塊及礫石沙土等鬆散堆積物。第四系主要為上更新—全新統洪積層,為未經膠結或微膠結具稜角狀的礫石堆積,分選不好,一般自山前到窪地中心,礫徑由粗變細,成分復雜。

2.2 礦區岩漿岩

區內岩漿活動較為發育,侵入岩主要分布於研究區以北。噴出岩在研究區南北均有出現。區內侵入岩主要為華力西中期第一階段侵入的斜長花崗岩和華力西中期第二侵入次侵入的超基性岩為主,周圍零星分布閃長岩、輝長岩類。

第一侵入次——輝長岩類。岩體以小岩株狀零星分布礦區,受後期超基性岩的侵入破壞,一般呈殘留體分布於超基性岩體中部或邊緣。單個岩體或殘體長10~100m,寬10~50m。沿270°~300°方位延伸,與中泥盆統平頂山組、下石炭統南明水組為侵入不整合接觸,接觸面不平整,傾角陡。

第二侵入次——超基性岩類(

)。超基性岩(

)主要沿卡拉麥里深斷裂及清水-蘇吉泉大斷層間次一級的構造裂隙(280°~310°方向)侵入,與下石炭統南明水組為侵入不整合接觸。岩體多為不規則岩牆狀、岩株狀的單斜岩體,中間一般膨脹,兩端窄,較大岩體有分叉現象,個別岩體之平面形狀為似「S」型。在礦區內多處均有分布。單個岩體長30~200m,寬10~50m。主要岩石有含輝純橄岩及純橄岩、斜輝輝橄岩等。

含輝純橄岩及純橄岩。暗灰綠色、暗綠色,具環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組成礦物為橄欖石及斜方輝石。橄欖石多蝕變成蛇紋石,輝石則形成絹石,構成岩石之假斑。

斜輝輝橄岩。易風化,在地表多形成灰白—灰綠色粉末。具環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組成礦物為橄欖石及斜方輝石。

第五侵入次——鈉鐵閃石花崗岩

。該次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礦區以北,西側及南側與中泥盆統平頂山組(D2p)為侵入不整合接觸,其接觸面產狀變化大,一般南側傾向190°~240°,傾角40°~70°,部分傾向南,傾角較陡;南側與第六侵入次偏鹼性的花崗岩體(

)呈侵入不整合接觸,岩體呈大岩基狀產出,是構成黃羊山雜岩體的主要岩體,主要岩性灰—紅灰色中細粒鈉鐵閃石花崗岩。

第六侵入次——偏鹼性的花崗岩體(

)。該次侵入岩主要分布研究區以北,與中泥盆統平頂山組(D2p)為侵入不整合接觸,其接觸面產狀變化大,一般南側傾向210°~240°,傾角50°~70°,部分傾向南,傾角較陡;北側產狀不明。岩體呈岩基狀產出,部分為岩株狀,平面形狀不規則。也是構成黃羊山雜岩體的重要岩體之一,主要岩性淺紅色—橘黃色中粒—中細粒鉀質花崗岩。該次侵入岩為區內主要內生礦產形成時期之一。

淺成岩在研究區不發育,以酸性岩為主,組成小的岩體或岩株。淺成岩的侵入時代,均屬華力西中期。

2.3 控礦構造

雙泉金礦受控於清水-蘇吉泉韌-脆性剪切構造系統,其中,2(和1)號礦脈位於主構造帶中,3,4號礦脈受次級的裂隙系統控制。

由於清水-蘇吉泉大斷裂的作用及次一級斷層的影響,該構造帶中岩石多已蝕變破碎,表現為一個強片理化蝕變破碎帶。破碎帶給侵入岩的貫入和賦存創造了有利空間,因此沿該帶有大量的超基性岩脈、岩株分布,同時也為含金熱液的貫入和賦存創造了有利空間,形成礦體和礦化體。

清水-蘇吉泉大斷裂為一向北東傾斜的逆斷層,傾角一般>80°。在本區的表現形式為多條斷層組成的構造片理化帶,各斷層往往在明顯的負地形和山前出現,局部斷層由於後期構造、熱液活動形成礦(點)床(如雙泉金礦)。該斷裂可細分為以下幾個斷層(破碎帶)。

F1破碎帶位於礦區東南,長1600m,走向320°,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蓋,局部有露頭可見,為一強片理化凝灰岩帶,局部充填有石英脈。石英脈不連續,呈串珠狀透鏡體產出,斷續長度約3000m。根據電法測定結果,該破碎帶兩側

曲線呈台階狀下降且存在低阻正交點曲線一邊普遍高起,歧離帶明顯;一邊異常值不高而曲線平穩,歧離帶不明顯,在2 種場的過渡帶是構造帶存在的標志之一。

F2破碎帶位於礦區中部,長2000m,走向320°,為一紫紅色片理化泥質岩帶,其北東側為灰綠色基性凝灰岩,南西側零星出露有碧玉岩、硅質岩,F2兩側

曲線歧離帶不甚明顯,異常值不高但曲線平穩,其南端在40線有與主構造F3復合的趨勢。

F3破碎帶位於礦區中部,為1,2號脈所賦存的構造,長>5440m,寬100m左右,走向320°,全部被第四系所覆蓋,由於礦區采礦大部分已剝開,為一強片理化蝕變千枚岩帶,大部分地段充填有石英脈、金屬硫化物而構成礦體(礦脈),激電聯合剖面

曲線在F3上方存在明顯低阻正交點,交點兩側曲線歧離帶明顯,在兩種場的過渡帶處是構造帶存在的標志之一。推測F3為清水-蘇吉泉大斷裂主構造通過處。

F4斷層位於礦區東北部,為一山前斷層,全部為第四系所覆蓋,從遙感影像特徵看,其兩側具明顯差異,斷層北東側呈現深灰色,岩性為深灰色層狀凝灰質砂岩(泥盆系平頂山組),斷層南西側呈現淺灰色,岩性為灰色-灰綠色片理化凝灰岩(石炭系南明水組)。該斷層為清水-蘇吉泉大斷裂構造帶的邊界。

3 礦體地質

雙泉金礦區目前共發現1,2,3,4,5號5條含金礦脈,產於下石炭統南明水組中。礦脈主要受NW向的清水-蘇吉泉斷裂控制,並賦存在其內,礦床類型破碎蝕變岩夾石英脈型。

3.11 號脈

為斷裂帶內的破碎蝕變岩夾石英脈,以破碎蝕變岩為主。地表出露長約1.5km,寬1~15m,呈NW向舒緩波狀展布,走向320°,南東段傾向NE,傾角75°~87°,北西段傾向SW,傾角78°~86°,中段為近直立。破碎蝕變岩主要為硅化絹雲千枚岩,具片理化、糜棱岩化。顏色變化較大,與圍岩界限不明顯,主要為灰白色、灰綠色、灰黑色,風化呈黃褐色至淺肉紅色,局部含碳呈黑色,污手。鱗片變晶結構,千枚狀、條帶狀、糜棱狀構造。石英脈為細脈狀或石英透鏡體狀,呈條帶狀分布。

破碎蝕變岩因受動力擠壓具淺變質現象,片理、劈理發育,局部發育小褶曲,斷裂帶內發育糜棱岩、千糜岩、構造片岩及石英透鏡體,沿斷裂帶上盤(南西)岩石蝕變強烈。主要蝕變為絹雲母化、硅化和碳酸鹽化,沿片理面可見較強的絲絹光澤;其次為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礦化為黃鐵礦化、毒砂化和褐鐵礦化等。

3.2 2 號脈

礦石類型與1號脈相似,位於1號脈北側並與其平行,地表出露長約3km,寬5~30m。沿北西向呈舒緩波狀展布,礦脈主體走向320°,傾角近直立,南東段傾向NE,傾角75°~88°,北西段傾向SW,傾向74°~86°,中段為近直立。礦脈主要由硅化絹雲千枚岩及少量石英(細)脈、石英透鏡體組成。

破碎蝕變岩主要為硅化絹雲千枚岩,具片理化、糜棱岩化。顏色變化較大,與圍岩界限不明顯,主要為灰白色、灰綠色、灰黑色,風化呈黃褐色至淺肉紅色,局部含碳呈黑色,污手。鱗片變晶結構,千枚狀、條帶狀、糜棱狀構造。石英脈為細脈狀或石英透鏡體狀,呈條帶狀分布。破碎蝕變岩因受動力擠壓具淺變質現象,片理、劈理發育,局部發育小褶曲,斷裂帶內發育糜棱岩、千糜岩、構造片岩及石英透鏡體,沿斷裂帶上盤(南西)岩石蝕變強烈。主要蝕變為絹雲母化、硅化和碳酸鹽化,沿片理面可見較強的絲絹光澤;其次為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礦化為褐鐵礦化、黃鐵礦化、毒砂化、褐鐵礦化、黃銅礦化和孔雀石化等。

3.3 其他礦脈

3,4,5號脈已進行了槽探工程系統控制,其中3號脈位於1號脈北西約500m處,與1號脈同處於同一構造帶中,礦脈地表呈 NW 向舒緩波狀產出,產狀38°~62°∠63°~87°,平均產狀53°∠78°。以蝕變岩夾石英脈為主。礦脈主要由硅化絹雲千枚岩及石英脈、石英透鏡體組成。

4號脈位於3號脈北西150m處,與3號脈同處與同一構造帶中,礦脈地表呈NW向舒緩波狀產出,產狀55°∠76°。以蝕變岩夾石英脈為主。礦脈主要由硅化絹雲千枚岩及石英脈、石英透鏡體組成。

5號脈為一條厚度較大的石英脈,位於1,2號脈北西延長部位,地表出露石英脈長約250m,寬10~20m,產狀45°∠86°,施工槽探工程一條,控制石英脈寬18.2m。

礦石中金屬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化黃鐵礦、毒砂和孔雀石;脈石礦物有石英、玉髓、方解石、絹雲母、綠泥石和高嶺土等。

3.4 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礦床類型為含金蝕變岩夾石英脈型,礦石的自然類型根據野外觀察和室內鑒定,初步認為可以分出2種:第一種為石英脈型礦石,石英脈寬0.1~2m不等,呈透鏡狀、香腸狀順千枚岩片理方向產出,長軸與礦脈走向基本一致,礦石結構主要為碎裂結構和隱晶質變晶結構,塊狀構造和角礫狀構造;第二種為蝕變岩型礦石,礦石片理發育,受擠壓作用較破碎,這類礦石與硅化、絹雲母化關系密切,品位穩定,但較低。組構主要為鱗片變晶結構,千枚狀和條帶狀構造。

雙泉金礦流體包裹體均一測溫溫度范圍為190~319℃,存在3個峰值范圍,160~180℃,200~220℃,340~380℃。

在雙泉金礦所測的4個樣品,δ34S值為3.54‰~10.68‰。

雙泉金礦含礦石英流體包裹體氫氧同位素組成見表1。

表1 雙泉及外圍金礦床氫氧同位素組成

雙泉金礦金礦石中黃鐵礦(毒砂)3He/4He同位素組成見表2。

表2 雙泉礦區及外圍金礦石中黃鐵礦(毒砂)3He/4He 同位素組

成礦期的蝕變礦物絹雲母和與成礦有關的石英的激光顯微探針40Ar/39Ar同位素定年結果為:3個絹雲母的等時線年齡分別為269±9 Ma,265±2 Ma,260±4 Ma,06B22-Q石英樣品16個測點給出等時線年齡為269±8 Ma,表明金礦主成礦期成礦時代為269±9 Ma~260±4 Ma。

4 技術性找礦標志

4.1 直接標志

石英脈、金屬硫化物形成的褐鐵礦化或鐵帽是直接找礦標志,如蘇吉泉礦區地表產出的石英脈型金礦床。

4.2 蝕變岩標志

在構造蝕變帶中注意尋找夾石英脈的蝕變岩型含金地質體一般夾有石英小細脈、夾有石英透鏡體的蝕變岩含金性較好;黃褐色、紅褐色的蝕變岩含金性較好。

4.3 構造標志

NW向構造控制本區金礦,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由NW向構造引起的擠壓片理化帶或韌性剪切帶及其次一級的斷裂常常是金礦形成的導礦構造、容礦構造。構造、斷裂交會部位、切割部位常是有利的儲礦構造;被線性構造切割部位非常有利成礦。

4.4 蝕變標志

金礦(化)體的圍岩中發育的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方鉛礦化、孔雀石化、毒砂化、絹雲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和高嶺土化等。

4.5 岩性標志

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華力西中、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是金礦的找礦標志。

4.6 地球化學異常標志

在成礦有利部位,一般都有Au異常顯示,尤其是Au,As,Cu異常,異常穩定,強度高、襯度大,往往是蝕變岩引起的。

參考文獻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2006.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成因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研究(成果報告)廊坊: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

(路彥明編寫)

Ⅱ 新疆烏蘇乳業生產的駱駝奶粉怎麼樣

新疆烏蘇乳業生產的駝奶粉怎麼樣,我覺得應該還是非常不錯的,而且新疆那裡生產的駝奶粉應該是比較純正的,但是它的價格也是非常高的,因為它的產量也是非常低的。

Ⅲ 新疆特產都有哪些

1、庫爾勒香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庫爾勒香梨因具有色澤悅目、味甜爽滑、香氣濃郁、皮薄肉細、酥脆爽口、汁多渣少、落地即碎、入口即化、耐久貯藏、營養豐富等特點,被譽為「梨中珍品」、「果中王子」。

2、哈密瓜。新疆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哈密瓜主產於吐哈盆地,它形態各異,風味獨特,瓜肉肥厚,清脆爽口。哈密瓜營養豐富,含糖量最高達21%。

3、阿克蘇核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素有「中國核桃之鄉」的美譽,其中,溫宿縣是全疆核桃種植第一大縣。

4、新疆大棗。

指生長於中國新疆的棗子。多為扁倒卵形,果皮紫褐或紫黑色。而大棗,又名紅棗、干棗、棗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八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栗、桃、李、杏、棗)之一。

5、吐魯番葡萄。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3年第62號公告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吐魯番在新疆中部的低窪盆地上,被稱為「火洲」。

Ⅳ  新疆富蘊縣喀拉通克銅鎳礦床

一、大地構造位置

礦區位於准噶爾褶皺系,東准噶爾優地槽褶皺帶北緣。按板塊構造觀點(劉德權,1996)將本區列入西伯利亞板塊,北准噶爾洋內弧。

二、區域地質

(一)地層

區內出露的地層以泥盆系、石炭系為主,奧陶系次之,侏羅系、二疊系及第三系零星分布,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廣布。

中上奧陶統:加普薩爾群(O2+3jb)為一套淺海-濱海相陸源碎屑-海底火山噴發-碳酸鹽建造組合。

泥盆系:由下泥盆統托讓格庫都克組(D1t)和中泥盆統北塔山組(D2b)、蘊都卡拉組(D2y)組成,為一套濱海-淺海相陸源碎屑-海底中性火山岩-碳酸鹽建造、海陸交互相中基性-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碳酸鹽建造、海陸交互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組合組成。

石炭系:由下石炭統黑山砂組(C1h)海相-海陸交互相的中性火山岩及碎屑岩和南明水組(C1n)濱海-淺海相、海陸交互相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陸緣碎屑岩組合組成。喀拉通克銅鎳礦、薩爾布拉克金礦和喬夏哈拉含銅磁鐵礦均賦存於南明水組地層中。

第三系:由紅礫山組和烏倫古河組及新第三繫上新統昌吉河組成,主要分布於一些小盆地內。

(二)構造

該區位於加普薩爾復背斜內,背斜內由次級的莫勒迪爾巴斯復向斜、喀拉古拉復背斜、蘊都卡拉復向斜組成,呈北西向展布。斷裂構造主要有NW、NNW和近EW向三組。本區的主要構造特徵為:以NW向褶皺和斷裂構成主要格架,其配套構造也很發育。

(三)岩漿岩

1.侵入岩

區內已知岩體133個,劃為三個侵入期。

華里西中期:是本區主要侵入期,分為五個侵入次。第一侵人次是以中基性岩為主,構成錫泊渡—喀拉通克中基性岩帶。主要有:單斜輝石岩、單輝閃輝岩、橄欖輝長岩、輝長岩、閃長岩等。岩石多屬鈣鹼系列。喀拉通克銅鎳礦即產於該侵入期的基性岩體中。第二侵入次主要沿烏倫古河大斷裂分布,以鐵質超基性岩為主,其純橄欖岩中產有鉻鐵礦。第三侵入次以花崗閃長岩、黑雲母花崗岩為主,主要沿EW向斷裂和NWW向斷裂分布。第四、五侵入次的岩體很小,僅見有斜長花崗岩和鉀質花崗岩。上述各侵入次有其相應的淺成岩及其脈岩,脈岩中石英脈部分含金、銅。

華里西晚期:主要為黑雲母花崗岩,岩體很小。

燕山期:僅見花崗岩株和苦橄玢岩分布。

2.噴出岩

以中性噴出岩為主,酸性及基性噴出岩較少。其主要特點是:隨地層時代由老—新,岩石成分由基性—中性—酸性呈有規律的變化。

3.火成岩的含礦性

對含銅鎳有利的岩石是:華里西中期第一次侵入的含斜方輝石的各類中基性岩體為主,含橄欖石而不含斜方輝石的岩體次之。華里西中期第二侵入次純橄欖岩中含鉻鐵礦。

華里西中期火山岩與銅金礦化關系密切,如喬夏哈拉含銅磁鐵礦(含金)、索爾庫都克銅(鉬)礦等。

三、礦床地質特徵

(一)成礦地質條件

1.地層

出露地層以下石炭統南明水組為主,中泥盆統蘊都卡拉組僅見於南部邊緣(圖2-6)。

下石炭統南明水組分為下、中、上三個岩性段。下段(C1n1)底部為紫紅色岩屑礫岩,與下部中泥盆統蘊都卡拉組呈角度不整合。中部為紫色、雜色凝灰質粉砂岩、泥板岩,水平層理。上部為灰綠色泥板岩、粉砂質泥板岩夾硅質岩,水平層理。中段(C1n2)碎屑沉凝灰岩和沉火山礫岩,夾少量安山玄武岩。喀拉通克含礦中基性岩體即侵位於中上段中。研究表明:中、上段的沉積環境屬「冒地槽」性質的以火山碎屑為主的濁積扇沉積環境或為遠離火山島弧或弧後盆地的一個拉張環境;沉凝灰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311Ma±16Ma。

中泥盆統蘊都卡拉組(D2y):下部為安山岩、輝石安山岩、安山質角礫岩;上部為炭質、硅質泥板岩夾少量火山角礫岩。

2.礦區構造

礦區位於莫勒迪爾巴斯復向斜東段,發育有次級褶皺和斷裂。

褶皺構造:以NW向為主,次為NNW向。NW向褶皺在礦區內有三個向斜、兩個背斜。兩翼對稱,軸面近直立。NNW向褶皺,為寬緩褶曲,由西向東有兩個背斜、兩個向斜,成斜列展布。NNW向褶皺帶斜跨NW向褶皺。

斷裂構造:主要為EW向和NNW向,次為近EW向和NE向。NW向斷裂為主要控岩構造,基性岩體呈帶狀沿斷裂分布。

3.岩漿岩及其含礦性

礦區內主要發育有海西晚期以輝長—蘇長岩為主體的中性—超基性岩體,少量燕山期侵入岩及脈岩。

目前已發現中基性—超基性岩體10個,分為南北兩個岩帶,兩帶相距400~600m,其展布方向為3100與區域構造線一致。南岩帶位於礦區南部背斜近軸部,由Y1、Y2、Y3三個岩體組成(圖2-6)。該帶岩體規模大,形態較規則,半隱伏,基性程度高,含礦性好;除此在南岩帶尚有Y11。北岩帶位於礦區北部背斜內,由Y4~Y9組成。岩體較小,形態復雜,分異不明顯,含礦性較差。

區內其他侵入岩主要為酸性淺成脈岩,有石英斑岩、鈉長斑岩、花崗斑岩和少量石英脈。

4.蝕變作用

含礦基性岩體侵位於南明水組中上段,致使圍岩發生微弱的熱接觸變質作用。

(二)一號岩體特徵

1.形態規模產狀

一號岩體沿NW向和NNW向兩組斷裂交匯處侵位。平面上為一中部膨大的不規則透鏡體(圖2-7)。沿走向上盤面較平直,下盤面有較大彎曲。橫剖面上,岩體呈向北東偏斜的漏斗狀(圖2-8)。岩體地表出露長695m,最寬289m,向下延伸由西向東增大;西部42線深150m,中東部28線深570m。岩體總走向3300,40線以東傾向陡緩交替變化,致使岩體下盤出現台階;40線以西傾向SW,傾角700~900。

圖2-6喀拉通克銅鎳礦區地質略圖Fig.2-6Geological sketch of Kalatongke Cu-Ni ore district

Q4—殘坡積層和沖洪積層;E1-2—紅鐵粘土和砂質粘土層;C1n3-2—凝灰質泥板岩和沉凝灰岩;C1n3-1—沉凝灰岩、含炭凝灰質板岩;C1n2—沉火山礫岩、沉凝灰岩;C1n1—泥板岩、粉砂岩夾灰岩;D2y2—泥板岩夾火山角礫岩;D1y1—安山岩、安山質角礫岩;Q—石英脈;Φπ—鈉長斑岩;λπ—石英斑岩;γπ—花崗斑岩;δμ—閃長玢岩;βμ—輝綠玢岩;v1—基性岩體及編號;αβ—安山玄武岩;1—地質界線;2—不整合界線;3—地層產狀;4—背斜軸;5—向斜:6—逆斷層;7—正斷層

2.岩相和主要造岩礦物

岩體垂直分異良好,自下而上分為黑雲輝石閃長岩相、黑雲角閃蘇長岩相、黑雲角閃橄欖蘇長岩和黑雲角閃輝綠輝長岩相四個岩相帶。各相帶間呈漸變過渡關系,各岩相基本特徵如表2-3。

3.岩石化學成分特點

一號岩體岩石的平均化學成分與諾科斯(1954年)的基性化學成分平均值和黎彤等(1962年)中國基性岩化學成分平均值比較,其主要特點是:富鎂貧鈣、鹼值略高,硅、鋁、鈦均低於同類岩石平均值。與國內同類礦床相比,較白家嘴子、力馬河、紅旗嶺等岩體偏酸性;與赤柏松、黃山東等岩體的岩化特徵近似,但仍具貧鈣富鎂的特點。

岩石化學成分在各類變異圖上的投影點都落於貧鈣低鋁富鹼質富鎂鐵區,形成環境為造山帶或島弧火山岩區。

圖2-7喀拉通克一號礦床地質圖Fig.2-7Compound section of deposit No.1 in Kalatongke ore district

C1n3-2—灰白色泥板岩、含礫中粗屑-粉屑凝灰岩;C1n3-1—含粒中粗屑—粉屑沉凝灰岩、含炭質凝灰質泥板岩;1—黑雲閃長岩相;2—黑雲角閃蘇長岩相;3—礦體;4—地質界線;5—岩相界線;6—背斜軸;7—向斜軸;8—逆斷層及編號;9—地層產狀;10—鑽孔及編號;11—勘探線及編號;βμ—輝綠玢岩;δx—閃斜煌岩;λπ—石英斑岩

岩石平均化學成分的m/f值為2.20,主要含礦岩石橄欖蘇長岩、蘇長岩的m/f值均大於2.45,屬鐵質基性岩,平均成分的酸度(ASI)為45.1、鈣鹼富集度為55.2,屬偏鎂系列。一號岩體全岩礦化,主要成礦元素豐度w(S)=1.68%、w(Cu)=0.30%、w(Ni)=0.21%。

岩體化學成分特徵表明:岩體屬正常類型的鐵鎂質侵入體,銅鎳硫豐度高,各種化學成分變化呈現良好的規律性,反映成岩過程進行了較好的分異演化;化學成分投影點說明岩體形成於較為活動的構造環境。

圖2-8喀拉通克一號礦床地質聯合剖面圖Fig.2-8Cross sections of No.1ore body in Kalatongke deposit

C1n3-2—灰白色泥板岩、含礫中粗屑—粉屑沉凝灰岩;C1n3-1—含礫中粗屑沉凝灰岩、含炭質凝灰質泥板岩;1—黑雲閃長岩相;2—黑雲角閃蘇長岩相;3—黑雲角閃橄欖蘇長岩相;4—黑雲角閃輝綠輝長岩相;5—輝綠玢岩;6—石英斑岩;7—深熔-貫入型特富銅鎳礦體;8—中等—稠密浸染狀、膠結狀富銅貧鎳礦體;9—稀疏浸染狀貧銅貧鎳礦體;10—稀疏浸染—脈狀貧銅礦體;11—氧化礦體;12—實測及推測地質界線;13—相變界線;14—斷層及編號

表2-3岩相特徵一覽表Table 2-3Character istics of petrographical facies

4.岩石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豐度及配分型式

岩體中微量無素豐度隨岩石基性程度升高Cr、Ni、Cu含量增加,Ti、V則相對降低,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呈「W」型,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各類岩石稀土元素皆出現富集型配分模式,分餾現象明顯,形態基本一致,但稀土元素總量卻按橄欖蘇長岩、輝綠輝長岩、蘇長岩、閃長岩的順序依次增加,表現出同一初始岩漿結晶分異中,輕稀土元素隨岩石鹼質增加、基性程度降低而遞增的特點。另一種是緻密塊狀特富礦石與礦區外圍苦橄欖玢岩稀土總量低,基本上呈平坦配分模式,接近地幔岩或球粒隕石的豐度特徵。

5.岩體同位素組成特徵

岩體Rb-Sr同位素等時線年齡為285~298Ma;氧同位素組成變化為5.47‰~9.62‰,其中橄欖蘇長岩具有幔源玄武岩的正常值,其餘岩石隨基性程度降低而升高,表明岩漿結晶分異的成因特徵。

(三)礦體特徵

1.礦體形態與礦石類型

一號岩體為全岩礦化,礦體占岩體體積的60%,主要分布於岩體中下部的黑雲角閃橄欖蘇長岩相、黑雲角閃蘇長岩相內。在輝綠輝長岩相中的黑雲角閃橄欖輝綠輝長岩中也有少量礦體分布。礦體形態、產狀基本與岩體一致(圖2-8)。礦體由氧化礦和原生礦兩部分組成。原生礦體由浸染狀和緻密塊狀礦體組成。浸染狀礦體的礦石量占礦床礦石總量的92.4%,金屬量占總量的61.8%,緻密塊狀特富礦體的礦石量占總量的7.6%,金屬量卻占總量的38.14%。

礦床內共圈出礦體73個,主要為隱伏礦體,分為4種類型:

深熔貫入型礦體:分布於23區西南部埋深500m以下。賦存於主岩體中,兩個板狀礦體向北陡傾。分別長350m和700m。厚5~52m,延深466~1253m。兩個礦體的Cu平均品位0.31%和0.29%,Ni平均品位8.48%和0.48%,Co平均0.029%和0.34%。含礦岩石為方輝橄欖岩、方輝輝石岩和輝橄岩。

就地熔離型礦體:共27個,最大者長150m,厚1.7~11.29m,平均6.98m,埋深429.5~627.5m,為貧礦體,產於角閃二輝橄欖岩中。

熔蝕改造型礦體:是主礦體深延部分,受後期輝長閃長岩體侵蝕改造的礦體。

後期熱液作用疊加-貫入型礦體:沿新破碎帶或輝長閃長岩體內部構造裂隙分布,多呈似層狀、脈狀和透鏡體狀。礦體長100~400m、傾斜延伸53~237m,厚1.51~6.1m為硫化物型貧礦。

按礦石構造和工業類型劃分的礦石類型有:稀疏浸染狀貧銅貧鎳礦石、細脈-浸染狀貧銅礦石,中等—稠密浸染狀富銅貧鎳礦石(含斑雜狀、網脈狀、膠結狀富礦石等過渡類型)、緻密塊狀礦石(緻密塊狀特富銅鎳礦石,緻密塊狀富鎳高銅礦石)。上述礦石類型,無論在平面上還是在剖面上,都呈環帶狀分布,以緻密塊狀特富礦石居中,向外依次為稠密—中等浸染狀富銅貧鎳礦石—稀疏浸染狀貧銅貧鎳礦石(圖2-9)。

圖2-9一號礦床28線地質剖面簡圖Fig.2-9Geological section of line 26 of deposit No.1

δ—黑雲閃長岩相;vo—黑雲角閃蘇長岩相;δνο—黑雲角閃橄欖蘇長岩相;βμ—輝綠輝長岩相;Ⅰ—緻密塊狀特富銅鎳礦;Ⅱ—中等稠浸染狀富銅貧鎳礦;Ⅲ—稀疏浸染狀貧銅貧鎳礦;1—富鎳高銅特富銅鎳礦;2—岩相界線;3—礦體界線

2.礦石構造和結構

礦石構造按成因分為4種類型:

岩漿熔離作用形成的構造:包括珠滴狀、浸染狀、浸染條帶狀、短脈狀、斑點狀、海綿隕鐵狀等構造;

深熔礦漿貫入作用形成的構造:塊狀、膠結狀等構造;

岩漿後期和礦漿後期熱液作用形成的構造:細脈—浸染狀、細脈網脈狀、馬尾絲狀、脈狀、富銅塊狀等構造;

次生風化作用形成的構造:土狀、粉末狀等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狀、斑狀等,還有固溶體分離和交代結構。

3.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礦物成分比較復雜,已發現有60餘種。金屬礦物有50餘種,主要礦石礦物有:磁黃鐵礦、黃銅礦、鎳黃鐵礦、黃鐵礦、紫硫鎳礦和磁鐵礦等。貴金屬礦物有:碲鎳鉑鈀礦、鉍碲鈀礦、砷鉑礦、碲銀礦、銀金礦、銀鎳黃鐵礦、碲鉍銀礦等。少見礦物有:富鎳硫鐵銅鉀礦等。

脈石礦物主要有:貴橄欖石、古銅輝石、單斜輝石、角閃石及其各類蝕變礦物。

4.礦石化學成分及其特徵

礦石中所含化學元素常見近40種,主要有用元素為Cu、Ni,伴生有用元素有Co、Au、Ag、Pt、Pd、Se、Te、S等。各類礦石有用成分相同,表現地球化學場的一致性。三種礦石類型(貧銅貧鎳、富銅貧鎳、特富銅鎳)中主要有用組分都是w(Cu)>w(Ni),但含量有明顯差別。緻密塊狀與中等—稠密浸染狀,中等—稠密浸染狀與稀疏浸染狀礦石之間相對含量之差大致為4倍和2倍。說明成礦流體分異較為充分,礦化富集程度高。三種礦石類型的w(Cu)/w(Cu+Ni)值為0.632~0.573、w(Cu)/w(Ni)為1.342~1.714,說明成礦過程中Cu、Ni之間消長關系正常,按近似比例分配。

礦石中有用元素的分配特點為w(Cu)/w(Cu+Ni)>0.5、w(Ag)/w(Au)>1、w(Pd)/w(Pt)≥1、w(S)/w(Se)>1、w(Se)/w(Te)>1、w(Co)/w(Ni)>0.0n,這些特徵與相對較中性的基性-超基性岩含礦特徵是一致的。

成礦元素空間分布規律:礦體中有用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總的分配特點是:高含量在岩體中下部,由內向外含量依次降低,綜合利用組分主要富集於高品位銅鎳礦石中。成礦元素在不同水平上的富集中心,具有由東向西漸次向上遷移的規律,這與推斷的岩漿和礦漿侵位通道在東面是一致的。

5.礦石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各類礦石中稀土總量不高,為略具富集型的配分模式。其中塊狀特富礦石與網脈狀礦石稀土配分模式為平坦型,不顯稀土分異,與球粒隕石很接近,表明成礦物質是地幔來源,在一定物化條件下直接結晶形成的。礦化橄欖蘇長岩略具富集型的平滑配分模式,與同處活動區的黃山東、紅旗嶺浸染狀礦石相一致,說明它們具有相同或相似來源和形成條件。富鎳高銅礦石稀土總量較高,出現正銪異常,這是礦漿結晶演化,局部熱液性質更為明顯的成礦溶液結晶形成的。

6.礦石同位素組成及其意義

浸染狀礦石和塊狀特富礦石的鉛同位素組成都很穩定,幾乎沒有差別,同屬正常鉛范圍,成分點都落在大洋火山岩鉛的同位素范圍內,說明都來自於地幔的玄武岩漿,未受地殼鉛的污染。

一號礦床礦石的δ34S變化為—3.49‰~+3.00‰,平均值為0.44‰,有明顯的塔式特點,峰值在0‰附近,具隕石硫特徵,說明硫源來自地幔。

碳、氫、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形成方解石的流體是岩漿水,方解石中的碳質來自岩漿的無機碳。

四、成岩成礦過程和成岩成礦模式

(一)成岩成礦過程

綜前所述,起源於上地幔的亞鹼性拉斑玄武岩漿,沿深大斷裂上升到岩漿房,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液態層狀分異。上層基性程度較低的岩漿在構造應力的驅動下,沿北西向斷裂侵位,經結晶分異和熔離作用,形成二號、三號岩體和底部礦體。下層基性程度較高的基性含礦岩漿,沿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斷裂交會部位侵位,在相對封閉的較好環境中,基性含礦岩漿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結晶分異作用和熔離成礦作用,形成了垂直分異良好的一號岩體和浸染狀礦體(原生礦體)。

底層礦漿,沿一號岩體侵位和構造貫入於一號岩體中下部,形成緻密塊狀特富礦體(後生礦體),二者共同形成疊生礦床。不難看出,組成礦區南岩帶的一、二、三號岩體和礦體,是同源岩漿結晶分異並以三、二、一的順序次侵位形成的,其侵位高程依次升高,基性程度依次增加,含礦性程度依次增強。

圖2-10喀拉通克銅鎳礦床成礦模式圖解Fig.2-10Metallogenic model diagram of Kalatongke Cu-Ni deposit

v1—一號岩體;v2—二號岩體;v3—三號岩體

(二)成岩成礦模式

概括一號岩體和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和成岩成礦過程,說明該礦床是起源於上地幔的亞鹼性拉斑玄武岩漿,經中間岩漿房液態層狀分異後,侵位於活動區的含礦基性岩漿就地熔離成礦和同源礦漿貫入成礦、並復合定位形成的岩漿熔離型疊生礦床。岩石的化學成分具有富鎂富鹼貧鈣低硅鋁、富硫銅鎳的特點。岩體Rb-Sr同位素年齡285~298Ma;礦漿貫入的同位素模式年齡為279~278Ma。初始鍶比值0.7033~0.70443。δ34S為—1.5‰~+1.84‰。成岩成礦溫度1400~<300℃,成岩深度為深-中深。氧逸度(fo2)為10-10.12。其成岩成礦綜合模式如圖2-10。

Ⅳ 別人帶奶粉,新疆的小孩子都喝什麼奶粉

母乳是最好的食品,建議母乳喂養,母乳不足或沒有母乳或不能母乳喂養時可考慮奶粉喂養。奶粉是非母乳喂養寶寶的一種食品選擇,就是普通食品,不是葯品或保健品。
寶寶腸胃弱如何挑選奶粉?
選擇營養成分容易消化吸收的奶粉,比如蛋白質或脂肪結構較好,或者特別添加益生菌、益生元的奶粉,或口感清淡的奶粉,以便減少寶寶的代謝負擔。
1、看蛋白質結構:
選擇奶粉要看蛋白質結構。蛋白質是由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組成的,理論上,乳清蛋白含量越高就越容易消化吸收,母乳中乳清蛋白一般佔比60%-70%,牛乳蛋白質中乳清蛋白一般佔比20%,而有些嬰幼兒奶粉會對蛋白質比例進行調整,增加乳清蛋白的佔比,這時需要重點看下乳清蛋白的含量佔比,建議最好是佔比60%以上的,但2、3段奶粉中乳清蛋白含量一般達不到這個比例。
此外,水解蛋白的奶粉或純羊乳蛋白的奶粉中的蛋白質也相對好吸收一些,如果寶寶牛奶過敏就需要水解蛋白的奶粉。
2、看脂肪結構(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三酯):
奶粉的脂肪結構也很重要,這裡面有個熱詞叫OPO。這是容易被寶寶消化吸收的脂肪結構,OPO有助於軟化大便,同時也能促進鈣的吸收。相比動物油脂,植物油脂也更加容易吸收,代謝負擔低,一般嬰幼兒乳粉配料表中較常見的是脫脂乳粉,而非全脂乳粉。
3、看有無益生元/膳食纖維/GOS/FOS等:
一般認為,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是膳食補充劑,有助於腸道益生菌的增值,促進腸道蠕動,低聚半乳糖GOS、低聚果糖FOS等都可統稱為益生元。
此外膳食纖維也是人體七大營養素之一,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菊粉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消化,一般在孕婦奶粉中較為常見。
4、看核苷酸含量:
核苷酸是母乳中含有的重要免疫成分,但一般我們會忽略核苷酸對腸道營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促進腸道細胞的生長、發育和修復。核苷酸能夠刺激體內的雙歧桿菌群的生長,減少嬰兒腹瀉的發生率。
5、看有無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維護腸道菌群平衡,提升腸道免疫力,降低腹瀉,所以奶粉中如果有益生菌,也會是一個好的選擇,沒有的話也沒有什麼關系。
6、看乳鐵蛋白:
乳鐵蛋白是母體中非特異免疫系統的重要成員之一,是母乳中的核心免疫蛋白,被譽為「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一般而言,牛奶中也可提取一定量的乳鐵蛋白,大約是14公斤牛奶中僅能提取1g,含量很少,具有抗菌、抗病毒和調節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7、看口感是否清淡:
選擇奶粉,口感清淡這點也很重要。口感清淡這個詞主要是跟口感偏甜、偏香、偏香甜等相對應,就是減少了或避免了一些糖分或香精香料的添加,避免寶寶依賴於香甜的口感,減少這些成分的攝入,降低齲齒等可能性,也降低腎臟代謝負擔等。
有些家長誤認為寶寶愛喝某種奶粉就是好事情,其實需要了解愛喝的原因,一般而言,寶寶只要適應了清淡型的口感,也會很愛喝,這是好事情,但香甜的即使愛喝也不建議長期食用,在換奶時尤其要注意奶粉口感的變化,盡量選擇口感清淡的奶粉。
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比如OPO、益生菌等並非強制添加成分,奶粉中添加含量也不會很多,所以沒有這些也完全是可以的,不用過於強求一種營養成分,在奶粉選擇時做好營養對比,選擇一款相對合適的奶粉就好了。同時,某一項營養成分好吸收並不表示該奶粉就一定好消化吸收,更多的是考慮奶粉整體營養的科學配比,以及寶寶的個體差異,沖調情況等綜合因素。

Ⅵ 新疆東昆侖維寶鉛鋅礦

維寶鉛鋅礦地處新疆昆侖山東段祁漫塔格地區,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管轄,位於若羌縣東南330km。

2002年4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南項目辦向新疆地質調查院下達了「新疆昆侖山東段布喀達坂峰—依吞布拉克1∶20萬區域化探」項目,它是青藏高原東緣國土資源綜合調查項目的組成部分。2002年完成了13668km2區域化探采樣。對樣品分析資料進行整理後,發現了祁漫塔格鉛鋅地球化學異常帶。2003年開展野外異常檢證,8月對以銅、鉛、鋅元素為主的Hs-19號異常進行踏勘檢查。由於銅、鉛、鋅三元素高含量采樣點上游水系不太長,僅1km左右,加密采樣意義不大,故選擇岩石出露較好的東邊山脊布置地化剖面測量。同時在整個匯水域內有基岩出露的地方進行追索,在水系西邊山脊上發現了少量孔雀石化,進而又發現了少量鉛、鋅礦化的線索,在半山腰找到了品位較高的具有層控特徵的鉛、鋅礦露頭。在露頭處布置探槽工程(就是後來的08勘探線)並沿走向進行追蹤,當時就發現礦脈延續超過800m,最初發現的礦體露頭位於礦體的東部(經過評價也是礦體品位較富的地段)。該礦被物化探大隊命名為「維寶鉛鋅礦」。

一、礦床地質背景

(一)大地構造單元位置

礦區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塔里木-華北板塊中的柴達木微板塊之祁漫塔格古生代復合溝弧帶中東段,南為庫木庫里新生代盆地,北鄰柴達木新生代盆地。

(二)地層

區域內出露主要地層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小廟岩組(Chx)石英片岩、薊縣系冰溝群狼牙山組(Jxl)帶狀大理岩和白雲岩、中生界上三疊統鄂拉山組(T3e)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等。區內中酸性侵入岩發育,晉寧期—燕山期均有,以印支期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斑狀二長花崗岩為主(圖4-2-1)。

圖4-2-1 維寶鉛鋅礦區域地質礦產圖

維寶鉛鋅礦主要產於薊縣系狼牙山組(Jxl)條帶狀大理岩(後期蝕變為綠簾石、透輝石矽卡岩)和粉—細砂岩互層、大理岩化灰岩層內。該套地層呈北西-南東向分布,岩石整體屬千枚岩相-低綠片岩相產物。岩石類型為中淺變質的碳酸鹽岩、碎屑岩為主夾部分細碎屑岩、片岩的岩石組合。岩性主要有條帶狀大理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夾少量板岩等。其中碳酸鹽岩類普遍發生矽卡岩化,其次為角岩化、硅化,節理、劈理構造發育。

(三)控礦因素

1)中元古代薊縣系狼牙山組為主要含礦地層。分布在該地層內的灰黑色大理岩化灰岩(或大理岩)之間的透輝石(綠簾石)矽卡岩是主要含礦層位。

2)礦體受後期構造作用(主要為北西—南東向逆斷層)影響,礦體大多呈雁行式排列,其中局部發育有少量的近南北向的斷裂,對礦體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3)礦體的貧富程度受構造影響較大,在擠壓揉皺作用較發育的地段,一般Pb、Zn含量較高。

4)後期局部出露的小岩脈對礦體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四)礦床規模與礦體產狀

據維寶鉛鋅礦東段已施工的探槽及鑽孔資料,該段地表Cu、Pb、Zn礦化蝕變帶寬在100~200m,在其東部為北西西—南東東走向,向西逐漸轉為近東西向。礦體產狀與圍岩基本一致,形態為似層狀、透鏡狀。礦(化)體主要產於條帶狀粉砂岩、泥岩、大理岩互層中。後期氣(熱)液沿岩石薄層層理面或裂隙面處發生交代作用而形成矽卡岩。賦礦岩石主要為條帶狀綠簾石(透輝石)矽卡岩。另在大理岩中也見有少量礦化。圍岩礦化蝕變主要有矽卡岩化。礦化主要為黃銅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鐵礦化等。

通過槽探工程式控制制,初步確定維寶鉛鋅礦東段地表共有礦體21條,其中工業礦體14條,低品位礦體7條,鉛鋅金屬量主要集中在2號及5號脈,鉛、鋅儲量約35萬t,占總儲量的一半。礦體特徵如下。

L2礦體位於北部,呈脈狀,北西—南東向展布,通過3條探槽及7個鑽孔控制,地表長度在600m左右,寬4.2~10.16m,平均寬7.83m。該礦體深部延深大於285m,平均厚度20.33m,最大厚度達88m。地表礦體Pb品位為0.42%~12.26%,平均品位1.94%;Zn品位為0.53%~5.34%,平均品位1.87%。深部Pb品位為0.41%~4.61%,平均品位1.75%;Zn品位為0.52%~5.22%,平均品位1.13%。

L5礦體位於礦區的中部,呈帶狀分布,由5條探槽及7個鑽孔控制,地表長約1000m,寬為2.60~37.13m,平均寬19.13m。深部控制斜深在370m以上,平均厚度23.64m。地表Pb品位為0.44%~3.71%,平均品位1.32%;Zn品位為0.56%~3.53%,平均品位1.7%。深部Pb品位為0.42%~10.02%,平均品位1.51%;Zn品位為0.61%~10.75%,平均品位1.9%。該礦體在深部有局部變富的趨勢。

另外,L7號礦體在113.55~123.55m見銅鉛鋅礦體,Pb+Zn平均品位為5.78%,Cu2.22%。其中厚約1.15m的岩芯Pb+Zn品位達16.75%,Cu6.99%。

(五)礦床類型

礦石類型主要為細脈浸染型。礦石構造包括:浸染狀、塊狀、條帶狀、角礫狀及網脈狀。礦石結構有中細粒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斑狀結構、交代結構、膠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毒砂、磁黃鐵礦、黝銅礦、白鐵礦、磁鐵礦、褐鐵礦、孔雀石;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斜長石、綠簾石、綠泥石、透輝石、白雲母、方解石、黑雲母、透閃石、角閃石、鐵鈣榴石等。

圍岩蝕變和礦化主要為矽卡岩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孔雀石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雲母化、硅化等。

(六)礦體分布規律

1)礦(化)體主要產出於中元古界薊縣系冰溝群狼牙山組(Jxl)地層中。岩性主要有條帶狀大理岩、粉砂岩、泥質粉砂岩、白雲質灰岩夾少量板岩。後期氣(熱)液沿上述岩石的薄層層理或岩石的細小裂隙順層交代而形成透輝石(綠簾石)矽卡岩。含礦岩性大部分具有條帶狀構造,屬中—淺變質岩系。岩層產狀受後期改造而甚為復雜,地層中廣泛見有後期侵入的輝綠(玢)岩脈、基性岩脈等。

2)當含礦矽卡岩受構造作用較強時,含礦矽卡岩碎裂岩化作用較強,Pb、Zn平均品位一般相對較高。

3)當含礦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含量較高時,一般Zn含量大於Pb含量。

4)當隨著含礦矽卡岩內石英含量增高時,方鉛礦、閃鋅礦自形程度有增高的趨勢。

5)隨著深度的增加(在300m以下),方鉛礦、閃鋅礦自形程度有增高的趨勢。同時,矽卡岩條帶狀構造越來越不明顯;且岩石受後期構造擠壓作用,局部碎裂岩化較強,岩層產狀幾乎近於直立;受後期熱液活動影響,岩石見有一定程度的鉀化現象。

6)當含礦矽卡岩附近有輝綠岩侵入時,銅礦化有加強的趨勢,但其規模有限。

(七)礦物生成順序及礦物世代

通過對礦石光薄片鏡下鑒定,大致得出維寶鉛鋅礦床的礦物生成的順序及其世代。

1)早期形成了透輝石—鈣鋁榴石綠簾石矽卡岩,主要礦物組合為鈣鋁榴石+透輝石+綠簾石+黃鐵礦。

2)成礦期可分為4個階段:第1階段形成透閃石+鈣鐵榴石+硅灰石+方解石+鈉長石+石英+閃鋅礦+方鉛礦,為主成礦期。第2階段形成綠泥石+石英+方解石+重晶石+黃銅礦。第3階段形成純凈方解石脈,屬熱液成礦期後的產物,不含任何金屬礦物;第4階段為表生作用階段,形成了氧化礦物組合:銅藍+白鉛礦+褐鐵礦。

(八)礦床成因的初步探討

維寶鉛鋅礦產於薊縣系狼牙山組大理岩夾鈣質粉砂岩段的矽卡岩帶中,屬層控矽卡岩型鉛鋅礦床。其主要證據如下。

1)礦體及其圍岩原岩為粉砂岩、細凝灰岩,屬遠離火山機構的沉積產物。粉砂岩具有從下部的粗粒粉砂質向中部的細粒粉砂質再到頂部變化為泥質,具明顯的韻律,韻律厚度以1~8mm為主,礦體具有明顯的層控特徵。

2)矽卡岩化形成於原岩成岩後的靜壓力環境。除原岩粉砂被壓扁外,沒有觀察到其他形變,即形變十分微弱,因而使得原岩韻律和粒序層得以較好保留。

3)含礦熱液在靜壓環境下順層交代,較粗粒部分交代較徹底,泥質部分交代不徹底,殘余原岩成分較多。這是因為較粗粒部分的岩石孔隙較泥質發育,有利於含礦熱液的流動和交代。

4)矽卡岩礦物以及金屬礦物粒度均較小,同花崗岩類接觸交代矽卡岩顆粒粗大完全不同,矽卡岩礦物粒度一般小於1mm,金屬礦物(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一般均在1.5mm以下。

5)成礦階段多期次。

a.富含Ag、Sb、Cu、Pb等元素的中—古元古界基底給沉積中的狼牙山組提供了富含Pb和Zn的硫化物。

b.晉寧期—加里東期碰撞造山運動使部分金屬元素發生了物理遷移和化學變化,發生了破碎變形、重結晶等現象,使得地層中的Pb、Zn等成礦元素在有利的部位多期次活化轉移,進一步富集。

c.在印支期造山運動過程中,受該期岩漿岩和構造的影響,Pb、Zn等成礦元素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遷移和富集,形成總體以層紋狀為主,局部為緻密塊狀的鉛鋅礦,從而形成具明顯後期熱液改造特徵的鉛鋅礦床。

二、地球化學特徵

(一)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通過1∶20萬區域地球化學掃面,發現了祁漫塔格鉛鋅地球化學高背景帶。

祁漫塔格鉛鋅地球化學高背景帶位於測區中東部(圖4-2-2),呈長100km,東部寬50km、西部寬5~10km的三角形。總體走向為北西,西邊被第四系覆蓋,東邊延入青海省,區內面積約2500km2。Pb、Zn高值區高度重疊,是測區Pb、Zn富集程度最高的地區;加上該帶同時富集Ag、Cd、W、Sn、Mo、Bi、U、Th等成礦元素,因此該帶是測區富集成礦元素最多,元素組合最復雜的地區。同時也是測區Pb、Zn、Ag、Cd、W、Sn、Mo、Bi、Cu富集系數最高的地區。Pb最高值為799×10-6,大於200×10-6有8處;Zn最高值為610.3×10-6,大於300×10-6有5處。這表明該區具有尋找大型多金屬礦的巨大潛力。

圖4-2-2 祁漫塔格鉛鋅地球化學異常圖

在祁漫塔格鉛鋅地球化學高背景帶上,出露地層有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白沙河組(Ar3Pt1b),中元古界長城系(Ch)、薊縣系(Jx)。是一套深度變質—淺變質的變質岩系,以片麻岩、混合岩、片岩、大理岩為主。大面積出露的是三疊系喀勒拉組(T3kl),岩性為中酸性熔岩、凝灰岩。

(二)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在祁漫塔格地球化學高背景帶內,共圈出地球化學綜合異常19處。Pb用30×10-6圈出異常面積700km2;Zn用80×10-6圈出異常面積230km2。根據對所發現的化探異常的研究,分類排隊,評序篩選,選擇可能為礦致異常的HS-16、HS-19、HS-22、HS-23等11處異常進行了檢查評價,在HS-19號異常發現了維寶鉛鋅礦,在HS-22號異常發現了蟠龍峰鐵多金屬礦,在HS-23號異常發現了攀岩峰鐵礦。

該區域地球化學異常帶內出露地層有:上更新統(Qp3)風成砂;上三疊統鄂拉山組(T3e)的中酸性熔岩、凝灰岩、凝灰熔岩、流紋岩;中元古界薊縣系狼牙山組(Jxl)的條帶狀大理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夾少量板岩;上三疊統景忍單元的斑狀二長花崗岩;上三疊統四干旦單元(Tγδ)中細粒花崗閃長岩。

維寶區域化探異常以Pb、Zn為主,伴有Au、Ag、As、Sb、Cd、W、Sn、Mo、Bi及大量鐵族元素異常;各元素異常重合較好(見圖4-2-3)。異常面積約144km2。主要元素的地球化學參數見表4-2-1。

表4-2-1 Hs-19號異常(維寶鉛鋅礦)地球化學參數表

注:Au、Ag含量單位為10-9,其他含量單位均為10-6。《新疆昆侖山東段布喀達阪峰—依吞布拉克1∶20萬區域化探》報告中對測區內元素異常進行了統一編號。表中Cu7表示第7號Cu異常,Pb18表示第18號Pb異常,依此類推。這些單元素異常組合成Hs-19號異常(維寶鉛鋅礦)。

圖4 - 2 - 3 維寶鉛鋅礦1∶ 20 萬化探異常剖析圖地質圖圖例見圖4 - 2 - 2

由表4-2-1及圖4-2-3可以看出,Cu、Pb、Zn具有三個濃度分帶,且最高值點位重疊,最高值依次為93.1×10-6、291.9×10-6、359.7×10-6。Ag的最高值為1673×10-6,具有三級濃度分帶,僅最高含量點與Pb有所偏差。Ag異常的面積為最大,達82.36km2;Pb異常面積為58.53km2,Cu、Zn異常面積為38km2及35.5km2。其正異常元素組合為Pb、Zn、Ag、Cd、As、Sb、Cu等親硫元素組合,強度較高,其中尤以Pb、Zn、Ag、Cd異常最為完整,出現了內中外三級濃度帶。As、Sb等前緣元素雖不及主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完整,但也較發育。親鐵元素往往形成負異常。上述元素的分布特徵,表明該礦已出露於地表,但剝蝕程度不深,還有較大延深。各元素高含量點分布基本一致,指示出該區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三、化探方法技術運用

(一)工作方法

區域化探采樣介質為水系沉積物,密度為1點/4km2,粒級為-10~+80目,分析了39種元素或氧化物。通過系統的數據整理,在研究區發現了大量的地球化學異常區帶。在異常查證階段,採用地質路線追索、地化剖面測量、地質填圖、槽探揭露。後來又開展了1∶5萬化探普查工作。在對維寶鉛鋅礦四年的普查評價期間,通過槽探、鑽探,對礦體進行了初步控制。

(二)工作成果

1.區域化探異常的初步檢查

通過地化剖面對異常濃集中心進行了初步的控制,發現了主要礦體。其中Ⅱ號地化剖面上的40~52號樣點區間採集的4個樣,控制寬為120m;Pb含量均為1000×10-6、Ag均為3200×10-9;Cu最高含量為1169.5×10-6,次為509×10-6;Zn最高含量為27056×10-6,次為22677×10-6、9503×10-6、7091×10-6;Bi最高為149.3×10-6,次為113.6×10-6,對應岩性為含銅鉛鋅礦(化)的凝灰砂岩、凝灰質粉砂岩。

2.1∶5萬化探普查

根據2003年項目取得的初步成果,2004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勘查專項資金項目管理辦公室決定在維寶鉛鋅礦周圍開展1∶5萬化探普查,由新疆地礦局物化探大隊實施。

1∶5萬化探普查是在維寶鉛鋅礦所在異常編號為Hs-17異常范圍內進行的。獲得的異常地球化學參數列於表4-2-2,異常剖析圖見圖4-2-4。

表4-2-2 Hs-17號異常1∶5萬地球化學普查參數表

注:Ag含量單位為10-9,其他含量單位均為10-6。表中Cu12、Pb17等的含義同表4-2-1中的解釋。

由表4-2-2和圖4-2-4可以看出,1∶5萬維寶化探異常主要以Cu、Pb、Zn、Ag為主成礦元素,並伴生W、Sn、Mo、Sb等元素異常。Cu、Pb、Zn、Ag元素異常具有三級濃度分帶,最高值依

次為163.4×10-6、415.3×10-6、762.6×10-6、2040×10-9

3.1∶1萬岩石地球化學剖面測量

礦區所做1∶1萬岩石地球化學剖面測量成果顯示,區內主要成礦元素Pb、Zn、Cu等主要在狼牙山組(Jxl)地層內富集,其中Pb最大值大於1000×10-6、Zn最大值為1403.7×10-6、Cu最大值為179.23×10-6、Ag最大值大於2000×10-6、Sn最大值大於30×10-6,對應岩性主要為透輝石綠簾石矽卡岩,其次在該組地層中的片岩、千枚岩亦具有相對較高的含量值。礦區採集的岩礦石樣中各元素在各地層岩性段中的含量列於表4-2-3~表4-2-6。

圖4-2-4 維寶鉛鋅礦1∶5萬化探異常剖析圖金含量單位10-9,其餘為10-6;地質圖例同圖4-2-1

表4-2-3 維寶礦區岩礦石樣銅元素特徵參數統計表

注:銅含量單位10-6

表4-2-4 維寶礦區岩礦石樣Pb元素特徵參數統計表

續表

注:鉛含量單位10-6

表4-2-5 維寶礦區岩礦石樣Zn元素特徵參數統計表

注:鋅含量單位為10-6

表4-2-6 維寶礦區岩礦石樣Ag元素特徵參數統計表

注:銀含量單位10-9

從以上各表可以看出,礦區狼牙山組(Jxl)矽卡岩中各元素含量均相對較高。狼牙山組沉積基底的白沙河組(Ar3Pt1b)地層內的片麻岩,亦具有相對較高的含量,含礦性好。特別是Cu、Ag具有較高的背景含量,該組岩石極有可能為維寶礦床各成礦元素的富集成礦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同時在礦體底板中各元素的含量明顯高於頂板。

四、驗證結果

1)通過普查工作,控制鉛鋅礦化帶長度在3000m左右,礦化蝕變帶寬為100~200m。經過礦區所施工的42條探槽(完成土石方8000m3)和15個鑽孔(總進尺4750m)驗證,初步圈定鉛鋅礦體21條,其中工業礦體14條,低品位礦體7條。鉛+鋅333級資源量為22.47萬t,鉛+鋅3341級資源量為38.96萬t,累計求得鉛+鋅資源量為61.43萬t。

2)求得伴生銅資源量1.7萬t,伴生銀資源量420t。

3)在維寶鉛鋅礦中部分礦體具有局部伴生稀散元素Cd、Ga、Se等,這為以後該礦床的綜合利用及野外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節供稿人:李愛民潘維良)

Ⅶ 新疆有什麼特產

新疆特產非常多,具體有:鄯善哈密瓜、吐魯番無核白葡萄、庫爾勒香梨、葉城大籽石榴、啊克蘇薄皮核桃等等。

1、鄯善哈密瓜:鄯善哈密瓜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鄯善縣的特產,營養豐富,葯用價值高。哈密瓜有180多個品種及類型,又有早熟夏瓜和晚熟冬瓜之分。

(7)新疆純鈣線零售批發擴展閱讀

新疆民謠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葉城的石榴頂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個瓜果和瓜果之鄉。

新疆是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瓜果品種繁多,質地優良,一年四季干鮮瓜果不絕於市,如石榴、葡萄、無花果、巴旦杏、杏、桑椹、蟠桃、梨、阿月渾子、核桃、沙棘、伽師甜瓜、哈密瓜等。

新疆瓜果特別甜的原因是新疆地處西北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光照強,降水少,雲量小所以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瓜果營養物質消耗少,糖分積累多,故瓜果很甜

Ⅷ  新疆哈密市黃山銅鎳礦床

一、大地構造單元

黃山銅鎳礦位於新疆哈密市東南140km處。大地構造單元屬天山地槽褶皺系(Ⅰ)北天山優地槽褶皺帶(Ⅱ)范圍,可以劃分為3個三級構造單元;南部為中天山隆起帶、中部覺羅塔格復背斜、北部為吐魯番-哈密坳陷。按板塊構造觀點,何國琦、劉德全(1994),將黃山基性-超基性雜岩帶列為哈薩克板塊哈爾里克泥盆—石炭紀島弧。岩帶是沿著康古爾塔格韌性剪切帶發生的張性斷裂侵入的岩體形成的。

二、區域地質

(一)地層

元古宇主要出露在中天山一帶。

長城系星星峽群:出露岩石主要為雲英片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混合岩夾石英岩和大理岩,厚2810~5573m。

薊縣系卡瓦布拉克群:上部為雲英片岩、角閃片岩、變質砂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下部以白雲岩、大理岩為主夾片岩、片麻岩等。碳酸鹽岩中含豐富的疊層石,厚1140~5434m。

古生界主要為石炭系和少量的二疊系。

下石炭統雅滿蘇組(C1y)主要出露在中天山隆起帶之北,雅滿蘇斷裂以南一帶。為一套海相中性-酸性、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相變很大,富含腕足、珊瑚、頭足類等化石。

下石炭統白魚山組(C1b)整合於雅滿蘇組之上,為一套濱海相正常碎屑岩、碳酸鹽岩夾少量碎屑岩。

中石炭統干墩組(C2g),上部以正常碎屑岩為主夾灰岩、火山碎屑岩。中下部則主要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夾正常碎屑岩。厚為6671m。

中石炭統梧桐窩子組(C2w),在區內分布廣泛,下部與干墩組呈整合接觸。在煙墩—黃山—鏡兒泉一帶主要為一套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總厚約7000m。

下二疊統紅柳河組,零星分布,主要岩性為一套火山碎屑岩夾碎屑岩。

中生界出露於局部的斷陷盆地中,主要有中-下侏羅統煤窯溝組地層。新生界主要為新第三系,為一套陸相碎屑岩,第四系為分布在溝谷凹地中的洪積物。

(二)岩漿岩

區域內出露的岩漿岩主要為華力西期的產物,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期內又劃分為若干侵入次,從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都有,以酸性花崗岩類出露最多,中性閃長岩類次之,基性-超基性岩出露較少。

黃山基性-超基性雜岩體位於煙墩—黃山—鏡兒泉基性-超基性雜岩帶中。該帶基性-超基性岩體約20多個,屬於華力西中期產物。在該帶中已探明硫化銅鎳礦床五處,其中大型兩處,中型三處,構成一個硫化銅鎳礦成礦帶。

(三)構造

煙墩—黃山—鏡兒泉銅鎳成礦帶,區域上受F8號斷裂(即康古爾塔格斷裂)控制,在南部受F12號黑山口斷裂控制,其間形成一個NE向延伸規模較大的韌性剪切帶。該帶由一系列近於EW向的右行滑動平移斷層組成。黃山和黃山東兩個大型銅鎳礦即位於該帶內的基性-超基性雜岩中。岩體的侵位及形態、產狀受F8斷裂的次級構造控制。

三、礦區地質

(一)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屬於上石炭統干墩組(C2g)的上部層位。按其岩性組合自下而上:可劃分為五個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C2g1:細碧玢岩夾石英角斑岩。

第二岩性段C2g2:砂礫岩、砂岩夾含炭變余砂岩。

第三岩性段C2g3:變余粉砂岩夾砂礫岩及砂質灰岩透鏡體。

第四岩性段C2g4:砂質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炭質灰岩、薄層及中-細粒砂岩透鏡體。

第五岩性段C2g5:鈣質礫岩、鈣質中-細粒砂岩夾砂質灰岩、炭質灰岩透鏡體。與梧桐窩子組(C2w)在區域上呈整合接觸,在礦區范圍內為斷層接觸。由於受區域構造的影響,上述地層均呈倒轉產狀,向南傾斜,傾角較陡(圖2-14)。

(二)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岩主要有,花崗岩和基性-超基性岩兩大類。

花崗岩類:主要分布於礦區南部,如西南部的花崗岩體,面積約20km2,礦區內僅出露其一小部分。礦區東部的黃山花崗岩體,面積0.15km2,為黑雲母花崗岩。東南部尚有一些受斷裂控制呈NE向分布的長條狀花崗岩體。此外尚有一些規模更小的閃長岩或花崗閃長斑岩,多呈NE向分布,受斷裂控制。

圖2-14新疆哈密黃山銅礦床地質略圖Fig.2-14Schematic geological map of Huangshan copper deposit,Hami City

C2g—中石炭統干墩組;C2g1—第一岩性段;C2g2—第二岩性段;C2g3—第三岩性段;C2g4—第四岩性段;C2g5—第五岩性段;基性—超基性岩體:第一侵入亞次:Φ3—斜長角閃橄欖岩體;第二侵入亞次;δ—輝長閃長岩相;v—輝長岩相;vv0—輝長蘇長岩相;

—角閃二輝輝石岩相;

—角閃二輝橄輝岩相;第四侵入亞次;νδ—輝長閃長岩體;Hs—長英質角岩;Q—石英脈;F4—斷層及編號;I—岩體編號;

基性-超基性岩類:在礦區內發現三個岩體。

Ⅲ號岩體:為閃長岩,出露於礦區東南部,長600m,寬30~50m,呈近東西向條狀分布,無礦化顯示。

Ⅱ號岩體:出露於礦區東部,呈NEE向長條狀,長1900m,寬100~150m,為一岩牆,分異尚好,為二輝輝石岩、輝長蘇長岩和輝長岩的岩石組合。地表具褐鐵礦化、黃鉀鐵礬及少量的孔雀石,深部經鑽孔驗證有銅鎳礦化,但達不到邊界品位。

I號岩體:橫貫礦區中部,東西長約3950m,平均寬度400m,東窄西寬,呈近東西向分布的岩牆,它是由不同期次的岩漿侵入形成的雜岩體,分異較好。地表可圈出三個礦化帶,深部經鑽探揭露有與岩相關系密切的規模大的熔離型銅鎳硫化物礦體存在。

(三)構造

礦區處於F9號斷裂帶上,礦區構造主要為斷裂,受F9號斷裂制約。礦區內褶皺不發育,僅局部有些較小的線型褶曲以及伴隨斷裂而形成擠壓揉皺的撓曲。

F9斷裂是成礦帶內的導岩構造。它由區域構造F8和F12斷裂誘導派生,以F8、F12為邊界條件。在局部應力場作用下形成的兩組剪切面中近EW向展布的一組,是礦區的序次最高的一組斷層。黃山雜岩體和黃山東雜岩體都分布在該斷裂帶上。

在F9斷裂帶內,發育一組NE向的斷裂,是F9的次級構造。黃山礦區的I號岩體、Ⅱ號岩體以及礦區西南的一些花崗岩體,均沿此組斷裂侵位。雜岩體的形態產狀,受其控制,是成礦帶中的容岩構造。

(四)Ⅰ號岩體地質

黃山基性-超基性雜岩體,以I號岩體的規模最大,分異較為完全。黃山銅鎳礦床主要賦存在該岩體中,其地質特徵簡述如下。

1.岩體的規模、形態和產狀

黃山基性-超基性雜岩體的平面外形像一頭「蝦」,頭部位於西南、尾部伸向東部。東西長約3900m,岩體平面長軸方向各處不一,頭部走向南西向,中部身軀近東西向,尾部向NEE伸展。東部最窄,不足100m,向東漸趨尖滅;中部寬度由400m增至500m;西部最寬,將近800m。出露面積約1.15km2。岩體北緣總體產狀向南呈陡傾斜,南緣產狀則向北傾斜,為一向南西側伏的岩牆(圖2-15)。

2.岩體侵入期次和岩相劃分

岩體侵入期次和岩相的劃分見表2-6。

表2-6黃山礦區I號岩體侵入期次和岩相劃分表Table 2-6Periods and stages of intrus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trographic facies of intrusion No.1in Huangshan ore district

3.主侵入體

I號岩體是礦區規模最大的一次侵入活動形成的。岩漿侵位後,就地分異,形成結晶分異的連續岩相序列——自東向西、自上而下依次出現:閃長岩相—角閃輝長岩相—輝長蘇長岩相—角閃二輝輝石岩相—角閃二輝橄輝岩相—角閃二輝橄欖岩相—角閃輝橄岩相。

4.含礦岩體

含礦岩體主要分布在主岩體西南部,地表未出露。含礦岩體主要受NEE向斷層控制,沿第二侵入亞次的主岩體的南側侵入,切穿主岩體的不同岩相。該含礦岩體是沿岩漿通道處向上貫入而形成向北陡傾的單斜狀岩體。含礦岩體雖有分異,但很不徹底,上下均有方輝輝石岩的透鏡體或夾層。總的看,岩體下部基性程度較高,橄欖石含量高,向上基性程度減低,但整個岩體仍以輝橄岩為主,局部出現純橄岩、橄欖岩和方輝輝石岩。後二者的出現范圍較小。岩體中硫化物含量相當豐富,局部地段幾乎全岩礦化,形成黃山銅鎳礦的主體。可以想像,該期次的岩體是由富含硫化物的礦漿與岩漿同時貫入,經短暫熔離和結晶分異形成的含礦岩體。岩體中不論純橄岩、輝橄岩、橄欖岩或是方輝輝石岩均可含礦。

該岩體與第二侵入亞次的主岩體下部的輝橄岩相,是分屬不同期次侵入活動形成的兩期岩體。

此外,第四侵入亞次的輝長閃長岩體主要分布於黃山雜岩體的中部,呈一「半月形」包於雜岩體外側,南北長約400m,東西寬約200m。

圖2-15122號勘探線剖面圖Fig.2-15Profile of exploratory line 122

C2g3-中石炭統干墩組第三岩性段;C2g1—中石炭統干墩組第—岩性段;μδ—輝長閃長岩;

—橄輝岩相;Φ3—橄欖岩;Φ2-5—含礦岩體;數字為礦體及編號

四、礦床地質

黃山礦區在地表及地下均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體,但以深部與分異熔離作用有關的礦體為主,約占礦區總儲量85以上。

(一)地表礦體

地表共圈定出三個礦化帶,分布在主侵入體與輝長閃長岩體之間的蝕變帶中,或主侵入體與圍岩地層之間的蝕變帶上,受斷層控制。各含礦帶的情況簡述如下。

Ⅰ號礦化帶:分布於岩體北緣,東西長約1050m,寬1~5.7m,走向950,傾向南,傾角620~67°,受F1斷層控制,其中共圈定出P1、P2二個礦體。

P1號礦體:長350m;出露寬度1~3.9m,平均2.13m,傾向178°、傾角640。礦體產於絹雲母-綠泥石蝕變岩中,呈似層狀,礦化多沿斷裂隙分布。平均品位Ni 0.45%、Cu 0.28%、Co 0.018%。

P2號礦體:分布於P1礦體之南,東西長約300m,寬約2~5.7m,平均寬度3.65m,礦體傾向177°,傾角62°~65°。產於綠泥石-滑石及絹雲母-綠泥石蝕變岩中,形成片狀構造。平均品位:Ni 0.47%、Cu 0.26%、Co 0.021%。

Ⅱ號礦化帶:位於主岩體南側,東西長約550m,最大寬度10.99m,平均寬度5.5m,走向55°,傾向N,傾角700~800。向下延伸最大可達92m。其中的礦體主要賦存於兩期岩體接觸帶的綠泥石-滑石蝕變岩和輝長閃長岩中。

P10號礦體:地表形態為一橢圓狀鐵帽,東西長61m,南北寬55m,向下延伸可達20m,賦存在輝長閃長岩中,由黃鉀鐵礬、孔雀石、褐鐵礦和銅藍等金屬氧化物組成。有用組分呈星點狀或斑點狀分布,有的呈細脈狀充填於岩石裂隙中。礦石平均品位:Ni 1.65%、Cu 0.99%、Co 0.046%,是地表富礦。

Ⅲ號礦化帶:分布於岩體西南部,東西長約250m,最大出露寬度11.65m,平均寬度5.61m,走向110°,傾向S,傾角47°~72°。其中礦體賦存於圍岩與岩體接觸的斷層面上綠泥石-滑石蝕變岩中。

P13號礦體:礦體厚度雖小,但走向延長和深部延伸都比較穩定,斜深可達200~300m。礦體賦存於綠泥石-滑石蝕變岩中,因受斷層作用,強烈的片理和糜棱岩化。有用組分呈脈狀,微細脈狀充填於片理和裂隙中。地表為鐵帽,見有孔雀石、褐鐵礦、黃鉀鐵礬及銅藍等金屬氧化物。地表平均品位,Ni 0.5 5%、Cu 0.2 3%、Co 0.028%。

(二)隱伏礦體

黃山銅鎳礦主要礦體均為隱伏礦體,分布於礦區南部。

主礦體:賦存於第三侵入亞次的岩體中,東西長約650m,向北陡傾斜。由下而上共三層礦體:

底部第一層礦體(30號礦體),走向長600m,厚度20~80m,最大厚度達百餘米,最大斜深大於600m。該礦體底部有透鏡狀的富礦存在。

下部第二層礦體(31號礦體),長近600m,多分叉,總厚度遠小於30號礦體。

上部第三層礦體,僅分布於122線一帶。含礦岩體呈枝叉狀沿F31號斷層穿插於主岩體中。銅鎳硫化物礦化,分上下兩層平行斜列於含礦岩體中。

次要礦體:賦存於輝橄岩相底部,東西長大於600m,西段視厚度6.62m,N1平均品位1.11%,中段視厚度6.83m,Ni平均品位0.34%,礦體隱伏於地下656~800m。

(三)礦石類型及礦石質

1.礦石類型

黃山銅鎳礦區,含礦岩石種類相當多;主要岩石都可成為含礦岩石,如含礦輝橄岩、含礦橄欖岩、含礦方輝輝石岩、含礦輝長閃長岩、含礦綠泥-滑石蝕變岩、含礦綠泥-滑石千糜岩。

礦石的工業類型主要為硫化物原生礦石,地表一部分氧化礦石。前者又可分為:特富礦石、富礦石和貧礦石。特富礦石很少,富礦石可以圈定出單獨礦體,大多數為貧礦石。

2.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構造有:水滴狀、稀疏浸染狀、稠密浸染狀、斑雜狀、塊狀、脈狀和角礫狀、片狀構造。在蝕變岩中與熱液作用成礦有關的礦石,常出現斑雜狀和脈狀構造。在構造破碎帶的蝕變岩中的礦石多數是條帶狀、片狀構造和千糜狀構造。

礦石結構有:半自形粒狀結構、包含結構、海綿隕鐵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和填隙結構。

3.主要礦石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黃鐵礦、鎳黃鐵礦、黃銅礦、輝鈷鎳礦、輝鈷礦、馬基諾礦、黑銅礦、紫硫鎳鐵礦、磁鐵礦、鉻尖晶石、鈦鐵礦、白鐵礦。主要為磁黃鐵礦、鎳黃鐵礦和黃銅礦的組合。磁黃鐵礦和鎳黃鐵礦有時表現為固溶體,黃銅礦一部分為與上述同期產物,一部分較晚時形成,表現為交代、穿插早期礦物。由於受後期熱液活動的影響,又經常出現墨銅礦、紫硫鎳鐵礦。

4.礦石組分

礦石主要有益組分為Ni,共生組分Cu、Co、Ag。經電子探針物相分析證明Ni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出現。Co未見獨立礦物,多數賦存於硅酸鹽礦物中。礦區平均品位Cu 0.309%、Co 0.032%、Ni0.488%。

礦區伴生有益組分主要有Au、Ag和鉑族元素。銀比較普遍,一般含量在(2~3)×10-6,最高4.17×10-6。金含量很少。硒比較普遍,最高可達22.0×10-6,最低1.4×10-6。鉑、鈀含量較低,多數達不到綜合利用標准。

有害元素,主要為鋅和砷,鉻和碲很微量。

(四)成礦序次的劃分

按成礦作用的時間先後可劃分為三期:即岩漿後期、熱液期和表生期。岩漿後期,又可分出三個階段。

岩漿期第一階段的角閃二輝輝石岩相中,金屬硫化物含量不豐富,但常見浸染狀金屬硫化物,有時可聚集成為厚約數米的礦體。成礦方式是岩漿熔離出的硫化物,由於重力作用沉降聚集而形成上懸礦體和底部礦體。

岩漿期第二階段是含礦岩體岩漿侵入時的成礦階段。由岩漿房分異形成富含硫化物的熔融體。

岩漿期第三階段是晚期輝長閃長岩體侵入時的成礦階段。其成礦作用是對前期已形成的礦體進行熔蝕和改造。其特點是黃銅礦的含量較上述各期的都較高。

熱液期的成礦作用:岩漿期各階段的成礦作用後都伴隨有熱液活動,金屬硫化物沿裂隙充填形成脈狀、細脈狀礦石,或與先期形成的礦石疊加,形成交代混染狀礦石。

表生作用,在地下水、大氣降水和氧化等作用下使出露於地表的原生硫化物礦體風化,形成氧化礦石。

五、成岩成礦模式探討

根據稀土元素總量及分配形式,硫同位素值和銣鍶同位素初始比值等研究表明,黃山雜岩體的物質來源於上地幔。地幔物質大約相當於大洋拉斑玄武岩上涌到地下深處的岩漿房,岩漿進行分異,發生硫化物與硅酸鹽兩大類物質的熔離和熔離後的重力分異。脈動式的岩漿活動使略經分異的物質侵入到貯岩空間,在貯岩空間內進一步就地重力分異與結晶分異,金屬硫化物在重力作用下逐漸聚集於岩漿房下部。

最初侵入就位的硅酸鹽熔漿,形成以橄欖岩為主要成分的岩體。侵入就位的第二期次的岩漿總成分相當於橄欖岩的成分。。

富含金屬硫化物熔體接近於輝橄岩的硅酸鹽,最後侵入就位,形成第三次的含礦岩體,成為黃山礦區最重要的成礦岩體。

綜合上述,黃山雜岩體成岩成礦可以概括為深部熔離,多次侵位,與就地分異相結合而形成的深熔-貫入型的礦床。

Ⅸ 新疆庫魯克塔格地區基性岩牆群的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形成時代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新疆庫魯克塔格闊克蘇地區基性岩牆群由一系列NW向延伸的輝綠岩岩牆組成,其常量元素和微量、稀土元素特徵表明其屬於鈣鹼性玄武岩系列。K-Ar同位素定年結果表明,輝綠岩生成時代為282Ma。輝綠岩3He/4He值變化不大,介於(2.03~7.1)×10-7,明顯大於放射性成因的3He/4He值,遠遠小於地幔的3He/4He值。40Ar/36Ar初始值為507,40Ar/36Ar值變化范圍為803~1214,表現出明顯的相對於空氣的40Ar過剩。輝綠岩He、Ar同位素特徵是原始地幔和放射性成因源或地殼源的混合結果,它可能與塔里木、天山構造帶發育的早二疊世裂谷作用有關。同時也暗示,上述地區的裂谷作用可能受到更深層次的構造活動的控制。

一、引言

庫魯克塔格地區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東北緣,屬於塔里木地塊的邊緣隆起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以下簡稱新疆地礦局,1993)。前寒武紀基底廣泛出露,最老的為深變質的TTG系列的托格雜岩體,其上被中深變質的表殼岩不整合覆蓋。在深變質岩和花崗岩類岩石中密集平行分布中基性岩牆群,總數達數千條,密度高,黑白相間,形成一種特殊的地貌景觀,形似「斑馬」,故野外稱為「斑馬」岩牆群(新疆地礦局,1993)。這些輝綠岩類岩牆未曾有過岩石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的詳細研究,本書著重從岩石地球化學及同位素年代學角度對闊克蘇塔格一帶的代表性岩牆群進行系統研究,試圖為該區的構造演化研究提供年代學及岩石地球化學的依據。

二、岩石學和岩石化學特徵

闊克蘇塔格基性岩牆群位於興地斷裂南北地區(圖1-1-1),主要由一系列近於平行、相互間距大致相等的輝綠岩岩牆組成,岩牆群的走向為330左右,近於直立或略向南東方向傾斜,傾角約78。單個岩脈寬幾十厘米到數米,長幾十米到數百米,脈體中心部位呈中細粒顯晶質結構,邊部具明顯的冷凝邊,冷凝邊寬度與脈體的寬度成正比,數厘米到十幾厘米不等。岩牆群侵入於前寒武系變質岩和花崗岩中,邊界平直,局部具有追蹤張的特徵。系統的薄片觀察表明,組成該岩牆群冷凝邊部分的岩石總體上呈均勻中粒的半自形柱狀和粒狀結構,岩牆中心部位的礦物顆粒較粗,多呈次輝綠結構。組成岩石的主要礦物為近於等量的普通輝石和斜長石,普通輝石普遍具閃石化、綠簾石化等,斜長石多具弱絹雲母化,另外,含有少量綠泥石和鈦磁鐵礦等,岩石樣品總體新鮮。

圖1-1-1 闊克蘇塔格地區基性岩牆群分布地質簡圖

(據闊克蘇幅1:20萬地質圖修編)

1—第四系;2—元古宇;3—太古宇;4—花崗岩類岩體;5—岩牆群;6—斷層;7—采樣點

岩牆主元素化學分析結果見表1-1-1,主要氧化物百分含量特徵:①SiO2含量為40.68%~53.34%,總體屬於基性岩類。②全鐵的含量為8.47%~14.52%,平均10.04%。③全鹼的含量為3.50%~5.85%,平均4.72%,其中w(K2O)/w(Na2O)在0.29~0.50之間。④TiO2的范圍變化在1.07%~3.2%間,一般在1.07%~1.5%之間。

利用Irvine&Baragar(1971)判別圖(圖1-1-2)判別樣品的岩石系列屬性,結果表明,除一個樣品落入鹼性系列岩區外,其他樣品全部落入亞鹼性系列范圍。亞鹼性系列一般尚可進一步劃分為鈣鹼性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故此將上述屬於亞鹼性系列的樣品投入AFM圖解中(Irvine&Baragar,1971)以進一步確定其屬性。投圖結果表明(圖1-1-3),總體屬於鈣鹼性系列。因此本區的岩牆岩石總體屬於亞鹼性系列,具有鈣鹼性系列化學成分特徵。

表1-1-1 闊克蘇塔格基性岩牆群樣品的常量元素分析結果(wB/%)

註:表中1~6由地質礦產部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測試;7~9引自(新疆地礦局,1993)。

圖1-1-2(Na2O+K2O)-SiO2岩漿岩系列判別圖

(據Irvine&Baragar,1971)

Alk—鹼性系列;Sub-Alk—亞鹼性系列

圖1-1-3 FeO*-(Na2O+K2O)-MgO岩漿系列判別圖

(據Irvine&Baragar,1971)

Th—拉斑玄武岩系列;Ca—鈣鹼性系列

三、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徵

岩牆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結果列於表1-1-2。由分析結果可知,在闊克蘇塔格地區的輝綠岩中,Sr、Ba、Ce、Zr、Sm等元素無論是相對於球粒隕石(Boynton,1984)還是N型MORB(Pearce,1984)均較富集,而P、Ti、Y、Yb等相對於N型MORB略高或略低,Sc、Cr等相對虧損,尤其是Cr的虧損非常明顯,與板內玄武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相似(圖1-1-4)。

表1-1-2 岩牆群岩石的微量和稀土元素豐度表(wB/10-6

註:表中數據由原地質礦產部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測試。

所有樣品的REE豐度及其球粒隕石標准化配分曲線型式顯示出LREE明顯富集型(La/Yb)N=2.44~32.99,一般在4~6之間;除了TG38-6和TG38-7外,其他樣品具有輕度的Eu虧損(δEu=0.71~0.84),一般來說,表明原始岩漿經受了以斜長石為主要結晶相的分離結晶作用。表現出典型的鹼性或鈣鹼性玄武岩的稀土配分特點。

圖1-1-4 闊克蘇塔格基性岩牆群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准化分配型式圖

四、形成時代

測鉀和測氬用同一樣品,用縮分法取樣,以盡量保證樣品的一致性。鉀是在鋰內標和鈉緩沖的溶液中使用火焰光度計測量,重復測定的重現性很好,相對誤差一般小於1%。

測Ar用同位素稀釋法。樣品裝入去氣的鉬坩堝,置入萃取Ar的系統,抽真空並在200℃條件下恆溫過夜烘烤,釋放的氣體由分子篩吸附。整個萃取系統烘烤至450℃,擴散泵抽真空。用高頻感應加熱系統熔樣,並用Pertersen公司生產的鈦海綿爐、Cu-CuO爐和沸石純化。氬同位素組成用VSS公司生產的RGA10型質譜計測量,配有分子泵抽真空。真空條件:系統真空為(6~7)×10-7Pa,質譜計真空(4~5)×10-7Pa。本底水平:40Ar=(1.7~3.5)×10-13mols,38Ar=(2.7~5.4)×10-14mols,36Ar=(5.4~10.7)×10-14mols。其分析流程和實驗參數與穆治國(1990)採用的一致,年齡計算中使用的常數為國際地科聯推薦值(Curtis,1981)。測試結果列於表1-1-3。

表1-1-3 輝綠岩牆K-Ar等時線定年結果

註:分析者:北京大學地質學系K-Ar同位素分析室;樣品質量指用於測氬的樣品質量。

本區的岩牆群侵入於前寒武系地質體中,其形成時代的地質狀況無直接證據,因此選擇了四個蝕變作用較弱的樣品進行常規K-Ar定年工作,其表觀年齡較分散。利用K-Ar等時線技術(穆治國,1990)得到一條線性相關系數為0.9851的較好的等時線(圖1-15),等時線年齡為282.35Ma,40Ar/36Ar初始比為507.1。利用ISOPLOT程序對分析數據進行了處理,等時線年齡為(282±15)Ma,置信度為95%;40Ar/36Ar初始值為508.1。初始值與現代大氣值(295.5)相差甚遠,這就導致了以現代大氣值進行校正計算的表觀年齡偏離,導致表觀年齡為455.2~673.1Ma。這也與其產於深層次地質體的地質事實相符,即侵位時深度較大,同時形成岩牆的岩漿來源較深,這就造成了過剩氬的存在,使得表觀年齡明顯大於其真實侵位年齡。

圖1-1-5 闊克蘇塔格地區輝綠岩牆全岩的(40Ar/36Ar)—(40K/36Ar)等時圖解

等時線年齡代表岩石達到氬封閉體系以來所經歷的時間。基性岩對於氬的封閉溫度較高,而且該處岩脈厚度小,普遍存在冷凝邊,表明岩漿入侵後冷卻速度較快,因此,從岩漿入侵到冷凝結晶,直至對氬封閉所經歷的時間不長,K-Ar等時年齡可以作為岩石形成年齡。

五、He、Ar同位素特徵

He同位素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惰性氣體同位素研究室測定,分析方法可參見有關文獻(李延河等,1997)。用於He同位素分析的輝綠岩均為新鮮的全岩樣品,樣品碎至6mm左右的小顆粒,每件樣品重500~800mg。樣品於200℃加熱去氣30min,1500℃熔樣40min,使樣品完全熔融分解。釋放出的氣體經海綿鈦泵、活性炭冷阱4次純化,H2、N2、O2、CO2、CH4、H2O、有機質等活性氣體被冷凍、吸附。純凈的 He、Ne進入分析系統。隨He、Ne進入分析系統的微量H2、Ar等雜質氣體經加液氮的鈦升華泵再次純化去掉。He同位素用烏克蘭生產的MI-12001 IG惰性氣體質譜計測量。4He用法拉第杯接收,3He用電子倍增器接收。倍增器的解析度調至1200,使3He與HD+H3峰完全分開,無須HD+H3校正。分析樣品之前先測量標准氣體,並根據標准氣體的測量結果進行計算。工作標准為北京的大氣,3He/4He值為1.40×10-64He的空白值為2.129×10-11cm3STP,一般不需要4He的空白值校正。樣品的測量精度為1%~10%。結果列入表1-1-4。

新疆庫魯克塔格闊克蘇地區輝綠岩的3He/4He值變化不大,介於(2.03~7.1)×10-7。明顯大於放射性成因的3He/4He值,遠遠小於地幔的3He/4He值,這說明岩石中的He同位素不是單一放射成因的。3He值變化也不大,介於(2.40~9.30)×10-124He值變化更小,為(1.09~1.41)×10-5(圖1-1-6)。本區輝綠岩3He、4He同位素濃度總體低於阿爾泰地區的He同位素濃度,不過3He/4He值兩者相近。

表1-1-4 基性岩脈He、Ar測試結果

註:Ar同位素由北京大學K-Ar同位素研究室劉玉琳測定;He同位素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惰性氣體同位素實驗室宋鶴彬、李延河、李金城測定。

圖1-1-6 輝綠岩的氦同位素組成圖

P—原始氦;M—地幔氦;R—放射性成因氦;☆—阿爾泰輝綠岩;○—本區結果

表1-1-4中所示的40Ar/39Ar值范圍為803~1214,表現出明顯的相對於空氣的40Ar過剩。36Ar變化不大,介於(1.60~3.29)×10-840Ar濃度具有相似的特點,為(1.94~3.58)×10-5。由此結果,可以排除分析過程中空氣污染的影響。

本區輝綠岩中3He/36Ar值很低,分布在(0.88~3.60)×10-4的范圍內,與漢諾壩新生代玄武岩中二輝橄欖岩包體的3He/36Ar值[(0.14~1.24)×10-4](徐勝等,1997)相近。3He/36Ar值被認為是原始同位素,地幔中非放射性成因的稀有氣體是地球物質聚集過程中圈閉的原始氣體。地球各圈層的3He/36Ar值變化較大,尚無定值,這與地球脫氣、稀有氣體起源等有關。庫魯克塔格地區輝綠岩3He/36Ar值很低,比推測的地幔的3He/36Ar值(為1)(O』Nions et al.,1994)小得多,這可能是輝綠岩形成後期改造優先丟失3He造成的。4He和40Ar是放射性成因的,目前很難給出地幔的4He/40Ar特徵值。庫魯克塔格輝綠岩的4He/40Ar值為0.40~0.63,接近於估算的上地幔4He/40Ar值2~3(O』Nions et al.,1994)。

在(3He/4He)-(40Ar/36Ar)圖(圖1-1-7)中,可以看到He、Ar同位素特徵是原始地幔和放射性成因源的混合結果,這是因為數據點基本分布在P-R混合線附近。

圖1-1-7(3He/4He)-(40Ar/36Ar)關系圖

P—地幔柱;A—空氣;M—洋中脊地幔;R—放射性成因;C—地殼;○—本區結果

庫魯克塔格地區輝綠岩的He、Ar同位素地球化學資料表明其岩漿來源於地幔。現今He同位素組成表明為地幔來源He與放射性成因He或地殼He的混合物。氬同位素初始值還較少被關注,主要原因:一是初始氬的存在得到承認的時間較晚;二是氬初始值的變化范圍很大。Kaneoka&Takaoka(1985)對不同源區物質的40Ar/36Ar和3He/4He初始值進行了研究,區分了四種來源: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地幔熱柱(Plume)、陸殼和大氣。並給出四種端元組分的3He/4He、40Ar/36Ar參考值分別為1.1×10-5、2×104;6×10-5、350;4×10-7、1500;1.4×10-6、295.5。

庫魯克塔格地區基性岩脈的40Ar/36Ar初始值為507,與地幔熱柱的值最接近,可能是地幔熱柱成因的岩漿在上侵過程中,受到地殼物質的混染,初始值有所提高。

根據岩石樣品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其稀土元素的特徵分析(Zhang Zhicheng,et al.,1998),本地區的基性岩牆群為鈣鹼性系列玄武岩,具有低Al2O3,高FeO*、CaO等的特點,輕稀土元素和大離子親石元素明顯富集,而部分過渡金屬元素發生虧損。也反映有大量的陸殼物質熔融加入。

綜上所述,庫魯克塔格基性岩牆群具有地幔熱柱成因,它可能與塔里木、天山構造帶發育的早二疊世裂谷作用有關。同時也暗示,上述地區的裂谷作用可能受到更深層次構造活動的控制,也許是殼幔邊界活動影響的結果。

六、大地構造意義

根據岩石樣品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其稀土元素的特徵分析,本地區的基性岩牆群為鈣鹼性系列玄武岩,具有低Al2O3,高FeO*、CaO等的特點,輕稀土元素和大離子親石元素明顯富集,而部分過渡金屬元素發生虧損。

輝綠岩的3He/4He值變化不大,介於(2.03~7.1)×10-7。明顯大於放射性成因的3He/4He值,遠遠小於地幔的3He/4He值,這說明岩石中的He同位素不是單一放射成因的。岩牆群的40Ar/36Ar值變化范圍為803~1214,表現出明顯的相對於空氣的40Ar過剩。36Ar變化不大,介於(1.60~3.29)×10-840Ar濃度具有相似的特點,為(1.94~3.58)×10-540Ar/36Ar初始比為507。較高的40Ar/36Ar初始比值,明顯高於大氣氬,高於地幔羽型(P型),低於MORB型(M型),反映了深源氬的信息(Kaneoka&Takaoka,1985),由此揭示出基性岩牆群岩漿可能源自地幔。庫魯克塔格地區輝綠岩He、Ar同位素特徵是原始地幔和放射性成因源或地殼源的混合結果,它可能與塔里木、天山構造帶發育的早二疊世裂谷作用有關。同時也暗示,上述地區的裂谷作用可能受到更深層次的構造活動的控制。

基性岩牆群是大規模伸展構造作用的產物(Fahrig,1987;陳孝德等,1994),固結深度一般在5~15km(陳孝德等,1983),也就是中地殼,並且嚴格受構造應力場的控制。早二疊世基性岩牆群的確定,反映了本區二疊紀初期大規模的伸展構造作用的存在。也與這一時期塔里木盆地其他地區的基性火山岩和岩牆群的發育時間相一致(楊樹鋒等,1996)。說明整個塔里木盆地的北部地區,在晚古生代末期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伸展作用。這一時期的伸展作用可能與古生代末天山造山作用隆升背景下的後伸展作用有關。同時也說明二疊紀初期至今庫魯克塔格地區隆起上升5~15km,這與本地區廣泛出露前寒武系基底的地質證據相吻合。

參考文獻

陳孝德,史蘭斌.1983.五台-太行輝綠岩牆群的初步研究.科學通報,28(16):1002~1005

陳孝德,史蘭斌.1994.伸展構造中的基性岩牆群.見:錢祥麟主編.伸展構造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71~74

杜建國,張建珍,孫明良等.1998.大別山榴輝岩氦同位素組成及其地質意義[J].科學通報,43(4):431~434

李延河,李金城,宋鶴彬等.1997.大別-蘇魯地區榴輝岩地He同位素特徵及其地質意義[J].地球學報,18(Sup):77~79

劉文匯,孫明良,徐永昌.2001.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稀有氣體同位素特徵及氣源示蹤[J].科學通報,46(22):1902~1905

劉玉琳,張志誠,郭召傑等.1999.庫魯克塔格基性岩牆群K-Ar等時年齡測定及其有關問題討論[J].高校地質學報,5(1):54~58

穆治國.1990.K-Ar等時線定年法及其應用.地質科學,25(4):367~376

孫明良,葉先仁,杜建國.1997.大別山榴輝岩的單礦物中He、Ar同位素特徵[J].地球學報,18(Sup.):80~82

王登紅,陳毓川,李紅陽等.1998.阿爾泰造山帶地幔脫氣的氦同位素研究[J].科學通報,43(23):2541~254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20

徐勝,劉叢強.1997.中國東部地幔包體的氦同位素組成及其地幔地球化學演化模式[J].科學通報,42(11):1190~1193

徐士進,方中,松本拓也等.2003.女山和英峰嶺地幔巨晶礦物中He和Ar同位素特徵及其地質意義[J].科學通報,48(10):1087~1091

楊樹鋒,陳漢林,董傳萬等.1996.塔里木盆地晚古生代火山岩的分布與油氣演化的關系.見:童曉光,梁狄剛,賈承造主編.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質研究新進展.北京:科學出版社,150~158

Anderson D L.1998.The helium paradoxes.Geophysics,95(9):4822~4827

Boynton W V.1984.Cosmochemistry of the rare earth elements:meteorite studies.In:Henderson P(ed),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Elsevier,91

Curtis G H.1981.A guide to dating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ast time of faults.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Washintong,93~114

Fahrig W F.1987.The tectonic setting of continental mafic dykes swarms:failed arm and early passive margin.In:Halls H C&Fahrig W F(eds),Mafic Dyke Swarms.Geol.Assoc.Can.Spec.Paper 34,331~348

Hanan B B,Graham D W.1996.Lead and Helium isotopic evidence from oceanic basalts for a common deep source of mantal plumes.Science,272(5264):991~995

Harper Jr,Stein B et al..1996.Noble gases and Earth′s accretion.Science,273(5283):1814~1818

Hilton D R,Hammerschmidt K,Loock G et al..1993.Helium and argon isotope systematics of the central Lau Basin and Valu Fa Ridge:Evidence of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in a back~arc basin[J].Ge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57(12):2819~2841

Hilton D R,Hammerschmidt,Teufel S et al..1993.Helium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Andean geothermal fluids and lavas[J].Earth Planet.Sci.Lett.,120:265~282

Irine T N&Baragar W R N.1971.A guide to the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mmon volcanic rocks.Can.J.Earth Sci.,8:523~548

Kamijo K,Hashizume K and Matsuda J I.1998.Noble gas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atmosphere-mantle system[J].Geochimica et Cosmoschimica Acta,62(13):2311~2322

Kaneoka I&Takaoka N.1985.Noble-gas state in the earth′s interior-some constraints on the present state.Chemical Geology(Isotope Geoscience Section),52:75~95

Li B and Manull O K.1994.A noble gas technique for the identificant of mantle and crustal material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Kuroko deposits[J].Geochem.J.,28:47~69

Marty B,Upton B G J,Ellam R M.1998.Helium isotopes in early Tertiary basalts,northeast Greenland:Evidence for 58Ma plume activity in the North Atlantic~Iceland volcanic province[J].Geology,26(5):407~410

O′Nions R K,Tolstihin I N.1994.Behavior and residence times of lithophile and rare tracers in the upper mantle[J].EPSL,124(1/4):131~138

Pearce J A.1984.玄武岩判別圖「使用指南」.國外地質,(11):1~12

Zhang Zhicheng,Guo Zhaojie,Liu Shuwen.1998.Age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mafic dyke swarm in the Kuruktag region,Xinjiang[J].Acta Geologica Sinica,72(1):29~36

(張志誠 郭召傑 劉樹文 劉玉林)

Ⅹ 駝奶哪個牌子靠譜

駝奶的牌子有很多,其中旺源/wangyuan、駱甘霖、沙漠白金、依巴特、武優樂等這幾個牌子挺好,挺靠譜的,想要選擇駝奶的朋友可以做一個參考。

1、旺源/wangyuan

成立於2007年中國新疆,隸屬於新疆旺源駝奶實業有限公司,被譽為「沙漠軟白金」和「長壽奶」的旺源駝奶,選用新疆阿勒泰有機駱駝生鮮奶,經現代工藝生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駝乳中特有的營養成分,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劑,屬純天然綠色乳品。

5、武優樂

成立於2018年中國新疆,隸屬於新疆武優樂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主營純駱駝奶粉,純山羊奶粉,堅果燕麥片等等產品。駝奶具有安眠入睡、調理經期、提亮膚色、抗老美體等功效,武優樂駝奶不僅價格親民,功效也是十足厲害,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閱讀全文

與新疆純鈣線零售批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烏批發花市場在哪裡 瀏覽:445
昆明副食品批發公司電話 瀏覽:849
去東海批發水晶便宜嗎 瀏覽:558
中大t恤布料批發價格表 瀏覽:916
義烏兒童袖套批發 瀏覽:65
找北京布鞋批發店 瀏覽:16
貴陽什麼地方批發瓷磚 瀏覽:113
河北礦棉板批發 瀏覽:711
長春市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462
青島高頻電磁加熱批發 瀏覽:213
合肥礦用開關櫃批發 瀏覽:410
臨沂嘉興水果批發市場香蕉價格是多少 瀏覽:830
什麼水果批發可以加盟 瀏覽:597
永年螺絲批發市場地址 瀏覽:906
廣西殺菌燈工作燈廠家批發 瀏覽:506
歐妮批發商 瀏覽:538
外轉子空調風機批發商 瀏覽:297
浙江柯橋批發格子布的地方 瀏覽:728
陶瓷佛像批發廠家地址銅像 瀏覽:853
河北金鋼網鋁型材批發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