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匯市場的組成
按外匯市場的外部形態進行分類,外匯市場可以分為無形外匯市場和有形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交易結構:無形外匯市場,也稱為抽象的外匯市場,是指沒有固定、具體場所的外匯市場。這種市場最初流行於英國和美國,故其組織形式被稱為英美方式。現在,這種組織形式不僅擴展到加拿大、東京等其他地區,而且也滲入到歐洲大陸。無形外匯市場的主要特點是:第一,沒有確定的開盤與收盤時間。第二,外匯買賣雙方無需進行面對面的交易,外匯供給者和需求者憑借電傳、電報和電話等通信設備進行與外匯機構的聯系。第三,各主體之間有較好的信任關系,否則,這種交易難以完成。目前,除了個別歐洲大陸國家的一部分銀行與顧客之間的外匯交易還在外匯交易所進行外,世界各國的外匯交易均通過現代通訊網路進行。無形外匯市場已成為今日外匯市場的主導形式。
② 全球外匯交易市場有哪些
屬於期貨,漲跌都可以盈,在MACD88投資指數的門檻不高,普通人都可以來這里投資的,點差控制於較低的區域內,採用的MT4系統穩定,初期模擬,熟練之後實盤操作。
③ 介紹全球外匯市場有哪些
1、外匯市場:國際上因貿易、投資、旅遊等經濟往來,總不免產生貨幣收支關系。但各國貨幣制度不同,要想在國外支付,必須先以本國貨幣購買外幣;另一方面,從國外收到外幣支付憑證也必須兌換成本國貨幣才能在國內流通。這樣就發生了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兌換問題。兩國貨幣的比價稱匯價或匯率。西方國家和我國的中央銀行為執行外匯政策,影響外匯匯率,經常買賣外匯的機構。所有買賣外匯的商業銀行、專營外匯業務的銀行、外匯經紀人、進出口商,以及其外匯市場供求者都經營各種現匯交易及期匯交易。這一切外匯業務組成一國的外匯市場。
2、全球外匯市場:
世界外匯市場是由各國際金融中心的外匯市場構成的,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目前世界上約有外匯市場30多個,其中最重要的有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它們各具特色並分別位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並相互聯系,形成了全球的統一外匯市場: 、倫敦外匯市場是一個典型的無形市場,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只是通過電話、電傳、電報完成外匯交易。倫敦外匯市場上,參與外匯交易的外匯銀行機構約有 600家,包括本國的清算銀行、商人銀行、其他商業銀行、貼現公司和外國銀行。這些外匯銀行組成倫敦外匯銀行公會,負責制定參加外匯市場交易的規則和收費標准。
在倫敦外匯市場上,約有 250多個指定經營商。作為外匯經紀人,他們與外幣存款經紀人共同組成外匯經紀人與外幣存款經紀人協會。在英國實行外匯管制期間,外匯銀行間的外匯交易一般都通過外匯經紀人進行。1979年10月英國取消外匯管制後,外匯銀行間的外匯交易就不一定通過外匯經紀人了。
倫敦外匯市場的外匯交易分為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匯率報價採用間接標價法,交易貨幣種類眾多,最多達80多種,經常有三、四十種。交易處理速度很快,工作效率高。倫敦外匯市場上外幣套匯業務十分活躍,自從歐洲貨幣市場發展以來,倫敦外匯市場上的外匯買賣與「歐洲貨幣」的存放有著密切聯系。歐洲投資銀行積極地在倫敦市場發行大量歐洲德國馬克債券,使倫敦外匯市場的國際性更加突出。
④ 外匯市場組織形式
市場組織形式——各國的外匯市場,由於各自長期的金融傳統和商業習慣,其外匯交易方式不盡相同。
(1)、場外市場的組織方式。這種組織方式無一定的開盤收盤時間,無具體交易場所,交易雙方不必面對面地交易,只靠電傳、電報、電話等通訊設備相互接觸和聯系,協商達成交易。英國、美國、加拿大、瑞士等國的外匯市場均採用這種櫃台市場的組織方式。因此,這種方式又稱為英美體制。
(2)、交易所方式。這種方式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如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等國的外匯交易所,這些外匯交易所有固定的營業日和開盤收盤時間,外匯交易的參加者與每個營業日規定的營業時間集中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由於歐洲大陸各國多採用這種方式組織外匯市場,故又稱這種方式為大陸體制。
場外交易方式是外匯市場的主要組織形式。這不僅是因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場外外匯市場,倫敦外匯市場和紐約外匯市場,是用這種方式組織運行的,還因為外匯交易本身具有國際性。由於外匯交易的參加者多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交易范圍極廣,交易方式也日漸復雜,參加交易所交易的成本顯然高於通過現代化通訊設施進行交易的成本。因此,即便是歐洲大陸各國,其大部分當地的外匯交易和全部國際性交易也都是用場外交易方式進行的。而交易所市場通常只辦理一小部分當地的現貨交易。
⑤ 外匯市場的案例和什麼是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指從事外匯買賣的交易場所,或者是各種不同貨幣相互之間進行交換的場所。
我某外貿公司代理國內某客戶從比利時進口設備一台,計價貨幣為比利時法郎。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對方提出延期交貨,我方用戶表示默認,未做書面合同修改文件。後因比利時法郎升值,我進出口公司不得不比訂約時多支出了31萬美元。
【案情】
1993年10月,我某進出口公司代理客戶進口比利時紡織機械設備一台,合同約定:總價為99,248,540.00比利時法郎;價格條件為FOB 安物衛普;支付方式為100%信用證;最遲裝運期為1994年4月25日。
1994年元月,我方開出100%合同金額的不可撤銷信用證,信用證有效期為1994年5月5日。 (開證日匯率美元對比利時法郎為1:36)。
1994年3月初,賣方提出延期交貨請求,我方用戶口頭同意賣方請求,延期31天交貨。我進出口公司對此默認,但未作書面合同修改文件。
3月底,我進出口公司根據用戶要求對信用證作了相應修改:最遲裝運期改為5月26日,信用證有效期展至1994年6月21日。
時至4月下旬,比利時法郎匯率發生波動,4月25日為1:35(USD/BFR),隨後一路上揚。
5月21日貨物裝運,5月26日賣方交單議付,同日匯率漲為1:32(USD/BFR)。在此期間,我進出口公司多次建議用戶作套期保值,並與銀行聯系做好了相應准備。但用戶卻一直抱僥幸心理,期望比利時法郎能夠下跌。故未接受進出口公司的建議。
賣方交單後,經我方審核無誤,單證嚴格相符,無拒付理由,於是我進出口公司於6月3日通知銀行承付並告用戶准備接貨,用戶卻通知銀行止付。因該筆貨款是開證行貸款,開證時作為押金劃入用戶的外匯押金帳戶。故我進出口公司承付不能兌現。
後議付行及賣方不斷向我方催付。7月中旬,賣方派員與我方洽談。經反復協商我方不得不同意承付了信用證金額,支出美金310餘萬元。同時我進出口公司根據合同向賣方提出延遲交貨罰金要求BFRl,984,970.00(按每7天罰金0.5%合同額計),約合62,000. 00美元(匯率為1:32)。最終賣方僅同意提供價值3萬美元的零配件作為補償。此合同我方直接經濟損失約31萬美元,我銀行及進出口公司的信譽也受到嚴重損害。
【分析】
本案是匯率波動的風險造成貨物買賣損失的典型案例,但在風險出現時,本來有可能避免或減少的損失又由於代理關系及資金來源的特殊性使得我方延誤了時機。縱觀項目運作全過程,我方有如下失誤:
第一, 計價支付貨幣選用不當。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計價及支付貨幣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計價貨幣通常與支付貨幣為同一種貨幣,這些貨幣可以是出口國貨幣或進口國貨幣,也可以是第三國的貨幣,由買賣雙方協商確定。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情況下,買賣雙方都將承擔一定的匯率變化風險。因此,作為交易的雙方當事人,在選擇使用何種貨幣時,就不得不考慮貨幣匯價的風險。首先,應考慮所選用的貨幣是不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其次,對可自由兌換的貨幣要考慮其穩定性。特別是在遠期交貨的大宗貨物買賣中,選用匯率穩定的貨幣作為支付貨幣,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洽商的基本原則,也是買賣雙方都易於接受的條件。除非我們能夠預測某種貨幣在交貨期會發生貶值,為獲取匯率變化的利益而選用某種貨幣。即通常所說的「進口選軟幣,出口選硬幣」,但這只是單方面的期望,而且應建立在對所選貨幣匯率變化趨勢的充分研究之上。但實際上交易的對方也會作出相應考慮。因此我們說,當以貨物買賣為目的的合同金額較大時,選用匯率穩定的貨幣支付是比較現實的。在本案中,合同金額近300萬美元,交貨期為簽約後6個月。我方在未對匯率做任何研究的情況下,接受以比利時法郎為支付貨幣的交易條件,這就給合同留下了匯率風險損失的隱患。因為比利時法郎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不屬於幣值穩定的貨幣。
第二,輕率接受延期交貨條件,使風險成為現實。當交貨前賣方提出延遲交貨請求時,我方仍未意識到合同的潛在風險,無條件地接受了賣方的要求,雖未做書面的合同修改但卻按賣方提出的條件修改了信用證。這時若意識到匯率風險,則完全應以匯率風險由賣方承擔作為接受延遲交貨的條件,實際情況證明:正是這無條件地接受延期交貨使得我方的匯率風險變成現實。
第三,對風險沒有採取相應的保值措施,造成重大損失。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為防止匯率變動而帶來的損失,可以採用遠期外匯買賣等外匯保值措施。在本案中,4月下旬比利時法郎上漲時我方進出口公司為避免或減少損失,建議採取套期保值的做法是十分正確的,但用戶卻心存僥幸,拒絕採取防範措施。結果損失發生且無法挽救時又無理拒付,造成我方經濟、信譽雙重損失。由此可見,對遠期交貨的進出口業務增強匯率波動風險意識,慎重選擇支付貨幣,採用金融上的操作手法防範和減少損失是至關重要的。
⑥ 中國主要外匯市場有哪些
中國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不要奇怪,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卻很低,所以到目前為止,人民幣還不是國際流通貨幣。加上政府對金融市場的開放有限,真是因為這個原因,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沒有外匯保證金的交易公司的。中國也沒有外匯交易的監管機構。
震驚之餘告訴樓主,要選擇外匯交易,有兩個渠道,一個就是選擇銀行的外匯理財業務,這類的投資理財,是1:1的操作,而且手續費超高,沒有百八十萬動不了。
另一類就是國際上的主流交易平台:福匯、ODL、FXSOL等等,這類外匯公司,是英國FSA和美國NFA監管,記住,國際的上第一支股票誕生已經有400年歷史,但是在中國只有20年,在這400多年裡,西方國家華麗轉身,成了世界的金融主宰。歐美的監管嚴格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
當然,國內的投資者在股市、樓市坐了趟過山車以後,急切需要一個公平的交易市場,外匯投資因為雙向交易,沒有莊家操作,24小時可以進行,被很多人期待,但是因為沒有正規的監管和引導,市場上雨龍混雜,黑平台屢見不鮮。
外匯投資,可以選擇銀行或者國際主流的外匯交易平台,不要被不現實的利益誘惑,遠離黑平台的魔爪。
⑦ 外匯市場的分類有哪些
外匯市場根據外部形態可將其分為無形外匯市場、有形外匯市場。無形外匯市場又被稱為抽象外匯市場,它的特點是1。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場所,因最初是在英美流行的,所以又被稱為英美方式。2。沒有確切的開收盤時間;3。買賣雙方不需要面對面交易;4。各主體間有很好的信譽關系。這種外匯市場模式在現在外匯市場中佔有主導地位。
有形外匯市場,又叫具體外匯市場,特點是有具體的、固定的交易場所,最初是在歐洲大陸興起的,所以又叫大陸模式,在有形外匯市場中經營雙方都是在交易時間內進行交易的。
⑧ 什麼是外匯市場誰是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外匯市場上外匯價格的每天波動幅度大致在0.8%至1.5%之間(即一至兩分錢,用外匯市場的術語來說就是100點至200點),波動幅度大時可達到5%以上(即700點到1000點)。外匯市場上匯率經常性的大起大落說明了外匯市場的兩大特徵:第一,風險很大;第二,在外匯市場投資 獲得巨額利潤的可能性存在。對於外匯市場經常出現的短期劇烈波動,經濟學上稱之為對信息的過分反應(overshooting)。對於什麼是外匯市場的過分反應,經濟學界始終有爭論,目前大致有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外匯的現貨價格與外匯匯率的長期均衡價格發生偏離。人們經常在報紙上談到,某種貨幣的「匯率目前是被高估的」,或者是某種貨幣「目前的匯率已遠遠低於它的合理價格」。這些話所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外匯的現貨價格過分地偏離外匯的長期均衡價格也可以由多種原因來解釋,可能是現貨價格太低或太高,也可能是長期的均衡價格被估計得太低或太高。從市場運行本身來看,在投機性資本不充足時(市場上交易量很少),或在外匯市場上投機性資本過分多的時候(市場交易過熱),現貨價格的波動超過它的長期均衡價就不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現象了。
第二,外匯的短期均衡價格波動幅度總是會超過它長期的均衡價格波動幅度。這種解釋假設所有會影響外匯市場的因素都會對外匯的價格波動產生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生效在時間和渠道上有差別,造成短期均衡價偏離長期均衡價。
對於外匯的短期均衡價格偏離長期均衡價格的現象,目前經濟學界流行的解釋是,當政府擴大貨幣供應量或降低利率時,市場上物價並不會馬上上升,導致實際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外匯市場則迅速反應,本國貨幣的匯價大幅度下跌,使外匯的短期均衡價過分地低於長期均衡價。而當物價在完全消化貨幣供應量增長因素時會上升,實際的貨幣供應量會有所下降,外匯的短期均衡價也會逐漸恢復到與長期均衡價趨於一致。
第三,外匯市場不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即外匯價格的波動不能充分反映市場在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全部信息,導致外匯的實際價格經常過分地偏離均衡價格。
外匯市場的短期劇烈波動可能是由於市場參與者主觀地排斥某些信息,片面地接受或過分地接受某些信息,使外匯價格過分扭曲;也可能是某些影響外匯波動的信息掩蓋了其他一些同樣重要的信息,造成外匯價格大起大落。
其次,如果外匯市場不是一個有效益的市場,就會導致一些糾偏的行為在市場出現,如以牟利為動機的投機者介入市場、需要准確地發布影響市場的信息、政府幹預等。這些糾偏的行為有時會使實際價格與均衡價格趨於一致,有時卻會進一步扭曲市場的價格波動。
從現在外匯市場的實際波動來看,外匯市場在長期可能是一個信息有效率的市場,但在短期卻還遠遠沒辦法證明。目前對外匯市場每天波動影響最大的是新聞,它包括經濟和政治兩大類。此外,市場投資者的意願和心理因素,又常常使這些新聞對外匯市場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了。
參與者包括:
1.外匯銀行
2.外匯經紀人
3.外匯實際供求者
4.中央銀行
鑒別一個交易商是否受FSA監管,可以網路一下:正規交易商如何識別,投資外匯的朋友必讀
建議投資者或者剛接觸的朋友多了解一下,這樣才能避免遇到黑平台
⑨ 什麼是外匯市場,外匯市場的優勢與特點
外匯市場是指由銀行等金融機構、自營交易商、大型跨國企業以及各類對沖基金等參與的,通過中介機構或電訊系統聯結,以各種貨幣為買賣物件的交易市場。
對全世界而言,零售外匯行業都是一個新興領域。在普通民眾的眼中,外匯還是個陌生事物。以美國為例,2000年前,美國的在線外匯交易稍有雛形。因為入行的門檻較低,提供外匯交易的公司數量一度達到四五百家。直到2000——2002年,因為CFTC和NFA的介入監管以及互聯網的普及,美國的外匯交易才真正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行業陽光化、交易專業化以及價格透明化。
目前外匯交易市場成為全球交易規模最大的金融市場之一,據國際清算銀行2013年4月統計顯示,國際外匯市場每日平均交易額約為5.3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