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兩年有哪些批發行業的企業上市了
海參算不算?青島的老尹家海參 嶗山綠茶
② 為什麼有的零售商慘淡度日,有的卻逆勢增長
7月份的時候,肯德基、必勝客母公司百勝餐飲集團(YUM)公布了第二季度財報。報告顯示,百勝餐飲集團第二季度凈利潤為2.3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3.34億美元相比下滑30%。百勝餐飲將這一糟糕的業績歸咎於中國市場的低迷——畢竟中國市場對百勝集團利潤貢獻度超過了三分之一。
事實真是如此嗎?英國《金融時報》做了一篇很有意思的分析報道,它對比百勝與星巴克這幾年在華發展情況,提出一個問題:同樣是餐飲,同樣面對中國經濟下滑,為什麼後者卻逐年穩定增長?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在中國發展的外資零售商幾乎涉足到了衣食住行的每一個方面,只要你能找到一個因中國市場低迷業績受挫的例子,就同樣能找到一個在相同背景下逆勢增長的例子。
比如同樣家居品類,百安居、歐倍德相繼退出中國市場,但宜家的中國區卻是增長最快的市場;再比如服裝品類,Zara去年業績遭遇5年內最大跌幅,但優衣庫卻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即便是同一家企業的不同業態,沃爾瑪大賣場在中國頻頻關店,它的山姆會員店卻漲勢喜人……
這一對對生動的案例再次印證了那樣一句話: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不會經營的企業。誠然,中國經濟的低位運行對實體零售帶來巨大挑戰,去年以來的「關店潮」便是很好的說明。但問題是,如果一味將業績下滑歸咎於市場疲軟,就如同一塊遮羞布一樣掩蓋了更為嚴峻的真相: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企業的經營模式卻一成不變或者變得不夠快。《第三隻眼看零售》認為,這一真相事實上比中國市場的消費疲軟更可怕。
一、沒人承認自己敗於模式
不久前,聯商網針對已經公布上半年財報的101家零售業上市公司做了統計。數據顯示,統計的57家百貨、購物中心品牌中,總體增幅僅約為1.6%,35家出現營收下跌,佔比達61.4%,6家跌幅超過15%,22家營收增長,但多數增幅不高。57家百貨、購物中心企業總體利潤額跌幅約為1.85%、利潤率跌幅為0.23%,52.6%的品牌(30家)凈利率下跌;40%的品牌凈利率低於3%。
而在超市業態,14家超市品牌呈現梯隊分化,步步高、永輝、華潤萬家、物美及紅旗領增超過10%;而高鑫、華聯綜超和京客隆則中規中矩;新華都、聯華、人人樂、中百、三江、卜蜂蓮花6家營收下跌,佔比42.85%。在統計的14家超市業態中,逾57%的品牌凈利及凈利率雙雙下滑,整體凈利率低至1.44%,並有超57%的品牌凈利率低於1%。
面對慘淡業績,多數上市的解釋是,成本上漲、競爭壓力、消費疲軟等外部因素所致。但很少有企業去反思,是不是動作太慢或者變化不夠?聯商網統計的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企業大多數是盤子比較大、跨區域擴張發展比較成熟的企業。事實上,正是這種「成熟」使得企業在創新方面進展緩慢。相比之下,一些善於「折騰」的企業在財報上有較好的表現。
《第三隻眼看零售》走訪零售企業時發現,一些中小的型、區域的零售企業因其體量小,所謂船小好掉頭,其創立力度較強,在行業普遍下滑的背景下有相對較好的增長幅度。這說明,只要願意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做出調整,業績增長也並非難事。
零售商誇大外部環境給企業來帶的經營壓力,卻忽視了企業因自身創新不足而致使自己陷入僵局。回顧這些年退出中國的外資零售商以及一些凋零的本土企業,可以說它們的戰略、管理甚至團隊等方方面面可圈可點,唯獨敗於其模式無法適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正如《金融時報》評價百勝餐飲那篇文章所述:中國經濟或許正在放緩,但依然在增長,零售額也在增加。然而,抓住增長的機遇再也不是易事,中國食客已開始遠離垃圾食品——這才是企業衰落的本質。
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才是真正的「敵人」
為什麼在零售業一片哀鴻中,如宜家、優衣庫、無印良品等逆勢增長?甚至就連不久前被質疑為「假冒日貨」的名創優品也呈現一片火熱的場景(名創優品實為中國商人葉國富創立的品牌)?通過這些受熱捧的業態,我們可以捕捉到消費者對於購物需求的變化:
1、由滿足基本需求轉為宣洩生活主張
無論是宜家家居的北歐生活情調還是無印良品崇尚自然的經營哲學,這些逆勢增長的品牌無一例外讓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同時,給自己也貼上了一個標簽:我也就是這樣的人。家居用品、衣著服飾,從基本的需求來看,本無太大差別,但是一旦通過品牌打造讓消費者通過產品來宣洩他內心的生活主張,每個品牌之間的差別可謂天淵之別。
2、由購置單一商品轉為購買解決方案
「消費者在你這里購買了一個鑽頭,但其實他真正的需求是要一個洞」。眼下,商學院告訴我們的道理正在成為現實。為什麼宜家在中國能夠大行其道,這是因為它給消費者不僅僅提供單一的商品,而是家庭軟裝的整體解決方案。宜家通過場景化的陳列,告訴消費者,在北歐,人們的家庭是這樣裝修的,你家也可以如此漂亮!因此,我們的零售商應該考慮,如何提供給消費者它需求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毫無關聯的單個商品。
3、小眾化、垂直化、細分化成為潮流
名創優品的突然爆火說明,年輕的消費者不再迷信所謂的大牌,只要品牌調性符合自己的性格、品質說得過去、價格還OK,那就是我的菜。小眾化、垂直化、細分化成為消費者追逐的新潮流,伴隨著這一潮流一些定位窄眾的品類殺手必將崛起
4、新鮮感永遠是消費者的不懈追求
見異思遷是人之本性,這一點在購物潮流的變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餐飲業態早就探討過品牌的短周期性。面對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口味,一些大牌餐飲培植一些小品牌來吸引消費者。以創新烤鴨聞名的大董最近居然推出了烤鴨漢堡,其創新力度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傳統的超市、百貨變化比較慢,雖然這些年一些善於創新的企業不斷超市新的業態,但與餐飲相比,依然顯得後知後覺。
三、業態創新成為實體店必經之路,也將是艱難之路
當下的實體零售業,左邊是海水,右邊是火焰,中間一條鋼絲繩,通向的目的地就是業態創新。零售店每年都在提創新,唯獨這兩年,將創新上升到了業態的層面。也就是說,如果不從模式上打翻重來,小修小補的創新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舉例來說,這兩年業界流行的一個叫法「小業態」反映出行業對於創新的渴求。在以往,零售業態有專業店、專賣店的說法,也有便利店或者社區超市的說法,而「小業態」恰恰反映出零售企業要做的這個業態無法用傳統的定義去歸納它。
但問題是,創新是一條非常艱辛的道路,這條路上要交學費、擔風險。以華潤OLE為例,筆者了解到,這一當年可謂開辟高端超市這一新領域的創新業態也是經歷了多次調整、反復、再加上華潤萬家背後的支持以及耐心等待時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不創新就是等死,創新就是找死。企業如何在兩者這件進行取捨,如何創新、什麼樣的力度來做創新、如何進行風險控制、等等糾結的戰略考量是當下每一位零售企業家需要考慮清楚的,也是要盡早想明白的。
以上由物聯傳媒轉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③ 2017年中國零售百強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情況如何
2018年6月21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解讀2017年度中國零售百強名單稱,百強中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由負轉正。外資零售企業市場份額繼續下降,門店調整力度加大。
王耀說,2017年,百強中電商保持較快增長,實體零售企業整體回升。7家電商的銷售規模達3.57萬億元,同比增長41.2%。87家實體零售企業銷售規模達1.87萬億元,同比增長7.5%。6家「實體+電商」型零售企業銷售規模同比增長15.5%。
百強中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由負轉正。2017年,零售百強企業中26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率中位數為24.9%,增速較上年提高38.5個百分點。
外資零售企業市場份額繼續下降,門店調整力度加大。王耀說,2017年,進入百強的21家外資零售企業實現銷售額4858.18億元,佔百強銷售總額的比重為8%,較2016年下滑1個百分點。沃爾瑪、大潤發、家樂福、卜蜂蓮花、麥德龍、歐尚、永旺等7個主要外資零售企業門店調整力度加大,2017年新開店數合計77家,較上年增加5家;關店數39家,較上年增加14家。
④ 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為什麼會增長
銷售賣力了,市場轉好了,領導本事大了……樓下的補充。。。
⑤ 怎樣在上市公司中尋找有業績高增長潛力的公司(未來3年內)
很簡單,看業績預告,在其中選,剔除上年業績低的,主營業務外一次性收入的。再看未來業績增長板塊!
⑥ 怎麼看一個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增長率
主營業務收入連續三年增長率表明企業主營業務連續三年的增長情況,體現企業的持續發展態勢和市場擴張能力,尤其能夠衡量上市公司持續性盈利能力。
主營業務收入連續三年增長率=[(當年主營業務收入/三年前主營業務收入)^1/3-1]×100%
⑦ 零售的發展趨勢
中國零售業曾以每年翻番的門店擴張速度,開啟了中國零售業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但經歷一番粗放式的野蠻增長後,傳統零售業遭遇瓶頸。隨著電子商務的沖擊,靠傳統店鋪物理網路布局的零售模式已經行不通了。而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零售企業擴張店鋪的模式開始暴露風險,整個傳統零售業呈現增速放緩、利潤下滑的趨勢。
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整個零售行業銷售業績下滑,不僅銷售額有所下降,利潤也在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商業零售行業共實現營業收入4870.74億元,同比增長13.12%,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近11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134.83億元,同比下降15.39%。
通過對零售上市公司進行統計,前三季度僅有一半業績增長。業績同比下降的公司中,有六成業績降幅在20%以上。約八成公司第三季度業績環比下降。其中,在港交所上市的國美電器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2%;凈利潤虧損5億元,1-3季度虧損增至近7億元,與之相比,蘇寧電器上半年的凈利潤也下滑近30%,2012年前三季度業績繼續下滑超過三成。
造成傳統零售業的困境不是偶然的,分析原因,可歸納為資本對零售業的興趣下降、電子商務的沖擊、傳統零售業模式弊端漸顯、成本增加四個方面。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跌宕起伏,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區域一體化的逐步抬頭,實體經濟面臨錯綜復雜的環境,世界經濟前景難以樂觀,我國經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除成本、資金等因素外,我們面臨的壓力有3方面:一是項目重復建設、扎堆上馬;二是需求萎縮、市場低迷;三是國際競爭對手的打壓。面對嚴峻形勢,我國必須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當前各個行業及省市都在抓緊制定轉型升級戰略,零售百貨行業也應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培育和健全企業創新機制。同時,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提升創新能力,重點突破制約產業價值鏈提升的關鍵環節,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准、物流、營銷等生產性服務環節,促進生產服務化和服務知識化。同時,通過「創造性破壞」,建立新的技術和生產體系,以生產效率的提升抵消、對沖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未來五年,我國零售百貨行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於正確處理好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環境保護等的重大關系,改善和提升產業整體素質,著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012年1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把整個工業作為規劃對象,並且由國務院發布實施的綜合性中長期規劃,指導未來五年我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方向。
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零售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零售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產業發展環境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零售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零售行業中的翹楚! 一、批發市場建設開始進入一個相對的低潮。
隨著超市、百貨、專業店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批發市場不斷受到挑戰。消費升級、批發商轉型,批發市場過多等等問題將進一步尖銳。批發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相對進入一個停滯甚至開始萎縮。
二、百貨業向超市業學習,開始走自營商品的道路。
百貨業在我國遠比超市業歷史悠久,但是發展相對緩慢。原因有二:第一,百貨業近10幾年來水平不是高了,而是低了。從自營逐步轉向為物業管理商,降低了百貨業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和負擔,從而最終降低了對於商品、市場的分析和掌控能力。第二,百貨業連鎖管理的能力,復制的能力,規范化管理的能力相對於超市業落後,也嚴重製約了百貨業的發展。
從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應對市場要求,以及規模化、連鎖化、集約化運作的要求來看,百貨業將不得不向超市學習,逐步開始自營商品。消費升級將成為百貨業的機遇。
三、大城市超市並購加劇,小城市成為爭奪重點市場。
一、二類城市因為大型超市布點過密,導致單店銷售和贏利能力無法提升,最終的結果就是重新的並購和整合,優勢向資金大、規模大、管理水平高的企業集中。最終可能形成幾個國際品牌和極少數國內品牌占據市場的結果。
三、四級城市(沿海縣級城市和內地地級或以下城市)因為還有一定的市場和贏利空間,所以會成為爭奪的目標。因為其市場空間有限,中等規模(3000~7000平方米以內的超市將成為主流)。
四、便利店進入一個相對上升的階段。
消費升級的一個特點就是人們對於性要求上升和對於價格敏感度的降低。隨著收入的增加和城市交通的成本增高以及時間成本變得越來越高,便利店會相對進入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時期。但是便利店經營的復雜性將成為經營中最大的障礙。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那便利店的贏利能力將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五、專業店將進入第二個發展高潮。
類似國美、蘇寧的專業店將進入第二個發展高潮。形態將更加多元化。比如服裝超市、辦公用品超市、食品超市、洗化用品超市等等將不斷出現和壯大。他們通常將扮演「價格殺手」的形象,而且具有很強的渠道整合能力,形成對於大型綜合超市和百貨的強有力的挑戰。新的商業巨頭很可能將在專業店領域產生。
六、資本市場將更多的投資零售業。
IT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工業企業受經濟不景氣而更多的尋求銷售渠道等等,導致零售業作為銷售終端的能力進一步強化。零售終端。這個情況將進一步加劇。經歷了本輪金融動盪的資本市場將更多看重穩定而具有高成長性,且有巨大現金流的零售終端。金融業、風險投資、房地產業和零售商的聯合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雖然世界和我國經濟目前處於一個低潮,但是零售業的發展總體將仍然保持高於GDP的速度增長。以上所述六個方向有望將成為今後5年或者更長時間零售業的發展的趨勢.
⑧ 如何查找全部上市公司所涉及的經濟行業的增長率排名
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