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方直供 > 西元封村到西河村備戰批發部

西元封村到西河村備戰批發部

發布時間:2021-05-11 20:28:08

1. 抗日戰爭時,國民黨的部隊在我住的村(現在的嘉興地區桐鄉市河山鎮堰

淞滬抗戰期間,1937年11月5日,日軍以3個師團的兵力,集結軍艦80餘艘,乘中國軍隊防務空虛,在濃霧掩護下,分別在杭州灣的金山衛和平湖縣的白沙灣、全公亭一線大舉登陸,並迅速推進。淞滬守軍第十集團軍總司令部經嘉興國界橋向臨平方向撤去。嘉興地區隨即成為戰場,崇德、桐鄉兩縣頻遭空襲。
日軍從杭善公路、古運河以及滬杭鐵路各據點分別侵入縣境。11月19日,從吳江縣平望方向來犯的日軍,最先入侵桐鄉地區的烏鎮;11月23日,日軍一路從嘉興、濮院方向沿杭善公路入侵桐鄉縣城梧桐鎮;12月23日,日軍在兩架飛機掩護下,分兵從石門、梧桐、海寧縣長安鎮三路圍攻崇德縣城崇福鎮。至此,桐鄉、崇德兩縣除洲泉外主要城鎮先後淪陷。
桐鄉淪陷後,日本侵略者在淪陷區大肆進行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從1937年11月到1939年冬季的兩年時間里,日寇對梧桐、崇福、烏鎮、濮院、石門、屠甸、洲泉、大麻等8個鎮的轟炸共達33次。
37年11月6日下午,7架日機侵入石門上空投彈掃射,全鎮無辜百姓被炸死100餘人,血肉橫飛,慘不忍睹。日寇侵入到哪裡就放火燒到哪裡。凡是靠近公路、水路要道的村鎮,基本上遭到焚燒。新生的妙智、白旗漾、張家橋一帶被燒成「沿塘三里白」,崇福、石門之間的運河沿岸被燒成「沿河十里焦」。
據1944年編的《浙西抗戰史話》記載,崇德、桐鄉兩縣被日寇燒毀的民房達14000間,72000名群眾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抗戰期間,崇德、桐鄉兩縣慘遭日寇殺害的軍民共達2926人。而且日軍殺人手段極其殘忍,他們使用了槍殺、戳殺、刀劈、活埋、喂狼狗、澆硝鏹水、點「天燈」等野蠻殘酷的手段來屠殺桐鄉人民。日寇所到之處,除了殺人放火外,還要破門入戶追抓所謂「花姑娘」,強 奸、凌 辱桐鄉婦女,發泄獸性。
當年在桐鄉一帶抗戰的,主要是國軍第28軍62師。
你可以與桐鄉縣縣志辦聯系,他們有相關歷史記載。至於犧牲的很多戰士,名字大多無從查考。
據嘉興志記載:(1940~1945年)
1940年
一月 ,二區專員王力航在洲泉設專署辦公。
1月,浙江省新設第十行政區於海北(杭州灣以北地區),轄海寧、嘉興、嘉善、桐鄉、平湖、海鹽、崇德等七縣。專員朱希,署址設海鹽。
1月,沈潛龍接任崇德縣長。
1月,日軍掃盪爐頭東、皂林北地區,抓了十餘名農民,剝去衣物,灌辣椒水,逼供游擊隊情況。群眾乘日軍不備沿河灘逃竄,除四、五人逃生外,其餘十多人均被敵軍殺害。日軍燒毀厚子村整個村莊。
二月
2月25日,62師與日軍在靈安蒲鞋橋北激戰,62師陣亡22人,其中大部分是民夫。
2月,駐烏鎮日軍一小隊至北柵掃盪,被62師便衣隊伏擊。擊斃日軍4名,繳獲步槍2枝、機槍一挺。
2月,在濮院地下黨領導下成立了國界鄉自衛隊,開展抗日斗爭。
2月,以中共地下黨員姚旦為隊長的浙江省戰時政治工作隊二隊進入縣境,分別在洲泉、屠甸設立工作組,組織60多名***員和愛國青年深入農村,宣傳和組織抗日活動。
三月
春,28軍62師、192師在烏鎮附近展開游擊戰,在烏鎮成立「浙西軍民聯合辦事處」,28軍軍長陶廣任主任。
3月29日,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崇德、桐鄉兩縣公署改稱縣政府。
四月
4月5日,日軍掃盪至白馬墩,在胡家橋蔡家裡殺害農民毒頭阿三、糙皮阿三,杏寶(女)等3人。在楊木橋殺害農民徐長生、趙大阿二及1名教師。
4月10日,日軍掃盪洲泉青石小元頭村,殺死農民蔣錦康、鍾錦榮。燒毀4個自然村11戶民房。
4月14日 桐鄉縣長李梃殉職
4月14日夜十時許,桐鄉縣長李梃在青爐區延澤鄉宗人浜鄉長沈韻夫家中突遭日偽包圍,慘遭殺害。
4月,國民黨桐鄉縣黨部在烏鎮和尚浜設電台,收聽重慶廣播,出版《桐鄉民報》。
4月,日軍至爐頭翔厚掃盪,殺害13名群眾。
4月,日軍掃盪洲泉地區,崇德縣自衛大隊孟副司令被俘殉難。
4月10日,日軍由王店、硤石、桐鄉三路進犯屠甸,62師372團在東起竺林廟、西至長生堂一線嚴密布防,十時展開激戰,敵傷亡慘重,於5時向硤石潰退。
五月
5月4日,「浙西軍民聯合辦事處」在練市水壩廟召開浙西軍民聯歡大會,烏鎮30多名青年代表桐鄉參加。
5月,原吳興長超游擊隊司令李泉生任桐鄉縣長,中共浙西特委派楊建、孫從三、鄧湘、施展到縣政府工作,施展任縣政工隊長,鄧湘任石涇區區長。
5月初,駐硤石日軍掃盪屠甸,遭62師某連伏擊,日軍死十餘名,殘敵逃竄。嗣後,日軍30多人到屠甸報復,從塘坊橋燒到還鄉橋,燒毀房屋50餘間。
5月16日,嘉興日軍由漢奸指引到烏鎮西柵搜捕游擊隊領導人俞品南,俞撤走,1名勤務兵被打死。日軍燒毀民房近50間,還抓走「朱元盛」雜貨店伙計王菊生、徐月孫、楊明珠(女),嚴刑致死。
5月,日軍轟炸洲泉,炸傷邵阿大,邵因無錢治療而死亡。
5月,3名日軍從濮院炮樓出來尋「花姑娘」,至齊洪橋下見到吳××夫婦。日軍用槍逼住吳××,輪奸其妻,致使其妻精神失常,整天瘋瘋癲癲,不久死亡。濮院油車橋村民余××的妻子被日軍從家裡拖到永興炮台,五六名日軍對其輪奸。
六月
6月,石涇區指導員鄧湘率隊奇襲,在屠甸逮捕一作惡多端的維持會長,公審鎮壓。
6月,各縣戰時政治工作隊奉令在月底裁撤,改編為「戰地青年服務團」。
6月,62師某部在靈安孟空斗整休,突遭日軍進攻,渡河時陣亡32人。
6月,日軍在崇德城內一次拉夫百多人,老的六十多歲,小的還十幾歲,被捆綁押往諸暨、上饒等地修鐵路、公路,不僅不給飯吃,還隨意鞭打、殺戮,有的半路逃跑,劉寶林、陸六斤等17人被折磨致死,還有的流落他鄉,只有少數重返家鄉。
6月,中共洲泉區委成立,金文楚任書記。
上半年,日軍掃盪新生,燒毀白旗漾李家廳、董家廳、陸家門等處民房48間。
七月
7月7日,洲泉紀念「七七」事變三周年,求是小學學生舉行火炬遊行。
7月,中共濮院區委書記陳慕天率武裝小分隊於濮院城郊國界鄉處決漢奸高善富(綽號尖刀三少爺)。
八月
8月8日,62師在靈安唐家木橋與日軍激戰,打死日軍17人,日軍報復,殺死該村農民曹永坤及其媳。
8月27日,日軍在晏城放火燒毀房屋幾十間。
8月,洲泉「抗日反汪大同盟」成立。
秋,駐新塍偽軍七、八十人乘船至民合掃盪,與62師在摸魚浜接火,打死我哨兵,打傷多人。62師士兵轉移,敵人棄舟追擊,到施家村,放火燒毀十多戶村民房屋。
九月
9月21日,十區特務隊由後方挺進日暉區北日暉橋安全村宿營,凌晨1時,在商守先部工作的省第三政工隊員翁堅起來報警,說硤石日軍四、五十人已抵背面的姚家村。特務隊正擬進擊,被敵鉗形包圍、截成二截。戰斗中,特務隊章靜法、方鵬、傅學群等陣亡,前來報警的翁堅也犧牲。
9月,駐桐日軍為22師團87聯隊富田、大業部,約260人;駐崇日軍為87聯隊野口富島部,約300人。
9月,日偽為迫日暉區區長商守先就範,將其妻子擄往靈安。商不為所動,感動了駐靈安偽軍連長孫英傑。孫乃與商妻密商,於10月率20名士兵起義反正,擊斃日軍21名後,參加抗日隊伍。
十月
10月16日晚,崇德縣長錢萬鎰率縣機關及縣武裝駐洲泉馬頭村田心裡、南原、安橋頭一帶。由於漢奸陸掌榮告密,次日凌晨被日偽包圍,監印官黃志雄(平湖人)被俘,縣政府印落入敵手。
10月 駐靈安日偽軍連長孫英傑反正:26日,孫英傑反正後進攻硤石龍墩敵碉堡,俘敵探1名,在屠甸處決。翌日,硤石日軍至屠甸報復,燒毀房屋180多間。
10月,地下黨員王有定,奉命以親戚身份到濮院,刺殺偽城濮區區長王弼。
10月,駐烏鎮日軍2艘汽艇開往桐鄉,至金牛塘九里松橋,遭62師186團1營余堅忍部伏擊,敵船當即被擊沉,日偽軍40多名死亡,烏青鎮偽區長孫秉偉也被擊斃,四天後日軍才來打撈屍體。
十一月 、洲泉區長諸策率隊生擒偽探長陳福龍及偽探沈榮康、鍾貴龍,處決。
十二月
12月,崇德縣長錢萬鎰為解失印之恨,令崇德縣秘書室潘季農、韓可石潛入新市,緝獲漢奸陸掌榮,押回河山鄉山河村縣政府駐地,打50軍棍後就地槍決。
12月。忠義救國軍司令張光到洲泉巡視,為敵圍困。經吳良玉部接應,擊退敵軍,傷斃敵官佐天田等多人。
12月,日偽在梧桐南司弄口開設「大眾土行」,公開運銷鴉片販毒。
冬,62師攻打烏鎮西柵炮台,日軍撤離,放火燒毀炮台附近房屋樓房56間,平房2間。
冬,日軍在烏鎮碓坊橋油車橋與62師發生槍戰,62師撤離後,日軍到油車橋組搜查,燒毀平房9間,草棚4間;在西匯角燒毀房屋20多間,在彭家村燒毀12戶72間平房。
年末,中共地下組織將在省政工隊工作的地下黨員轉移農村,成立中共民厚區委。
年末,駐嘉興日軍在民合烏珠村建立據點,駐日軍1小隊,在翁林村建立炮台。
年末,日本加緊經濟掠奪,在崇德開設稅賦管理處、稅賦徵收處和營業、印花、煙酒、竹木和消費稅徵收所。
1941年
一月
1月31日,62師進攻靈安孫家門據點,途經萬代橋,遭日軍伏擊,陣亡數十人(僅橋上就犧牲17人)。
1月,桐鄉建立日暉區遞步哨(相當於塘南地區臨時郵局),縣政府委任張松濤為總站站長。傳遞日軍出動情報和縣府急要文件。
二月
2月6日,崇德日偽商會成立,下屬絲茶、紙業、綢布、油坊、米業、南貨、估衣、皮毛、鮮蛋、紙模、醬酒、華洋雜貨、卷煙煤油等公會,加緊經濟掠奪。
2月12日,駐崇德日軍掃盪洲泉南庄村,在柏廬橋與62師激戰。62師陣亡7人。62師撤退後,日軍追至顧家壩,打死鴨農楊小狗、農民李進發。
2月,駐崇德日軍從水路開往洲泉、新市清鄉,途經青石雙廟渚時,見河道築壩阻塞,就用火焰噴射器對准順和廟一帶掃射,燒毀了這座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古廟。
三月
3月15日,崇德縣情報組長潘季農生擒偽探沈福德,處決。
3月20日,崇德縣情報組長潘季農擊斃偽探長沈福元。
3月,62師371團余堅忍部整編為游擊3支隊,由天目山回爐頭、烏鎮一帶抗日。
春,日軍兵船一艘至單橋,因橋洞被當地抗日軍民築壩堵塞,日軍強拉農民挖通,不料觸爆泥土中手榴彈,炸死農民2人。
年春,烏鎮「九江樓」戰斗和龍翔灣阻擊失利
春,駐烏鎮日軍一個班上街騷擾,到「九江樓」前,遭62師371團2營余堅忍部便衣襲擊。日軍機槍手首先倒地,余敵皆匍匐蛇行過應家橋南逃。繳獲機槍1挺,步槍9枝。 數天後,桐鄉、石灣、烏鎮三路日軍300多人圍攻余堅忍部。桐鄉一路最先到達宗揚廟,直撲爐頭,在龍翔寺彎里橋受到余部一個排阻擊,擊斃日偽軍60多人。敵軍瘋狂反撲,3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其中2名重傷員被俘後燒死,余部主力轉移至練市。
四月
4月1日,蕭石父代理桐鄉縣長。
4月4日 大西庄62師失利
4月4日,62師367團游擊5支隊在德清油車橋打敗日軍、補充新兵後,進駐洲泉大西庄,支隊長蔣才孝麻痹輕敵,離隊宿在洲泉妻子家中。不料被來村「作客」的漢奸屈正和探悉告密。日軍連夜從崇德出發奔襲,半夜到達洲泉附近。路遇看病歸來的中醫勞友濤,用手槍威逼帶路。勞友濤不肯,遂被日軍殺害。日軍在四家村偷渡後,分兩路包圍大西庄,拂曉時分,日軍殺害蔣部哨兵,並沿用土匪入村搶劫時鳴鑼報警的詭計引誘蔣部出擊。結果蔣部中計,以為土匪不堪一擊,遂蜂湧而出捕捉土匪。此時四圍的日軍機槍一齊掃射,游擊隊傷亡慘重,蔣部除在北洋橋撤出一個連外,其餘200餘人皆壯烈殉國。
4月14日,駐烏鎮日軍一個班去北柵搜尋游擊隊,過白娘子橋進入大街,遭便衣游擊隊伏擊,日軍死1人,傷3人,還有幾個落水逃命。
4月17日,192師奉調至後方,日偽軍乘機大肆活動。
4月17日,駐新市日軍小隊長普野率日偽120多人,押被俘的崇德縣監印官黃志雄竄犯洲泉,2名太湖別動隊員擊斃普野,黃志雄脫逃。日軍燒毀民房2間後返回新市。
4月22日,駐硤石日軍掃盪屠甸,在楊家浜槍殺農民孫阿二,在賈家斗,在塘邊殺害賈寶香,賈××在繅絲車房被割斷喉管,其媳因拒奸被慘殺。日軍還放火焚燒賈寶山家房,賈永寶 來救火,被日軍槍傷手心。
4月23日,崇德日軍300多人,帶機槍11挺,進犯洲泉,遭62師1個排在南市和東市阻擊,擊斃日軍4人,62師一位班長受傷後不能及時撤離,壯烈犧牲。
4月,城濮區區長楊振華在濮北鄉被俘投敵。
4月,駐洲泉日軍外出掃盪,在南道泗橋與62師遭遇,日軍炮彈擊中農船,打死農民胡金生。
4月,崇德日軍特工組織設立據點,對外稱「西寺內12號」。
五月
5月16日,駐硤石、王店、濮院、桐鄉、靈安據點日軍向南日掃盪,在南日、史橋和北日暉橋燒房。
5月18日,崇德縣自衛隊攻進石門灣,造成敵人重大傷亡。
5月20日 62師收復烏青鎮
5月18日,62師185團胡禮賢團長率部激戰3晝夜,擊潰汪偽5師綏靖團1個營,於5月20日收復烏青鎮,成為杭嘉湖平原上游擊區中心,烏鎮及近鄉先後駐有江蘇吳江、松江和浙江平湖、嘉興、海寧、吳興等14個縣的游擊縣政府。江南挺進隊、忠義救國軍、太湖別動隊也出沒附近。朱希部隊重建後再返烏鎮、嚴墓一帶,抗日形勢一度好轉。
5月26日,日機在洲泉袁家浜投彈3枚,並低空掃射,打死東源村船民「西河阿七」,傷2人,毀房1間。
5月30日,日偽100多人到烏鎮蔣介里強搶糧食,日軍闖入莊家浜郭××家,用刺刀逼住郭××,2名日軍抓住其妻、媳,一個在床上,一個在灶口,實施強奸。
六月
6月,石門鐵匠蔣金達在洪涇橋邊徒手勒死日軍1名。
6月,日偽禁止使用法幣,在崇德、桐鄉兩縣設兌換處,強制兌換汪偽儲備券,2元法幣換1元儲備券,大肆掠奪民財。
七月
7月15日 駐屠甸日軍霸佔崇道小學
7月15日,日軍駕機動船4艘,滿載杴蒺藜、木樁、鐵皮等從硤石至屠甸,強拉民夫,在崇道小學築工事,建立「紅部」,從此,日軍在屠甸常駐完備隊一隊,隊長昆君。工畢,5名海寧泥工全遭殺害。
八月
8月15日 桐鄉縣長蕭石父殉職:敵竄擾吳、崇、桐,練市、善璉相繼淪陷。桐鄉縣長肖石父本擬赴浙南出席全省行政會議,時因局勢緊張而延期,留在縣里與62師會同作戰,不幸在練市區被日軍包圍而陣亡。蕭死後,由民政科長蕭正鐸代理。當時縣政府內投降勢力十分囂張,擔任縣政府秘書的鮑浙潮等三名中共地下黨員堅持組織抗日自衛隊,奪回了11個鄉鎮的政權。10月省政府派李粹龢接任桐鄉縣長。
九月
9月上旬,日軍空襲洲泉,投彈3枚。在郁家埭投彈1枚,炸毀姚家廂房1間,炸死一裁衣師傅。
9月,192師在白馬塘到善璉一帶築碉堡,挖戰壕,修浮橋,防守備戰。後奉令後調,工事被日軍掃盪時毀壞。
秋,日軍至民合荷花池掃盪,打死教師盛榮泉。
十月
10月3日 日軍火燒烏鎮東柵:駐烏鎮張家花園的日軍5名帶著翻譯吳公敢、情報員韓田奴去東柵搜查,在財神灣遭192師118團某部班長李宗海手榴彈襲擊,炸死日軍及翻譯各一名。30多名日軍趕到,借口藏有游擊隊,到處搜捕,居民吳昌龍開門稍慢,即被日軍一刺刀刺在肚子上,腸子流出,當場身亡。酒醬店學徒顧士珍被日軍開槍打傷大腿。日軍一邊搜捕,一邊縱火燒房,還架起機槍不許人們撲救。從財神灣東到梅水灘,上、下岸房屋火光沖天。日軍又縱火燒毀東柵市河南面的農戶,這場大火燒了一天一夜,共燒毀房屋228間,其中樓房155間,平房73間。燒死牛8頭,油8千斤,財物不計其數。徐氏望族開設的商號及花園、存放於孔家祠堂的民國《烏青鎮志》雕板均被焚毀。
10月3日夜,孫英傑率部進攻屠甸碉堡,炸毀警察所後門,日軍龜縮在碉堡內。
10月,日軍糾集崇德、長安、臨平、許村部隊近200人,掃盪大麻。騷擾9天。
十一月
11月22日,日軍在高橋掃盪放火,200多人流離失所。
11月22日,日軍掃盪靈安,從沈家木橋燒到虞家埭,燒毀沈家門32戶225間房,平橋頭3戶30間。
十二月
12月22日,日軍偵知崇德縣政府駐軍岑山華代浜,即派兵掃盪,途中強拉農民作向導,華代浜有東、西之別,百姓故意引至浜西。日軍找不到中國兵,放火燒房華代浜西村7戶農戶的16間住房,接著又竄到夏家橋、施家橋放火。
12月,日機突襲洲泉,在花園村上空掃射,殺死2名在田間勞動的農民。
12月,位於大麻海卸村的苕溪絲廠被日軍拆毀,機器設備全被劫走經許村外運。苕溪絲廠創辦於1925年,規模較大,配有坐繅車264部,工人1300人,日產廠絲4000兩。37年11月,日軍入侵時因工人逃散而停產,4年後又遭劫掠。
12月,日軍在崇德縣城內開設賭場、煙館,東大街開設的「大同葯房」公開出售鴉片。
冬、日軍火燒烏鎮北柵:駐嘉興日軍海軍陸戰隊四處「清鄉」,途經北柵,被游擊隊暗中打了二槍,日軍借口油坊內有「支那兵」司令部,放火燒毀陶復昌米行店鋪、油坊、米廠房屋75間,菜油等物資無數。同時被燒的還有胡志瑞米行、謝阿大茶店等房屋70多間,大火從北花橋燒到大河埠口,一直燒了兩天。
1942年
2月,孫英傑率部攻打靈安碉堡,俘虜日軍1名。
2月27日,浙西保安隊副司令鄭重為率部在道村廟橋頭阻擊百餘日偽軍,激戰一小時,日軍退回德清新市鎮。
三月
3月,游擊隊攻克烏鎮賣魚橋碉堡,俘虜偽軍班長1名,押到練市處決。
春,桐鄉縣長由李粹龢接任,駐地日暉區沈家門及來家盪一帶。
春,日軍到靈安茶家斗砍樹造炮樓,與崇德縣大隊遭遇,縣大隊陣亡7人。
四月
4月5日,桐鄉日偽保安大隊長賀勁生之甥在屠甸金源昌銀樓開設賭場「俱樂部」,許多人傾家盪產,倪雪榮、何大海均因破產而上吊。
4月19日,日軍與62師激戰靈安洋橋頭,62師陣亡數百,小圩頭田裡就有15具遺體。
4月,駐新市日軍由普亞、千田二個部隊長率領掃盪洲泉,在祗園寺激戰。打死日軍二隊長,日軍放火燒毀祗園寺房舍三十多間。
4月,日軍強化統治,建立「崇德縣封鎖管理處」,各類日商株式會社紛紛建立。控制兩縣蠶絲、皮毛、糧食、木炭生產經營。
4月,日軍在桐鄉縣城開設「營業出張所」(又稱榮泰洋行),對居民生活必需品實行限量配給。
五月
5月,日軍因戰線拉長,兵力匱乏,兩縣境內日軍被調往他處。駐崇德日軍為2344(槍部)步兵2個中隊,300多人,由宇藤率領,分駐於縣城和洲泉、石灣。駐桐日軍為2344山口大隊,僅步兵2小隊56人,由別府川子、上鹽田伍長率領,分駐於縣城和青鎮、濮院。日軍兵力不足,日軍從崇德、桐鄉、德清撤退後,替以偽軍。
5月,駐烏鎮日軍撤離,由偽軍綏靖第五師第一團一個營駐防,中隊長何振威、饒建湘。鎮周林木砍伐殆盡,電廠貴重設備被盜賣一空。
5月18日 收復烏鎮 。62師185團姜雲祥支隊攻打駐鎮偽軍。激戰一上午,駐守在張家花園的偽軍逃跑,張家廳全部被焚,花園中只剩下部分亭榭。5月21日,桐鄉縣政府在烏鎮觀後街楊園劇場召開祝捷會,桐鄉縣長李粹龢主持大會,公審處決偽區長葉俞民及漢奸章柏英、庄選吾和偽軍秦連長等13名漢奸。在此後的一年中,鞏固了烏鎮抗日游擊中心,烏鎮及附近共駐扎有桐鄉、平湖、嘉善和江蘇松江、吳江等14個國民黨的挑擔縣政府。
六月 、駐崇德日軍二次偷襲洲泉,先後槍殺丁公泰蠟燭店學徒及剃頭傅阿金。
七月2日,日軍轟炸洲泉,炸死花園村袁家浜村民嚴永福。
九月
9月10日,農民黃山寶、俞阿七、沈小和尚為海寧縣大隊挑子彈,在靈安西掉橋遭埋伏的日軍機槍掃死。
9月24日,日偽宣傳自10月1日發動「清鄉」,實際軍事行動則提前一周。日偽軍集中8500人,以嘉興為中心開展大規模清鄉、掃盪,62師及其他正規部隊撤離縣境。
9月,日軍掃盪民合,在廟東村殺害農民沈貴堂,進村後又殺害婦女沈韻珍。
秋,由於軍用物資緊張,嘉興日軍憲兵隊查抄桐鄉黃長盛醬園,將大量的銅錫工具沒收充任軍用,同日,又查抄沈同義南貨店,抄出銅元約千餘斤運往嘉興。
秋,駐臨平日軍30多人從博陸沿運河進犯大麻,與62師發生激戰,擊斃日軍小隊長和士兵各1人。
十月
10月5日,崇德縣自衛隊一度攻入崇德縣城,斃傷日偽軍25人。
10月9日,長安偽自衛隊長毛金根率部80人持械反正,投奔洲泉游擊區。
10月18日,桐鄉縣國民兵訓練團團長張玉如率部進襲濮院,曾攻至大有橋、魚行街。
10月下旬,駐嘉興日軍海軍陸戰隊駕駛2艘炮艇到烏鎮清鄉,從鎮東南高田村進鎮,翻譯官韓田奴向陶復昌米行代理吳安新勒索遭拒,日軍遂強征大船53艘,將油坊內的黃豆、大米和加工用的內燃機等機器設備劫走,運至嘉興,附近的米行也被搶劫一空。
10月,日軍來烏鎮「掃盪」,中午在「九江樓」吃飯。62師便衣游擊隊突然襲擊,敵突入對面石庫門上屋逃竄。部分游擊隊追至東柵嚴廳附近,反遭日軍包圍,經群眾掩護撤出。敵受重創,游擊隊也傷亡多人。
十一月
11月18日,崇德縣長袁勛夜宿洲泉吳厚夫家,被漢奸告密,新市日軍包圍吳宅。袁勛脫逃,陳秘書、吳厚夫、周副官、李金元、周家浜一農民及縣大隊士兵共20多人被俘。周家浜農民被抓到日本服勞役,至抗戰勝利後才歸。其餘被俘人員下落不明。
11月,十區專署和崇德、桐鄉兩縣政府後撤,境內抗戰形勢陷入最低潮。
十二月
年末,日偽部署「清鄉」,偽浙江省保安司令部派來一、四、五三個保安大隊到桐鄉配合掃盪。敵軍所到之處,建立據點,任命偽鄉鎮保甲長,建立偽鄉鎮政權,徵收賦稅,攤捐派款,組建情報網,實行「保甲聯保」,搞「建設東亞新秩序」欺騙宣傳。東運河塘南側,從宗揚廟西至崇德大眾鄉,東至濮院,築竹籬笆為封鎖線,沿線每隔二、三里築碉堡駐軍,公路和各鄉村小鎮也每隔數里築碉堡,碉堡外又置籬笆及障礙物。妄圖切斷游擊隊出入。線南為安靖區,日軍在集鎮開設日商株式會社,掠奪蠶絲、毛皮、糧食等物資,以圖「以戰養戰」,破壞游擊區經濟、文教設施。
12月 大沐寺橋戰斗:22日,駐崇德、長安日偽軍200多人偷襲崇德縣政府駐地洲泉岑山大沐,縣長袁勛率崇德自衛大隊一、二中隊分路阻擊,在南上峰大沐寺橋與敵接戰。至午,自衛隊攻佔三面要隘,敵集中槍炮火力組織三次突圍,均被擊退。敵拆下大沐廟門窗泅水逃跑,僅逃出20多人回崇德救援,其餘百餘仍被圍困。至下午5時,崇德、新市之敵分途支援,自衛隊被迫撤離。此役擊斃日軍中尉鈴木等日偽軍27名,崇德自衛隊二中隊長李志剛陣亡、分隊長劉慎之重傷,7名士兵受傷,3名陣亡。
12月,汪偽組織「皂林、楊園、翔厚、陳庄四鄉辦事處」,主任何阿榮。後,何被張玉如游擊隊行刺受傷而死。
年底,游擊隊攻打濮院汪偽警察所,擊斃偽警殳阿祥。
1943年
1月18日 烏鎮慘案:日軍從蘇州、無錫、常州、宜興及浙西各縣市集結一萬多兵力,大舉進犯烏青鎮。18日拂曉,駐吳江日軍憲兵隊長八木留治郎率200多名日軍從四柵入侵,駐扎在北柵楊家廳,隨即抓捕烏鎮鎮長姚上林和雲錦綢布店經理、利濟葯房經理等數十名商人。商會會長吳頌卿又急又恨,聞訊後即自告奮勇冒險向日軍翻譯說情,不料和兒子一起被日軍扣押。21日,日軍重新封鎖四柵,全鎮挨戶搜查,兩鎮被捕人員四百多人被驅至原「泰豐」當空地上,脅迫指認「支那兵」。經敗類王立三、小廣和、徐迪生指認,50人被押往楊家廳,由八木留治郎親自審訊,被捕人員受盡嚴刑拷打,痛苦不堪。23日,日軍在大肆擄掠後,分路撤出烏青鎮,53名被捕人員被押往江蘇吳江嚴墓。28日,53名被害者被布蒙住眼睛,剝去外衣,押往日軍憲兵司令部(原「榮泰」醬園)後的玉皇浜。15名日軍輪流用刺刀或軍刀亂砍、亂戳被害者的胸、背,有的被一刀戳中要害,當即死去,有的被連刺四、五刀後還在痛苦哀叫,情景極為凄慘。木匠胡茂生被日軍砍中頭頸後,當即撲地昏死過去,得以死裡逃生,其他52人全部遇難。半夜,胡茂生刀傷痛醒,爬出屍堆,泅水逃回。
3月,駐桐日軍強征軍柴,城郊四周樹林砍伐盡。
4月…………

2. 求公元955年至970年五代十國末期到北宋初期的著名人物,年輕點的最好。謝謝各位

如果要著名人物,我這個比較全了,詳細事件你可以查網路。
韓匡嗣
耶律屋質
符彥圖
符彥彝
符彥倫
安德裕
張永德
耶律休哥
趙匡義
張洎
石曦
趙普
潘美
劉繼元
徐鉉
宋偓
李崇矩
錢弘俶
沈義倫
劉廷讓
王彥超
楊業
張元徽
張美
周保權
石守信
王溥
高懷德
薛居正
劉繼興
趙德昭
郭進
郭無為
金傅
李煜
李繼勛
黨進
蘇曉
趙匡胤
王全斌
呂餘慶
呂胤
符彥通
符彥卿
陳喬
王審琦
韓重贇
韓令坤
高繼沖
劉繼顒
潘佑
符彥琳
郭廷謂
歐陽迥
錢弘倧
植廷曉
郭崇岳
張令鐸
竇貞固
魏仁浦
羅彥瓌
耶律述律
游簡言
陳承昭
趙彥徽
劉承鈞
劉繼恩
孫光憲
張光翰
元德昭
李處耘
竇儀
全師雄
張漢思
侯益
郭崇
孟昶
李昊
石重貴
折德扆
范質
慕容延釗
王景
張藏英
高保勗
周行逢
留從效
董源
李璟
李谷
韓通
李筠
葯元福
高保融
耶律李胡
馮延巳
完顏函普
王贊
向訓
劉重進
李重進
趙匡贊
劉贇
蔚進
郭忠恕
衛儔
李隱

3. 河南省新鄉縣合河鄉西元封村到山西省方山縣大武鎮西相王高速費需要多少

河南省信陽縣和合鄉西元封村到山西方山大武高速費用是多少?這個你上網路看看吧!

4. 昭君出塞到了匈奴

匈奴

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

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周朝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戰國末期趙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秦朝

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西漢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佔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於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行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於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於。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西漢時期的單於有: 頭曼單於、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伊稚斜單於、烏維單於、兒單於、呴黎湖單於、且鞮侯單於、狐鹿姑單於、壺衍鞮單於、虛閭權渠單於、握衍眴鞮單於、呼韓邪單於、郅支單於

東漢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漢朝之後

南匈奴南下漢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後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

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東北亞之外的影響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的突厥人國度。

阿蘭人的滅亡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奴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余部最終臣服於匈奴。匈奴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伴隨著阿蘭國的滅亡,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奴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開動他們極具毀滅性的鐵蹄,踏向西方。

對日耳曼民族的征服

374年時,位於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國家。它遼闊的疆土東起至頓河,與阿蘭人接壤;西至德聶特河與西哥特人為鄰;南起黑海北至德聶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聯同被征服的阿蘭人,大軍進入東哥特領土,被曾被東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機造反,內亂以致東哥特人屢戰屢敗,終於475年投降。 東哥特人減國後,匈奴人接著繼續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聶斯特河為險,布兵防守,試圖擊匈奴軍於半渡。匈奴軍一邊在河對岸作勢佯攻,大部卻從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這邊西哥特人在河岸構築工事備戰正酣,卻不料被攔腰一頓痛打,數十萬人馬渡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並於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由此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沒法控制管轄下的諸侯和領土。 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奴人之手。

對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進攻

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後對色雷斯連年侵擾。431年,東羅馬帝國不得已,答應每年向匈奴交納頁稅,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同進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殺死與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權獨攬。他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他將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東羅馬繳納更多的貢稅,並且不繼插手西羅馬帝國的外交事務。羅馬自然無法滿足這年年高升的貢稅,匈奴人則以此為借口於441年向拜占庭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干半島,442年才被東羅馬的阿斯帕爾將軍阻截於色雷斯地區,被迫後撒。 443年,匈奴攻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簽城下之盟,與匈奴訂立和約。

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時的匈奴帝國

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對西羅馬的侵略和匈奴帝國的瓦解

羅馬軍隊在教皇良一世的率領下,打敗阿提拉帶領的匈奴人。451年,在義大利本土,入侵的匈奴人被擊退。

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他帶著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一百英里內,匈奴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阿提拉終於被打敗。盡管匈奴人的戰力沒有被完全毀滅,這埸戰役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它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歐洲的嚴重後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爾曼公主的第二天被發現死於動脈破裂。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面臨著崩潰的邊綠。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逹爾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了。

影響

匈奴人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他們的帝國是短命的。他們的帝國很快被瓦解後,甚至整個民族也消失在歐洲的歷史和文化當中。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的發展,他們把叢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歷史舞台,並與後者一起摧毀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歷史消失後,多元化的封建國家政治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格局形成了。

匈奴後裔

有些學者認為匈奴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歐洲,與第4、5世紀侵入歐洲的匈人有血緣關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驅逐日耳曼人等野蠻民族使得蠻族大遷徙,從而滅亡羅馬帝國。

從史書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證據。關於匈人滅阿蘭國,是匈人首次出現在歐洲歷史典籍中,但這次戰役在中國典籍中也有記錄。《北史》中說:「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國並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的條件,奄蔡卻符合,關於奄蔡,《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三國志》為:「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臨大澤,故時羈屬康居,今不屬也。」在中國古書中,「大秦」即為羅馬帝國。《史記》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北史》中那段記錄的是該國遣使節到北魏。匈奴滅其國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節到北魏為西元445年,正好為西元370年左右,與歐洲記錄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徹底消失在異國,在東、西羅馬帝國軍隊服役的匈奴軍人不少,大多駐扎在北敘利亞、北非洲與南英格蘭地區,有幾個匈奴邦隨西哥特人進入法國與西班牙,有一個匈奴部落隨東哥特人進入義大利。 有人認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後裔,這個問題現在仍是個疑問。

匈奴語

《後漢書》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學者用蒙古語、突厥語、葉尼塞語言等進行過分析和解讀,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稱號都可以用來研究匈奴語。例如:「撐犁孤塗單於」據說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撐犁」(上古漢語*thrang rii)和「單於」(上古漢語*dar wa)分別和蒙古語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關於匈奴語的來源,由於資料闕如,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認為匈奴人講蒙古語,而其他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屬於葉尼塞語系。

5. 誰有霍去病的介紹(詳細的!!!)^_^

詳見http://ke..com/view/3129.html?wtp=tt

6. 西店村在哪

關鍵是看哪一個西店村了?在全國范圍內有很多西店村,但作為和曾作為鄉鎮人民政府辦公駐地的西店村有兩個:一個是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西店村(自然村,原名西店集村,1961年底,大名縣西店人民公社西店集生產大隊分為店東、店南、店西和店北四個生產大隊即行政村),另一個是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西店鎮西店村(自然村兼行政村,原名西墊村,1962年改為現名)。
關於河北省大名縣王村鄉的西店村,在《修訂版話說河北省大名縣王村鄉西店村》等一系列文章里有具體介紹:
提起西店村,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西店村,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西店村,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西店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西店村,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縣宋家莊鎮西店村,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西店鎮西店村,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西店村,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西店村,山東省棗庄市滕州市木石鎮西店村,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柴溝鎮西店村,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磊口鄉西店村,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舊縣鎮西店村,如此等等,同一個地名卻是不同的地方
這里要說的是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的西店村。本村郵政編碼是056901。

大名縣的西店村原名西店集村,總面積約5.98平方千米其中居住區現約0.96平方千米,臨近大名縣、魏縣、廣平縣三縣交界地,位於東經115度2分12秒與115度4分5秒之間,北緯36度22分50秒與36度23分56秒之間,村居民區中心位於東經115度3分17秒北緯36度23分24秒交點;該村坐落在大名縣西北部,公路馬王(馬頭村至王村)線的中部,漳河古河道的西岸和西北岸但歷史上有時漳河改道又使本村地處漳河東岸和東南岸,西臨東趙庄村東臨武庄村,距離大名縣城約35華里,與廣平縣城直線距離約13.5公里,與魏縣縣城直線距離約11.6公里,與邯鄲市直線距離約55.7公里,與石家莊市直線距離約188.6公里,與天津市直線距離約356.5公里,與首都北京市直線距離約407公里。

該村居民均為漢族人,在姓氏比例中,申、王、李、趙是大姓,男性平均身高是1.70米,女性平均身高是1.60米,大部分是山西移民後裔,祖先於明朝洪武、永樂年間自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而來。居民中除一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外,一大部分是非信教的普通群眾外,另一小部分是信教群眾,在信教群眾中,大部分信奉道教,一小部分信奉基督教。因地處中原,該村地方言和山東省的聊城、菏澤等地區以及河南省的濮陽、新鄉、鄭州、開封、周口等地方言極為相似,在語言歸類上屬兼有冀魯官話特點的中原官話,在1987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里該村所屬的大名方言屬於漢藏語系之漢語之中原官話鄭曹片,在2005年的中原官話研究中調整為中原官話鄭開片;在對大名方言的研究中,以衛河為界可把大名方言即大名官話分為河東小片和河西小片,該村方言屬於大名官話河西小片。由於地域及豫劇簡單、直白、易懂等原因,在戲劇喜好上,該村人最喜歡豫劇。當地也曾流傳過屬於戲劇類別的西店小調或曰西店戲,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因無人傳承而失傳;這些小調曾經繁榮了當地群眾的精神生活,也促進了當地的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1968年,在西店中學老師和本村戲劇演員的幫助下,西店人民公社店北生產大隊(1961年年底西店生產大隊劃分為店東生產大隊、店南生產大隊、店西生產大隊、店北生產大隊四個生產大隊即行政村)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在大名縣革命文藝樣板戲匯演中取得全縣第一名的成績。

該村每逢農歷每月日期尾數的一、四、六、九為集,農歷四月初四、農歷七月初四和農歷十月初一是該村的廟會(又叫「廟市」或「節場」),在當地頗有名氣但規模不太大。當地口授相傳有這么一個典故,說是當年有一皇帝微服私訪途經該村停留歇息,見到此地很熱鬧做買賣的比較多,便詢問侍從和下屬原因,下屬問詢後答曰是本村集,見到本村集市規模不大便順口說道西店集是小集、西店小集等等。所以當地流傳該村集市受過皇封,但也因皇帝稱之為西店小集而規模始終不大。

當地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567.8毫米,年均氣溫13.3℃。該村地域屬於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空氣清新,水質甘醇,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干鮮果品的種植。該村以農業種植為主,果木種植、小手工業加工和小商品銷售為輔。該村售賣的包子和下水味道鮮美肥而不膩都值得一嘗,和大名縣其他村莊一樣,該村售賣的燒雞和本縣特產--被評為「中華老字型大小」的珍績成二毛燒雞相比略遜一籌,但在製作工藝、美觀、味道、口感、受歡迎程度等方面完全可以和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安徽符離集燒雞、天津小李燒雞等名優特產相互媲美。

西店現在是這個自然村的名稱,該自然村現分為店東村、店南村、店西村和店北村四個行政村。其具體地名隨著所屬上級行政區和本級行政區的名稱、隸屬關系或區域調整的變化而變更。在明朝的《元城縣志》等史料中就有了關於西店集的詳盡記載,明朝建立後經歷了明朝洪武元年十月以前的中書省大名府元城縣西店集、洪武元年十月後的河南行省大名府元城縣西店集、洪武二年三月以後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1421年明成祖朱棣北京登基後改稱京師,為北直隸)大名府元城縣西店集的變化,清朝建立後至1908年為直隸省大名府元城縣西店集。1908年為直隸省大名府(1913年將大名兵備道改為冀南道取代大名府,1914年冀南道改為大名道)元城縣西店集鄉。1914年元城縣並入大名縣後為直隸省大名道大名縣東區西店集鄉,1928年國民黨形式上統一全國次年後為河北省大名縣第七區西店集(第一區公所在大名城道前街關帝廟,第二區區公所在邊馬集,第三區區公所在牙里集,第四區區公所在沙口集,第五區區公所在方里集,第六區區公所在今魏城鎮,第七區區公所在西店集,第八區區公所在大名城內,第九區區公所在今大名縣金灘鎮,第十區區公所在今大名縣束館鎮),1936年3月後為河北省大名行政監督區大名縣第四自治區西店集鄉(根據1935年的河北省大名縣詳圖即地圖顯示,當時全縣劃分為五個自治區,區公所駐地:第一區在本縣城,第二區在雙廟,第三區在魏城鎮,第四區在萬家堤,第五區在孫甘店),1937年3月後為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監督區大名縣第四區西店集鄉(大名縣已於1937年11月12日被日本侵佔,實際同時存在日偽和中共解放區兩種行政編制,1945年5月4日解放,1947年1月被國民黨軍隊攻佔,期間實行國民黨方面的行政編制,同年2月再次解放),1937年11月12日至1945年5月4日日偽統治大名縣期間為河北省冀南道(此時冀南道道署在邯鄲縣)大名縣西店集村,1940年6月以後為晉冀魯豫邊區冀南行政區(冀南行政專員公署在河北省故城縣)第一專區(1945年11月改屬第三專區)大名縣第一區西店集村(此屬解放區方面稱謂),1946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改為華北大行政區冀南區第三專區大名縣第一區西店集村。1949年8月1日後為華北(1949年10月31日華北大行政區撤銷,所轄省級行政區歸中央直轄,1951年底附設)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即准行政區)大名縣第一區西店集村,1953年4月30日以後為華北大行政區(1954年撤銷)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大名縣第一區西店鄉西店集村,1955年9月20日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西店集村,人民公社化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大名縣楊橋人民公社西店管理區西店集生產大隊,1961年4月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西店集生產大隊。1961年年底西店集村分為店東、店南、店西、店北四個行政村以後,這四個行政村具體名稱為河北省邯鄲專(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店東生產大隊、河北省邯鄲專(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店南生產大隊、河北省邯鄲專(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店西生產大隊、河北省邯鄲專(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店北生產大隊(特注,專區於1970年改稱地區),1985年人民公社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店東村、河北省邯鄲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店南村、河北省邯鄲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店西村、河北省邯鄲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店北村,1993年7月1日地市合並及縣轄區裁撤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店鄉店東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店鄉店南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店鄉店西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店鄉店北村,1996年2月並鄉後為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店東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店南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店西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店北村。

對於西店村的形成,村裡一致的傳說是,今天穿村而過的馬王線在古代是一條邯鄲通往齊魯大地的必經之路,既是官道也是商道,比較繁華,為便於商賈落腳歇息,在今天該村西頭即店西村村委會附近的漳河東岸開設一家客棧,因該客棧西臨漳河(據有關史志記載,歷史上漳河在距該村不遠的西南部多次分叉改道,曾流經該村現居民區之東南部或西北部或同時流經該村東南部和西北部,所以也可以說該客棧坐落於在漳河西岸),所以店名是西河小店。後來該客棧周圍逐漸有人定居而形成自然村落,該村便以該店名為村名,後簡化為西河店,再簡化為西店(對於漳河曾流經西店集,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第十六卷等史料有明確記載),在1961年之前該村的名字是西店集,應該說該村因邯鄲而產生。邯鄲,據有關史料表明,邯鄲城邑,肇起於商殷。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邯鄲在春秋時代先屬衛,後歸晉。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 秦滅趙,置邯鄲郡。西漢置趙國。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 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 宋金時屬洺州,北宋末年,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 元代隸屬於廣平路,明清時期隸屬於廣平府(治所邯鄲永年縣廣府鎮)。 1945年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據此可知,西店集村應該形成於邯鄲繁榮時期,最晚也可能形成於邯鄲開始衰落時期即東漢末年,估計有兩千餘年歷史,是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

該村落自形成後西店作為行政村(封建社會時期稱「官村」或「官莊」,民國時期稱「編村」,解放以後稱「行政村」)名稱經歷了封建社會至1908年清廷頒行《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前的「西店裡」、「西店村社」、「西店集里」,清末至1937年11月日軍侵佔大名縣以前的「西店集鄉」(當時的「鄉」是農村中人口聚集不滿5萬的村、庄、屯、集的行政稱謂,人口聚集5萬以上的村、庄、屯、集稱為「鎮」;省、府、廳、州、縣治所在的城廂地區,稱為「城」;),抗日戰爭以後至1958年的「西店集村」,1958年以後的「西店集生產大隊」等等的變化。

自成村始至1940年分為大名縣、魏縣、元城縣三個縣之前,該村地域在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設立元城縣以後至公元360年以前屬於元城縣管轄;十六國前燕建熙元年即公元360年在元城縣西部設立貴鄉縣後,不久廢,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元城縣西部並館陶縣西南部一小部分復置貴鄉縣以後至五代十國以前歸貴鄉縣管轄;在貴鄉縣並入元城縣期間歸元城縣管轄,約唐末至宋初貴鄉縣(公元923年農歷三月改為廣晉縣,948年改為大名縣)和元城縣(公元923--936年更名為興唐縣)逐漸調整疆域,在調整後,原來兩縣地域的西北部、北部、東北部和東部為元城縣,原來兩縣地域的東南部、南部、西南部和西部為貴鄉縣,此後該村地域從貴鄉縣劃歸元城縣;在元城縣並入大名縣(公元1265年,1914年--1940年,1949年--今)期間屬於大名縣管轄,1940年6月三縣分開後歸大名縣管轄至今。西漢魏郡初設時元城縣為魏郡首縣;三國時魏國設置陽平郡至東魏天平初年陽平郡移治館陶縣期間,元城縣為陽平郡首縣。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設立魏州後,貴鄉縣為魏州首縣。後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式改廣晉府為大名府後,元城縣為大名府首縣;1913年撤銷大名府並將設立於明正德七年即1512年的大名兵備道(道署在大名城,當時大名府、大名兵備道、大名總兵、元城縣、大名縣同城辦公,初設時為大名兵備道,1522年升格轄大名府、廣平府、順德府三府,明崇禎年間改為順廣兵備道,清雍正年間曾改為大順廣兵備道。)改為冀南道取代大名府後,元城縣為冀南道首縣。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冀南道改為大名道至1928年5月國民黨統一直隸省撤銷大名道,大名縣為大名道首縣;1928年11月國民黨政權在河北全省設立保定、正定、津河、北平、大名、盧龍等七個剿匪區(域),大名縣為大名剿匪區首縣;1936年3月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區(特助,中國共產黨方面將行政督察區改稱專區)設立後,大名縣為大名行政督察區首縣;1937年3月河北全省調整為十七個行政督察區在大名設立第十六行政督察區後,大名縣為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首縣。

據大名縣志記載,民國3年(1914年)改冀南觀察使為大名道,元城並入大名,大名分東、中、西三區,縣屬大名道,該村隸屬於東區。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的需要,1940年6月,經上級批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名縣抗日民主政府決定以衛河和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以後的元城縣西部、西北部邊界線以及乾隆二十二年時(1757年)大名縣魏縣邊界線為分界線將原大名縣分為元城、大名、魏縣三個縣,分縣後的大名縣,下設一、二、三、四、五個區(縣城除外)。1942年10月間又作了第二次區劃,由原五個區,劃為六個區。1945年5月14日,大名縣境全部宣告解放。7月7日成立了大名市,直屬冀南區第三專區領導。縣、市分開後,大名縣遂重新區劃,由原六個區劃為五個區。後來全縣確定為7個區。該村始終隸屬於第一區。1955年2月6日,大名縣、鄉兩級人民政府改稱縣、鄉兩級人民委員會,9月20日,縣人民委員會遵照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精神,確定大名縣各區公所名稱按區公所駐地命名:第一區為「大名縣楊橋區公所」、第二區為「大名縣萬堤區公所,、第三區為「大名縣東老堤區公所」、第四區為「大名縣龍王廟區公所」,第五區為「大名縣北峰區公所」、第六區為「大名縣金灘鎮區公所」、第七區為「大名縣馬陵區公所」。此後該村隸屬於楊橋區。1956年3月2日,全縣7個區全部撤銷,將全縣1953年設立的93個鄉合並為33個鄉。後又設5個區,分別是楊橋區、萬堤區、金灘鎮區、龍王廟區、束館區,1993年7月全部撤銷。

該村所屬的大名縣第一區(也就是後來的楊家橋區,區公所駐地在楊家橋村,轄1996年1月以前的楊橋鎮、北馬頭鄉、沙疙瘩鄉、儒家寨鄉、王村鄉、西店鄉、鋪上鄉一鎮六鄉即1996年1月以後的楊橋鎮、王村鄉、沙疙瘩鄉、除原兆固鄉以外的鋪上鄉一鎮三鄉共111個行政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大名縣委員會、大名縣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自大名縣的三個將軍,1955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的裴志耕(西馬頭村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的李大磊(南賈庄村人)和被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的趙北源(沙疙瘩村人),家鄉均在該區。1966年4月3日下午,周恩來總理視察該區楊橋人民公社前桑圈生產大隊,留下了「大名府一定要翻身」的囑托。

郭汝瑰、黃玉章合著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第三章第六節冀南作戰部分記載:「1937年11月9日,日軍分3路向大名縣棘針寨、吳興寨、劉家拐、德政集陣地猛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1集團軍第77軍第37師第111旅被日軍包圍,經苦戰後撤至大名縣西店集、王村集一線。10日晨,300餘名日軍襲擊守軍東、西孟同陣地,被擊退。日軍繼以猛烈炮火向守軍陣地轟擊,守軍傷亡慘重」。據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該村及周邊區域就存在黨的地下活動。1946年,該村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西店集村支部委員會、西店集村公所和西店集村農民協會,首任支部書記是趙如安。1953年4月30日,大名縣人民政府公布了《關於劃鄉工作計劃(草案)》。決定劃清鄉界,組成臨時鄉人民政府,隨後,以該村為中心設立西店鄉,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西店鄉委員會和西店鄉人民政府,下轄本村與周邊今天的陳庄、段庄、柏村、未庄等幾個行政村。根據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5年2月6日,西店鄉人民政府更名為西店鄉人民委員會。1956年3月2日小鄉並入大鄉以後,西店鄉增轄至1996年1月以後的王村鄉全境以及1961年5月劃歸魏縣沙口集鄉的劉屯村、東張庄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開始後,8月,大名縣撤24個鄉,1個城關鎮,5天時間里將498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建成了6個區級農村人民公社,即楊橋、萬堤、城關、龍王廟、束館、金灘鎮,西店全鄉並入楊橋人民公社(大公社),設立楊橋人民公社西店管理區管轄原西店全鄉和在魏縣並入大名縣期間(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臨近西店鄉的北張庄、前羅庄、後羅庄、北代固、邵村、棘針寨、北寺庄、南寺庄、鄧二庄、相公庄、前閻庄、後閻庄、任里村等原魏縣部分農村(即約為1996年以後的魏縣東代固鄉和棘針寨鄉兩個鄉以及沙口集鄉部分村莊)。同時西店集村變更為西店集生產大隊,中國共產黨西店集村支部委員會變更為中國共產黨西店集生產大隊支部委員會,西店集村公所和西店集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管理委員會變更為西店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與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相同,也下轄若干生產隊。 1961年4月大公社分為公社(即鄉級公社),成立西店人民公社,設立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和中國共產黨西店人民公社委員會,同月成立王村人民公社,並將1956年以後西店鄉增轄的今天的楊庄(殷庄)、東王村、西王村、東趙庄、西趙庄、李岳村、關岳村、馬岳村、楊固、田固、東安村、西安村、小李凝、大李凝、小河東等行政村劃歸王村人民公社,此時西店人民公社下轄本村及今天的前申橋、後申橋、東王二庄、西王二庄、陳庄、段庄、柏村、鐵爐庄、孟村、前辛寨、未庄、西韓庄等行政村。對於人民公社,《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這樣規定:「農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在農村中的基層單位,又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權在農村中的基層單位。…… 人民公社的規模是一鄉一社。……公社管理委員會,在行政上,就是鄉人民委員會(即鄉人民政府),受縣人民委員會(即縣人民政府)和縣人民委員會派出機關的領導。在管理生產建設、財政、糧食、貿易、民政、文教衛生、治安、民兵和調解民事糾紛等項工作方面,行使鄉人民委員會的職權。公社的社長,就是鄉長。」1961年年底,經批准,西店集村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生產大隊即行政村,因西店可簡稱為「店」,所以,這四個行政村便是店東村、店南村、店西村和店北村,分別成立了自己的黨支部、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生產隊。現在的電子地圖上一般標注為「西店東村、西店南村、西店西村、西店北村」(但不同時顯示,有時僅顯示一兩個),而紙質地圖則標注為「西店」或「西店集」,也有外地人稱作東西店村、南西店村、西西店村、北西店村,如此等等。此後,西店村僅作為一個自然村的村名而存在。1968年,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5年和1978年通過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兩次修改,均規定了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1969年1月前後,中國共產黨西店人民公社委員會亦被中國共產黨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取代,1971年12月前後恢復。同時,西店人民公社各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也相應變更為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1979年憲法修改將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以後,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重新更名為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同時,西店人民公社各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也相應變更為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設立鄉和民族鄉後,於1985年設立西店鄉人民政府,取代了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政權職能,中國共產黨西店人民公社委員會變更為中國共產黨西店鄉委員會,同時西店各生產大隊也相應改為行政村,大隊黨支部變更為村黨支部,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過渡為村民委員會和村經濟合作社,生產隊過渡為村民小組。1996年2月小鄉並入大鄉,西店鄉撤銷,所轄各村並入王村鄉。西店鄉政府駐地(鄉部)位於店西村西南部,在鄉政府大院東部曾建有西店信用合作社,鄉政府大院南面是西店鄉稅務所,西店集西北部今店北村西部王家西胡同南部王西順宅基地一帶曾有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元城縣衙門即政府設立的學校,史稱「義學」,清代李衛等監修的《畿輔通志》第二十九卷有記載(史載:元城縣義學,一在楊家橋,一在西店集,一在司從樓,一在董家荘,以上俱康熙五十四年建),該校在抗日戰爭期間毀於日軍戰火之中,西店集解放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西店完全小學(西店小學),1971年撤銷,店西村南部建有大名縣糧食局西店糧站,糧站東部曾建有西店食品站,糧站西部曾建有西店冰糕廠(該地前身是西店人民公社食用油加工廠),糧站對面曾建有西店敬老院,敬老院西側曾建有西店棉花收購站,敬老院東側曾建有西店榆皮廠,店西村西部曾建有西店影院(現為店西村村委會所在地),店西村西部原店西小學處設立了西店幼兒園,西店村南部田地曾設有西店鄉中學,西店村中部馬王線南側曾建有西店供銷合作社,北部曾建有西店鄉衛生院,店北村中西部曾設立過西店小學,店北村東部建有西店供銷合作社棉花收購站(此地在抗日戰爭以前是甘霖寺,該寺院被毀於日軍炮火),棉花收購站南邊曾建有西店供銷合作社生產資料門市部,店北村東北部建有縣直屬的大名縣西店中學,另外還設立了西店磚廠。河北省南部一些農村紛紛自發建設毛主席紀念室的潮流中,1998年在西店村東北部即店北村東部原棉花收購站處,自發建立了農村版的毛主席紀念堂。對於該紀念堂,2003年12月22日新華網的報道《探尋冀南「毛主席熱」背後的因果故事(組圖)》中寫道「是記者所走訪的紀念室中規格最高的。」每年12月26日村小學放假一天,學校組織在紀念室外面舉行升國旗儀式,少先隊員面對主席像宣誓。每逢毛澤東主席的誕辰日(12月26日)和祭祀日(9月9日),都有懷念毛澤東主席和信仰毛澤東思想的人們遠道而來拜訪。

西店人民勤勞勇敢,淳樸敦厚,熱情真誠,愛國愛家,在歷次反抗外敵侵略的戰爭和斗爭中都有優秀的西店兒女浴血奮戰效命疆場。模範飼養員葉洪海(西店鄉柏村人,1965年參軍)、共和國衛士王玉文就是他們的代表。他們有著農民共同的優點,有著農民共同的缺點,同時也有自己的缺點。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限制,與尚武精神相比,西店人民崇文的程度遠遠不足,目光比較短淺,輕視教育和文化,西店的經濟也欠發展。進入21世紀後,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行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深入,西店人民的缺點和不足正在改變,西店村欠發展的狀況正在改善。有理由相信,在黨和國家大力關照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在西店人民的齊心努力下,西店村和西店人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7. 黃梅縣有哪些鄉鎮

截止2019年2月,黃梅縣下轄12個鎮分別是:

黃梅鎮、小池鎮、孔壟鎮、下新鎮、大河鎮、停前鎮、五祖鎮、濯港鎮、蔡山鎮、新開鎮、獨山鎮、分路鎮。

4個鄉:

杉木鄉、柳林鄉、苦竹鄉、劉佐鄉。

黃梅縣介紹:

北枕巍巍大別山,南襟萬里長江水。「鄂東明珠」黃梅縣就鑲嵌在這塊鍾靈毓秀、物阜民豐的山水寶地之中。全縣版圖面積1701平方公里。

現設黃梅、孔壠、小池、濯港、新開、蔡山、五祖、停前、下新、大河、分路、獨山12個鎮,杉木、柳林、苦竹、劉佐4個鄉,共有466個行政村和46個社區。

(7)西元封村到西河村備戰批發部擴展閱讀

鄉鎮介紹:

1、黃梅鎮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黃梅鎮是黃梅縣縣城所在地。全鎮版圖面積75.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8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個張湖原種場。

2、小池鎮

小池鎮,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東南部,湖北省與江西省交界處,長江與京九鐵路交匯處,緊挨九江長江大橋北岸橋頭,與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隔江相望,是湖北省經濟特區城鎮、副縣級鎮、建制鎮。素有「鄂東門戶」和商貿旅遊「金三角」之稱。

3、苦竹鄉

黃梅縣苦竹鄉位於大別山南麓,縣城至北7.5公里處,是集山區、庫區、蘇區為一體的山區鄉鎮。轄區25個行政村,版圖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165畝,山林12000餘畝,銀杏基地10800餘畝。

4、劉佐鄉

黃梅縣劉佐鄉地處鄂、皖、贛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之稱,南臨長江,西南與小池經濟開發區接壤,北國營龍感湖,版圖面積39.04平方公里。轄十三個行政村,總戶數4249戶。

5、杉木鄉

杉木鄉是著名烈士鄧雅聲的故鄉,也是黃梅縣第一個農村支部的誕生地,位於黃梅縣城東郊,地勢北高南低,屬丘陵平原相間。地勢北高南低,屬丘陵平原相間,版圖面積7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萬畝,山林面積2.5萬畝。

8. 永年縣西河庄鄉賈寨村求投資養豬合作

滑縣目錄
地理位置:
氣 候: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科教文衛:
滑縣經濟:
滑縣歷史: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滑縣位於豫北平原,屬安陽市管轄,與濮陽、延津、浚縣、長垣、封丘、內黃接壤。縣城道口鎮南距鄭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陽市70公里,東北距濮陽市53公里,西南距新鄉市70公里,西北距鶴壁新市區25公里。全縣面積1814平方公 里,耕地面積171萬畝。轄10鎮12鄉,1020個行政村,總人口12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3萬人。
[編輯本段]氣 候:
氣候濕潤,雨量較充沛,平均氣溫13.7度,平均降水量634.3毫米,日照2365.5小時,無霜期201天,適宜 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紅薯等農作物生長。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滑縣之名始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於「滑」,蓋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縣志》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於滑,為滑伯。」滑伯本姬姓,後裔改為滑氏。《元和志》雲:「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臨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經注》曰:「舊說,滑台人自修築此城,因以名焉。」
秦漢之時,滑境稱白馬縣,隸屬東郡。隋明至初,滑縣稱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廢白馬縣入滑州。七年降滑州為滑縣。清雍正三年,滑縣改屬河南衛輝府。中華民國3年(1914年),裁並府、州,滑縣隸屬豫北道。17年,改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劃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1月,縣政府自萬集村遷至道口鎮,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縣復歸河南省,仍屬濮陽專區。1986年2月,改屬安陽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滑縣縣轄10鎮(道口鎮 城關鎮 白道口鎮 留固鎮 萬古鎮 高平鎮 上官鎮 牛屯鎮 王莊鎮 老店鎮)12鄉(棗村鄉 四間房鄉 八里營鄉 趙營鄉 大寨鄉 老廟鄉 桑村鄉 慈周寨鄉 瓦崗寨鄉 焦虎鄉 半坡店鄉 小鋪鄉),1020個行政村,總人口1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3萬人。
道口鎮 代碼:41000
2006年,轄10個村:東關村、五星村、河西村、順南村、順北村、南街村、西街村、程文庄村、白庄村、軍庄村。
城關鎮 代碼:41001
2006年,轄76個村: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四街村、五街村、七街村、八街村、九街村、韓庄村、趙庄村、寺庄村、前屯村、孫庄村、暴庄村、胡庄村、大景庄村、雙廟村、沙河頭村、焦庄村、三里庄村、東孔庄村、北滹沱村、盧庄村、耿園村、五里鋪村、董西南村、東唐村、小滹沱村、西唐村、軍旅庄村、東林頭村、西林頭村、中屯村、劉庄村、史庄村、謝庄村、安庄村、宣武村、薛庄村、什牌村、董西北村、董東村、北董固村、朱庄村、東關村、辛屯村、蘇庄村、前景庄村、後屯村、賈固村、野店村、沙沃村、大呂庄村、張庄村、小西關村、大西關村、南關村、北關村、睢庄村、史固村、雙村營村、珠照村、北孔庄村、牛庄村、東小庄村、北苗固村、南苗固村、寺東村、大滹沱村、張固村、孔林頭村、大林頭村、康莊村、西小庄村、夏庄村、劉店村。
白道口鎮 代碼:41002
2006年,轄46個村:白道口村、西英公村、東英公村、韓河京村、李河京村、王河京村、前吾旺村、後吾旺村、秦劉拐村、周街村、前安村、民寨村、許村、楊店村、後安村、西河京村、李村、蔡胡村、王莊村、前趙湖村、後趙湖村、張庄村、馮庄村、大留營村、劉營村、西桃園村、東桃園村、東安村、西安村、郝村、黃村、崔郭庄村、北留村、前留村、郭留村、孟村、西小寨村、東小寨村、六十婆村、石佛村、溫村、周村、馮村、李營村、李虎寺村、陳營村。
留固鎮 代碼:41003
2006年,轄71個村:東留固村、西留固村、倪村、白馬牆村、沙沃村、東庄瑩村、中庄瑩村、前庄瑩村、後庄瑩村、中周村、西琉璃村、路安村、路營村、李庄村、耿庄村、東冢頭村、西冢頭村、程新莊村、尹新莊村、楊新莊村、王新莊村、岳庄村、溫庄村、前庄村、柳沈村、沙崗村、周庄村、前五方村、後五方村、東盤邱村、西盤邱村、東信都村、中信都村、西信都村、小寨村、小營村、武庄村、周村、楊庄村、前范寨村、後范寨村、牛星邱村、馬庄村、第二寨村、寺後劉村、張庄村、康莊村、西王莊村、杜星落村、李星落村、陳星落村、武星落村、付集村、橫村集村、前橫村、西橫村、第三營村、沿村、東雙營村、中雙營村、西雙營村、許營村、王里村、東付村、中付村、西付村、東尖庄村、西尖庄村、大王莊村、南新莊村、北尖庄村。
上官鎮 代碼:41004
2006年,轄57個村:上官村、陶家村、韓新莊村、丁庄村、東山峰村、中山峰村、前山峰村、西山峰村、袁庄村、胡庄村、干後村、干東村、干西村、干前村、河道村、西太和村、吳村、東太和村、西合村、華家村、趙庄村、逯堤村、永興營村、劉庄村、牛屯村、關帝廟村、蘭二村、蘭一村、蘭三村、郭固營村、西街村、車街村、後劉村、南北街村、大槐樹村、孟庄村、謝寨村、魏寨村、民王莊村、丁寨村、武安寨村、魯西村、魯中村、魯東村、閆柳里村、姬柳里村、殷柳里村、陸合村、李陽城村、崔陽城村、徐陽城村、郭新莊村、郝一村、郝二村、郝三村、趙關庄村、焦二寨村。
牛屯鎮 代碼:41005
2006年,轄68個村:東街村、北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小庄村、周王莊村、高營村、李建村、河東灣村、老灣村、雪坡寨村、馬居寨村、於村、沙圪當村、白馬寺村、懋德林村、鄭庄村、西楊庄村、黃營村、大班村、小班村、高班村、杜庄村、齊庄村、鴨固集村、王鴨固村、後鴨固村、馮付村、寨外村、前樊村、何庄村、東楊庄村、張營村、米庄村、後寺村、前寺村、大王莊村、後街村、位園村、尹庄村、蘆村、暴庄村、徐庄村、前街村、聶家寨村、小王莊村、蔡村、晉營村、賀林村、丁林村、西常村、東朱村、大王村、小王村、王村、雙獅村、東姜村、馬小集村、尚劉庄村、前馬村、後馬村、大馬村、馬圪當村、西姜村、宋林村、申林村、程坡寨村、車夫屯村。
萬古鎮 代碼:41006
2006年,轄42個村:東萬古村、西萬古村、馬成精村、忠厚村、辛寨村、范寨村、蘇庄村、郭庄村、武庄村、史寨村、玉駕庄村、王莊村、寺台村、東喬庄村、西喬庄村、穆營村、東雙庄村、西雙庄村、東九營村、西九營村、今古營村、棘馬林村、新莊村、胡營村、雙井村、張營村、劉營村、徐王營村、李寨村、張庄村、杜庄村、風亭村、把里村、東妹村、中妹村、西妹村、袁庄村、梁村、前營村、後營村、田莊村、樵邱村。
高平鎮 代碼:41007
2006年,轄48個村:高平集村、西高平村、有里村、蒙堤村、蔣堤村、李堤村、前子廂村、後子廂村、宋子廂村、三教堂村、梁北村、梁東村、梁西村、東起寨村、西起寨村、牟家村、河門頭村、前侯村、後侯村、石營村、張庄村、張堤村、張八寨村、趙庄村、前留寨村、後留寨村、東留寨村、同崗村、前禹村、東吳村、後胡村、葛村、後謝村、雷庄村、崔寨村、冉固村、苗東村、苗西村、西大廟村、苗前村、東大廟村、中大廟村、馮譚村、周譚村、劉譚村、肖譚村、前趕鵝村、後趕鵝村。
王莊鎮 代碼:41008
2006年,轄39個村:莫庄村、豆庄村、前王莊村、後王莊村、車店村、魯庄營村、耿庄村、劉草灘村、郭草灘村、閆村、古岸村、北草灘村、沙北村、沙南村、西沙店村、沙東村、堤南村、路庄村、大柳樹村、龍村、汪店村、仝庄村、馮庄村、高郎柳村、郎柳集村、柴村、謝道口村、西申寨村、柳圈村、東申寨村、前邢村、後邢村、董村、小屯村、南村、什集村、新集村、丁堤口村、邢行村。
老店鎮 2007年,老店鄉撤鄉改鎮。
2006年,老店鄉(代碼410526207)轄60個村:老店集村、西老店村、小屯村、東馬庄村、桑寨村、落寨村、岳村集村、東悅庄村、東岳村、第三營村、王岳村、青口村、前小庄村、後小庄村、小石庄村、西杏頭村、東杏頭村、常屯村、張庄村、東馬胡村、西馬胡村、前馬胡村、西呂庄村、譚集村、泥馬廟村、青庄村、田莊村、耿范村、蘆外村、蘆內村、王會村、白露村、曹固營村、河東村、大石庄村、小道口村、李井村、劉庄村、東呂庄村、馬蘭村、堯頭村、曹固村、焦庄村、長屯北街村、長屯南街村、吳河寨村、物頭集村、前物頭村、高庄村、小西南村、安上村、火店村、王新莊村、馬村、西馬庄村、任庄村、畢庄村、齊寨村、後物頭村、西悅庄村。
棗村鄉 代碼:410526200
2006年,轄40個村:滑古營村、牛庄村、小營村、什庄村、南留村、張古村、黃庄村、馮庄村、袁營村、井庄村、八里鋪村、西營村、於村、後村、南屯村、溫庄村、馬庄村、大屯村、靳庄村、付庄村、油坊村、堤上村、魚池村、胡井村、閻庄村、白庄村、耿庄村、西姜庄村、東姜庄村、宋林村、閻樓村、焦樓村、大羅村、湯營村、焦村、任屯村、西徐營村、東徐營村、棗村、新莊村。
四間房鄉 代碼:410526201
2006年,轄27個村:大呂庄村、魏南呼村、李南呼村、九間房村、曹村、四間房村、潘寨村、肖村、唐爾庄村、西呼村、北呼村、東呼村、大芬村、高寨村、朱店村、前趙拐村、後趙拐村、潘張村、李寨村、史寨村、花堤口村、王道口村、南召集村、陳庄村、王寨村、王三寨村、馬寨村。
八里營鄉 代碼:410526202
2006年,轄64個村:張苑村、姚寨村、李丁將村、謝寨村、焦庄村、南史庄村、秦庄村、康莊村、張冢上村、趙苑村、黃琉璃村、南楊柳村、西齊繼村、李冢上村、西苑村、郝苑村、東風村、李庄村、東苑村、東官寨村、樊丁將村、陳苑村、方路寨村、西萬集村、西黃店村、肖冢上村、前齊繼村、紅衛村、後營村、衛東村、王苑村、東郭庄村、南琉璃村、北史庄村、劉庄村、西官寨村、後黃店村、後齊繼村、周安上村、劉苑村、祝庄村、鐵爐村、前黃店村、關庄村、小丁相村、東萬集村、粱安上村、相村、前草坡村、付屯村、西郭庄村、孟庄村、楊丁將村、張路寨村、高牆營村、東草坡村、伍縣村、西草坡村、北楊柳村、程丁將村、徐庄村、西路寨村、中苑村、張庄村。
趙營鄉 代碼:410526203
2006年,轄26個村:趙營村、東新莊村、中新莊村、西新莊村、楊庄村、田莊村、蔡營村、邊營村、大王莊村、玉庄村、小韓村、劉庄村、秦寨村、新集村、魏寨村、蘇寨村、牛寨村、西單寨村、東單寨村、店子村、西南庄村、朱寨村、東亂革村、付亂革村、西亂革村、後陳家村。
大寨鄉 代碼:410526204
2006年,轄44個村:沙窩營村、大正村、韓亮村、東馮營村、西馮營村、聯合村、北延屯村、延屯村、大寨村、朱家村、蒲林村、李孤屋村、孟孤屋村、崔孤屋村、輝庄村、丁家村、杜家村、肖家村、東梁家村、西梁家村、馮家村、張家村、盧家村、常營村、小田村、前草坡村、後草坡村、朱草坡村、婁草坡村、段寨村、董寨村、潘家村、郭庄村、汴村、東劉庄村、西劉庄村、袁寨村、崗小田村、李家前街村、李家中街村、李家後街村、山木村、王莊村、張寨村。
桑村鄉 代碼:410526205
2006年,轄34個村:桑村集村、西桑村、南桑村、趙庄村、楊庄村、前胡庄村、後胡庄村、位庄村、孟庄村、華庄村、江馬廠村、前王馬廠村、繩馬廠村、周馬廠村、後王馬廠村、郭馬廠村、回木村、路金德村、賈金德村、李金德村、王金德村、貫道村、甘露村、高齊邱村、位齊邱村、馮齊邱村、北齊邱村、肖齊邱村、陳大召村、柳圍里村、東上村、西上村、楊大召村、邵大召村。
老爺廟鄉 代碼:410526206
2006年,轄58個村:李大廳村、南新莊村、朱庄村、王伍寨村、西大章村、平上村、張戶固村、劉庄村、南戶固村、郝寨村、劉戶固村、曹起營村、南庄村、西中冉村、鄭張街村、馬戶固村、聶庄村、北徐村、南徐村、鄭前街村、陳家營村、黃庄村、趙戶固村、候小寨村、袁小寨村、後石光村、大大章村、玉東村、玉西村、中寨村、西李家村、半坡店村、位庄村、孔村、姬屯村、第六營村、岳營村、南塔邱村、北塔邱村、蘇小寨村、韓小寨村、東大章村、桂庄村、鄭常街村、左庄村、王戶固村、鄭後街村、南屯村、北小寨村、六合村、西塔邱村、東中冉村、前石光村、孫戶固村、三義寨村、冢頭營村、後營村、東庄村。
慈周寨鄉 代碼:410526208
2006年,轄44個村:慈周寨第一村、慈周寨第二村、慈周寨第三村、慈周寨第四村、慈周寨第五村、後趙村、北李庄村、小果園村、高家莊村、尚寨第一村、尚寨第二村、尚寨第三村、郭屯村、西連屯村、東連屯村、棗科村、郝庄村、南尹庄村、前李方屯第一村、前李方屯第二村、後李方屯村、寺頭村、南李庄村、陳魏寨村、前大寨村、中大寨村、後大寨村、牛吳娘寨村、朱吳娘寨村、王吳娘寨村、林自頭第一村、林自頭第二村、西九女崗村、東九女崗村、方易寨村、小崗村、前柿園村、後柿園村、葉河道村、孫白社村、李白社村、毛白社村、閆家莊村、柴胡寨村。
瓦崗寨鄉 代碼:410526209
2006年,轄29個村:瓦崗寨村、東屯村、西屯村、東大操村、西大操村、周道村、赤水村、彭庄村、馬庄村、趙庄村、前百村、後百村、張虎庄村、小范庄村、大范庄村、鄧庄村、魏庄村、新鄉屯村、原東村、原西村、耿庄村、孟一村、孟二村、孟三村、孟四村、東孟村、劉庄村、倫庄村、馮寨村。
焦虎鄉 代碼:410526210
2006年,轄48個村:焦西村、焦劉村、焦王村、焦北東村、焦南街村、焦北西村、緱庄村、暴庄村、崔庄村、趙庄村、郝庄村、姚寨村、陳庄村、蒿庄村、樊庄村、關劉村、關鄧村、前張村、桑科營前街村、桑科營後街村、毛庄村、陶寺村、劉檔村、韓王村、田二庄後孔村、田二庄前王村、游庄村、青庄村、晏口村、滿村、米口村、馬村、東胡村、張胡村、西胡村、雙溝村、何庄村、沙河村、陽兆村、齊營村、祁屯村、鄧庄村、小宿村、曹庄村、小營村、陽店村、屯集村、小井村。
半坡店鄉 代碼:410526211
2006年,轄47個村:南村、半北村、黃塔村、劉堤村、陳玉庄村、程庄村、東孟虎寨村、西孟虎寨村、馬庄村、卜屯村、前營村、後營村、前周村、張庄村、柳村、車村、東常村、西常村、前邵屯村、後邵屯村、位屯村、前安虎寨村、石佛村、緱庄村、嚴庄村、蔣庄村、後安虎寨村、前汪庄村、後汪庄村、沙河村、段屯村、李屯村、古柳樹村、王林村、閆合屯村、零河村、伍官營村、羅堂村、秦屯村、石庄村、杏頭村、東明店村、西明店村、沙滹沱村、孫庄村、東老河寨村、西老河寨村。
小鋪鄉 代碼:410526212
2006年,轄41個村:三村、大鋪村、小鋪村、新莊村、胡營村、姜庄村、界河路村、小武庄村、常庄村、東楊庄村、申庄村、大武庄村、中寺村、牛庄村、楊趙庄村、後寨村、申堤下村、申堤上村、楊公店村、董村、李胡寨村、鄭庄村、東程寨一村、關店村、東程寨二村、西程寨村、前杜庄村、後杜庄村、陳庄村、許庄村、葦園村、大張庄村、前任庄村、後任庄村、薛店村、前油坊村、後油坊村、郭庄村、八里庄村、雙樓村、靳庄村。
[編輯本段]科教文衛:
滑縣有各級各類學校705所,其中普通高中8所,職業高中3所,初中91所,小學60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小學在校生共241290名。其中高中在校生14535名,普通高中階段在校生11549人,職業高中在校生2986人,初中在校生75523名。小學在校生138120名,其它學校(園)在校生13212名。全縣中小學教職工13186人,其中專任教師9967名。
全縣衛生系統共有27家公立醫療機構,其中包括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中心醫院等3家縣級醫療單位,22個鄉鎮衛生院和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健院兩家防疫保健機構。擁有1230張床位。全系統1671名衛生工作人員中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35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者23人,中級職稱者234人,初級職稱者455人。房屋總建築面積90864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3990萬元,萬元以上醫療設備價值866萬元。
[編輯本段]滑縣經濟:
全縣2007年生產總值完成93.84億元,同比增長15.9%, 創13年來最好水平。 其中,第一產業37.16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35.18億元,增長22%;第三產業21.5億元,增長23.9%。三次產業結構達到了39.6:37.5:22.9,是最優化的一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3億元,首次突破兩億元大關,增長23.8%,為歷史上增長最多的一年,其中稅收占財稅總收入的比重達到65.1%,財稅結構也是最優的一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3億元,增長42.2%,投資總額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6億元,增長18.5%, 為11年來最好水平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7.6億元,較年初增加6億多元,是歷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0.68元,增長21.7% ,增幅是5年來最高的一年 。農民人均純收入400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7元,增長19.4%, 是12年來的最好水平 。
[編輯本段]滑縣歷史:
翟 讓(?~617),字子謙,出生於東郡韋城(今縣城東南妹村)一個農民家庭。少時父母雙亡,讀書不多,卻練就一身好武藝,教了不少徒弟,愛打抱不平,在百姓中威望很高。官府為利用他的武藝和威望,邀他在東郡(郡治在白馬)衙門里當法曹(管理刑獄的小吏)。他為人忠厚,胸懷坦盪,光明磊落,剛直不阿,頗孚眾望,交有不少知心朋友。
楊廣稱帝後,賦稅繁重,徭役頻仍,加上黃河泛濫,民不聊生,很多農民因對隋朝不滿。隋大業七年(611年)春,翟讓便同兄翟弘、侄兒摩侯、街坊王儒信等一些青壯年,奔向距家鄉40里的瓦崗寨舉行起義。同郡人單雄信和翟讓原是好友,聽到翟讓起義的消息後,在本鄉召集一些青少年,投奔瓦崗寨。徐世績(字懋功),也帶著一些青少年投至翟讓麾下,加入義軍。瓦崗寨附近賈家樓(今滑縣赤水村西)人賈雄,雖出身於富門、卻同情貧民,不滿隋王朝的黑暗統治,被翟讓聘為軍師。
翟讓創建的瓦崗軍,西征不到半年,已擁兵數十萬,占據中原大部分地區。為團結各地義軍。共同推翻隋王朝,急需建立自己的政權。此時,李密為奪取義軍最高領導權,暗中運籌,托翟讓的老友賈雄、王伯當出面, 說服翟讓推舉他為主。翟讓以大局為重,把瓦崗軍帥位讓給李密。
李密為了奪權,殺害翟讓,嚴重地削弱了瓦崗軍的戰鬥力。不久,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潰,翟讓所建立的瓦崗軍至此失敗
李 文 成(?~1831),出生於滑縣謝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喪父,自幼從兄學木工,因排行第四,人稱「李四木匠」。家中田少瘠薄,故靠做工維持生活。他曾入塾就讀,但不嗜五經四書,專研算術,酷愛天文。
文成參加了反清秘密組織 —八卦陣。因他為人正派,辦事公道,很受教中群眾擁護,被推為教主,「兼掌九宮,統管八卦」成為「八卦教魁」。
在起義准備過程中,文成特意將八卦教改名為天理教。為籌集起義經費,要求參加天理教的人先向教會繳納一些錢糧,稱為「種神錢」,也叫「根基錢」。明確規定:每錢百文,許地一頃;糧食數石,許給官職。這一做法在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廣大農民紛紛入教。嘉慶十八年,旱災嚴重,廣大農民生活無著。文成認為發動起義的時機已到,遂於八月初在道口召開第三次首領會議,定於九月十五各地同時起兵。
嘉慶十八年九月七日,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農民起義正式爆發。起義軍佔領滑縣城,李文成在滑縣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大明天順李真主」。
起義軍的攻勢嚇壞了嘉慶皇帝,他急令楊芳、特衣順保、色爾袞、德寧阿帶領黑龍江、吉林等地的馬隊尾追義軍;李文成指揮部下,同敵人展開肉搏巷戰。經過激戰,因寡不敵眾,文成毅然下令舉火自焚,他和50多位將士「群相擁抱而死」,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農民起義失敗。

9. 湄潭冉氏族譜,湄潭縣西河鎮西坪村冉家來源及歷史

在貴州省湄潭縣的最北端,有一個神奇古老的村寨,這里有明清時期的蟠龍閣和字型檔塔,有四角天井的經典農家四合院,有上千年的百果樹(古銀杏),有獨數一幟的石筍奇觀,有寬敞幽深而世人知之甚少的山崖溶洞……這里就是距離西河鄉政府駐地西北方向4公里的西坪村。

在西坪,如果有客人來,不管他進到哪家,也不管他是什麼時候進到家,主人首先就會為客人上飯上菜,一定要讓客人端碗,哪怕少吃一點也行,不然主人還以為是客人瞧不起他家。

在西坪,栽秧打田總是很多人一起下田,還放開嗓子唱著高亢的栽秧歌。他們互相幫助,今天種你家田,明天又來種我家地;今天用你家牛犁地,明天喂你家牛一天。

在西坪,小孩子們總是一大幫在一起玩耍,趕大丫游、滴子、下五卯、跳沙包海、摻地拱轉、走母豬窩、搬螃蟹(方言音p?nhǎi)……那怕是望牛也要大家約在一起。

西坪村地處湄潭縣最北端,與綏陽縣艾子台一山之隔。在西坪這塊曾一度被邊緣化、相對封閉的天地里,西坪人集體勞作、共同生活、一起遊玩,通過純朴地道的西坪話交流思想,促進感情,完成西坪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傳承。
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西坪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不少人家因為外出打工掙得了錢,或是貸款買得了車子,也有不少打工仔或考取大學後在外工作的讀書人在城裡買了房子落了戶。然而有些變化卻是令人擔憂的,以前一起勞作互相幫助的習俗正在被金錢洗刷;共同生活一起擺龍門陣的氛圍,正在變成春節或其他閑時聚眾賭博的惡習,青年人低齡化犯罪越發嚴重;不管哪家孩子,大家一起教育,正在成為隔代的嬌生慣養,孩子們變得孤僻搗蛋,不思上進;老人們東家竄竄,西家走走,出來曬太陽的日子,變成了生活極度吃力、心情極端消沉而只得混光陰……

社會轉型,人們思想中潛藏著的小農意識張揚日甚,30年前積累的集體觀念正在分崩離析。而今,西坪人正在承受著喪失生態的、精神的家園的痛楚。自私自利正在成為一種洪水猛獸把人們原有的一切信念摧毀。2010年,一場在西坪歷史上從未見過的乾旱,開始光顧這塊夜郎古國的腹地。為了得到工錢,只在烤煙地里抹洋工;為了獲得救濟糧,人們搶了起來;為了放水打田,竟然鋤頭相向,打得頭破血流;為了多種土地,把外出人家的田地買了回來,還跟人干起了仗;就怕佔用土地,若干年來連村裡修溝渠、修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坪村,是貴州省省級一類貧困鄉鎮西河鄉的最貧困的村之一。都說窮則思變,變則通。我不知道,西坪村這么多年來的變,通到哪裡去了。我們要的,倒底是怎麼個變?倒底是通到哪裡呢?誰能給我這個答案?

10. 魏家店村名歷史由來

一、魏姓姓氏淵源:
1、源於姬姓,出自晉國大夫周文王曾孫畢萬的封地魏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魏氏是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是畢國的人,傳到周文王的曾孫畢萬的時候,畢國被西戎所滅,便投奔到晉國,成為晉獻公的大夫。畢萬因於公元前661年在晉國攻滅霍、耿、魏三國戰斗中,立下了大功,於是晉獻公就將原是姬姓國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賜給他為邑。此後,畢萬的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當晉公子重耳流亡之時,畢萬的孫子魏犨隨同一起流浪,後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封魏犨(魏武子)為大夫,承襲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畢萬後代魏斯演出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自成諸侯,建立魏國,稱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此後其勢力日益擴大。魏國於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亡國後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氏正宗。
史籍《玉篇》中說:「魏,象魏,闕也。」魏即指闕,宮門之台觀。《文選》中說:「是以來儀羽集於觀魏。」張銑註:「來儀,鳳也……觀、魏,皆闕也。」唐朝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鄭樵的《通志》均將魏氏列入「以國名為氏」類,《元和姓纂》認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裔孫萬仕晉,封於魏,至掣、絳、舒,代為晉卿。後分晉,為諸侯,稱王。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通志》中記載更為詳細,認為:「魏氏,始祖畢公高,封於畢,為畢氏。杜預曰:『畢在長安西北』。今長安縣西有杜山,又曰畢陌。至畢萬事晉,封於魏。杜預曰,魏在河東河北縣。河北今為平陸縣,陝州治有魏城。後雖遷徙不常,自封魏之後皆號魏,惟徙梁之後,亦謂之梁。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蓋庶子也,故雲姬姓之別族。周武王伐紂,而高封於畢,其後絕封為庶人。其苗裔曰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獻公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耿、霍、魏三國而滅之,以魏封畢萬為大夫。生魏犨,從晉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襲魏氏後,治於魏。武子之後,世為晉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晉州霍邑是也。生魏絳,晉悼公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間,九合諸侯,和戎翟,絳之力也。』賜之樂,是為莊子,徙治安邑,今為縣,隸解州。自莊子七世文侯,始稱侯,受經於子夏,過段干木之閭,未嘗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與韓、趙滅晉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稱王,徙治大梁,今開封治也,是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將王賁灌大梁城,滅王假,以其地為郡縣。子孫以國名為氏。」
史籍《新唐書》中認為魏氏屬「以邑為氏」:「魏氏源於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後國絕,裔孫萬為晉獻公大夫,封於魏,河中河西縣是也,因為魏氏。」
魏氏的血緣祖先可以追溯到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軒轅氏作為中原氏族部落聯盟首領,主要活動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後來,他的兒子玄囂生子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有位夫人,是有邰氏的女兒,名叫姜嫄。有一次,她外出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個大大的腳印,覺得好奇,心裡忽然有了一種興奮的喜悅,便一腳踏去,沒想到這一踩卻有了受孕的感覺,過了一段時間,果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嫄認為這個孩子來得有些蹊蹺,恐怕會帶來不吉利,就將他棄置在門外的小巷裡。說來也怪,經過那兒的牛馬,都避開這個棄嬰而不踐踏他。姜嫄又把他移置到樹林里,好讓狼和野獸叼去,但是很不巧,樹林里有很多忙碌的人,姜嫄無奈,就順手將他扔到結了冰的溝渠上,這時有飛來的鳥張開它們的翅膀為他蓋著墊著,使他不至於凍。直到這時,姜嫄才感到這個孩子有些奇異,大概是上天所賜,於是把他抱回家中,認真地哺育起來,並且將他養大。又因為他生下來一再遭拋棄,所以給其取名為「棄」。
棄在孩提時候,就有著像大人那樣高遠的志向。他在游戲的時候,種植的麻、菽都長得很好。長大以後,也就喜愛耕作農稼了。他勘察土地所宜,適合谷類生長的就種植耕作。其他人都效法他,使該部落結束了流動不定的游牧生活。這時掌管部落聯盟事務的陶唐氏帝堯知道了這件事,便提拔他為農師,教人民耕種,使整個部落聯盟都蒙受他的好處,因此有功於當時。帝堯頒布命令:「棄,老百姓以前常不得飽食,你做後稷(即農師),播種百穀,使老百姓免於飢餒。有功當賞,現封你於有邰地(今陝西武功西南部),以原來的官號『後稷』做為稱號,另外以姬做為姓,成為一方諸侯。」後稷在虞舜氏主管部落聯盟事務時繼續主管農業,又受命與益佐助夏後氏禹治理洪水。邰的附近有雍水、杜水等流入渭河,水系發達,土地肥沃,是從事農業最理想之地。從此,後稷便在這里率領本部落的人種植「百穀百蔬」,發展農業,使自己的部落成為一個著名的農業部落,其勢力和人口也都有較大發展。後稷這一族興起的時候,在唐堯、虞舜、夏朝的時候,都有好的德行。
後稷的裔孫不窋在夏朝的中後期失去了農師職務,逃奔到戎狄這個地方。大約在商朝初年,不窋的孫子公劉雖然處在戎狄之地,但又繼續從事後稷的工作,致力於耕種。他率領部落遷居豳(今陝西旬邑),一邊開墾農田,一邊擴大居邑。這時,他的部眾已有很多,貯積的糧食日益豐富,接著又發展武裝力量,擴大活動范圍,渡過渭水,到渭南地區採掘礦石,發展鍛冶,製造工具和武器,使勢力進一步得到壯大。這時遠近的人都來歸附他。自公劉下傳七八代,至高圉、亞圉時,正當商王武丁時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個大邦。
亞圉之孫古公亶父又繼續從事和光大後稷、公劉的事業,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業,整個都邑的人全部擁戴他。這時薰育、戎、狄等部族為擄掠財物,先後來攻打他們,古亶公父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但是當他們要得到土地和人民時,整個部落的人都憤怒了,想要反抗。古亶公父卻說:「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替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所以要攻擊我,是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屬於我和屬於他們,那有什麼區別呢!人民卻要為了我的原因而戰斗,那等於是殺了他們的父子以做他們的領袖,我不忍心這么做!」於是他就和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越過梁山,定居於岐山(今陝西岐山)下的「周原」。豳地整個地方的人扶老攜幼,全又都歸附古公於岐。其他地區的人,風聞古公的仁愛,也多來歸附他。定居岐山後,古公揚棄戎狄的習俗,並在這里興建宮室城邑,將人民分為幾個邑落居住;又設置職有專司的五官,使部落有了早期國家的雛形。因居於周原,部落從此稱周人或周族。古公後被追尊為太王。
古亶公父去世以後,幼子季歷繼立,史稱公季、王季。公季繼續修明古公所遺留的治道,專心致力於義舉,因此諸侯都順從他。古亶公父在世時曾說:「我們這一族應當有王者出現,這大概在姬昌時應驗吧?」公季的兒子昌繼立後,遵循著後稷、公劉的志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成規,篤行仁政,尊敬長者,慈愛幼少,禮遇有賢德的人。他為了接待有才德的人,常常到了正午也無法抽空進餐,那些包括姜尚等在內的才士就因為姬昌禮賢下士,才效命於他。姬昌在商朝末年,為西伯(伯同霸),受命專管商朝西部征伐。他在位五十餘年,開始擴充周之實力和領土,做消滅商朝的准備。姬昌逝世後,被追尊為周文王。
周文王逝世後,次子姬發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為太師,以周文王子姬旦為輔佐,以召公爽和周文王庶子(一稱第十五子)姬高等佑助王師,繼續從事周文王所遺的功業。最終,消滅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發即周武王。周朝雖然建立,但周族在當時人數較少,為加強周之統治,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同姓宗族和異姓功臣,周文王姬昌庶子公子高,受封於畢邑(今陝西咸陽東北部),為公爵,史稱畢公高。此畢公,即《史記》中所謂「周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周文王緒業」之畢公。
畢邑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北岸地區。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逝世以後,都葬於此。後來畢國滅亡,畢公高的裔孫淪落為平民,有的與當地戎狄融合,有的向東遷徙。畢公高的裔孫有個叫畢萬的人,覺得晉國國君也屬姬姓,算是同姓國,就想到晉國謀個一官半職,他在周朝都城王城(今河南洛陽)卜了一筮,卜到屯卦,又由屯卦演變為比卦,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後,祝賀他道:「這卦相很吉利。屯卦險難而堅固,固則寵祿不變;比卦親密而得入,入則君臣情意相結。還有哪個卦比這個更吉利呢?你的後裔必定會繁盛的。」畢萬入晉,受到晉獻公重用。晉獻公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間開疆擴土,消滅了附近的許多小國,使晉國一度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畢萬跟隨晉獻公出征,立下很多功勞。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由畢趙夙御戎車,畢萬為右乘,率兵討伐霍、耿、魏三個小國,並攻滅了他們。晉獻公論功行賞,就把原是姬姓國的魏(今山西芮城)賜給畢萬做為封邑,並任用他為大夫。畢萬的子孫就以封邑為氏,稱為魏氏。
周文王姬昌分封親族於魏(今陝西興平馬嵬坡)建立魏國。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又移封魏國於今山西芮城縣東北魏城。周惠王十六年,即晉獻公十六年,晉獻公滅掉魏國,魏國子孫就以國名為氏,形成魏氏。這是魏氏中以國名為氏最早的一支。
當晉獻公封畢萬為魏大夫時,晉國掌管卜筮的大夫卜偃就預言畢萬的後裔一定會壯大的。因為萬,是盈滿的數目;魏,是高大的名稱!拿這個開始封賞,是天意要開啟他了。自古天子方稱兆氏,畢萬受封魏邑,名字中隱含有廣大之意,僅從盈滿的數目來說,他將來必定會擁有許多人。或許這段話是魏氏發達之後,人們的附會之辭,其中含有迷信色彩。不管怎麼說,畢萬裔孫自入晉受封魏邑之後,逐漸顯貴,最終竟與趙、韓二姓大夫瓜分晉國,稱孤道寡二百餘年。
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晉國發生內亂,次年晉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畢萬的孫子魏犨隨同重耳在諸侯國之間到處流浪,長達十九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文公封魏犨為大夫,承襲魏氏封邑,從此魏氏成為晉國列卿之一。晉悼公時,魏犨孫魏絳(世稱魏莊子)將邑都徙治安邑(今山西夏縣安邑故城)。晉昭公時,魏與韓、趙等大夫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魏桓子駒與韓康子、趙襄子聯合滅掉智伯,三分其地,建立了事實上的魏、趙、韓三個諸侯國。周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魏桓子的孫子魏斯自稱諸侯,是為魏文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魏和趙、韓為諸侯。
魏國占據晉國經濟發達地區,魏文侯又是賢明君主,治國有方。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推行「盡地力之教」,獎勵農耕,確立封建法制;用西門豹治鄴;任用衛國人吳起改革軍事制度;師事卜子夏(孔子的弟子)、田子方(子貢的弟子)、段干木(子夏的弟子),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使魏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魏武侯時,繼續拓展文侯的事業,向南發展,取得了鄭、宋、楚三國的大片土地,並占據了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魏國在黃河以南佔有了廣大的土地,使魏國初具霸主規模。
戰國時魏國和秦國由於地理位置相近,可謂世仇。魏文侯和魏武侯時,魏國勢力較強,對秦佔有優勢。魏文侯時,任用衛國人吳起為將,率軍進攻秦國,一舉攻下秦五座城池。魏文侯認為吳起善用兵,為將廉直公平,盡得士卒的擁戴,就任命他為西河戰區的最高長官,讓他擔負起抗拒秦國的重任。吳起鎮守西河,表現卓越,使秦兵不敢向東用兵。魏惠王時,秦孝公決心改變落後局面,要與中原諸國爭雄,以恢復秦穆公時為諸侯霸主的地位。他採納衛國人公孫鞅的變法主張,變更法制,整飭刑罰,對內獎勵農耕,對外獎勵作戰有功將士,並以軍功的高低而享有爵位、俸祿。秦國因此走上富國強兵之路,而魏武侯子魏惠王時,魏國由於與趙、韓的同盟破裂,又與齊國爭雄,國力日益削弱。
魏惠王時,為避秦國之逼,將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繼續稱霸,但在趙、齊、秦的聯合打擊下,疆域不斷縮小,國勢衰弱。到戰國後期,秦國越來越強,在戰國七雄中獨霸一方,各國不能與之抗衡。魏國由於地緣之故,屢屢受到秦國的進攻和蠶食,尤其是秦昭襄王採納大梁人范睢的「遠交近攻」之策,秦與齊、楚結好,向三晉(魏、趙、韓三國是從晉國分離出來的國家,時稱三晉)大舉進攻,魏國的災難加重。雖然一度有魏公子信陵君聯合諸侯抗秦之舉,但也挽救不了魏國覆亡的命運。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虜魏王假,魏國滅亡。
從魏文侯元年至魏王假三年((公元前445~前225年),魏國存在了二百四十一年;如果從公元前403,周王室正式承認魏至魏亡,魏國建國近二百年,共歷九位國君:魏文侯斯(一作都,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子魏武侯擊(公元前395~前370年)→子魏惠王瑩(公元前369~前335年)→子襄王嗣(公元前334~前319年)→子哀王(公元前318~前296年)→子昭王遬(公元前295~前277年)→子安僖王圉(公元前276~前243年)→子景閔王午(公元前242~前228年)→子王假(公元前227~前225年),這就是鄭樵在《通志》中所說的「二侯七王」。
畢萬裔孫所建魏國滅亡後,秦在其地建立郡縣,魏國部分平民為不忘亡國之恨,就以故國魏為姓,形成以國名為氏最後的一支。
2、源於羋姓,出自戰國秦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本楚人,姓羋,秦昭襄王時先後五次任國相,受封穰侯,後改姓魏。
3、源於冒姓,出自南宋人魏了翁,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據宋《稗錄》記載,南宋蒲江人(今四川成都)魏了翁,原姓高,養於姑父魏氏家,遂改姓魏。
4、源於李姓,出自明朝人魏校,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明朝人魏校先世本姓李,居蘇州葑門的庄渠,弘治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後改姓魏。
5、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隨著歷史的發展,一些少數民族除了本民族的姓氏,也採用漢族的姓氏,由於音近、省字等原因,有以魏為姓的。
北魏時期氐族中有魏揭,自稱大將軍、沖天王,其後代以漢字魏為姓,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倭徹赫氏後改為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佤族斯內氏,漢姓為魏,世代相傳至今。
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漢姓為魏,世代相傳至今。
回族中的魏氏,早期見於明朝魏實。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武略將軍魏實由順天府(今北京)調湖南常德衛,路經湖北仙桃,見該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後子孫繁衍,遍及湖北全省。另,在廣州懷聖寺《重建懷聖塔寺之記》碑中有「鎮守廣東等處地方副都統魏黑納篆額」的記載(碑立於清康熙三十七年)。其名「黑納」,按阿拉伯語發音有慶賀、祝賀、頌揚等意,較適用於取名;在古代進人中國的阿拉伯人名中,又有Hin,也可簡譯為「黑納」。魏黑納恐是中國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名。在清同治年以前,魏氏在西北地區亦為大族。據《清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記載,魏氏在同治年間是「咸陽的回族大姓」。僅在清道光年間,在咸陽縣志中記載的東鄉安谷里魏家村、西鄉廊里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魏氏五十戶之多。魏氏回族,在中國革命近現代歷史上,也曾做出過一定的貢獻。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中犧牲的有湖北兩陽人(今湖北仙桃)魏碧章、魏清光;在北上抗日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有湖北鄖西人魏茂順、魏登恆等。
此外,在土家族、蒙古族、彝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也有魏氏。
二、魏姓得姓始祖:畢萬。
據有關資料記載,魏氏為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為畢國人。周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今陝西西安、咸陽兩地之北),後畢國為別國所滅,其後裔畢萬仕晉(今山西),成為晉國大夫。晉獻公是當時晉國一名很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在位期間攻克了周圍的許多小國,使晉國一度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獻公念畢萬在晉國滅霍、耿、魏三國中功勛卓著,於是將原是姬姓國的魏地賜給畢萬為邑。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兩家共同瓜分了晉國,自立諸侯,建國為魏,公元前225年,魏國為秦國所滅,亡國後的魏國王族子孫遂以國為姓。畢萬也就被後人尊為魏氏族人的得姓始祖。
三、魏姓各支始祖:
魏九海:字源長,行二,生沒未詳,系江西南昌府南昌縣,十五都乾農鄉盡林里,鐵蛇沖發派於明正統年間任武昌通判致仕樂,歸後復從兄九萬仕楚至亂離知其時,不可為故果於避世漱石枕流風格,古樸覽 江山青水秀,即陷居求志於斯土常興文敏公為知己友,敏公愛子淑才貌學兩優納為東床後沒,葬益陽鵝洋池上豫章公山向。妣:郭氏,生沒未詳,葬益陽章公山與夫合冢山向。生子一:魏淑才。湖南魏氏三晉堂始祖。
魏伏一:恢宗子魏伏一,配袁氏。生子三:一郞;二郞;六郞。湖南寧鄉滎陽派始祖。
魏廷倚:唐朝元忠公二十世孫,字樹玉,號立齋,原籍南昌府新建縣鐵柱宮,由貢興托吉安府教論遂家於府城城隍閣側。宋祥興元年創業於盧陵五十二都之淳塘而居是為淳塘始祖。宋湻佑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吉時生,元皇慶元年壬子九月十八日吉時沒,葬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元配:熊氏,宋湻佑五年乙巳二月初九日吉時生,元延佑六年已未八月初三日吉時沒,葬城西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生子二:仲安;季安。季安間新建原籍。湖南安化、新化等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閱讀全文

與西元封村到西河村備戰批發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烏批發花市場在哪裡 瀏覽:445
昆明副食品批發公司電話 瀏覽:849
去東海批發水晶便宜嗎 瀏覽:558
中大t恤布料批發價格表 瀏覽:916
義烏兒童袖套批發 瀏覽:65
找北京布鞋批發店 瀏覽:16
貴陽什麼地方批發瓷磚 瀏覽:113
河北礦棉板批發 瀏覽:711
長春市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462
青島高頻電磁加熱批發 瀏覽:213
合肥礦用開關櫃批發 瀏覽:410
臨沂嘉興水果批發市場香蕉價格是多少 瀏覽:830
什麼水果批發可以加盟 瀏覽:597
永年螺絲批發市場地址 瀏覽:906
廣西殺菌燈工作燈廠家批發 瀏覽:506
歐妮批發商 瀏覽:538
外轉子空調風機批發商 瀏覽:297
浙江柯橋批發格子布的地方 瀏覽:728
陶瓷佛像批發廠家地址銅像 瀏覽:853
河北金鋼網鋁型材批發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