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的里水水果批發市場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進口水果批發市場,國內進口水果五成以上來自該市場。同時,該市場也是亞洲最大的果品物流市場。
進口水果交易量佔七成,該市場擁有一百六十多間商鋪,每日有來自全國各地以及美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港澳台等國家、地區的逾千客商雲集於此。市場日交易量可達一千六百噸,占國內水果銷售總量的五成以上,進口水果交易量佔到華南地區總交易額的七成。
(1)批發市場在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中處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看企業綜合實力
企業實力決定了是否能提供專業的生鮮配送服務。選擇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食材配送公司,服務有保障,時也讓人更加放心。
2、看價格合理性
是否擁有嚴格完善的品質管理體系,管控貫購、運輸、入庫、儲藏、出庫、配送的全過程,全力保障食材的質量與安全。是否直接與多家蔬菜種植基地、禽地、優質食材供應商合作,獲得較低的成本價格,同時降低客戶的食材成本。
3、看食品安全管控能力
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食材的安全關乎生命,只有專業及嚴謹的管控體系,才能對食品安全品質進行強有力的完善的配送網路,精準把控配送進程,實現按時送達的配送。
4、看物流配送的能力
物流配送能力,決定了企業對食材配送的控制能力。如企業自身無專業配送團隊,而使用第三方配送團隊,會配送的控制能力,及時性得不到保障。
5、看增值服務
食材配送屬於服務行業,是否能給客戶提供較好的服務體驗也極為重要。食材配送平台能否為客戶提供一對一供個性化、針對性的食材配送方案和食材補貨方案,讓客戶隨時隨地了解食材配送的全過程。
2. 請問各位在哪裡可以找到關於我國農業產業供應鏈分析的資料啊
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供應鏈理論正在受到廣泛的關注,其實踐運用在全球范圍內亦呈日益深化的趨勢。但就農產品供應鏈而言,目前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一方面是由於農產品供應鏈涉及到農業(農副產品生產)、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流通業(農副產品流通)三個產業領域,使供應鏈中各環節的銜接問題比較復雜。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對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視還不夠。事實上,一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開始了供應鏈實踐,並將其作為知識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獲取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武器。因此,將供應鏈理論應用到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必將對我國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 供應鏈的涵義及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
2.1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異同
產業鏈是指一種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所涉及的各個相關環節和組織載體構成的一個網路狀結構。它是一個產業成長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該產業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並將隨著該產業的消亡而自動消失。以農產品產業鏈為例,其主鏈由產前——產中——產後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構成,每個環節又涉及到各自的相關子環節和不同的組織載體。例如,產前環節包括種子、飼料等生產資料的供應環節(涉及種子、飼料供應商);產中環節包括田間管理和農用物資供應環節(涉及農戶或生產企業、農資供應商);產後加工環節包括產品分級、包裝、加工、貯藏(涉及加工企業);流通環節包括產品的儲運、批發、零售(涉及儲運商、批發商、零售商)。
在國外,這個產業鏈被形象地比喻為「種子——食品(feed——food)」,在我國通常被稱為「田頭——餐桌」。可見,不論國內、國外,也不論產銷體制有多少區別,農產品的產業鏈都是客觀存在的。
而供應鏈則是現代物流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一個產物,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管理理念,並已在製造業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美國供應鏈協會對供應鏈的概念有這樣的解釋:「供應鏈——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一個術語,囊括了涉及生產與交付最終產品和服務的一切努力,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換句話說,企業從原材料的采購、運輸、加工製造、分銷直至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業務流程,被看著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由於相鄰節點的企業間表現出一種需求與供應的關系,當把所有相鄰企業依次連接起來,便形成了供應鏈(Supply Chain)。在這條鏈上,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沿著兩個方向在不同環節間流動,因此,供應鏈又是動態的。一個典型的供應鏈涉及許多環節,包括原材料/配件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履行不同的職責,並與其它環節相互作用。事實上,一個製造商可能從幾個供應商那裡采購原材料,並給幾個分銷商供貨。因此,大多數供應鏈實際上是一個網路結構,或者叫供應網路或網鏈更為准確。供應鏈不僅是一條聯結供應商到消費者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但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必須同步、協調運行,才有可能使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受益。
從表面上看,供應鏈與產業鏈非常相似,但是,供應鏈概念從早期的提出就非常注重供應鏈的整體觀,並逐步發展到強調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戰略夥伴關系。應該說,產業鏈是供應鏈的一個物質基礎,即供應鏈是針對某一產業鏈而言的。一個供應鏈能否構成或能否有效運作,取決於供應鏈上的各個參與者能否建立起穩定的戰略夥伴關系。若沒有建立起穩定的戰略聯盟,則產業鏈依然存在,而供應鏈會處於一種斷裂狀態,鏈上的各個企業互不合作,各自為政,這時,即使某個企業的運作效率較高,但從系統的角度來看,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卻較低。
由此可以看出,供應鏈的目的是最大化供應鏈的總體效益。對於任何供應鏈來講,其收入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最終消費者為最終產品所支付的費用,但鏈內所有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都要產生成本,對它們的管理是供應鏈成功的關鍵所在。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就是對整個供應鏈中各參與者之間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計劃、協調和控制,通過貿易夥伴間的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的價值和最好的服務,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收益,並通過一定的利益分配機制使供應鏈上所有貿易夥伴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訂單管理」,即以消費者需求引導整個供應鏈的運作,因此,暢通的信息流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
2.2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
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都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各企業之間沒有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它們各自都有不同的利益和觀念,因此相互間必然存在利益沖突。供應鏈管理的實質就是要彌合企業間的矛盾和沖突,協調好參與者的個人利益與供應鏈的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使鏈上各個貿易夥伴從以前單純的競爭關系發展到「競爭——合作——協調」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協調合作是主,競爭為次,或者說,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協調為主,競爭為次,以謀求長期利益為重。這種協調與合作關系不僅要實現利益共享,而且要共擔風險,因此有一定難度。換言之,這一協調工作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協調的成本小於協調所帶來的收益,供應鏈管理模式才是可行的。當供應鏈涉及的企業眾多時,一個完全對等的協調機制可能是最平等的,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甚至不一定是可行的,因為這可能造成很高的交易成本,致使供應鏈無法實現。
實踐表明,在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總有一個企業(可以是製造商、供應商或零售商企業)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因此可以說,供應鏈是圍繞著核心企業建立起來的,是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一切向前的關系,以及核心企業與分銷商、分銷商的分銷商及一切向後的關系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如果將供應鏈看作一種企業聯盟的話,核心企業就是整個供應鏈的盟主。這種結構方式有利於企業間達成合作協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應鏈的運行效率。當然,核心企業的這種領導地位也有可能會損害其它成員的利益,產生不平等的合作協議。但是應當看到,在競爭性行業中一般存在多條供應鏈,各供應鏈之間是一個單純的競爭關系,整體效率低的供應鏈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因此,任何一條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都必須認真考慮本鏈上其它成員的利益,並與它們攜手同盟,共同去擊敗真正的競爭者——其它供應鏈。所以,協調合作才是供應鏈的關鍵。
供應鏈運作的好壞以及整個供應鏈競爭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協調能力。核心企業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信息交換中心。在圖2中,來自下游(分銷商)的需求信息和來自上游(供應商)的供給信息都將匯總到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經過處理生成各類信息再傳送到供應鏈的相關節點,於是,核心企業就成了供應鏈上的信息交換中心。由於供應鏈的運作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網鏈上的信息交換質量,要想通過信息共享達到物流順暢、產品增值的目的,就必須提高供應鏈上的信息傳遞質量,在這方面,核心企業至關重要。第二,核心企業是供應鏈上物流集散的「調度中心」。從圖2可以看到,供應物流從各個供應商流向核心企業,銷售物流從核心企業流向各個用戶,這就形成了以核心企業為集散中心的物料流。在這里,核心企業扮演了對物流集散、配送進行「調度」的角色,以保證各個節點都能在正確的時間得到正確品種和正確數量的產品,既不造成缺貨,又不造成庫存積壓,把供應鏈的總成本減至最低限度。
如果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不能在信息流和物流方面起主導作用,受影響的不僅是該企業,而且是整個供應鏈。要能勝任上述兩方面的協調工作,核心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首先,核心企業應具有一定的規模,在本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使其他企業認為加入這個供應鏈是有利可圖的,這樣才能使供應鏈不斷延伸和發展。其次,核心企業應具有較強的產品開發能力。能夠不斷推出新品種,不斷引導客戶產生新的消費熱點,即始終有一種不斷延續其在市場上發展的能力,不致因一種產品被市場淘汰而導致全線崩潰。再次,核心企業要有較高的商業信譽。這是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所必需具備的條件。
3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
3.1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與工業品供應鏈最大的不同在於流通環節。由於農產品品種繁多,各品種的品質特性差別大,其流通形式也有所不同。圖3是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肉等直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生鮮類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主要形式。
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主渠道中的一個關鍵性環節,它將眾多生產者的產品通過多種供應渠道匯集到一起,然後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送達消費者。只有少量農產品繞過批發市場以直銷方式到達消費者。但是,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上的銷售方式是以「即時貨銀兩訖」的現貨交易為主,這是一種商流與物流不分的最原始的流通形式。
從供應鏈管理的觀點來看,農產品產業鏈可以以批發市場為界分為兩部分,一是「生產——流通」環節,即從農戶到批發市場;二是「流通——消費」環節,即從批發市場到消費者。在這兩個獨立的短鏈內部,或許可以構成「競爭——合作——協調」關系,但在兩個短鏈的結合處即批發市場上,這種當日現貨交易機制決定了只能存在單純的競爭關系,不可能存在合作與協調,只能追求眼前利益而無法考慮長期利益。因此,在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體制下,農產品供應鏈必然是一條斷裂的鏈,或者只能形成一些局部的短鏈,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無從談起。
一條斷裂的供應鏈註定是一條低效率的供應鏈,由此造成了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基本上還處在時間長、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層次上,很難適應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批發市場阻斷了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這既包括從消費者到供應商的需求信息流,也包括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供給信息流。從我國大多數批發市場的運行機制來看,這兩條信息鏈都被阻斷了,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順暢地到達對方,甚至被嚴重扭曲。
信息鏈被阻斷是因為批發市場的信息收集成本過高,從而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於農民而言,由於需求信息的不確定性,造成批發市場價格波動大,不利於農產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農民的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對於消費者而言,由於供給信息的不確定性,使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失去信任。現貨交易方式使買方缺乏關於產品質量的足夠信息,會產生喬治·阿克勞夫以舊車市場為例說明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出現「逆向選擇」,即低質產品將高質產品逐出市場。目前在大中城市的超市裡出現的品牌農副產品及綠色有機食品等高質量農副產品在批發市場是難以見到的。我國某些農產品(食品)質量不穩定、安全性缺乏可靠保障的經濟學原因就是供給信息鏈的阻斷。而農業生產的分散狀態又給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監管成本太高。
由此可見,信息鏈在批發市場的阻斷不僅使我國農產品流通處於一種無序狀態,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政府指導與監管又難以完全到位,而且還直接造成了農產品物流鏈的銜接不暢。結果是農產品物流從供應地到消費地之間處於阻斷和不透明狀態,流通渠道不暢,物流緩慢。農產品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的成本過高,致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價格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
3.2農業產業化、一體化與農產品供應鏈的區別
農業產業化是在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過程中產生的,其目的是通過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戶與市場的對接,其實現手段主要是貿工農一體化。所謂貿工農一體化就是根據市場導向,圍繞某一主導產品,使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和產品銷售各環節之間按照其生產經營的技術性聯系結合為一體,實行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體制,並在此基礎上實行「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這一機制與供應鏈管理思想在表面上非常相似,但二者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它們的出發點不同,所追求的目標也不同。農業產業化、一體化經營的出發點是農業生產,是要解決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目的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益,其採取的手段是多樣化的,既可以通過產權控制實現緊密型的「縱向一體化」,也可以通過合同、契約形式形成的半緊密型的一體化組織,甚至是通過市場購銷形成鬆散型的一體化結構。而供應鏈管理思想則是從需求來看問題,是要解決不斷變化的需求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之間的矛盾,是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總體效益為目的的,採取的手段是通過長期契約和長期合同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虛擬一體化」。它的優點在於既可以獲得一體化所帶來的交易成本降低的好處,同時又可以避免縱向一體化所造成的管理成本過高的弊端。
從這些區別我們不難看出,目前農業一體化還存在著一些局限。首先,由於農業一體化目標所限,一體化的終點可以是批發市場。在目前情況下,這種一體化的實際效果是有限的,因為它是一條短鏈,並沒有到達最終消費者。如果能夠將其進一步向下游延伸,構成一條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則無論是消費者、農民以及鏈上的其它成員都將進一步獲利。其次,目前在一體化經營中並沒有主動運用供應鏈管理思想,致使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暴露了不少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各經營主體由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諸環節,缺少適宜的利益連接方式,從而導致了供應鏈的斷裂、脫節現象。當然,我國貿工農一體化進程已經非常有效地將農戶分散的農業生產有效地組織起來,這為進一步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4 培育核心企業,促進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
目前,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在我國占據主導地位,應該說,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出現是我國流通體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它的興起與發展,不僅加快了我國農業市場化進程,對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這一體制存在著一些固有的弊端,其原因在於批發市場對信息鏈的阻斷。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可能有很多種,制度選擇的關鍵是交易成本的大小,其中包括信息收集成本,這一成本對不同種類農產品是不完全相同的。比較有效的辦法是通過積極培育核心企業,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並以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來替代目前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
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可以是農產品加工企業,也可以是購銷企業或零售企業,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核心企業,其所發揮的主要作用有:(1)通過協調供應鏈上的信息流,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交易成本。(2)通過對物料流的協調管理,降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損耗。(3)使農產品在從田頭到餐桌的這一過程中始終處於一種透明和可控制的狀態,產品質量得到有效保障。(4)核心企業通過農產品的品牌化經營,可以樹立起該產品在消費者中的質量信譽,進一步拓展消費市場。(5)使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准確及時地到達供應鏈中的相關節點,使農業生產更有計劃性,從而減少農民的市場風險,提高農民收入。(6)為發展「訂單農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在美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特點是:糧食類期貨市場發達,果蔬類產地直銷佔80%以上。農產品直銷是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在產地將產品進行分級、包裝處理後,直接送進大型超市、零售連鎖點或配送中心。這種以直銷為主渠道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與美國經濟技術發展的背景密切相關。而在東亞地區,如日本、韓國以及我國的台灣省,則建立了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以拍賣制為特徵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特點是人多地少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農業生產,主要糧食流通實行政府控制、統一管理,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鮮活產品實行自由流通,批發市場是鮮活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日本,60%的果蔬類商品由批發市場銷售,畜產品、禽、蛋、奶等的流通由農產品加工業壟斷資本控制,加工程度高。
我國的農業生產結構現狀與美國有較大差距,與日、韓等國比較接近,都屬於分散的小規模農業生產,因此,有些經驗可以借鑒。對於畜產品、禽、蛋、奶等的流通可以通過培育核心企業,建立相應的農產品供應鏈,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際上,我國一些大型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如伊利、雙匯等企業的崛起,標志著相應的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但是,這些企業應該進一步加強供應鏈管理意識,提高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對於果蔬類商品,通過拍賣的方式進行批發是一種有效的辦法。拍賣商可以承擔起信息鏈的銜接責任,負責商品的質量檢測和分級,並負責發現價格。當然,這依然存在著交易成本問題。拍賣方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不可能使交易成本為零。當供應鏈管理方式所形成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小於拍賣方式的交易成本時,供應鏈管理仍然是更好的選擇。
3. 為什麼我國要逐步建設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商家、產品越集中,信息就越透明,到底值多少錢,大家一目瞭然,沒有干高價騙人的。-------變成相對的「完全競爭市場」
如果不;
一個城市由一個供貨商供貨,那麼他就是天,想買多貴就多貴,別的地方買不到,除非你開車去別的城市買。——————這就是相對的「寡頭壟斷」
4. 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立目標是
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目標是建設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以農產品期貨市場為先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連鎖超市、集貿市場、便民零售店為基礎的一個網路化的市場體系。
5.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有多少
其實,您可以上中國農產品交易網 -- 華農網(AP86)看看。上面有國內知名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
6. 農產品流通的我國發展農產品流通的政策建議
1.加快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是農產品流通體系高效運行的有力保障,決定著流通的質量。因此,首先迫切需要加快農村道路建設,盡快形成連接居民點、生產地和市場的道路網路;其次,應特別加強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的倉儲、冷藏、保鮮、運銷設施建設,盡量減少鮮活農產品在儲運過程中的腐爛和損耗;其三,加強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特別是加快名優特農產品主產區批發市場建設,在產地建設批發市場,可以降低農民的信息搜尋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最後,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設施建設,確保農產品流通質量與食品安全。
2.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市場主體
(1)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銜接的制度安排,而我國農戶組織化程度低,不利於發展現代農產品流通。為此,首先要加快傳統供銷合作社的市場化改造,充分發揮其在長期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人才、設備與遍布全國范圍的銷售網路優勢,提高經營活力與市場競爭力,促進當地的農產品流通。其次,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據統計,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4.6萬個,入社農戶達3000萬戶,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2%。與美國、德國等幾乎全部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相比,我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仍然很低。因此,要大力培育並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使農產品能夠批量銷售以實現規模效益。
(2)加快培育、壯大農產品經紀人隊伍。農產品經紀人一手連著市場,一手連著農民,在搞活流通、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目前就整體而言,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的整體規模仍然偏小,實力較弱,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促進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的成長壯大。例如,應舉辦農產品經紀人培訓班,加強法制紀律教育,加強商品流通理論、市場營銷等知識的培訓,提高經紀人的經營素質與開拓市場的能力。同時,還要引導農民經紀人走聯合之路,提高其組織化程度。
(3)發展壯大貿工農一體化組織。貿工農一體化組織一般由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與農民合作組織聯合而成,實行一體化經營。通過聯合,不僅能保證農產品加工企業可靠的原料來源,而且能保證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有穩定的銷路,可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政府應通過採取信貸支持、財政稅收支持等政策措施,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發展。
3.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建設
首先,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具有權威性、快速、准確、高效的農副產品信息網路,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每天向社會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價格信息等:其次,建立信息中介組織,從事農副產品短期、中期、長期市場信息分析預測工作,適時向農民發布准確、實用的信息,以便指導生產,促進流通;再次,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不斷擴大農產品的網上銷售,積極推動種植養殖大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利用網路,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供應信息上網發布,尋求消費者或經銷商聯系銷售簽約,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節約流通成本,探索信用交易、委託交易、電話交易等農產品流通新方式,逐步推動農產品市場由以即期交易為主向以遠期交易為主轉變,以降低交易成本。
4.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健全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就是要不斷培育和發展包括初級形態的農貿市場、較高級形態的批發市場、高級形態的期貨市場等在內的「三位一體」、相互配套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形成以初級農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期貨市場為方向的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網路。
(1)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農貿市場。農貿市場在農產品市場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當前要加快實施縣鄉農貿市場的標准化建設與改造,完善交易設施,改善交易環境。
(2)建設功能齊全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是形成和引導市場價格的中心,必須將之作為市場體系建設的重點。因此,一要根據農業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化布局,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注重提高其市場影響力和輻射力;二要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管理水平,穩妥推進市場的企業化經營與集團化發展;三要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依託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把更多名優特農副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始建於1984年,現佔地面積600畝,累計投資總額2億元,年交易蔬菜15億公斤,成交額28億元。該市場設施完善,配套機構健全,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其信息系統與全國二十多個城市聯網,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個品種,輻射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日、韓、俄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3)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期貨交易具有價格發現和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兩大功能。近年來,我國大豆、小麥、綠豆、玉米、棉花等農產品期貨品種較好地發揮了經濟功能,今後應逐步推出新的交易品種,同時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在引導生產、規避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用。
5.加快發展「農超對接」流通模式
「農超對接」是指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直接供應農產品的流通方式。「農超對接」的優勢在於,將鮮活、優質的農產品由田間直接供應超市,農產品藉助超市遍布各地的經營網點和發達的配送體系,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千家萬戶。這種流通方式構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持農產品的新鮮度,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在我國,隨著大型連鎖超市與產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已經具備了發展「農超對接」流通方式的基本條件。
6.加強和完善對農產品流通的宏觀調控
發展農產品流通,離不開政府的公共服務與宏觀調控。政府為農產品流通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宏觀調控主要包括:一是加強法制建設。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規,調整規范流通環節各主體的經濟行為。政府應運用法律手段實施對農產品流通系統的監管,為發展農產品流通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以達到促進農產品流通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要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三是建立並完善對農產品流通的調控制度,特別是建立市場運行監測制度、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等,以保障農產品流通順利運行。
7. 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哪些省市
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山東壽光市和浙江金華市。
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
始建於1984年3月,現已遷建,以規模大、檔次高、品種全聞名全國。市場規劃佔地面積近千畝,年成交蔬菜近百億公斤,交易100多億元。市場交易品種齊全,南果北菜,四季常鮮,年上市蔬菜品種300多個,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蔬菜來此大量交易,是中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金華農產品批發市場2001年9月28日開業,其前身為建立於1990年的金華市果菜批發市場。該市場由金華市供銷社投資建設,是全國「菜籃子」工程項目,為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全國十大果品批發市場、全國優秀果品批發市場、浙江省農業龍頭企業、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省二星級文明規范市場。
目前市場佔地201畝,總投資2億元,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場內有營業房815間,交易大棚18000平方米,停車場15000平方米,倉儲10000平方米、20000噸雙功能冷庫一座和10000平方米農展館。市場設有鮮果、精品水果、地產蔬菜、客菜四個交易區。市場匯集全國各地果菜茶等農產品,銷售輻射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上海、北京等省市,交易興旺,2011年市場成交量為108萬噸,成交額47.3億元。
8. 我國有多少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多少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急求!!!
你可以去心欣查詢一下的。各大批發市場的信息都有的,你還可以通過電子地圖找到他們的准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