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方直供 > 新繁顧氏批發部

新繁顧氏批發部

發布時間:2021-07-18 15:31:57

㈠ 山西顧氏家族

「顧」源出:
一﹕ 出自妃姓,以國為氏. 據《元和姓纂》所載,夏朝有附庸小國,在今河南省范縣東南. 商湯起兵攻伐夏桀時,先滅顧國,韋國. 其國人以原國名」顧」為氏。
二﹕ 出自姒姓,越王姒勾踐的後裔在越國被楚國滅國之後,遷居浙南,定都東甌,稱東甌王。第七代東甌王姒搖在西漢應功受封為東海王,因首都在東甌(今浙江省永嘉縣甌北鎮),俗稱東甌王。搖之子受封為顧余侯,世居於會稽(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後以顧為氏。
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於夏末商初,出自顧(今河南范縣);還有一支形成於西漢初期,出自會稽(今江蘇蘇州)。
據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雲:「顧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雲: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
而另一支顧姓源自遙的子孫。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余侯。後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姓居民。
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種種原因,顧氏不斷向南北各地播遷。至明代,不僅分布於今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陝西、山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
但是,綜觀顧氏家族史,從古至今,其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江浙一帶,因此,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例如:三國時吳國丞相顧雍,西晉時支持司馬睿的江南士族領袖、顧雍之孫顧榮;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時期的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元朝畫家顧安、文學家顧瑛;明朝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清朝詞人顧貞觀、學者顧棟高、校勘學家顧廣圻等,都是今江蘇人。唐朝詩人顧況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畫家顧宏中為江南人;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顧君恩為湖北人。
從鼎鼎大名的三國宰相顧雍、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唐朝詩人顧況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亭林先生顧炎武,都是同一個老祖宗,其祖先就是「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王勾踐。這是當前76歲的顧巨川先生在續修家譜時偶然發現的。
昨天,在這位移居上海的太倉顧氏後人的書房裡,老先生向記者激動地講述了他的最新發現。年初,顧氏後裔齊集太倉浮橋老家,商議續修族譜。顧巨川在翻檢祖輩傳下來的《顧氏銘宗天榮支瀚派敏士後房譜》時,驚訝地發現,江南顧氏家族實出一脈,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少典氏,繼而軒轅黃帝,歷41代至越王勾踐。譜中所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顧氏得姓考》清楚表明:「至我宗顧氏乃自東漢著聞,其為越王之後,可證者一也。而顧氏乃世居會稽(漢會稽郡治即今之蘇州府吳縣),至孫吳時成為顧陸朱張四姓,其為越王之後可證者二也。況顧氏世譜自吳丞相雍上追受氏之先以東海王搖之父安朱為一世,後鱗次相承,代傳不爽,其為越王之後可證者三也。」譜中列示的顧氏宗族譜系顯示,自上古少典氏歷53代至安朱,其子搖扶漢破秦,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越王,搖的兒子期視受父封顧余侯,後遂以顧氏為姓。其中期視上溯14代即為越王勾踐。
《顧氏家譜》表明,江南顧氏先祖自顧余侯起即聚居蘇州西部光福山裡。江南之崇明、太倉、嘉定、崑山、南京、常熟、無錫、吳江、松江等地顧氏皆出光福。

㈡ 請問哪裡有顧氏家譜下載

顧氏從北宋末年承事憲扈南渡,成為遷崇始祖。至八世應星,生四子:君虎、君達、君壽、君玉。兄弟分支繁多,雖分布各縣,但按支查考,無不井然有序。君壽四世孫震,生二子,蕃和芳。芳客居山東萊陽縣,就地成家,生一子達達。達達生二子,維晟與維盛,回歸崇明。二十二世孫弘禮,字維恭,號齊庵。業醫,晚年醫術更為高明。1739年(清乾隆四年)夏,左營游府王患急症,生命垂危,諸醫束手,服弘禮一劑葯而愈。大帥陳鎮憲邀請他為夫人治病,也霍然而愈。

《顧氏宗譜》載至三十三世。其世系聯句(歷輩名字之第一字,循環使用)為:

維可志士天 弘其裕秉謙

樹炳培錫漢 永和昌世瞻

歷代恪守,極少變動,以清輩分。

《顧氏宗譜》系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二十三世文(原名其廉)所輯。

㈢ 中國古代商業名稱 店鋪所在地

1、米麥行(米行、麥行)

《舊唐書·食貨志下》:建中元年(780)七月,敕:「夫常平者,常使谷價如大豐不為之減,大儉不為之加,雖遇災荒,人無菜色。自今以後,忽米價貴時,宜量出官米十萬石、麥十萬石,每日量付兩市行人下價糶貨。」

此「兩市行人」,當指京師長安東、西兩市米麥行(或米行、麥行)的行頭。於此可知,西市有經營糧食交易的米麥行(或米行、麥行)。

2、布帛行

《舊唐書·憲宗本紀下》:元和八年(813)夏四月「丙戌,以錢重貨輕,出庫錢五十萬貫,令兩常平倉收市布帛,每段匹於舊估加價十之。

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織品為布,絲織品為帛,因以布名供裁製衣著用品的材料。東、西兩市既有大量布帛,說明西市內有經得布帛行。

3、絹行

牛僧孺《玄怪錄·吳全素):「乃相引入西市絹行南盡人家。」「則里溫庭筠《乾膜子·王恩):「今日在西市絹行舉錢。」

此為西市有絹行之證。絹為平紋的生絲織物,多為絲織馬的為此絹行當為專門經營絲織品的商行。又,此絹行可以「舉錢」(即貨錢),可知絹行亦經營借貨業務。

4、大衣行

韋述《兩京新記》:西市「市內店肆如東市之制。市署前有大衣行。此「大衣」疑非一般意義上的衣裳。據此推測,此「大衣行」當是經營婦人禮服的「高檔」商行。宜乎其設於市署之前。(普通衣象賣買當在衣肆)。

5、木材行

溫庭筠《乾腰子·竇又》):「崇賢里有中郎曹遂興,當(夜)〔庭〕生一大樹遂興每患其經年枝葉有礙庭字……又請買之……中郎大喜。乃出錢五千文以納郎。與斧斬匠人議伐其樹……鬻於本行。又計利百餘倍。其精幹率是類也。」

竇義伐樹,「鬻於本行」。此「本行」當指經營木材的木材行。李賢里在西市東南面,距西市不遠,且竇又活動范圍主要在西市,故推知其為西市木材行。

6、酒肆

闕名《逸史·齊映》:「齊公乃行至西市北,入一靜坊新宅。…人報有送百千者,老人曰:『此是酒肆所入。某以一丸葯作一瓮酒。」

酒肆為售酒及飲酒之處。西市多有。《李太白集》關於「金市」的解釋,向達先生贊同於石田干之助氏之說,以為系指長安之西市而言。酒肆往往兼有作坊,為「前店後坊」之制。其「西市腔」美酒必釀於西市酒肆。

7、衣肆

沈既濟《任氏傳》:「鄭子游,入西市衣肆,瞥然見之,囊女奴從。鄭子遽呼之,任氏側身周旋於稠人中以避焉。」

此衣肆當為出售一般衣裳的集市,與「大衣行」之專賣婦人禮服不同。《任氏傳》謂鄭子游入西市衣肆,猛然見到任氏婢女,急忙呼喚,任氏不願與之相遇,能「側身周旋於稠人中」,可知此衣肆為露天市場,而且人比較多,非一般店鋪。

8、帛肆

白行簡《三夢記》:「長安西市帛肆有販粥求利而為之平者,姓張,不很家富於財,居光德里。」(《全唐文》。

帛為古代絲織物的統稱。此「帛肆」內「有販粥求利而為之平。「粥」,同「鬻」,「販粥」即販鬻,為販賣之義。此肆內既有以販賣布帛為業者,亦可知此帛肆為開放型市場,非一般店鋪。

9、卜肆

《仙傳拾遺》:「楊伯丑,馮翊武鄉人……隋開皇初,文帝搜訪逸隱,聞其有道,征至京師,見公卿不為禮…常被發佯狂,遊行市裡……亦開肆賣卜,卦無不準。」

《原化記》:「開元中,有一人姓劉,不得名,假蔭求官…聞西市有李老善卜,造而問之。」

卜者即賣卦者。此類行業無需店鋪,或當街擺攤,或席地佔課卜者不僅為人測前程,還為馬筮吉凶。卜肆疑即卜者所聚的街巷或集而。

10、凶肆

「二肆」指東、西兩個凶肆,「西肆」即指西市的凶肆。凶肆所經營者,一為製作和出售喪葬用的諸如陶俑之類明器,一為出租方相、輛車之類送喪之具,一為執總帷、唱輓歌,參加送葬活動。

1975年考古調查中,在西市西大街中部現代修掘的窖穴積土中,發現唐朝後期作為明器的殘陶俑和陶俑頭部,當為西市凶肆的實證。

以上均為西市出土的行肆,其中的經營這大部分為胡商,他們出色的經濟頭腦,還有異域文明和中原文明相碰撞結合出不一樣的火花。為唐朝的文化注入了不少新鮮的血液。西域特色與中原傳統相結合。西市貿易異常繁榮。

(3)新繁顧氏批發部擴展閱讀

明代開始,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逐漸在城鎮中發展起來,也逐漸向農村中滲透。古商業街指的是從明代開始受商品經濟的影響,發展到現在的一個古老的商業街。

上塘古商業街是考察中國農村從純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的難得史料,也是諸葛村從血緣村落向業緣村落過度的見證。明代開始,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逐漸在城鎮中發展起來,也逐漸向農村中滲透。

地址: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諸葛鎮諸葛村諸葛八卦村

周村是明清時期發展成為我國北方的重要商埠,是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所在地。城鎮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市場分工明確,商業極其繁榮,號稱「天下第一村」、 「金周村」、「旱碼頭」。

作為中國古商業文化的優秀代表--「大街古商城」,街區縱橫,街巷幽靜樸素,雖歷經百年風雨,仍保持著古樸的明清原貌和歷史本色。規模宏大,建築風格獨特,建設水平高,為山東所僅有、江北罕見,且至今仍在發揮其商業功能,被專家稱為「活著的古商業街市博物館群」。

周村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綉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瑞蚨祥的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

㈣ 白手起家,我想知道那些老闆的第一桶金是怎麼來的呢做生意之前,應該都沒什麼錢吧

我喜歡李寧的廣告詞 一切都有可能 不能說10年能白手起家賺到10億 重要的不是你賺多少錢

而是 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在於當你要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 回想自己的過去 沒有太多的後悔與不舍 而是感到充實而且平靜 ,10億也不是不可能 ,李嘉誠在賣塑料花的時候會想到, 自己將來會成為中國的首富么 ,所以現在做好每一件事會比討論10年賺不賺的到十億更有意義

㈤ 姓顧的多部分在哪些地區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逃台灣,則有不少江浙顧姓人隨往。但是,綜觀顧姓家族史,從古至今,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今江蘇、浙江一帶。如今,顧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顧姓約佔全國漢族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顧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一位的大姓,在台灣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顧姓,中華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主要發源於浙江省境的會稽地區(今浙江紹興),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89 位,屬於大姓系列,在台灣省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現今人口約 283 萬余,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0.17% 左右。

《通志·氏族略》所雲:「顧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封地為姓氏。又,顧氏譜雲:越王勾踐十三世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今蘇州吳縣),亦為顧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顧姓也是吳郡四姓之一,代表人物有顧雍、顧榮等,對兩晉時期的政治、軍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顧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顧姓約佔全國漢族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㈥ 顧氏人口數據

顧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一位的大姓,在台灣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顧姓較為詳細的綜合史料

一、姓氏源流
顧(Gù 顧)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為夏朝時昆吾氏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為祝融黎之弟,也為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了六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今河南省許昌東),後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省范縣東南),世稱顧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國之一。夏末顧國被商湯攻滅,散居各地的顧伯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顧氏。
2、出自姒姓,為越王勾踐的後裔顧余侯之後代,以祖上封號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顧氏譜》等所載,相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後來又把庶子無余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其後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春秋末年,越國常與吳國交戰,公元前494年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發奮圖強,後終於公元前473年攻滅吳國,並向北擴展,成為霸主。戰國時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經秦至漢,傳至勾踐的7世孫搖,曾擔任過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區的閩越族首領,因助劉邦滅項羽有功,受封為東海王,因都城在東甌,俗號東甌王。後來封自己的兒子為顧余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其封號的第一字為姓,稱為顧氏。史稱顧姓正宗。
3、出自小數民族有顧姓或他族改姓顧氏:
① 滿洲姓伊爾根覺羅氏自禮部尚書顧八代始,子孫以顧為氏。
② 裕固族顧令氏,漢姓為顧。
③ 錫伯族郭爾佳氏(亦作顧爾佳氏),漢姓為顧。
④ 今蒙古、壯、回等民族均有顧姓。
得姓始祖:顧搖。為越王勾踐七代孫。上古時代,大禹死後葬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夏帝少康後來把庶子無余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在該地建立了越國。春秋末年時,越國常與吳國發生戰爭,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滅掉越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刻苦圖強,最終戰勝吳國並成為霸主。經秦至漢,下傳勾踐七世孫搖,搖曾擔任過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區的閩越首領,因助漢滅項羽有功,於漢惠帝三年受封為東海王。後來搖封自己的兒子為顧余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封爵為氏,稱顧姓。他們尊顧搖為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綜上所述,顧姓分為兩支,一為北顧(指發祥於河南省范縣的顧伯後裔),一為南顧(指發祥於浙江省紹興的顧搖後裔),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為會稽四姓。漢時,有會稽大孝子顧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時,會稽人顧歡是著名徵士,其子孫後遷金華,又由金華遷居天台,發展成為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皆是由他而來。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西遷武陵(今湖南省常德),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避兵火之亂等原因,顧姓不斷地向南北各地播遷。明初洪武年間,顧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表明,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布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葉時,有閩粵之顧姓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逃台灣,則有不少江浙顧姓人隨往。但是,綜觀顧姓家族史,從古至今,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今江蘇、浙江一帶。如今,顧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顧姓約佔全國漢族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顧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一位的大姓,在台灣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三、歷史名人
顧 雍:三國時東吳吳郡吳縣(今屬江蘇省)人,出身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吳國執政達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歸服。
顧 況:字逋翁,蘇州人,唐朝詩人。至德二年進士。德宗時官秘書郎,他善畫山水,其詩同情人民,針砭時弊,。李泌做宰相時,他遷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鷗詠》一詩嘲誚權貴,被貶為饒州司戶參軍。後隱居茅山,號「華陽真逸」。顧況與元結同時而略晚。他也是一個關心人民痛苦的新樂府作者。作詩能注意「聲教」而不僅僅追求「文采之麗」(《悲歌序》)。他根據《詩經》的諷諭精神寫了《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都是諷刺勸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現實的,如《囝》。
顧 安:崑山(今屬江蘇省)人,元代畫家,曾官至泉州路行樞密院判官。擅墨竹,運筆遒勁,用墨潤澤,自成一家。
顧 璘:明代官吏,文學家,官至刑部尚書。少有才名,以詩風調勝,與同里陳沂、王韋號為「金陵三俊」。後寶應、朱應登起,時稱「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園詩文稿》等。
顧 城:北京人,當代朦朧詩的代表詩人。12歲時輟學放豬。「文革」中開始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 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 文:生於1952年,1982年廣西民族學院中文專業。曾從事教學、編輯工作,任雜志《美人魚》、《珊瑚》副主編、主編,創辦《北海政治協商月報》。1998年任北海市民革委員會主任委員至今。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寓言學會廣西分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廣西分會副主席,北海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政協北海市常委,廣西區政協委員,北海市主任委員。先後出版個人著作8部,包括散文詩集、寓言集、兒童文學集、人物專訪等,多次獲全國、省、地市獎項。
顧野王:字希馮,南朝梁陳時吳縣人,訓詁學家、史學家。出身世家,幼好學,聰穎超群博覽群書,遍觀經史,又精記默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梁武帝時,任太學博士等職,入陳,任國史博士,掌國史,主修梁史,後遷至黃門侍郎。他工詩文,善丹青,擅長人物,尤工草蟲。著有《玉篇》,為我國文字訓詁學重要著作,收字比《說文解字》多出6000個,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楷書字典,為後代楷書字典品編寫奠定了基礎。著有《玉篇》三十卷。另有《輿地誌》、《通史要略》等,均佚。
顧愷之: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省)人,東晉畫家。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他和師法他的陸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他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顧名世:明代松江人,嘉靖卅八年的進士,官拜尚寶丞,告老還鄉,宦囊甚豐,盾萬竹山居東面的空地尚多,於是拓寬來開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來就是池,有掘出來的一塊石碑為證。
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趙子昂的手筆。因此,顧名世將萬竹山居改名「露香園」;那座池塘當然一個其舊,依然叫做「露香池」。顧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個姓繆,她在京城的時候,學會了刺綉,而且是宮中傳出來的訣竅;繆姨娘在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見精妙。五色絲線擘,細針密縷,顏色由淺入深,渾然一體,配色之美,更不在話下。最見特色的是,顧綉以針代筆,以絲線作丹青,以名跡作藍本,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氣韻生動,工細無匹,當時稱為「畫綉」。繆姨娘曾經仿綉趙子昂的「八駿圖」,董其昌認為即使是趙子昂本人用筆,亦未見得能勝過她,又綉過一幅「停針圖」,真是窮態極妍,而且無法分辨是畫、是綉;後來由揚州的一位鹽商,拿一個漢玉連環,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畫的一幅美人圖交換了去。
顧憲成:明代江蘇省無錫人,人稱東林先生。曾與弟允成和高攀龍等在東林書院講學。和趙南星、鄒元標號為三君。他們議論朝政人物,並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個集團,可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是歷史上的東林黨。
顧貞觀:字華峰(1637-1714),號梁汾,清代江蘇省無錫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舉人,為內閣中書。喜填詞,與納蘭性德交情甚篤。詞善抒情,真摯委婉,有與陳維崧、朱彝尊「稱詞家三絕」之譽。著有《彈指詞》。
顧炎武:清代大思想家、學者。學識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朴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為我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學者之一。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
顧祖禹:江蘇省無錫人,清代歷史地理學家。他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記敘了歷朝疆域、政區的演變,是研究歷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顧光旭:字華陽(1731-1797),號晴沙,又號響泉,江蘇省無錫人,清代官吏、學者。官甘肅省甘涼道。工書、善詩文。著有《涼溪詩鈔》、《響泉集》等。
顧品珍:雲南省昆明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1921年,任滇軍總司令,驅逐唐繼堯。後被孫中山任命為雲南北伐軍總司令,次年被殺。
顧正紅:江蘇濱海人,工運領袖。1925年他帶領上海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進廠交涉,被日本資本家槍殺,成為「五·卅運動」導火索。
顧祝同:字墨三(1892-1987),江蘇省漣水人。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曾任粵軍參謀、黃埔軍校教術官兼管理部主任,為黃埔系高層骨幹。歷任教導團營長、副師長戰軍長,洛陽行營主任、江蘇省主席、重慶行營主任兼貴州省主席、西安行營主任,先後參與東征、北伐、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戰期間,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兼江蘇省主席,奉蔣介石密令,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後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去台後,兼代「國防部長」。1950年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9年調任「國防會議」秘書長,至1967年重返「戰略顧問委員會」,1977年回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顧維鈞:上海嘉定人,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家。歷任歐美各國公使。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據理力爭,使日方歸還中國山東半島主權。後歷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和代國務總理。1932年以後,歷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及駐國聯和聯合國代表。1956年轉海牙國際法庭任職。在他僑居美國期間,他仍懷念嘉定。據稱他遇到凡是人過上海的人,都要問及嘉定。有次當姨甥談及嘉定時,他精神振奮地繪了一張嘉定地圖,圖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廟,然後又繪了一條東西大街,在街西端寫「西門」就說他家在西門。顧維鈞繪畫,落款常寫「亭林顧氏」,他是念念不忘故鄉的情結。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武陵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浦南)。相當今湖北省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省東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等地。
2、堂號
三絕堂:唐朝顧愷之,才絕、畫絕、痴絕(痴是專心畫畫,好象獃子),時人稱他有三絕。
此外,顧姓又以:「會稽堂」、「敦敘堂」、「懷遠堂」、「裕昆堂」、「永思堂」、「格思堂」、「凝薇堂」、「忠考堂」、「武陵堂」等為其堂號。

五、宗族特徵
1、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因為綜觀顧姓歷史,其發展繁衍中心一直均在江浙一帶,顧姓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
2、顧姓多學者、文學家,但有一特點,即大多與政治有瓜葛,非純粹之學問家。
3、顧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據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顧廷瑞等修《顧氏家譜》所載,江蘇顧姓一支字行派語為:「明世澤萬里,安國啟賢良。」

㈦ 顧作姓時 有沒有繁體

應該繁體。

㈧ 顧氏祖先是誰

顧姓是源於夏代顧國的姓。 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於夏末商初,出自顧(今河南范縣);還有一支形成於西漢初期,出自會稽(今浙江紹興)。 據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雲:「顧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國為氏。又,顧氏譜雲: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 據史書記載,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受封於諸侯國顧國(今河南范縣),與附近的巴姓昆吾國和彭姓韋國,都是夏朝在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東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時,顧國被商湯滅掉,亡國後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全國各地,以國名為姓氏,從此中國開始有顧姓。 而另一支顧姓源自遙的子孫。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余侯。後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性居民。 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種種原因,顧氏不斷向南北各地播遷。至明代,不僅分布於今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陝西、山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 但是,綜觀顧氏家族史,從古至今,其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江浙一帶,因此,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例如:三國時吳國丞相顧雍,西晉時支持司馬睿的江南士族領袖、顧雍之孫顧榮;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時期的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元朝畫家顧安、文學家顧瑛;明朝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清朝詞人顧貞觀、學者顧棟高、校勘學家顧廣圻等,都是今江蘇人。唐朝詩人顧況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畫家顧宏中為江南人;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顧君恩為湖北人。 滿族顧姓 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還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因種種原因,加入了顧姓族群。其中就有來自滿族一支。據《清通志·氏族略》記載,清禮部尚書顧八代,「本姓伊爾根覺羅氏,自八代始,子孫以顧為氏」。 顧八代,字文起,本來是滿族的伊爾根覺羅氏,屬於滿洲鑲黃旗。其父顧納禪,服事於清皇太極和順治朝。人關前,顧納禪在進攻大同明軍時,因為作戰勇敢,被賜號「巴圖魯」(意為勇士),授予世襲牛錄章京之職。不久升為甲喇額真。順治初年,清軍人關後,顧納禪參加了清軍平定陝西、湖南、江南、浙江的軍事行動,晉升為三等阿達哈哈番。顧納禪有子數人,其中顧蘇襲父爵,進二等阿達哈哈番。 顧八代是顧納禪的次子。年輕時任俠重義,喜歡讀書,善於騎射。因為其出身成年後被選人作為護軍。順治十六年(公元 1659年),顧八代從征雲南有功,被授予戶部筆帖式一職,不久又因為長兄顧蘇及兄子顧佛岳相繼去世,長房絕嗣,由顧八代襲世職,改任吏部郎中。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帝考核旗人官員,顧八代名列第一,擢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後來,明降將吳三桂起兵反叛,攻陷湖南,並派遣其部屬擄掠兩廣地區。鎮南將軍莽依圖從江西下廣東,在韶州駐防。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年),皇帝命顧八代傳令莽依圖收復廣西,此後顧八代就留在莽依圖軍內,跟隨他征戰廣西。清廣西巡撫傅弘烈為吳三桂部將吳世琮所敗,莽依圖引兵與他會師。顧八代奉命巡查軍營,提醒上司結營陣法散亂,如果敵至就會前後不能相應。果然吳世琮偷襲,清軍再敗,只好退回梧州駐守。吳世琮采追,清軍反擊,暫時退敵。顧八代敏銳地預感到吳世琮還會再來,命令軍士加緊戒備。正逢除夕,吳世琮率軍三萬進襲,被顧八代所敗。康熙十七年,這一路清軍反攻,與吳世琮軍隊相遇,不料主將莽依圖病倒了,他就將指揮權交給了顧八代。顧八代於是就與副都統勒貝等渡江,與吳世琮決戰;暗地裡又分兵迂迴敵後方,在擊破敵軍左翼後合圍了他們的右翼。結果吳世琮大敗,僅率殘部潰圍而出。顧八代派遣精騎追擊,吳世琮走投無路,只能自殺。 於是清軍進攻吳三桂據守的南寧,吳軍將領馬承(廣陰)與吳三桂軍會合,軍隊號稱十萬,憑險與清軍對陣。面對頑強的敵人,清軍諸將有些畏懼。戰斗開始後,顧八代奮勇爭先,鼓勵諸將死戰,終於擊敗了吳三桂。 康熙十八年,朝廷考察官員政績,顧八代因為戰功卓著被評為優秀;但是大學士索額圖不喜歡顧八代,在對他的評語中寫了「浮躁」兩字,因而被免職。只是因為莽依圖據理力爭才保住他的官職。次年,莽依圖死於軍中,顧八代改隨平南大將軍賚塔征討雲南。在戰役開始前,顧八代認為應該先攻取城外製高點取得優勢後再行決戰。主帥聽從了,用顧八代策,取得了勝利。班師後,顧八代被授予侍講學士的職務。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命令顧八代值守上書房,又升任禮部侍郎;五年後又成為禮部尚書。後來因為得罪皇帝,免去了他的尚書但是仍留值上書房。康熙三十七年,顧八代因為患病要求退休。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顧八代去世。 顧八代值守上書房時,後來的雍正皇帝曾經跟隨他學習。顧八代死後,因為平時很廉潔竟然窮得無錢殮葬,當時還沒有即位的雍正親臨祭奠,並為他料理了後事。雍正四年,下詔恢復他的榮譽和頭銜,加太傅,謚號文端;又因為他清貧,賞賜顧八代的後人大量財物。雍正八年修建賢良祠時,滿族大臣人祀者有五人,顧八代排列第三。顧八代之子顧儼繼承父職,從參領官一直當到副都統。顧八代的孫子顧琮在清國史里有傳。 從顧八代開始,滿族鑲黃旗的伊爾根覺羅氏這一支改姓顧氏,顧八代父兄所姓為後來追認。 滿族顧氏在後來的遷徙分布,資料較少,尚難以考證。

閱讀全文

與新繁顧氏批發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烏批發花市場在哪裡 瀏覽:445
昆明副食品批發公司電話 瀏覽:849
去東海批發水晶便宜嗎 瀏覽:558
中大t恤布料批發價格表 瀏覽:916
義烏兒童袖套批發 瀏覽:65
找北京布鞋批發店 瀏覽:16
貴陽什麼地方批發瓷磚 瀏覽:113
河北礦棉板批發 瀏覽:711
長春市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462
青島高頻電磁加熱批發 瀏覽:213
合肥礦用開關櫃批發 瀏覽:410
臨沂嘉興水果批發市場香蕉價格是多少 瀏覽:830
什麼水果批發可以加盟 瀏覽:597
永年螺絲批發市場地址 瀏覽:906
廣西殺菌燈工作燈廠家批發 瀏覽:506
歐妮批發商 瀏覽:538
外轉子空調風機批發商 瀏覽:297
浙江柯橋批發格子布的地方 瀏覽:728
陶瓷佛像批發廠家地址銅像 瀏覽:853
河北金鋼網鋁型材批發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