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從菜農那裡批發蔬菜
一般你要頭一天晚上把菜整理好提前或到走前裝車,到凌晨就送去市場,時間早的有兩三點的也有五六點的那得看你要去的市場幾點開市了,去的時候最好兩個人去。到了市場上找一個攤位停下來,把車輛停放好。市場上有管理員晚些時候會收費,可能有些攤位是屬於常年經營的菜販的,不能占那樣的攤位,像這類事情去之前最好先打聽清楚。
等這些准備好等那些批發的零售的菜販來了就會有人來買了,在自己要價的同時你還要去了解市場上同樣菜的價格以便調整到合適的價位,還得留一個人看攤。
❷ 如何參與蔬菜批發銷售
食品質量安全狀況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蔬菜作為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之一,其安全問題不僅關繫到國民的健康,並且因蔬菜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其出口優勢、效益優勢還將關繫到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及其我國農業的增效、農民的增收3。因此,蔬菜質量安全問題一直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一、中國現行蔬菜質量安全現狀 為保證「菜籃子」安全,2001年4月農業部提出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2003年4月推出了無公害農產品國家認證。2007年8月開始,為恢復國際社會對「中國製造」的信心,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在蔬菜質量安全管理上,開展了高毒農葯整治行動和農產品批發市場整治行動,重點打擊在蔬菜產品中非法添加甲胺磷等禁限用農葯成分的違法行為,並將全國大中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部納入監測范圍,重點檢查認證農產品的資質、產地認定條件、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加強產地監測和對進入市場銷售認證產品資質的確認。因而,根據農業部2007年上半年的監測結果,蔬菜中農葯殘留平均合格率為93.6%,蔬菜質量安全總體合格放心。 但隨著檢測范圍從大城市到一般市、縣和大城市的主要農貿市場到一般農貿市場,隨著檢測對象由農貿市場到生產基地,隨著農葯檢測內容、蔬菜檢測品種、批次的增加,發現蔬菜安全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高毒農葯屢禁不止,硝酸鹽、重金屬含量超標普遍,黑心菜」、「有毒韭菜」、「青菜用敵敵畏保鮮」、「永年大蒜」等事件不時發生,出口貿易安全糾紛增多。最重要的是我國中小城市蔬菜安全保障難度大。 二、影響中國蔬菜質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響蔬菜安全的因素非常復雜,但大致可以從表徵因素、過程式控制制因素、制度因素三個方面進行歸類。 1.表徵因素 浙江省安全農產品生產保障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的調查表明,針對蔬菜中三類主要有害化學因素(農葯、重金屬和硝酸鹽)而言,引起質量安全問題的關鍵風險環節是源頭。環境起決定性作用。工業「三廢」的不合理排放和農葯的濫用;生產基地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蔬菜投入品包括各種農業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種子等。除農民使用生產資料的不科學,蔬菜投入品的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不合格是導致蔬菜面源污染嚴重的又一根本原因。另外,蔬菜生長期短、肥水要求高、病蟲害多、病蟲種類發展迅速、防治難度大的生產特點及其上市鮮活性要求高、貨架期短的需求特點,使蔬菜在農產品中的食用安全隱患大,安全管理控制難度增加。 2.過程式控制制因素 (1)生產環節。我國目前80%的菜區生產體系的主要特點是採取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方式,加上現有管理政策制定時缺乏對生產者質量提高和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實踐應用的動力等的實證分析,從而使我國現有蔬菜安全管理措施有效性差、成本高。我國蔬菜產品中發現的農葯殘留,大都因菜農文化素質不高,用葯錯誤造成。 (2)加工環節。我國蔬菜產品的生產加工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生產技術條件和基礎設施水平較差,生產的產品類型和產品衛生質量都難以滿足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 (3)流通環節。當前我國蔬菜流通渠道多、流通規模小、流通路線長、市場准入門檻低、參加流通的人員復雜及流動性強等。這不僅增加了蔬菜在流通領域被微生物與有害物質污染的可能性,同時也不利於市場信息傳遞和質量監控。 3.制度因素 (1)管理體制的協調性不夠。我國現行農產品(食品)安全管理實行的是「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體制。但總體上,我國政府在構建蔬菜安全管理體繫上存在售前行為檢查不足,蔬菜進入市場後的監管部門過多,運輸中的安全管理成真空地帶的狀況,蔬菜質量安全管理達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還有一段距離。 (2)管理政策實施缺乏受眾對象參與。我國的消費者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加上目前我國蔬菜市場准入制度不健全,市場認證、競爭管理等缺位,使我國蔬菜安全管理無法建立安全蔬菜的優質優價機制,從而導致現有蔬菜管理政策無法調動菜農對安全蔬菜生產的積極性和促進菜農增強安全產品的自檢意識。 (3)法律法規的強制力不足。當前我國蔬菜質量安全管理主要依據2006年11月開始實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規,但該法是對農產品生產經營的某些主體、某個環節或某些產品進行規制,以生產記錄為例,依然未對供應鏈各環節信息要求、問題產品追溯的實施主體及監管部門責任進行明確劃分。 (4)標准體系不健全。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標准滯後、交叉、重復,個別的甚至是相互矛盾;二是與國際對接程度不高,國際采標率不高,有的標准與國際標准不一致;三是未形成系統的標准體系。目前我國蔬菜質量安全標准缺少生產規程、產地環境、檢測方法標准等。 (5)技術經濟的支撐力薄弱。我國農業科技公關的重點剛開始轉向蔬菜質量安全,而與此相對應,要求蔬菜生產技術及相應的檢測技術不斷更新。但現實中蔬菜生產技術很難滿足安全蔬菜產業發展的要求。總之,我國蔬菜生產到上市的整個運作系統中缺乏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 (6)風險性評價背景資料缺乏。當前我國缺乏食源性危害的系統監測與評價資料。蔬菜中的農葯殘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狀況尚缺乏系統監測資料,一些對健康危害大而貿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的污染狀況及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尚缺乏定點主動監測網路。而國際上,在化學污染方面,早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等就已啟動了「全球環境監測規劃/食品污染與監測項目」。一些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固定的監測網路和比較齊全的污染物和食品監測數據。 三、完善中國蔬菜質量安全管理的路徑與對策 針對目前我國蔬菜行業組織發育程度低,針對現有蔬菜管理的多數職能,事實上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承擔,以及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日趨成為新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李岳雲等,2007)等情況,為加強我國蔬菜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出如下建議: 1.管理理念 從國外發展歷程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經歷了從「產品管理—過程管理—源頭管理—責任追溯」的發展過程。當前我國蔬菜質量安全應樹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管理理念,將重點放在源頭管理上,並逐步建立起蔬菜質量安全責任與產品追溯的長效機制。 2.管理路徑 我國國情決定蔬菜質量安全的源頭管理不僅重要,而且農戶參與源頭管理尤其重要。但在蔬菜生產階段,靠小農戶自覺遵守各項標准、法律、法規,並主動將其產品接受檢驗、檢測顯然不行,在進入市場難與市場交易成本、安全管理成本過高的矛盾激化下,推行「加工企業、經銷商、合作社帶源頭」產業化模式,利用這些組織因市場的壓力或對品牌信譽等的追求而提高原料質量的動機,將標准化生產的裝備、技術、觀念、意識導入農業和農民之中。 3.體制環境 我國目前如果完全採用統一控制的組織管理體制還有困難。因此,最小的方案是將一體化組織管理體制,變為「品種監管為主,分段監管為輔」。新體制下,首先應對當前蔬菜產業鏈監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復之處或目前無人管理的盲區需重新分工,分工的原則除考慮到各個部門已經形成的檢驗檢測網路實力,總體上應向農業部門集中。還需實行蔬菜安全的行政「垂直管理」。另外,應建立統一的蔬菜標准體系。
❸ 我想在農村裡收購蔬菜,然後賣給蔬菜批發市場,具體我能聯系誰,
可以來我這里試試主要有辣椒黃瓜萵筍豆角茄子
❹ 我想從菜農手裡收菜到附近市的市場去批發,應該怎麼做
菜市場有攤位,你聯系好菜農,你需要什麼菜,拿到檔口擺好就可以了!
❺ 在農村開了一個蔬菜批發市場怎麼樣把菜賣出去
農村可就不怎麼好搞呀,不過總有機會的,客戶是慢慢開發出來。
❻ 到批發市場賣蔬菜的具體過程
首先,菜農一般是在凌晨0點至5點將蔬菜送到附近的蔬菜市場或蔬菜批發市場,這時那些販子就會把蔬菜收走,然後再販到零售市場賣.這是當地蔬菜在當地賣的過程。 如果是銷往外地就不同了.對於某些能長時間保存的會直接裝上車,比如土豆、白菜,如果不能就要加冰塊、分箱等,一些高檔的還要分等級。販子(菜農一般不會自己去賣,因為地里還有菜,不是一次出完的)會用卡車運往各地的蔬菜批發市場,在市場內租一個位置,有一次性批出去,也有自己在市場內賣,都是批發直到賣完再返回,然後繼續.蔬菜批發市場一般是在凌晨交易的.零售商進到貨後再到菜場賣,然後就到了老百姓的家裡了,再到了你的嘴裡啦。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❼ 我想做蔬菜批發生意怎麼做直接在菜農手裡拉菜,想拉到我們鎮上去批發,我們那裡沒有批發市場,請問我該
在菜農手裡拉到市場早晨批發就行了
❽ 在老家菜農那收菜進城市大型批發市場銷售給批發商好進嗎
這涉及產地收貨的情況,需要保證你有足夠的現金流
涉及產地收貨的成本:蔬菜采購價,包裝費,人工費,而且拉到大型批發商還會產生運費,最重要的是在批發市場有穩定的合作老闆,很少會直接買斷你的貨,大部分是代賣吧,這時你還要給代賣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