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通 紡織業發展的歷史及現狀
通州家用紡織品業起步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通州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主導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從小到大、從家庭作坊向現代企業轉變,以其規模龐大、種類齊全、配套完善、研發能力強蜚聲海內外,形成了市場競爭的比較優勢。2007年12月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家紡名城」稱號。
一是總量優勢。2007年家用紡織品業實現銷售500億元,為全國規模最大、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家用紡織品生產、銷售、出口基地。家用紡織品主要集聚地之一的川姜鎮被命名為「中國家紡綉品特色名鎮」。全市現從事家用紡織品生產並與之相關聯的企業共有1500多家,從業人員14.5萬多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42家。涌現出江蘇紫羅蘭、江蘇家寶、江蘇亞倫、江蘇金太陽、通州藍絲羽等29家銷售超億元企業。
二是配套優勢。以市場為主導、產業為中心與之配套服務的工商企業數以千計,家庭工商戶數萬戶,形成了獨特的公司加農戶、產品進萬家龐大的生產經營群體;形成了與之相配套的紡紗、織布、印染、成品製造、整理、包裝、研發等較為完整的生產分工協作體系。家用紡織品業已擁有噴水、噴氣織機等設備1萬多台,電腦綉花機、電腦多針絎縫機3萬多台,噴膠棉生產線、印花和染整生產線200多條,其它相關大型設備超過3000台套,科技的進步已成為家紡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是市場優勢。通州家用紡織品業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依靠一個現代專業大市場的幅射和帶動。經過多年來的培育和完善,通州家用紡織品市場已成為全國家用紡織品最重要的集散地和價格信息中心。目前市場佔地200多萬平方米,經銷2萬個花色品種,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額佔全國同類市場份額的40%強。正在興建中的中國南通家紡城佔地面積120萬平方米,地面基礎設施總投資24多億元,為全球第三大家紡交易中心。
四是技術優勢。目前,通州家用紡織品業產業結構正加快向現代化大家紡、企業結構正加快向大公司為主體的格局轉變。資源、人才、市場份額不斷向優勢企業集中,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如擁有杉杉、夢潔、恆源祥、羅萊等品牌的大公司紛紛在通州設立生產銷售基地或辦事機構;廈門國貿收購了我市一家紡織企業,組建了江蘇寶達紡織有限公司,為推動通州家紡產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通州家用紡織品業已列入江蘇省產業集群培育發展計劃,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極具活力和發展力。今後五年產業定位及其發展的規劃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擴張規模,增寬、加厚、拉長產業鏈,提升核心競爭力,至2010年家用紡織品年均銷售額遞增力爭達到27%;把通州家用紡織品業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研發製造基地、產品貿易和展覽中心,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功能較為完善的超大型家紡產品交易市場、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創建1個國家級家紡研究開發中心,5~8個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全力打造家紡系列產品品牌,再創3~5個馳名商標和3~5個中國名牌,形成品牌優勢。集中力量加快中國南通家紡城建設,二期工程確保年底全部完工。
二、紡織服裝業
通州紡織業源遠流長,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孕育了深厚的紡織文化,是傳統特色產業,如今已成為國內紡織服裝生產基地之一,被授予「中國紡織產業基地」。通州紡織服裝業正加快向現代大紡織格局轉變。綜觀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歷程,科技、品牌、市場和產業的協同推進是其生機勃勃、活力大增的重要因素。
一是外向度較高。2007年,紡織服裝業實現銷售400億元,是通州重要的支柱產業。紡織服裝業在國內外建立了眾多專賣店和銷售點,出口額10億多美元,並涌現出一批年出口超1000萬美元的大戶,是江蘇省重要的紡織服裝出口基地之一。產品遠銷東南亞、歐洲、北美、中東等地,為通州與外界構築起一座經貿與文化互動共融的嶄新平台,顯示出開放、兼容、時尚的鮮明特色。
二是集聚度較強。通州大力推進紡織服裝業集聚發展,擁有紡織服裝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8萬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56家。培育出江蘇綜藝、江蘇帝奧、南通恆祥、南通舜業、南通中瑾、南通盛唐、南通華偉等20家銷售超億元的企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近幾年年開發新品上千隻,有100多隻產品獲省以上新產品稱號,其中「紫羅蘭」家紡產品為中國馳名商標。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通州紡織服裝業已形成集化纖、織造、染整、成衣生產為一體的完整體系,產品從原料絲、布料、服裝原輔材料到成衣製品等一應俱全。
三是裝備較優。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通州企業歷來重視自主創新,積極引進先進適應技術,提高工藝裝備水平。據不完全統計,紡織服裝業擁有棉紡紗錠50萬錠,氣流紡3萬頭,各類先進織機5萬台,印花染整及服裝生產線近百條。形成年產紗10萬噸、坯布15億米、印染布10億米和成套服裝3億件(套)的生產能力。
紡織服裝業今後五年產業定位及其發展的規劃是:立足現有基礎,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擴大整體規模,加快培育壯大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至2010年全市紡織服裝業年均銷售額遞增力爭達到28%,使之成為全國紡織服裝生產銷售基地之一,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中高檔產品比重提高到50%左右。加大坯布生產的投入力度,服裝面料自給率從10%左右提高到60%左右,裝飾用布、產業用布、醫療衛生用布等新領域紡織比重提高到15%左右。推進技術進步,重點引進清鋼聯、精梳機、噴氣織機等,使無結紗比重提高到80%以上,並向「無梭化」目標轉變。培育10-15個省級名牌,3-5個中國名牌,3個以上國際名牌。
『貳』 江蘇紡織業比較集中,最近幾年的發展好像也不錯,有人能具體說說看嘛
江蘇紡織目前保持著良好發展態勢,深化「品牌江蘇、時尚江蘇」主題,突出自主品牌、時尚引領、創新發展、智能裝備、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探索產業全球布局。
『叄』 華東地區的服裝批發市場分布情況
華東地區主要的服裝批發市場分布在浙江、江蘇、上海等地。
江浙滬蘇杭一帶,人傑地靈之所在,自古就出才子,是中國紡織服裝的一大基地,是典型的產地型市場。在2003年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前20名中,華東地區一下子入圍12個。太多了,說不過來,挑幾個有特色的看看。
浙江紹興縣是聞名全國的紡織大縣,歷史上就有「日出萬丈綢」之美譽。全縣現有各種類型的紡織骨幹企業3000多家,擁有世界一流紡織印染整理設備,形成了以化纖原料、紡織、印染、整理等完善的現代化輕紡工業體系。
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紹興中國輕紡城,經過20年的發展,已成為目前全國輕紡產品交易中心。市場商品輻射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占國內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03年市場成交額246億元,是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銷售額老大。
1989年10月創辦的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是全國著名的大型服裝專業批發市場。2003年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銷售額排行第十二位,成交額53億元,也是大江南北服裝交流的重要集散地。
浙江湖州織里童裝市場,毗鄰江蘇省蘇州一帶,受聞名全國的「蘇綉」影響,民間能綉善織的人很多,因此童裝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織里童裝市場初建於1983年,共有攤位近4000間的童裝、棉布專業市場。2003年交易額為102億元,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銷售額第六,是中國最大的童裝市場和棉布集散中心。
海寧中國皮革城,原名浙江皮革服裝城。全國最大的皮革服裝市場,於1994年應運而生,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2003年交易額接近33億元,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銷售額第十八位。
浙江省桐鄉市濮院鎮是著名的江南五大鎮之一。1988年興建了濮院羊毛衫交易市場,佔地1.5平方公里,濮院市場有交易區10個,是為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人稱「中國羊毛衫名鎮」。2003年的交易額為33.8億元,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銷售額排行第十七位。
1986年10月創辦的江蘇省吳江中國東方絲綢市場,是一個絲綢專業大型批發市場。市場佔地30萬平方米,2003年交易額達218億元,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銷售額排行第二,是全國絲綢、化纖產品集散中心。
2003年交易額89億元的江蘇常熟招商城,營業面積2.5平方公里,招商城內有28家專業批發市場。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銷售額第七位,絕對是個超大規模的專業服裝批發城。
江蘇疊石橋綉品城始建於1982年,目前綉品城佔地7.7萬平方米,2003年疊石橋綉品城的交易額41億元,全國億元以上紡織品服裝鞋帽商品交易市場銷售額第十五位。
從某種意義上說,上海的服裝批發市場已經是一種「高端」的形態了。在面向的小批量、零散客戶群體的同時,在高檔品牌產品、進口商品方面,力求營造「好東西,不重樣,還實惠」的氛圍。批發市場的各個鋪位在同類商品中尋求商品的差異化,客戶賣東西時覺得不重樣,挑選餘地大,這點的確領先於其他地區的批發市場。
天津路和七浦路是上海著名的服裝街,那裡集中了具有代表性的服裝批發市場。比如,新七浦服裝市場、麗影服裝批發市場、興旺服飾市場等。
地處著名的服裝街七浦路、河南北路路口的上海新七浦服裝市場,是目前上海交易量最大,設施最完善的服裝批發市場。
目前,新七浦以擁有1100個鋪位的規模成為上海乃至大城市中名列前茅的大型專業服裝批發市場。
『肆』 常州紡織業現狀和特點分析,常州紡織業受金融風暴影響的原因分析
首先 你可以參考我的回答中所有關於 金融風暴對產業的影響 其中相關的文字 起碼可以堆個500字了-----這是大環境的影響 也有對輕工業的影響
其次 關於 地域 細分行業的影響 可以參考行業分析和政府分析
當然 按上述思路 寫出來的 算是原創類的 如果只是敷衍了事 或者 對原創的要求不高 我送上如下範文一篇 數據真實 內容可靠 是今年第三季度常州某協會的資料: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概述
(一)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重大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為:
1、證券投資損失。我國金融機構和中資機構因投資次貸證券及其相關產品造成的投資損失。
2、美元匯率損失。美元的不穩定加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風險,使我國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承受巨大貶值風險。
3、外貿需求下降。由於外部需求減少,出口大幅下降,對出口企業、外向型工業和外向型地區帶來負面影響。
4、中間產品消極采購。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導致各國企業大幅壓縮庫存,延遲采購。
5、國際資本迴流。跨國投資者因流動性不足調回資金,大幅減少對外投資。
6、悲觀心理預期傳導。企業採取保守的經營策略,消費者因就業形勢惡化、收入下降放緩消費
7、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引發更多貿易摩擦。
(二)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分析
1、金融危機的本質
這場金融危機,表層原因是次貸危機,深層次原因是美國金融發展失衡、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其實質是對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即對需方過度消費、供方產能過剩的總調整。
2、金融危機對我國發展方式的思考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嚴重問題。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過度依賴投資,是不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應對危機的根本之道在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三個轉變:即以 GDP為主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轉變;以經濟發展為主向關注民主的轉變;以外需為主向內外需共同發展的轉變。
3、危機中蘊藏的發展機遇
一、危機轉為動力,倒逼國內經濟以內需和消費拉動為主,加速推進我國產業升級。二、經濟衰退造成的國際市場資源、能源價格回落,給我國創造了理順資源價格的契機;也給企業緩解了成本壓力。三、危機賦予了我國參與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機遇。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常州經濟影響的綜合狀況分析
1、經濟總量增長放緩
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 10.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6.8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738億元,增長9.4%;第三產業增 加值402.1億元,增長14.1%。與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幅下降了2.8%。
2、工業經濟增速回落
上半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2780.5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利稅 186.7億元,增長7.9%;實現利潤118億元,增長8.2%。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19.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2%,增幅比一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工業經濟增幅下滑了19.6%。
3、財政收支增速下滑
上半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91.2億元,同比增長10.2%;增幅比去年下降了21.4%。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6.0億元,同比增長10.1%,增幅比去年下降16.1%。
4、投資增輻下滑
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6.77億元,同比增長18.4%,增幅下降8.2%,其中工業完成投入479.82億元,增長17.9%。
5、外貿出口呈現負增長
上半年,全市完成外 貿進出口總額65.5億美元,同比下降22.3%,其中進口18.2億美元,下降19.1%;出口47.3億美元,下降23.4%。
6、利用外資大幅下降
1-5月份全市新簽協議外資項目64個,比去年同期減少25個,新簽協議注冊外資8.1億美元,同比下降34.8%;實際到賬外資7億美元,同比下降 40.5%。
三、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常州工業經濟現狀分析
(一)常州工業經濟運行基本態勢
今年上半年全市九大行業工業總值中,冶金、化工產業零增長,其中冶金行業利潤下降了16.16%;紡織行業增長5.79%,利潤下降了3.51%;塑料行業增長13%,利潤下降了19.74%;電子行業增長9%,利潤下降了24.38%。服裝行業增長14.37%,利潤增長27.53%;醫葯行業增長21.4%,利潤增長29.8%;建材行業增長19.33%,利潤增長27.56%;機械行業增長11.22%,利潤增長3.29%;1-5月,五大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309億元,同比增長7.48%,其中裝備製造業增長8.56%,電子信息增長9.1%,生物醫葯增長15.8%,新材料增長3.7%,新能源增長3.8%。
(二)當前常州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1、產業結構不合理。近年來我市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依賴於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重化工業的拉動,高新技術產業總量偏小,長遠來看,市場和資源瓶頸的約束,使得我市重化工業面臨嚴峻挑戰。
2、新增長點尚未形成。多年來支撐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機械、冶金和化工三大「發動機」出現明顯的減弱跡象。而增速較快的新能源、生物醫葯等行業規模較小,短期內難以彌補三大產業增速下滑造成的落差。
3、企業科技創新不足。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差,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去年全市企業R&D占銷售收入比重僅為0.27%;缺乏核心技術,全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申請和擁有量不及深圳華為一家公司;產品附加值低,全市新增工業利潤主要來自銷售量的上升,所佔比重超過60%,真正質的提高所帶來的盈利不足四成。
四、常州工業經濟發展擺脫困境的條件和機遇
(一)促發展、保增長的條件分析
1、有堅實的製造業基礎
常州製造業已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已形成門類齊全、配套完善的產業特色和優勢,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提高、機制不斷創新,擁有先進的技術裝備,形成了較為雄厚的產業基礎。
2、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壯大
近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最快。2008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31.7億元,比上年增長48.0%,高於全社會投資增幅27.7個百分點,在全社會投資中所佔份額由上年的13.0%上升至16.0%;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經濟的支撐的作用十分明顯。2008年規模以上高新企業全年完成產值2330億元,比上年增長27.2%,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4.8%,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份額達45%;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增長較快。2008年,高新技術產品完成出口1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9%,佔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9.2%提高到15%。
3、規模以上企業是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2008年,全市產銷規模居前50位的企業產值、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7.9%和27.5%,高於全市平均增幅5.7和5.5個百分點。特別是46家利稅超億元企業全年實現利稅132.5億元,比上年增長39.8%,增速超過全市平均水平16.8個百分點;利稅總量佔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35.7%,對全市利稅增長的貢獻份額超過六成。
(二)促發展、保增長的機遇分析
1、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提供的發展機遇
據估算,4萬億投資計劃可能在未來數年總共帶來6萬億以上的GDP,相當於2007年廣東、上海、浙江三省市GDP的總和。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將給我市鋼鐵、建材、裝備製造、新型農機等行業帶來市場機遇。
2、國家和省產業振興計劃提供的發展機遇
今年國家和省分別出台了產業振興計劃,在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上分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許多計劃與我市五大產業密切相關,給我們保增長促發展、結構調整、產品開發、市場開拓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機遇。
五.常州工業經濟發展應對挑戰的思路、任務和措施
(一)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思路
我市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創新為主,重點突破,引進為輔,裂變跨越。
(二)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
1、推進裝備製造智能化,提升核心競爭力。
——軌道交通設備。我市軌道交通設備在內燃機車及材料、關鍵零部件上有一定的基礎。根據國家規劃,未來我國鐵路建設以電力機車和城市地鐵、輕軌為主,而城市地鐵、輕軌也主要是電力機車。這意味著,我市軌道交通設備在未來發展中,將逐步邊緣化。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向上爭取,引導企業融入以電力機車為主流的軌道交通設備產業。
——輸變電設備。智能化電網是未來輸變電設備產業的發展方向。到2020年國家將投資數萬億用於智能化電網的建設。要引導企業參與智能化電網設備的國家標准制定;鼓勵企業參與智能化電網輸配電設備的研發;支持企業開拓市場,在新一輪發展中,保持領先優勢,搶占制高點。
——工程機械設備。我市工程機械設備的自控系統、嵌入式軟體等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受制於人。未來的工程機械設備主要向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我們要加快發展新一代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掌握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新型農機設備。加快發展新型大馬力農業機械裝備、農產品深加工成套裝備、飼料機械等技術與產品。
2、招商引資、跟蹤培育,促進電子信息產業裂變
——數字影視機。我國政府已做出規劃,到2015年基本實現電視數字化,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電視市場。國家組織了數字電視機標准制定,引導國內企業開發數字電視機。我市一些企業已幫國外公司貼牌生產數字電視機。要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在新一輪數字電視機市場重振我市雄風。基於網路的藍光激光視盤機將是未來激光視盤機的發展方向,我市新科電子參與了這一國家標準的制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要大力扶持企業,加快研發,迅速搶占市場。
——液晶顯示面板(TFT—LCD)。液晶面板在電視機上的應用,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液晶面板投資大(一條6代線投資二十億美圓)、產業鏈長(配套投資幾十億美圓)、市場廣闊(一條8代線可形成幾千億的銷售)、技術壟斷度性強、產業集中度高、企業風險大。為了降低成本和貼近市場,國外這一產業已開始逐步向長三角轉移。液晶面板是常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又一契機。要高度重視這一產業的轉移,以高屋建瓴的眼光,以破釜沉舟的勇氣,瞄準這一產業,積極招商引資,形成常州電子信息產業的裂變。
——半導體照明(LED)。半導體照明是21世紀的節能環保產業,它將取代傳統照明,市場廣闊。我國台灣地區及國外企業開始逐步向大陸轉移這一產業。我市已有部分半導體照明產業企業,但規模小,技術含量低。我們要把半導體照明作為我市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突破口,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引進晶元製造、外延片生產等上游企業,形成自身特色的以LED為核心的半導體照明產業鏈。
——嵌入式軟體。嵌入式軟體廣泛應用於裝備製造等領域。常州軟體業應以嵌入式軟體為重點,重點圍繞輸配電設備智能化、軌道交通數字化、工程機械信息化、煤礦設備自動化等常州特色產業展開研發,促進我市裝備製造業水平的提高。
——網路游戲。這是軟體與動漫的結合。我們要以國家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3G)為契機,大力發展我市的網路游戲產業,提升軟體與動漫產業的發展水平。可以採用與3G電信運營商合作的方式,提供網路游戲的增值服務,開拓3G新市場。
3、做大做強新能源,形成新的支柱產業
——光伏產業。我市要重點發展高效低成本晶體硅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光伏零部件、光伏設備,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風電設備製造業。突破核心技術、擴大產業規模,重點發展兆瓦級風電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建設具有特色的風電裝備產業基地,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核電裝備製造業。我市核電裝備產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集成創新,提高產業技術水平,進軍國內一級設備市場,並努力形成產業規模。加快核電用輸變電設備、核電主泵、閥門、電纜等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生產。
4、擇優發展新材料產業,做大做強基礎產業
——工程塑料。當前,首先要加快調整產品結構,積極引導企業兼並重組,集中企業優勢,做大做強企業,做大市場規模。
——高性能碳纖維材料。碳纖維已被列為我國新材料重點發展的產品。高性能碳纖維具有技術門檻高、投資密集、研發風險大的特點,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持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市通過引進技術,已有企業正在開發這一產品。我市應把這一產品作為新材料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加強扶持力度,加快產業化進程,做到國內領先。
5、重點關注生物醫葯,布局新興產業。
國家在近三年將投入8000億改善全民醫保體系,這給生物醫葯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現代生化和基因產品。以生物酶制劑、抗癌葯物、心血管系統葯物、疫苗等為突破口,重點組織實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創制項目,特別是利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化技術開發新型生物醫葯產品。
——先進醫療器械。必須進一步強化人工關節等醫療器械的技術優勢,並加快研製與生產新產品,擴大產業規模。
——醫葯研發外包(CRO)。醫葯研發成本的日益增長,催生了一個逐漸龐大的全球CRO市場。我市應該充分利用國外醫葯研發機構向我國轉移的契機,積極承接國際醫葯研發外包。
6、壯大汽車製造及零部件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轎車製造。汽車產業的特點是轎車市場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在全球汽車產業調整、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中,要積極爭取引進轎車整車生產,形成我市汽車產業的「核聚變」。
——汽車零部件製造。常州地處南京與上海兩大汽車製造基地之間,有利於構建「左右逢源」的汽車零配件產業的供應鏈,具有產業發展的空間優勢。要加大對汽車零配件企業扶持力度,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形成區域內汽車產業的配套能力。
7、規劃發展航空設備製造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未來幾年,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和改革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戰略是積極發展新支線飛機、大型飛機、直升機和先進發動機、機載設備,擴大轉包生產,推進產業化。這一重大戰略將為我國航空設備製造業帶來又一輪發展新機遇。
航空設備製造業是高新技術產業,附加值高、產業鏈長、帶動性大。
——建設國家直升機製造基地。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以蘭翔機械廠和飛機製造廠為骨幹,以我市先進的製造業為基礎,爭取建設國家直升機製造基地並成為直升機主要零部件供應商。
——建設國家商用大飛機零部件基地。以上海商用大飛機項目為契機,對接上海航空設備製造業,配套生產相關零部件;積極合資合作,引進飛機發動機、飛機零部件廠商。
8、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延伸製造業價值鏈。
——發展現代物流業。逐步構建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綜合性物流配送和專業性物流配送區為節點的物流網路體系框架,使物流服務直接滲透到企業、園區等各個終端。
——發展科技服務業。搭建主要為科技資源有效流動、合理配置的服務體系,把科技服務業作為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加以提升和發展。
——拓展商務服務業。規范發展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機構,推動大型會展、廣告等服務企業為工業企業服務。
(三)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1、進一步加大政府科技經費投入,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
根據省政府文件,市級政府科技經費支出不得低於財政支出的3%,縣(區)不得低於2%,且科技經費增長幅度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據統計,近三年來除今年以外,市本級科技經費支出,均達到了規定比例。但各轄市區除新北區外,連續三年來都未達到規定的比例,且增幅呈下降的趨勢。此外,不論是市本級還是轄市區,科技經費支出增長幅度都遠遠低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要嚴格執行省政府文件,進一步加大政府科技經費支出,引導全社會科技投入。
2、積極推進與央企的對接,爭取在常建立基地
國家擴大內需計劃大多以央企為主。應積極推進我市核電裝備企業、航空工業企業進入我國核電站建設、直升機基地、商用大飛機項目,爭取央企在常州成立核電裝備和航空設備產業基地。積極跑部跑省,發揮企業在對接中的橋梁作用,創造有利條件,實現我市與央企的有效合作。
3、突出產業鏈招商,實現結構調整裂變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要實現常州產業結構調整,重點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對液晶面板、半導體照明、轎車製造、航空設備等常州幾乎空白的產業要通過招商引資,做到「無中生有」。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鏈招商,把招商引資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要破除怕吃虧,怕冒風險的意識,對大項目捨得投入。
4、培育高科技企業,成建制地引進科研院所
對我市已有基礎的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要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培養一批有核心技術的高科技企業。要在現有科教城的基礎上,成建制地引進大院、大所、大學的實體研發機構在我市「生根」,建立分院、分所、分校;引導大企業兼並科研院所,成為企業的研發機構;積極探索技術研發外包方式,承接國外研發機構的業務轉移,有效提升我市產業的創新能力。
5、積極引導企業兼並、重組、聯合,實現企業規模擴張和產業鏈延伸
鼓勵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進行兼並重組,推動企業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充分發揮現有品牌、標准、專利的效應,進一步擴大規模,形成龍頭企業。
6、鼓勵引導企業上市融資,走資本擴張道路
要加大宣傳,建立上市企業庫,積極培育上市企業,強化服務,協調解決問題,推動一批企業上市。
7、加大海外「人才抄底」的力度,引進產業緊缺人才
一方面,要鼓勵優秀海外科技人才來常州創新創業,興辦高科技企業;另一方面,也鼓勵高端技術人才帶團隊到企業開發產品。
8、科學制定產業區域規劃,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
要科學制定產業區域規劃,優化產業布局,降低產業發展成本。建議生物醫葯產業布局在常州高新區,半導體照明、風電設備及核電裝備布局在武進區,改變目前產業分散的局面。
『伍』 誰能介紹下蘇州紡織業的歷史與現狀
美國紡織業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已經歷了全面的衰退;這一形勢嚴重沖擊著一些紡織重地,如喬治亞州、北卡州、南卡州及阿拉巴馬州等。
首當其沖的是業界的大量裁員,如喬州紡織界就業機會創下1940年來最低點,已由1973年高峰20萬就業人口降至目前僅約12萬人。目前紡織業界窘境看似已達谷底,但預料其衰退的慣性還將將持續一些時間。
美紡織業衰退有其內外的原因。除了美國經濟產業結構急需調整外,數十年來廉價進口紡品逐步蠶食美國本土紡織業市場,尤其自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因幣值劇減,當地紡品遂以低於一九九七年40%的售價大量銷至美國市場,導致美國業者根本無從與外界抗爭。加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雖大幅提升美國貿易總額,但卻迫業者面臨外移壓力,使紡織業規模大幅縮小。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自施行以來,協議國之一墨西哥已取代中國大陸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貿易國,美國紡織業者最常以將紗、布等紡織原料運往墨西哥製造成品後再銷回美國市場,藉以利用當地廉價勞工及較低之進口關稅。然而前述協定在業界評價不一,受褒揚的是該協議確為美國帶來許多外國投資公司,例如日商;貶的是紡織業界於兩年內已耗資20億美元將工廠自動化,而這些對投資的回收卻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和變數。
另外,近年類美紡織企業的效益也很低下。有資料顯示,2000年美國紡織業整體營利由1999年的6億8800萬美元的成長驟變為虧損5億1900萬美元,此為自1947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第一次呈現負成長。
而新的變數是:1、中國(紡織最大國)進入WTO將極大加劇國際紡織業業已非常激烈的競爭;2、據說作為對阿富含戰爭的補償,美國同意將給予巴基斯坦(紡織第四大國)紡織品出口美國以最大優惠待遇,這對美業界而言將無異於雪上加霜。
顯而易見,如何使紡織業保持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應有地位,發揮它的社會功能,美國業界恐需一段很長的時間來思考其因應策略。
(二)
現代紡織工業,或稱現代纖維加工產業,關乎人們的穿衣和美化生活問題,始終是國計民生的大事之一。從世界范圍看,紡織行業往往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加速時期的主導產業之一,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擴張後,又可能成為重點調整的產業之一。西歐、美國等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紡織業都有過這種調整經歷,其原因是國內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和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就國內需求變化而言,在工業化初級階段後,棉紡織品在消費總額中的比重下降,生產擴張隨即減緩。從國際市場結構看,隨著出口量的增加,貿易磨擦將不斷加劇;同時由於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在紡織品生產方面的比較優勢會逐漸減弱,後起國家往往更有競爭力。因此,紡織行業的困境和調整,是一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標志和必經階段。
紡織業在一些國家曾經或正在衰退,但同時又在另一些國家正在或將要興起;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紡織產品的需求會不斷增加。所以紡織業作為一產業,並不存在什麼"夕陽工業"(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存在的倒是「夕陽技術」。真正的「夕陽工業」應是那些對其產品不在有市場需求,生產技術、手段落後,耗竭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傳統生產方式和行業、部門。現代纖維工業不斷開發各種新型的材料,其應用已廣泛深入地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由此,在相當長的時期,紡織業不是也不會是「夕陽產業」。
至於某國(或地區)的重點產業,則取決於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某一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生產領域具有比較優勢,該國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領域不具備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比較優勢。經濟學常識還告訴我們,國民經濟是一復雜的系統,某一產業除了對整個國民經濟有其直接效益外,還有其間接效益和誘導(inced)效益,即所謂的「乘數」效益,而就對某一產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系統來說,這兩種效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另外,在對經濟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效益」不僅僅指這些可直接計算的收益,而且還包括那些非直接計算的社會效益,如創造勞動力就業,環境保護,收入分配在不同社會階層和地區的公平等。
其實,即使在人們熱衷於高談「新經濟」的今天,發達國家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也給予有些傳統產業(如紡織業)應有的重視。2000年,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用紡織品比例接近了50%。產業用紡織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非常高。美國20世紀80年代經歷紡織低谷後,著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力圖將「夕陽工業」轉變為「朝陽工業」。
(三)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紡織業在中國既是傳統產業,也是優勢產業,為國民經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年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使紡織業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凸現,如企業的重組,勞動生產率的低下,設備的陳舊和技術的落後,等等。然而,紡織工業仍然是一個大產業並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1999年紡織工業出口順差320億美元,佔全國外貿順差的70%。據2000年數字統計,紡織業產業工人1300萬,佔全國產業工人13%,固定資產佔全國的11.4%;而江蘇省紡織工業出口創匯達74億美元,占順差凈值16億美元的94%。全國近13億人口,其衣用和裝飾用紡織品離不開紡織工業。
據測算,中國加入WTO後最大的受益者是紡織行業:7年內紡織行業上崗人數估計增加23%;在未來5年裡,中國紡織工業總產值將每年以6。5%的平均速度增長;到2005年,紡織纖維年加工總量將達到1425萬噸,人均年消費量將達到7.8公斤左右;紡織服裝年出口創匯將達到650億美元;行業科技進步對產值增長的貢獻率有望達到60%以上。
二十一世紀貿易體制的主要變化有:一方面,關稅的不斷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不斷減少,必然出現西方發達國家以其高新技術產品直接沖擊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設置繁多的技術規定和標准,形成各種無形的技術、標准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他們的市場。
中國加入WTO意味著其國民經濟將被快速全面地納入全球經濟體系。這一方面為中國紡織業在新的經濟大環境中求得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有利於改善國際貿易環境,擴大出口市場,調整行業的產業結構,更好地利用資源,引進「外資」和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出口,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的市場也要同時向世界開放,中國傳統的紡織產業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包括:進口的增加給國內市場帶來的巨大壓力,技術和成品標準的不完善所帶來的在貿易爭端處理上的不利,跨國公司的雄厚資本、先進技術和名牌優勢等對國內企業的沖擊。
在一片進人WTO對中國紡織業利大於弊的樂觀聲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仍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課題。
(四)
中國紡織業想再創輝煌的關鍵首先在於不斷創新,不斷吸收新知識,應用新技術。面對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新興產業技術(如IT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紡織業要不斷地及時地更新其生產技術,拓寬產品領域;要把握「知識經濟」年代新機遇,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的發展和振興。據估計,中國在1998年以前,紡織系統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1%,在新纖維、新設備、新時尚方面的原創性開發更是鳳毛麟角。因此,由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中國紡織業必須以行業世界領先水平為目標,大力開發原創型的科技成果。
其次在於做好市場,即以全球市場現實需求為目標,開發新產品。紡織新產品的開發方向既決定市場空間,又決定產品生命周期;新產品的定位,隨著地域和市場的不同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產品類別。因此要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外看市場,內看企業,要根據國際時尚潮流動向來確立企業市場定位。中國紡織產品質量、檔次、品種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遲緩,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部分中低檔產品出現過度競爭。在出口產品中,仍以中檔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服裝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大都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紡織面料水平低、品種少,不能滿足服裝生產需要,導致出口服裝大量使用進口面料。國際上流行的多組分纖維、復合纖維、改性纖維、高模擬纖維、特殊功能纖維等新產品,在國內化纖企業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開發機制、專有技術和一定的生產規模。這些導致了在西方國家對紡織品需求持續上升的有利形勢下,中國紡織產品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如英國和歐洲)市場上的擴張速度卻明顯落後於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紡織大國。
再次在於迅速擴展紡織領域。高新技術一方面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紡織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紡織業的生產空間和市場空間。紡織業已從傳統的服裝、家庭用領域向工業、醫療衛生、安全防護、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機電、交通水利、軍事等各個領域全面擴展,其前景非常樂觀。
(五)
世界紡織工業的發展格局在過去200年間經歷了三次較明顯的轉移。第一次產業革命把世界紡織業的中心從東方移到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第二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日本和西歐轉移到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第三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仍在繼續,從韓國和台灣、香港地區向亞洲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等地轉移。似乎世界紡織業的重心又回歸到了200年前的位置,但這絕不是簡單的迴流,而是工業文明過程中全球性生產、貿易及專業化分工在當今紡織業生產手段條件下「物競天擇」的必然安排;一旦紡織業由現在的「勞動力密集型」轉化為科技含量和資本構成高的產業,這種轉移將再次發生。其實,從90年代冷戰結束特別是近兩年的高科技泡沫浮現以來,決策者和學者們已開始從系統的角度重新認識傳統產業(如紡織和製造業)對第三產業,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多重影響。即使對處於新經濟領頭羊地位的美國,也不敢輕易忽視重要的傳統產業。國會為了保護其紡織工業,曾經立法在北美,加勒比海和南美地區實行紡織品低關稅,鼓勵廠商去南美設廠返銷。
毋容諱言,紡織品所創造的附加值遠小於IT產品、生物醫葯和汽車產品。但對中國這樣工業化落後的大國而言,若盲目地「好高騖遠」,以所謂的「夕陽產業」定位而忽視如紡織業這樣的傳統產業的發展,無異於抓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面。紡織業曾作為率先發展起來的民族產業為中國的工業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國加入WTO為其紡織業再創輝煌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對解決目前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難題,對加速向工業化、城市化的過渡,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有其重要的經濟社會意義。而這里的關鍵在於對紡織業加大注入高科技含量,提高產業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其產品的附加值,使這一傳統產業在新世紀里為強國利民再立新功。
『陸』 紡織業現狀如何市場潛力大嗎這個項目值得投資嗎
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紡織行業在穩定就業,穩定出口、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仍然會產生重要的作用,所以紡織工業健康平穩發展,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大局。
全球金融危機(形勢變化)引發國際市場紡織品服裝需求迅速減弱。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紡織工業造成嚴重影響,多年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也造成部分企業出現困難,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確保紡織工業穩定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國家及時出台《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作為紡織產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計劃方案。
項目篩選要從地區優勢出發,從企業實際出發,集中科研資源,從戰略的角度加以研究定位。要認真分析企業優劣所在,從可能形成優勢的地方突破,揚長避短、形成特色。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和振興規劃的要求,推進技術創新,推進結構優化,落實項目。堅持創意、創新,落實紡織產業。
作為紡織產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計劃方案。應該看到,我國紡織工業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比較優勢,國內市場需求還有很大潛力,紡織工業發展仍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另外,本人也是在北京做紡織項目的,希望可以相互交流學習
『柒』 江蘇省紡織業出口的主要市場,在哪裡能查到
你好,我想問問你後來找到了嗎,我寫機電現在也沒有找到主要市場的數據
『捌』 紡織的行業現狀
全球紡織業市場前景不確定性日益增高,這與全球信用危機以及美國、歐盟經濟增長減緩的趨勢一致,將對服裝零售業帶來沖擊。美元急貶、原油價格跌宕起伏以及中國紡織品輸歐即將解除設限,都宣告著重大的改變。受美國經濟走緩的影響,企業銷售將出現衰退現象。而由於美、歐可能實施新的貿易壁壘,因此全球紡織業采購可能出現大幅變更的趨勢。另外,還有不到3個月,針對紡織服裝製品的配額制度就將結束。這一國際紡織、服裝貿易制度的變化是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最新挑戰,這不僅帶了希望和機遇,同時也帶了極大風險。
伴隨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萎縮,給許多紡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2008年,中國紡織業正遭受著近十年來最艱難的一年。受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貨幣政策從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影響,紡織行業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眾多紡織行業生產企業陷入了生產經營困難的窘境,掙扎在虧損的邊緣,企業紛紛倒閉,停產、半停產的更多。這些,已給紡織行業構成嚴峻挑戰。盡管紡織的出口退稅率有所提高,但國家淘汰低層次產品和企業的決心沒有改變。自主創新、節約成本,才是紡織行業走出困境的良方。
面料行業下游需求企業主要是服裝鞋帽企業,受益於經濟體制改革、居民收入增長、經濟全球化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中國紡織行業隨著服裝鞋帽市場規模的迅速成長保持著高速穩定增長。
2011年,中國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生產穩定,紡織服裝產業銷售產值保持高增長水平。其中,紡織服裝、紡織面料鞋和制帽行業所著比重分別為94.18%、4.15%和1.67%。紡織服裝製造企業仍是面料需求最大的采購方。2011年中國紡織服裝產量達到254.20億件,同比增長8.14%,其中針織服裝的產量達121億件,同比增長6.13 %。針織面料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在服裝市場所佔比重有所增長。同時,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製鞋生產大國、消費大國。2011年中國年產紡織鞋95.27億雙,同比增長17.51%。中國鞋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65%,但內銷比重僅為15%。2011年中國制帽行業共生產各種帽子4.52億打,同比增長9.61%。
受歐美經濟不景氣影響,2011年,中國有35.16%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622.59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27%。其中紡織行業名列第五位,占直接損失總額的8.9%。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迫使中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在紡織用品出口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內需市場的釋放無疑將為中國紡織面料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國家紡織產業升級的戰略推動下,2011全年紡織業投資額為3669億元,比上年增長30.9%;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投資額為2267億元,比上年增長43%。可見,紡織企業技術水平和研發、環保方面的投入在不斷增長。未來幾年,中高端休閑面料、功能性面料的需求將不可避免的迎來高速增長。
『玖』 江蘇省面料市場在哪裡
中國東方絲綢市場 蘇州市吳江盛澤鎮市場東路78號
盛澤是全國最大的布料市場,是我國絲綢紡織的主要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產品集散地,並向建設國內最大、世界著名的絲綢紡織生產基地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