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建安溪湖頭米粉廠家在哪
沒有固定一家的廠家,溪美村、湯頭村、福壽村都有做的,一般是一戶一戶自己生產,其中以福壽村的最正宗,因為當地水井的水質最適合做湖頭米粉
『貳』 安溪湖頭鎮溪美村有做米粉的嗎
溪美村和正宗的湖頭米粉產地福壽村相鄰,有很多做米粉的人家
『叄』 官橋豆乾,湖頭米粉怎麼聯系
豆乾,安溪哪邊多
『肆』 安溪哪裡小吃多
安溪的特色小吃:大面炸豆乾安溪官橋赤嶺「大路街」的「大面」,再怎麼樣挑剔的人,也不能說它不是名副其實、真真確確、貨真價實的「大面」喲! 參觀這種「大面」的製作過程,你不會像師傅那樣大汗淋漓,但你肯定會瞠目結舌、忍俊不禁。 「大面」全憑手工操作,一切器材取自家居現成:放倒一扇大門板,擱上一大團發酵過的面團;那根兩米多長、大腿般粗細的硬木門栓,一頭塞進牆上壁洞,一頭斜坐著趕面師傅。老師傅一腿曲起,一腿腳尖著地,蹬蹬踢踢著做扇形往復壓輾運動,嘴中還哼哼唧唧,十分滑稽好笑! 壓輾幾遍,面團伸展開來,有大鍋蓋般大小;撒上一層乾麵粉,將它翻轉身,再輾再壓。如是反復多遍,甭管它薄厚方圓,又最後撒上乾粉,層層疊將起來,拿把兩尺來長的鍘刀,從左往右地切、切、切……切完為止,不計寬窄。最細者也有半指粗,你敢說它不算「大」面? 這種大面耐煮耐嚼耐餓。燙熟後撈出作螺狀攤晾於竹篩,食客從篩旁油鍋里撈上一塊炸豆乾,夾進螺形大面條間,團成春卷狀。「牙好,胃口就好!」只要是「牙好」者,確越嚼越覺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難怪其貌不揚的它,至今流傳不衰。 麻糍手裡捻 安溪龍門教堂對面,龍門鎮山頭村下尾溪,有棵好幾百年的大芒果樹,匝地濃陰盈畝。自古以來,樹陰下都搭著間草寮,遠遠的,就能聽到從草寮傳來的開水壺的吱吱聲;遠遠的,就會聞到麻糍的甜香味。 這兒的麻糍太出名了,出名得海外僑親回家,大多會在這停車,或雇車特地到這品嘗一口。 這兒的麻糍真「麻」,外面裹著厚厚的一層炒芝麻末或炒花生末;這兒的麻糍真甜,可隨主便醮上蜂蜜、白糖、紅糖或飴糖;這兒的麻糍還真嫩,選料十分講究:本地糯米有「小術」、「大術」兩個品種,夏術秋術兩次收成。舂麻糍用的必須是「大術」,夏季的「大術」還不行,必須是秋收的才好。 將秋收糯米「大術」淘凈浸透瀝干,置石臼中邊舂邊翻、邊翻邊舂;越是「磨洋工」,它便越膩越嫩。舂好的糍粑蒸熟擱冷後,整團置入新從深井裡打上來的涼水中,它不餿不溶不發硬。客人叫好時,主客雙方凈手,大小任意,隨吃隨捻。所謂「麻糍手裡捻」,大概就是這層意思吧? 現代人頭腦「活絡」多了,有的糍粑不用臼舂,改為機器磨輾。其外觀別無二致,但口感雲壤有別。難怪來此大樹陰下歇涼嘗糍的海外遊子,絡繹不絕。 澳茄茜草諽 赤日炎炎似火燒,口乾舌燥心糟糟;喝碗澳茄茜草,心涼齒香火氣消! 安溪屬丘陵山區縣,枯樹崖壁上,偶爬有澳茄的藤蔓。它其實與無花果同科,節節生根,氣根就直接扎進樹皮或岸壁,汲取水分營養。一年一生的澳茄,大小如雞蛋,臍部平蒂部尖,酷似兒童抽旋著玩的轆轆。成熟的澳茄外皮由青轉黃變褐,肚裡滿是白色花柱狀蕊頭,取之水浸搓捏成膠狀黏液,煮開過濾冷卻,即成透明溫潤的澳茄了。 茜草的製作要簡單得多。小溪深澗旁,長著的茜草洗凈晾乾,至盛夏褥暑,取之置大鍋大鼎文火熬呵煉呵,至茜草葉消梗糊、湯汁濃褐,過濾後加入濃米漿冷卻,水靈靈、鮮嫩嫩、彈性十足、膚膩眸亮的茜草,便如鄰家小妹,惹人眼饞口饞地「初長成」了。「安溪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說的是男人的事、大人的事;而孩子客、女賓客「入門」,要是您從冰箱里,「泡製」出一小碗茜草或澳茄招待,他們會更由衷歡迎。 茜草和澳茄,均在大熱天同時上市,吃法也完全一樣:切一小塊置於瓷碗中,加入冰涼開水,調入白糖或蜂蜜,用小匙輕輕攪拌,它即呈碎角狀在涼水中翻騰旋轉,恰似烏龍翻江、百蛟倒海,煞是耐看;而入口的爽滑細嫩,更使人印象深刻,歷久不忘。現市面上發售的「仙草蜜」,即此物也! 安溪三寶」令閩南旅外僑親愛不釋「口 在閩南僑鄉安溪,除了享譽海內外的鐵觀音茶葉外,還有三樣「寶貝」令人愛不釋「口」,特別是久居異域的閩南旅外僑親,如有返鄉,通常都要帶一些回居住地,讓親朋好友品嘗家鄉的美味。 行銷四方的湖頭米粉曾經有「小香港」之稱的湖頭鎮,出了個康熙年間的宰相李光地,而為世人所知,其爽滑可口的「湖頭米粉」,更是閩南鄉親的「最愛」。 記者走進「米粉之鄉」湖頭鎮福壽村,只見家家戶戶的房頂上正在用竹匾曬著米粉。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加懷告訴記者,福壽村有四百多戶在加工米粉,年生產米粉達五千噸左右。 今年五十五歲的李天成,十二歲開始跟隨父親加工米粉。如今他與老伴倆還有兒媳婦一起加工米粉,每天收入都在一百元以上。一家每年的收入可達三點五萬元。李天成告訴記者,在福壽村,凡是加工米粉的,每戶年收入都在三至四萬元以上。 在湖頭車站開米粉店的張朝檐告訴記者,福壽米粉以優質大米為原料,精加工而成,久煮不爛,入口嫩滑,深受消費者歡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人向他訂貨,每年寄往這兩個城市的米粉都在幾千斤。還有很多東南亞的華僑向他購買米粉,回鄉探親的華僑也都會捎一些回去饋贈親友。 聞名遐邇的官橋豆乾在安溪縣官橋鎮蓮美村,沿省道二O六線的蓮美村口、路邊擺放著許多賣豆乾的攤點,只見車輛不時停下來,購買蓮美豆乾,村民們忙得不可開交。 記者采訪了正在賣豆乾的村民林建南。據林介紹,他家三代人都在加工豆乾,現在他每天能賣七八十斤的豆乾,日收入一百多元,一年下來就有三萬多元的收入。 官橋豆乾以豆漿沉澱度適中,手工細致,含水分少,不易變質而聞名。可用刨刀刨切如絲狀,加佐料烹煮,入口細嫩。許多回鄉探親的台胞和東南亞一帶的華僑,臨走時都會捎帶一些豆乾。 在蓮美村,有許多人靠加工豆乾每年收入都有四五萬元,個別做得好的,每年收入有幾百萬。官橋鎮黨委書記李建文告訴記者,在蓮美村,加工豆乾的收入占農民收入接近百分之五十,一片小小豆乾撐起蓮美村經濟的半邊天。 「後垵柿餅」軟又甜 安溪縣城有個古稱「後??」的地方,以柿餅加工聞名。記者來到當地人謝文圖家裡,盛情的主人端上了滿滿一盆的柿餅,吃著香甜柔軟的柿餅,實為至美的享受。 謝文圖從事柿餅加工已經十多年,是有名的柿餅加工戶,年收入近兩萬元。謝文圖說,在他們村,加工柿餅的有六七十戶,每戶年加工柿餅都在三四千斤,多的有五六千斤。目前柿餅供不應求,省內的主要銷往泉州、廈門、福州一帶,省外的銷往廣東、上海、北京等。還有很多回鄉的華僑,也都一定要捎帶一些回去,作為饋贈親友的上佳禮品,也可解鄉愁之苦。 據介紹,「後垵柿餅」形大肉厚,干而不硬,軟而不爛,柿霜粉多而潔白,入口冰甜,既是配茶佳品,又是治病良方,深為人們喜愛。安溪的特色小吃:大面炸豆乾安溪官橋赤嶺「大路街」的「大面」,再怎麼樣挑剔的人,也不能說它不是名副其實、真真確確、貨真價實的「大面」喲! 參觀這種「大面」的製作過程,你不會像師傅那樣大汗淋漓,但你肯定會瞠目結舌、忍俊不禁。 「大面」全憑手工操作,一切器材取自家居現成:放倒一扇大門板,擱上一大團發酵過的面團;那根兩米多長、大腿般粗細的硬木門栓,一頭塞進牆上壁洞,一頭斜坐著趕面師傅。老師傅一腿曲起,一腿腳尖著地,蹬蹬踢踢著做扇形往復壓輾運動,嘴中還哼哼唧唧,十分滑稽好笑! 壓輾幾遍,面團伸展開來,有大鍋蓋般大小;撒上一層乾麵粉,將它翻轉身,再輾再壓。如是反復多遍,甭管它薄厚方圓,又最後撒上乾粉,層層疊將起來,拿把兩尺來長的鍘刀,從左往右地切、切、切……切完為止,不計寬窄。最細者也有半指粗,你敢說它不算「大」面? 這種大面耐煮耐嚼耐餓。燙熟後撈出作螺狀攤晾於竹篩,食客從篩旁油鍋里撈上一塊炸豆乾,夾進螺形大面條間,團成春卷狀。「牙好,胃口就好!」只要是「牙好」者,確越嚼越覺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難怪其貌不揚的它,至今流傳不衰。 麻糍手裡捻 安溪龍門教堂對面,龍門鎮山頭村下尾溪,有棵好幾百年的大芒果樹,匝地濃陰盈畝。自古以來,樹陰下都搭著間草寮,遠遠的,就能聽到從草寮傳來的開水壺的吱吱聲;遠遠的,就會聞到麻糍的甜香味。 這兒的麻糍太出名了,出名得海外僑親回家,大多會在這停車,或雇車特地到這品嘗一口。 這兒的麻糍真「麻」,外面裹著厚厚的一層炒芝麻末或炒花生末;這兒的麻糍真甜,可隨主便醮上蜂蜜、白糖、紅糖或飴糖;這兒的麻糍還真嫩,選料十分講究:本地糯米有「小術」、「大術」兩個品種,夏術秋術兩次收成。舂麻糍用的必須是「大術」,夏季的「大術」還不行,必須是秋收的才好。 將秋收糯米「大術」淘凈浸透瀝干,置石臼中邊舂邊翻、邊翻邊舂;越是「磨洋工」,它便越膩越嫩。舂好的糍粑蒸熟擱冷後,整團置入新從深井裡打上來的涼水中,它不餿不溶不發硬。客人叫好時,主客雙方凈手,大小任意,隨吃隨捻。所謂「麻糍手裡捻」,大概就是這層意思吧? 現代人頭腦「活絡」多了,有的糍粑不用臼舂,改為機器磨輾。其外觀別無二致,但口感雲壤有別。難怪來此大樹陰下歇涼嘗糍的海外遊子,絡繹不絕。 澳茄茜草諽 赤日炎炎似火燒,口乾舌燥心糟糟;喝碗澳茄茜草,心涼齒香火氣消! 安溪屬丘陵山區縣,枯樹崖壁上,偶爬有澳茄的藤蔓。它其實與無花果同科,節節生根,氣根就直接扎進樹皮或岸壁,汲取水分營養。一年一生的澳茄,大小如雞蛋,臍部平蒂部尖,酷似兒童抽旋著玩的轆轆。成熟的澳茄外皮由青轉黃變褐,肚裡滿是白色花柱狀蕊頭,取之水浸搓捏成膠狀黏液,煮開過濾冷卻,即成透明溫潤的澳茄了。 茜草的製作要簡單得多。小溪深澗旁,長著的茜草洗凈晾乾,至盛夏褥暑,取之置大鍋大鼎文火熬呵煉呵,至茜草葉消梗糊、湯汁濃褐,過濾後加入濃米漿冷卻,水靈靈、鮮嫩嫩、彈性十足、膚膩眸亮的茜草,便如鄰家小妹,惹人眼饞口饞地「初長成」了。「安溪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說的是男人的事、大人的事;而孩子客、女賓客「入門」,要是您從冰箱里,「泡製」出一小碗茜草或澳茄招待,他們會更由衷歡迎。 茜草和澳茄,均在大熱天同時上市,吃法也完全一樣:切一小塊置於瓷碗中,加入冰涼開水,調入白糖或蜂蜜,用小匙輕輕攪拌,它即呈碎角狀在涼水中翻騰旋轉,恰似烏龍翻江、百蛟倒海,煞是耐看;而入口的爽滑細嫩,更使人印象深刻,歷久不忘。現市面上發售的「仙草蜜」,即此物也! 安溪三寶」令閩南旅外僑親愛不釋「口 在閩南僑鄉安溪,除了享譽海內外的鐵觀音茶葉外,還有三樣「寶貝」令人愛不釋「口」,特別是久居異域的閩南旅外僑親,如有返鄉,通常都要帶一些回居住地,讓親朋好友品嘗家鄉的美味。 行銷四方的湖頭米粉曾經有「小香港」之稱的湖頭鎮,出了個康熙年間的宰相李光地,而為世人所知,其爽滑可口的「湖頭米粉」,更是閩南鄉親的「最愛」。 記者走進「米粉之鄉」湖頭鎮福壽村,只見家家戶戶的房頂上正在用竹匾曬著米粉。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加懷告訴記者,福壽村有四百多戶在加工米粉,年生產米粉達五千噸左右。 今年五十五歲的李天成,十二歲開始跟隨父親加工米粉。如今他與老伴倆還有兒媳婦一起加工米粉,每天收入都在一百元以上。一家每年的收入可達三點五萬元。李天成告訴記者,在福壽村,凡是加工米粉的,每戶年收入都在三至四萬元以上。 在湖頭車站開米粉店的張朝檐告訴記者,福壽米粉以優質大米為原料,精加工而成,久煮不爛,入口嫩滑,深受消費者歡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人向他訂貨,每年寄往這兩個城市的米粉都在幾千斤。還有很多東南亞的華僑向他購買米粉,回鄉探親的華僑也都會捎一些回去饋贈親友。 聞名遐邇的官橋豆乾在安溪縣官橋鎮蓮美村,沿省道二O六線的蓮美村口、路邊擺放著許多賣豆乾的攤點,只見車輛不時停下來,購買蓮美豆乾,村民們忙得不可開交。 記者采訪了正在賣豆乾的村民林建南。據林介紹,他家三代人都在加工豆乾,現在他每天能賣七八十斤的豆乾,日收入一百多元,一年下來就有三萬多元的收入。 官橋豆乾以豆漿沉澱度適中,手工細致,含水分少,不易變質而聞名。可用刨刀刨切如絲狀,加佐料烹煮,入口細嫩。許多回鄉探親的台胞和東南亞一帶的華僑,臨走時都會捎帶一些豆乾。 在蓮美村,有許多人靠加工豆乾每年收入都有四五萬元,個別做得好的,每年收入有幾百萬。官橋鎮黨委書記李建文告訴記者,在蓮美村,加工豆乾的收入占農民收入接近百分之五十,一片小小豆乾撐起蓮美村經濟的半邊天。 「後垵柿餅」軟又甜 安溪縣城有個古稱「後??」的地方,以柿餅加工聞名。記者來到當地人謝文圖家裡,盛情的主人端上了滿滿一盆的柿餅,吃著香甜柔軟的柿餅,實為至美的享受。 謝文圖從事柿餅加工已經十多年,是有名的柿餅加工戶,年收入近兩萬元。謝文圖說,在他們村,加工柿餅的有六七十戶,每戶年加工柿餅都在三四千斤,多的有五六千斤。目前柿餅供不應求,省內的主要銷往泉州、廈門、福州一帶,省外的銷往廣東、上海、北京等。還有很多回鄉的華僑,也都一定要捎帶一些回去,作為饋贈親友的上佳禮品,也可解鄉愁之苦。 據介紹,「後垵柿餅」形大肉厚,干而不硬,軟而不爛,柿霜粉多而潔白,入口冰甜,既是配茶佳品,又是治病良方,深為人們喜愛。
『伍』 安溪的湖頭米粉什麼牌子的好,到底有沒有分牌子,謝謝
我本人湖頭的 我想問一下你買湖頭米粉是要干什麼用的是自己吃的還是送禮的
『陸』 廈門島內哪裡有賣正宗的安溪湖頭米粉
有是有,也要你自己懂得看米粉的質量,有很多種的。
『柒』 安溪縣湖頭鎮米粉哪裡的最好吃
福壽村的米粉,也不一定,關鍵看手藝。
『捌』 湖頭米粉的最新消息
近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2009年第107號公告,批准對湖頭米粉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這意味著「湖頭米粉」已經成為安溪縣繼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安溪鐵觀音之後,又一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玖』 安溪湖頭米粉有市場大神們幫幫忙
利潤空間很小。畢竟米粉本來利潤就小。種類又多,地方口味不盡相同。口感一點點差別。別人還是比較喜歡找老業主消費的!我建議你謹慎點。米粉的行業太傳統化了。
『拾』 安溪湖頭的小吃
安溪三寶」令閩南旅外僑親愛不釋「口 在閩南僑鄉安溪,除了享譽海內外的鐵觀音茶葉外,還有三樣「寶貝」令人愛不釋「口」,特別是久居異域的閩南旅外僑親,如有返鄉,通常都要帶一些回居住地,讓親朋好友品嘗家鄉的美味。 行銷四方的湖頭米粉 曾經有「小香港」之稱的湖頭鎮,出了個康熙年間的宰相李光地,而為世人所知,其爽滑可口的「湖頭米粉」,更是閩南鄉親的「最愛」。 記者走進「米粉之鄉」湖頭鎮福壽村,只見家家戶戶的房頂上正在用竹匾曬著米粉。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加懷告訴記者,福壽村有四百多戶在加工米粉,年生產米粉達五千噸左右。 今年五十五歲的李天成,十二歲開始跟隨父親加工米粉。如今他與老伴倆還有兒媳婦一起加工米粉,每天收入都在一百元以上。一家每年的收入可達三點五萬元。李天成告訴記者,在福壽村,凡是加工米粉的,每戶年收入都在三至四萬元以上。 在湖頭車站開米粉店的張朝檐告訴記者,福壽米粉以優質大米為原料,精加工而成,久煮不爛,入口嫩滑,深受消費者歡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人向他訂貨,每年寄往這兩個城市的米粉都在幾千斤。還有很多東南亞的華僑向他購買米粉,回鄉探親的華僑也都會捎一些回去饋贈親友。 聞名遐邇的官橋豆乾 在安溪縣官橋鎮蓮美村,沿省道二O六線的蓮美村口、路邊擺放著許多賣豆乾的攤點,只見車輛不時停下來,購買蓮美豆乾,村民們忙得不可開交。 記者采訪了正在賣豆乾的村民林建南。據林介紹,他家三代人都在加工豆乾,現在他每天能賣七八十斤的豆乾,日收入一百多元,一年下來就有三萬多元的收入。 官橋豆乾以豆漿沉澱度適中,手工細致,含水分少,不易變質而聞名。可用刨刀刨切如絲狀,加佐料烹煮,入口細嫩。許多回鄉探親的台胞和東南亞一帶的華僑,臨走時都會捎帶一些豆乾。 在蓮美村,有許多人靠加工豆乾每年收入都有四五萬元,個別做得好的,每年收入有幾百萬。官橋鎮黨委書記李建文告訴記者,在蓮美村,加工豆乾的收入占農民收入接近百分之五十,一片小小豆乾撐起蓮美村經濟的半邊天。 「後垵柿餅」軟又甜 安溪縣城有個古稱「後??」的地方,以柿餅加工聞名。記者來到當地人謝文圖家裡,盛情的主人端上了滿滿一盆的柿餅,吃著香甜柔軟的柿餅,實為至美的享受。 謝文圖從事柿餅加工已經十多年,是有名的柿餅加工戶,年收入近兩萬元。謝文圖說,在他們村,加工柿餅的有六七十戶,每戶年加工柿餅都在三四千斤,多的有五六千斤。目前柿餅供不應求,省內的主要銷往泉州、廈門、福州一帶,省外的銷往廣東、上海、北京等。還有很多回鄉的華僑,也都一定要捎帶一些回去,作為饋贈親友的上佳禮品,也可解鄉愁之苦。 據介紹,「後垵柿餅」形大肉厚,干而不硬,軟而不爛,柿霜粉多而潔白,入口冰甜,既是配茶佳品,又是治病良方,深為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