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英縣的歷史
大英位於川中、涪江中游,它山川奇秀、人傑地靈、歷史悠久。這塊紅土見證了數千年風雲變幻,十數計朝代興衰,幾經更名異姓,幾多分合變革。古代《史記》、《三國志》、《唐書》等名志均見其屬地轄所與建置的沿革。那一江潺潺東去的郪江水默默地記載著這段漫長的史話……
郪縣時期(公元前201-公元355年)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首發義兵,項羽、劉邦乘機滅秦。公元前207年秦滅楚漢之爭繼起。弱漢勝強楚,楚敗,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建漢稱帝。劉邦曾被楚封為漢中王,之所以勝楚,多藉助張良、蕭何、韓信和巴蜀人才。既立漢、功不忘巴蜀,遂將境內地名冠以「漢」字褒獎之。改嘉陵江為西漢水,蜀中多以漢字立縣,如安漢(南充)、漢昌(蒼溪)、宣漢、廣漢等。以漢字立縣在內的13縣又隸屬廣漢郡,廣漢郡又於漢武帝元封五年隸屬益州(成都)。縣境屬益州、廣漢郡廣漢縣和郪縣(治所今三台縣郪江鎮)轄地。大英縣境屬郪縣轄地。
漢武帝太康元年(280元)廢東廣漢郡並入廣漢郡,郪縣改作伍城縣,縣境分屬廣漢郡廣漢縣、伍城縣轄區。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原蜀漢名將李嚴、李豐後裔李明、李壽、李勢據蜀反晉建立成漢政權(公元303-347年),將廣漢郡治由梓潼遷往雒縣(今廣漢市境內),復伍城為郪縣,縣境屬地不變。
西晉末,原戰國諸侯及秦漢、三國名將後裔紛紛叛晉,群雄征戰不息。西晉政權搖搖欲墜,被迫遷都建立東晉。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東晉名將桓溫受命伐「成漢」政權。蜀地既平,取「息事安寧」意改德陽郡為遂寧郡,郡以下建置及縣境屬地不變。
巴興縣時期(355年-555年)
東晉永和十一年(355年),該年為分郪縣東南部和廣漢縣南部臨郪江、涪江地帶置巴興縣,治地靈鷲山。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名為長江縣,巴興縣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兩百年,為大英縣歷史的早期,史稱「巴興縣時期」。
巴興縣歷經東晉、劉宋、南齊、梁、西魏等五個封建王朝,這是我國歷史上長期分裂、割據、混戰的時代。巴興縣是當時蜀中一座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文化重鎮,巴興城的建立,拉開了大英歷史的帷幕。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譙縱在巴興縣水口(今大英縣郪口)稱王,在攻下成都後,割據四川八年,頗得蜀人愛戴。
劉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許穆之自稱晉之宗室,領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千餘人攻破巴興縣城(今大英長江壩),殺死巴興縣令王貞之。後來,遂寧郡守也棄城逃跑。起義軍發展至10萬余眾,轉戰岷、沱、涪三江地區,長達八年之久,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王貞之為大英歷史上第一個遺臭萬年、被農民起義軍殺死的縣令。
由於巴興縣風景優美,交通便利,許多大臣也選擇巴興縣作為身後安葬之地,如蕭齊(479-502年)時期,信州都督冉道周和他的妻子南康公主就被齊帝敕葬於巴興縣玉壘鎮(今蓬溪縣西白土壩)。
兩晉南北朝戰亂時,巴興人煙稀少,大部份地域還是茫茫一片原始森林。南朝時,佛教開始傳入巴興縣,建了一些寺廟,如蓬萊鎮臨水寺即建於南朝時期。
長江縣時期(555年-1282年)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巴興縣為長江縣,以境內有長長的涪江故名,兼置懷化郡。長江縣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後蜀、北宋、南宋、元等九個封建王朝,於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並入蓬溪縣,存在了727年之久,史稱(長江縣時期)。
西魏、北周時期,長江縣隸遂州,大業三年(607年),遂州改稱遂寧郡,長江縣隸之。長江縣治由靈鷲山遷治於鳳凰山,即今回馬鎮長江村明月山附近。《太平寰宇記》卷八七《長江縣》雲:「唐上元二年,以舊縣不安,移在明月山下鳳凰川,明月山在縣西二里。」
唐代初年,即著手調整南北朝以來混亂的行政區劃,確立了州、縣兩級行政區制。各州、縣按其地理形勢、面積、人口、物產等條件劃分等級。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縣分京、畿、望、緊、上、中、下七等。
宋代長江縣疆域比今天大英縣廣,大約包括今日大英縣全境和遂寧地區、蓬溪縣的一部分。據《元豐九域志》載:「長江,州北八十里,十一鄉,白土、鳳台、江店、長灘、客館、趙井六鎮。」白土鎮——今蓬溪縣天福鎮白土壩一帶;鳳台鎮——今遂寧市船山區鳳台壩一帶;江店鎮——今遂寧市桂花鎮一帶;長灘鎮——今大英縣隆盛鎮一帶;客館鎮——今大英縣蓬萊鎮一帶;趙井鎮——今大英縣河邊鎮一帶。長江縣六鎮只有客館、長灘、趙井三鎮在今大英境內。
唐宋時期,長江縣經濟發達。唐代在長江縣的客館鎮、趙井鎮發現了石油,這是四川地區發現石油最早的記載。宋代長江縣井鹽、天然氣、製糖業也有長足發展。《新唐書》就有記載長江產鹽。到宋代,長江縣採用先進的卓筒井技術,深取地下井鹽,鹽井空前發達,客館鎮、趙井鎮成了卓筒井分布集區。「趙井鎮」鎮名亦因其地在唐宋時代盛產井鹽而得名。
蒼蒼古寺映林巒,山路逢人半是僧——唐宋時代,長江縣佛教、道教也很興盛。據舊縣志記載,大英縣境內有不少寺廟建於唐宋之時。長江縣南三十里有唐代摩崖金剛經圖,惜今佚;清代承天寺(今天保鎮)山岩崩塌,見一石洞,洞中有諸佛像,另外還有一塊唐代垂拱三年(685年)碑,碑文盡剝落,惟識其年代而已;長江縣覺苑寺,有唐代鑄鍾記碑,為元和十二年(817年)遂州刺史張九宗撰書;長江縣給孤寺有唐代大中十四年(860年)石刻,裝飾有千手觀世音像。長江縣唐碑、宋碑不少,遍於全縣,歷經千餘年風霜,今已罕有其傳。從幾方倖存的殘碑斷碣中,可推知唐宋時代,長江縣曾經擁有過的輝煌。
並入蓬溪縣時期(1282年—1997年)
宋末元初,四川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灶冷無煙、人口驟減、田地荒蕪,部分縣已無民可治,於是元朝統治者採取了省並州縣的措施。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長江縣因人口太少並入蓬溪,上屬四川行中書省潼川府遂寧州轄。歷經元、明、清、民國時代,直到199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劃,設立大英縣為止,長江縣並入蓬溪縣共有715年。在這715年中,大英縣境不再設縣治,史稱「並入蓬溪縣時期」。
在山崩海立宋元換代的大風暴中,蓬溪縣曾經是南宋愛國志士苦撐抗元的地域,許多將士屯兵蓬溪寨,重振旗鼓,拼力死守大宋江山最後一片國土。元兵南侵,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噪震地,所過州縣望風瓦解。當邑中黎民百姓還未「醒悟」是怎麼回事時,穿身羊裘、拖著小辮子的蒙古大軍已騎著高頭大馬佔領了蓬溪和蓬萊鎮。據有關《族譜》記載:蒙古軍入境搜殺不遺,戰馬過處無殘生,不少人逃散他鄉,臨逃時埋下貴重物品於土中,可是他們再也沒有回來。今天,有的地方還時有宋末元初窖藏發現——手撫遺物,點點滴滴,眼前盡是離人淚。蓬溪、長江兩縣在宋代分別為望縣和緊縣,可是元代兩縣合並後,卻降為了下縣,原因是縣內人煙依然十分稀少,百姓處境令人揪心。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十年(1377年)五月,並蓬溪縣及遂寧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蓬溪縣,遂、蓬分縣而治,隸潼川州。清順治十年(年),並遂寧縣入蓬溪縣,十七年(1660年)復置遂寧縣,蓬、遂再次分縣,劃界仍舊。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台、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據《清史稿》卷69《地理志》載:清代蓬溪等級為繁難,鹽井795口,縣城駐蓬萊鎮,鹽課大使駐康家渡(今蓬溪縣紅江鎮)。
清雍正八年(1728年),蓬萊鎮設置巡檢署,乾隆元年(1736年),改蓬萊巡檢署為蓬萊鎮鹽大使。乾隆二十年(1756年),鹽大使移至康家渡,蓬萊鎮改縣丞。從此,蓬萊鎮成為蓬溪縣下屬的一個分縣。清咸豐年間,全縣設中、東、西三鄉團保局,今大英縣為「西鄉」。
民國元年(1912年),蓬溪縣隸屬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改蓬萊分縣縣丞為分知事,後為「防區制」時代(1917-1935年),大英縣為鄧錫侯部佔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行政監察區制,蓬溪縣屬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監察區,蓬溪改中東西鄉為三個區,今大英縣為第三區。建國後,稱「老三區」。
大英人十之八九不是土著,多半是湖廣移民的後代,宋元以前就在大英落戶的老川民是不多見的。明末清初戰亂頻頻,四川地區「民無遺類、地盡拋荒」、「叢篁夾路、虎狼逼人」,田多荒蕪、蜀山盡碧。清順治三年(1646年),蓬溪縣城居民僅數十戶。到康熙、雍正年間,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省居民遷居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湖廣填四川,填的是蒙滿貴族悍然製造的無人區。據有關《族譜》記載:今大英縣人80%以上的祖先來自湖北、湖南一帶。
1949年12月4日,蓬萊鎮解放,泥途此日翻身起。對大英來說,這一天是黑暗與光明的分水嶺。
1950年,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蓬溪縣隸屬於川北行署遂寧專區。1952年9月,四川行政區合並為四川省,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專區並入綿陽地區,蓬溪縣隸屬於四川省綿陽地區。1985年設遂寧市,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市。
大英縣成立(1997年12月28日)
明清時代蓬溪號稱「三興」,它是由唐宋時代的三個縣:唐興縣(蓬溪縣)、巴興縣(長江縣)、晉興縣(青石縣)合並而成的。唐興縣在清代為蓬溪縣的中鄉,民國時期為「一區」,建國後稱「老一區」;晉興縣在清代為蓬溪縣的東鄉,民國時為「二區」,建國後稱「老二區」;巴興縣在清代為蓬溪的西鄉,民國時為「三區」,建國後稱「老三區」。
三縣合並後的蓬溪,幅員面積1953平方公里,區域橫跨涪江東西兩岸,區域呈「人」字形,兩翼狹長,周邊與重慶、內江、德陽等6個市、地的10個區縣接壤,邊界長達600多公里。老蓬溪縣級行政區劃的設置是因歷史造成的。由於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幾次改朝換代的戰爭摧殘,使蓬溪、長江、青石等縣內人煙幾絕。唐宋時代三縣人口共約6萬餘人,經過戰亂後,行百里而無人煙,三縣人口總數剩下不及一萬人,地方官員無公可辦。於是在元至元十九年將長江縣並入蓬溪縣,明洪武十三年將青石縣涪江東岸地區並入蓬溪縣。
當時合並只注意了人口規模、產值數量等,而忽略了經濟、地理位置和發展潛力,遺下了布局不合理的缺陷。特別是縣城處於「人」字形的頂端,涪江以西的鄉鎮中,有7個距縣城110公里以上,交通十分不便,經蓬溪的行政管理帶來諸多困難,不利於傳達政令、交換信息、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也影響到後來遂寧市整體城鎮協調布局,已成為遂寧市適應市場經濟,加快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
1958年到1959年間,蓬溪縣城准備遷往蓬萊,並於1958年在蓬萊鎮田壩子開工修建縣委、縣政府辦公大樓、郵電大樓和縣委招待所。縣委招待所於1959年下半年建成,後因發生「文革」十年動亂使遷縣城的計劃被擱置了下來。1997年12月28日大英縣成立後,招待所成為大英縣委、縣人大、縣政府和縣政協的臨時辦公處所。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加快兩縣的發展步伐,促進全市經濟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行批(1997)23號文,向四川省人民政府下達了《關於同意四川省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劃設立大英縣的批復》。1997年12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向遂寧市人民政府下達了《關於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劃設立大英縣的批復》,批復中稱:經省政府審核並報國務院批准,同意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劃,設立大英縣。
公元1997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大英縣成立。大英縣轄原蓬溪縣管轄的通仙、金元、智水3個鄉和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萊、河邊、隆盛、回馬(含原紅江鎮的文武、永和、夏家溝3個村)8個鎮。縣人民政府駐蓬萊鎮。
至此,歷經歲月滄桑的大英終於有了承載自己欣欣向榮的歸宿。
這正是:覆攬郪江水 殘奠滄海淚 含恨幾合離 彎眉重生喜
(鄧先勇 本報記者 張柯)
B. 遂寧大英有德邦物流嗎
德邦在四川遂寧是有有網點,大英縣是標派的范圍,重量在300KG以內且是標派的范圍送貨費都是55元,地址是遂寧市船山區天宮南路天富嘉園小區3棟101號與富源路交叉路口(19路公交車七中站旁船山區衛生局斜對面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