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方直供 > 藏刀王銀器批發部德宏具

藏刀王銀器批發部德宏具

發布時間:2021-06-26 12:09:31

1. 阿昌族在哪個省哪區

阿昌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雲南省,共有3.35萬人,占阿昌族總人口的98.77%。另外,阿昌族人口在其它地區均不足百人。

阿昌族的許多年輕人均改穿漢裝和傣裝,只有頭部裝飾還保留一些民族特色,但在節日和接待客人時,仍要穿上民族盛裝。

(1)藏刀王銀器批發部德宏具擴展閱讀:

阿昌族家族觀念比較濃厚,家族對個體家庭仍有一定的約束力。村寨一般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地域性組織。同一家族的各個小家庭常成片地居住在同一地域或毗連地區,家族內提倡在婚姻、蓋房、喪葬、扶貧濟困方面的家族義務。

阿昌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均有一套嚴密的組織和管理制度。如在南甸土司地區,土司為本境最高領袖,下設護印和族官。護印一人,協助土司處理公務;族官分孟、准、印三個等級,職權為管理村寨,或任土司署內高級職務,在土司署內輪班當值。

參考資料:阿昌族-網路

2. 有關拉薩古城的資料誰懂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這裏海拔高,空氣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風速大,由於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構成了西藏人民獨特的膳食習慣。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他們的傳統食品。
青稞:青稞又稱稞大麥、元麥是藏族人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過後磨成面用酥油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製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在拉薩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中外賓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乾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乾的牛羊肉叫你品嘗,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嘗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製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順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著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裡,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應;走進每個家庭,櫃子里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總之,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後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眾,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不離的欽料。一般藏族群眾早上定要喝上幾杯酥油茶,才去勞動或工作。到藏族群眾家中作客,一般都會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製作方法,是將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羅」(攪拌棒)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水乳交融,再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為有酥油,所以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後可禦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一種欽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濃,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你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藏族人民的習慣和禮貌。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種主要食品。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干炒熟,磨成細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這與我國北方的炒麵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進碗里,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只到能捏成團為止,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成團叫 「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種吃法是燒稀的,裡面放些肉、野菜之類,叫做「土巴」。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
青稞酒:用青稞釀成的一種度數很低的酒,藏族群眾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節日必備之欽料。青稞灑的製作簡單,先將青稞洗煮熟,待溫度稍降,便加上酒麴,用陶罐或木桶裝好封閉,讓其發酵。二、三天後,加入清水蓋上蓋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約15-20度,分頭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習慣請你喝酒是倒滿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滿;一直要渴三口,最後滿杯喝乾;以後,能喝的自由喝。
奶品:西藏牧區牛羊多,奶製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兩種。酸奶子又有兩種,一種是乳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製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經過糖化作用以後的食品,營養更為豐富,也較易消化,適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煉酥油後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份蒸發後,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餅、奶塊。在煮牛奶過程中,還可揭起奶皮,藏語叫「比瑪」。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樣,好吃又富有營養。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們都帶著它。在零食品種不多的西藏,大人們常把奶渣給小孩當零食。
風干肉:藏族喜歡吃風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著感到有點怕,也覺得不太衛生。其實,風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來,掛在陰涼處,讓其冰凍風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鮮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後拿下來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鮮美的。
藏族的節日
藏傳佛教在中國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藏 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西藏的節日由於受其深刻影響,而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純粹的 宗教節日。也許是自然環境太過嚴酷,也許是各種勞務甚為繁重,生活在雪域 高原的藏民族,渴望能夠改變自身的命運,祈盼上蒼能夠垂愛於他們,神佛能 夠保護他們。節日,恰恰給了人們向上蒼、向神佛、向大自然一種表達的機會 和場合。在節日的喜慶氣氛中,人們在娛神的同時得到自娛。
藏族是個多節日的民族,按藏歷( 與漢族的農歷近似)計算,幾乎月月有節 日。
藏歷元月,是節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這個月里,幾乎天天都在過節。 新年是人們最看重的節日,從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准備過年,首先是將培 育好的青稞青苗供在佛前的雙櫃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戶便開始用酥油和麵粉 炸果子。接近年關歲尾時,每家必備的五穀鬥上便盛滿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 青稞粒、人參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並准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 都是為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喜獲豐收。到了十二月二十九,人們 打掃灶房,在正中的牆上用乾麵粉繪「八吉祥徽」。傍晚,一家老小團團圍坐 吃「古吐」(一種煮熟的麵疙瘩),吃完古吐後舉行隆重的送鬼儀式,以示避鬼 驅邪。時至除夕晚上,就開始正式過年。每戶的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 的八瑞相「」符號,在打掃干凈的室內鋪上新「卡墊」,正房的佛龕前疊放各 式油炸果子和各種水果以及酥油、茶磚、乾果等供物。初一這天一般是家人團 聚的日子,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靈,然後手捧五穀斗和青稞 酒互相拜年,說一些吉祥的祝詞,接下來開始喝頭天做好的熱青稞酒,吃麥片 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年初二,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從初四起,拉薩舉行大 規模的傳召大會,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首先在拉薩為紀 念釋迦牟尼神變降伏妖魔而創設的祈願法會。起初是三大寺眾僧在大昭寺釋迦 牟尼像前誦經祈禱,講經辯經,相法立宗,考取新的拉讓巴格西學位(藏傳佛教 的最高學位)。法會期間,除政府給僧眾發放布施外,各地的信徒也到此添燈供 佛,發放布施。法會直到元月二十五日迎請彌勒佛後才結束。元月還有一個重 要的節日,即元月十五酥油燈節。白天,人們到各寺進香朝佛,夜晚滿街搭起 各種花架,高者達三層樓房,低者也有兩層樓高。上面擺有酥油做成的五顏六 色的各種神仙、人物、鳥獸和花木,或高大宏偉,或小巧玲瓏,加上成百盞燈 光的照耀,使整個街道光彩奪目,輝煌燦爛。達賴喇嘛和主要官員依例出巡觀 賞花燈,與僧俗大眾共慶節日,將節日推向高潮。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舉 行射箭比賽和跳神驅鬼儀式。這時的拉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從二月到十二月的節日數不勝數,這里僅將幾個有代表性的節目作一介紹。
藏歷五月十五日,是林卡節。藏語稱「藏木林吉桑」,意為世界焚香日。據 說是以此紀念蓮花生大師曾於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熱愛大自然又能 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這一天身著節日盛裝,帶著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種美味食品 來到林蔭密布的林卡,搭起帳篷,邊吃邊喝邊歌舞,盡情享受大自然。各帳篷間 還互相邀請,並有民間藝人到此獻藝,此節日常常延續達一月之久。
藏歷七月一日,是雪頓節,意為"吃酸奶的節日",由於雪頓節以藏戲會演 為主, 故又稱為"藏戲節"。 17世紀以前,"雪頓"純屬宗教活動。按當時的 法規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長凈、夏安居之事,其間禁止出門,幾十天開禁後方 可下山,百姓們在下山時要准備酸奶布施,此為"雪頓"的來源。17世紀中葉, 加入了演出藏戲的內容,"雪頓節"也固定下來,但宗教及娛樂活動仍被限制在 寺廟之外。直到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並成為達賴喇嘛的夏宮,雪頓節的活動 才移至羅布林卡,百姓也被允許入園觀戲,從此形成一整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望果節"是在藏歷八月,是豐收的節日,並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農作物成熟之際進行,"望果"是藏語,意為巡遊田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最早始於雅魯藏布江中下遊河谷地帶。最初的"望果"活動是一種祭祀神靈以祈 祝豐收的儀式。一般以村子為單位,有本教巫師作法,村民繞本村土地轉圈。隨 著宗教的發展和滲透,"望果"活動不斷更新。8 世紀後期,藏傳佛教寧瑪派興 盛,"望果"活動遂受寧瑪派影響,必須念咒語以祈佑豐收。到了14世紀,格魯 派發展起來並漸漸居於統治地位,"望果"活動則蒙上黃教色彩,遊行隊伍之前 要高舉佛像並背誦經文。從此,"望果"活動固定為節日,並逐漸增加一些諸如 賽馬、射箭、歌舞、藏戲、抱石和摔跤等活動,除農區之外,有些牧區也舉行類 似活動。
藏歷十月,有兩個較大的宗教節日,一個是十月十五日吉祥天母節,藏語稱 "白拉日卓"。由木如寺全體僧眾向拉薩大昭寺的護法王尊吉祥天女舉行隆重的 例行年祭。十月的另一個節日是二十五日的燃燈節。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在這天圓寂。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頂均要點無數燈 ,信徒們手持桑枝紛紛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爐,祈祝神佛為自 己帶來好運。

藏歷年是藏族生活的最重大的節目之一,各個藏區都有自己的特色,以拉薩藏歷年最具代性。
藏歷年按傳統習慣,一般要歡慶十五天。新年前夕,每家都要准備一個叫"切瑪"的五穀斗,斗為木製外繪各種吉祥圖案,斗里盛有各種谷糧,上插青稞穗,慶祝今年的好收成,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坐,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每年藏歷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從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種洗澡活動,在七月棄山星出現時,進入高潮;棄山星隱沒,洗澡活動結束,歷時一周。這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也叫沐浴周。
這時,西藏高原雨季剛過,風和日麗,河清水暖。人們盡情地在水中嬉戲、洗澡、游泳,累了便坐在岸邊石階上,一邊吃著自帶的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和其他食品,一邊說古道今,暢敘家常。也有的在河灘上翩翩起舞,有的放聲歌唱。正是:金風習習天氣涼,秋高氣爽水清亮;拉薩河畔歌潮起,男女老少沐浴忙。風和日麗好風光,幹家萬戶洗衣裳;洗凈晾在河灘上,五彩繽紛放光芒。
人們早晨出來,夜晚才回家。
把洗澡當作節日來過,在世界各民族中恐怕唯藏族所獨有。
在萬里羌塘重鎮--那曲,最隆重的節目是八月里一年一度賽馬會。 草原上各個鄉的牧民們早早就著手准備,到那時帶著帳篷,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佩帶各式玲瓏精緻的飾品從幾百公里匯集那曲鎮的賽馬會場。賽馬,第一名有大獎,最後一名也有獎--一串馬糞掛在馬脖子上,戲稱為"撿馬糞"的。賽馬會期間藏北物資交流會也同時舉行,更使八月的草原呈現一派祥和的節日景象。
在幾乎全民信教的西藏高原,賽馬對牧民的吸引力之大,不亞於世界盃足球賽。追究起賽馬會的起因,有說是源自尚武精神,史詩英雄格薩爾就是賽馬奪魁而稱王的,就如有句老話說: "印度國王是通過宗教儀式選的。嶺國國王是通過賽馬選的。"有資料載,藏北賽馬會從藏王赤松德贊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據記載羌塘草原賽馬騎射是從五百七十多年前江孜法王貢桑繞丹帕祭祀監典上的賽馬騎射習俗逐漸傳過來的。藏北的跑馬射箭,內容和形式與江孜 "達瑪節"相仿。所以自古以來,藏北高原以地主,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大型賽馬會。那曲草原一年一度傳統的賽馬會就選擇上八月份這一年中美好而短暫的黃金季節。逛林卡的習俗,不僅流行於拉薩,也流行於日喀則、昌都等地。傳說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日喀則城裡的男人們,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天不亮便騎著毛驢,到遠郊山上去朝見"蓮花佛"。與此同時,婦女、兒童便帶上圍幔和食品,焚香於郊外,迎接"觀神得福"歸來的親人,然後聚會於"吉采"林卡之中,喝酒慶賀。這就是最早的逛林卡活動。後來,這種活動又加進了比試坐騎--毛驢賽跑,到近代又發展成跑馬及射箭比賽。在東藏昌都等地,由於原始森林茂盛,附近城鄉居民或步行或趕馬車,行程一二日,來到原始森林中野營消暑,數日而歸。這也是逛林卡的一種。
逛林卡活動,在西藏至少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以前,每年藏歷五月一日到五月十五日,人們紛紛到林中郊遊野宴,除了吃喝遊玩外,還進行文娛活動和"跳神"等宗教活動,到十五日,逛林卡進入高潮。
在內地比較大的佛寺,一般都有塔,據說起初塔的作用是用來供藏佛舍利的。 而在西藏喇嘛寺廟的塔,有的是供藏大活佛的肉體及舍利,有的則是用來藏經的。所謂經塔之"經",並非是在白紙上印黑字的那種經書,而是在磚石上刻上經文,貯於塔中,塔的周圍也寫上經文。很多塔都築得不高,塔面刻著或寫著經文,便於藏胞們閱看,他們每繞塔轉一周,便認為已念經一遍了。
經塔一般都築在寺廟外或曠野,而經鼓(也叫經筒或轉經筒)則設在寺內, 經鼓除貯經外還可作為轉經之用。所謂鼓,只是就它的形狀似鼓而言,因鼓內藏存著無數經卷,所以不能擊鼓作聲。經鼓外表油漆得金碧輝煌,其直徑或數尺或一二十尺,高達數丈。鼓的中間立著一根支柱,以支柱為樞紐可使經鼓回轉。因為經鼓內藏有許多經卷,藏胞們認為轉動經鼓的作用比念經更大。所以,一有時間,他們就到殿中挽著經鼓下端的環或柄市推轉。除了人力轉經外,一些早虔誠的教徒,還設法將經鼓裝在河濱,利用水流沖擊,使其日夜不停地轉。
初到西藏的人,感受最深的是西藏濃郁的宗教氣氛。 你看那寫著經文或繪有佛像的各色經幡,在家家戶戶的房屋上、帳篷上迎風飄揚。布達拉宮的經幡像節日的彩旗,從宮底一直掛到宮頂。布達拉宮和葯王山之間的經幡竟長達100多米。拉薩市內許多街道跨街拉著一串串經幡,就像北京長安街上迎接外賓時掛起的彩旗。架在拉薩河上的一座小橋,遠看橋上好像開滿了鮮花,近看原來是掛著的經幡。就連那正在馬路上行駛的車輛都掛有經幡。總之,無論在拉薩,還是在日喀則、昌都,也無論是在神秘的林芝叢林,還是在原始的康巴部落,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經幡。
代表藏民信仰與崇拜的經幡(又名風馬旗),最初見於噶舉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
隨著佛教的發展,經幡的應用范圍從牟沓之上發展到屋頂、山頭、大樹、橋梁、佛塔寺院,從白色發展到紅、黃、藍、白、紫、綠等多種色彩;形狀從正方擴大到長方、大寬條,甚至還有組合式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特產:
藏毯:
藏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相傳有600年的歷史。西藏地毯織法獨特,色澤鮮艷和諧,毯面柔軟細膩,洗滌不褪色,經久耐用,加之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圖案花紋,所以也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藏毯分地毯式的和掛毯式的。拉薩地毯廠和日喀則的藏毯廠是現在生產藏毯的最大的企業,它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製作外,還引進了電腦等高科技設備進行制圖設計等工序。但是最有風味的還是老百姓家裡自己織的手工藏毯,因為最有特色,而且沒有重樣的。
金銀器:
金銀器也是西藏傳統的工藝品。金銀器大體分為裝飾品,如手鐲、戒指、項鏈、頭飾等;一類是生活用品,如酒壺、酒杯、勺、筷、碗等。西藏的項鏈種類很多,有金、銀、綠松石、骨頭、木頭、石頭等各種質地,古樸自然,因是純手工製作,故很少有重樣的。西藏最有名的銀器作坊都在日喀則,不過現在在拉薩工藝品商店裡賣的精細的銀器大多是尼泊爾做的。
藏刀:
藏刀是藏民族隨身必備之物,既可以用來切肉,也可以用來防身,同時還是一種特殊的裝飾品。男式藏刀比較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比較秀氣。根據做工精細程度和所用材料的不同,價格在幾元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名氣最大的藏刀要數日喀則地區的「拉孜刀」和「謝通門刀」以及林芝的「龍紋刀」。精美的銀飾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不過現在拉薩八廓街上賣給旅行者的所謂「藏刀」基本都是內地加工的廉價貨,而且拉薩機場還不允許旅行者把藏刀帶走,甚至在行李里托運都不行,或許你只好把它寄回去了。
藏香:
藏族人朝佛、驅邪、舉行宗教活動時都用它。市場上出售的藏香種類繁多,其中「果樂聶阿香」最為名貴。藏時香味淳厚,放到衣櫃里,不僅衣物飄香,而且還防蛀,一些有特別成分的藏香可以防治傳染病、流行病等。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是西藏的一種珍貴的中葯葯材,據說和人參、鹿茸並列為三大補品。
冬蟲夏草是一種很特殊和奇怪的葯材,在冬天它是一種真菌,到了夏天就長成,形狀似草,所以名叫冬蟲夏草。
據說蟲草具有明顯的補腎壯陽之功效,另外還可以補氣,西藏有很多名貴的菜,如蟲草雞或者蟲草鴨等。這幾年隨著「西藏熱」,冬蟲夏草的價格也自然被炒得極昂貴,每市斤達數千元。拉薩街頭有些專做遊客生意的人,時常打扮成老實巴交的回族人或者康巴人頗為神秘地向你兜售非常壯碩的蟲草,大小尺寸、外形顏色都和醫葯公司的一樣(或者更好),有須子,也有蟲節,再掰開看看,裡面魄的芯也一樣,價格還特別格外的公道。你以為你中了好彩了嗎?其實你見到的是可以亂真的「麵粉版」的冬蟲夏草!煮熟了可以當疙瘩湯吃的。所以,如果你想買冬蟲夏草,最好去醫葯公司,或者讓當地人找他們熟悉的商人。
雪蓮:
雪蓮是菊科鳳毛菊屬雪蓮亞屬的草本植物。它生長在海拔4800-5800米的高山流石坡以及雪線附近的碎石間。雪蓮有20餘種,絕大部分產於我國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西藏境內有7種。
雪蓮具有祛寒、壯陽、補血和暖宮之功能,主治婦女病,風濕性關節炎及腎虛、腰痛等病症,水母雪蓮還有強心作用。民間常用雪蓮泡酒治風濕性關節炎和婦科病等症。在珠穆朗瑪峰的冰塔林附近就可以看到雪蓮,一畦一畦的和白菜差不多。在拉薩八廓街或布達拉宮附近也有曬幹了的雪蓮花出售,灰撲撲毛茸茸的,幾塊錢一株。如果你是讀武俠小說長大的,乍一看到它,可能會非常的失望。
藏葯:
藏葯種類繁多,目前有葯用價值的藏葯有2000多種,常用的有300多種,其中植物類200餘種,動物類40餘種,礦物類40餘種,常用藏葯中有三分之一的葯與中葯相同,其中礦物葯和動物葯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藏葯的加工與炮製過程非常講究。藏醫認為,通過炮製的藏葯,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適當改變某些葯物的性能,藉以提高葯物的療效。主要炮製的方法有三種:火製法、水製法和水火合製法。藏葯治病的劑型主要有散劑、水丸劑、湯劑、膏劑、脂劑五種。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據說,藏民進了寺廟大門,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到離別時,還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表示我人雖離去,但我的心還留在這里。
「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用絲綢為料的。上品「哈達」織有蓮花、寶瓶、傘蓋、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種隱花圖案。哈達的質料,因經濟條件不同而異,但人們並不計較質料的優劣,只要能表達主人的—『片良好祝願就行了。哈達的長短不一,長者 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般是白色的。此外,還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貴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用。
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獻哈達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們互相通信時,也在信封內附上一條小哈達,以示祝福和問候。特別有趣的是,藏民出門時也隨身帶上幾條哈達,以備在途中遇到久別的親戚、朋友時使用。「哈達」在不同情況下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禮上呈獻哈達,意味著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賓時奉獻哈達,表示一片虔誠、祈禱菩薩保佑;葬禮上獻哈達,是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閱讀全文

與藏刀王銀器批發部德宏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烏批發花市場在哪裡 瀏覽:445
昆明副食品批發公司電話 瀏覽:849
去東海批發水晶便宜嗎 瀏覽:558
中大t恤布料批發價格表 瀏覽:916
義烏兒童袖套批發 瀏覽:65
找北京布鞋批發店 瀏覽:16
貴陽什麼地方批發瓷磚 瀏覽:113
河北礦棉板批發 瀏覽:711
長春市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462
青島高頻電磁加熱批發 瀏覽:213
合肥礦用開關櫃批發 瀏覽:410
臨沂嘉興水果批發市場香蕉價格是多少 瀏覽:830
什麼水果批發可以加盟 瀏覽:597
永年螺絲批發市場地址 瀏覽:906
廣西殺菌燈工作燈廠家批發 瀏覽:506
歐妮批發商 瀏覽:538
外轉子空調風機批發商 瀏覽:297
浙江柯橋批發格子布的地方 瀏覽:728
陶瓷佛像批發廠家地址銅像 瀏覽:853
河北金鋼網鋁型材批發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