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西宜州市屬於
宜州是縣,歸河池地區,原隸屬河池。消地區後宜州是地級市,直屬廣西。
Ⅱ 景德鎮哪裡有養牛批發市場
你那裡有的,有也是地方土牛沒有經過改良的長勢不行的,我這里是魯西黃牛的產地可以來參觀
Ⅲ 宜州的經濟
2007年宜州市實現生產總值達到5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增速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增幅創三年來的最好水平,GDP突破50億元大關。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62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31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25億元,增長16.8%。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39.5:27.7:32.8調整變化為36.2:28.3:35.5。人均生產總值(GDP)突破8000元,達到人均8668元,增長10%。
2011年宜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9.2億元,增長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1億元,增長32.2%,總量排在河池市第2位。財政收入首次突破7億元,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完成5.91億元,增長19.35%;一般預算收入3.61億元,增長22.86%。非稅收入比重下降到15.65%。金融機構存款余額82.4億元,增長14.8%;金融機構貸款余額49.5億元,增長17.4%。
2012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7.51億元,增長3.4%;財政收入7.2239億元,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26億元,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增長5.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300元,增長12.4%。
據初步測算,2013年宜州市地區生產總值94.1億元,增長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4.5億元,增長13%;財政收入7.5億元,增長3.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為47.55億元、13.56億元,分別增長13.46%和9.9%。 在工業發展中,宜州市形成了以「蔗糖、繭絲、礦產、食品、建材、水電、機械加工」為核心和支撐點的工業體系。
200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4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4億元,增長15.2%。實現工業增加值12.88億元,增長16.1%。開發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2.6億元,增長40.6%,佔全市工業總產值30.6%。全市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年上升,由去年的22.5%提高到2007年的23.9%。
2011年,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4.7億元,增長20.2%;其中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增長47%,實現工業增加值5.7億元,增長29.5%。繭絲綢、生物質化工、甘蔗綜合利用、機械製造配套加工、礦產品加工和以酒業為主的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製糖、繭絲綢、化工三大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4.2億元、11億元和5.8億元,分別增長22.3%、35.3%和35.1%。 宜州市是廣西農業大縣(市),已被列入廣西西部開發區域縣(市),全市轄7鎮14鄉,總耕地面積69.2萬畝。主要農產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蠶、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糧食、蔗糖、桑蠶、水果、畜牧水產五大生產基地,並且又已成為中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廣西糧食自給工程縣(市),是廣西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縣(市)。
全市按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優勢,劃分為五個農業經濟區,即東部四個鄉鎮以生產優質糧為主,經濟作物為輔;西部五個鄉鎮以經濟作物、多種經營為主,林果為輔。南部七個鄉鎮以蔗桑為主,林果為輔;北部三個鄉鎮以林(竹)果、葯材為主,旅遊為輔;中部兩個鄉鎮以蔬菜生產為主。
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生產積極性異常高漲。土改後不久,在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運動,按照自願互利原則組織起來,克服缺乏生產工具、資金等困難,推動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1954年全縣糧食總產由1952年的5.72萬噸,增至7.48萬噸。農副產品豐富,市場活躍。1956年實現農業合作化後,大規模興修水利,改善了生產條件,為改革耕作制度,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奠定了基礎。經過引進新技術,選用良種,擴種雙季稻,使生產有一定的進展。1958年秋起,開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所謂供給制,吃大鍋飯,打亂了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幹部犯「共產」風、浮誇風、強迫命令風、生產瞎指揮風和幹部特殊化風的錯誤,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造成了生產、生活的嚴重困難。1960、1961、1962年3個年度的農業總產值均比1956年低11%~20%。1963年縣內遭受特大乾旱,糧食生產跌入低谷,只有解放初期的水平。1960年冬起,先後開展以反「五風」為內容的整風整社運動,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重申人民公社仍實行集體所有制。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和生產責任制。堅持評工記分,解散公共食堂,重建農民家庭經濟。發還自留地,鼓勵經營家庭副業。開放集市貿易。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之後,清退了一批職工還鄉生產,大量增加農田水利建設投資、增加農業貸款和提高農產品收購價,解放了生產力,搞活了經濟,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1965年糧食總產達8.84萬噸,比1956年增長22.7%。1966年達9.70萬噸。「文化大革命」期間,縣領導機關被奪權,基層行政組織被搞亂;繼又採取一系列「左」的做法,割資本主義尾巴,沒收自留地,限制家庭副業,關閉集貿市場,搞單一經濟,使經過調整後略有發展的農村商品生產又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打擊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由於政府堅持「以糧為綱」,糧食生產仍有所增長,但時有升降。70年代中期宜山縣被定為自治區商品糧基地縣。1977年糧食總產15.89萬噸,比1966年增長63.8%,年均增長6.2%。由於從事單一經濟和平均主義盛行,增產卻未增收。農村日工分值只有3、4角錢,低的僅7、8分。超支戶、困難戶增多,溫飽問題未解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根本上改革了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總產達21.5萬噸。但在大好形勢下產生了滿足情緒,放鬆了農業生產。有的盲目流向城鎮棄農經商。1984、1985、1986年糧食總產均低於1983年水平,減幅在21%~23%之間。1987年貫徹中央治理整頓方針,集中力量抓農業生產和以發展糖業生產為主的經濟作物生產,並採取增加投入、科技支農、推廣良種等措施,使農業生產出現了新局面。糧食、甘蔗、桑蠶、水果成了種植業的4大支柱。1989年糧食總產達23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1990年糧食總產22.57萬噸,農民人均口糧317公斤。當年農業總產值18205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為9347萬元,佔51.34%。糧食作物產值為5797萬元,占種植業產值的62%;經濟作物產值3152萬元,佔33.7%。在1952至1990年的39年間,縣財政對種植業的投入為1905萬元。全縣農民共繳納公糧和交售購糧134.1萬噸。
2007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預計達到33.65億元,同比增長5.5%。糧食生產相對穩定,蔗桑產業鞏固壯大,桑園種植面積為26.4萬畝,增加1.74萬畝;鮮繭產量4.21萬噸,增長18.3%。糖蔗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同比增加7萬畝;糖蔗總產量達到213.66萬噸,比上年增長29.3%。全年出欄肉豬頭數51.06萬頭,比上年下降12.4%;生豬存欄20.86萬頭,下降34.8%;出欄肉用牛8.65萬頭,下降15.4%;肉類總產量5.01萬噸,下降16.6%;水產品產量9063噸,增長0.7%。
2011年宜州糧食總產量達21.8萬噸。全市農林漁牧業總產值完成55億元,增長3%。新種甘蔗面積11.1萬畝,總面積達45.4萬畝。全市桑園總面積達30.3萬畝,鮮繭產量達5.04萬噸;收集處理蠶沙1.23萬噸,生產生物有機肥3406噸;生產桑枝菌棒達6016萬棒,產值達1.5億元;桑蠶繭絲綢資源綜合利用總產值達30.64億元,增長20%。被評為廣西十佳桑蠶生產基地縣(市)。
2012年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總產量達22萬噸。全市擴種甘蔗面積4.37萬畝,推廣優良品種種植面積16.4萬畝,種植面積擴大到47萬畝,全年原料蔗總產量預計達173萬噸,產量較2011年提高近50萬噸,農民種蔗收入達8億多元。桑蠶優勢進一步擴大,全市桑園面積達31.3萬畝,鮮繭產量5.29萬噸,農民養蠶收入達到18.28億元,桑枝食用菌完成生產6000萬棒。宜州市榮獲「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十強縣」稱號。
截止2013年10月,宜州已連續8年為中國第一大桑蠶基地縣市。2013年宜州市桑園總面積發展到32.3萬畝,全市養蠶138萬張,全市養蠶農戶11.9萬戶51萬人,占農村總戶數90%以上,農民人均養蠶收入4970元。宜州市有18家繭絲綢加工企業,產品暢銷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全市有鮮繭收購資格的繭站270家,分布在16個鄉鎮200個行政村。 2000年:2.81億 2001年:3.0591億 2002年:3.01億 2003年:3.32億 2004年:3.7029億 2005年:4.4億 2006年:4.08億 2007年:4.5億 2008年:5.028億 2009年:5.18億 2009年:5.08億 2010年:6.01億元 2011年:7億元2012年7.2憶 2013年:7.5億元2014年:2015年:
Ⅳ 廣西那裡有活牛交易市場
廣西石塘,和與全州交界的湖南永州道縣都是幾百頭左右的黃牛交易市場!可以去考察一下!
Ⅳ 河池宜州市都有什麼職高學校
河池市宜州區職業教育中心由宜州職業中專、宜州技工學校、宜州進修學校、宜州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組成。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會仙山下、龍江河畔,是公辦的廣西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廣西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廣西科研20強學校、廣西「三星」級學校。學校教學質量好,學校有就業班和升學班,就業班畢業獲國家承認的中專畢業證,學生大部分就業於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惠州等珠三角經濟發達城市,少部分在南寧、柳州 、宜州等附近城市就業。升學班升學率100%,升入廣西各高職、高專的本科、專科大學就讀,畢業獲取普通大學本科、專科畢業證,國家承認學歷。
學校建於1994年,現佔地面積149畝,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有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綜合教學樓、專業實訓室及校外專業實訓基地,學校專業實訓設備價值達1580萬元。
學校開設有飯店服務與管理、旅遊服務與管理、中餐烹飪、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及應用、汽車駕駛與維護、機械加工技術、絲綢工藝、幼兒教育、工業機器人、社會服務管理、等11個專業。學校現有在校生3586人,在職教職工125人。
學校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為宗旨、以就業為目標」的辦學原則,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畢業生遍布祖國各地,社會影響較好,是廣西民族地區培養技術人才的搖籃、是桂西北職業教育的璀璨明珠。
學校近年來先後被評為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廣西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記集體二等功)、廣西教科研20強學校、廣西「三星」級學校、廣西縣級中專綜合改革考評優秀縣、廣西示範性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全區農村學生回鄉創業重點實施學校、廣西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廣西文明庭院、自治區級2000—2009年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單位、河池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河池市宜州區職業教育中心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正努力地向著「全國重點、八桂名校」的目標邁進。
Ⅵ • 想知道: 河池市宜州牛交易市場在哪哪天值集日
朝陽街十字路口
Ⅶ 宜州活牛交易市場是哪一天幾月幾號
每個月的陽歷,1.4.7.的前一天下午1點開集
Ⅷ 想知道: 河池市宜州牛交易市場在哪
羅西方向有牛場
Ⅸ 宜州哪裡有手工活批發
你的意思是想拿大批手工活外發給別人嗎?我知道有個手工廠大量發放手工活的,是做粘膠花,串手鏈,貼標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