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有描繪茶的詩句 我急用 高雅點的 因為是一種高貴感的茶
1、《品令·茶詞》
宋代:黃庭堅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譯文
幾只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將茶餅用潔凈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凈,清亮晶瑩。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過松林,已經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飲茶亦能使人醉,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漸入佳境。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2、《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寐,相對小窗前。
譯文
北苑茶山春風浮動,茶餅形狀萬千,方的如圭器,圓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貴。茶餅被研磨地粉碎,進奉御用,可謂有功社稷,可與凌煙閣中為國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並列。這茶又能戰勝酒醉風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腦,排憂解愁。
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茶盞綉著金邊,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司馬相如雖有渴疾,一觴一詠,引來群賢賓客。相如起做燈前,酒興文采,風姿挺秀。竭盡胸中萬卷詩篇,文辭充沛,猶如三峽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歸家,文君並沒入寢,兩人相對,坐在小窗前面。
3、《臨安春雨初霽》
宋代: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
如今的事態人情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著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品名茶。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4、《一七令·茶》
唐代: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譯文
香香的茶葉,嫩尖尖。羨慕會作詩的客人,喜歡僧人的生活。茶碾是白玉雕成的,茶篩是紅紗製成的。煎茶器具是黃蕊顏色,慢慢用盞蓋撇去茶湯上面的餑沫。晚上邀請你一起賞月,早晨自己一人賞朝霞千里。
5、《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譯文
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採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 一飲後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於輕塵中。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瓮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2. 中國有哪些著名特產
中國著名特產有:四川大熊貓、北京烤鴨、皖南京劇、涪陵榨菜、廣東白斬雞、天津狗不理包子、泰安赤鱗魚、北京景泰藍、新疆田美玉等等。
1、北京烤鴨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廣東白斬雞
白斬雞又叫白切雞,是一道中華民族特色菜餚,起源於廣東,在南方菜系中普遍存在,以粵菜的白斬雞最知名。形狀美觀,皮黃肉白,肥嫩鮮美,滋味異常鮮美,十分可口。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上海十大經典名菜。
3. 蒙頂山的茶葉最貴的是多少錢
蒙頂山素有「仙茶之鄉」的美譽。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主要品種有甘露、黃芽、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五種傳統名茶,及特級綠茶,各級烘青、炒青,各種茉莉花茶,沱茶,南路邊茶等,它們是貫穿我國茶史的名牌茶。
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產茶而著稱於世。蒙頂山為蜀郡種茶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名茶的發祥地。蒙頂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邊緣的雅安市名山縣境內,它久負盛名,從唐朝「蒙頂茶」作為貢茶時而聞名遐邇。愛茶的人,最能品味吟唱千年絕句「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蒙頂山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頂山茶的歷史,始於西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公元前53年,西漢葯農吳理真,在蒙頂山發現野生茶的葯用功能,於是在蒙頂山五峰之間的一塊凹地上,移植種下七株茶樹。清代《名山縣志》記載,這七株茶樹「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 吳理真種植的七株茶樹,被後人稱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種植馴化茶葉的第一人,被後人稱為「茶祖」。 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蒙頂山茶即被列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與皇帝飲用的專用貢茶,直到公園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長達1164年。成書於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縣志》記載:「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貴大師園仁從長安歸國,唐朝皇帝贈給他的禮物中,就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作為天子禮物,蒙頂山茶成為了國家禮茶。
查到最貴的是皇茶甘露盒158g,460.00元
4. 蒙頂山茶怎麼樣,有誰喝過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看個人感覺吧,其實和茶,我感覺都差不多,不過蒙頂山是茶葉發源地,茶還是很不錯的,甘露、黃芽這些都是裡面比較頂級的,茶葉品質肯定是沒得說。我喝過天沫茶業的,口感還不錯,你可以試試。
5. 誰幫忙找點關於茶文化的詩詞(最好是名人的)
一七令,茶
胡秉言
茗
碧嫩,神凝
著聖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異客,閑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歲月,盪滌塵緣凡情
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凈心靈
一七令,茶
胡秉言
祥
茗嫩,一槍
銅壺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瓊玉漿
陸羽邀神農,禪坐細品嘗
清高文人墨客,達官貴侯飲狂
淡淡清香飄千古,修身聽命日月長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6. 茶序的武夷山功夫茶茶藝
武夷山是全人類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飲茶在武夷山就是帶有文化色彩的藝術。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贊遭,武夷山一帶之茶「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大文豪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便是宋代的武夷茶藝的最好寫照。 本套茶藝編排中貫徹了三大特色:
一是茶道即人道,茶道最講人間真情。本套茶藝通過「母手相哺」、「夫妻和合」、「君子之交」等很俗的程序表達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和朋友之誼,很真切地給人以溫馨的感受。
二是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藝術地再現了武夷山茶師在審評茶葉時「三看、三聞、三晶、三回味」的高超技巧,參與了這套茶藝後就真正懂得了武夷山茶人是如何審評茶葉的。
其三是重在參與。在本套茶藝中客人與主人圍桌而坐.共同候湯、鑒水、賞茶、聞香、觀色、品茗。每—個客人都是茶藝的創作者,而不是旁觀者。 1.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2.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3.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4.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5.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6.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7.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8.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9.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10.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11.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12.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13.二晶雲腴,喉底留甘。
14.三斟石乳,藹氣回腸。
15。含英明華,領悟岩韻。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18.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各位嘉賓,大家好,首先歡迎你們到武夷山來品茗賞藝。
風景秀甲東南的武夷山是烏龍茶的故鄉。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寫詩贊美武夷茶說:「年年春白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自古以來,武夷山人不但善於種茶、制茶,而且精於品茶。現在由我來為各位嘉賓表演武夷山的功夫茶茶藝,請大家靜下心來,和我共享茶藝的溫馨和怡悅。功夫茶茶藝共有十八道程序,前九道由我來操作表演,後九道則請各位嘉賓和我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肘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煙,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恬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序,向嘉賓們介紹今天抱茶所用的精美的功
夫茶茶具。「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鑒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荼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加清沏潔凈。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頗
品飲武夷岩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沖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誨好像蚊龍人海,所以稱之為烏龍人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里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於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岩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干凈後,乘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當海壺中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行禮致敬。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風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風呈
樣」。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風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後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得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鑒賞雙色,喜聞高香
鑒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的熱茶全部注人品茗杯,隨著晶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製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三品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後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晶奇茗主要是晶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宋代范仲淹有詩雲:「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湯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遭:三斟石乳,盪氣回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盪氣回腸」是第三次聞香。晶啜武夷岩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人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心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盪氣回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鑒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岩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井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此美妙的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浦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後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岩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玩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葯、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幹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7. 中國著名土特產
人參 吉林、遼寧
鹿茸 吉林、遼寧、黑龍江
銀耳 福建、四川、湖北
當歸 甘肅鰵縣、宏昌、河北
蟲草 青海、四川
祁門紅茶 安徽祁門
屯溪綠茶 安徽屯溪、歙縣、休寧
黃山毛峰 安徽黃山
碧螺春茶 江蘇太湖
六安瓜片茶 安徽六安
鐵觀音茶 福建安溪、崇安
金華火腿 浙江金華地區
北京烤鴨 北京
茅台酒 貴州仁懷茅台
汾酒 山西汾陽杏花村
鴨梨 河北淪州、石家莊
萊陽梨 山東萊陽
沙田柚 廣西柳州、容縣
無核白葡萄 新疆吐魯番、膳善
玫瑰葡萄 北京、河北、遼寧大連
良鄉板栗 北京、河北
泰安明栗 山東泰安
肥城桃 山東肥城
奉化玉露桃 浙江奉化覲縣 ^
哈密瓜 新疆哈密、吐魯番、膳善
金絲小棗 山東樂陵
白果 江蘇泰興
香菇 福建建陽、廣東惠州
新疆-哈密瓜
無錫-排骨湯
南匯-水蜜桃
天津-麻花\狗不理包子\栗子
蘇州-豆腐乾
福建-金門四寶
內蒙古-(羊)奶茶
杭州-蘿卜干\小核桃
高郵-鹹蛋
湖南-皮蛋
平遙牛肉
阿奇大蘇打
8. 中國的茶葉史
中國是茶葉原產地,產茶歷史悠久,產茶區域遼闊,歷朝歷代所產茶葉多種多樣。
圖片
綠茶是眾多茶葉中的大宗,也是深受古人愛好的日常飲品。今天盤點的這5款歷史悠久的綠茶,最老的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一起來看看吧~
01.
蒙頂甘露
創制於明
蒙頂甘露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之一,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產於四川名山縣的蒙山,此茶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後失傳,1959年在總結宋代「玉葉長春」和「萬春銀葉」兩種茶炒制經驗的基礎上研製而成。
圖片
蒙頂茶栽培始於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被宋哲宗封為「甘露普慧禪師」的吳理真親手植茶樹七株於蒙山五峰之中。「其葉細長而嫩,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曰仙茶」。
02.
廬山雲霧
成名於宋
廬山雲霧產於江西省廬山,始於東漢,歷史悠久。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當時梵宮寺院多至300餘座,僧侶雲集。各寺亦於白雲深處劈岩削谷,栽種茶樹焙制茶葉,名雲霧茶。」
圖片
廬山雲霧茶成名於宋代,為貢茶。到了明、清時代,生產更盛。黃宗羲《匡廬游錄》中記載:「山中無別產,衣食取辦於茶。」這表明當時茶葉已經商品化,並且是山民(包括僧尼)的主要經濟來源,甚至是唯一可以換取錢幣、養家糊口的物產。
1949年後,廬山雲霧茶更成為全國名茶之一。
03.
金獎惠明茶
成名於明
金獎惠明茶產於浙江省景寧縣,最初產地在赤木山麓際頭、惠明寺一帶,初唐時有高僧惠明到景寧建寺,寺因僧得名,茶因寺得名。為恢復性歷史名茶,1971年恢復創製成功。
圖片
惠明茶生產歷史悠久,相傳在唐朝時畲族老人雷太祖在赤木山偏僻地種茶。據縣志記載: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為貢品,年貢芽茶兩斤。詩人嚴用光的《惠明茶歌》有「入京馬上爭矜貴,黃封紅裹呈楓宸」的句子。
1915年,惠明茶參加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國際博覽大會,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褒章和一等證書。自此之後,惠明茶名揚四海,譽滿全球。
04.
徑山茶
成名於宋
徑山茶產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一帶,為恢復歷史名茶,在唐代首創,1978年開始恢復生產。
圖片
徑山茶始產於唐,據清嘉慶《餘杭縣志》記載,唐天寶元年(742),徑山開寺僧法欽「嘗手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今徑山茶是也」。
徑山茶聲名鵲起於宋,宋代翰林院學士葉清臣,曾考察過浙江許多茶區,在他的《文集》中肯定「錢塘、徑山產茶質優異」。元、明、清時的徑山茶仍享譽不衰。
05.
陽羨雪芽
成名於唐
陽羨雪芽產於江蘇省宜興市,為歷史名茶,恢復於1984年。依據蘇軾「雪芽我為求陽羨」的詩句而命名。
圖片
關於陽羨雪芽,歷史上眾多詩人茶客都留下了不少筆墨。一生愛茶成癖的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可見陽羨茶在唐代頗有聲譽。
江蘇宜興在唐代曾是著名貢茶產地,但當時均為團餅茶。宋代演變為蒸青散茶,後因建茶興起而日益衰落,陽羨貢茶僅有其名而已,直到清代貢茶製法全部失傳,於1985年重新創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