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紹一下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霸州市地處河北省冀中平原東部,位於京、津、保三角地帶中心,屬環京津、環渤海城市群。
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東臨海港城市天津70公里,西接雄安新區35公里。宋人稱:「此固三關之鎖鑰,實則冀中之機樞」,史有「帝闕下臨通萬國,行人至此望燕山」的記載。
全市土地總面積784平方公里,境內無山脈、丘陵,地勢低平,自西北向東南緩傾,地面高程海拔11.1米緩降到2.1米。按地勢和環境不同可分為西北高上區、東北部風沙區、中部河間窪地區、溢流窪溢洪區和東淀滯洪區五個類區。
(1)河北建國西瓜批發市場擴展閱讀:
霸州交通便捷。京九鐵路、津霸鐵路、津保高鐵、大廣高速、津保高速、京台高速、106國道、112國道及省幹道縱橫交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交通體系。京九鐵路京南第一大站--霸州站,為國家二級站,座落在霸州市開發區。
市內設地方鐵路專用線及貨場,貨物可直抵香港。保津高速公路從西向東貫穿全市,並於霸州鎮、勝芳鎮和揚芬港 鎮各設有一個出口。由霸州驅車至首都機場僅需1個多小時,至天津機場僅需50分鍾。高速軌道交通快速發展,津保高鐵已建成通車。
隨著京雄城際鐵路、首都新機場南出口高速的規劃建設,霸州作為京南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日益凸顯。
Ⅱ 北京工業大學怎麼樣
很好,是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
學校創建於1960年。建校初期,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部分學生先後劃轉學校。20世紀70年代至2005年,北京工商管理專科學校、北京計算機學院、國家建材局管理幹部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藝術設計職業學院相繼並入學校。
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入選者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7人,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教學名師入選者5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北京市教學團隊10個。
Ⅲ 民間舞蹈的河北舞蹈
河北省的民間舞蹈,蘊藏豐富,絢麗多姿,素有北方漢族民間歌舞之鄉的美譽。據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1983年的調查統計,全省民間歌舞達一百四十六種,為了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全省各地每年都定期舉辦民間歌舞訓練班,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不斷發掘整理民間舞蹈。在每年的新年、春節傳統的迎春花會等群眾性業余文藝活動中,民間歌舞異常活躍。
河北民間舞蹈人們比較熟悉的有:徐水獅子舞,唐山的地秧歌,昌黎的跑驢,石家莊的井陘拉花,滄州的落子舞,鹽山的武術扇、高陽的竹馬洛子,邯鄲的永年小曲、曲周花車,邢台的秧歌鼓,衡水的鳳秧歌、七巧燈,廊坊的勝芳胯鼓、勝芳花燈,保定的地平蹺、花鼓洛子,張家口的插花洛子、二人台,承德的春鼓、棒棒舞等等。現將幾種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作一簡略介紹。
冀東地秧歌和跑驢
冀東地秧歌廣泛流傳在河北省唐山地區。據《中國古代舞蹈話》(王克芬著)記載:「秧歌是由古代的『村田樂』演變而來」,它們的源泉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地秧歌,徒步於地上表演,不受演出場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較機動靈活,易學易演,是自娛性和表演性相結合,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種民間舞,傳統的活動形式,基本上分過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過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點是:節奏與動作統一,表演各異,舞姿簡潔,邊走邊扭。場子秧歌,遇到廣場或十字街頭,拉開場面,大扭一番,有時還扭一會兒,唱一段,用鑼、鼓、釵間奏,然後表演帶故事情節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節目)。主要特點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畫面靈活多變。
地秧歌的傳統表演形式,大多是前邊有兩個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魯智深),手舞花棒,開路打場,後跟提花籃、佛塵的童子及田公、漁婦、樵夫、書生等角色。在行當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婦)、丑(詼諧、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婦女)、公子(文質彬彬的書生)。表演上的共同特點是腳下步伐上下顛顫,結合肩部與腰部扭動和雙手搖擺為主,就好象鳳擺楊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據人物性格,分別手持彩扇、花絹、團扇、撥郎鼓、棒槌、煙袋等,手部的基本動作以八字翻花為主,上下左右,前後抖動扇花,變化萬干,如雙雙對對的彩蝶在花叢中飛舞,既抒情、優美、典雅,又火爆、潑辣、熱情、歡快,富有詼諧、幽默、質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揚的大嗩吶為主,配以中、小釵作打擊樂。大多習慣於吹奏《滿堂紅》、《句句雙》、《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於表現樂觀、歡快、喜悅的節日氣氛。
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種人物的舞姿動作非常細膩,富於表現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場子」、「小出於」中,塑造各種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善於表現有故事情節的雙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劇。著名的地秧歌表演藝術家、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理事周國寶和周國珍、張遷合作,根據「王小趕腳」、「傻柱子接媳婦」加工創作的民間舞「跑驢」,主要舞蹈語匯,就是選用地秧歌的素材。這個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在參加1953年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曾榮獲優秀節目獎。隨後,由中國青藝術團帶到布加勒斯特,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榮獲國際舞蹈比賽二等獎。
此外,唐山市、秦皇島市和昌黎縣的專業和業余舞蹈愛好者作,以地秧歌為素材創作了許多新的舞蹈節目,如《娶女婿》、《盲人摸象》、《中秋之夜》、《撲蝶》、《搶親》等等。這些舞蹈已在全省普及,深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趙縣扇鼓、戰鼓、挎鼓
趙縣扇鼓的鼓,是用狗皮蒙的一種盤狀圓扇形手鼓,帶有長把,把上有九個鐵環,細長的鼓錘富有彈性,鼓聲清脆悅耳。
扇鼓的歷史久遠,它起源於商代的巫舞。巫舞在古代是娛神舞蹈,所使用的主要道具是扇鼓(又名「太平鼓」或「太平神」)。隨著社會的變革和前進,巫舞逐漸由娛神的舞蹈演變成為人的舞蹈。相傳公元前424到公元前387年,鄴縣黎民百姓為念西門豹治鄴為民除害的功德,每逢年節都要敲打太平鼓(即鼓),載歌載舞,以示紀念。
巫舞中的扇鼓傳到清代,已基本上形成為民間娛樂活動。清何耳作《燕台竹板詞》中雲:「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就是反映當時扇鼓表演活動的場景。
趙縣扇鼓多為集體舞形式,每逢喜慶豐收之時,農民們手持扇鼓,在場院里扭起舞步,敲打著輕快活潑的鼓點,唱著民歌小調,表達歡悅的情緒,很有生活情趣。建國以來,一些專業和業余舞蹈工作者繼承傳統,運用扇鼓表現形式,創作出不少新的舞蹈節目,受到群眾歡迎。國慶三十周年文藝獻禮演出時,河北省民間歌舞業余演出隊帶著經過加工整理的趙縣扇鼓《慶豐收》進京,榮獲了演出二等獎、創作三等獎。趙縣戰鼓,是表現古代戰陣生活的一種很有氣魄的民間舞。以大架鼓為中心,鼓面直徑為一點八米,由四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擂打,十六名健壯的男子手持大鈸,列隊隨著大架鼓的節奏,前後左右,上下飛舞,不斷變化著敲擊樂器的姿態,很有氣勢,這與纖細、優美、抒情的扇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趙縣的挎鼓(又名背燈挎鼓),是一種很別致的民間舞蹈。表演者背上背著一盞特製的龍燈或西瓜燈,將鼓挎在腰間,雙捶擊打圓鼓。時而歡騰跳躍,時而旋轉著敲打著輕快有序的鼓點。每值燈節之夜,數以百計的「背燈挎鼓」湧上街頭,排成一字長蛇陣,在鼓樂聲中,燈火之下,於歡樂的人群中往來穿梭表演。表演者與觀賞者融為一體,共同享受著一種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喜悅,增強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滄州落子
滄州落子是冀中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據滄縣縣志記載: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個小場子,起源於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1796一1821年)。傳統的落子,女的腳踩寸蹺(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點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線美,講究韻味兒。扇舞的風格瀟灑,板舞的動作幅度大,節奏變化多,非常明快。落子的傳統節目,內容大多是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風箏》、《嘆情郎》、《綉手絹》、《尼姑思凡》等。其中《榮莉花》、《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更加優美動人,成為舞壇上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
已故的著名民間舞蹈家周樹棠在繼承和發展滄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周樹棠從小在「落子坊」學藝,經過四十多年的磨練,自成了落子舞的一個藝術流派。他的舞蹈動律特點是,突出地刻畫了女性「三道彎」的舞姿造型:頭是歪的,腰是擰的,腿是曲的,線條兒美,韻味兒濃,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莊。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中國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優長。周樹棠認為,民間舞不發展,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為了發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從各民族民間舞中,曾記下許多舞蹈語匯和舞姿動律,經過一番剖析和鑽研,把許多舞蹈語言溶化到落子舞當中,進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動作組合。這些瑰麗多采、千姿百態的動作,增強了落子舞的表現力,發展了落子舞的傳統藝術。
Ⅳ 我想在河北大學附近開個飯店,急需朋友們在此指點小妹一二~~
便宜 實惠 檔次別太高
Ⅳ 58啊 58為什麼售後發票都聯系不到人,大了100個電話了!!!
你打的售後嗎?你說的58指的是58速運,快遞還是說58同城。如果是快遞的話,你可以打快遞電話聯系,58同城的話,你就要找58客服的人建議。你是買東西買的不對了嗎?還是想要退貨呢,可以去網上搜一搜電話。別著急,有時急也解決不了問題的。你會打通的。
Ⅵ 邯鄲的風俗有哪些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
在邯鄲西部有元宵節盪鞦韆的習俗,從正月初十開始搭建鞦韆架,到十四、十五兩天的盪鞦韆高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參與了這一活動。屆時,各個村鎮之間還將舉行盪鞦韆比賽。
乞巧節 農歷二月初二
在磁州附近的山村裡至今還有二月二乞巧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結伴到附近的小山上自製「乞巧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煮米粥都行,最重要的一項是到旁邊的灌木叢中找一種紅色的野生植物果實,(相傳這種果實有讓人手變巧的功能),將其放入鍋中,然後每一個姑娘都蒙住眼睛,用筷子夾著吃,每人吃之前鍋里都要保證有7個,吃到的越多,手就會越巧。
叢中花會 農歷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
叢中是邯鄲的一個鎮,早在明太祖年間,這里就開始舉行民間花會表演。花會表演分為四組,共有20多種表演形式,如造型藝術、武術、雜耍等,內容都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些老故事或歷史故事為主。屆時在大街小巷都可欣賞到精彩的演出,人們往來穿梭,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六月六敬穀神 農歷六月初六
在邯鄲西部的武安一帶至今還流行著敬穀神的習俗。六月六前後,當地農民所種的穀苗都已出穗,遠遠望去一片金黃。為了慶祝,也為了祈求來日的風調雨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饃、豆包,並把自家蒸出的饃帶到自家的地里,以祈求五穀神能賜給人們一年的好收成。
邯鄲美食:
邯鄲除了有悠久的旅遊文化以外,還有豐富的特色飲食文化,早在清朝年間,帝王們到邯鄲避暑,都會禁不住吃些邯鄲的小吃。特色小吃有:大名二毛燒雞、馬頭天福酥魚、臨漳臨英扒兔、一簍油水餃、臨洺關牌驢肉香腸、五百居香腸、津津樂老槐樹燒餅、武安拉麵、津津樂菊花包、大名郭八火燒、磁縣胖妮熏雞、一口香水餃、合記包子、廣府牌驢肉、廣府牌酥魚、馬頭熏兔、涉縣系列小吃、驢油燒餅、桂月牌繒肘、老蘇羊湯、武安小吃。
Ⅶ 蘇南蘇北文化差異為什麼這么大
首先提出,清朝安徽和江蘇劃分是偏安徽的,清朝時期劃江南為江蘇和安徽,是以江蘇屏障安徽。在鎖國情況下安徽為清庭提供了極大的糧食,礦石等物質支持,而江蘇則是南明的中心。蘇皖分冶將安徽分離出來,減少南明復僻實力。其次,在民國時曾嘗試將皖北與蘇北合並為淮海省,將皖南與蘇南合並為江南省。但是面對當時淮河泛濫,黃河奪淮入海的自然災難,只能將這個負擔分給兩省共同處理,實行以南養北。第三,凡是講南京是徽京的,都是安徽人或者老家在安徽,南京古代為石頭城,是正系的吳越城市,而安徽舊屬楚國,壽春曾為楚都,以後皆以淮南王國為中心。而南京一直隸屬於吳地諸國。所謂江淮話只不過局部楚化而進成。第四,建國後江蘇自然災害時曾提出蘇皖合作,共度難關。然後安徽舍棄江蘇進入中部,之後依靠改革開放,江蘇才能發展。第五,蘇南有南京大屠殺,蘇北有台兒庄戰役,而安徽軍隊僅以千人守衛省府安慶。僅三小時陷落,在內陸十八省省會陷落最快。所以,別再提這個問題了。蘇南和蘇北都是江蘇。文化差異源於地區發展。現在安徽想與山東,浙江聯手支解江蘇。濟南比的了徐州,合肥比的了南京,杭州比的了蘇州。為什麼人家湖北不搞河南,南陽還是楚文化發源地!因為人家好好發展,不像你們!!!
Ⅷ 河北省邯鄲市風俗
1、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
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
2、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
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3、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
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4、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
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
5、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
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