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豆腐乾是什麼有什麼雜質嗎
豆腐乾是豆製品的一種,是將豆腐腦加入有過濾功能(一般用紗布)的特製容器中,並加壓去除部分水份,一定時間後取出,可加醬油等調料。
不知您說的雜質是不是指豆腐渣什麼的,豆腐乾有豆腐的成分,沒有豆腐渣等雜質。
Ⅱ 大同有什麼特產
大同黃花:黃花,學名萱草,俗稱金針菜,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嵇康《養生論》神農經上,有「萱草忘憂,樂為食之」的記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也有專門論述,說它有利尿、健胃的功能。大同縣是山西省黃花的主要產區之一,從明朝開始,就享有「黃花之鄉」的盛名。大同的黃花有三大優點:一是顏色鮮黃,干凈無霉,一色金光燦爛,絕少黑斑霉貨;二是角長肉厚,線條粗壯,肥頎整齊;三是油性大,脆嫩清口,久煮不爛。因此,大同黃花為素食上品,受外商歡迎,成為山西省外貿骨幹商品之一。
恆山黃芪:恆山山區,最適宜於種植黃芪,山下的渾源縣已成為我國的黃芪之鄉。恆山黃芪是一種葯用價值很高的中葯材,又是人們烹肉、泡酒、作菜、煮湯的佳餚。它的特點是條長順直,皮光纖細,色澤黃亮,粉性大,空心小,是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的「正北芪」。
大同藝術瓷:產於大同煤峪口煤礦陶瓷廠,產品造型別致,設計新穎,品種繁多,尤其是具有民族特點、地方特色的兒童玩具,別具一格,更為誘人。這里生產的陶瓷製品多達 130多種,幾百個花色,其中有許多富有民族傳統和神話傳說色彩的製品。如「大肚彌勒佛」、「老壽星」、「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豬八戒吃西瓜」等等。
廣靈葵花籽:廣靈縣生產的葵花籽,是有名的士特產品,顆粒大、籽仁飽滿、品質優良。葵花籽經過腌煮加工、涼干、搓皮後,嗑起來乾脆噴香,深受群眾歡迎。
下韓砂鍋:渾源縣下韓村生產砂鍋,相傳開始於明代。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河東道總督粟毓美,曾把此物帶入朝內,得到道光皇帝的贊賞。從此,下韓砂鍋馳名東北、河北、陝西、內蒙古一帶。
下韓砂鍋的特點是:耐火、耐碰撞、酸鹼不腐蝕、里外光滑、色澤優美,既可做飯,也可用來煎中葯。現在能生產砂火鍋、燜肉罐、砂酒壺、砂小罐、葯壺等十多個品種。在色澤上,也由過去單純的灰褐色,發展到現在的豆綠、乳白、茶色等多種顏色。
河曲凍西瓜:晉西北地區的河曲縣盛產西瓜。當地西瓜,個頭較小,瓤色血紅,又沙又甜,暢銷方圓數百里。
河曲人不僅會種西瓜,而且保存西瓜也有獨到之處。伏天,摘下的好西瓜置於室中。精心保存起來,可保存到上凍。或者讓摘了伏瓜未死的蔓子再座瓜,這種「二楞子瓜」,到秋收時方能成熟,更能保存到上凍。嚴寒季節,在室內或室外凍實的西瓜,能放到第二年三、四月開春後,成為人們喜愛的時令食品。
河曲凍西瓜,瓜瓤似晶瑩的冰塊,瓜味尚存,甜性已經很微,按當地說法,凍西瓜主要是吃皮的。其實,凍放了這么久的西瓜,瓜內的紅色素和糖分已經凍聚於皮內。削去墨綠色表面,咀嚼韌甜的瓜皮,確實別有風味,尤其在數九寒天圍著火爐吃凍西瓜,更有不同尋常的味道。
小堡葡萄:在陽高縣境內桑乾河畔的東小村鄉尉家小堡村,是塞上知名的葡萄鄉。這里,每到夏日,村裡村外,葡萄滿架,枝葉繁茂,呈現出一種特有的豐采。
尉家小堡育葡萄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葡萄,已成為這里農民的傳統經濟作物。這里種植的葡萄,不僅種植面積大,而且產量高。
尉家小堡的葡萄,種類多,品質優良。主要品種有龍眼紅、黑雞心、夏小白、牛奶白和玫瑰香。龍眼紅葡萄顆粒飽滿,穗頭大,產量高。夏小白葡萄肉厚、汁多、皮薄。玫瑰香味美蜜甜,是優種葡萄,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大同油炸糕:大同、雁北一帶盛產黍子,胡麻油產量也很高,所以,炸油糕是大同雁北一帶群眾非常喜愛的傳統食品。逢年過節、招待客人,以炸油糕為上等食品。這里的油炸糕面軟、油香,炸出來的油糕皮脆里嫩,綿軟可口。並且配以精緻的豆餡、土豆餡、韭菜、肉餡,更有風味。
莜麵考老老:是大同、雁北一帶人民群眾喜歡吃的風味食品。考老老用莜麥蒸制而成,配以羊肉梢子,加上各種作料,香味濃長,耐消化。這與大同雁北一帶盛產莜麥面有很大關系。
黃燒餅:迄今有300O余年的歷史。它選料上乘,做工精細,具有香甜酥脆、油多而不膩、利口不粘牙、久存放而色味不變等特點。多年來暢銷娘子關外,主要產地在靈丘縣。
玉米皮編:是一項新興的工藝產品。現有茶墊、汽車座墊、地席等十多個品種。產品造型美觀,工藝精巧,光潔舒展,富有彈性,透氣性好,遠銷日、美、英等18個國家和地區。生產於靈丘縣。
Ⅲ 山西還有哪些地方特產
老陳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老陳醋是山西省一種地方特色調味的漢族傳統名產。古時候首先使用的酸性調味品為「梅」,由於梅並非一年四季都有,於是梅醬產生,古稱「醯」。梅的使用,要比醋早一千多年。
清徐縣地處省城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全縣國土總面積609平方公里,轄四鎮九鄉,總人口28萬人,清徐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四大葡萄名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素有「葡鄉」、「醋都」之稱。
晉祠大米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產於太原晉祠鎮一帶,這種大米,顆粒長,個頭大,外形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撲鼻。吃到嘴裡,味香甜,有韌性、粘性,有咬頭。晉祠大米所以質地優良,是由於水上關系。生產這種大米的稻田,用晉祠難老泉水澆地,這種水,水溫低,含有明礬等礦物質,加之晉祠附近村莊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於水稻生長。
太原玉雕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緻、細膩,所用原料石質精美,產品品種多樣,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徵,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結晶。
太原小吃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頭腦」,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為葯膳食品,對人體有滋補作用。太原小吃「頭腦」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葯、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因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需要掛燈籠照明,所以經營頭腦的飯店門前都掛一盞紙燈籠作標志。
雙合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始創於1838年,是山西食品業的著名品牌企業。是著名的「中華老字型大小」。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 李善勤、張德仁在河北省井陘縣橫口鎮西街創建食品店,取「和氣生財,二人合作,必能成功」之意,商號叫雙合成。它將有一百多年發展歷史的「中國味道、山西特色、雙合成特質」的食品文化,演化為一個龐大的產品體系,即中式系列、西式系列、娘家系列、感恩月餅系列、喜慶系列、文化主題系列6大產品類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自己的營銷網路,成為中國北方消費者信賴的、在中國很有影響力的食品生產企業。
六味齋醬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太原市六味齋醬肉店生產,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六味齋」的醬肉的品種有醬肉、醬肘花、雜拌、香腸、蛋卷等,風味各異。特點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Ⅳ 中國各個著名的地方都有哪些特產
1、重慶——城口老臘肉
城口老臘肉產自重慶市城口縣,是重慶市一帶的漢族風味名菜。重慶市名牌產品,有500多年的歷史,在市內外享有盛譽。
2、重慶——怪味胡豆
重慶怪味胡豆具有特有的工藝、獨有的風味,集麻、辣、甜、咸、鮮、酥為一體,堪稱一絕。胡豆顆粒壯似桑椹,色澤滋潤,香甜酥鮮美奇特,麻辣咸舒適爽口,品賞時除直觀感外,還有美妙的想像之味。奇趣多多又相得益彰,因此而得名怪味。
3、自貢——開花白糕
開花白糕是四川自貢經典的特色小吃,屬於人們喜愛的早點之一,它是用糯米泡漲後,再用石磨推出成細面,並採用自然發酵的方式發酵,最後用蒸籠蒸熟食用。其味是天然的糯米清香,甜中有回味,老少皆宜。
4、四川省閬中市——張飛牛肉
張飛牛肉產於四川省閬中市,是具有濃厚的四川風味的特產。張飛牛肉表面為棕紅色,切開後肉質紋絲緊密,不幹、不燥、不軟、不硬,食之鹹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張飛牛肉在清代乾隆年間就遠近馳名,已有二百年歷史。民國時期在成都「勸業會」上曾被評為「上等食品」,自此聲譽更佳。亦曾在40年代獲得成都工業協會優質產品銀獎,名揚川內外。
5、貴州——清鎮涼水井老臘肉
清鎮涼水井老臘肉是一道菜品,主要原料是新鮮豬肉,調料為食用鹽、水等,通過浸泡腌五至七天、風干、熏烤的做法而成。
貴州是雲貴高原地區,農村人烤火時間較長,熏臘肉的時間也長,臘肉可以久藏不壞,一直能吃到來年立冬。貴州臘肉其貌不揚,但吃味好,嚼在口裡,滿嘴生津,齒頰留香。蒸熟的臘肉,香腸可以一片片、一絲絲撕著吃。
Ⅳ 天津兩日游,有哪些一定要去打卡的美食店
天津旅遊一定要打卡的美食店:
狗不理包子
作為天津的傳統小吃,杜稱奇火燒至今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火燒中的餡料飽滿濃香,外殼酥脆得會掉渣,餡料分為豆沙、甜咸、玫瑰、紅果、什錦五種,焦香四溢,富有層次。
Ⅵ 誰有有關海棠花的資料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之稱。
據明代《群芳譜》記載:海棠有四品,皆木本。這里所說的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絲海棠、木瓜海棠和貼梗海棠。
海棠花開嬌艷動人,一般的海棠花無香味,即使是海棠中的上品---西府海棠也是沒有香味的,只是花開的比其它海棠花要艷。其花未開時,花蕾紅艷,似胭脂點點,開後則漸變粉紅,有如曉天明霞。西府海棠花形較大,四至七朵成簇朵朵向上。七年前的春天我去南京師范大學拜訪我的導師沈先生時,在他家的梅園里發現兩株西府海棠。那時正值海棠花開,我湊近一嗅果然無香!
另外,張愛玲在(1968年春到1977年)近十年創作完成的《紅樓夢魘》中也曾提到「海棠無香」。張愛玲: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海棠的觀賞的價值之大,堪比魚中鰣魚,書中紅樓。
北京故宮御花園和頤和園中就植有西府海棠,每到春夏之交,迎風峭立,花姿明媚動人,楚楚有致,使名園勝景增色不少,並與玉蘭、牡丹、桂花相伴,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
Ⅶ 摘抄描寫人物的精彩句段(有出處)
林沖(第六回原文):
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後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獺擬背銀帶;穿一對磕爪頭朝樣皂靴;手中執一把摺疊紙西川扇子;生的豹頭環眼,燕領虎須,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紀.
宋江(第十七回原文):
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人氏.為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馳名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上有父親在堂,母親早喪;下有一個兄弟,喚做鐵扇子宋清,自和他父親宋太公在村中務農,守些田園過活.這宋江自在鄆城縣做押司,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得武藝多般.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庄士館谷,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金似士!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時常散施棺材葯餌,濟人貧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
Ⅷ 山西有哪些美食極其名勝古跡,山西大院的結構布局和功能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400萬人,省會為太原,省內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第一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 張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第三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恆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土特產
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稷山的大板棗,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此外還有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推光漆器、晉祠大米, 隰縣金梨等。
特色菜
定襄蒸肉 五寨豬黑肉燉粉 羊雜燴 豬血灌腸 左雲羊肉餃子(楊千堡) 右玉羊雜
特 產
保德油棗 玻璃圪嘣 澄泥硯 大同黃花 大同藝術瓷 代縣剪紙 代縣推光漆器 段畝硯 繁峙黃芪 仿古鐵器 汾酒
廣靈小米 河曲紅果 恆山黃芪 黃河鯉魚 降龍木拐杖 晉祠大米 晉中剪紙 琉璃製品 麵塑 木碗 平遙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 山西老陳醋 舒筋散 台黨參 台蘑 台硯 同川梨 銅火鍋 推光漆器 羊毛地毯 原平梨 雲岡絹人 竹葉青 山西蘋果醋 米醋 山楂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
雙塔寺、中華傅山園、晉祠園林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
山西表裡山河,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山西地形復雜,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C,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C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C。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C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