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哪裡有梅菜乾買
來
廣州市白雲區
京溪村京溪肉菜市場裡面有一檔干貨專賣是
潮汕人
開的,買的都是正宗梅菜乾,鹹菜之類的。她賣的梅菜乾做扣肉最好吃。
在天河公交場坐136到
雲景花園
下車,往前都50米看到
天和廣場
後面就是了。
B. 去哪裡買梅菜扣肉裡面的梅菜
梅菜扣肉中的梅菜我是用的我們四川的芽菜,超市裡都有賣的,非常好,而且衛生,四川著名的宜賓芽菜,資中芽菜都不錯,可以試試!!
C.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由幾個鎮組成各有什麼特色
惠陽區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地區,毗鄰香港,與深圳、東莞相連,是一方投資的風水寶地。惠陽於1994年5月撤縣設市、2003年6月撤市設區,轄淡水、秋長、新圩、鎮隆、沙田、永湖、良井、平潭、澳頭、霞涌10個鎮和三和經濟開發試驗區,面積1184平方公里,人口50.77萬。區委、區政府駐淡水鎮。撤市設區以後,惠陽成為惠州濱海城市的重要組團。境內的大亞灣海域寬有51.8公裏海岸線,素有「黃金海岸」之譽;淡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宜於開發「三高」農業、工業和各種休閑、娛樂、度假、旅遊等項目;蘊藏鎢、錫、煤、泥炭土等礦產,盛產稻穀、花生、蔬菜、荔枝等農產品,以及海螺、石斑、龍蝦、膏蟹等海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惠陽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緊緊抓住各種發展機遇,不斷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經濟結構,推動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7.1億元,財政總收入4.45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68元,固定資產投資16.8億元,外貿出口總額13.07億美元,農民人均收入4370元。堅持「外向帶動」戰略,積極開展「築『巢』引商,以商引商」、「走出去,請進來」為主要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使全區工業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園區經濟初具規模,一批如聯想、中建電訊、東亞電子等技術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了充分發展。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55億元。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深入開展糧食創高產活動,辦起了一批較大型的優質谷、荔枝、蔬菜、速生豐產林、花卉等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三高」農業基地,為惠陽農業的高質量、高產量、高效益發展提供了支撐,推動了全區農、林、牧、副、漁各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使農業商品率達75%以上。 狠抓各類實體市場建設,形成了農村集貿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結合的市場網路。其中,投資1.8億元的惠陽商貿廣場是目前粵東南地區商貿規模之最。賓館、酒店、旅遊、金融等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各種市場要素不斷活躍,民營企業在各種優惠措施下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全區民營企業有1412家,其中注冊資金超過千萬元的有7家,進入惠州市「私營企業100強」的有13家。自然地理惠陽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山、水、海、島、泉、寺、文、史、跡等特徵明顯,優質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等礦產資源,蘊量尤多。盛產稻穀、花生、甘蔗、大豆、蔬菜、水果、禽畜等農產品,以及海螺、石斑、龍蝦、膏蟹等50餘種海產品,「鎮隆荔枝」。「馬安西瓜」、「矮陂梅菜」等均馳名海內外。編輯本段行政區劃全區轄4個街道(淡水、霞涌、澳頭、秋長)、6個鎮(永湖 良井 平潭 沙田 新圩 鎮隆)。其中,澳頭街道、霞涌街道,以及大亞灣西區辦事處由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http://ke..com/view/184938.htm
D. 惠州惠陽區什麼好吃
惠陽區
廣東省惠州市轄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東江中下游,毗鄰香港,與深圳、東莞相連,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地區。惠陽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資源豐富。
特產
鎮隆荔枝
惠陽鎮隆鎮生產的荔枝主要有糯米糍和桂味兩個品種。全鎮種植面積34000畝,平均年產量達5200噸,產值7500萬元。年銷售額占同類產品國內年銷售額的46%和48%,是該鎮農業收入的主要支柱。
小桂魷魚
小桂魷魚:小桂魷魚具有原汁原味,美味可口,回味無窮之特點。烹調手法多採用煮、煲、蒸、燴和燉等多種手法,調料考究。做小桂魷魚首先把魚洗凈腌制,再曬,然後放到鍋里燜,燜好後再用刀切,而且要講究刀法,切好以後加入各種秘方配製的佐料再煮,撈出來後用涼水沖凈再冰鎮,最後再下鍋炒。
惠州梅菜
惠州梅菜:梅菜,主要
盛產於惠州,以客家人種植為主,故又稱為「惠州梅菜」。惠州梅菜是惠陽的土特產,原產於惠陽土橋,故又稱"土橋梅菜"。
E. 北京哪裡有物美價廉的梅菜批發(北京梅菜批發、北京梅菜銷售)
本公司是一家從事惠州梅菜(又名惠貢菜)的加工、銷售公司,長期大量批發物美價廉的本地產梅菜、梅菜乾,公司秉承以「客戶至上、質量為先、實現共贏」為宗旨,致力於為廣大顧客及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
梅菜是廣東惠州的特產,又稱為「惠州貢菜」。用新鮮的梅菜經涼曬、精選、飄鹽等多道工序製成,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不僅可獨成一味菜,又可以把作配料製成梅菜扣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鮮魚等菜餚。在惠州,梅菜種植面積已達6萬多畝,年產量超過10萬噸。於1995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梅菜之鄉」的美譽,在矮陂鎮有近四百年的種植歷史,並於2004年通過國家質檢總局關於「惠州梅菜」原產地標記的評審。梅菜與芥菜屬同一種類,外形相似,因其對氣候的要求較嚴,一般只在秋後入冬時分種植,收成後用鹽經特別的工藝腌制而成,是國內少有的一個蔬菜品種之一。腌制好的梅菜外觀黃中帶青,有少量鹽分淅出,手感柔軟,有濃郁的梅菜沉香味道,清脆爽口。
梅菜是惠州土生土長的著名特產,有著360多年的種植製作歷史。(梅菜批發、梅菜銷售)
F. 梅菜的矮陂菜
梅菜是廣東惠州的特產,又稱為「惠州貢菜」。在惠州以矮陂為中心的鄉鎮,梅菜種植面積已達6萬多畝,年產量超過10萬噸,全鎮現有梅菜種植面積1.4萬畝,總產可達2.2萬噸,菜收入占農業總產值的45%,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1995年惠陽市獲全國首批百家特產之鄉——「中國梅菜之鄉」稱號。
據華南農業大學化驗中心測定:梅菜含糖5.7%、蛋白質5.6%、並含有多種維生素、17種氨基酸及鋅、鎂、鉀等7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消滯健胃、隆脂、降壓等保健功效,並獲美國食口管理局認可,被定為「天然健康食品」。
據惠陽志記載,明朝下葉開始生產製作梅菜,距今有四百年歷史。它是嶺南特產,上京朝貢,為宮廷食品,又稱「貢菜」,至今北京各飯店仍保留「梅菜扣肉」粵菜食譜。
梅菜的生產季節是冬季,一般在收晚稻前播種培育,菜苗大約一個月,收完晚稻即栽種。人們大都選擇在水利條件好,能自動灌溉的稻田種梅菜,從種植開始,頭一星期每天要澆水,第二星期開始,可兩天澆一次,相隔一段要施肥,梅菜生長期約80天,待菜芯長至10至15公分便可收獲。收獲時先將地里的菜砍倒仰曬一天,然後用刀將整棵菜開成菜芯突出、一片一片連成一體的形狀。再曬一天,接著把菜放進水泥池內,放一層菜加一層鹽,用腳踩實,並用大石塊壓住,3天後便可取出曬到草地或曬谷坪,每天早上曬,晚上收,中途還要加點鹽,曬至七成干,呈金黃色就可以食用了。
梅菜有三種:菜芯、菜片和粗葉,味道清甜爽脆。其中菜芯以芯嫩,色黃,味香為上品,它不但可以做菜,同時又有消暑解熱之功效。因此,在炎熱的暑天或蔬菜青黃不接的季節,人們特別喜愛用梅菜做膳食的佳品。
梅菜做法最有名的是梅菜扣肉。
梅菜的具體誕生,可能一時還沒法說清,有人用神傳說來表明梅菜的誕生更是無稽之談,梅菜的具體產生,還有待考證。
G. 梅菜是什麼
梅菜是廣東惠州的特產,又稱為「惠州貢菜」。鄉間民用新鮮的梅菜經涼曬、精選、飄鹽等多道工序製成,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不僅可獨成一味菜,又可以把作配料製成梅菜蒸豬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鮮魚等菜餚,在惠州以矮陂為中心的鄉鎮,梅菜種植面積已達6萬多畝,年產量超過10萬噸。於1995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梅菜之鄉」的美譽,在矮陂鎮有近四百年的種植歷史。並於2004年通過國家質檢總局關於「惠州梅菜」原產地標記的評審。梅菜與芥菜屬同一種類,外形相似。因其對氣候的要求較嚴,一般只在秋後入冬時分種植,收成後用鹽經特別的工藝腌制而成,是國內少有的一個蔬菜品種之一。腌制好的梅菜外觀黃中帶青,有少量鹽分淅出,手感柔軟,有濃郁的梅菜沉香味道,清脆爽口。
H. 惠陽區的特產
鎮隆荔枝
惠陽鎮隆鎮生產的荔枝主要有糯米糍和桂味兩個品種。全鎮種植面積34000畝,平均年產量達5200噸,產值7500萬元。年銷售額占同類產品國內年銷售額的46%和48%,是該鎮農業收入的主要支柱。
小桂魷魚
小桂魷魚:小桂魷魚具有原汁原味,美味可口,回味無窮之特點。烹調手法多採用煮、煲、蒸、燴和燉等多種手法,調料考究。做小桂魷魚首先把魚洗凈腌制,再曬,然後放到鍋里燜,燜好後再用刀切,而且要講究刀法,切好以後加入各種秘方配製的佐料再煮,撈出來後用涼水沖凈再冰鎮,最後再下鍋炒。
惠州梅菜
惠州梅菜:梅菜,主要盛產於惠州,以客家人種植為主,故又稱為「惠州梅菜」。惠州梅菜是惠陽的土特產,原產於惠陽土橋,故又稱土橋梅菜。
I. 梅菜的品牌
2004年9月10日,惠州市梅菜產銷協會以「惠州」地理標志名稱,委託廣東國勝知識產權事務所有限公司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集體商標注冊申請,並獲准集體商標注冊。
「惠州梅菜」經商標注冊後,專指惠州市行政區域內種植的梅菜,其范圍是惠城區、惠陽區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的行政區域內,其它區域種植的梅菜使用「惠州梅菜」商標或非法使用「惠州梅菜」商標屬侵犯集體商標專用權,注冊人可請示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處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J. 惠陽區的經濟
建國前,惠陽是一個較落後的農業縣。惠陽縣地處東江沿岸和西枝江下游,而水利設施又很差,全縣沒有一個水庫,只有幾條防禦能力很低的堤圍,水旱災害頻繁,很多地方十種九不收,是有名的歷史性災區。
惠陽縣的農作物以水稻、花生、甘蔗、黃豆、番薯為主,還有木薯、黃麻、蠶桑和著名的橫瀝土橋梅菜。
水稻是惠陽縣的主要農作物。惠陽縣的水稻產量較低,在廣東省屬中低產類型地區。1949年水稻播種面積749075畝,總產54861噸,畝產只有73公斤。
惠陽縣歷史上較有名的傳統工業有紡織、陶瓷、冶鑄、藤竹製品、采鹽業、造船業等。
惠陽縣的紡織業興於唐,盛於宋。到明末清初,其產量與質量除廣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
隋唐時期,惠陽縣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清朝光緒二年(1876),在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採取「築『巢』引商、以商引商」、「走出去、請進來」及舉辦各類招商活動等辦法,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推動了外向型工業蓬勃發展,達到了「讓外商發財,促惠陽發展」的目的,使全區工業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園區經濟初具規模,一批如聯想、中建電訊、東亞電子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了充分發展。2009年完成生產總值15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5%。財政總收入16.77億元,增長20.2%,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72億元,增長23.4%。農民人均純收入8323元,增長14.8%,其他經濟指標也穩定增長,三次產業結構為5.4:49.7:44.9。
生產總值(GDP)248.98億元,增長13.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但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96億元,增長23.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6個百分點,但比前三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167.16億元,增長18.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78.07億元,增長22.7%;房地產開發投資61.92億元,增長16.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27億元,增長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6個百分點。
商品房銷售面積113.23萬平方米,增長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3個百分點。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30億美元,增長17.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完成進度107.1%,超全年目標任務7.1個百分點。
外貿出口總額28.94億美元,增長16.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但完成進度106.9%,超全年目標任務6.9個百分點,且連續6個月逐步加快回升。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75億元,增長20.2%,增幅比前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回落6.9和10個百分點。
稅收總額37.15億元,增長11.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2個百分點。其中,國稅收入16.05億元,增長15.9%;地稅收入21.10億元,增長7.7%。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43.26億元,比年初增加18.21億元,增長14.6%,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前三季度分別提高1.2和0.8個百分點。 惠陽縣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是綜合性農業開發地區。1994年全縣土地面積217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海拔高度30米以下)885.4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40.6%;低丘(海拔31—200米)231.4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10.7%;中高丘(海拔201—500米)1037.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47.6%;山地(海拔500米以上)24.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1.1%。全縣實有耕地面積48.36萬畝,其中水田34.65萬畝畝,旱地13.7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96畝。農業戶73082戶,農業人口378475人。
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深入開展糧食創高產活動,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確保了糧食穩產、高產;採用股份制、集約化等方式,建辦起優質谷、荔枝、蔬菜、西瓜、速生豐產林等「三高」農業生產基地113個,面積8.1萬畝;組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55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4家,促進了農、林、牧、副、漁各業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農業商品率達75%。2002年農業總產值10.1億元,其中「三高」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60%以上。 惠陽縣民國以前的1400多年裡稱歸歸善縣。歸善縣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傳統工業有:紡織、陶瓷、冶鑄、藤竹製品、鹽業、造船業等。
歸善縣紡織業興於唐、盛於明。到明末清初,紡織業已非常發達,其產量與質量除廣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當時西湖一帶種桑養蠶繅絲紡織極盛一時。光緒二十七年(1901),邑人陳新善、葉聯等在惠州創辦實業紡織公司。隨後,各類民營紡織公司和家庭紡織業逐漸發展起來。民國26年(1937),惠州的小型家庭手工織布發展到30戶,較大的有裕民、華強兩戶。他們採用機動織布機或手工腳踏木織機,織的一般是土布。抗日戰爭爆發後,惠陽縣紡織業一度陷入困境。
隋唐時期,歸善縣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但由於設備簡陋,生產手段落後,一般是採用土窯之法生產一些碗、盤、匙等生活用品,且大部分是在本地自產自銷,形成不了一定的生產規模。歷史上,陶瓷生產相對集中在新圩、鎮隆一帶,因為該地貯藏有豐富的陶土資源。至清朝光緒二年(1876),歸善縣在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該場以後不斷發展。
建國初期,惠陽縣工業門類較少,大部分為手工作坊式的工廠,生產規模不大,勞動效率不高。全縣工業行業主要有:采礦業、糧食加工業、船舶製造修理業、日用陶瓷製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縫紉業、皮革及其製品業、日用玻璃製品業、建材工業的磚、瓦、石灰製造業、紡織業、小五金製品及修理業、雕刻工藝製品業、印刷業、煙草加工業、日用金屬製品及鐵器小農具製造業等13個傳統工業行業。 明萬曆三年(1575),歸善縣縣署設址惠州白鶴峰下(今東坡亭一帶),商業區從東坡亭一帶逐步發展到水東街一帶。到清代,惠州工商業有了較大發展,除鹽業外,有蘇杭布匹、日用百貨、穀米行等大小商店七八百家。
民國時期,民族資產階級逐步興起,交通運輸業有所發展,商品流通量擴大,特別是30年代金融物價相對穩定,惠陽的商業也有較大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的惠州先後4次遭到日軍的侵佔,商民慘遭屠殺,商店90%以上被燒,財物被洗劫一空。單惠州府、縣2城被日軍槍殺和活埋的同胞就有7000多人。日軍撤走後,商人又三五人為一夥合資在廢圩上搭起簡易店埔進行商業活動。當時廣州、汕頭均已淪陷,惠州成為贛粵北地區與香港通商通道與轉運地,生意特別興旺。由於有利可圖,惠州的商業又逐步繁榮起來。
抗戰後期到解放戰爭年代,由於國民政府腐敗、財政空虛,市場物價波動大,大商家屯積、操縱市場,小商號則有朝不保夕之慮。
建國前,惠陽縣有惠州、平山、淡水、多祝、平海、稔山、橫瀝7個大圩鎮。其中又以淡水、橫瀝的規模較大。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全區有各類市場52個,總面積20.4萬平方米,形成了農村集貿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結合市場網路。其中投資1.8億元、佔地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的中山商貿廣場是目前粵東南商貿設施之最;平潭蔬菜批發市場蔬菜日成交量1.25萬噸。
有酒店、賓館45家,其中三星級賓館5家。各種市場要素不斷完善和活躍,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獲得了迅速發展,全區目前有民營企業1226家,注冊資金14億元,其中注冊資金超千萬元的27家,進入惠州市「私營企業100強」的13家;個體工商戶9168家,注冊資金9102萬元,從業人員2.1萬人,上繳稅收8926萬元,佔全區稅收的27.1%。2002年,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23.1億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4元。 2002年,全區合同利用外資2.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使全區現有外資企業達697家,其中「三資」企業205家,「三來一補」492家;工業總產值141.17億元,其中外向型企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園區經濟初具規模,已建成工業園區12個,規劃面積23.2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8.8平方公里,落戶企業87家,累計投資2.1億美元,2002年完成工業產值84.8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9%。一批如聯想集團、中建電訊、東亞電子、中獅電子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充分的發展,2002年聯想、中建科技園分別實現工業產值42.4億元和10.3億元,比增36.2%和24.7%;新圩東亞集團總投資9000萬美元,佔地3萬平方米,主要生產電子音箱,音箱產量佔全球的23%,居世界第一位,2002年實現產值工業22億元,發揮了促進惠陽區工業尤其是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