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址電話 > 古隆盛批發市場地址

古隆盛批發市場地址

發布時間:2021-06-26 12:12:47

『壹』 十里河周家莊古隆盛服裝百貨在哪裡,我在清河,怎麼走

公交線路:345路 → 地鐵10號線 → 28路,全程約27.0公里

1、從清河乘坐345路,經過4站, 到達祁家豁子站(也可乘坐305路、315路)

2、步行約450米,到達健德門站

3、乘坐地鐵10號線,經過15站, 到達潘家園站

4、步行約310米,到達潘家園橋站

5、乘坐28路,經過4站, 到達周家莊站(也可乘坐638路)

『貳』 內蒙古最大最好玩的草原

貢格爾草原

貢格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西北、西南部,巴彥高勒蘇木、克旗達來諾日蘇木和達日罕烏拉蘇木境內,距離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35公里,佔全旗天然草牧場的18.8%。是距離北京最近的內蒙古草原,303國道橫穿其間,交通十分方便。
地理坐標為東經116°12′—117°57′,北緯43°20′—34°33′,總面積101900公頃。保護區南部與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東與三義鄉、新廟鄉毗鄰;西與阿其烏拉蘇木交界;北與白音查干蘇木接壤。
總面積480萬畝,其中農田面積14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4%;濕地面積121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1.9%;草原面積884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6.7%。
烏蘭布統草原

烏蘭布統草原有遼闊的草原、幽靜的白樺林、世界珍稀樹種沙地雲杉;有包括灤河源頭、金蓮花灘在內的6萬畝濕地;有歷史文化遺跡:烏蘭布統古戰場、將軍泡子、十二座連營、佟國綱墓;
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勤勞、朴實、好客的草原人會把您請進蒙古包,捧出醇香的奶酒,獻上潔白的哈達。
悠揚的馬頭琴聲向您傾訴著一個游牧民族的歷史,向您敞開著她博大的胸懷。
錫林郭勒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境內,面積107.86萬公頃,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濕地生態系統。
錫林郭勒草原是中國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叢生禾草棗根莖禾草(針茅、羊草)溫性真草原,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東部草原亞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
保護區內生態環境類型獨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並能全面反映內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生態過程。
輝騰錫勒草原

輝騰錫勒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中南部,陰山北麓,距首都北京430㎞,距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135㎞。距烏蘭察布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區75㎞。
「輝騰錫勒」一詞,系蒙古語,意為「寒冷的高原」。海拔1800多米,東西長100㎞。99個天然湖泊,點綴在碧綠的輝騰錫勒草原草原上,既有牧區草原蒼茫雄渾的格調,又有江南水鄉明媚清秀的色彩。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風,北聆百靈廟的鈴聲,因清王朝賜名的「普會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
羊、馬、牛、駝,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馳,或漫遊,象彩霞在天際飄動,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瑪瑙,落在銀鏈般的希拉穆仁河兩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將會捧出鮮潔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風味將透入您的心田。
葛根塔拉草原

葛根塔拉草原,蒙古語意為「避暑勝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內,距呼和浩特市128㎞,距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烏蘭花鎮30㎞,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和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國家旅遊局和自治區投資興建的草原旅遊景點。
在這里,遊人可以觀賞到美麗的草原風光,領略大自然之美, 到牧民家作客,了解塞北草原的民俗風情;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策馬賓士或騎乘高大的駱駝緩緩漫遊,還可觀賞到蒙古式摔跤和賽馬表演。
每到夜晚遊人還可圍著篝火欣賞民族歌舞晚會,歡歌共舞。葛根塔拉草原接待條件上乘,是海內外知名的草原旅遊景點。也是「神州飛船」的降落地。
鄂爾多斯草原

鄂爾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同時並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
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遙遠而親切。鄂爾多斯草原,正是鑲嵌在這片廣闊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草原(Horqin Grassland)又稱科爾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稱命名。科爾沁草原處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西高東低,綿亘400餘千米,面積約4.23 萬平方千米 。
屬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漢旗與通遼市的開魯縣、通遼市和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庫倫旗轄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
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轄世界著名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寶庫之稱的大興安嶺於一體,北以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 接壤,西同蒙古國交界。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達1723公里。
如果把祖國的版圖比作啼晨報曉的雄雞,那麼呼倫貝爾就是雄雞冠上的一顆明珠。

『叄』 北京白堆子甲23號院到北京羊紡路十一號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6號線 → 地鐵10號線 → 986路,全程約21.8公里

1、從白堆子甲-23號院步行約1.0公里,到達白石橋南站

2、乘坐地鐵6號線,經過9站, 到達呼家樓站

3、步行約30米,換乘地鐵10號線

4、乘坐地鐵10號線,經過6站, 到達十里河站

5、步行約490米,到達十里河橋東站

6、乘坐986路,經過2站, 到達周家莊站(也可乘坐專72路、976路、638路、28路、439路)

7、步行約230米,到達古隆盛服裝百貨生活...

『肆』 北京古隆盛紅木傢具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古隆盛紅木傢具有限公司是2010-03-18在北京市朝陽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十八里店鄉呂家營村十八里店南橋西北角588號。

北京古隆盛紅木傢具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55531311586,企業法人黃曰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古隆盛紅木傢具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銷售傢具、建築材料、裝飾材料、金屬材料、日用品、工藝品。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古隆盛紅木傢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伍』 院體花是什麼意思

宋代(十三世紀初)籃花。
花材取早春花朵為主,主花以大紅之山茶居中,左右布滿細小繁花,俯仰穿插,枝葉各有情致,尤其色彩優美,為古典插花之代表。
花器以籐條編成,作工精細,圖案美妙,其內插置隆盛豐滿的花材,為宋代隆盛盤花型之典型。

『陸』 大年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話元宵

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台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團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習慣叫湯圓。還有呢元宵是這樣滾出來的,而湯圓是一個個手工包出來的。

湯圓是用糯米細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種餡,通過灑水工藝滾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北方習慣稱之為元宵,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它最大的區別是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晾乾並切成小四方塊,然後置於機器中滾上麵粉即成。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細粉餡精。

還有啊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為天冷元宵的溫度低,放多了不易開鍋,浸泡時間一長麵粉就會脫落,造成混湯,水開後再點兩次冷水,有兩三分鍾就能起鍋了,煮好的元宵應是蓬鬆如棉絮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是湯圓的別稱。舊俗元宵節要吃湯圓,故稱「吃元宵」。昔時民間在正月十五用糯米磨漿吸干成面,做成球形有餡食品煮吃,城鎮居民多在市場購買。吃元宵習俗流傳至今。

吃元宵,這是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古時候人們把元宵這種食品叫湯圓、湯團或團子,只因在正月十五這天食用,所以便把這一天叫成了元宵節。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因為元宵節這天定在正月十五,是陰歷年的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又含著一個「圓」字的同音字,象徵著團圓、美滿、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們多取其意,要吃元宵。那為什麼又有「鬧元宵」之說呢?「鬧」就是指熱熱鬧鬧地歡樂一天的意思。因為我國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一年中比較清閑的是「冬仨月」,元宵節過後,氣溫逐漸變暖,萬物復甦,冬閑已經過去,就要備好耕作的事宜,不能稍有休閑了,所以元宵節這天歡樂一番,既是一種「放鬆式」的休閑活動,更是表現人們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用歡樂的笑聲和喜慶的鑼鼓聲,在吉祥的氣氛中,迎接豐收一年的來到。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准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咸、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型大小。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里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灶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里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元宵節話元宵

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台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團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習慣叫湯圓。還有呢元宵是這樣滾出來的,而湯圓是一個個手工包出來的。

湯圓是用糯米細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種餡,通過灑水工藝滾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北方習慣稱之為元宵,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它最大的區別是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晾乾並切成小四方塊,然後置於機器中滾上麵粉即成。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細粉餡精。

還有啊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為天冷元宵的溫度低,放多了不易開鍋,浸泡時間一長麵粉就會脫落,造成混湯,水開後再點兩次冷水,有兩三分鍾就能起鍋了,煮好的元宵應是蓬鬆如棉絮狀。
元宵節話元宵

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台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團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習慣叫湯圓。還有呢元宵是這樣滾出來的,而湯圓是一個個手工包出來的。

湯圓是用糯米細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種餡,通過灑水工藝滾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北方習慣稱之為元宵,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它最大的區別是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晾乾並切成小四方塊,然後置於機器中滾上麵粉即成。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細粉餡精。

還有啊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為天冷元宵的溫度低,放多了不易開鍋,浸泡時間一長麵粉就會脫落,造成混湯,水開後再點兩次冷水,有兩三分鍾就能起鍋了,煮好的元宵應是蓬鬆如棉絮狀。
參考資料:http://www.cctv.com.cn/life/shenghuo/yizhan/yz2k0323l.htm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1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話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牶「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牶「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牶「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牶「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牶「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雲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牶「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牶「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牶「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雲:「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牶「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食 俗

元宵佳節除了觀燈游藝之外,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油錘元宵節的食品出現於唐宋時的有油錘,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說明油錘為宋代的汴中(今河南開封)元宵節的節日食品。油錘是一種什麼樣的食品呢?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後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原來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後世所言的炸元宵,此記載可作今日研製「仿唐菜」時參考。油錘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其製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屬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謂唐宋食風今猶在。

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團。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葯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那麼,這類似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麼能成為上元的應節食品呢?原來,元宵節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為上元節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見。其製法是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東南所稱湯圓也。清代時,御膳房所制的宮廷風味「八寶元宵」。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八寶元宵曾有這樣的詩句牶「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元宵發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區有別,風味各異,豐富多彩的特點。面燈也叫由面盞,是用麵粉做的燈盞,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面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做燈盞十二斗(閏年十三隻),盞內放食油點燃,或將面燈放鍋中蒸,視燈盞滅後盞內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後盞中留水的多少以卜來年十二個月份的水、旱情況,這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間陝西《錐南縣志》載牶「正月十五,以蕎麥面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豐年間,山西《澄城縣志》載牶「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面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目前農村仍有此俗。

面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糟羹浙江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來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此外,浙江浦江一帶吃饅頭、麥餅。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舞 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柒』 北京古龍盛生活廣場怎麼走

公交線路:638路,全程約10.5公里

1、從北京火車站步行約510米,到達北京站東站

2、乘坐638路,經過11站, 到達周家莊站

3、步行約80米,到達古隆盛服裝百貨生活廣場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捌』 北京古隆盛生活商場有沒有裱畫框的

您好,北京古隆盛生活商場有沒有裱畫框的商場里好像是沒有,你可以到附近的地方搜索一下,有沒有裱框的就可以了。

閱讀全文

與古隆盛批發市場地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烏批發花市場在哪裡 瀏覽:445
昆明副食品批發公司電話 瀏覽:849
去東海批發水晶便宜嗎 瀏覽:558
中大t恤布料批發價格表 瀏覽:916
義烏兒童袖套批發 瀏覽:65
找北京布鞋批發店 瀏覽:16
貴陽什麼地方批發瓷磚 瀏覽:113
河北礦棉板批發 瀏覽:711
長春市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462
青島高頻電磁加熱批發 瀏覽:213
合肥礦用開關櫃批發 瀏覽:410
臨沂嘉興水果批發市場香蕉價格是多少 瀏覽:830
什麼水果批發可以加盟 瀏覽:597
永年螺絲批發市場地址 瀏覽:906
廣西殺菌燈工作燈廠家批發 瀏覽:506
歐妮批發商 瀏覽:538
外轉子空調風機批發商 瀏覽:297
浙江柯橋批發格子布的地方 瀏覽:728
陶瓷佛像批發廠家地址銅像 瀏覽:853
河北金鋼網鋁型材批發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