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義烏,幾乎所有東南沿海的中國人都會在腦子里反應出一個詞:小商品市場。是的,這個現在看來是浙江甚至中國經濟活力最為強勁的縣級市,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圍繞著小商品市場在進行。作為一個標志,義烏在央視的城市形象廣告上描述自己是「小商品海洋、購物者天堂」。這個城市只有1000平方公里出頭的面積,本地人口是60多萬,但幾乎容納了一倍的外來人口。而且在這些外來人口中,還有相當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官方的數據說是8000人,而根據記者了解,民間的說法高的達到上萬人。 草根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堅持和深化「興商建市」發展戰略,以培育、發展、提升市場為核心,大力推進工業化、國際化和城鄉一體化,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區域發展之路。
「這個地方原來很窮,農業自然條件不好,很多農民只好外出經商,搖撥浪鼓賣糖。義烏政府在當地老百姓生存都困難的情況下,在很多地方都在驅趕『馬路市場』的時候,只能考慮接納他們使之能夠生存下來。不敢說義烏市領導有先見之明,當時只是出於一種本能:為了扶持農民,為了發展經濟。」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浙江行政學院副院長馬力宏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正如馬院長所言,今天的義烏是波浪鼓裡搖出來的,雖然義烏領導沒有先見之明,但義烏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義烏人敢為天下先。上世紀80年代初,義烏在全國率先放寬個體戶工商登記,允許農民經商,允許開放城鄉市場。放開手腳經商的農民如魚得水,紛紛加入經商隊伍。這期間,部分經營戶通過經商初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買進機器辦起加工廠,形成了「前店後廠」工商一體的家庭經營模式。
義烏政府的慷慨接納使當地老百姓的生存條件改善了,從政府角度講,稅收增加了,城市發展就更有底氣了。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市場一經形成,流通量大了之後,商人們就蜂擁而至。一時間,金華、永康等地方的小商品都集中到了義烏,義烏市場逐漸強大,最終形成了一個集散中心,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平面地描述義烏是困難的,在幾大市場密如洪水的人流、物流和幾乎看不到的資金流中,你很難找到一個清晰的義烏。好在我們更試圖從縱向去解剖這個一無資源,二無國家投資的草根城市發達的路線。這樣會清晰得多,也會容易得多。雞毛換糖:民眾貿易的草根基礎義烏商人宗承英現在成了企業家,他遞過採的名片是義烏夢娜襪業公司的總經理。工廠的規模不小,員工有3000多人,是義烏數得上制襪廠。盡管人們提起義烏的襪業馬上會想到「浪莎」,但是宗似乎並不認可「浪莎」的工廠做得比他們兩兄弟的好。「他們比較重視宣傳,因為主要的市場都在內銷上,所以品牌很重要;而我們的銷路有很大一塊在外貿上,所以在宣傳上比他們要弱一些。」「我在商海里撲騰已經有30年了,大部分時間並不是在做企業上。以前碰到過一個做生意的女老闆,她很羨慕我們做實業的,心思少。可是我對她說,做實業實在是一件很累的事,利潤倒反而是做生意的好得多。要說實業,那也就是一個穩字,其他和做生意都沒法比。」宗有資格來說這個話,因為他就是一個從生意人轉化過來的企業家。而在義烏,幾乎所有的本地企業家都是從生意人轉過來的。「最早的時候大概要到1970年,我就開始做生意了,從雞毛換糖開始。所有義烏上了年紀的生意人都是從這個小生意開始的。沒辦法,義烏窮啊,人均地只有幾分,如果老實呆在地里的話家裡吃的肯定不夠。所以農民都時興在家裡用紅糖熬成糖餅,用擔子挑著到外面去換雞毛,回來到社隊企業里可以換點錢,他們用雞毛做浙江城裡家庭常用的雞毛撣子,這點錢拿來貼補家用。」「雞毛換糖時間做長了,人心也野了,總想做點生意。後來就偷偷地找到蘇南的一些社隊企業,找關系批點鈕扣之類的日用品來本地的小店賣。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所以得偷著干。前一天在生產隊里請好假,夜裡就出發,走到義烏車站,坐晚上的汽車到嘉興是早上,換到蘇州的車,中午到蘇州,下午到廠里拿貨立即回頭,晚上到嘉興,坐夜車回義烏正好是凌晨直接下地幹活,收工了以後再把回來就藏在家裡的貨拿到要貨的小店裡。」宗說這樣辛苦兩天的收人大概就可以相當於在生產隊里一兩個月的工分值。對於宗的這段經歷,老資格的義烏本地退休幹部馮志來評價為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根源。「如果沒有這些老百姓被生活逼著走出這條路,義烏接下來的小商品市場就是開起來了也不會興旺。他們在一條條貿易線路上走來走去,摸熟了每條線路的貨源、下家,才有了市場的根基。而這些根基的起點,幾乎都可以歸納到義烏傳統中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雞毛換糖中去。」從地攤到大棚的起步1984年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關鍵點,時任義烏縣委書記的謝高華看到了義烏街上越來越多擺賣各種各樣商品的人群,在政治形勢還不是很明朗的情況下,決定把這些馬路攤收歸到一個合適的地方,於是決定投資幾十萬建一個大棚。小商品市場的雛型就這樣誕生了。據義烏本地的新聞報道說,因為這件事,謝高華這個本地幹部到退休之後都受到本地人的高度尊敬,義烏的第一代商人還經常會把一些禮品送到這個已經毫無權力的老人家裡。在某種意義上說,建一個大棚本身是小事,但在民眾看來,卻是一級政府對原來處於誰都不管狀態下的市場的認可。而此時宗承英在干什麼呢?他在跑單幫。「當時我去了廣西做生意,一開始是在柳州桂林擺地攤,賣的還是日用品,而且是什麼都賣。但是貨源慢慢地從蘇南地方轉到了義烏本地,因為這時候義烏人已經有很多從蘇南拿貨到本地賣了,他們拿貨量大,價錢比我們拿得便宜多了。而我們就在義烏拿貨銷到外地去,一年到頭在外面賣,每年回來幾次而已。」宗記憶猶新的是廣西的小偷特別多。「但是他們不大敢偷義烏人的,因為那時候在那裡的義烏人已經很多了,而且相互很團結,小偷知道偷義烏人東西被抓到是很慘的,經常會被打個半死。所以我們的勢力在當地也很大。」「後來當地也開始建市場了,我們就進市場經營。而我的經營范圍也就縮小了,我記得有很長一段時間就賣鈕扣,並且開始和家裡人有了分工,有人專門在義烏和溫州的橋頭拿貨,我在廣西那邊賣。那時候浙江人在廣西那邊的也越來越多,生意的利潤很薄。不過我的生意還好,賺的就是斷貨的錢,我經常在市場里轉,努力做到到貨時間和人家不一樣,別人大批貨到的時候我不出貨,專找大批攤位快沒貨的時候讓義烏給我發。因為服裝廠里來任務是沒數的,而且時間很緊,如果市場貨多他們就壓價,沒貨的時候你漲個一分兩分他們也要。這種生意的賺頭就大了。」這個階段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基本上就靠宗承英這樣的商人在外面賣貨支持著。與全國當時大量出現的地攤式和大棚式小商品市場沒有多少區別,如果一定要說區別,就是支撐著這個市場的商人們因為眼光的不同而把在本地集散的商品多賣一點還是少賣一點的差別。宗承英與廣西市場中其他地方商人的差別,最終將使義烏在小商品市場中脫穎而出——商業上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出貨多,拿貨的價錢就便宜,如果能始終保持著這種便宜的價格,這個集散地就成為一塊窪地。窪地效應和種類的擴大「慢慢地,其他地方的人都知道義烏拿貨便宜了,很多廣西本地人也都開始到義烏拿貨了。這些人在本地的銷路更穩定,我們就開始轉向了。」宗說。這是窪地效應的擴大。在90年代後期,義烏的名聲開始大起來了,這種名聲對義烏市場的擴大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當全國各地的商人都開始向義烏跑的時候,這個小商品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國內的大批發市場,而其他地方的小商品市場則成為它的零售地。此時,它在國內的地位已經開始穩固了。而這時候宗承英在干什麼呢?他改行做花邊了。「台灣人當時把花邊叫蕾絲,他們那邊這種產品很便宜,因為都是機器加工的。但國內用機器加工花邊的工廠很少,價錢貴。所以我們在福建和他們做生意,其實我們也清楚,很多福建人是從台灣漁船上走私運貨過來的,這個我們做不了,也不敢做。當時我們做的生意是在福建人手裡買花邊,再拿到義烏去賣掉。因為義烏的服裝輔料價格便宜已經有相當的名氣,很多服裝廠都來拿。生意又簡單錢又賺得多,是我做生意以來最好的一段時間。」此時宗承英已經在義烏小商品市場上有了幾個攤位。而從宏觀上看,他和眾多的義烏商人一樣,此時做的是擴大這個小商品市場的經營范圍,從經營品種上進一步鞏固這個市場的地位。如果說價格低使義烏的小商品嶄露頭角的話,品種的逐步齊全則使它的磁吸力進一步擴大。一站式采購是所有工廠和商人的想法,而宗的努力正在給義烏增加這種力量。而此時宗承英的弟弟在做襪子生意,他拿貨的地點在義烏附近的一個名叫諸暨大唐的地方,那個鎮到現在為止都是著名的襪鄉。「襪子的生意比我花邊的生意做得長,因為浙江像蕭山這樣的地方都很快引進了花邊機,生產出來的花邊比台灣那邊便宜多了。一開始台灣花邊還可以以花色品種來取勝,但很快這邊就趕上來了。這時候我就回義烏了,和弟弟一起做襪子生意。」宗說。「這時候義烏的市場開始擴建了,除了逐漸分布了好幾個市場,我記得篁園等好幾個市場都是那時候建的,小商品市場的生意也好得不得了。我們兄弟的攤位買得早,所以位置好,生意很多,但是上家的貨經常跟不上,這時候我弟弟就動了辦廠的念頭。」而對於義烏市場擴建的事,現在在杭州阿里巴巴公司任戰略發展總監的謝世煌研究過很久。謝所在的阿里巴巴公司是全球最大的B2B網站,是新經濟中最為活躍的一塊。但是謝毫不掩飾地說,義烏市場的發展給了阿里巴巴以很大的啟發。阿里巴巴公司經常琢磨的就是義烏市場。「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小商人們喜歡在大棚式市場里擠來擠去,因為他們要的就是便宜。而大商人們成交一筆可能就是幾百上千萬,價錢上的一點點相差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金額,他們當然更想要交易時的舒適度。對客人的這些細微差別,做市場的不能不考慮。這樣才有越來越旺的生意。」實業辦廠的事宗家兄弟商量了好久,因為進實業確實不是件容易下決心的事,但是因為銷路好,所以他們最後還是下了決心。「我說,要做實業的話,我們就要進最好的機器,做最好的東西。要和大唐那邊的低檔貨拉開,才會有銷路。」宗承英這樣回憶他們在辦廠時的考慮。事實上,宗氏兄弟的考慮又踩在了點上。在1995年以後,由於銷量越來越大,義烏人發現圍繞著小商品市場建廠已經是一件比較合算的事情。因為僅僅是一個小商品市場中的單一品種的銷售,也已經足夠發揮一個工廠的生產能力了。而掌握了實業,對於小商品市場中的商人來說,一方面是降低了運輸和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工廠在自己手裡使他們工商結合,可以比單個的商家和工廠對市場都更為了解,也更從容。「我們的運氣很好,因為差不多就在我們的工廠投產的時候,老外開始在義烏出現了。他們對中高檔產品的要求更多,訂單下得也更大。不過價錢談得很兇,好在我們有工廠在手裡,如果我們做不了的單子,在市場里肯定沒人做得了,甚至在中國大部分地方都做不了,所以外銷上升得很快。很多低檔貨他們又看不上,所以最後還會來找我們。很快我們的工廠就處於飽和狀態了,直到現在都排得很緊。以前工廠里一線織襪工在包吃包住的情況下我們每月給他們的工資是500多元,但是人的流動量太大。因為生產緊,我算了算讓他們在低工資下流動也不合算,所以後來乾脆一次性給所有員工加到750元,讓他們都穩定下來。」對於浙江的溫州和義烏兩個大商幫支撐起來的城市,深諳浙商之道的浙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史晉川更看好義烏。「因為義烏更具有開放性,把天下的商人都集合到義烏來,把批零差價讓給他們賺,然後讓外國人以本地化的商業來進入他們自己國家,這顯然對銷售中國產品更有好處。
②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有哪些優勢
中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在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 中國小商品城坐落於浙江中部義烏市,創建於1982年,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專業市場之一。20多年來,經歷四次搬遷八次擴建,現擁有營業面積400餘萬平方米,由國際商貿城、篁園市場、賓王市場三個市場簇群組成,商位6.2萬個,從業人員20萬多,日客流量20多萬人次,是國際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2005年被聯合國、世界銀行與摩根士丹利等權威機構稱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發達的市場[1] 中國小商品城物流發達,是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市場擁有200餘條聯托運線路,直達國內200個大中城市;六條鐵路行包專列;建有浙中地區唯一的民用機場;緊鄰寧波、上海港,海運發達,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立體化的交通運輸網路,日貨物吞吐量達5000餘噸,同時,開辦海關辦事處,開通「一關三檢」,配套建設了國際物流中心、商城物流中心兩個現代物流基地,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先進,功能完善、高效。 發達的市場鏈和萬商雲集的火爆交易,中國小商品城成了發布小商品價格、新產品動向的信息源頭。市場信息傳播渠道寬暢,擁有各種專業報刊、中國小商品數字城等多家小商品市場信息網站。其中,中國小商品數字城是中國小商品城網上市場,有形市場商位全部搬上網站,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中國小商品城商品輻射212多個國家和地區,行銷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地,年出口量已達總成交額的60%強。其中,工藝品、飾品、小五金、眼鏡等優勢行業商品出口量占行業銷量的70%以上;市場內60%以上的商戶發生外貿供貨業務,現長駐義烏的外商達8000多人,境外商務機構500餘家。2002年5月,國家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來義烏視察,為市場揮毫題詞:「面向世界,服務全國」。 中國小商品城擁有先進而發達的市場體系,會展業發起早、影響力大。市場配套建有居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展館——總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的中國小商品城梅湖會展中心,設5個展館,可容納1500個國際展位,配有國際會議廳、商務中心、咖啡吧等,每年承接不同規模的國際國內展會20餘個。中國小商品博覽會自1995年開辦來,已經歷十屆,2002年始,博覽會升格為由國家商務部舉辦的國家級外向型展會。2005年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展會成交額達80.98億元,其中外貿成交額6.61億美元。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已成為我國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重要年度展會,以經貿性、外向性和長效性而倍受關注。 [編輯本段]開幕當日開始啟用 中國小商品城新落成義烏國際博覽中心於2009年10月21日第15屆義博會開幕當日開始啟用,總用地面積219畝,總建築面積29.6萬余平方米,總投資18億元。其中建築主體會展展館總建築面積24萬余平方米,可提供國際標准展位5300個。會展展館主體地上二層,共設10個標准展廳,地上單館面積8900平方米,其中有一個可以作為宴會廳兼用;地下一層設4個小型展廳及兩層可容納700輛汽車的停車場。[2]義博會自1995年開辦來,已經歷15屆,剛剛結束的2009年第15屆義博會成交額達到115.43億元,比上屆增長11.4%,其中外貿成交額為10.17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61.7%,內貿成交額為44.21億元,比上屆增長13.2%。展覽成交額列前五位的分別是日用品、工藝品、電子電器、五金機電和文化辦公用品等行業。[3] 隨著全球性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我國轉移加速,中國小商品城市場外向度不斷提高,帶動了小商品產業集聚發展,以義烏為中心在金、台、溫、麗等地區形成國際性的小商品產業帶,促進了市場產業簇群式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市場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編輯本段]中國小商品城管理規范 中國小商品城管理規范,是我國首個建立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和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的專業市場,2003年,自主編程開發的我國首個專業市場電子信息化管理系統投入了使用,實現市場開發、商位租賃、經營戶行為規范、商務信息等服務全電腦管理。中國小商品城是浙江省旅遊局指定的購物旅遊定點單位,其中,國際商貿城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全省首個五星級市場、篁園市場和賓王市場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三星級市場。2005年,國際商貿城被批准為國家4A級購物旅遊區,是全國首個購物旅遊景區。 2000年以來,中國小商品城以入世為契機,確立「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設國際購物天堂」的全新目標,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大力發展購物旅遊業,加速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的國際商貿城一期市場(商貿城一區)於2002年10月份開業;義烏海關辦事處、國際物流中心、網上批發市場中國小商品城網於2002年後相繼投入使用;國際商貿城二期市場F、G區(商貿城二區)於2004年10月份開業,二期市場H區(商貿城三區)於2005年10月份開業,三期市場(商貿城四區)於2008年10月21日正式開業,三期市場五區正在建設中,展示出一幅雄偉的國際化藍圖
③ 以義烏為例,分析地區經濟發展與物流、地理之間的聯系。
個人想法
義烏小商品經濟發展,物流最大,物流頻繁,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方便的物流便於商品的輸出,促進義烏經濟發展
④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這個問題有點難
首先,義烏人多地少,導致這里的居民以買賣為生,這點成就了義烏國際商貿城的主題。
其次,改革開放初期,義烏政府的領導人做出的明智決策,搞市場,發展經濟,給義烏創造了有利的時機。
再次,義烏國際商貿城把市場經濟和會展經濟結合起來,二種模式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然後,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獨特的對商位產權的控制,對攤位炒作的管理,對市場景氣程度的調控
還有,義烏市政府對小商品城的大力支持
還有,義烏聚集了全國,全世界的商人,商品,他們在義烏有了自己的事業,有了自己的資產,他們在這里安家落戶。
還有義烏金融機構對市場的支持和依靠
市場的成敗,商人和商品是最重要的
其次才是一流的硬體設施以及先進的管理制度
⑤ 中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經營特色
中國小商品城(俗稱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坐落於浙江中部義烏市,創建於1982年,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專業市場之一。20多年來,經歷四次搬遷八次擴建,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現擁有營業面積260多萬平方米,商位50000餘個,從業人員20萬,日客流量20多萬人次, 2005年市場總成交額達288億元,其中外貿出口佔60%強,連續15年位居全國工業品批發市場榜首,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重質量、守信譽」市場榮譽稱號,是國際小商品的流通、研發、展示中心,我國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由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篁園市場、賓王市場三個市場簇群組成, 市場擁有43個行業、1900個大類、40萬種商品,幾乎囊括了工藝品、飾品、小五金、日用百貨、雨具、電子電器、玩具、化妝品、文體、襪業、副食品、鍾表、線帶、針棉、紡織品、領帶、服裝等所有日用工業品。其中,飾品、襪子、玩具產銷量佔全國市場1/3強。物美價廉,應有盡有的特色鮮明,在國際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物流發達,是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市場擁有200餘條聯托運線路,直達國內200個大中城市;六條鐵路行包專列;建有浙中地區唯一的民用機場;緊鄰寧波、上海港,海運發達,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立體化的交通運輸網路,日貨物吞吐量達5000餘噸,同時,開辦海關辦事處,開通「一關三檢」,配套建設了國際物流中心、商城物流中心兩個現代物流基地,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先進,功能完善、高效。
發達的市場鏈和萬商雲集的火爆交易,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成了發布小商品價格、新產品動向的信息源頭。市場信息傳播渠道寬暢,擁有各種專業報刊、中國小商品招商網等多家小商品市場信息網站。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商品輻射212多個國家和地區,行銷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地,年出口量已達總成交額的60%強。其中,工藝品、飾品、小五金、眼鏡等優勢行業商品出口量占行業銷量的70%以上;市場內60%以上的商戶發生外貿供貨業務,現長駐義烏的外商達8000多人,境外商務機構500餘家。2002年5月,國家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來義烏視察,為市場揮毫題詞:「面向世界,服務全國」。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擁有先進而發達的市場體系,會展業發起早、影響力大。市場配套建有居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展館――總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梅湖會展中心,設5個展館,可容納1500個國際展位,配有國際會議廳、商務中心、咖啡吧等,每年承接不同規模的國際國內展會20餘個。中國小商品博覽會自1995年開辦來,已經歷十屆,2002年始,博覽會升格為由國家商務部舉辦的國家級外向型展會。2005年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展會成交額達80.98億元,其中外貿成交額6.61億美元。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已成為我國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重要年度展會,以經貿性、外向性和長效性而倍受關注。
隨著全球性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我國轉移加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外向度不斷提高,帶動了小商品產業集聚發展,以義烏為中心在金、台、溫、麗等地區形成國際性的小商品產業帶,促進了市場產業簇群式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市場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管理規范,是我國首個建立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和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的專業市場,2003年,自主編程開發的我國首個專業市場電子信息化管理系統投入了使用,實現市場開發、商位租賃、經營戶行為規范、商務信息等服務全電腦管理。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是浙江省旅遊局指定的購物旅遊定點單位,其中,國際商貿城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全省首個五星級市場、篁園市場和賓王市場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三星級市場。2005年,國際商貿城被批准為國家4A級購物旅遊區,是全國首個購物旅遊景區。
2000年以來,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以入世為契機,確立「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設國際購物天堂」的全新目標,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大力發展購物旅遊業,加速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的國際商貿城一期市場於2002年10月份開業;義烏海關辦事處、國際物流中心、中國小商品數字城網上市場於2002年相繼投入使用;國際商貿城二期市場F、G區於2004年10月份開業,二期市場H區於2005年10月份開業;世貿中心、會展中心擴建等工程正在籌劃中,展示出一幅雄偉的國際化藍圖。
⑥ 浙江義烏為什麼經濟那麼好呢/
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堅持和深化「興商建市」發展戰略,以培育、發展、提升市場為核心,大力推進工業化、國際化和城鄉一體化,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區域發展之路。
「這個地方原來很窮,農業自然條件不好,很多農民只好外出經商,搖撥浪鼓賣糖。義烏政府在當地老百姓生存都困難的情況下,在很多地方都在驅趕『馬路市場』的時候,只能考慮接納他們使之能夠生存下來。不敢說義烏市領導有先見之名,當時只是出於一種本能:為了扶持農民,為了發展經濟。」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浙江行政學院副院長馬力宏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正如馬院長所言,今天的義烏是波浪鼓裡搖出來的,雖然義烏領導沒有先見之明,但義烏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義烏人敢為天下先。上世紀80年代初,義烏在全國率先放寬個體戶工商登記,允許農民經商,允許開放城鄉市場。放開手腳經商的農民如魚得水,紛紛加入經商隊伍。這期間,部分經營戶通過經商初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買進機器辦起加工廠,形成了「前店後廠」工商一體的家庭經營模式。
義烏政府的慷慨接納使當地老百姓的生存條件改善了,從政府角度講,稅收增加了,城市發展就更有底氣了。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市場一經形成,流通量大了之後,商人們就蜂擁而至。一時間,金華、永康等地方的小商品都集中到了義烏,義烏市場逐漸強大,最終形成了一個集散中心,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
市場的雖然形成了,也使義烏人擺脫了貧困,但沒有真正的富裕起來,在當時,一箱工藝品的批發利潤僅有一二十元。所以義烏的企業便接踵而至。
起初,義烏的商品主要來自廣州、寧波和溫州等地方,只有及少部分是當地加工製造的,然而當時的製造業有著相當高的利潤,而義烏只是為這些地方服務罷了。這也導致了一些經銷商心裡產生了不平衡,於是,他們摸著石頭辦起了自己的企業(通過經商已取得小部分資本)。但是在義烏的企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義烏的企業主主要是農民出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只知道什麼好賣生產什麼,對於企業根本就沒有什麼規劃,更談不上什麼科學管理,所僱傭的工人也是來自江西、安徽和湖南等地的農民工,生產的都是一些手工藝品和一些簡易的日用品,這就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昨天生產的襪子不受顧客的歡迎明天換一個款式,明天不好賣,後天再換,直到顧客滿意為止;而顧客一旦滿意就大量投入生產,同時開發新的款式,老款式降價 久而久之,很多企業都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品牌產品。這也就是後來被中央電視台稱為「草根經濟」的義烏模式企業。
⑦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四大優勢
規模優勢
義烏小商品市場總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經營商位4.5萬個,經營人員10萬多人。全市還有各類專業市場10多個、專業街30多條。2002年10月,新建造的現代化的「福田市場」即將投入使用,使得小商品市場的規模擴大了一倍。
商品優勢
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經營品種類齊全,匯集了2 8個大類近32萬種商品。這些商品價廉物美,90%以上外銷全國及世界各地。
網路優勢
義烏在全國20多個省市建立了30多個分市場;在南非、烏克蘭等國家設立了5個分市場;12萬義烏經商大軍,其中5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在全國經商者30000多人。與此同時,義烏小商品市場還在積極布局線上交易,旗下的義采寶、義烏購已成為小商品采購的行業標桿。
管理優勢
經過20多年的實踐,市場形成了一套管理規范的管理體系,營造了公平競爭、守法經營、秩序井然的經商環境。
⑧ 義烏小商品市場為什麼能做的這么大,有什麼優勢
義烏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堅持和深化「興商建市」發展戰略,以培育、發展、提升市場為核心,大力推進工業化、國際化和城鄉一體化,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區域發展之路。
「這個地方原來很窮,農業自然條件不好,很多農民只好外出經商,搖撥浪鼓賣糖。義烏政府在當地老百姓生存都困難的情況下,在很多地方都在驅趕『馬路市場』的時候,只能考慮接納他們使之能夠生存下來。不敢說義烏市領導有先見之名,當時只是出於一種本能:為了扶持農民,為了發展經濟。」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浙江行政學院副院長馬力宏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正如馬院長所言,今天的義烏是波浪鼓裡搖出來的,雖然義烏領導沒有先見之明,但義烏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義烏人敢為天下先。上世紀80年代初,義烏在全國率先放寬個體戶工商登記,允許農民經商,允許開放城鄉市場。放開手腳經商的農民如魚得水,紛紛加入經商隊伍。這期間,部分經營戶通過經商初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買進機器辦起加工廠,形成了「前店後廠」工商一體的家庭經營模式。
義烏政府的慷慨接納使當地老百姓的生存條件改善了,從政府角度講,稅收增加了,城市發展就更有底氣了。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市場一經形成,流通量大了之後,商人們就蜂擁而至。一時間,金華、永康等地方的小商品都集中到了義烏,義烏市場逐漸強大,最終形成了一個集散中心,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
人們所贊譽的「義烏模式」背後其實市場是義烏經濟的命脈,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在推進市場取向改革的同時,義烏市政府始終牢牢把握市場資源和物流場站兩大資源的調控權。從馬路市場到中國小商品城成功上市,從市場規劃到市場建設,從行業布局到市場管理,從市場硬體提升到市場功能提升等等,政府都會傾全力來組織、實施好,始終牢牢把握住對市場資源的調控權。同時,物流場站作為市場最重要的一個配套設施,他們始終堅持政府投資建設,然後以最低廉、最合理的價格租給貨運公司經營的運作模式,努力保持低成本競爭優勢。是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在牢牢把握著市場資源,最終形成「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有機地結合。
⑨ 義烏經濟發展的區位條件有哪些啊
義烏市場模式對我市市場發展的啟示近幾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建設區域性國際商貿中心為目標,不斷加大專業市場投資力度,切實推動各類園區(中心)及市場的建設步伐,市場規模和成交額逐年攀升,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集聚功能和影響力的區域性商貿中心。但從總體上看,要把我市建成區域性國際商貿中心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對於我市市場發展而言,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市場運作模式,為區域經濟做出更多的貢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近期,我們就這一問題赴浙江義烏進行了考察與調研。本文將通過對「義烏模式」的介紹以及我市與義烏市的市場發展環境進行分析和比較,從而引出「義烏模式」對連雲港市的市場發展的啟示,並為我市建設區域性國際商貿中心提出一些建設性思路。 一、何謂「義烏模式」 義烏素有「中國小商品城」之稱,已形成篁園市場、賓王市場、國際商貿城三大主要市場群。小商品市場成交額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同類市場之首,被譽為「華夏第一市」。它的發展模式作為一種成功的市場的運作模式,被各地所效仿。在其發展過程中,以市場的空間擴張與形態升級來推動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在市場發展過程中,政府的引導、調控、規范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義烏模式」利用市場先發優勢和集聚功能,發展以小商品流通為主的商貿業,不斷積累資本、擴大經營規模,促使商業資本向製造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擴張,實現市場與產業、城市的聯動發展,推進區域經濟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的進程。從義烏市場的發展歷程看,其創新能力和運作優勢是義烏模式的成功之處。 1、市場組織與功能的創新。一是市場經營主體趨向企業化。商城集團的成立,標志著商品專業市場走上自主發展的新階段,也是傳統商品專業市場組織的重大創新。二是市場空間組織的網路化。以義烏小商品城為依託,借鑒現代商業連鎖經營的方式,在貿易關系較為密切穩定的地區及貿易較為集中的地區創辦分市場,從而形成相互分工、相互依賴的一體化市場網路體系。三是市場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內一些業主為了做大生意,更多地佔有市場分額,自發地實行橫向聯合,組織有限責任公司。四是「劃行歸市」優化市場結構。「劃行歸市」就是要合理調節新商戶與原有商戶、本地經商戶與外地客商之間的利益關系,是義烏小商品市場在發展過程中能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和范圍的一種重要手段。實踐證明,「劃行歸市」在短期內可能對個別經商戶不利,但從長期來看,有利於整個小商品市場,也有利於所有的經商戶集中競爭。 2、市場形態與交易方式的創新。一是小商品市場不但為市場經商戶提供了良好的交易設施等外部環境,而且為他們的交易活動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場外交易的特殊制度環境和體制框架。二是小商品市場具有卓越的信息集散渠道和處理機制,呈現出向無形市場和多種形式市場過渡的趨勢。三是小商品市場還具有強大的信息集聚功能。有了信息集聚的功能,小商品市場才能有更大的容量。 3、產業創新與體系的完善。以強大的產業為支撐,進行市場運作,走規模化、大型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各要素市場(運輸市場、勞務市場、房地產市場等)以小商品市場為核心而展開,不斷培育和壯大。產業、商業等配套設施以及城市化發展,實現多方的聯動。市場體系的完善是現代市場的重要特徵。二、我市與義烏市的市場發展環境比較 (一)地理交通區位比較 1、義烏市的地理交通區位。義烏地處浙江中部丘陵地區,群山環抱。義烏的交通網路體系已初具規模。鐵路:浙贛鐵路線橫貫境內。公路:境內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形成10分鍾經濟圈。省道干線穿境而過,出境道路網路比較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甬金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義烏至寧波港、省會城市杭州行程將縮短為1個多小時左右,至上海也只有2個多小時左右。航空:義烏機場已開通廣州、深圳、汕頭、廈門、海口、上海、北京等城市十多條航線。 2、我市的地理交通區位。我市東臨黃海,處於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沿海臍部南北過渡氣候。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初步形成,處於海陸和南北兩個過渡帶交叉的中心點,是港(連雲港)路(隴海鐵路)和海陸兩個結合部,又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民航開通了到中國重要城市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航班。公路對外交通已全部實現高速化,是中國五大交通樞紐之一,國家重點建設的同三、連霍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 3、兩市的比較分析。義烏市和我市的地理區位條件相比較,我市的地理交通區位條件相對要優越一些,其中最為突出的優勢在於:1、港口和海岸線是連雲港的主要特色資源優勢;2、從地理方面來看我市位於南北的過渡區域,便於聯系南北的文化和經濟的交流,為發展市場和商品交易帶來了地理區位的便利條件;3、綜合交通網路更趨完善,港口與鐵路的有效銜接,並作為新歐亞大陸橋的起點,為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
⑩ 義烏小商品市場年銷售5000億,為什麼GDP才1500億
我們國家的居民迎來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並且社會上年輕人的收入水平越來越高,這也使得部分年輕人獲得了更高的消費水平。除了年輕人獲得更高的工資之外,許多行業的銷售額與營業額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這與我國市場逐漸擴息息相關。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市場內部的供應關系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最終導致各行各業的銷售額與商品價格發生變化。
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已經成為全國最有名的小商品銷售市場之一,並且國內外的生產廠商與銷售商總會比較信任小商品市場的商品質量。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銷售額達到了5000億,然而,整個地區的GDP卻只有1500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落差,是因為銷售額只是GDP組成部分之一,GDP包含銷售額,但是銷售額不一定能夠決定GDP數值高低。由於其它方面有損耗,這才使得整個地區小商品市場的銷售額與義烏GDP不會相一致。
除此之外,各行各業穩定發展能夠使企業與員工獲得更多的利潤及工資,從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雖然大部分人總覺得一個城市的GDP發展與自己毫不相關,但是各行各業穩定發展能促進城市GDP發展。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只能代表某一個行業,而並不能代表全市各個行業的發展和營業額。當其他市場和行業得不到發展和維護時,整個城市的GDP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變化。因此我們才會發現,浙江義烏小商品的市場營業額達到了5000億,而整個城市GDP只有15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