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浙江中部义乌市,是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415)精心构建的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提供信息化服务和网络营销服务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官方网站。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13年市场总成交额达683.02亿元,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誉”市场荣誉称号,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② 义乌、金华小商品市场的建设
义乌有今天的成功,里面有很多的因素的,不是大家表面看看我们义乌这里的市场这么风光,想复制义乌市场的何止是金华的什么领导,大有人在!可问题是,有见过成功的吗?
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首先,我们义乌人民勤劳智慧,我们这里的民风就是肯吃苦耐劳,有些地方,大家都过的很安逸,不思进取。再者,义乌的市场,发展到现在,可以说集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有其特殊的时代性跟不可复制性,更何况已经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早就已经成为中国,不,应该说全世界的小商品采购中心。
就好比当年“李小龙”风光的时候,人们也在想,有没有谁能复制他的成功。
不好意思,等到他去世了,成龙这些后起之秀才被人所认识。
只要义乌市场还在运作的一天,它就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金华的领导聪明的话,不要说复制义乌,想想自己那有什么独特优势,多考虑下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当地民情的项目吧! 我看金华的领导也不适合做什么大事,看见人家好,就想学,怎么也不了解下人家为什么好?自己能不能有人家那些条件好?他不应该说义乌能搞起来,金华为什么不能?他应该问自己义乌能搞起来,有没有他独一无二的原因?有没有他比人家都有优势的地方??如果他能这么想,那就不会乱造市场劳民伤财了!!
一味的盲目跟风,怎么可能成功?
③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是如何让形成的。
网络里面有: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
“这个地方原来很穷,农业自然条件不好,很多农民只好外出经商,摇拨浪鼓卖糖。义乌政府在当地老百姓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在很多地方都在驱赶‘马路市场’的时候,只能考虑接纳他们使之能够生存下来。不敢说义乌市领导有先见之名,当时只是出于一种本能:为了扶持农民,为了发展经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浙江行政学院副院长马力宏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正如马院长所言,今天的义乌是波浪鼓里摇出来的,虽然义乌领导没有先见之明,但义乌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义乌人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在全国率先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开放城乡市场。放开手脚经商的农民如鱼得水,纷纷加入经商队伍。这期间,部分经营户通过经商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买进机器办起加工厂,形成了“前店后厂”工商一体的家庭经营模式。
义乌政府的慷慨接纳使当地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改善了,从政府角度讲,税收增加了,城市发展就更有底气了。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市场一经形成,流通量大了之后,商人们就蜂拥而至。一时间,金华、永康等地方的小商品都集中到了义乌,义乌市场逐渐强大,最终形成了一个集散中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赫赫有名。
市场的虽然形成了,也使义乌人摆脱了贫困,但没有真正的富裕起来,在当时,一箱工艺品的批发利润仅有一二十元。所以义乌的企业便接踵而至。
起初,义乌的商品主要来自广州、宁波和温州等地方,只有及少部分是当地加工制造的,然而当时的制造业有着相当高的利润,而义乌只是为这些地方服务罢了。这也导致了一些经销商心里产生了不平衡,于是,他们摸着石头办起了自己的企业(通过经商已取得小部分资本)。但是在义乌的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义乌的企业主主要是农民出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只知道什么好卖生产什么,对于企业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划,更谈不上什么科学管理,所雇佣的工人也是来自江西、安徽和湖南等地的农民工,生产的都是一些手工艺品和一些简易的日用品,这就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昨天生产的袜子不受顾客的欢迎明天换一个款式,明天不好卖,后天再换,直到顾客满意为止;而顾客一旦满意就大量投入生产,同时开发新的款式,老款式降价 久而久之,很多企业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这也就是后来被中央电视台称为“草根经济”的义乌模式企业。
④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创建与什么时候
中国小商品城(俗称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坐落于浙江中部义乌市,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 2005年市场总成交额达288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60%强,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誉”市场荣誉称号,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 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物美价廉,应有尽有的特色鲜明,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物流发达,是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市场拥有200余条联托运线路,直达国内200个大中城市;六条铁路行包专列;建有浙中地区唯一的民用机场;紧邻宁波、上海港,海运发达,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日货物吞吐量达5000余吨,同时,开办海关办事处,开通“一关三检”,配套建设了国际物流中心、商城物流中心两个现代物流基地,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高效。
发达的市场链和万商云集的火爆交易,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了发布小商品价格、新产品动向的信息源头。市场信息传播渠道宽畅,拥有各种专业报刊、中国小商品招商网等多家小商品市场信息网站。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商品辐射212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年出口量已达总成交额的60%强。其中,工艺品、饰品、小五金、眼镜等优势行业商品出口量占行业销量的70%以上;市场内60%以上的商户发生外贸供货业务,现长驻义乌的外商达8000多人,境外商务机构500余家。2002年5月,国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来义乌视察,为市场挥毫题词:“面向世界,服务全国”。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拥有先进而发达的市场体系,会展业发起早、影响力大。市场配套建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展馆――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梅湖会展中心,设5个展馆,可容纳1500个国际展位,配有国际会议厅、商务中心、咖啡吧等,每年承接不同规模的国际国内展会20余个。中国小商品博览会自1995年开办来,已经历十届,2002年始,博览会升格为由国家商务部举办的国家级外向型展会。2005年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展会成交额达80.98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6.61亿美元。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已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年度展会,以经贸性、外向性和长效性而倍受关注。
随着全球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加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外向度不断提高,带动了小商品产业集聚发展,以义乌为中心在金、台、温、丽等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小商品产业带,促进了市场产业簇群式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管理规范,是我国首个建立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的专业市场,2003年,自主编程开发的我国首个专业市场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投入了使用,实现市场开发、商位租赁、经营户行为规范、商务信息等服务全电脑管理。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是浙江省旅游局指定的购物旅游定点单位,其中,国际商贸城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全省首个五星级市场、篁园市场和宾王市场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三星级市场。2005年,国际商贸城被批准为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是全国首个购物旅游景区。
2000年以来,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入世为契机,确立“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全新目标,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购物旅游业,加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于2002年10月份开业;义乌海关办事处、国际物流中心、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网上市场于2002年相继投入使用;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F、G区于2004年10月份开业,二期市场H区于2005年10月份开业;世贸中心、会展中心扩建等工程正在筹划中,展示出一幅雄伟的国际化蓝图。
⑤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这个问题有点难
首先,义乌人多地少,导致这里的居民以买卖为生,这点成就了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主题。
其次,改革开放初期,义乌政府的领导人做出的明智决策,搞市场,发展经济,给义乌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再次,义乌国际商贸城把市场经济和会展经济结合起来,二种模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然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独特的对商位产权的控制,对摊位炒作的管理,对市场景气程度的调控
还有,义乌市政府对小商品城的大力支持
还有,义乌聚集了全国,全世界的商人,商品,他们在义乌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资产,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
还有义乌金融机构对市场的支持和依靠
市场的成败,商人和商品是最重要的
其次才是一流的硬件设施以及先进的管理制度
⑥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是做什么的
一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市场是中国小商品城顺应市场国际化发展需要而建造的现代化批发市场,总投资7亿元,于2002年9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占地420亩、建筑面积34 万平方米,设主体市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9000余个商位11000多户经营户。 国际商贸城一区主体市场一楼主要经营花类(仿真花)、花类配件、毛绒玩具、充气玩具、电动玩具和普通玩具;二楼主要经营头饰、珠宝首饰;三楼主要经营喜庆工艺、装饰工艺、瓷器水晶、相框和饰品配件;四楼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目前设有台商馆、南方瓷都德化区、 深圳原创礼品区等特色区块,汇聚了国内档次最高的工艺陶瓷、水晶、琉璃等工艺品的生产企业。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市场设施精良,市场内设中央空调、大型电子信息屏、 广播系统、电子信息咨询系统、宽带网络系统、自动扶梯、消防安全监督控制中心;市场人流货流通畅,汽车可直达市场二、三、四楼。同时,融入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引进开设了餐饮美食、电信服务、中庭休闲、金融服务、物流运输等服务,环境优美,商业气氛浓厚,充满生机,是一个集购物、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性 商业中心。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市场是浙江省旅游局指定的购物旅游定点单位,被省工商局授予为全省首个“五星级市场”称号。2005年,市场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评审。2008年还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信用监管示范市场”称号。
二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二区(F/G)市场是义乌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性商贸名城的核心工程和义乌市场现代化的 标志性建筑。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二区(F/G)市场由F、G两个主体交易区和两个联接体组成,市场于2004年10月22日开业,占地483亩,投资约20亿元,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拥有商位8000余个,经营户逾万户,主要经营五金、电子、电器、箱包、雨具、钟表等六大行业。市场建筑分五层,其中一至三层为主体市场,四至五层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特色精品馆和外贸采购服务中心, 中央大厅二三楼设旅游购物中心、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二区(F/G)市场建筑宏伟、环境优美、商贾云集,堪称集购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际性商务中心。
三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区(H)于2005年10月22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46余万平方米,拥有商位6000余个。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区(H)一楼经营笔墨用品、纸制品和眼镜;二楼经营办公学习用品和体育休闲用品\运动器材;三楼经营化妆品、拉链\纽扣、服装辅料;四楼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五楼为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馆,吸引了 意大利、 日本、 巴西、 非洲、 西班牙、 马来西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种商品入驻经营。三号联接体地下一层为皮革交易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区(H)设有高架车道,汽车可达各个楼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餐饮服务等功能配套齐全,是国内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
四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四区建筑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拥有商位16000余个,经营主体19000余户,总投资30多个亿。市场一楼经营袜类;二楼经营日用百货、手套、帽类、针棉;三楼经营鞋类、线带、花边、领带、毛线、毛巾;四楼经营文胸内衣、皮带、围巾。市场设有高架车道,各种车辆可直达市场各个楼层。市场东西两侧为配套辅房,集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餐饮服务等市场配套服务设施,还拥有4D影院、旅游购物等特色商业娱乐服务。
国际商贸城四区市场借鉴运用当前国际大型商业中心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多项高科技于一体,市场内设有中央空调、大型电子信息屏、宽带网络系统、液晶电视系统、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回收器、自动天窗及平行扶梯等先进的高科技硬件设施,是目前国内科技含量最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也是义乌市场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
五区市场
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是义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义乌国家商贸名城建设的核心工程,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建筑。
⑦ 义乌小商品市场创建者是谁
义乌的小商品早在乾隆年间,义乌农民就开始了“鸡毛换糖”的经商活动,那时候的义乌人用红糖换来的鸡毛做鸡毛掸子,每逢过年过节,便走街串巷地去卖。这便是义乌小商品经营的开始。
⑧ 请问谁帮“简述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义乌的小商品早在乾隆年间,义乌农民就开始了“鸡毛换糖”的经商活动,那时候的义乌人用红糖换来的鸡毛做鸡毛掸子,每逢过年庆典与过节请客,便走街串巷地去卖,这便是义乌小商品经营的开始。
(1)小商品市场的诞生
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背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北门街是自发小商品市场的集中交易地点,并初具规模;“货郎担”的生意非常兴隆,因此小百货批发业的微观基础十分雄厚;当时的政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有序管理的冲突十分激烈。
也许有的读者会形成一种错觉,以为当时开放小百货市场一定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在1982年开放的湖清门市场严格地说只是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市场摊位十分简陋。
当时开放小商品市场的理由,不是因为市场规模和社会影响力,而是因为部分农民“弃农经商”在义乌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其实,政府并不十分在意小商品市场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而是由于自发形成的市场影响了交通和市容,还造成了执法管理部门与众多摊主之间的冲突。“猫捉老鼠”的游戏长期玩下去总不是解决的办法,逼迫市场主管部门必须迅速拿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既然禁止的做法不能奏效,小商品市场本身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与其关闭,还不如顺其自然,开放小商品市场。
义乌县政府为了小商品市场的关闭或开放的问题,曾召开过三次县长办公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领导初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对小百货市场,不应该用强硬的手段强制关闭,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加强管理。后来,县政府、稠城镇、县商企局(城阳商企所)三个部门的领导成立“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并于1982年8月发布《关于加强义乌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宣布将于是年9月5日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地址在湖清门,由城阳区商企所管理。
当时的湖清门市场非常简易,在一条用于排水排污的内城河沟上架起了水泥板,在水泥板上方用木板搭成摊位,在长条木板上方用塑料薄膜搭起了雨棚,用作简易摊位。摊主经商企所登记,领取摊位证,摊位固定,每一摊位占用的木板长度相等。据时任城阳商企所所长的孙章宝回忆,市场开放之初,有正式固定摊位100多户,还有600多户流动摊位和大量“提篮”,共计摊位705个,年成交额700万元。
湖清门市场开放之后,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到了这股经商的潮流,感受到潜伏于这股潮流下的巨大经济动力。1982年11月25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县委书记谢高华在讲话中果断地提出“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四个允许”政策是在小百货市场开放之初县委县政府领导审时度势做出的决策。“四个允许”的政策简明扼要,符合民心,颇有号召力,打消了许多尚在等待观望的经商户的疑虑。
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社队企业,特别是家庭工业的发展。1984年10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可喜的势头,审时度势,提出了“兴商建县”(1988年5月撤县建市后改称“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
在第一代市场时期,廿三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品种和规模与稠城小百货市场非常类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市场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示出来,这表明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和市场辐射范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否则均衡的分布只能扼杀市场的集聚作用。
从理论上讲,成为非均衡发展的中心,对于义乌小商品市场起源的两个地方来讲,机遇是同等的,但发展的是终结果却是前者合并到稠城小商品市场。这说明市场集聚的是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资源,如培育市场的投入、集聚的信息、为商品运输服务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更重要的是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经商户,在这些资源的聚集上,作为三四线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稠城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是市场主体素质显著提高,商品流通范围扩展至全国。截至1997年底,采取各种经营形式进入“中国小商品城”进行商品交易的国有、集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达3000多家。
据调查,市场经营者的平均年龄由1982年的42岁左右降到1997年的33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33.4%,40岁以下的占73.6%);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的比例由1982年的不到10%(高中毕业生仅1名),提高到1997年的82%(其中高中毕业生占17.3%,大学毕业占1.2%)。市场上本地产商品比重降到30%,售出的商品90%销往外地,流向遍及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其他数百个中小城市及其辐射的广大农村,确立了义乌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
二是市场转轨改制,硬件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迈出新的步伐。1993年12月,义乌市有关企业与北京、上海的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后改为“商城集团”公司,其股票“小商品城”已于2001年5月9日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我国首批现代股份制市场企业集团之一。市场内一些摊主为了做大生意,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自发地实行横向联合,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内有2500多家商贸企业或公司,取得了国内外名厂大店在义乌乃至浙江省、华东地区(个别企业还取得了在全国)的总经销商或总代理商资格,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0多家商企企业建立了稳固的购销关系。商城集团筹资兴建的宾王市场,是一座集商贸、仓储、办公、饮食、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超大型商城。
三是市场组织结构裂变式发展,对外开放度显著提高。“中国小商品城”在新疆、北京、内蒙古、福建、甘肃、四川等省市办起了分市场或小商品配送中心,输出商品、资本、人才和管理,使义乌市场在国内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强。最近几年,其辐射能力还延伸到海外,先后兴办了乌拉圭分公司和南非分市场。浙江省外贸公司义乌公司和商城集团外贸公司积极向国外拓展业务,并取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义乌一批骨干企业分别在尼日利亚、俄罗斯、南非、匈牙利、巴西等国建立了分公司或商务机构。
1995年起,义乌市政府与国内贸易部、香港贸发局等合作,每年一度举办“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受到国内外经贸界的关注。
(3)迈向国际性商贸中心
从1998年至2002年的5年间,尽管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经营场地规模没有显著增加,但市场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从2001年下半年起,为了适应市场业态变化和功能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市场经营环境,提升市场档次,提高竞争能力,义乌按照“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示范性窗口,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的高水准小区,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标志性建设”的定位,开始建设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即国际商贸城。
国际商贸城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6.6平方公里正在实施开发,一期工程已竣工,总面积30万㎡,新增国际标准(9㎡/商位)6800个商位,店面房10多万㎡。市场园区内配套了海关、出入境检验疫、物流中心、仓储、世贸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一系列现代化的设施。在这一阶段,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市场档次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由商城集团和义乌邮政局联合组建的中国小商品城互联网络信息公司于1998年5月成立,先后开出“商城介绍”、“企业之星”、“商城导购”、“外贸之窗”、“新品上市”、“供求信息”等10多个栏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该公司已为小商品市场的上万户经商户、36条专业街上网发布了3万多条来自市场一线的商品信息条目。“商城信息”被广大经商户称为“网上永不落幕的小商品博览会”。
1999年,义乌在“商城信息”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网站——“中华商埠”,开通了搜索引擎。随着ATM宽带多媒体和银行ca认证体系的建成,2000年10月,义乌小商品市场拥有了自己的BTB(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交易平台、搜索引擎、支付中介、配送中心、配套服务等功能,为全球商人提供电子平台、小商品信息中介服务。
许多生产厂商都通过自己的电脑登录“中华商埠”网络,发布各种商品的供求信息。目前,“中华商埠”网站拥有10多万国内外正式用户,企业会员数以年递增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02年底,在线成交额已超过500万元,协议成交额达1.1亿元。
在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义乌小商品市场还采取撤摊改店等方法改造市场硬件设施,扩大单体经营面积,改善经营环境,从而促使一批新兴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如眼镜、领带、五金、化妆品等行业脱颖而出,设立了单独的交易区或市场,填补了多个市场空白,市场的集聚效应大为增强。
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001年达212.97亿元,2002年达229.98亿元,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