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义乌小商品城是中国旅游景点,有哪些历史故事
其实,有时什么都不用做,只是默默陪伴,我也会在心里生出许多幸福来。还记得那晚老公在网上玩三打哈,我把熨衣架搬到了他身旁,为他熨烫一件件衬衣和西裤时,无以言表的幸福竟就那样爬上了心房,我静静地享受着这份美妙的感觉也是自然的流露。有时,即使他在看电视,我在上网,我们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我也总能感觉到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真的有些奇怪。
㈡ 义乌小商品城起源与何时
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廿三里。
1974年春节前后,县城稠城镇县前街也兴起了小商品市场。
在特殊年代,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存在的矛盾冲突之中,两个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悄然孕育。
1982年3月26日上午,就稠城市场整顿问题,县政府再次召开由一名副职主持的县长办公会。当时工商局副局长叶荣贵、城阳区工商所所长王廷腊,也列席了这次会议。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根据一位副县长的提议,会议首先解决了与稠城集市整顿有关的猪市、牛市摆布问题。紧接着对小百货市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当时政策滞后,问题敏感且涉及方方面面,敞开观点的讨论持续了一整个上午。农民经商、农民进城、批发购销、自由市场等敏感问题,在你一言、我一句的提起后作了再一次研究。其他需要研究的六项议题不得不放在下午进行。对市场整顿,会议形成初步意见:作为对小百货市场的全面管理,一是全面登记;二是(颁发)临时执照;三是建立组织;四是自己建帐,税收按营业额征收;五是成立由工商局、工商所、财税所、镇爱卫会、派出所组成的市场整顿具体实施临时机构。这次会议甚至对市场全面整顿动员都作出了具体安排。
这是1982年9月开业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1984年,这个市场的成交额达2321万元,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
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象春风吹开了这个小百货市场个体商贩人员的张张笑脸,城阳工商所干部通过学习认为,有党中央撑腰,湖清门市场应该让它存在和发展……十二大期间,他们在县工商局的直接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发出了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第一号通告,装起高音喇叭大力反复宣传,小百货市场的经营范围是国家规定的三类小商品和家庭工副业产品。同时,对符合条件经商的人员均发给营业许可证。按经营商品的范围分别编制了十五个小组……整顿后的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秩序井然,面貌一新。
市场被正式认可之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于是又有了第二代市场的建设。
㈢ 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创始人是谁
义乌人经商历史悠久,相传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义乌市委市政府对培育市场的正确引导。
两者的给合成就了现在义乌小商品城的声誉
㈣ 我要义乌的发展史
义乌的历史发展:
春秋时属越国。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传说秦时有个颜乌,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故称乌伤县。
新莽时(公元9年)改县名乌孝。
东汉建武初复称乌伤,曾为会稽西部都尉治。
初平三年(192年)分割西部辖境,设置长山县(即后之金华县)。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分南境,置永康县。
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会稽郡西部设东阳郡(郡治长山),乌伤县属东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分割吴州置婺州。
唐武德四年(621)于乌伤县置稠州,并分置乌孝、华川二县。
武德七年(624年)废稠州,合乌孝、华川为一县,改名义乌县。
稠州以稠山(德胜岩)而得名。华川又名绣川,以绣湖得名,义乌其义与乌伤、乌孝同。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义乌县东境设东阳县。
天宝十三年(754年),又分县境北部及兰溪、富阳各一部分,设浦阳县(今浦江县)。
元代,义乌隶属婺州路总管府。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部攻取婺州,改婺州路为宁越府。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又改名金华府。
明清仍旧,义乌隶属关系未变。
辛亥革命后,废府制代以道制,义乌属金华道。
1927年废道制改为省县两级制,义乌直属浙江省,后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义乌属金华专区或浙江省第四专区。
1949年义乌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义乌属金华专区。
1959年浦江并入义乌,1967年浦江仍析出。
1988年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
(4)义乌小商品批发历史扩展阅读:
义乌地理概况:
义乌位于金衢盆地东部,东经119度49分至120度17分,北纬29度02分13″至29度33分40″,浙江省地理中心地处境内。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华、兰溪,北接诸暨、浦江。至省会杭州百余里。
义乌气候条件:
义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平均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为29.3℃,一月份最低,为4.2℃。年平均无霜期为24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600毫米之间。
义乌土地面积:
市境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南北长58.15公里,东西宽44.41公里,境内有中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土壤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义乌
参考资料来源:义乌市人民政府-义乌市自然地理
㈤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是做什么的
一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市场是中国小商品城顺应市场国际化发展需要而建造的现代化批发市场,总投资7亿元,于2002年9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占地420亩、建筑面积34 万平方米,设主体市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9000余个商位11000多户经营户。 国际商贸城一区主体市场一楼主要经营花类(仿真花)、花类配件、毛绒玩具、充气玩具、电动玩具和普通玩具;二楼主要经营头饰、珠宝首饰;三楼主要经营喜庆工艺、装饰工艺、瓷器水晶、相框和饰品配件;四楼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目前设有台商馆、南方瓷都德化区、 深圳原创礼品区等特色区块,汇聚了国内档次最高的工艺陶瓷、水晶、琉璃等工艺品的生产企业。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市场设施精良,市场内设中央空调、大型电子信息屏、 广播系统、电子信息咨询系统、宽带网络系统、自动扶梯、消防安全监督控制中心;市场人流货流通畅,汽车可直达市场二、三、四楼。同时,融入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引进开设了餐饮美食、电信服务、中庭休闲、金融服务、物流运输等服务,环境优美,商业气氛浓厚,充满生机,是一个集购物、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性 商业中心。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区市场是浙江省旅游局指定的购物旅游定点单位,被省工商局授予为全省首个“五星级市场”称号。2005年,市场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评审。2008年还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信用监管示范市场”称号。
二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二区(F/G)市场是义乌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性商贸名城的核心工程和义乌市场现代化的 标志性建筑。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二区(F/G)市场由F、G两个主体交易区和两个联接体组成,市场于2004年10月22日开业,占地483亩,投资约20亿元,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拥有商位8000余个,经营户逾万户,主要经营五金、电子、电器、箱包、雨具、钟表等六大行业。市场建筑分五层,其中一至三层为主体市场,四至五层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特色精品馆和外贸采购服务中心, 中央大厅二三楼设旅游购物中心、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二区(F/G)市场建筑宏伟、环境优美、商贾云集,堪称集购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际性商务中心。
三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区(H)于2005年10月22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46余万平方米,拥有商位6000余个。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区(H)一楼经营笔墨用品、纸制品和眼镜;二楼经营办公学习用品和体育休闲用品\运动器材;三楼经营化妆品、拉链\纽扣、服装辅料;四楼为生产企业直销中心;五楼为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馆,吸引了 意大利、 日本、 巴西、 非洲、 西班牙、 马来西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种商品入驻经营。三号联接体地下一层为皮革交易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区(H)设有高架车道,汽车可达各个楼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餐饮服务等功能配套齐全,是国内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
四区市场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四区建筑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拥有商位16000余个,经营主体19000余户,总投资30多个亿。市场一楼经营袜类;二楼经营日用百货、手套、帽类、针棉;三楼经营鞋类、线带、花边、领带、毛线、毛巾;四楼经营文胸内衣、皮带、围巾。市场设有高架车道,各种车辆可直达市场各个楼层。市场东西两侧为配套辅房,集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餐饮服务等市场配套服务设施,还拥有4D影院、旅游购物等特色商业娱乐服务。
国际商贸城四区市场借鉴运用当前国际大型商业中心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多项高科技于一体,市场内设有中央空调、大型电子信息屏、宽带网络系统、液晶电视系统、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回收器、自动天窗及平行扶梯等先进的高科技硬件设施,是目前国内科技含量最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也是义乌市场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
五区市场
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是义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义乌国家商贸名城建设的核心工程,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建筑。
㈥ 武汉汉正街与义乌哪个是全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城
汉正街
在明末清初时候,当中国的资本主义刚刚萌芽之际,汉正街便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就是说其繁荣景象的,至今已有500年历史了。改革开放初,汉正街又率先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放小商品市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之路,“汉正街模式”也一度风靡全国。
而此时,浙江中部地区的贫困县义乌,才刚刚有小商品摆上露天地摊。
㈦ 义乌小商品有几年的历史了
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自1982年在全国率先创办小商品市场以来,经过五易其址、十次扩 建,义乌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1个专业市场(义乌农贸城、家具市场、木材市场、义乌装饰城、物资市场、通信市场、家电市场、汽车城、二手车交易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版物交易中心)、14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目前义乌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400余万平方米,经营商位6.2万个,汇集了16个大类9105个子类170余万种单品;集聚了1.8万余件商标,800多件驰(著)名商标,6000余家总代理、总经销。
㈧ 淄博义乌小商品城的相关背景
淄博义乌小商品城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座落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华光路西首268号的“淄博·义乌小商品城”,是由国家知名企业、浙江省三星级企业——浙江华川实业集团公司为首投资兴建的,该项目规划用地700余亩,总投资超10亿元人民币,其中商业区占60%,配套住宅占40%,属淄博市政府“三0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整个项目的首期工程——淄博·义乌小商品城(批发市场),工程面积13.5万平方米,拥有2000多个商铺的三层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已于2004年12月28日顺利开业,与其相融的46间场街门店和200多套商务楼也同时开业迎客。市场有较为完善的硬件配套设施,客运物流中心、餐饮中心、停车场、展销会场、手扶客电梯、货电梯、副食区、儿童游乐场、全方位的安全监控、消防等先进设施、设备齐全。
淄博·义乌小商品城是当前鲁中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现代化批发交易市场,商城主要经营:服装类、针织类、床上用品、玩具类、文体用品类、旅游工艺品、礼品饰品、五金电器、电子钟表、化妆品、箱包类、日用百货、家具、副食、茶叶、鞋类等近50000个品种的产品。适合各层次消费者的生活、生产需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商品,批零兼营、物美价廉的特点,配套齐全、井然有序的交易环境,城乡配合、长短相接的客货交通,吸引了平均每天20000--30000多人次,节假日50000--60000多人次市内外、省内外的客流,造就了良好的商业氛围。市场采用了世界闻名、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运作、管理、服务、发展的科学模式和工作理念。有一支能为市场精心培育、快速提升、稳健发展而敬业勤奋的管理服务队伍。
淄博·义乌小商品城的开办与兴起,得到了省、市、区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予以了工商、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等地政府部门对本商城的建设、培育和发展也十分重视与关心。为了培育、发展好市场,公司充分运用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采取了减租让利给进场经营业户的办法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公司采用带领业户赴义乌等地考察、采购;组织业户进行经商创业技能培训;组织业户连人带货下乡镇赶集经营吸纳顾客;引进义乌等地经营大户举办“义乌小商品展销会”,组织本场业户与义乌等地经营大户进行经验交流、建立产品供销合作关系等一系列方法,为充实市场商品、完善经营业态、培养经商经验、逐渐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淄博·义乌小商品城的崛起,不仅为3000多经营户搭建了创业致富的商贸平台,方便了居民生活,为广大批发采购商建立了全国尤其是义乌、温州、广州等南方产品的供销桥梁,形成了南北业户携手创业、南北产品交融拓展格局,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对提升淄博城市档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商品集散中心的形成,带动第三产业和商品经济全面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以淄博万集义乌小商品城发展有限公司为主轴,宣传、工商、税务、公安、交通、银行等相关职能机构携手合作,管理服务功能齐备,以“团结、开拓、创新、进取”的工作宗旨,兢兢业业做好整个管理服务工作,以保证商城沿着精心培育、快速提升、稳步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淄博·义乌小商品城立志成为立足鲁中、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的现代化批发市场。
㈨ 请问谁帮“简述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义乌的小商品早在乾隆年间,义乌农民就开始了“鸡毛换糖”的经商活动,那时候的义乌人用红糖换来的鸡毛做鸡毛掸子,每逢过年庆典与过节请客,便走街串巷地去卖,这便是义乌小商品经营的开始。
(1)小商品市场的诞生
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背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北门街是自发小商品市场的集中交易地点,并初具规模;“货郎担”的生意非常兴隆,因此小百货批发业的微观基础十分雄厚;当时的政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有序管理的冲突十分激烈。
也许有的读者会形成一种错觉,以为当时开放小百货市场一定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在1982年开放的湖清门市场严格地说只是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市场摊位十分简陋。
当时开放小商品市场的理由,不是因为市场规模和社会影响力,而是因为部分农民“弃农经商”在义乌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其实,政府并不十分在意小商品市场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而是由于自发形成的市场影响了交通和市容,还造成了执法管理部门与众多摊主之间的冲突。“猫捉老鼠”的游戏长期玩下去总不是解决的办法,逼迫市场主管部门必须迅速拿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既然禁止的做法不能奏效,小商品市场本身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与其关闭,还不如顺其自然,开放小商品市场。
义乌县政府为了小商品市场的关闭或开放的问题,曾召开过三次县长办公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领导初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对小百货市场,不应该用强硬的手段强制关闭,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加强管理。后来,县政府、稠城镇、县商企局(城阳商企所)三个部门的领导成立“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并于1982年8月发布《关于加强义乌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宣布将于是年9月5日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地址在湖清门,由城阳区商企所管理。
当时的湖清门市场非常简易,在一条用于排水排污的内城河沟上架起了水泥板,在水泥板上方用木板搭成摊位,在长条木板上方用塑料薄膜搭起了雨棚,用作简易摊位。摊主经商企所登记,领取摊位证,摊位固定,每一摊位占用的木板长度相等。据时任城阳商企所所长的孙章宝回忆,市场开放之初,有正式固定摊位100多户,还有600多户流动摊位和大量“提篮”,共计摊位705个,年成交额700万元。
湖清门市场开放之后,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到了这股经商的潮流,感受到潜伏于这股潮流下的巨大经济动力。1982年11月25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县委书记谢高华在讲话中果断地提出“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四个允许”政策是在小百货市场开放之初县委县政府领导审时度势做出的决策。“四个允许”的政策简明扼要,符合民心,颇有号召力,打消了许多尚在等待观望的经商户的疑虑。
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社队企业,特别是家庭工业的发展。1984年10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可喜的势头,审时度势,提出了“兴商建县”(1988年5月撤县建市后改称“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
在第一代市场时期,廿三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品种和规模与稠城小百货市场非常类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市场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示出来,这表明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和市场辐射范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否则均衡的分布只能扼杀市场的集聚作用。
从理论上讲,成为非均衡发展的中心,对于义乌小商品市场起源的两个地方来讲,机遇是同等的,但发展的是终结果却是前者合并到稠城小商品市场。这说明市场集聚的是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资源,如培育市场的投入、集聚的信息、为商品运输服务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更重要的是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经商户,在这些资源的聚集上,作为三四线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稠城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是市场主体素质显著提高,商品流通范围扩展至全国。截至1997年底,采取各种经营形式进入“中国小商品城”进行商品交易的国有、集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达3000多家。
据调查,市场经营者的平均年龄由1982年的42岁左右降到1997年的33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33.4%,40岁以下的占73.6%);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的比例由1982年的不到10%(高中毕业生仅1名),提高到1997年的82%(其中高中毕业生占17.3%,大学毕业占1.2%)。市场上本地产商品比重降到30%,售出的商品90%销往外地,流向遍及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其他数百个中小城市及其辐射的广大农村,确立了义乌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
二是市场转轨改制,硬件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迈出新的步伐。1993年12月,义乌市有关企业与北京、上海的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后改为“商城集团”公司,其股票“小商品城”已于2001年5月9日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我国首批现代股份制市场企业集团之一。市场内一些摊主为了做大生意,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自发地实行横向联合,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内有2500多家商贸企业或公司,取得了国内外名厂大店在义乌乃至浙江省、华东地区(个别企业还取得了在全国)的总经销商或总代理商资格,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0多家商企企业建立了稳固的购销关系。商城集团筹资兴建的宾王市场,是一座集商贸、仓储、办公、饮食、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超大型商城。
三是市场组织结构裂变式发展,对外开放度显著提高。“中国小商品城”在新疆、北京、内蒙古、福建、甘肃、四川等省市办起了分市场或小商品配送中心,输出商品、资本、人才和管理,使义乌市场在国内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强。最近几年,其辐射能力还延伸到海外,先后兴办了乌拉圭分公司和南非分市场。浙江省外贸公司义乌公司和商城集团外贸公司积极向国外拓展业务,并取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义乌一批骨干企业分别在尼日利亚、俄罗斯、南非、匈牙利、巴西等国建立了分公司或商务机构。
1995年起,义乌市政府与国内贸易部、香港贸发局等合作,每年一度举办“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受到国内外经贸界的关注。
(3)迈向国际性商贸中心
从1998年至2002年的5年间,尽管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经营场地规模没有显著增加,但市场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从2001年下半年起,为了适应市场业态变化和功能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市场经营环境,提升市场档次,提高竞争能力,义乌按照“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示范性窗口,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的高水准小区,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标志性建设”的定位,开始建设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即国际商贸城。
国际商贸城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6.6平方公里正在实施开发,一期工程已竣工,总面积30万㎡,新增国际标准(9㎡/商位)6800个商位,店面房10多万㎡。市场园区内配套了海关、出入境检验疫、物流中心、仓储、世贸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一系列现代化的设施。在这一阶段,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市场档次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由商城集团和义乌邮政局联合组建的中国小商品城互联网络信息公司于1998年5月成立,先后开出“商城介绍”、“企业之星”、“商城导购”、“外贸之窗”、“新品上市”、“供求信息”等10多个栏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该公司已为小商品市场的上万户经商户、36条专业街上网发布了3万多条来自市场一线的商品信息条目。“商城信息”被广大经商户称为“网上永不落幕的小商品博览会”。
1999年,义乌在“商城信息”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网站——“中华商埠”,开通了搜索引擎。随着ATM宽带多媒体和银行ca认证体系的建成,2000年10月,义乌小商品市场拥有了自己的BTB(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交易平台、搜索引擎、支付中介、配送中心、配套服务等功能,为全球商人提供电子平台、小商品信息中介服务。
许多生产厂商都通过自己的电脑登录“中华商埠”网络,发布各种商品的供求信息。目前,“中华商埠”网站拥有10多万国内外正式用户,企业会员数以年递增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02年底,在线成交额已超过500万元,协议成交额达1.1亿元。
在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义乌小商品市场还采取撤摊改店等方法改造市场硬件设施,扩大单体经营面积,改善经营环境,从而促使一批新兴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如眼镜、领带、五金、化妆品等行业脱颖而出,设立了单独的交易区或市场,填补了多个市场空白,市场的集聚效应大为增强。
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001年达212.97亿元,2002年达229.98亿元,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市”。